音乐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原始社会音乐
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3、《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4、《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5、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音乐
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

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三分损益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

每隔八位生一律。

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

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在形式上,它是用一种叫做“相”的打击乐器打着节奏而同时歌唱的一种诗篇。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音乐
1、百戏:百戏是汉代俗乐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

它包括角觝、杂戏、魔术、歌舞等形式。

常有歌手、鼓、钟、罄等为之伴奏。

2、李延年:是汉代协律都尉,他善于歌唱和创作,很受汉武帝的赏识,他根据西域音乐创作出的“新声十八解”是汲取西域音乐的精华进行创作的最早记录。

3、京房六十律:西汉乐律学家京房创制了“六十律”理论,此理论是在用三分损益法产生了十二律之后,继续往下相生直至六十律。

京房想通过六十律来解决十二律旋宫音律均等问题。

4、声曲折:是汉代歌诗演唱时对曲调的一种记录方法,目前不能确知其具体形态。

5、《摩诃兜勒》:张骞出使西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进二十八解,对后世军乐有很大影响。

该曲或同西夏王朝《也葛倘兀》曲(“大夏”)一脉相承,其工尺谱在明清宫廷中可能依然流传。

6.乐府:汉族民歌音乐。

乐府是古代时的音乐行政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7.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

它是中国汉族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国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1、吴歌:吴歌是东晋、南朝时期流传于建康一带的民歌。

如《子夜歌》、《上声歌》等。

2、西曲:西曲大约是在南朝时期流传在今江陵一带的民歌,其表演形式有舞曲和倚歌。

如《莫愁乐》、《那呵滩》等,有一部分为文人所作。

3、阮籍:是魏晋时期文坛上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他创作了古琴曲《酒狂》。

此曲表现了作者性格的洒脱不凡,也显示出作者不甘随波逐流和愤懑的心情。

4、苏祗婆:“五旦七调”理论,“五旦七调”是龟兹乐调。

隋代万宝常、郑译的“八十四调”就是根据苏祗婆的“五旦七调”发展而来的。

5、荀勖笛律:西晋律学家荀勖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

他在乐律学上的探索和贡献推动了律学研究的发展。

6、何承天新律:南朝杰出律学家何承天创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意在消除由三分损益算出的十二律“黄钟不能还原”、不能旋宫转调的缺憾。

7、《碣石调·幽兰》:著名古琴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

现存的曲谱是唐人的手抄本,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谱。

此曲抒发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幽愤心情。

8.相和歌:是汉代时期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

相和歌也是极具汉族代表性的汉族舞蹈之一。

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汉族民俗活动等场合。

9.声无哀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不仅仅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

10. 踏谣娘:是唐代盛行的民间歌舞戏。

属于踏歌的一种,踏歌本是一种巫歌、巫舞,后来发展成极具观赏性的歌舞和戏剧表演,其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踏歌的演变与传播过程中,它的基本舞步,
即踏地为节、连袂而舞、且步且歌、一唱众和的特点,有时依然保存在以驱邪、娱尸为主要功能的巫歌、丧歌中;
第六章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1、鼓吹署:是唐代的音乐机构。

鼓吹署是专门管理仪仗中的鼓吹音乐。

2、教坊:是唐代的音乐机构,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独立出来的、由宫廷直接管理的音乐机构,专门为宫廷燕乐的表演培养音乐人才,由皇帝直接派专人管理。

教坊中的乐工是具有高水平的歌舞、器乐人才。

3、梨园:是唐玄宗在禁苑设立的音乐机构。

以教习、演奏法曲为主。

梨园乐工是从太常寺乐工精选出来的,只有300多人,以演奏“丝竹之戏”为主。

4、开皇乐议:“开皇乐议”是我国隋唐初年有关音乐制度的一场争议,它以讨论雅乐为题。

其而最后隋文帝最终作出“黄钟一宫”的选择。

5、《霓裳羽衣曲》:是一首著名的法曲,法曲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

《霓裳羽衣曲》原作已失传。

6、曲子:是隋唐时期一种可以填写各种歌词的新兴的民间歌曲形式。

曲子在唐代最为兴盛,曲子的内容大多反映了当时人民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7、法曲: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风格特点是较为清淡,其曲调和乐器的运用承袭了汉民族的清乐体系的精华,但同时又吸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音乐。

8、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中用于宗教宣传的一种说唱形式。

变文是一种散文和韵文更替出现的表演方式,变文所讲的内容分为两类:佛经故事、民间故事。

9、《拨头》:又叫《钵头》,是南北朝时期歌舞戏的代表剧目,它表现了西域一个胡人,因其父亲被猛兽所吞食,故上山寻兽,为父报仇的故事。

10、减字谱:古代音乐记谱法的一种。

有唐代曹柔创立,由文字谱发展而来。

它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指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11、二十八调:是唐代宫廷燕乐所用的宫调体系,又称“燕乐二十八调”、“俗乐二十八调”,与隋代八十四调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12、万宝常:隋代的万宝常、郑译根据苏祗婆的“五旦七调”理论创立了“八十四调”理论。

它的提出建立了我国古代宫调理论中较为完整的体系。

13、《教坊记》:是一部记载唐代教坊制度和轶闻的著作。

由唐代开元年间的崔令钦以散记的形式撰写。

是近代研究者研究唐教坊最便利的史料。

14.俗讲:汉族说唱文学体裁名。

古代寺院讲经中的一种通俗讲唱。

流行于唐代。

多以佛经故事等敷衍为通俗浅显的变文,用说唱形式宣传一般经义。

其主讲者称为“俗讲僧”。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音乐
1、瓦舍:又称瓦肆。

宋元时期大城市中商业集中点和娱乐场所,用于表演歌舞、音乐、百戏等民间
伎艺。

2、鼓子词:宋元说唱音乐的一种。

是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艺术形式,由于用鼓来伴奏而得名。

其音乐特点是反复使用同一曲牌。

其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有说有唱、说唱相间,另一种为只唱不说。

3、诸宫调:由北宋时期的民间艺人孔三传创立的说唱形式,它是一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的说唱种类。

