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文化符号化
场景化、符号化、具象化:仪式性文化节目视觉化叙事的创新表达——以《诗画中国》为例
![场景化、符号化、具象化:仪式性文化节目视觉化叙事的创新表达——以《诗画中国》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77bf363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2d.png)
场景化、符号化、具象化:仪式性文化节目视觉化叙事的创新
表达——以《诗画中国》为例
杨惠;戴海波
【期刊名称】《教育传媒研究》
【年(卷),期】2024()3
【摘要】本文认为,作为一档典型的仪式性文化节目,《诗画中国》在媒介技术的赋能之下,通过多模态视觉化展演、凝缩符号的视觉强化、图文复合叙事的互文效力在场景化、符号化、具象化的三重表意维度中不断创新仪式性文化节目的视觉化叙事表达形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鲜活样本。
【总页数】5页(P101-105)
【作者】杨惠;戴海波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融符于景:新媒体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场景化叙事与符号化传播
2.符号化叙事:作为消费仪式的中国文创产品多重符号建构
3.场景叙事与价值形塑:融合模式下文化类综艺节目《诗画中国》的创新表达
4.场景化、具象化、情感化:黄河符号在文化综艺节目中的呈现与运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 国文化符号在全球化时代的传播路径如何
![中 国文化符号在全球化时代的传播路径如何](https://img.taocdn.com/s3/m/25f7a2a1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7f.png)
中国文化符号在全球化时代的传播路径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文化符号的传播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汉字、诗词、传统节日、中医药、武术等,这些都是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符号。
然而,如何让这些文化符号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接受,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利用现代媒体平台拓展传播渠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视频平台等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
例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不少用户分享中国传统文化的片段,如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古典舞蹈的表演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观众。
此外,一些专业的文化类网站和APP,如“中国文化网”“中华诗词网”等,为人们提供了系统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
同时,影视作品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符号的有力手段。
近年来,中国的古装剧、历史剧在海外市场受到一定程度的欢迎,剧中展现的古代服饰、建筑、礼仪等文化元素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通过制作高质量、具有国际视野的影视作品,能够将中国文化符号巧妙地融入其中,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给世界。
二、加强教育交流促进文化传播教育交流是传播中国文化符号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方面,可以通过在国外设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教授汉语和中国文化课程,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字、哲学思想、艺术形式等。
另一方面,鼓励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项目,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文化的相互理解和传播。
此外,还可以组织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外国学生到中国参加夏令营、文化体验活动等,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同时,支持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
三、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创新传播形式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中国文化符号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发展动漫、游戏、音乐等文化产业,将中国文化符号进行创意性转化和开发。
比如,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动漫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国内外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中国神话故事。
传播符号学Semiótica de comunicación
![传播符号学Semiótica de comunicación](https://img.taocdn.com/s3/m/d841c172f5335a8102d22087.png)
中介化mediation符号学与传媒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又译媒介化,指符号被媒介传送并表达。
在符号哲学话语中该词意义复杂,有“调解”“和解”“间接的”等多种意涵(Williams 2005: 302)。
内爆implosion内爆一词最初由麦克卢汉应用于传媒学,用以描述人类社会进入电力时代扩张方式的转变。
博德利亚延展这一概念,指明“内爆”具有社会学意义。
在他看来,现代媒介所具有的虚拟化特质,很大程度将人的感知能力局限在了对“媒介真实”的感知层面上,人无法对世界的真实状况进行具体感知和准确判断,人类只有通过现代媒介手段,才能获得对现代世界进行“感知”的极大丰富性。
这样,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便产生了意义的“内爆”。
可见,博德利亚的“内爆”,是对麦克卢汉概念的延伸与改造。
人的延伸 extensions of man麦克卢汉对媒介定义的方式之一,他认为媒介通过改变人的符号感知方式,影响人类的文化。
媒介的时空特性与人的视听觉特性差异有关,因而每一种媒介都是对人的感官功能的延伸。
刻板成见 stereotyping一种对符号文本的固有理解方式,也称“刻板印象”,由李普曼从印刷术语引入传播学(Lippmann 1922),此后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有较大发展。
