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教学片段及评析
《我是什么》教学片段评析-word文档资料
《我是什么》教学片段评析[片段一]师:课文第4自然段藏了特别多的生字,你看,(屏幕显示第4自然段)这篇文章中共有11个生宇,这里就藏了9个。
请你跟同桌小伙伴合作,相互认一认这些生字。
有困难的时候,咱们可要互相帮助,如果两人都不认识,咱们就再请教树叶上的拼音。
生字会认了,就一起把这一段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相互帮助,师巡回指导。
)[评析]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第一课时里,茹老师把读通读顺第4自然段作为朗读的难点来突破,显示了她整体把握教材的好功底。
师:好,你看,现在词语都跑到水娃娃的身上了,只要你们读正确了,水娃娃就会为你变个模样呢!谁来读?请你。
生:暴躁。
师:对,真好,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暴躁。
师:瞧,水娃娃变成了——生:雨点。
师:是啊,变成了雨点了。
(师贴上雨点图片。
)师:继续,谁会?来,请你吧!生:庄稼。
师:啊,轻声都念得那么好,你做老师。
生:(领读)庄稼。
师:一起念。
生:(齐读)庄稼。
师:瞧,水娃娃变成了云。
(师贴上白云图片。
)师:瞧,还有呢,这个词可难了,看你们认不认识?哦,有那么多人举手,请你吧!生:灌溉。
师:来,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灌溉。
师:真不错啊,这么难的词也认识了。
瞧,灌溉田地是要用水的,所以两个字的偏旁都是——生:三点水。
师:咱们再读。
生:(齐读)灌溉。
师:(指灌溉的词卡)后面还躲着一个三点水的词,一起念吧。
(师翻转词卡。
)生:(齐读)淹没。
师:多音字也读对了,没(mò)还有一个读音是——生:没(méi)。
师:真聪明,再读。
师:瞧,水娃娃变成了——生:雪花。
(师贴上雪花图片,出示3张词卡:灾害、机器、冲毁,生齐读。
)师:真不错,看,水娃娃变成了——红色的云,(贴上图片。
)黑色的云。
(贴上图片。
)咦,这一个个小硬球(贴上图片。
)叫什么呀,谁认识?你来说。
生:雹子。
师:对吗?生:对。
师:可真能干! (出示词卡)这就是它的名字,咱们一起读。
《我是什么》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内容1.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自我认知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对自身特点的认识。
1.2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外貌、性格、兴趣等特征。
1.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分享、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图片、PPT等教学资源。
1.5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自己是什么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第二步:新课内容(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人的基本特征,包括外貌、性格、兴趣等方面。
第三步: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的特点,如外貌、性格、兴趣等,并选出代表进行分享。
第四步:问答环节(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如何正确认识和接纳自己。
第五步: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强调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面对自己的不足,努力成长。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外貌、性格、兴趣等方面的特点,对自己有更全面的了解。
2.2 教学改进在小组讨论环节,可以设置更多互动环节,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进来,提高课堂氛围。
2.3 学生反馈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兴趣,但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鼓励。
2.4 教学资源可以增加一些视频、动画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5 教学时间安排课程时间安排合理,但部分环节可以适当缩短,留出更多时间进行互动和讨论。
三、教学内容3.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自我认知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对自身特点的认识。
3.2 课程重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外貌、性格、兴趣等特征。
3.3 课程方法采用讨论、分享、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
3.4 课程准备准备相关图片、PPT等教学资源。
3.5 课程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自己是什么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第二步:新课内容(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人的基本特征,包括外貌、性格、兴趣等方面。
我是什么课文精讲
我是什么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短文,采用了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介绍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
全文共五段,各段落划分及其大致内容如下:1. 第一自然段:以设问的形式引出“我”是谁,直接进入主题,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 第二至第四自然段: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讲述了水的变化过程。
其中,第二自然段写“我”会变成汽和云,第三自然段写“我”在空中飘浮时遇到冷风会变成雨、雹子或雪,第四自然段写“我”落在地面后的变化。
3. 第五自然段:讲述了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以及水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灾害。
通过这样的段落划分,读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从而更好地掌握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的相关知识。
二、文章赏析《我是什么》是一篇生动而富有科普色彩的短文,文章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巧妙地描述了水的循环和变化过程,以及水对自然界和人类的影响。
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赏析:1. 生动拟人化的叙述方式:文章以“我”作为水的化身,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水的生命力和活力。
