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及答题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及答题技巧(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选用同义词(近义词),使语言丰富,避免重复,准确表达复杂的事物。汉语的词汇极其丰富,其中大量同义词的存在更体现着汉语语言的发达。同义词使用得当,会使遣词造句和表情达意更加准确、丰富和更富有表现力,能充分表达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使语言富有变化,收到积极的修辞效果。反之,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弄巧成拙,甚至适得其反。

2.准确地运用专门术语。术语是定义明确的专业名词,每个学科都会有自己独立的术语系统,它展现着本学科的特色和本学科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的侧重点,因此术语的使用也体现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造句要特别注意句子内部、句子之间的逻辑性。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4.说明文语言的准确还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词语,在句子中一般作定语、状语或补语。恰当使用这些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准确、严密、科学。

5.恰当运用模糊语言。说明文中,有时使用表意精确的词语,有时使用表意模糊的语言,要根据作者对事物的认识程度而定。有些事物本身在不断变化着,有些事物人们的认识暂时有限,如果太肯定,显得武断,运用模糊语言反而能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客观存在和人们的认识程度。

答题技巧: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题模式: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表态(“能否替换”,注意:绝大多数“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饰;“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经常,时常,偶尔等”表频率高低。

类型3、某个词语(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对策:首先应回答,不能删掉,“删掉这个词语后……”①解释句意的变化。(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②(定性)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若删去,意思变为……,与实际/原意不符/,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太绝对了。

例如:《苏州园林》中“谁如果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是不该错过的。”这里的“鉴赏”含义比“欣赏”“观赏”更丰富多了一层鉴别的含义。

例如:《向沙漠进军》中说:“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最主要”这个短语。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语,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5:指示代词的含义。“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例句参考:

①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向沙漠进军》

分析: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

②桥(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中国石拱桥》

分析:这一例句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选用确切的词语和词组表达。如“永定河上”不能说成“永定河中”;“路面平坦”不能说成“道路平坦”;“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流平行”;“石砌桥墩”不能说成“石堆桥墩”。

③“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了。”“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到袭击,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区关外三十公里都变成沙漠了。”“包兰铁路通车以来,火车在沙漠上行驶,从来没有因为风沙的侵袭而发生事故。”——《向沙漠进军》

分析:“侵占”、“侵入”、“侵袭”用得十分精当,准确而具体地说明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三个词都是动词,意义相近,但程度上是有差异的。“侵入”指敌人进入境内,“侵占”是说明用侵略手段占用别国领土,“侵袭”是侵入而袭击的意思。再从语义连贯上考虑,各自用得很有分寸,相得益彰。

④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向沙漠进军》

分析:副词“还”用来修饰形容词“充沛”,表示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说得过去:同我国西北地区相比是比较充足的,但和沿海地区相比则少得多。副词“多少”表程度,说明数量不多,但仍有一定数量。这两个修饰性词语,准确地反映了“雨量”和“风沙”的情况,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可见,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增强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

⑤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中国石拱桥》

分析:“不但……而且……还……”这一组关联词语,层次清楚地说明了这种设计的优越性。同时,递进关系的复句还进一步突出了“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

冲击”这一实用效果。可见,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以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

⑦《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中国石拱桥》

分析:旅人桥的修建时间可能已无从考察,或者根据作者所见到的资料不能确切的知道具体的建造时间,“大约”与“可能”就准确地表达出了这一意思。这是一种推测,只是一种大概的情况。这类词主要有“大概、大约、可能”等,它只是对说明的情况提供一种可能,不能具体确定属于哪种情况。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及答题技巧(二)

①(2011·南充《地震与海啸的关系》)“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句中“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分析:不能删去。因为“大约”表示约数,说明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引起海啸有100次左右。如果删去,就变成完全确定发生了100次,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②(2011·龙东《中国,最贫穷的挥霍者》)第3段“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中加点词“将”能否删去?为什么?

分析:不能。“将”字表示对未来的预测。如果去掉就成了20年后中国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成为了现实,与原文意思不符。“将”字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③(2011·山东聊城《神奇的人体天网》)科学家对中性粒细胞已经了解得比较透彻了,知道它们是人体白血球中的主力成员: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大约有白血球5000~10000个,这其中,中性粒细胞就占了55%~70%。他们也知道,中性粒细胞具有追踪病菌和吞噬、毒杀细菌的能力,是人体内抵御病毒最出色的勇士。但中性粒细胞究竟与“天网”有没有关系,还是个未知数。

上段中“比较”“大约”“勇士”各自的作用如何?

分析:“比较”,准确地说明了科学家对中性粒细胞了解的程度。“大约”准确地说明了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中白血球大至的个数。“勇士”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性粒细胞在人体内抵御病菌过程中,发挥的追踪、吞噬、毒杀病菌的作用。

④(2011·浙江湖州《怪风揭秘》)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怪风虽怪,但如果我们巧妙地加以利用,有些怪风也可以为人类造福。

分析:“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准确地说明了有一部分怪风只要巧妙利用,也可以为人类造福。

(2)如果台风在空中产生带有垂直转轴的旋涡,就会形成龙卷风,这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旋风,其破坏力远远大于台风。上海浦东地区就曾受过龙卷风的袭击,那场风把一只11万吨重的储油罐轻而易举地抛到120米以外。

分析:“轻而易举”形容做事很容易,在文中是指龙卷风把11万吨重的储油罐抛到120米以外很容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龙卷风的威力之大。

⑤(2010·雅安市《麦坪遗址》)第二段中“目前”能否换成“日前”,为什么?附原句:目前,(麦坪遗址)发掘面积已达1.1万多平方米,取得了重大成果,共发现商周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