指的是人们常常以高度简化、概括化和固定化的符号对事物进行分类判断,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价值的固化评价并掺杂个人好恶因素。
刻板成见常表现为把个体的评判简单推论至该个体所属事物的类,为其贴上同一标签。
这种认知现象也被称为“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一律化判断”(undifferentiatedjudgments)或“指认不当”(undue identification)。
冷媒介/热媒介mediahot and cold传媒学家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区分媒介的术语。
他认为,热媒介提供大量信息,使符号文本具有高清晰度,又叫“高清晰度媒介”;而“冷媒介”能提供的信息相对较少,对任何事物都缺乏详细的描述,又叫“低清晰度媒介”。
3.文化传播学-符号与传播(1)
![3.文化传播学-符号与传播(1)](https://img.taocdn.com/s3/m/41506d3ded630b1c59eeb5c9.png)
主讲人:李艳葳
1.传播的最小单元是符号——信息是传播的材料, 信息也总是表现为某种符号。
语言学、信息学、形式逻辑以及结构人类学等学
科所取得的成就,又为语义分析提供了新的手段。
2.语言与文化特征的关系: 一个民族的精神特征明显地反映在该民族运用的 语言的各个历史时期之中。
——洪堡特 中国人的思维与文化模式 日语的敬辞较多 使用英语国家较多
3.语言系统: 基本要素:语音、词汇/词义、语言规则 1)语音: 语言就像一张纸。声音是纸的这一面,观念思想 是纸的另一面。我们不能只拿起纸的这一面,而 不要另一面。
请分析“益达”或“士力架”广告的成功因素。
B.类像符号:一种与指涉对象之间存在相似,类 比关系的符号。如地图、照相、口技。与具体对 象有相似、类比关系。
C.象征符号:与指涉对象之间没有必然、内在的 联系,完全是依据某种规则或惯例而成为某种对 象的再现。如交通标志。
请用象征符号理论,解释“鸿茅药酒”宣传策略。
当今世界,每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随之,与 之相关的传统、创造、思想、历史和文也都不复存在。
——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 Eg:21世纪初,3.8亿人口将英语作为母语,2.5亿人口
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2050年,一半人会熟练使用英语。
60国家-官方语言;85%国际组织;75%邮件;80%出版物 和互联网信息。
请用身边的案例说明。
4)要了解主体间的互动,首先要了解“主体间 性”的特征。
影视作品的文化符号与社会意义解读
![影视作品的文化符号与社会意义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f053458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e7.png)
影视作品的文化符号与社会意义解读影视作品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常常通过各种符号来传递信息和表达社会意义。
本文将从文化符号和社会意义两个方面对影视作品进行解读。
一、文化符号的解读影视作品中的文化符号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事物、场景等来代表和传递一定文化概念和价值观念的符号。
影视作品通过运用不同的文化符号,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字画、古建筑、传统服饰等符号常常在影视剧中出现。
这些符号不仅是美学元素的体现,更是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载体。
例如,电影《红楼梦》中出现的扇子、绣花袄等传统符号,向观众传递了儒家文化、礼制等价值观念。
此外,影视作品中的音乐、配乐也是重要的文化符号。
通过不同音乐的运用,影视作品可以表达情感、烘托氛围,乃至传达特定的文化背景。
例如,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成为了影片的代表性音乐,旋律中包含的浪漫主义情怀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二、社会意义的解读影视作品不仅仅是娱乐,更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意义。
通过反映社会现实、塑造人物形象等方式,影视作品能够触动观众的情感,唤起社会思考。
首先,影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
通过表达对社会各阶层、群体和问题的关注,影视作品能够引起社会的共鸣。
例如,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通过少年派与孟加拉虎的冒险之旅,反映了个体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
观众通过观看这部影片,对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问题产生了思考。
其次,影视作品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塑造和传递社会价值观。
经典的影视形象往往能够激发观众的共鸣和情感投射,产生深远的社会意义。
例如,电影《V字仇杀队》中的V一角通过抵抗暴政、捍卫自由的形象,影响了很多观众并成为了反抗暴政的象征。
最后,影视作品还通过讲述社会故事传递社会意义。
通过展现社会的黑暗面、正义与非正义的对抗等情节,影视作品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例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通过深入揭示腐败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反思。
传媒.广告艺术中的符号化传播(传媒)
![传媒.广告艺术中的符号化传播(传媒)](https://img.taocdn.com/s3/m/6993cdfb6bd97f192379e97e.png)
广告艺术中的符号化传播落寞广告时代的曙光作为一个现代人,或者你这辈子都没有吃过米饭,或许你这辈子都没有吃过面包,但你一定看过广告。
原因无他,因为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广告时代。
虽然我们难以对每人每天接收的广告信息的数量进行有效的统计,但无可否认的是,见缝插针的广告已经充斥着我们生活,而且其数量大的惊人的。
如果单从这个“量”来观察,我们或许认为现在是广告的朝阳时代。
然,作为普通受众的你,今天你关注了那几条广告呢?作为广告主的你,今天你投的广告是否真的有效呢?显然,这个广告时代的“量”是惊人的,但这个广告时代的“质”是强差人意。
阿里巧巧“人类的未来,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粮食,不是水,不是石油,而是人们的注意力。
”由于注意力时代和广告时代的并存,所以大部分广告都黯然失色,当然也令这处于朝阳的广告时代蒙上了那么的一丝落寞,一丝黯然。
aliqq广告真无效吗?不!虽然由于多方原因,现今的广告效果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广告已经迈入了夕阳的年代。
相关,只要我们找到了革新业界的新血液,那么广告依然具有无可比拟的魅力。
为整个行业注入新血液的方法很多,而“符号化转播”就是其中一个非常有效的理念创新方式。
aliqq 所谓“符号化转播”就是将繁复的商业信息利用策划将其进行压缩及提炼,并归结成为一个和消费者脑海中已有的印象符号对应的传播符号,并利用创意对传播符号进行升华及传播。
