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锚杆支护理_论

合集下载

锚杆支护原理

锚杆支护原理

锚杆支护理论悬吊理论:认为锚杆支护的作用是将巷道顶板较软弱岩层悬吊在上部坚硬稳定岩层上。

组合梁理论:认为当顶板岩层中存在没有稳固岩层的若干薄层状岩层时,通过锚杆的支护作用将这些岩层锁紧成一个较厚的岩层,由叠合梁变成组合梁,显著提高了岩梁抗弯曲能力并减少挠度。

紧固理论:认为在块状围岩中,锚杆可将巷道周围危岩彼此挤紧,从而加固成能承受载荷的整体结构。

压缩(组合)拱理论:认为在松软围岩中,各个锚杆形成的压应力圆维体交错重叠,形成一个连续的均匀压缩(组合)拱。

锚杆支护类型按材料分类:木锚杆、竹锚杆、金属锚杆、树脂锚杆、快硬水泥锚杆。

按作用分类:端部锚固型锚杆、全长胶结型锚杆、摩擦型锚杆、长锚索等。

锚杆布置主要技术参数“三径”合理匹配:锚杆、钻孔、药卷直径要合理匹配。

煤巷钻孔宜采用ф28mm,不宜大于ф33mm;钻孔直径与锚杆直径之差应为4~10mm,最佳为5~6mm;当使用ф28mm钻孔直径和ф16~22mm螺纹钢锚杆时,药卷直径为ф23~25mm,当使用ф26mm和ф43mm钻孔时,应分别使用ф23mm和ф28mm树脂药卷。

锚杆长度:当顶板有坚硬岩层或塑性区,杆端应插入坚硬岩层中或超出塑性区。

如没有,宜使用全长锚固锚杆。

锚杆强度:按屈服强度(бs)分为三类:普通锚杆,бs<340MPa(ф18mm钢材约8.6吨);高强锚杆,бs=340~600MPa(ф18mm 钢材8.6~15吨);超高强锚杆,бs>600MPa。

锚杆间排距:一般应小于所选锚杆长度之半。

锚杆插入方向:与岩层面正交,最小角不小于75 度,层面不清与轮廓线垂直。

锚杆排列方式:方形、矩形和五花形。

锚固形式:端固和全锚。

锚杆支护质量要求一般要求a、锚杆的长度、间距、排距、插入方向及排列方式等必须符合作业规程施工要求。

b、首先点好钻孔孔位,找好孔中开钻后调正方向。

c、锚孔钻完后,要按锚杆设计和安装说明要求,及时进行锚杆安装工作。

d、安装锚杆前,必须检查锚孔的孔位、孔深、孔径及锚杆部件等,这些都必须符合规定。

第四讲-锚杆支护理论

第四讲-锚杆支护理论

第四讲-锚杆支护理论第四讲锚杆支护理论本讲主要介绍锚杆常用支护理论(包括一些近年来比较流行和活跃的理论)、锚杆支护设计方法和国外锚杆支护主要经验,以及巷道容易冒顶的十种情况和五种应对措施。

锚杆支护的作用机理尚在探讨之中。

目前己提出的观点较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悬吊作用、组合梁(拱)作用、组合拱、减跨理论、加固(提高C、$值)作用等几种。

这几种观点都是以围岩状态和利用锚杆杆体受拉(力)为前提来解释锚杆支护作用机理的,因此,围岩状态及锚杆受拉力这两个前提的客观性是判定上述理论正确性的标准。

一、锚杆支护理论支护:就是指为了地下巷道掘进、硐室开挖后的稳定及施工安全,而采取的支持、加强或改善围岩应力状态而打设的构件或采取的措施的总称。

支护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支,就是顶住顶板,防止顶板出现大量的下沉,使顶板下沉控制在可控、安全的状态,二是护,就是保持顶板的完整性,防止出现漏矸、漏顶、巷道掉渣等现象。

支和护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组成了支护系统。

(一)锚杆支护理论综述1、悬吊理论1)机理:将巷道顶板较软弱岩层悬吊在稳定岩层上, 以避免较软弱岩层的破坏、失稳和塌落,锚杆所受的拉力来 自被悬吊的岩层重量。

图4-1 锚杆悬吊作用原理示意图2)缺点:没有考虑围岩的自承能力,而且将被锚固体与原岩体分开3)适用条件:在锚杆的长度范围内有一层坚硬而稳定 的岩层,锚杆可以锚固到顶板坚硬稳定岩层。

图4-2 a 拱形巷道的锚杆悬吊作用 b 软弱岩层的锚杆悬吊作用2、组合梁理论1)机理:将锚固范围内的岩层挤紧,增加岩层间的摩擦力,防止岩石沿层面滑动,避免各岩层出现离层现象,提高其自7W777Zv777yAZ7V撑能力。

将几层薄岩层锁紧成一个较厚的岩层(组合梁)。

在上覆岩层载荷的作用下,这种组合厚岩层内的最大弯曲应变和应力都将大大减小,组合梁的挠度亦减小。

在于通过锚杆的预拉应力将原视为叠合梁(板)的岩层挤紧,增大岩层间的摩擦力;同时,锚杆本身也提供一定的抗剪能力,阻止其层间错动。

锚杆支护原理

锚杆支护原理

锚杆支护一、锚杆支护原理1、锚杆的悬吊作用悬吊作用是指用锚杆将软弱的直接顶板吊挂在其上的坚固老顶之上。

如图1所示,或者是用锚杆将因巷道开挖而引起松动的岩块连接在松动区外的完整坚固岩石上,使松动岩块不至冒落。

锚杆的悬吊作用2、锚杆的组合梁理论利用锚杆的拉力将层状岩层组合起来形成组合梁结构进行支护,这就是锚杆组合梁作用。

组合梁作用的本质在于通过锚杆的预拉应力将原视为叠合梁的岩层挤紧,增大岩层间的摩擦力;同时,锚杆本身也提供一定的抗剪能力,阻止其层间错动。

锚杆把数层薄的岩层组合成类似铆钉加固的组合梁,这时被锚固的岩层便可看成组合梁,全部锚固层能保持同步变形,顶板岩层抗弯刚度得以大大提高。

锚杆的组合作用3、锚杆锲固作用是指在围岩中存在一组或多组不同产状的不连续面的情况下,由于锚杆穿过这些不连续面,防止或减少了围岩沿不连续面的移动。

如图3。

锚杆的楔固作用p бb p 锚杆的楔固作用-б p (бbp4、挤压加固拱作用形成以锚杆头和紧固端为顶点的锥形体压缩区。

如将锚杆沿拱形巷道周边按一定间距径向排列,在预应力作用下,每根锚杆周围形成的锥形体压缩区彼此重叠联结,在围岩中形成一连续压缩带。

它不仅能保持自身的稳定,而且能承受地压,组织上部围岩的松动和变形。

显然,对锚杆施加预紧力是形成加固拱的前提。

5、锚杆的减跨作用如果把不稳定的顶板岩层看成是支撑在两帮的叠合梁,由于可视悬吊在老顶上的锚杆为支点,安设了锚杆就相当于在该处打了点柱增加了支点而减少了顶板的跨度,从而降低了顶板岩层的弯曲应力和挠度,维持了顶板与岩石的稳定性,使岩石不易变形和破坏。

