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冲突与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冲突与选择
思政2012 谭浩128015111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引入,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着全球伦理的挑战。在我国现实经济关系中存在各种利益冲突和经济道德选择,整个社会不能尽快确立一种与之相生相随的经济道德规范体系用来作为人们共同的内在“道德律令”和外在经济行为准则,市场经济逐渐失去道德支撑,造成人们道德精神生活和经济活动的严重无序。一、我国市场经济下的道德问题
(一)道德信仰的迷失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与以个人牟利为内容的原有社会禁锢的解除,单纯获取个人物质利益的原始冲动成为了对个人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并且在不少人那里达到了放肆无度的地步。在法制不健全、经济道德规范约束力不强的情况下,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成为支配经济主体的基本信条。追逐金钱的活动,在中国从来未形成这样一种全民参与、铺天盖地、无所不用其极的金钱潮。在许多人眼里金钱成了万能的救世主,对金钱意义的张扬,也从来没有达到这样一种蔑视任何道德法则的地步。
(二)道德行为的失范
我国当前经济行为失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市场经济使得原有的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经济道德规范变得失去意义,甚至与现实之间发生着种种对立;另一方面,面对突如其来的市场经济某些新的领域,又一时无法促成新的市场经济道德规范,从而使大量经济行
为处于既不受旧规范的约束,又无新法可以约束的尴尬境地。这种状况使人们的行为是遵从其原始冲动的极端自私与失范的彷徨迷茫并存。
(三)道德准则的模糊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新旧两种道德观念、道德价值的冲突,已渗透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在社会职业生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等道德领域里,都表现出两种价值观的对立和冲突,都存在着双重价值标准问题,使人们面临选择的两难困境。一方面是传统文化准则带进市场经济领域,使市场经济法则无法正常运行。对于市场上各种欺诈行为,许多消费者受“重义轻利”思想影响,敢怒不敢言,不去据理力争,认为为了几块钱斤斤计较有失面子。另一方面是传统政治准则引入了市场经济领域,造成社会道德水平严重下降。政治领域的贪污腐败现象就是鲜明的例子。
二、我国市场经济下的道德问题成因
在这里,我把成因归结为以下几点冲突。
(一)社会主义道德与市场经济道德的冲突
1、社会主义道德与市场经济道德的性质不同
市场经济道德形成发展的经济根源是市场经济体制,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而社会主义道德则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之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反映着社会主义本质和原则的根本要求,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道
德。
2、社会主义道德与市场经济道德的层次与适用领域不同
社会主义道德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中居主导地位的道德,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发展方向,是高层次的道德,它适用于各行各业和各个领域。而市场经济道德则是居于基础层面道德,是每个经济主体应当遵守的“群众道德”,它主要适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领域,不能适用于各行各业和各个领域,如果硬要把它扩大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就必然导致道德领域评价标准的迷失。
3、社会主义道德与市场经济道德的内容不同
市场经济道德只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人们经济行为规范的道德,属于狭义的道德范畴,它包括公平竞争、平等互利、诚实守信、创业进取、勤劳致富、诚实赚钱、勤俭节约、敬业守职、尊重人才、遵纪守法等一系列的具体道德,其中公平竞争。而社会主义道德则不仅仅是作为行为规范的具体道德,还包含着理念、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属于广义的道德范畴,其中为人民服务是核心准则。如果不能贯彻社会主义道德在市场经济下的作用,就无法形成能为最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共同道德信仰。
(二)传统儒家义务论与市场经济功利主义的冲突
1、义务论者都是道德自律论者,在儒家看来,道德是内在的、自身的、唯一的、无条件的善,因此就要求道德自律,从而也为道德自律论提供基础。义务论者的道德行为选择也是无私利他的,在他们看来,如何减少自己的利益总量而为他人都是作为道德完善境界的标
志。义务论反对的是私利而提倡公利与他利,董仲舒说:“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谋其功”,他们把道义作为道德终极标准。
2、功利主义,把功利作为道德终极标准,为了增加每个人的利益总量。功利主义者都是道德他律者,在他们看来,道德是一种必要的恶,需要外在力量来规范。功利主义不是一种目的论,它不把品德、美德作为道德的终极标准。
3、义务论进入功利主义的市场经济时,容易使应有利益者的利益损失与不该得利者的利益获得,使经济主体对于道义与利益的关系以及道德标准的混乱。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西方文化侵略的冲突
1、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2、文化侵略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试图用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去取代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改变其价值观,淡化其民族认同感,从而使其对于外族文化产生一种依赖感,最终让其抛弃自己的民族。
3、经济市场化以来重视思想道德教育逐渐被重视技术教育所取代,道德教育的核心地位和作用被降低和减弱。道德教育发生扭曲和变形。西方的文化输入则具有侵略的态势,在当前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陈旧不足的情况下,西方文化显然更具有吸引力,与此增加意识形态的瓦解则更加容易。
三、我国市场经济下的道德选择
(一)选择为己利他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中的合作的前提就是互利。市场主体的自利行为必须以利他为前提,利己包含在利他的道德前提之下。就是说,市场主体在考虑个人的“自利”的同时,必须考虑和尊重他人的“自利”,否则,交换就不可能实现,交换价值也就不可能获得。反过来说,市场交换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交换行为本身包含着交换者的道德观,正是这种道德观使交换双方建立起来相互理解和信任。因而,我们必须给个体利益以极大的关注,任何忽视甚至损害个体利益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不过,这种个人利益的前提是不损害“他利”和“公利”。更进一步讲,市场经济中的个体要获得更大的利益,还要以“利他”为前提,只有更多地“利他”才能更好地“利己”。所以说,“利己”与“利他”的统一,是市场经济道德的基础。
(二)选择以他律为主的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他律是通过一般的市场规则,法律、纪律、公德等社会规范的力量对主体的行为制约来实现的。他律意味着主体的经济道德行为主要是受外在规范的制约和对外在规则的简单服从。主体虽然遵守了市场规则,但并没有从心灵上真正认同,没有内化为内在的意志和信念,因而具有强烈的外在性。自律是主体把客观外在的规则转化成内在的义务要求的自我意识,即主体用内化了的道德法则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规范。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要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除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