1997年,国际知名品牌三星借助奥运五环这一消费者已经熟知的符号来再度成功攻占市场就是“符号化转播”较为典型的例子。
而时下借助明星名人这一符号进行代言提升品牌影响力的案例更是随处可见。
阿里巧巧相对于传统传播模式,“符号化转播”具有下面的优势:由于信息形成符号进行传播,所以传播的信息也具有符号本身的优越性(识别性强,内容单一指向,记忆容易等);接力打力,利用符号化传播,使得传播环节大为缩短(特别是在消费者脑海的环节),使品牌信息直接作用消费者,使其不必多加判断及贮存等环节。
传播学视域下的符号消费——以“拼多多名媛”为例
![传播学视域下的符号消费——以“拼多多名媛”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4612635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e8.png)
第12卷第4期2021年02月Vol.12 No.4February 202177媒介是促进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传播学作为一种舶来品,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播所带来的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多的还是对受众意识形态和思维模式的影响;符号所带来的不仅是象征的物质载体,更是大众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感。
在大数据背景下,每个人都拥有发表言论的平台和途径,信息传播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双向的效果,本文结合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的观点分析上海“拼多多名媛”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符号的概念“符号是被携带意义的感知”。
符号传递信息并不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在自然界中也比比皆是。
蜜蜂的8字舞、老虎会通过尿液来划分势力范围也是通过符号传递信息的例证,但这些只是生物本能性的生理行为,并不具备所指意义。
索绪尔指出,符号具有两方面的含义:能指和所指;班维尼斯特提出表意必然有表达面和内容面,因此符号不可能把自己从意义上剥离[1]。
在人类社会中,符号传递信息的功能较弱,符号代表意义的作用则相对较强。
举例来说,玫瑰花是物的概念,是蔷薇科植物的一种,而玫瑰花的所指则是唯美爱情和浪漫主义。
在与爱情相关的节日中,受众所在意的并不是玫瑰花,而是玫瑰花所象征的爱情,因此符号的所指以及它的社会属性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符号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三方面的意义,包括发送者的意图意义、符号信息的文本意义、接收者的解释意义。
“拼多多名媛”事件的主角们所追求的就是符号传播过程中接收者的解释意义,物的有用性被不断弱化,物品所带来的社会肯定意义在不断增强,因此观众看到了拼宝格丽酒店、香奈儿包包乃至古驰丝袜的荒谬举动。
无独有偶,进行“拼多多”活动的不仅有“名媛”还有所谓的“富二代”,他们“拼”保时捷豪车、外滩洋酒等等。
弗洛伊德提出了自我、本我、超我的概念,实质上“我”的概念有很多种,在“拼多多名媛”事件中,体现出的就是“宾我”的概念,“宾我”指的是他人或社会对传播学视域下的符号消费——以“拼多多名媛”为例李肃(长春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摘要:传播学与符号学虽然分属两门不同学科,但他们在本质上却极具关联性。
文化符号和意义的传递和演变
![文化符号和意义的传递和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e47551c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e4.png)
文化符号和意义的传递和演变文化符号是指文化中固定的图像、象征、语言和行为等,与人们的习惯、信仰及文化传统等紧密相连。
这些符号在社会中扮演着传递和沟通信息的重要角色,同时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
符号的传递和演变是文化发展和变迁的重要标志。
一、文化符号的传递文化符号的传递是个涉及人类历史和文化的过程。
最基本的传递方式是口口相传。
举例来说,我们的祖先通过神话和故事将文化传承给后代,指引着后代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在当今社会,在媒体和广告等渠道中,模特、电影明星、歌手等被用作符号的载体进行传递。
他们不仅仅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同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经验和价值观。
另外,符号的传递还受制于地域、人种和社会群体的关系。
举例来说,一些神话和故事在某些古代文化中有着相似的主题,同时在一些东亚国家的语言中,这些故事有着相似的词汇领域。
这种类似性是由于文化的相似性所导致的,因此,要深入地理解符号的意义,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
二、文化符号的演变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文化符号也发生了许多改变。
根据文化学家文化符号的演变包括两类:词汇和符号。
词汇的演变主要是从民间文化的词汇到正式语言的词汇的转变。
例如,从押韵的民间诗到形式规范的诗歌,再到形式多样化的诗歌。
另外,一些外来词汇也被汉语吸收,从而使汉语的词汇和文化符号形式更加多样化。
符号的演变是指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环境下,同一符号被不同的社会群体给予不同的理解。
例如,红色这个颜色在不同的文化中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
在中国,红色是代表喜庆和好运,但在西方国家中,红色往往是指危险和血腥的事物。
另外,符号也会被用于新的背景和环境中,从而扩大了符号的意义。
例如,印有格言或警句的文化衫被认为是流行文化的绝佳符号,它们不仅仅代表着名言和思想,同时也被视为一种潮流和式样。
总之,文化符号和意义的传递和演变是文化变迁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但是,符号只是代表并不等同于文化,文化是广泛的基于共同信仰和实践的人类行为和思想。
传播学符号的功能
![传播学符号的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f555cbb6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aa.png)
传播学符号的功能
传播学符号具有以下功能:
1. 表达意义:传播学符号是用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意义的工具。
它们可以代表具体的事物、概念、想法或情感,通过符号化的方式将这些含义传达给接收者。
2. 沟通交流:传播学符号可以作为一种共同的语言,让不同个体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符号的使用使得人们能够使用共同的符号系统来理解和解释世界。
3. 传递信息:符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信息传递工具。
通过使用符号,信息可以以简洁、明确和快速的方式传达给接收者。
符号可以携带大量的信息,并且可以在不同的传播媒介中传递,如文字、图像、声音等。
4. 创造文化:传播学符号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工具,它们还具有创造文化的能力。