这就是锚杆的“减跨”作用,它实际上来源于锚杆的悬吊作用。

上述几种锚杆支护作用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的综合作用,只不过在不同地质条件下,某种支护作用占的地位不同而已。

二、锚杆支护作用机理分析巷道开掘以后,由于受掘进工作面迎头及两帮的支撑,顶板下沉和变形很小。

此时安装锚杆,其主要作用是控制顶板浅部岩层的离层、滑动。

锚杆支护原理(参考内容)

锚杆支护原理(参考内容)

锚杆支护一、锚杆支护原理1、锚杆的悬吊作用悬吊作用是指用锚杆将软弱的直接顶板吊挂在其上的坚固老顶之上。

如图1所示,或者是用锚杆将因巷道开挖而引起松动的岩块连接在松动区外的完整坚固岩石上,使松动岩块不至冒落。

锚杆的悬吊作用2、锚杆的组合梁理论利用锚杆的拉力将层状岩层组合起来形成组合梁结构进行支护,这就是锚杆组合梁作用。

组合梁作用的本质在于通过锚杆的预拉应力将原视为叠合梁的岩层挤紧,增大岩层间的摩擦力;同时,锚杆本身也提供一定的抗剪能力,阻止其层间错动。

锚杆把数层薄的岩层组合成类似铆钉加固的组合梁,这时被锚固的岩层便可看成组合梁,全部锚固层能保持同步变形,顶板岩层抗弯刚度得以大大提高。

锚杆的组合作用3、锚杆锲固作用是指在围岩中存在一组或多组不同产状的不连续面的情况下,由于锚杆穿过这些不连续面,防止或减少了围岩沿不连续面的移动。

如图3。

锚杆的楔固作用sin αcos αp бbpбpбαbб顶板线节理面锚杆的楔固作用bб-sin αcos α)б p (бbpбpбαα2sin b α+б2cos p б顶板线节理面4、挤压加固拱作用形成以锚杆头和紧固端为顶点的锥形体压缩区。

如将锚杆沿拱形巷道周边按一定间距径向排列,在预应力作用下,每根锚杆周围形成的锥形体压缩区彼此重叠联结,在围岩中形成一连续压缩带。

它不仅能保持自身的稳定,而且能承受地压,组织上部围岩的松动和变形。

显然,对锚杆施加预紧力是形成加固拱的前提。

锚杆的挤压加固拱L4321a5、锚杆的减跨作用如果把不稳定的顶板岩层看成是支撑在两帮的叠合梁,由于可视悬吊在老顶上的锚杆为支点,安设了锚杆就相当于在该处打了点柱增加了支点而减少了顶板的跨度,从而降低了顶板岩层的弯曲应力和挠度,维持了顶板与岩石的稳定性,使岩石不易变形和破坏。

这就是锚杆的“减跨”作用,它实际上来源于锚杆的悬吊作用。

上述几种锚杆支护作用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的综合作用,只不过在不同地质条件下,某种支护作用占的地位不同而已。

锚杆支护原理及类型PPT课件

锚杆支护原理及类型PPT课件
(六)最Fra bibliotek水平主应力理论
(六)最大水平主应力理论 最网大的水 形平式应有力金理属论网论、述塑了料巷网道、围荆岩笆水片平等应。力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以及锚杆支护起到的作用,
决但定是组 ,合它梁也稳未定能性提的供主用要于因锚素杆是支锚护杆参的数预设拉计应的力方及法杆和体参强数度。和岩层的性质。
端(头六锚 )固最型大树水脂锚杆是由树脂药包
组合拱理论示意图
(三)挤压加固拱作用
(三)挤压加固拱作用
锚杆支护的作用机理尚在探讨之中。 各类围岩煤巷的锚杆支护形式如表4-2。 永久性工程,采区主要硐室 (1)在实测地应力(最大水平应力)方面; 这种加固作用随顶板下沉引起拉杆拉伸而进一步得到增强。 各类围岩煤巷的锚杆支护形式如表4-2。 这几种观点都是以围岩状态和利用锚杆杆体受拉(力)为前提来解释锚杆支护护作用机理的,因此,围岩状态及锚杆受拉力这两个前提的 客观性是判定上述理论正确性的标准。 (四)围岩强度强化理论 1952-1962年,Louis A, Pane K经过理论分析及实验室和现场测试,提出锚杆杆作用机理是将直接顶板悬吊到坚硬岩层上(如图4-1)。 后者,往往占据主导地位。 使用115型树脂锚固剂,可在3~5min内凝胶达到很高的 关键承载圈理论认为,承载圈以内的岩石重量是支护的对象——即荷载高度。 此种锚杆由杆体、固定楔、活动倒楔、垫板和螺帽组成,如图5-6所示。 由于管壁弹性恢复力挤压孔壁而产生锚固力,属全长锚固型锚杆。 (七)锚杆的楔固作用(销钉) 孔径:28-42,直径:16-22,长度:1. 这一理论提出的较早,只有满足其前提条件时,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锚杆桁架于1966年首先在美国铁矿由支护中出现。 4.钢筋或钢丝绳砂浆锚杆 使用115型树脂锚固剂,可在3~5min内凝胶达到很高的 第一,协助伸向两帮上方的“斜锚杆”将顶板与两帮有机的联系起来,防止切顶破坏;