这种叙述方式不仅拉近了读者与水的距离,还使水的变化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2. 清晰的结构和层次:文章从水的源头开始,逐步描述水的蒸发、凝结、降落和循环过程,层次清晰,逻辑严谨。
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描述和解释,使读者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水的循环和变化过程。
3. 富有教育意义:文章不仅介绍了水的科学知识,还通过水的循环和变化过程,揭示了自然界中的相互关联和平衡。
同时,文章还强调了水对人类的重要性,包括为人类提供生活用水、灌溉农田、发电等,使读者更加珍惜水资源,增强环保意识。
4. 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文章的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水的世界之中,感受到水的魅力。
同时,文章还通过水的循环和变化过程,传达了生命的无限循环和永恒的主题,意境深远。
《我是什么》是一篇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科普短文。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教案及教学反思本文将提供一份针对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我是什么》的教案,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学目标•学习认识自己,形成自我认同感•理解“是什么”的概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学会用自己的经历和学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内容•“我是什么”听写•“我是什么”概念解释•听、说、读、写课文《我是什么》•朗读练习•创作题目:我喜欢的东西教学过程1.“我是什么”听写首先进行一个“我是什么”的听写环节,让学生在听音后自己写下所听到的单词,反复进行直到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听写出来。
这个环节既能训练学生的听力,也能加深学生对于“是什么”的语感。
2.“我是什么”概念解释在听写结束后,讲解“我是什么”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
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们逐渐理解了“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意义,知道了这个问题涉及到人的身体、性格、爱好等方面,同时也明白了这个问题与自我认同感息息相关。
3.听、说、读、写课文《我是什么》进行课文下放,由学生们跟随读音跟读,梳理文章思路,理解文章的意义与形式,对于文章内涵进行理解和信息提取。
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认同感的形成和价值。
4.朗读练习在听、说、读、写了解完整篇文章之后,对于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教师个别指导练习项目,帮助学生朗读时发音、语调、停顿等方面的掌控,保证朗读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5.创作题目:我喜欢的东西最后,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自行动手创作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喜欢的东西,从中提取出自己真正的内心感受。
这项创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让孩子们学会了用更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自己,增加了孩子们的信心和自我肯定感。
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使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以适应不同的学生特点和学习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方面:•语言的生动性:语言相信是最重要的教学媒介,小学生更需要富有感染力和生动性的语言。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我是什么》教学片段及评析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我是什么》教学片段及评析(一)小组合作,读词组句。
在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这段话之后,我安排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出示事先准备好的6个词语卡片(小水珠、小硬球、小花朵、落、打、飘),先指名孩子们读一读这些词语,然后试着把这6个词语拼组成3个句子。
并安排一位同学上台在黑板上拼组。
由于学生熟读了课文,对词句已有初步感知,孩子们大都能准确地按上下排列的顺序排列出小水珠落下来、小硬球打下来、小花朵飘下来。
(二)感知句意,调整句序。
学生组好句子之后,我把握契机地问道:这里面有三个动词,分别是什么?孩子们不由地脱口而出:落、打、飘。
我又接着问到:那它们的位置可以调换吗?问题一出孩子们有的眉头紧锁,有的窃窃私语,还有的交头接耳地讨论起来。
但不一会便有人跃跃欲试地嚷嚷道:不能,不能。
并有理有据地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小硬球最重,肯定是打下来;花朵很轻,当然是飘下来;而水珠自然是落下来了。
而这时我又故做疑惑状说道:听大家这一说,仔细地想一想,这三个句子的位置好像有点不妥,能不能重新调整一下顺序呢?讲出你的理由来。
孩子们一下子又被难住了,但马上有又一个个喜形于色:我知道了!我也看出来了!接着开始动手调整三个句子的顺序。
最后又一个个争着向我和同学们讲自己的发现,说调整的理由。
一个小组汇报:小水珠、小硬球落下来时有的轻有的重,我们组是按照由轻到重的顺序排列的:第一句是花朵飘下来,第二句是小水珠落下来,第三句是小硬球打下来。
另一个小组汇报:我们组是按照小水珠、小硬球落下来的先后顺序排列的,小硬球最重,肯定是最先落下来,小花朵最轻,当然是最后飘下来。
但大家都能通过对落、打、飘这三个动词不同意义的感知而作出判断的。
(二)朗读感悟,想象情境。
学生读词组句,又按自己地理解重新修改了课文,可这时我又出一招:同学们已经重新排列了这些句子,且理由都非常充分,很好!那么,你们能不能通过自己出色的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来感受它们下落时的轻重快慢呢?学生的兴趣又一次被激发,思维又再次被激活,一个个又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地读了起来,并都在飘、落、打这三个字的读音处理上做文章,反复尝试,相互提示,如有的学生将飘读得轻而长,将打读得重而促,我检查上也进一步提醒学生:小花朵飘得还不够轻不够慢。
《我是什么》教案及教学反思
《我是什么》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我是什么”的主题,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
2. 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认识主题,讨论每个人的特点和价值。
2. 第二课时:以“我是什么”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3. 第三课时:分享作品,互相评价,修改完善。
4. 第四课时:总结课程,进行教学反思。