符号可以代表一个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传统,通过使用符号,人们可以传承和传播文化,表达身份和认同。
5. 形塑认知:传播学符号可以影响人们的知觉和认知。
符号通过建立和激发相关联的认知结构和联结而产生作用,它们可以塑造和改变人们对特定事物的看法、态度和行为。
总的来说,传播学符号具有表达、沟通、传递信息、创造文化
和形塑认知等功能,它们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促进了信息传播、交流和文化的发展。
媒体与传播学中的文化符号解读
![媒体与传播学中的文化符号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1ece630b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b2.png)
媒体与传播学中的文化符号解读一、Introduction媒体与传播学一直是一门关注人类文化行为的研究领域,而文化符号解读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文化符号解读是指通过对文化媒介中的符号进行分析和解读,来理解文化的含义和文化形成的过程。
本文将从文化符号解读的角度探讨媒体与传播学的内容。
二、文化符号解读的理论基础1. 符号学理论符号学理论认为,符号是表意的,是对现实的引申,有着隐含的意义和价值。
文化符号解读正是借助符号学理论来进行。
2. 文化意义的建构理论文化意义的建构理论认为,文化符号是经过人类文化演化而得到的表达方式,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媒介。
文化符号解读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
三、文化符号解读在媒体与传播学中的应用1. 广告广告是文化符号解读常见的研究对象。
广告通过特定的符号,引导观众对产品的认知和情感反应。
2. 电影和电视节目电影和电视节目中存在着大量的符号,这些符号不仅体现了制作者的意图,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
对这些符号的深入解读,能够增强我们对社会文化变迁的认识。
3. 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成为新时代中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其中的符号也有其独特的特征和解读方式。
例如,表情符号、emoji和hashtag等,这些符号不仅是文化交流的工具,也是人们情感和价值观的表达。
四、文化符号解读的方法和技巧1. 语境分析符号经常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意义的,因此理解符号的正确意义,就需要对符号所处的语境进行分析和研究。
2. 文化背景理解符号的意义和价值受到其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制约,在解读符号时,需要了解所处文化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和文化习惯等。
3. 视觉和听觉要素分析符号的视觉和听觉要素是产生讯息的基本形式,因此在解读符号时,需要对符号的视觉和听觉形式进行分析,如颜色、形状和声音等。
五、结论文化符号解读是媒体与传播学中的重要研究主题,通过对文化符号的深入解读,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文化的内在含义,还可以增强我们对人类文化演化的认识。
传播学教程考前复习(名词解释等)
![传播学教程考前复习(名词解释等)](https://img.taocdn.com/s3/m/32efb46c700abb68a882fb7b.png)
4、二次环境
5、拟态环境化(藤竹晓)
简答论述
1、大众传播的特点
2、简述拉斯韦尔的大众传播“三功能说”
3、简述赖特的大众传播“四功能说”
4、简述施拉姆对于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观点
5、简述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的大众传播“三功能观”
6、如何理解“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个转变”(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
18,信息环境:
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9,拟态环境:
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0,热媒介:
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就能理解的媒介。
21,IPP指数:
名词解释:
1,传播:
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符号:
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3,符号化:
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它符号的活动。
4,符号解读:
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5,意义:
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的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4、简述人类传播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
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及其意义
6、简述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
7、哈特的传播媒介三分法
8、简述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9、简述贝尔的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和托夫勒的三次浪潮理论
10、信息社会的特点
11、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
场景化、符号化、具象化:仪式性文化节目视觉化叙事的创新表达
![场景化、符号化、具象化:仪式性文化节目视觉化叙事的创新表达](https://img.taocdn.com/s3/m/56a764b0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de.png)
场景化、符号化、具象化:仪式性文化节目视觉化叙事的创新表达目录一、场景化、符号化、具象化 (2)二、场景化在仪式性文化节目中的应用 (3)1. 节目背景设定 (4)2. 节目场景布置 (5)3. 角色行为塑造 (6)4. 环境氛围营造 (6)三、符号化在仪式性文化节目中的体现 (8)1. 道具与服饰设计 (9)2. 音乐与舞蹈元素 (10)3. 文字与图像运用 (11)4. 语言与动作的象征意义 (13)四、具象化在仪式性文化节目中的呈现 (14)1. 视觉元素的具象表现 (16)2. 实物模型的应用 (17)3.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运用 (18)4. 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体验 (19)五、仪式性文化节目视觉化叙事的创新表达策略 (20)1. 故事情节的编排 (21)2. 视觉语言的创新 (22)3. 观众参与方式的多样化 (24)4.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25)六、结论 (26)一、场景化、符号化、具象化在仪式性文化节目的视觉化叙事中,创新表达手法日益受到重视,其中场景化、符号化、具象化是关键要素。