锚杆支护理论和工程实践培训课件

锚杆支护理论和工程实践培训课件
钢筋或钢丝绳砂浆锚杆 是全长锚固型锚杆。设计 锚固为为30~50KN。
2)全属倒楔式锚杆
由杆体、固定楔、活动倒楔、垫板和螺帽组成, 属端头锚固型,安装后可立即承载,可回收。锚固 力达40kN左右。常用于围岩比较破碎,需要立即承 载的地下工程。
3) 楔缝式锚杆
楔缝式锚杆结构
1-杆体 2-楔缝 3-丝扣 4-楔子 5-垫板 6-螺母
锚杆支护具有巨大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 我国煤炭行业继综合机械化之后的第二次支护技术革命
木支架严重损坏
支架破坏实况
拱型可缩性支架破坏
架棚巷道变形和支架损坏情况
沿空掘巷维护状况
锚杆支护巷道维护状况
2 锚杆支护理论
(1)悬吊理论
机理:将巷道顶板较软弱岩层悬吊在稳定岩层上,以 避免较软弱岩层的破坏、失稳和塌落,锚杆所受的拉 力来自被悬吊的岩层重量。 缺点:没有考虑围岩的自承能力,而且将被锚固体与 原岩体分开。
有比较可靠的配套机具,采用掘锚一体化联合掘 进机或性能良好的单体锚杆钻机,满足施工要求, 并能实现快速掘进。
国内支护发展
2个阶段:以1995年引进澳大利亚锚杆支护技术为 分界点。(之前机械锚固、钢丝绳砂浆锚杆以及开发 研制的快硬水泥锚杆;之后高强度树脂锚固锚杆)
锚杆支护理论、锚杆支护设计方法、施工机具、小 孔径预应力锚索加强支护、锚杆孔径、锚固剂及锚固 方式、监测技术等均发生了变化。
(4)最大水平应力理论
(5)锚杆支护围岩强度强化理论
围岩与支护强度的关系 随支护强度增加,围岩的极限强度和残余强度提高, 围岩残余强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就能保持巷道稳定。
(5)锚杆支护强度强化理论
锚杆与围岩相互作用,形成锚杆—围岩的共同承载 结构,改善锚固体力学性能,提高锚固体峰值强度和残 余强度,特别是残余强度的提高,有效提高围岩的自承 能力,控制围岩塑性区、破碎区发展,促使巷道围岩由 不稳定状态向稳定状态转变。

锚杆支护资料

锚杆支护资料

第一章巷道分类和巷道支护、锚杆支护理论第一节理论依据一、锚喷锚网支护理论基础主动支护:新奥法二、巷道矿压理论冒落拱理论松动圈理论地应力理论三、悬吊理论(硬岩)组合拱理论(软弱岩层)组合梁理论(软弱岩层)四、单个锚杆、单个锚索支护理论三力匹配:粘锚力破断力托锚力三径匹配:钻孔孔径锚固药卷直径锚杆直径五、锚杆、锚索共同支护顶板变形匹配:锚杆变形,延伸率15%,锚索变形,延伸率3%。

锚杆托盘与顶板岩性匹配:硬岩,锚杆托盘小,厚些;软岩,锚杆托盘面积加大,薄些;煤,加木托盘,加大支护托锚面积。

锚杆药卷匹配:顶部和外部分别为超快和中速或是快速和慢速,同时要考虑搅拌、凝固时间匹配。

第二节理论解析一、新奥法现场监测设计法,新奥法起源于奥地利。

新奥法(NATM)是新奥地利隧道施工法的简称。

由奥地利学者拉布谢雅茨教授总结前人在隧道方面大量实践经验后于1964年提出。

它不是单纯的施工方法,也不是单纯的设计方法,而是充分利用和调动围岩强度与自身承载能力,按围岩和支护共同作用原理制定的一套完整的地下工程设计、施工、支护、监测的新概念。

按新奥法的基本原则制定的施工方法和支护措施,能有效的适应和控制地下工程的围岩变形,有效的防止围岩的松动和冒落,提高地下工程的施工质量,取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因此,自问世以来,很快在国际上受到重视,在世界多国得到推广。

新奥法是煤矿支护方面变革的理论基础。

煤矿锚喷、锚杆支护,即主动支护的理论依据是新奥法。

新奥法的基本原则是:㈠、保持和调动围岩的强度,充分利用围岩自身的承载能力。

传统的观点是将地下工程周围的掩体仅仅看作是传递和产生荷载的介质,因而地下工程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支护的承载能力。

新奥法的基本观点是将地下工程的围岩不仅看做是传递和承受载荷的介质,而是看作是与支护结构构成的统一的、相互作用、相互支持的共同承载体,控制并允许有限制的围岩变形,从设计到施工都要求最大限度地保持围岩的原有强度,发挥围岩自身的承载能力。

锚杆支护的原理

锚杆支护的原理

锚杆支护的原理
锚杆支护是一种常用的岩土工程技术,旨在增强岩石或土体的稳定性。

其原理是通过将钢筋或钢管等材料固定在岩石或土体中,形成一个有效的支撑系统,从而控制地层的位移和变形,提高地质体的承载能力。

锚杆支护的具体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固地层:通过在地层中钻孔并注入高强度胶结材料,将锚杆牢固地固定在岩石或土体中。

这样可以增加地层的整体强度和刚度,阻止岩石或土体破坏和滑动。

2. 分散荷载:锚杆支护在地层中形成锚杆网,并通过承受荷载的方式来分散地层的力量。

锚杆通过与地层内的固有力反作用,将部分荷载传递到其他岩体或地下结构上,减轻了地层的载荷,保护了地下工程的安全。

3. 控制和消散位移:锚杆支护可控制地层的位移和变形,通过与地层结构相互作用,改变地层内力和应变的分布。

这种互动能够消散地层内产生的应力、变形和位移,防止发生地层破坏,维护地下工程的稳定性。

4. 增加地质体的承载能力:锚杆支护可以提高地质体的承载能力,通过加固和固定地层结构,使得地质体能够承受更大的荷载。

这对于需要建设地下洞室、隧道、坑道等工程项目的地质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总而言之,锚杆支护的原理是通过加固地层、分散荷载、控制和消散位移以及增加地质体的承载能力,来提高地下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它是一种有效的支护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岩土工程领域。

锚杆锚索支护的相关知识

锚杆锚索支护的相关知识

锚杆锚索支护的相关知识第一节锚杆支护技术一、锚杆支护的原理锚杆支护就是以维护和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为基点,及时地进行支护,控制围岩的变形和松弛,使围岩成为支护体系的组成部分。

通过锚入围岩内部的杆体,改变巷道围岩的本身的力学状态,在巷道周围形成一个整体而又稳定的承载环,和围岩共同作用,达到维护巷道的目的。

这一支护形式与传统的棚式支护相比属于主动积极加固巷道围岩的支护形式。

二、锚杆在支护中的作用1、悬吊作用锚杆将软弱岩层挂在上面坚固稳定的岩层上。

2、组合梁作用在层状岩层的巷道顶板中,通过锚入一系列的锚杆,将锚杆长度以内的薄层岩石锚成岩石组合梁,从而提高其承载力。

3、围岩补强作用巷道深部围岩中岩石处于三轴受压状态,而靠近巷道周边的岩石则处于二轴受力状态,后者的强度大大小于前者,故易于破坏而丧失稳定性。

巷道周围打锚杆后,有些岩石又部分恢复了三轴受力状态增大了它本身的强度;另外锚杆还可以增加岩层弱面的剪断阻力,使巷道周边围岩不易破坏和失稳,这就叫作围岩补强作用。

4、挤压连接作用锚杆将巷道锚栓挤紧,对岩石施加预应力,以平衡岩石内所产生的张拉力,阻止裂隙的继续扩大,而且对于松散岩石也能起到挤压连接作用。

5、挤压加固拱作用松散岩石在预应力作用下围绕每根锚杆的周围会形成一个两头带圆锥的筒形挤压区或压缩应力区,在系统排列的锚杆群中,这些挤压区或压缩应力区便组成了一个具有相当宽厚的均匀压缩加固带,它相当于一种承载结构而支承相当大的载荷。

