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区宏虹发石场采石场植被生态恢复项目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川区宏虹发石场采石场植被生态恢复项目方案重庆市合川区虹发采石场

生态植被恢复方案

一、项目概况

石灰石矿产资源开发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是各类建筑的重要原材料。但是矿山开采又造成了生态环境问题,导致了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发展。在石灰岩矿山开采中,因剥离、掘进、选矿破碎所排放的废石、废渣占用土地,导致植被下降,生态环境不良。必须搞好环境治理、矿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成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矿山生态环境破环会造成水土流失,它对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构成威胁,控制矿山水土流失,有很多措施,而生物措施尤其是植被恢复是治理的有效方法,也是一种科学的生态恢复治理。

二、项目简介

重庆市合川区虹发采石场地处合川区狮滩镇白银村三社,该采石场开采时间较长,开采规模较大。目前先对开采后的约5亩矿山进行植被恢复。

该区域整体地貌为喀什特地膜,气候为块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云雾多,湿度大,日照少。矿区具有良好的气候生态条件,特别是水热条件好,有利于植物成活、生长、繁育及更新,人工种植植被后易成活。石灰石矿区主要为山地,浅灰色黄壤,土壤呈酸性,土层浅薄,石渣过多,养分缺乏,土壤条件差,是植被恢复特别困难地方。同时,由于石

1

灰石大量开采,植被恢复应进行必要的土壤改良或回填土壤,封台、稳固边坡等工作和植树造林技术与养护管理措施。植被恢复是在采矿平台封闭后进行,施工无交叉重叠,采矿作业对植被恢复无影响。

三、设计的主要目标,原则和依据

(一)设计的主要目标

植被覆盖率超过80%,其中乔木树种刺桐50%,灌木10%,竹子20%,草本40%,物种丰富,群落高度45m,乔、灌、竹、草结合,与周边植物的种类组成相似程度达25%,与周边山地景观融为一体,形成自然,免养护的森林化景观,达到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二)设计主要原则

1、边坡稳定原则。边坡稳定是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没有边坡的稳定,也就没有稳定的边坡植被,因此首先要对边坡进行清理,排除边坡崩塌、危岩、滑石隐患,以达到边坡的基本稳定,同时根据山体形状设置配套设施(排水沟、挡土墙)。

2、必须与周边森林景观相协调。周边的自然植被是长期生态适应的结果。因此,生态恢复树种、灌木、竹、草本植物的选择应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地适材,以便人工植被与周边自然植被相融合,相协调而近式自然。

3、短期效果和长期效能相结合原则。人工进行植被恢复,虽然可以在短期内见到效果,但要保证和保持长期效果,就要把当地自然植被与短期效果和长期效能紧密相结合。保证以后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能达到免养护目的实现。

2

4、经济适用原则。由于矿岩边坡缺乏土壤和水分,需要人工填置或喷附植物生长基质。人工栽种或喷播植物,应做到既经济又实用,在确保效果好的条件下,努力做到经济合理,充分利用矿区边坡人工植被绿化、美化、固土、持水和护坡的多重生态功能。

5、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原则。矿山边坡虽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开采后遗留下来的坡面,通常具有不同坡度和不平坡段。因此要根据不同不平的坡面类型实行分类指导,做到因地制宜,该露则裸,该爬藤绿的地段就采用爬藤绿化。采用适用的先进技术进植被。

(三)设计的主要依据

1、《重庆市露天开采矿山自然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技术要求(暂行)》重庆市国土资源厅,2003年。

2、《重庆市露天矿山开采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技术指南》重庆国土厅,2004年。

3、《重庆市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02年。

(四)技术方案

根据设计目标、原则和依据,结合重庆市合川区虹发采石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矿山边坡特点,选择厚层基质喷播、植生袋围堰造坑植树、基质型容器苗种植、藤蔓植物上爬下挂复绿和坡脚挡墙回填土绿化等5项综合技术。

1、植物选择方案

矿山植被恢复治理的关键是植物的选择,它关系到矿山生态治理的成败。树种选择以“适地适树、生态价值、经济实惠、速生”

3

为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引进树种为辅。

?从现有栽培多种选择

前期植被恢复,部分栽培植物表现良好的抗性、适宜性和生长状况,应从中选择表现性优良的品种栽培。

?从现有自然植被中选择

自然植被是植物与环境相容的产物,是长期适应自然条件的结果,从现有的自然植被中选择树种稳定、数量多、生态范围广、适应性强的优势植物栽培,避免盲目选择。可选择的树种有刺桐、慈竹、箭竹、白夹竹、油麻藤、地瓜藤、芭茅草等。

2、植被恢复模式

由因矿区的地质环境的特殊性,决定植被恢复模式应结构多样,层次分明,通过乔—灌—草结合形式合理的林分结构,这种复层林冠的群体结构能使各个体有充分发育的条件,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营养空间,获取更多的特质与能量,发挥林分最大的生产潜力,以实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和提高地力等生态的功能。

3、植被恢复技术措施

?栽植密度与种置点配置

栽植密度应根据立地条件、林种要求、树种特性及培育目的等因素综合考虑。由于矿区立地条件差,应以生态培育为目的,树木以小乔木、灌木为主,本项设计不影响树木正常生长条件下,应适当密植,以便尽快形成森林景观,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种植点配置是指一定密度的植株在造林地上的分布形成、分布形式不同,影响林分结构。由因矿区植被恢复以生态治理为目的,应采用正三角

4

形配置,该配置有利于水土保持。

?树种组成与配置方式

树种组成:平台植被恢复采用乔木+灌木+草木树种组成,坡面植被遮盖采用藤本(向上攀援)+藤本(向下垂吊)树种组成。

配植方式:模式?配置。采用刺桐、刺槐+箭竹+草本搭配,各在每一个平台上栽种2行,株距均为2m,之间间隔1.4m,种植4行,行间混交,三角形配置。坡面植被遮盖选用由下往上生长的油麻藤和由上往下生产的猕猴桃,株距1.5m;模式I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