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笔记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经济学
一、
1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

2 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两种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
一种是市场经济制度,即通过市场上价格的调节来决定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大炮与黄油哪一种产品价格高就生产哪一种,用什么方法生产成本低就用什么方法,谁在生产中作出的贡献大谁得到的产品就多。

资源的充分利用依靠价格的调节与刺激来实现。

另一种是计划经济制度,即通过中央计划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大炮与黄油)。

资源的充分利用也依靠计划来实现
混合经济制度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经济社会解决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基本问题,在市场机制出现错误时,则通过政府干预以促进资源使用的效率、增进社会平等和维持经济稳定和增长
3 经济学是在一定经济制度下,研究稀缺性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行配置和利用的科学。

4 两大块。

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个别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的经济行为。

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一只看不见的手)。

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完全信息。

(市场有效,市场万能
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政府的行为)。

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只有形的手--- 凯恩斯主义)。

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基本假设是市场失灵,市场不完善,政府有能力。

5、经济学研究三种人的行为:消费者(居民户)需求效用(满足)追求效用最大化价格越低越好生产者(厂商)供给利润(收益- 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价格越高越好
6、管理者(政府)调控同时实现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7、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两者互相补充,资源充分利用和资源合理配置是经济学的两个方面。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二、
1、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人们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愿意--- 购买欲望”(willing)(needs)(wants)(desires)“能够--- 支付能力”able这两个条件缺一都不构成需求。

需求是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影响需求的因素:
A 商品:商品本身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
B消费者:消费者的收入及社会分配的公平程度消费者偏好(嗜好)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C政府和人口: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政府的消费政策
3、需求定理:The Law of Demand:
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P↓,Q↑;P↑,Q↓
4、需求量变动:其他因素不变,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化,引起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需求的变动: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化(收入变化)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

5、供给: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厂商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愿意--- 供给欲望”“能够--- 供给能力”这两个条件缺一都不构成供给。

供给是供给欲望与供给能力的统一
供给曲线:表示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

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供给定理:供给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

P↓,Q↑;
P↑,Q↓
供给函数和影响供给的因素:
A厂商厂商的目标厂商对未来的预期
B商品商品本身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
C生产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的变动
D政府政府的政策
供给函数Supply Function 即供给的数学表达式:
S=f(a,b,c,d,n)
a,b,c,d,…n代表上述影响供给的因素
供给量的变动。

其他因素不变,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化,引起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
供给的变动: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化(成本、技术变化)引起供给曲线的移动。

成本上升,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供给减少。

成本下降,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供给增加
供给量变动与供给变动的区别:前者由价格变动引起后者由生产技术等变动引起
6、均衡条件:
供求量、价格同时相等,两者缺一不可。

7、供求定理:
如果供给不变:需求增加则使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
需求减少则使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如果需求不变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需求和供给同时变动供求定理: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引起均衡产量与均衡价格的变化。

D↑:P↑Q↑S ↑:P↓Q↑
D↓:P↓Q↓S ↓:P↑Q↓
均衡价格随着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8、价格政策:
1、支持价格【最低限价】(Price floor):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支持农产品的作用稳定农业生产,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业投资。

以保障粮食安全;措施:收购过剩的农产品
2、限制价格:政府为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而规定的最高价格。

3、需求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弹性系数:表示弹性的大小。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
=—————————
价格变动的比率
需求弹性的分类
1、E = 0 完全无弹性(perfect inelastic)价格无论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

如棺材。

死了人买棺
材,绝对不会因价格高而不买,也不会因价格低而买两个、三个。

一些药品如急救药也属于这种商品↑→↑
2、E = 无限弹性(perfect elastic)价格为既定时,需求量是无限的。

春运期间火车票,方向平行X轴
3、E = 1 单位弹性(unitary elastic)价格变动的比率=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

4、E < 1 缺乏弹性(inelastic〕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主要是生活必需品,粮食。

病人对药品(不包括滋补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1
5、E > 1 富有弹性(elastic)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主要是奢侈品
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
1、需求程度
需求程度大Ed小必需品——粮食需求程度小Ed大奢侈品——旅游一是商品的重要程度。

一般说来,对消费着生活重要程度高的商品(如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较小;相反,需求弹性较大,如非必需品。

例如,公共交通、粮食的需求弹性是较小的,演出票的需求弹性较大。

2、可替代程度
可替代程度大Ed大苹果可替代程度小Ed小食盐是商品的可替代程度。

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可替代程度越大,该商品的需求弹性往往越大;例如,水果市场,苹果价格上升时,消费者会减少对苹果的需求量,增加对其替代品如梨、香蕉的购买。

相反,不易被其他商品所替代的商品缺乏弹性,例如食盐
3、本身用途的广泛性
用途广泛Ed大电用途小Ed小抗癌药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用途越是广泛,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大;相反,用途越是狭窄,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小。

因为,如果一种商品具有多种用途,当它的价格较高时,消费者只购买较少的数量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上;当它的价格逐步下降时,消费者的购买量就会逐渐增加,将商品越来越多地用于其他的各种用途上。