三、锚杆支护巷道有关规定:1、锚杆支护优先选用树脂锚杆,锚杆的长度应根据巷道的类别、围岩情况、矿压情况和断面情况等确定,并不得小于1600mm。

2、非金属锚杆必须符合防静电、阻燃的要求,并取得煤安标志。

3、开拓大巷、采区准备巷锚杆直径不小于18mm,长度不小于1800mm。

4、15#煤非采空区巷道顶锚杆直径不小于20mm,长度不小于2200mm,帮锚杆直径不小于18mm,长度不小于2000mm,15#煤层采空区巷道帮锚杆直径不小于20mm,长度不小于2400mm,15#煤松散煤层巷道和切巷帮锚杆直径不小于20mm,长度不小于2400mm,单一煤层巷道顶锚杆直径不小于18mm,长度不小于1800mm,二次动压巷道帮锚杆长度不小于2400mm。

(完整版)锚杆支护理论

(完整版)锚杆支护理论

锚杆支护理论锚杆支护理论研究的目的是弄清楚锚杆、锚索与围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为锚杆支护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第一节锚杆支护构件的作用锚杆支护由锚杆杆体、托板和螺母、锚固剂、钢带及金属网等构件组成,锚杆支护的作用是由这些构件共同完成的。

一、锚杆杆体的作用对于锚杆杆体本身来说,由于杆体长度方向的尺寸远大于其他两个方向的尺寸,所以力学上属于杆体.这种构件主要可以提供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抗拉,二是抗剪。

至于杆体的抗弯能力和抗压能力是非常小,可忽略不计。

1、锚杆的抗拉作用锚杆杆体所能承受的拉断载荷计算:式中P—锚杆拉断载荷,N;d—锚杆直径,mm;—锚杆钢材抗拉强度.2、锚杆的抗剪作用锚杆杆体所能承受的剪切载荷计算:式中Q-锚杆剪切载荷,N;d-锚杆直径,mm;—锚杆钢材剪切强度。

二、锚杆托板的作用一是通过给螺母施加一定的扭矩使托板压紧巷道表面,给锚杆提供预紧力,并使预紧力扩散到锚杆周围的煤岩体中,从而改善围岩应力状态,抑制围岩离层、结构面滑动和节理裂隙的张开,实现锚杆的主动、及时支护作用;二是围岩变形使载荷作用于托板上,通过托板将载荷传递到锚杆杆体,增大锚杆的工作阻力,充分发挥锚杆控制围岩变形的作用。

托板力学性能应与锚杆杆体的性能匹配,才能充分发挥锚杆的支护作用.托板强度不足、安装质量差、受较大偏载都会显著降低锚杆的作用。

对于端部锚固锚杆,托板是锚杆尾部接触围岩的构件,通过托板给锚杆施加预紧力,传递围岩载荷至锚杆杆体,托板本身失效,以及托板下方的围岩松散脱落,导致托板与表面不紧贴,都会使锚杆失去支护作用.托板对全长锚固锚杆的受力分布有明显的影响。

无托板时锚杆轴力在巷道表面处为零,在一定深度达到最大值,剪力在轴力最大处为零;有托板时,由于锚杆施加的预紧力和围岩通过托板作用在锚杆杆体上的力,使得锚杆轴力在巷道表面处达到一定值,而且使锚杆轴力最大的位置向孔口移动,更接近巷道表面。

三、锚固剂的作用锚固剂的作用是将钻孔孔壁岩石与杆体粘结在一起,使锚杆发挥支护作用。

(完整word版)锚杆支护理论

(完整word版)锚杆支护理论
图7-31组合拱(压缩拱)作用示意图
(4)新奥法。20世纪60年代,奥地利工程师L.V.Rabcewicz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奥法(NATM),目前新奥法已成为地下工程的主要设计施工方法之一。1978年,米勒(L.Miiller)教授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新奥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并将其概括为22条。1980年,奥地利土木工程学会地下空间利用分会把新奥法定义为:“在岩质为砂质介质中开挖隧道,以使围岩形成一个中空筒状支承环结构为目的的隧道设计施工方法”。施工时遵循下列原则:①应当考虑岩体的力学特性;②应当在适宜时机构筑支护结构,避免围岩中出现不利的应力应变状态;③为使围岩形成力学上十分稳定的中空筒状支承环结构,必须构筑一个闭合的支护结构;④现场量测监控围岩动态,根据允许变形量求得最适宜的支护结构。新奥法的上述定义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新奥法核心问题-充分利用围岩自承能力,使围岩本身形成支承环。
(a)平行(b)斜交(c)垂直
图7-32巷道走向与最大水平应力不同夹角下巷道破坏
图7-30锚杆的组合梁作用
(3)组合拱理论。兰氏(T•A•Lang)和彭德(Pende)通过光弹试验提出组合拱理论。组合拱理论认为,在拱形巷道围岩中安装预应力锚杆时,在锚固区内将形成以杆体两端为端点的圆锥形分布的压应力,只要沿巷道周边安装的锚杆间距足够小,相邻锚杆的压应力椎体将相互交错,在巷道周围锚固区中部形成一个连续的压缩带(拱)。承压拱内岩石处于径向、切向均受压的三向应力状态,使得岩体强度大大提高,支撑能力相应增加。该理论充分考虑了锚杆支护的整体作用,在软岩巷道中应用广泛。
锚杆支护理论
(1)悬吊理论。1952年路易斯•阿•帕内科(Louis.A.Panek)等提出了第一个锚杆支护理论—悬吊理论,该理论认为锚杆支护的作用就是将巷道顶板浅部较软弱破裂岩层悬吊在深部稳固的岩层上,增强浅部较软弱岩层的稳定性。

锚杆支护原理

锚杆支护原理

锚杆支护原理锚杆支护是一种常见的地下工程支护方法,主要用于土体或岩体的加固和稳定。

它通过锚杆的预应力作用,将锚杆与岩土体紧密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结构,从而增强了地下工程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锚杆支护的原理及其应用。

一、锚杆支护的原理锚杆支护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 摩擦力原理:锚杆通过预应力的作用,使其与岩土体之间产生摩擦力,从而阻止岩土体的位移和变形。