三、教学方法:1.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写作法:让学生以“我是什么”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分享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话题的素材,以便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 课上准备:学生准备纸笔,进行写作练习。
五、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1)导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是什么”,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
(2)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3)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讨论成果,为学生写作提供素材。
2. 第二课时:(1)写作练习:教师引导学生以“我是什么”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2)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写作心得。
3. 第三课时:(1)评价:学生互相评价作品,提出修改意见。
(2)修改:学生根据评价意见进行作品修改。
(3)完善: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写作经验,提高写作能力。
4. 第四课时:(1)教学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教学反思。
(2)总结: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3)布置作业: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讨论、写作、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我是什么》教案及教学反思
《我是什么》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我是什么”这个主题,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
2.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提高写作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是什么》: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
2.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我是什么”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情感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3. 写作指导: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我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课文《我是什么》: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其中的寓意。
3. 讨论与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5. 佳作欣赏与点评:挑选几篇优秀作文进行欣赏和点评,让学生从中学习和提高。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教学反思: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启发式教学和情感教学,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中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但在写作指导环节,我发现自己在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方面还有待提高。
今后,我将更加注重写作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和改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每个人的特点和优点,并分享给其他小组成员。
《我是什么》课文讲解
《我是什么》课文讲解《我是什么》是一篇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文,讲述了一个人的自我介绍。
本文将从课文的结构、内容、语言和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讲解。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我是什么》课文讲解》,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什么》课文讲解》篇1一、课文结构《我是什么》这篇课文共分为三段,第一段介绍了自己的名字和年龄,第二段介绍了自己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第三段介绍了自己的爱好和愿望。
整个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让学生易于理解。
二、课文内容课文内容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学生更加贴近文本,感受到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课文通过描述自己的名字、年龄、外貌特征、性格、爱好和愿望,让学生了解一个人的基本特征和个性特点。
同时,课文也向学生传递了自信、乐观和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课文语言课文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符合小学二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
课文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我是一朵花开在春天里”,“我是一只小鸟飞在蓝天上”,这些句子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情感,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我是什么》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学会自我介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让学生了解一个人的基本特征和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认知能力;三是向学生传递自信、乐观和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
《我是什么》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一个人的基本特征和个性特点,同时也向学生传递了自信、乐观和向上的人生态度。
《《我是什么》课文讲解》篇2《我是什么》是一篇初中语文课文,讲述了一滴水的自述。
从水的角度来观察自然界中的万物,展示了水的不同形态和作用。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讲解。
一、课文背景《我是什么》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鲁迅。