4、使用时间的长短
一般说来,使用时间长的耐用消费品需求弹性大,如冰箱,电视,使用时间短的非耐用消费品需求弹性小。

报刊杂志
5、在支出中所占比例
所占的比例大Ed大汽车所占的比例小Ed小香烟
(一)需求富有弹性 E > 1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卖者要想获得更多的收益,应该适当降低价格薄利多销”:对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E > 1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价格下调,总收益增加,对生产者有利; 价格上调,总收益减少,对生产者不利。

需求的价格弹性大于1,卖者适当降低价格能增加总收益
(二)需求缺乏弹性 E < 1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谷贱伤农”: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E < 1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价格上调,总收益增加,对生产者有利; 价格下调,总收益减少,对生产者不利。

三单元
基数效用(cardinal utility):
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总效用TU(Total Utility):指人们从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MU (Marginal Utility):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消费量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递减:随着对某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人们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个消费单位中得到的满足程度逐渐下降。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可作如下解释:
解释一: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
由于随着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讲,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

解释二:从商品的多用途的角度
由于在一种商品具有几种用途时,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第二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第三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次次重要的用途上,等等。

这样,消费品的边际效用随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递减而递减。

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1)把全部收入用完。

(2)每一元钱都花在刀刃上,每一元钱用在不同商品上的边际效用相等。

四单元
一、序数效用(ordinal utility)论
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

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
1、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s):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组合的点的轨迹。

第四章生产理论
固定投入是指当市场条件的变化要求产出变化时,其投入量不能立即随之变化的投入。

工厂的厂房、设备等投入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

农业中土地的投入是不变的。

变动投入是指当市场条件的变化要求产出变化时,其投入量能很快随之变化的投入。

工业生产中所投入的原材料、燃料等投入在短时期内与产量一起变化。

农产品生产中,种子、化肥等投入在一定时期内也与产量一起变化。

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定义
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连续增加一种要素投入,
当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数值时,边际产量递增;
当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某一特定值时,边际产量递减。

总产量TP(total product):投入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平均产量AP(average product ):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AP = TP/Q
边际产量MP(marginal product):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MP = TP/ Q
三、单一生产要素投入的合理投入区域
第一个阶段,平均产出递增,生产规模效益的表现;
(一个和尚挑水吃)
第二个阶段,平均产出递减,总产出增速放慢;
(二个和尚抬水吃)
第三个阶段,边际产出为负,总产出绝对下降。

(三个和尚没水吃,需减员增效)
总之,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应在第II区域。

但应在II区域的哪一点上呢?这就还要考虑到其他因素。

先要考虑厂商的目标,如果厂商的目标是使平均产量达到最大,那么,劳动量增加到A点就可以了;如果厂商的目标是使总产量达到最大,那么,劳动量就增加到B点。

如果厂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还要结合成本与收益深入分析。

一、等产量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各种不同组合点的轨迹。

1.等产量线的特征.:
A.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表明:实现同样产量,增加一种要素,必须减少另一种要素。

B. 凸向原点。

C.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
总产量TP(total product):投入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平均产量AP(average product ):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AP = TP/Q
边际产量MP(marginal product):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MP = TP/ Q
MP、AP 和TP关系
MP与TP之间关系:
MP>0, TP↑
MP=0, TP最大
MP<0, TP↓
MP与AP之间关系:
当MP>AP, AP↑
当MP<AP, AP↓
MP=AP, AP最高,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
七单元
一)国民生产总值GNP:即国民总收入
指一国国民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指一国国境内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的总和。

GNP按照国民原则。

以本国公民为统计标准。

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

GDP按照国土原则。

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其人口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

计算
支出法(最终产品法)收入法部门法(生产法)
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居民消费(C)、厂商投资(I)、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G)以及净出口(X-M)等几个方面支出的总和,即GDP=C+I+G+(X-M)
(1)居民消费(Consumption,C)是居民个人用于物品和劳务的支出(不包括建造住宅),居民支出占GDP 一半以上。

C=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劳
耐用消费品: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
非耐用消费品:食物、衣服等
劳务:教育、医疗、理发、旅游等
2)厂商投资investment,I投资: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增加。

固定投资:固定:可以长期存在和使用。

分为固定投资和企业固定投资
存货投资inventory =企业持有存货的变化,即产量超过销量的存货。

是净存货(即年底存货—年初存货)I=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新厂房、新设备、新住宅
存货投资:存货价值的增减
(3)政府购买(Government purchase,G) 是指各级政府用于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如政府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支出。

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

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政府购买是指政府为了满足政府活动的需要而进行的对产品与劳务的购买;转移支付是政府不以换取产品与劳务为目的支出。

如各种补助金,救济金等。

转移支付不计入GDP (4)净出口(Net Export,NE) 净出口(Net Export,NE)是国外购买国内生产的物品(出口)与国内购买外国生产的产品(进口)的差额。