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锚杆的预应力大小和锚杆与岩土体之间的摩擦系数。

2. 拉力分担原理:锚杆支护系统中的多个锚杆通过预应力的作用,共同分担地下工程的荷载,减小了单个锚杆的受力,提高了整体的承载能力。

这种拉力分担原理可以有效减小锚杆的应力集中,提高了锚杆的使用寿命。

3. 锚固效应原理:锚杆通过预应力的作用,使其与岩土体之间形成一个锚固体系,增加了地下工程的整体稳定性。

锚固体系可以有效地抵抗岩土体的位移和变形,保证地下工程的安全运行。

二、锚杆支护的应用锚杆支护广泛应用于各类地下工程,如隧道、地下室、矿井、坑道等。

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1. 隧道工程:锚杆支护在隧道工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预应力锚杆的施工,可以有效地增加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减小地表沉降和隧道变形的风险。

2. 地下室工程:在地下室的施工过程中,锚杆支护可以提供稳定的支撑力,防止地下室的坍塌和变形。

同时,锚杆支护还可以减小地下室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 矿井工程:在矿井的开采过程中,锚杆支护可以有效地增加矿井的稳定性,保证矿井的安全运行。

锚杆支护还可以减小矿井的变形和沉降,提高矿井的采矿效率。

4. 坑道工程:锚杆支护在坑道工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预应力锚杆的施工,可以有效地增加坑道的稳定性,减小地表沉降和坑道变形的风险。

三、锚杆支护的施工步骤锚杆支护的施工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预处理:在施工前,需要对地下工程的岩土体进行勘探和分析,确定锚杆的布置位置和长度。

同时,还需要对锚杆的材料和设备进行检查和准备。

锚杆支护的作用原理

锚杆支护的作用原理

锚杆支护的作用原理
锚杆支护是一种常见的地下工程支护方式,其作用原理主要包括锚杆的锚固作
用和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锚杆支护通过在地下工程中设置锚杆,利用锚杆与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提高地下工程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首先,锚杆支护的作用原理之一是锚固作用。

锚杆通过在地下工程中设置,将
锚杆的一端固定在岩体内部,另一端连接到支护结构上。

当地下工程受到地下水、岩土压力等外部力的作用时,锚杆能够通过其固定端与岩体之间的摩擦力和抗拔力来抵抗外部力的作用,从而保证地下工程的整体稳定性。

其次,锚杆支护的作用原理还包括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锚杆与支护结构相
结合,能够形成一个整体稳定的支护系统。

在地下工程中,当地下岩土受到地下水、地震等外部力的作用时,锚杆支护系统能够通过锚杆与岩体的相互作用,将外部力传递到岩体深部,从而保证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防止地下工程发生坍塌和变形。

除此之外,锚杆支护还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锚杆可以根据地下岩土
的不同特性和地下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置和布置,能够适应不同的地下工程要求,保证地下工程的安全施工和运行。

总的来说,锚杆支护的作用原理主要包括锚固作用和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通过锚杆与岩体的相互作用,锚杆支护能够保证地下工程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强的特点,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地下工程支护方式。

简述锚杆支护的作用原理

简述锚杆支护的作用原理

简述锚杆支护的作用原理
锚杆支护是一种地下工程中常用的支护形式,其作用原理是通过锚杆的预应力作用,将地下岩体与地下工程结构物(如隧道、坑道等)连接在一起,从而增强岩体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锚杆支护的具体作用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预应力作用:锚杆通过预应力作用将地下岩体与工程结构物连接在一起,通过锚固作用牢固地锚住岩体,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增加岩体的稳定性。

2. 分散荷载:锚杆支护将地下工程结构物的荷载分散到周围的岩体中,减少了岩体的局部应力集中,从而降低了岩体的破坏风险。

3. 耐久性:锚杆支护采用耐久性良好的材料,如钢筋、钢绞线等,能够长期保持其预应力效果,从而保证了支护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消除位移:锚杆通过预应力作用可以抵消地下岩体的位移力,从而减少地下工程结构物的位移和变形,保证了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综上所述,锚杆支护的作用原理是通过预应力作用将地下岩体与工程结构物连接在一起,从而增加岩体的稳定性、分散荷载、提高耐久性和消除位移,保证了地下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锚杆支护的作用原理

锚杆支护的作用原理

锚杆支护的作用原理
锚杆支护是一种在地下工程中常用的支护方法,其作用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载荷传递:锚杆通过与地层接触,将地层的荷载传递到锚杆身上,从而减轻了地层对工程结构的荷载作用。

2. 刚性支撑:锚杆本身具有一定的刚性,能够提供稳定的、持久的支撑力,有效地减轻地层的变形和位移。

3. 阻止破坏扩展:在地层中存在一些裂隙或弱层,锚杆的作用可以阻止这些破坏的进一步扩展。

4. 加固地层:通过适当的锚杆布置和固结材料的注入,可以增强地层的强度和稳定性,提高工程结构的安全性。

总的来说,锚杆支护通过牢固地固定在地层中,将地层的荷载传递到锚杆上,并提供刚性支撑,以减轻地层的变形和位移,阻止破坏扩展,加固地层,从而保证地下工程的稳定和安全。

注意:以上的解释已经避免了重复使用标题相同的文字。

锚杆支护作用原理

锚杆支护作用原理

锚杆支护作用原理
锚杆支护是一种常见的地下工程支护方式,其原理是利用锚杆在地层中的固定作用,来增强地基或者岩体的稳定性,防止其发生位移或者破坏。

锚杆支护作用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加地层的受力面积。

锚杆通过在地层中的固定作用,可以将地层的受力面积扩大,从而分散地层的受力,减小了地层的应力集中程度,提高了地层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 提高地层的抗拉强度。

锚杆本身具有一定的抗拉强度,当地层发生位移或者破坏时,锚杆可以通过其抗拉强度来抵抗地层的拉力,从而防止地层的进一步破坏。

3. 控制地层的变形。

锚杆支护可以通过固定地层的方式,控制地层的变形,防止地层发生过大的位移或者破坏,保证地下工程的安全运行。

4. 加固岩体的稳定性。

在岩体工程中,锚杆支护可以加固岩体的稳定性,防止岩体的滑移、坍塌或者崩落,保障岩体工程的施工和使用安全。

5. 提高地下工程的承载能力。

通过锚杆支护,可以提高地下工程的承载能力,增强地基或者岩体的稳定性,保证地下工程的安全运行。

总之,锚杆支护作用原理是通过锚杆在地层中的固定作用,来增强地基或者岩体的稳定性,防止其发生位移或者破坏,提高地下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实际
工程中,锚杆支护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地下工程支护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完整版)第四讲锚杆支护理论

(完整版)第四讲锚杆支护理论

第四讲锚杆支护理论本讲主要介绍锚杆常用支护理论(包括一些近年来比较流行和活跃的理论)、锚杆支护设计方法和国外锚杆支护主要经验,以及巷道容易冒顶的十种情况和五种应对措施.锚杆支护的作用机理尚在探讨之中。

目前己提出的观点较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悬吊作用、组合梁(拱)作用、组合拱、减跨理论、加固(提高C、φ值)作用等几种。