首先是场景化,仪式性文化节目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和历史背景,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能够生动展现相关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场景化不仅要求空间的布局和装饰与节目主题紧密相关,更要通过环境设计引导观众的情感共鸣,使观众身临其境,增强参与感和体验感。
其次是符号化,符号是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仪式性文化节目中运用的符号,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标识。
通过符号化表达,可以简洁有效地传达文化信息,强化观众对节目主题的理解。
符号化的运用还可以增强节目的辨识度和记忆点,提高节目的传播效果。
最后是具象化,具象化是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和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通过人物、道具、视觉特效等手段,使仪式性文化节目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具象化的表达能够打破语言和文化障碍,使观众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理解和接受节目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IP 塑造:城市文化传播的符号学解读
![IP 塑造:城市文化传播的符号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739cff0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19.png)
第11卷第15期Vol.11 No.1557基金项目:本论文为西北政法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基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的‘传媒工作坊’实践实训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Y201830IP 塑造:城市文化传播的符号学解读——以“不倒翁小姐姐”为例崔保峰(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199)摘要:城市文化与IP 塑造之间是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关系,“IP”作为符号的一种表现形式,与符号学中的符号意指、表征、释义等功能分不开,能够高效、通俗化地将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播出去。
本文试图利用符号的构成机制及内部关系,从符号占据、文化外延、符号转换等方面创新思路,为城市文化传播提供新的路径。
关键词:IP 塑造;城市文化传播;符号学;“不倒翁小姐姐”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5-0057-02城市文化的含义较广,既存在广义的文化意义,又包含城市群落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形成的传统习俗、地理风貌、文化景观、经济产业等内容,是视觉和听觉在内的综合呈现。
一定意义上来说,城市文化作为诸多具象符号的抽象化表达,与符号学的概念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美国哲学家、符号学先驱皮尔士曾给出符号的经典释义:“一个符号(sign),或者说象征(representation)是某人用来从某一方面或关系上代表某物的某种东西。
”[1]因此,城市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内容的本体诠释,即其与符号的关系,某种意义上讲,二者可视为传播学的基本元素。
在皮尔士看来,符号由代表事物的符号(形式)、被符号指涉的对象(指称)、对符号的解释(意义)三部分构成。
在城市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利用符号的构成机制及内部关系,提高传播效能,能够为当下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趋同性、单一性等问题提供新的传播路径。
一、IP 塑造与城市文化传播的符号学表征(一)适切性原则:IP 的意指作用侠义上的IP 是Intellectual Property 的缩写,即知识产权,包括版权、商标权、专利权等内容,而广义上的IP 还包括人物、品牌、概念、产品等内容,其同样具有一定意义的知识产权属性。
符号与文化传播关系1
![符号与文化传播关系1](https://img.taocdn.com/s3/m/ca1d38c3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fe.png)
符号与⽂化传播关系1浅析符号与⽂化传播的关系[摘要]符号是⽂化的桥梁,⽂化的传播⼜是以符号为中介的,跨⽂化传播是拥有不同⽂化背景和符号系统的⼈们之间进⾏的⽂化交流,因此可以说符号不仅成功地开创了⼈类⽂化,⽽且还在不断地重建着⼈类⽂化。
本⽂从传播学的⾓度拟对符号在⽂化传播中的体现作探讨,以此更好的实现国家乃⾄民族的⽂化传播。
[关键词] 符号⽂化传播⼈类⽣活在⼀个符号化的世界中,并通过符号及其系统来传承⽂化。
符号是⽂化传播的基因和代码,是⽂化传播的媒介和载体,是⽂化传播的基础,因此可以说传播实际上就是⽂化符号及其系统的意义结构的⽣产、解释和传播。
⼈类是⾃⼰赖以⽣存的物质世界的建筑师,更是⾃⼰符号世界的建筑师。
⼀、符号与⽂化的溯源(⼀)符号:⼈的本质存在所谓符号,在中⽂语意⾥是记号、指号、符号、代码等。
在⽇常⽤语中,符号⼀般指代表事物的标记。
著名的语⾔学家和思想家索绪尔在其代表作《普通语⾔学教程》中提出,符号学是“研究社会⽣活中符号⽣命的科学”。
查尔斯·莫⾥斯也曾指出,“⼈类⽂明是依赖于符号和符号系统的,并且⼈类的⼼灵和符号的作⽤是不能分离的”。
在卡西尔看来,⼈是⽂化的⼈,⽽⽂化最基本的要素就是符号,⽂化是⼈的符号活动的产品或现实化,由此⼈可以说是符号的⼈。
(⼆)⽂化:被符号塑造着在卡西尔看来,⼈类⽂化⽣成是可能的,之所以可能,就在于⼈类的符号活动。
⼈的符号活动,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化世界,反过来,这些⽂化世界⼜成了⼈的各种符号形式。
所以符号与⽂化是⼀⽽⼆、⼆⽽⼀。
由此可见,符号活动的功能就是把⼈与⽂化联结起来。
⽂化由三个主要元素构成:①符号,意义和价值观,这些就是⽤来确定好与坏,正确与错误的标准的;②规范准则,在⼀个特定的社会中是⼈们应该怎样思维、感觉和⾏动的解释;③物质⽂化——实际的和艺术的⼈造物体,它反映了⾮物质⽂化和意义。
总之,⽂化是涉及到了⼈类社会中各个层⾯的⼀个⽂明综合体,同时⼜被符号世界所塑造。
符号学视角下的中国影视作品跨文化传播
![符号学视角下的中国影视作品跨文化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5d957720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c7.png)