这篇课文是一篇自述式的散文,通过一滴水的视角,展示了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
二、课文内容1. 文章开头,一滴水自豪地宣称:“我是什么?我是一滴水。
[《我是什么》教学纪实与评析]教学案例评析
[《我是什么》教学纪实与评析]教学案例评析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2年级上册第11单元。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本课主要认识1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并积累带生字的词语,从而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水的知识,培养理解课文的能力,进行有感情朗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识字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并进行感情朗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雪、露和霜。
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
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物候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1.学会生字、新词。
2.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雪、露和霜。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水的变化。
教学准备:CAI课件、词卡。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师:今天,老师还请来一位小魔术师,它就藏在我们要学的课文里。
(板书:我是什么。
)(生齐读课题。
)师:相信会读书的孩子一定能找到答案。
师:快来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难读的句子就多读几遍。
开始吧!(生自由读课文。
)师:老师想请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准来告诉我应该找几位同学呀生:找6位同学。
师:是这样吗生:(齐答。
)是6位。
(师指名读课文。
)二、引入竞争,学习生字师:这课中有的字我们见过,也有的并不熟悉。
请你再和同桌一起读一读认字条里的字吧!(生同桌互相检查读生字。
)师:都和生字交上朋友了吗生:交上朋友了。
师:那我可要考考你们了敢接受挑战吗生:敢。
师:老师这里有词语、句子两类,你想挑战谁(课件出示词语、句子。
)生:我想挑战词语。
师:那你就来当小老师领大家读一读吧。
(生领读词语。
)师:谁来说一说这位小老师当得怎么样生:他读得很准确,声音也响亮。
师:那小老师如何评价你的学生呢生:大家读得声音响亮,很正确,非常好!师:同学们这些词中还藏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宝宝呢你们和它都成为好朋友了,让我们开火车读出他们的名字好吗(课件出示生字。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教案及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理解《我是什么》这篇课文的主旨;•学会通过绘画和文字表达自己的特点和优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2. 教学准备•课文《我是什么》的教材和教具;•学生准备素描纸、彩色笔、铅笔等绘画工具。
3.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先背诵课文《我是什么》,然后老师问学生们:“大家都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身份和特点。
呈现: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然后给学生展示一个带有自己照片和自我介绍的PPT。
同时,老师也为学生准备了一些简单的问题。
•“我是谁?”•“我是什么?”•“我有什么特点?”•“我有什么优点?”探究: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分享自己不同的特点和优点,并记录在纸上。
输出:每位同学都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画作和文字,并且口头回答相关问题。
第二课时复习:首先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触碰到自身的特点和优点。
分析:老师与学生一起分享《我是什么》这篇课文的主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主人公的自述。
阅读:学生独立阅读《我是什么》这篇课文,并标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和段落。
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总结他们在课文中发现的共性和差异,包括主人公的特点和感受等。
输出:每个小组从他们的讨论中提炼出一到两个关键点,并向全班展示。
第三课时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和讨论结果,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思考。
合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并解释课文中的生字和词组,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创作:学生以自己为主人公,撰写一篇类似于《我是什么》的短文,表达自己的特点和感受。
交流:学生们互相交流,并给予反馈和建议,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输出:每个小组选择最优秀的作品代表小组向全班展示。
4.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参与和表达,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绘画和文字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特点和优点,并且在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过程中,学会了倾听和评价他人表达的能力。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我是什么》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我是什么》公开课精品教案反思说课稿及同步练习
《我是什么》公开课精品教案反思说课稿及同步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了解“我是什么”的主题,引导学生认识并正确使用代词“我”。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我的情感态度,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我是什么》2.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代词“我”,认识并表达自己的特点和喜好。
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我,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趣味游戏或话题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我是什么》文本,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代词“我”。