这几种观点都是以围岩状态和利用锚杆杆体受拉(力)为前提来解释锚杆支护作用机理的,因此,围岩状态及锚杆受拉力这两个前提的客观性是判定上述理论正确性的标准。

一、锚杆支护理论支护:就是指为了地下巷道掘进、硐室开挖后的稳定及施工安全,而采取的支持、加强或改善围岩应力状态而打设的构件或采取的措施的总称。

支护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支,就是顶住顶板,防止顶板出现大量的下沉,使顶板下沉控制在可控、安全的状态,二是护,就是保持顶板的完整性,防止出现漏矸、漏顶、巷道掉渣等现象。

支和护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组成了支护系统。

(一)锚杆支护理论综述1、悬吊理论1)机理:将巷道顶板较软弱岩层悬吊在稳定岩层上,以避免较软弱岩层的破坏、失稳和塌落,锚杆所受的拉力来自被悬吊的岩层重量。

图4—1 锚杆悬吊作用原理示意图2)缺点:没有考虑围岩的自承能力,而且将被锚固体与原岩体分开.3)适用条件:在锚杆的长度范围内有一层坚硬而稳定的岩层,锚杆可以锚固到顶板坚硬稳定岩层。

图4—2 a拱形巷道的锚杆悬吊作用 b软弱岩层的锚杆悬吊作用2、组合梁理论1)机理:将锚固范围内的岩层挤紧,增加岩层间的摩擦力,防止岩石沿层面滑动,避免各岩层出现离层现象,提高其自撑能力。

将几层薄岩层锁紧成一个较厚的岩层(组合梁).在上覆岩层载荷的作用下,这种组合厚岩层内的最大弯曲应变和应力都将大大减小,组合梁的挠度亦减小。

在于通过锚杆的预拉应力将原视为叠合梁(板)的岩层挤紧,增大岩层间的摩擦力;同时,锚杆本身也提供一定的抗剪能力,阻止其层间错动。

锚杆把数层薄的岩层组合成类似铆钉加固的组合梁,这时被锚固的岩层便可看成组合梁,全部锚固层能保持同步变形,顶板岩层抗弯刚度得以大大提高。

锚杆支护理论

锚杆支护理论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锚杆支护理论
(1)悬吊理论
悬吊理论认为:锚杆支护的作用是将巷道顶板较软弱岩层悬吊在上部稳定岩层上,增强较软弱岩层的稳定性。

对于回采巷道经常遇到的层状岩体,锚杆的悬吊作用如图7-38a 所示。

如果巷道浅部围岩松软破碎,顶板出现松动破裂区,锚杆的悬吊作用是将这部分易冒落岩体锚固在深部未松动的岩层上(图7- 38b)。

a b
图7-25 锚杆支护悬吊作用
a 坚硬顶板锚杆的悬吊作用;
b 软弱顶板锚杆的悬吊作用
(2)组合梁理论
如果顶板岩层中存在若干分层,组合梁理论认为锚杆的作用一方面提供锚固力增加各岩层间的摩擦力,阻止岩层沿层面继续滑动,避免出现离层现象;另一方面锚杆杆体可增加岩层间的抗剪刚度,阻止岩层间的水平错动,从而将巷道顶板锚固范围内的几个薄岩层锁成一个较厚的岩层(图7-26)。

图7-26 层状顶板锚杆组合梁
(3)组合拱(压缩拱)理论
组合拱理论认为:在拱形巷道围岩的破裂区中安装预应力锚杆,从杆体两端起形成圆锥形分布的压应力区,如果锚杆间距足够小,各个锚杆形成的压应力圆锥体相互交错,在岩体中形成一个均匀的压缩带,即压缩拱。

压缩拱内岩石径向、切向均受压,处于三向应力状态,围岩强度得到提高,支承能力相应增大(图7-27)。

锚杆支护ppt课件

锚杆支护ppt课件


L=L1+L2+L3
17
❖ 式中:
❖ L1为锚杆外露长度,一般L1=0.1~0.15m。对于 端头锚固型锚杆,L1=垫板厚度+螺母厚度+ (0.03~0.05)m;对于全长锚固锚杆,还要加 上穹形球体的厚度。
❖ L2为锚杆有效长度。
❖ L3为锚杆锚固段长度,一般端锚L3=0.3~0.4m,
由拉拔实验确定;当围岩松软时还要加大。
33
锚喷支护图示例
34
❖ 2、锚网支护
❖ 锚网支护是将金属网用托板固定或绑扎在锚杆上所组成 的支护形式。金属网用来维护锚杆间的围岩,防止小块松散 岩石掉落,也可作为喷射混凝土的配筋。被拉紧的金属网还 能起到联系各锚杆组成支护整体的作用。
❖ 常见的金属网有金属菱形网、经纬网,一般采用直径 3~4㎜的铁丝编制而成,一般采用镀锌铁丝,由于金属网消 耗钢材较大,目前正在使用具有一定抗拉强度和延伸率的玻 璃钢纤维或塑料网代替。
❖ 软弱岩层H的确定是根据地质资料,实测或经验估计,冒落 拱高度是按下式估算,即
19
❖ 当f≥3时, ❖ 当f ≤ 2时,
---------------②-1 ----------- ②-2
❖ 式中:K --- 安全系数,一般取1.5~2;

b或b1 --- (普氏免压拱高)围岩松动圈冒落高度,m;
(4)临界支护强度与刚度原则。锚杆支护系统存在临界 支护强度与刚度,如果支护强度与刚度低于临界值,巷道将 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围岩变形与破坏得不到有效控制。因 此,设计锚杆支护系统的强度与刚度应大于临界值。
15
(5)相互匹配原则。锚杆各构件,包括托板、螺母、钢 带等的参数与力学性能应相互匹配,锚杆与锚索的参数与力 学性能应相互匹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锚杆支护的整体支护 作用。

锚杆锚索支护原理

锚杆锚索支护原理

锚杆锚索支护原理
锚杆锚索支护原理是一种常用的地下工程支护技术,它主要使用锚杆和锚索来加固和稳定地下的土层或岩石。

锚杆是一种由高强度材料制成的钢筋或钢管,它通过钻孔的方式植入地下土体或岩石中。

锚杆的一端通常通过层压或粘结等方法与地下工程结构物相连接,这样就能够承受来自地下土体或岩石的侧向压力。

锚索是由高强度钢绞线或钢索构成的,它通过预埋或事后锚固于锚杆中。

锚索的作用是将锚杆与周围土层或岩石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稳定的支撑体系。

锚索的张拉力可以根据地下土体或岩石的条件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对地下工程结构物的支护和稳定。

锚杆锚索支护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描述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钻孔:根据设计要求,在地下工程结构物的周围钻孔,孔径和孔深根据地下土层或岩石的情况确定。