符号学视角下的中国影视作品跨文化传播作者:李苒李佳仪来源:《电影评介》2021年第16期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交融与冲突不断重构着国际传播的内容和渠道,在传播技术和形态逐渐丰富的同时,文化场域之间关于话语、权力关系的碰撞也使传播者与接受者更注重传播文本的解读。
电影与电视作品既是綜合艺术的体现,又是文化传播的载体,突破文化壁垒、触达多样性的受众并实现文本的解读与文化认同是影视作品对外传播的最大诉求。
在“文化折扣”影响下,影视作品与生俱来的意识形态属性使其在面对异己的文化场域时,必须架构起完整有效的符号解读与重构体系。
随着中国影视业的工业化发展、本土影视专业人才的孵化、影视文本内容的丰富以及类型的多样化的开发,中国影视作品从市场体量到内容质量都进入了上升期,影视作品对跨文化传播的方法与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渠道仍然较为局限且海外市场空间相对饱和,因此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影视作品怎样在跨文化传播中得到更高的文化认同、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仍然是重要的研究范畴。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为全球电影市场带来重创,电影市场呈现出了不同于往年的特殊趋势,市场的停滞也使电影市场总票房、上映影片数量、上座率等各维度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疫情的影响下,影视作品的传播不仅面临跨文化传播的障碍,更是面临市场停滞的大环境影响,在有限的资源下进行有效的影视作品传播路径规划已然变得更加重要。
本文将通过符号学的视角,对中国影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策略进行分析。
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安·麦茨在索绪尔“能指与所指”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电影同语言一样是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①,进一步将影视与符号学结合在一起。
传播过程中的“编码”与“解码”与影视文本的符号语言密切相关,其内涵与外延也为传播实践带来了更丰富的语境和意义。
一、影视作品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冲突影视作品是不同文化场域之间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是各国本土文化和艺术底蕴的表达,具有广泛的传播价值;同时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产品又在文化市场上具有流通意义,也可在经济上获取较大收益。
文化符号及其象征意义
![文化符号及其象征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a4c2ee031126edb6e1a1013.png)
文化符号及其象征意义文化符号及其象征意义———论广告文化附加值的表现形式贺雪飞【内容摘要】对广告商品所蕴含的各种文化附加价值的传播已成为广告传播的主要内容,而广告中的文化附加值必须借助各种元素、符号才能得以表现,从本质上讲广告文化附加值的表现元素都是一种文化符号元素,它是广告文化附加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从表现形式的层面,解读广告中不同“话语”类型的文化附加值在表现形式上的诸多特色。
【关键词】广告;文化附加价值;符号表现今天,广告已经不是一种纯经济现象或纯商业行为,而是与人们的生活、思想、行为紧密相连的社会文化现象,无论是广告的内容、广告的形式,还是广告的传播无不被包容在文化之中。
契合着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从有形产品到无形品牌的传播的转移,广告诉求更多强调的不是产品 (服务) 的物质属性,而是产品与人的联系,演绎的是人的情感、欲望和需求,表现的是人的意识和观念等等,即附加在商品实体及其价值之上的文化附加值。
在众多广告话语和文本之中,我们所能找到的都是由此而派生、延伸出来的意义群落,它们共同建构起了广告内容文化附加值的“话语”类型,具体包括对价值理念的传播、对人类情感的传递、对生活方式的重塑、对自我价值的追求等①广告对消费者产生强大影响的根本因素在于广告商品所蕴含的文化附加价值,它几乎在所有的购买决策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广告的文化附加值是借助各种表现手段、表现形式、表现符号转化成具体的广告作品的,因此,在表现形式的层面,解读广告文化附加值信息被符号化、具象化、视觉化、听觉化的过程是非常有意义的。
广告必须通过一定的文化符号 (画面、文字、音乐等) 来说明“产品”是什么,而消费者对商品的理解和认知也是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解读来实现的。
如同广告的文化附加值由多重意义及内涵构成一样,广告文化附加值的表现形式也是由语言、形象、画面、色彩、音乐、场景等多重符号元素组合而成的。
这些符号元素作为意义的承载物和象征物,都具有特定的“意义域”,而这种“意义域”是文化所赋予的。
央视“春晚”传播符号学解析
![央视“春晚”传播符号学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4ea738cb9d528ea81c779af.png)
“ 作为最重 大的媒介事件 乎是一场大型的演 出。这其 实是一种不正确 的倾 向 ,春晚 ” 基本 实现 了对全社会的覆盖 ,春晚 ” “
是演 出并没有错 , 但同时是 , 并且 更应该是联欢 , 因为人 们并 之一 , 对社会文化影响 不能小觑 。索绪尔认 为能指和所指意
不 少看 演 出 ,而 除 夕 的特 殊 时 刻 也 决 定 了这 应 当 是联 欢 , 是 指 关 系 的建 立 , 至 “ 个 社 会 所 接 受 的任 何 表 达 手 段 , 则 甚 一 原 全 体 华 人 的联 欢 , 以 , 欢 的 范 围 应 当 是 全 体 华 人 , 欢 的 上 都 是 以集 体 习 惯 ,或 者 同 样 可 以说 , 以 约 定 俗 成 为 基 础 所 联 联
来越严肃 , 观众越来越挑 剔。再加上利益竞争 等非正 常因素 时间 内, 形成 、 改变 , 甚至委 曲一定符号 的意指关 系。 的侵入。这使 得“ 春晚 ” 本该有的亲切 、 欢乐、 真诚 与轻松 等大
爱与亲切。 具体而言 , 在的“ 晚 ” 现 春 兼具 以 下 几 重 能指 身份 :
种 向心结构 , 兼具娱乐和仪式性质 的群体 活动 的盛行 是这
小到农村 新年 的社 火, 大到 () 1 中国家庭最 大团圆时刻 的背景 乐。这个背景 乐同过 种 文化的一个重要标 志。在 中国, 年 时门上贴 的对联 一样 , 在制造节 日气氛 中发挥着 至关重 要 国家的重大庆典 , 中国人都会投 以巨大的热情。在 除夕这样 的作用 , 以 “ 所 春晚 ” 也是 一个春 节传 统 , 会被长期继 承 下 将
所指 , 能指和所指 不可分割 , 能指 对所指具有唤起性 , 特定 的 识或者记住某 一事物最重要 的途径 , 中能指和 所指越 明确 其
传媒广告中女性符号化现象及其影响初探
![传媒广告中女性符号化现象及其影响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bcf4eec233d4b14e85246889.png)
Se p . 。 2 0 1 4
No . 3. v o 1 . 1 2 沈 鲁 崔 健 东 : 传 媒 广 告 中 女 性 符 . , 3 i - 化 现 象 及 其 影 响 初 探
个 以女 性 为主 体 的媒 介 世界 似 乎 已悄 悄来 临 。
通 过 观察 不难 发 现 : 绝 大部 分 广告 以女 性 为其 主 体 形象 ,这些 广 告 内容 包 罗万 象 ,从 日用 品 、 服 装、 杂 志 到汽 车 、 洋房 等 等 不胜 枚 举 . 而 现在 的广 告 中广 泛存 在这 样一 种 现 象 : 女性 符 号 化 。本 文