3. 课堂互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特点和喜好,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我,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并运用代词“我”。
2. 合作学习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任务驱动法:教师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我。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堂练习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评估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我是什么》文本2. 辅助材料:图片、卡片、PPT等3.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趣味游戏或话题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我是什么》文本,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代词“我”。
《我是什么》教案(5篇)
《我是什么》教案(5篇)第一篇:《我是什么》教案《我是什么》教案【教材分析】《我是什么》是一篇常识性课文。
本课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
课文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朴素而生动,是一篇寓科学知识于趣味故事的优秀教材。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类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课设计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理念,采用“猜谜语”这种儿童喜爱的、感兴趣的而且易于接受的形式,导入教学。
为学习后面的学习激起了强烈的渴望。
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
力求采用自主、合作地学习方式围绕“水是怎样变成雨、雹和雪”这一问题来展开探究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
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教学目标】1.会认“晒、极、傍”等14个生字,会写“变、片”等9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知道汽、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变化形成的…… 【教学重难点】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知道汽、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变化形成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1.出示课题:我是什么2.师:“我是什么?”该怎么读,请大家读一遍。
到底是什么呢?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条谜语,你能猜出谜底吗?3.师说出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中看不见”。
4.我们一起去学习课文,看看课文是怎么介绍的?[设计意图:采用“猜谜语”这种儿童喜爱的、感兴趣的而且易于接受的形式,导入教学。
为学习后面的学习激起了强烈的渴望。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生词在课文里圈出来再多读几遍。
2.出示带拼音生字词语:飘浮、晒太阳、冰雹、池子、暴躁、冲动、灌溉、淹没、灾害、机器、毁坏3.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同桌不会的利用拼音互相教一教。
二年级上语文教学片段及评析30我是什么_人教版新课标-word
二年级上语文教学片段及评析-30我是什么人教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课文《我是什么》是一篇优秀的科学短文。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给人类造成的利弊影响。
教学科学短文,既要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又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品味语言,感悟语言。
茹茉莉老师执教的课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现撷取两个片段,与大家同享。
[片段一]师:课文第4自然段藏了特别多的生字,你看,(屏幕显示第4自然段)这篇文章中共有11个生宇,这里就藏了9个。
请你跟同桌小伙伴合作,相互认一认这些生字。
有困难的时候,咱们可要互相帮助,如果两人都不认识,咱们就再请教树叶上的拼音。
生字会认了,就一起把这一段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相互帮助,师巡回指导。
)[评析]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第一课时里,茹老师把读通读顺第4自然段作为朗读的难点来突破,显示了她整体把握教材的好功底。
师:好,你看,现在词语都跑到水娃娃的身上了,只要你们读正确了,水娃娃就会为你变个模样呢!谁来读?请你。
生:暴躁。
师:对,真好,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暴躁。
师:瞧,水娃娃变成了——生:雨点。
师:是啊,变成了雨点了。
(师贴上雨点图片。
)师:继续,谁会?来,请你吧!生:庄稼。
师:啊,轻声都念得那么好,你做老师。
生:(领读)庄稼。
师:一起念。
生:(齐读)庄稼。
师:瞧,水娃娃变成了云。
(师贴上白云图片。
)师:瞧,还有呢,这个词可难了,看你们认不认识?哦,有那么多人举手,请你吧!生:灌溉。
师:来,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灌溉。
师:真不错啊,这么难的词也认识了。
瞧,灌溉田地是要用水的,所以两个字的偏旁都是——生:三点水。
师:咱们再读。
生:(齐读)灌溉。
师:(指灌溉的词卡)后面还躲着一个三点水的词,一起念吧。
(师翻转词卡。
) 生:(齐读)淹没。
师:多音字也读对了,没(mò)还有一个读音是——生:没(méi)。
《我是什么》教材理解分析
《我是什么》教材理解分析《我是什么》教材理解分析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
二、教材说明本课是一篇科普短文。
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与人的利弊关系。
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全文共五段,第一段和第二段讲了水变成汽、云、雨、雹子、雪的不同形态;第三段讲了水在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的情况;第四段讲水给人们带来的利弊;第五段用问句的方式与课题照应,并激励读者找到答案。
三、教学建议(一)课前准备1生字、生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2水的不同形态的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3让学生收集有关水的谜语和水对人类的贡献及破坏的资料。