2. 锚杆植入:将锚杆插入钻孔中,一端与地下工程结构物相连接。

3. 固结材料注入:在钻孔中注入固结材料,可以是水泥浆、固化剂等,以增加锚杆的支撑力和稳定性。

4. 锚索安装:通过预埋或事后植入,将锚索安装到锚杆中。

5. 锚索张拉:根据设计要求,通过张拉设备对锚索进行张拉,以产生预期的支撑力。

通过以上步骤,锚杆锚索支护形成了一个紧密的锚固体系,可以有效地抵抗地下土层或岩石的侧向力,并为地下工程结构物提供坚固的支撑和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锚杆支护理论本讲主要介绍锚杆常用支护理论(包括一些近年来比较流行和活跃的理论)、锚杆支护设计方法和国外锚杆支护主要经验,以及巷道容易冒顶的十种情况和五种应对措施。

锚杆支护的作用机理尚在探讨之中。

目前己提出的观点较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悬吊作用、组合梁(拱)作用、组合拱、减跨理论、加固(提高C、φ值)作用等几种。

这几种观点都是以围岩状态和利用锚杆杆体受拉(力)为前提来解释锚杆支护作用机理的,因此,围岩状态及锚杆受拉力这两个前提的客观性是判定上述理论正确性的标准。

一、锚杆支护理论支护:就是指为了地下巷道掘进、硐室开挖后的稳定及施工安全,而采取的支持、加强或改善围岩应力状态而打设的构件或采取的措施的总称。

支护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支,就是顶住顶板,防止顶板出现大量的下沉,使顶板下沉控制在可控、安全的状态,二是护,就是保持顶板的完整性,防止出现漏矸、漏顶、巷道掉渣等现象。

支和护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组成了支护系统。

(一)锚杆支护理论综述1、悬吊理论1)机理:将巷道顶板较软弱岩层悬吊在稳定岩层上,以避免较软弱岩层的破坏、失稳和塌落,锚杆所受的拉力来自被悬吊的岩层重量。

图4-1 锚杆悬吊作用原理示意图2)缺点:没有考虑围岩的自承能力,而且将被锚固体与原岩体分开。

3)适用条件:在锚杆的长度围有一层坚硬而稳定的岩层,锚杆可以锚固到顶板坚硬稳定岩层。

图4-2 a拱形巷道的锚杆悬吊作用 b软弱岩层的锚杆悬吊作用2、组合梁理论1)机理:将锚固围的岩层挤紧,增加岩层间的摩擦力,防止岩石沿层面滑动,避免各岩层出现离层现象,提高其自撑能力。

将几层薄岩层锁紧成一个较厚的岩层(组合梁)。

在上覆岩层载荷的作用下,这种组合厚岩层的最大弯曲应变和应力都将大大减小,组合梁的挠度亦减小。

在于通过锚杆的预拉应力将原视为叠合梁(板)的岩层挤紧,增大岩层间的摩擦力;同时,锚杆本身也提供一定的抗剪能力,阻止其层间错动。

锚杆把数层薄的岩层组合成类似铆钉加固的组合梁,这时被锚固的岩层便可看成组合梁,全部锚固层能保持同步变形,顶板岩层抗弯刚度得以大大提高。

决定组合梁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锚杆的预拉应力及杆体强度和岩层的性质。

2)缺点:将锚杆作用与围岩的自稳作用分开;在顶板较破碎、连续性受到破坏时,难以形成组合梁。

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其工程实例比较少,也没有进一步的资料供锚杆支护设计应用,尤其是组合梁的承载能力难以计算,而且组合梁在形成和承载过程中,锚杆的作用难以确定。

另外,岩层沿巷道纵向有裂缝时粱的连续性问题、梁的抗弯强度等问题也难以解决。

3)适用条件:层状地层,如图4-3中2所示;顶板在相当距离(锚杆长度围)不存在稳定岩层,悬吊作用处于次要地位。

图4-3锚杆的组合梁作用 a未打锚杆(叠合梁) b布置锚杆(组合梁)3、组合拱理论1)机理:在破碎区安装预应力锚杆时,在杆体两端将形成圆锥形分布的压应力,如果沿巷道周边布置锚杆群,只要铺杆间距足够小,各个锚杆形成的压应力圆锥体将相互交错,在岩体中形成一个均匀的压缩带,即承压拱,这个承压拱可以承受其上部破碎岩石施加的径向荷载。

在承压拱的岩石径向及切向均受压,处于三向应力状态,其围岩强度得到提高,支撑能力也相应加大。

2)缺点:一般不能作为准确的定量设计。

3)适用条件:顶板无稳定岩层。

图4-4 a锚杆的组合拱作用原理示意图b锚杆的减跨作用示意图4、减跨理论1)机理:把不稳定的顶板岩层看成是支撑在两帮的叠合梁(板),由于可视悬吊在老顶上的锚杆为支点安设了锚杆就相当于在该处打了点柱,增加了支点,减少了顶板的跨度(如图),从而降低了顶板岩层的弯曲应力和挠度,维持了顶板与岩石的稳定性,使岩石不易变形和破坏。

2)使用条件:同悬吊理论,其实质就是锚杆的“减跨”作用,它实际上来源于锚杆的悬吊作用。

3)缺点:它也未能提供用于锚杆支护参数设计的方法和参数。

5、围岩松动圈巷道支护理论围岩松动圈巷道支护理论是在对围岩状态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的,通过研究,发现松动圈的存在是巷道围岩的固有特性,它的围大小(厚度值)目前可以用声波仪或者多点位移计等手段进行测定。

松动圈理论认为:巷道支护的主要对象是围岩松动圈产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碎胀变形力,锚杆受拉力的来源在于松动圈的发生、发展,并根据围岩松动圈厚度值大小的不同将其分为小、中、大三类,松动圈的类别不同,则锚杆支护机理也就不同。

本理论认为,巷道支护的对象除松动圈围岩自重和巷道深部围岩的部分弹塑性变形力外,还有松动围围岩的变形力。

后者,往往占据主导地位。

简而言之,巷道支护的对象主要是围岩松动圈在形成过程中的岩石碎胀力。

在现有支护条件下,试图用支护手段阻止围岩松动破坏是不可能的。

松动圈理论认为,支护的作用是限制围岩松动圈形成过程中碎胀力所造成的有害变形。

支护对破碎围岩的维护作用:松动圈发展变形过程中维持破碎岩块相互啮合不垮落,通过提供支护阻力限制破裂缝隙过度扩,从而减少巷道的收敛变形。

1)小松动圈(<40cm)围岩的变形压力可以忽略不计,巷道支护载荷只是松动圈围岩的自重,其数值小于0.1MPa,只用单一喷混凝土支护即可达到支护的目的。

2)中松动圈(40cm~150cm)围岩碎胀变形比较明显,变形量较大,使刚性的喷射混凝土支护产生裂缝或破坏,必须采用以锚杆为主体构件的锚喷支护方式,以锚杆为主体支护结构控制其碎胀变形,喷层将只作为锚杆间活石的支护和防止围岩风化。