净出口=出口(Export,X)-进口(Import,M)
即出口减进口的净值。

出口是本国生产的,但由外国人购买去的商品和劳务,它不包括在C +I+G中,必须加上外国人的支出才能得出准确的GDP数字。

进口则是外国人生产的,但由本国人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必须从中减除。

GDP=C+I+G-M+X
GDP=C+I+G+(X-M)
综上分析
用支出法核算GDP的计算公式:
GDP=居民消费+厂商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GDP=C+I+G+(X-M)
第十单元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A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

它在广泛的意义上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充分就业不是百分百就业,充分就业并不排除像摩擦性失业情况存在。

在目前,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存在4%~6%的失业率是正常而自然的,此时社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B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在经济学中,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衡量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
C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D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要求做到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

2、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是:
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税收和公债。

膨胀性财政政策:
当经济出现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长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
当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通过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或双管齐下以抑制总需求。

这样一套经济政策,就是凯恩斯的“需求”管理
3、自动稳定器
某些财政政策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具有自动地调节经济,使经济稳定的机制,被称为内在稳定器,或者自动稳定器。

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以及各种转移支付
个人所得税与公司所得税有其固定的起征点和税率。

当经济萧条时,由于收入减少,税收也会自动减少,从而抑制了消费与投资的减少,有助于减轻萧条的程度。

当经济繁荣时,由于收入增加,税收也会自动增加,从而就抑制了消费与投资的增加,有助于减轻由于需求过大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失业补助与其他福利支出这类转移支付,有其固定的发放标准。

当经济萧条时,由于失业人数和需要其他补助的人数增加,这类转移支付会自动增加,从而抑制了消费与投资的减少,有助于减轻经济萧条的程度。

当经济繁荣时,由于失业人数和需要其他补助的人数减少,这类转移支付会自动减少,从而抑制了消费与投资的增加,有助于减轻由于需求过大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这种内在稳定器自动地发生作用,调节经济,无需政府作出任何决策,但是,这种内在稳定器调节经济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它只能减轻萧条或通货膨胀的程度,并不能改变萧条或通货膨胀的总趋势;只能对财政政策起到自动配合的作用,并不能代替财政政策。

因此,尽管某些财政政策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但仍需要政府有意识地运用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
4、货币创造
在银行里,存在大量的活期存款。

这些活期存款虽然可以随时提取,但很少会出现所有储户在同一时间里取走全部存款的现象。

因此,银行可以把绝大部分存款用来从事贷款活动,只需要留下一部分存款作为应付提款需要的准备金就可以了。

正是这些较小比例的准备金来支持活期存款的能力,使得银行体系得以创造货币。

存款总和=原始存款/法定准备率
存款总和=原始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倒数
上例存款总和=100/20%=100*5=500
原始存款一定时,法定准备金率越大,银行系统存款数量越少,反之,法定准备金率越小,银行系统存款数量越大。

贷款总和=原始贷款/法定准备率
贷款总和=原始贷款×法定准备金率倒数
准备率越大,商业银行吸收的每一轮存款中可用于贷款的份额越小,银行系统贷款能力就越小,反之,准备率越小,商业银行吸收的每一轮存款中可用于贷款的份额越大,银行系统贷款能力就越大。

S n = a 1 + a 1 q + a 1 q 2 + … + a 1 q n -1
当 q ≠1 时,
5、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变动货币的供给量的主要工具有三个:
第一、调整再贴现率 再贴现率是美国中央银行最早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通常工业发达国家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叫做再贴现,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叫做再贴现率。

我国分别称为再贷款和再贷款利率。

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确定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下限。

如果提高再贴现率,即提高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对商业银行可能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商业银行减少从中央银行借款,因为利率提高后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需要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造成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下降;二是商业银行按同样幅度提高工商企业的贷款利率,以保持其原有的盈利,必然造成工商企业对商业银行贷款需求的减少。

同理,如果降低再贴现率,则必然造成信贷规模扩大和投资增加。

应用
经济萧条时,降低贴现率R ↓→Ms ↑ → r ↓ → I ↑ → Y ↑
经济膨胀时,提高贴现率R ↑ →M s ↓ → r ↑ → I ↓ →Y ↓ q q a S n n --=111)( 当 q ≠1 时, q a q q a S n n n n -=-•-=∞→∞→1)1(lim 1lim 11
贴现只能作为紧急救援手段,其作用是有限的
第二、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是调控货币供给的最主要的手段。

中央银行买进债券→放出货币→货币供给量增加
利率下降→投资和消费增加→(通货紧缩时用)
中央银行卖出债券→收回货币→货币供给量减少
利率上升→投资和消费减少(通货膨胀时用)
第三、调整法定准备金比率
1、法定准备金比率
中央银行有权在一定范围内调整法定准备金比率,从而影响货币供给量。

准备金比率一般控制在5%—20%之间。

我国自1985年以来对法定准备金比率进行了20多次调整
经济萧条时:降低准备金率,增加货币供给量。

经济膨胀时:提高准备金率,减少货币供给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