、
女性 形 象的 符号 化
在 许 多广 告 中 ,不 论是 男 性 商 品还 是 女性 、
甚 至婴 幼 儿用 品 , 广 告 中经 常 出现 女 性 形象 或 者
女性被商业化 、 符号化 , 她 们 已不 具 有 独 立 的人
格, 她 们 只是 商业 运 作过 程 中的一 个 符码 。女性 成 为 了某 种文 化 价值 的载体 . 而非 独 立人 格 的个 体, 这样 一个 转 变过 程就 是女 性形 象 的符号 化 。 ( 二) 女性 形 象符 号化 的方 式
击 ,许 多 发展 中国家 紧 随发 达 国家 的消 费步 伐 , 跻 身 于 所 谓 的 消 费社 会 当 中 。商 品 经 济 高度 发 展, 各 种销 售 手 段 以一 种 疯 狂 的 、 爆 炸 的方 式 拥 挤 在镜 头 面前 , 渴 望 在观 众 面前 一 展 所宣 传 商 品 的风采 。然 而 , 在 消 费社会 的镜头 中 . 这 些所 谓 的 女性 已不再 是真 正人 格 意义上 的女人 。广告 中的
舆情事件的符号化传播及其存在的问题
![舆情事件的符号化传播及其存在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1bbb1cd480eb6294dd886cb5.png)
的罔顾。在这种对符号的偏好作用下,真实的主体的信息反 流传的信息偏听偏信,未加证实就概念化、符号化地以“先声
而会被遮蔽,受众接收到的是片面的符号信息。如在“我爸是 夺人”之势展开报道。这不仅是误导受众,从长远看也是对媒
国法”一事中,诸多媒体在采访到事件主人公并未“出此狂 体公信的损伤。
言”的情况下依旧采用《山西永和副县长之子打人 称我爸就
索绪尔认为其二者之间又具有任意性和约定性,一方面符号 能。这从之后出现的“我叔叔是金国友”、“我爸是国法”、“我
和自己所代表的事物完全是两回事情,符号和事物之间没有 爸是村长”之类的“新闻连续剧”中可见一斑。从历史的角度
必然的联系。同时,在社会生活中,符号中的形式和意义的结 来讲,单一结构的多重使用有利于在海量信息中对同质性社
专
流行之后,性质趋同的相关事件也往往被“联名”传播。继“我 键导火索。
栏
—
爸是李刚”之后,“我叔叔是金国友”、“我爸是国法”、“我爸是
(二)文化认同加深符号所指的演变
传
媒
村长”、“我爸是市长”等事件接踵而至,虽然后者的影响力和
“我爸是李刚”的所指之所以能从简单的身份阐述演变
与 和
典型性都不及前者,有的也只是一个小的新闻事件,但是在 到特权的嚣张跋扈再到语言的嘲讽揶揄,是因为民众对其背
利用了当前受众对“炫富”行为的反感心理而聚焦传播并升 能力、抵御违法犯罪的能力都会受到极大危害。上述流行符
级反复的。
号如若受到过度的追捧,将不利于社会整体精神风貌的养
也就是说,信息社会高关注度和强争议性的热点舆情事 成,群众的认知判断水平也会受到影响。
件在媒体、受众以及评论界的多重作用下,有着符号化传播
关键词:符号化传播 舆情事件 符号学 潜在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下一些书,其特点是用朴素的语言对传媒文化的理论、视点和方法进行了整体 研究,让学生阅读时有思考的乐趣,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并供学生研究之参考。 1、 蒋晓丽《奇观与全景:传媒文化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07 。 阅读重点:传媒文化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大众传媒不仅仅是一种传播工具, 更是人类生存的现实。传媒与文化的结盟,既是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文化 发展的必然结果。 阅读笔记:传媒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蒋晓丽《传媒与文化-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华夏出版社 2008-06 阅读重点:如何将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理论资源融为一体,厘清当今传媒化生 存之下的传媒与文化共生共盟的关系,并对当今文化的传媒化特性及传媒文化呈 现出的权力化、技术化、娱乐化、市场化、商业化、全球化作了深刻的论证。 阅读笔记:如何理解“传媒化生存”的概念?阐述大众传播媒介对于我们今天生 活方式的重大意义。 3、董天策《消费时代与中国传媒文化的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12。 阅读重点:按照文化研究的理路,以消费社会、文化霸权为理论基础,从当代中 国社会的现实语境出发,聚焦中国传媒文化在消费时代的嬗变,把传媒文化作为 多种意识形态的对话、斗争、互动的过程,采用理论阐释、历史透视、案例研究 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理论探索与历史描述相结合的系统论述,富有学术创新意义。 阅读笔记: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价值嬗变及其影响? 4、王萍《传播与生活-中国当代社会手机文化研究》华夏出版社 2008-06。 阅读重点:以中国当代社会为语境,以手机文化为对象,用社会学的视野、历史学
第四节 奴化、选择化与对抗化:传媒文化符号化的传播效果分析
1、奴化、选择化和对抗化——导致什么传播效果? 案例一:“难以产生共鸣”《大明王朝》收视率偏低 案例二:“关机运动”逐渐波及全球 2、在当代传媒强大的力量面前,“奴化”仍然是,而且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将 继续是传媒文化符号化的主要传播效果。 如同波德里亚所断言:除了死亡,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彻底逃离符号的世界。
三、迷雾指数理论:“形象化”、“多元化”的符号学阐释 1、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符号学特点 全球文化批评者仍有不少使用符号学方法进行文化现象的结构分析。 语言符号单位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概念,称为符号的所指,一个是音响形象, 为符号的能指。由两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称为符号。为研究文化符号或者意识 型态的学者,提供了有系统的分析方法。 2、编码解码理论:“能指”与“所指”。 3、迷雾指数(罗伯特·冈宁):迷雾指数最初指的是文章中词汇的抽象程度、艰 涩程度以及句子让人迷惑不解的程度。越通俗、越形象就越有利于直接解码,越 丰富、越多元就越有利于联合解码,误读的可能才会越来越小。 形象化、通俗化——保证了受众方便、准确地解码,促进了媒体传播效果的最 优化。
2
PPT 及课堂交流(25℅);撰写论文(75℅);国内外传媒文化案例分析。
二、编码解码理论:“形象化”、“多元化”的传播学解读 1、 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不仅选材好,而且拍摄手法新颖,可称得上是编码与解码成功的双 赢之作。《大国崛起》的成功说明纪录片的创新发展,正是在编码与解码的过程 中使得意义得到最大限度的流通。 2、“符号化”是大众传媒及传媒文化的生存宿命 通过各种途径、手段促使传媒符号日渐远离抽象化、更趋于形象化,则是大众传 媒及传媒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走势——由此它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传媒 文化景观。 3、案例分析 案例一:当代报纸进入图文并茂时代 案例二:1938 年的广播剧恐慌 案例三:央视《快乐驿站》大获成功 案例四:互联网五年实现普及 4、形象化、通俗化和多元化是主线 从历史最悠久的大众媒体——报纸到新兴媒体——互联网络,大众传播媒介赖以 生存和发挥作用的传播符号日趋形象化、通俗化和多元化正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 线。