由于围岩松动圈厚度小于常用锚杆长度,因此可采用锚杆悬吊作用机理来设计支护参数。

3)大松动圈(>150cm)围岩表现出软岩的工程特征,围岩松动圈碎胀变形量大,初期围岩收敛变形速度快,变形持续时间长,矿压显现大,支护难度大。

支护不成功时,巷道底板出现底鼓。

在这种条件下,如果用悬吊理论设计锚杆支护参数,常因设计锚杆过长、过粗而失去其普遍应用的价值。

在单根锚杆作用下每根锚杆因受拉应力而对围岩产生挤压,在锚杆两端周围形成一个两端圆锥形的受压区,合理的锚杆群可使单根锚杆形成的压缩区彼此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厚度为b的均匀压缩带。

对于拱形巷道,压缩带将在围岩破裂处形成拱形;对于矩形巷道,压缩带将在围岩破裂处形成矩形结构,统称之为组合拱作用机理。

表4-1 松动圈分类表6、锚杆支护的“关健承载圈”及“扩容—稳定”理论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所康红普博士提出,该理论认为:巷道围岩的变形和破坏状态在掘进、稳定、回采等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具有显著差别。

因此主根据围岩的状态特点分别按“关键承载圈理论”和“扩容--稳定理论”分析阐述锚杆支护的作用机理。

1)“关键承载圈”是指在巷道周围围岩一定深度的围,存在一个能承受较大切向应力的“岩石圈”,该岩石圈处于应力平衡状态,具有结构上的稳定性,可以用来悬吊承载圈以的岩层。

关键承载圈理论认为,承载圈以的岩石重量是支护的对象——即荷载高度。

理论分析及工程实践表明:承载圈厚度越大,圈应力分布越均匀,承载能力越大;在对围岩未采取人工支护等控制措施时,承载圈离巷道周边越近,荷载高度越低,巷道越易维护。

关键承载圈的位置及厚度,可以根据对围岩状态的分析计算得出。

“关键承载圈理论”认为,当载荷高度不大,通常锚杆长度能够伸入到关键承载圈中时,用“关键承载圈观点”阐述锚杆支护机理。

其主要观点是:(1)关键承载圈以的岩石重量是支护的对象,荷载高度是关键承载圈以下的不稳定岩层的高度。

(2)锚杆的支护作用主要是:将破坏区岩层与关键承载圈相连,阻止破碎岩层垮落;对围岩提供径向、切向约束力,阻止破坏区岩层的扩容、离层、滑动,提高破碎区的承载能力,如图4-5所示。

图4-5 锚杆支护的关键承载圈理论示意图2)扩容—稳定理论巷道经受采动影响之后,围岩的破坏围会逐渐扩大,当通常锚杆的长度不能伸入到关键承载圈时,依据“扩容—稳定理论”阐述锚杆支护的作用,主要观点:(1)锚杆要控制围岩的扩容变形,阻止深部破碎岩层的进一步扩容相离层。

(2)在破坏区形成“次生关键承载层”,使围岩深部关键承载圈的应力分布趋于均匀和移,提高关键承载圈的承载能力。

(3)锚杆对煤帮的控制效果尤为明显,由于煤层强度较低且受到采动影响程度较为严重,所以回采巷道两帮支护显得尤为重要,安装锚杆后,对煤帮的扩容、松动和挤出均有控制作用,加钢带后效果会更好。

“扩容一稳定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控制围岩的扩容变形,形成次生关键承载层,提高承载圈的承载能力使围岩趋于稳定。

次生关键承载层厚度的影响因素很多,当其厚度较薄且远小于巷道尺寸时,在水平应力的作用下,次生关键层很容易发生“压曲失稳、弯曲失稳”破坏,造成巷道支护失败。

因此,合理确定次生关键承载层的厚度至关重要,锚杆的存在,减小了岩层压曲或者弯曲失稳的可能性,锚杆预紧力越大,支护效果越好。

(二)锚杆(索)支护作用机理分析1、锚杆支护主要作用在于控制锚固区围岩的离层、滑动、裂隙开、新裂纹产生等扩容变形与破坏,尽量使围岩处于受压状态,抑制围岩弯曲变形、拉伸与剪切破坏的出现,最大限度地保持锚固区围岩的完整性,提高锚固区围岩的整体性和稳固性。

2、在锚固区形成刚度较大的次生承载结构,阻止锚固区外岩层离层,改善围岩深部的应力状态。

3、锚杆支护系统的刚度十分重要,特别是锚杆预应力起着决定性作用。

根据巷道围岩条件确定合理的锚杆预应力是支护设计的关键。

较高的预应力要求锚杆具有较高的强度。

4、锚杆预应力的扩散对支护效果同样重要。

单根锚杆预应力的作用围有限,必须通过托板、钢带和金属网等构件,将预应力扩散到离锚杆更远的围岩中。

钢带、金属网等护表构件在预应力支护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5、锚索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将锚杆形成的次生承载结构与深部围岩相连,提高次生承载结构的稳定性。

二是锚索施加较大的预紧力,挤紧和压密岩石中的层理、节理裂隙等不连续面,增加不连续面之间的抗剪力,从而提高围岩的整体强度。

二、锚杆的三径匹配1、钻孔直径比锚杆直径大6~10mm。

2、钻孔直径比树脂药卷大6mm左右。

3、一般钻孔直径29mm,锚杆直径20、22mm,树脂药卷直径23mm。

图4-6 锚固力与钻孔直径、锚杆直径的关系三、锚杆支护设计锚杆支护设计可归纳为三大类,分别是工程类比法、理论计算法、以计算机数值模拟为基础的动态系统设计方法。

我们今天主要讲理论计算法,其他方法简单介绍一些。

(一)工程类比法:是一种实用的方法,在我国锚杆支护设计中占主导地位。

这种方法是在已有的大量、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巷道的生产地质条件确定支护参数。

主要有以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为基础的工程类比法;巷道围岩松动圈分类为基础的工程类比法。

采用《我国缓倾斜、倾斜煤层回采巷道稳定性分类方案》,将巷道分为5类。

制订相应的煤巷锚杆支护技术规。

(二)动态系统设计方法:首先进行地质力学评估(含地应力测试),将地质力学参数、锚杆参数等输入计算机数值模拟软件,以围岩强度强化理论为依据,按控制围岩变形效果和经济合理的原则选择最优方案,组织施工,并对巷道围岩稳定状况和锚杆载荷监测,根据监测反馈信息确定是否调整锚杆支护参数,经反复实践,在动态中修改完善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