(二)识字、写字教学1识字教学。
注意指导以下生字的读音和字形。
硬:韵母是后鼻音,不要读成yìn。
散:多音字,在本课读sàn,不读sǎn。
“散”的右边是反文儿,不是折文儿。
助:翘舌音,不要读成zù。
第五笔是“提”,不是“横”。
冲:翘舌音,不要读成cōnɡ。
灾:平舌音,不要读成zhāi。
2写字教学。
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
帮:三个部件要写紧凑。
硬:左窄右宽,石字旁要写小一些。
害:第七笔“竖”,上下要出头。
(三)词句教学本课需要掌握的词语比较多,“温和、硬”两个词,可用找反义词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飘浮”,可用图或课件帮助理解;“灾害、散步”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理解。
本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是一个长句。
教学时,让学生明白“我”在池子里、在小溪里、在江河里、在海洋里是同时存在的,而不是一会儿在这里,一会儿又跑到那里。
(四)朗读指导“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
”可以用对比的语调表达出“我”的“温和”与“暴躁”。
《我是什么》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名称:《我是什么》教案二、教学对象:一年级学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并理解“我是什么”这个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身份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理解他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表达,理解并掌握“我是什么”的概念。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身份和特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我是什么”的引导问题和示例。
2. 学生准备一张纸和一支笔,用于记录自己的想法和表达。
教案内容请提供具体的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内容。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我是什么”的引导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 示例:教师给出一个关于自己的示例,如“我是一名教师,我喜欢教书育人”,并解释示例的目的,引导学生模仿。
3. 学生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学生用纸和笔写下自己的想法和表达,轮流分享。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倾听并给予反馈,帮助对方改进表达方式。
七、教学方法:1. 引导式教学:教师通过引导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2. 示范法:教师通过给出示例,引导学生模仿和表达。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互相倾听和给予反馈。
八、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达效果,评估学生对“我是什么”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表达作品,评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九、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让学生在家长面前表达自己,增进家长对学生的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不同场景下表达自己的情况,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我是什么》教案及教学反思
《我是什么》教案及教学反思(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我是什么》教案及教学反思《我是什么》教案及教学反思7篇《我是什么》是一篇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教案及教学反思[001]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教案及教学反思[001]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六单元《我是什么》。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皮肤、骨骼、肌肉等人体构造组织。
2. 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并能简单描述各个部位的功能。
3.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身体健康的意识,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三、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幻灯片、图片、模型等教具引导学生学习皮肤、骨骼、肌肉等人体构造组织,并讲述它们在身体中的作用。
2. 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我是什么》课文的读书理解。
3. 学生自我观察、轻轻摸索自己的身体,搜寻出自己的皮肤、头发、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臂、肚子、腿等部位,并分别储备对应文字。
4. 学生分组合作,描述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所承担的重要功能,并以PPT形式展示给大家。
5. 整个教学科目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做操体育活动,引导学生用动作形象化分类记忆人体构造组织与各器官的作用。
四、教学评价:1. 及时纠正学生个别性学习上的错误,帮助其摸索到正确解题思路,发扬自主性和创造力。
2. 大力表扬优秀表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动性。
3. 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积极,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得以深化理解。
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了解了人体构造组织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关爱身体健康的意识,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然而,教学过程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学生的自我观察能力有待提高。
本次课程在开始阶段,教师让学生看图识物,并分辨各个器官和人体构造部位,许多学生并不能准确的分辨出来。
这说明学生的自我观察能力较差,在识别事物方面还需要加强训练。
因此,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训练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自我发现、观察能力。
其次,学生的合作能力也需要提高。