1Leabharlann 体育传媒文化等等。 (3)传媒文化的特征及功能。传媒文化具有符号化、全球化、本土化、市场化、 分众化 、权力化、娱乐化、多元化和技术化等特性。媒体文化具有熏染人们的 价值观功能;打造人们的流行观功能;型塑人们的消费观功能;引领人们的娱乐 观功能等。 4、课程内容简介 (1)进入 21 世纪,大众传媒不仅仅是一种传播工具,更是人类生存的现实。传 媒与文化的结盟,既是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本课程 旨在:从当代传媒的实际运作情况出发,运用传播学、文化研究、社会学等学科 相关理论,对传媒文化进行了全景式分析,并系统地考察了传媒文化对整个社会 生活的影响。通过对传媒文化的符号化、全球化、本土化、市场化、分众化、权 力化、娱乐化以及多元化等全方位解读,深入剖析了传媒文化的全新内涵。此外, 还从技术化和虚拟化的视角展望了传媒文化的多种样态。 (2)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讲 传媒文化的符号化 (4 学时) 第二讲 传媒文化的全球化 (4 学时) 第三讲 传媒文化的本土化 (4 学时) 第四讲 传媒文化的市场化 (4 学时) 第五讲 传媒文化的分众化 (4 学时) 第六讲 传媒文化的权力化 (4 学时) 第七讲 传媒文化的娱乐化 (4 学时) 第八讲 传媒文化的多元化 (4 学时) 重点: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时尚文化、娱乐文化、消费 文化、体育文化、外来文化/全球文化等研究。例如印刷媒介文化(书籍、报纸、 杂志)广播电视文化(广播文化、电视新闻、电视娱乐节目、电视剧、春晚、电 视综合征)电影文化(好莱坞电影、电影节、纪录片、华语电影、 校园 DV 文化)、 网络文化(网络歌曲、网络炒作与网络红人、网络恶搞现象、网络与表达、网络 游戏、网络的“正负极”)、广告文化(广告人、广告创意、西方广告文化、广告 大奖)、动漫、摄影与手机文化(动漫文化、摄影艺术、手机文化)、流行音乐与 文化(中国民族音乐、 西方音乐、爵士乐和乡村音乐、摇滚乐、说唱乐和嬉蹦 乐、唱片、流行音乐文化)等。 分析:考察当代传媒文化的诸多现象及其变化,涉及《百家讲坛》、《超级女声》、 《春节联欢晚会》、体育节目、博客、视频、报纸新闻、时尚杂志、先锋艺术、 当代电影和消费怀旧等,引入相关理论,进而描绘出媒体文化的基本问题,揭示 出现代社会历史文化现实。 5、课程作业及考试 (1)课程作业要求 每人选一个题目;选一篇国外期刊的论文翻译(国外的、近三年的论文),找一 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找一篇核心期刊学术论文,找一个较好的网站,供学习参 考。每人将作业自己翻译的部份,做成 PPT,上台演讲。PPT 包含对文章出处和 作者的介绍,翻译部份的内容,可以是对全文的理解,以及硕士学位论文和学术 论文的观点,也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但一定要注明。感言不少于 500 字。 (2)课程作业提交及考试形式 PPT、翻译稿、校对稿、译者感言(悟)、原文(PDF);
二、网站资源
1、中国传媒网 2、媒体资源网 3、中国文化传媒网 4、中国文化传媒 5、中国新闻传媒网 6、传媒--人民网
3
3、消费社会背景下的“符号至死”(波德里亚) 人们离消费商品的本来目的越来越远,附着在商品上一个又一个“泡影”反而成 了最重要的追求目标,而这种追求永无止境,一旦赶不上趟就会黯然神伤、伤心 欲绝。 4、对当下社会里传媒文化符号化的本质问题解读 传媒制品在内的所有商品都被符号化,沦为一种能指的游戏,人们消费的不再是 商品的实用价值,而是能指所重新匹配到的意义;符号意义不断滚动,成为一种 永无止境的泡影,消费者的焦虑感上升,人们从消费商品、消费符号沦落到被符 号“消费”尴尬境地; 在大众传媒的深度介入下,符号消费、符号交换原则催生出了消解真实的类像与 仿真世界,符号“消费”的对象从人上升到了整个世界。 意义化、消费化——塑造了消费社会典型的符号霸权逻辑,是传媒受众最终陷 入了被富豪所俘虏、所奴役的境地。
第一讲 传媒文化的符号化(提纲)
杨明刚 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第一节 形象化、多元化:传媒文化符号化的历史景观
一 、何谓传媒文化 1、关于传媒 (1)传媒定义。传媒是传播各种信息的媒体。传播媒体或称“传媒”、“媒体” 或“媒介”,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 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 (2)传媒分类。①主要媒体。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户外媒体 等。新媒体: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 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电子菜谱、手机媒体、IPTV(宽带互联网络传播 视频节目)等。②从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划分。报纸刊物为第一媒体;广播应为第 二媒体;电视应为第三媒体;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媒体;移动网络为第五媒体。其 中 4、5 属于新媒体范畴。③按其形式划分为。平面媒体:主要包括印刷类、非 印刷类、光电类等。电波媒体: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广告(字幕、标版、影视) 等。网络媒体:主要包括网络索引、平面、动画、论坛等。 (3)媒 体 的 功 能 。监 测 社 会 环 境 ;协 调 社 会 关 系 ;传 承 文 化 ;提 供 娱 乐 等。 2、关于文化 (1)文化定义。文化学的奠基者英国人泰勒(E.B.TYOR)给文化下的定义是:文 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个人作 为社会一员而获得的一切其他能力和习惯。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类化”,是 人类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对象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价值,经由符号这 一介质在传播中的实现过程,而这种实现过程包括外在的文化产品的创制和人自 身心智的塑造。 (2)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文化的分类: 从时间角度;从空间角度;从不同 社会层面;从不同社会功用;从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层次;从符号学的角度。 文化结构: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心理文化;文化符号;文化产品;文 化模式;世界观、哲学思想。 (3)文化的特征。文化的共享性;文化的制约性;文化的传播性;文化的稳定 性;文化的共享性等。 (4)文化的功能。聚合功能;规范功能;协调功能;区别功能等。 3、关于传媒文化 (1)何谓传媒文化?传媒文化包括历史人文、直播、电视、电影、电台、报纸、 文化、博客、SUNTV、网络等,是公众传播的一种手段,有别于传统的书籍文化 及承传文化的単一性。 (2)传媒文化类型及现象 。印刷媒介文化;广播电视文化;电影文化;新闻与 记者文化;网络文化;广告文化;动漫、摄影与手机媒体文化;流行音乐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