曲调丰富,适于表现情节较为复杂的故事内容。

音乐由多套曲牌组成。

4、陶真:在农村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

大约起源于北宋,盛行于金元。

它的题材和歌词较为通俗,多为七字句。

宋代的“路岐人”是陶真的主要表演者。

伴奏乐器主要是琵琶。

5、南戏:南戏约产生于北宋末年浙江一带,是宋元时期影响最大的戏曲形式。

它的特点是结构比较灵活、音乐风格婉转细腻、常采用五声音阶。

6、散曲:元杂剧兴盛前后,流行于市井、勾栏,后世相延使用的一种歌曲形式。

这种歌曲来源于词调和宋金时期的诸宫调,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

7、十八律:由南宋乐律学家、理学家蔡元定所创立,此理论是在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正律之后,继续计算出六律而构成的一种律制。

8、《唱论》:是一部论述宋元戏曲歌唱方法、歌唱格调、节奏、宫调声情等内容的著作。

由元代的燕南芝庵撰写。

是我国古代关于歌唱艺术的一部较为全面的理论著作。

9、《乐书》:世称《陈 D乐书》,由北宋陈 D完成。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规模较大的音乐百科全书。

由于该书保存了极为丰富的音乐史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10.唱赚:是汉族说唱艺术的一种,中国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伎艺。

是最早用同一宫调中的若干支曲子组成一个套数来歌唱的艺术形式。

其早期形式为缠令、缠达,即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一书中所称的传踏(或作转踏),流传于北宋末年,为歌舞相兼之曲。

逐渐发展,吸取多种民间音乐,形成唱赚,盛行于南宋。

11. 琴史:汉族传统琴曲专用的乐谱。

唐代以前用文字记述弹琴的指位和弦位,称文字谱。

唐代曹柔首创减字法,将原来的文字谱减化、缩写,成为减字谱,明清两代沿用。

减字谱将左手的大指、中指、无名指分别记为“大”、“中”、“夕”,右手各指因拨弦方向而有不同的名称,如“擘”、“抹”、“勾”等,还有很多怪字。

现存曲谱多为中唐的减字法所记载的作品,文字谱所记载的只剩《碣石调·幽兰》一曲。

12. 潇湘水云:是一首汉族古琴曲,作者为南宋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及江浙派的创始人郭沔,无射均(紧五弦)定弦
13. 琵琶记:元末南戏,高明撰。

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

共四十二出。

被誉为传奇之祖的《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

14. 关汉卿:(1219——1301年),元代杂剧奠基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元曲四大家”之首。

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

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1]以
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

最著名的是《窦娥冤》。

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圣”。

15.王实甫:名德信,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生平事迹亦不详。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

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第八章明清时期的音乐
1、蒲松龄俚曲:俚曲是曲艺的一种。

流行于山东一带。

又称通俗杂曲,清初蒲松龄创作了15部说唱长篇故事的俚曲作品,如《磨难曲》、《墙头记》等。

所用的曲牌有53支。

2、乱弹:又称“梆子腔”。

是明末继昆腔衰落之后兴起的较大规模的声腔。

源于山西、陕西一带。

属于板腔体,分花音和苦音。

木质梆子为主奏乐器。

3、《神奇秘谱》:是由明太祖之子朱权从众多琴曲中编选而成。

是我国最早刊印的琴曲集。

这些曲谱叙述了各首琴曲的演变过程,琴曲所表现的内容。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史料价值。

4、工尺谱:我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

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它被广泛应用于民歌、器乐曲、戏曲等乐种中。

5、《十面埋伏》:琵琶曲。

简称《十面》,乐谱最早见于华秋苹编《琵琶谱》卷上。

乐曲描述了楚汉战争最后决战的情景,是传统琵琶武套中代表作品之一。

6.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

汉族,江西临川人。

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

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7. 浣纱记:根据中国明代传奇作品《吴越春秋》而改编的昆曲剧目,原名《吴越春秋》,共45出。

借中国春秋时期吴、越两个诸侯国争霸的故事表达对封建国家兴盛和衰亡历史规律的深沉思考。

故事曲折、结构完整,西施形象刻画得较为饱满,人物性格鲜明,它第一次成功地把水磨调用于舞台,并开拓了昆山腔传奇借助生旦爱情抒发兴亡之感的创作领域,唱词优美抒情,昆曲音乐与剧情结合得非常自然,许多富于创造性的音乐段落很好地加强了演出效果。

8. 弦索备考:中国器乐合奏曲谱集,清代蒙古族文人荣斋编。

有嘉庆十九年(1814)抄本。

用工尺谱记写,收有13套以弦乐器为主的合奏乐曲。

曲名为合欢令、将军令、十六板、琴音板、清音串、平韵串、月儿高、琴音月儿高、普庵咒、海青、阳关三叠、松青夜游、舞名马等。

全书6卷,共10册。

卷一是指法和汇集谱(即总谱),十六板、岔串两曲。

卷二~六是各种乐器的分谱。

所用乐器为琵琶、弦子(三弦)、筝、胡琴。

9. 纳书楹曲谱:中国戏曲曲谱。

清代苏州叶堂(字广明,又字广平,号怀庭)编著,成书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有王文治序、叶堂自序。

10.魏氏乐谱:中国明末流传于宫廷中的一些古代歌曲或拟古歌曲的谱集,魏浩选辑。

今存者约50首,其内容有《诗经》,《汉乐府》及唐宋诗词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