在本次课程中,学生分组合作,描述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所承担的重要功能,并以PPT形式展示给大家。
《我是什么》评课
《我是什么》评课今天听了武老师执教的《我是什么》。
现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收获:这是一篇科普短文。
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与人的利弊关系。
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一、目标定位准确1.认读并理解“庄稼、灌溉、淹没、暴躁、冲毁、灾害”等词语。
能正确、规范书写“池、浮”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聚焦动词,通过学习,读出水娃娃不同形态的变化。
3.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借助微课自主学习“雹子”,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能借助板书介绍水娃娃不同形态的变化。
二、教学方法科学合理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在学习词语时,武老师采用了图文对照法、情境识字、归类识字法、变序教学法,让学生在形象思维中,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会了新词。
而且,武老师并没有走过场,而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不断地强化中记住了这些字词。
为了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更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了解水娃娃不同形态的变化,武老师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借助音量示意图,让学生用不同的读法读出不同形态下水的变化,并抓住“落,飘,打”这三个字,通过调换位置,让学生体会到了科普作品中用词的准确性。
对于“雹子”这种事物,孩子不太了解,武老师借助视频,让学生认识了雹子。
我相信,由于这堂课上老师运用了多种方法,本堂课的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三、课堂突出双基教学双基就是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这是我们老一辈教师对于语文教学目标的概括。
这节课里,武老师在教学中很关注字词句段的学习,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充满艺术性武老师的课堂结构紧凑,以“变魔术”贯穿整堂课,使得课堂犹如一篇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浑然一体。
板书图文并茂,有图有文字,既形象又有趣,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帮助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是什么》教学片段及评析
课文《我是什么》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文章脉络清晰,第一人称的写法令人倍感亲切,在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在空中漂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小水珠落下来。
人们就管我叫“雨”。
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
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管我叫“雪”。
在执教这一段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一)小组合作,读词组句。
在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这段话之后,我安排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出示事先准备好的6个词语卡片(“小水珠”、“小硬球”、“小花朵”、“落”、“打”、“飘”),先指名孩子们读一读这些词语,然后试着把这6个词语拼组成3个句子。
并安排一位同学上台在黑板上拼组。
由于学生熟读了课文,对词句已有初步感知,孩子们大都能准确地按上下排列的顺序排列出“小水珠落下来”、“小硬球打下来”、“小花朵飘下来”。
(二)感知句意,调整句序。
学生组好句子之后,我把握契机地问道:“这里面有三个动词,分别是什么?”孩子们不由地脱口而出:“落、打、飘。
”我又接着问到:“那它们的位置可以调换吗?”问题一出孩子们有的眉头紧锁,有的窃窃私语,还有的交头接耳地讨论起来。
但不一会便有人跃跃欲试地嚷嚷道:“不能,不能。
”并有理有据地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小硬球最重,肯定是打下来;花朵很轻,当然是飘下来;而水珠自然是落下来了。
而这时我又故做疑惑状说道:“听大家这一说,仔细地想一想,这三个句子的位置好像有点不妥,能不能重新调整一下顺序呢?讲出你的理由来。
”孩子们一下子又被难住了,但马上有又一个个喜形于色:“我知道了!”“我也看出来了!”接着开始动手调整三个句子的顺序。
最后又一个个争着向我和同学们讲自己的发现,说调整的理由。
一个小组汇报:“小水珠、小硬球落下来时有的轻有的重,我们组是按照由轻到重的顺序排列的:第一句是‘花朵飘下来’,第二句是‘小水珠落下来’,第三句是‘小硬球打下来’。
”另一个小组汇报:“我们组是按照小水
珠、小硬球落下来的先后顺序排列的,小硬球最重,肯定是最先落下来,小花朵最轻,当然是最后飘下来。
”但大家都能通过对“落”、“打”、“飘”这三个动词不同意义的感知而作出判断的。
(二)朗读感悟,想象情境。
学生读词组句,又按自己地理解重新修改了课文,可这时我又出一招:“同学们已经重新排列了这些句子,且理由都非常充分,很好!那么,你们能不能通过自己出色的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来感受它们下落时的轻重快慢呢?”学生的兴趣又一次被激发,思维又再次被激活,一个个又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地读了起来,并都在“飘”、“落”、“打”这三个字的读音处理上做文章,反复尝试,相互提示,如有的学生将“飘”读得轻而长,将“打”读得重而促,我检查上也进一步提醒学生:“小花朵飘得还不够轻不够慢。
”“小硬球还应该打得再重些。
”最后,我又让学生把这些句子放回原文中去读整段话。
同学们在交流朗读时的感受和互相评议时,有的说:“我读这句话的时候,眼前像是真的有千千万万朵雪花在空中飘舞。
”有的说:“我听ххх同学朗读这一句时,眼前也像在放电影:无数的雹子像子弹一样打在地面上和我们的脸上,硬硬的,凉凉的,蹦蹦跳跳的,真好玩!”……
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尽可能的将“唤醒、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理解、体会、体味、感悟”教给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
但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再造想象,对三种自然现象有了十分真切的感受,并通过极具个性化地朗读向别人表达或展示出自己的感受。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激发想象和自主朗读欲望,从而达到理解、领悟、深化的教学目的。
这应该
就是语文基础的渗透性教学,就是关注学生语感的能力培养,就是“读”与“练”的有机整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