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3老山界》 (5)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老山界》课件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老山界》课件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a95c65ea8956bec0975e38c.png)
长征油画欣赏
• 描写景物要注意观察景 物的立足点和角度。课 文第一次写火把,立足 点在 ,观察角度 是仰视;第二次写火把, 立足点在 ,观察角 度是既有( )视,又有 ( )视。找出你最喜欢 的一张照片,说说摄影 者是站在什么位置,从 什么角度照的。
•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 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 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漫漫长征画卷就像是一篇神话,生活的每 一个角落,不仅仅是学习,都需要我们发 扬长征精神,一路搏击!
• 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 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 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 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 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 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 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 喻。
• 1.背诵课文中景色描写的句子。
• 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故事内容。
•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复述,聪明的你是否已 经发现文章的顺序呢?一起讨论一下吧 •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你从文中找出相 关的语句回答。 • 课文结尾说:“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 第一座难走的山”,从全文来看,“难走” 表现在什么地方?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对待的? 从中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品质?
• 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 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 第一部分(1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 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 第二部分(2段--32段):翻越老山界的经 过。 • 第三部分(33段):写作者的感受。
时间 第 下午 一 天黑 天 夜里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老山界》同步练习(含解析) 苏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老山界》同步练习(含解析) 苏教版(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ac0d3ef7cd184254a3535bd.png)
第3课《老山界》同步练习一、填空题1.根据注音写汉字。
军(fá)_____咀(jué)______(hān) ______然入梦悬崖峭(bì)____答案:阀|嚼|酣|壁解析:分析:“嚼"多音字,咀嚼读jué;嚼子读jiáo。
注意区分形近字“墙壁"和“璧玉”。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中字形的正确书写,注意平时多比较,辨析同音字、形近字的字形。
2.下面每一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然后改正。
a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璧,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低下._____改成_____ _____改成_____b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宏大的又是极细切的,象春蚕在咀嚼桑叶,象野马在平原上奔弛,象山泉在呜咽,象波涛在澎湃。
_____改成_____ _____改成_____答案:璧|壁|低|底|宏|洪|弛|驰解析:分析:(1)注意区分“绝壁”和“璧玉”;“脚底”和“低头"。
(2)注意区分“洪大”(指声音)和“宏大"(指规模);“奔驰”和“张弛”.点评:本题考查改正错别字,即字形,理解词语含义,注意比较和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平时应多读、多记。
3.各组均有一个错别字,请在错字下画线,并在括号内订正①悬涯峭壁野马奔驰酣然入梦浑身紧张__________②不可捉摸故弄玄虚刺入饥骨苛捐杂税__________③杀生成仁勇敢无畏大显身手歪风邪气__________④美好景致大义凛然寒风凛洌扶危济困__________答案:涯→崖|饥→肌|生→身|洌→冽解析:分析:注意区分“悬崖”和“天涯”,“饥饿"和“肌肉”,“凛冽"和“清洌”多记忆,多积累。
点评:本题考查改正错别字,即字形,理解词语含义,注意比较和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平时应多读、多记。
4.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秋语文八上第3课《老山界》优质课件
![秋语文八上第3课《老山界》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bb3dbab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c9.png)
字 矗chù立 咀嚼jǔjué
呜咽wū yè
词 澎湃péng pài 军阀 fá
不可捉摸zhuō mō:难以捉摸,揣测与 预料。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有感情地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你还记得概括故事 梗概的答题技巧吗?
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工农红军 翻越老山界 成功 工农红军成功翻越老山界
每日一练
一、填空
1、本文是以
变化和
转移记叙
完整事件的。
2、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①
中能够解读出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每日一练
一、填空 1、本文是以 时间 变化和 地点 转移记叙
完整事件的。 2、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① 走路难 ; ② 睡觉难 ; ③ 吃饭难 ; ④ 处境难 ; 3、我们从中能够解读出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不怕困难、英勇顽强的乐观精神
庄严、奇伟。 寂静
精彩段落欣赏
(3)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
(4)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修辞方法 写出。
远、近、大、细; 排比
(5)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红军战士镇定豪迈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
小结
•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 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全 过程,充分表现中国工农红军 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 于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和革 命乐观主义精神.
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悬崖峭壁
雷公岩,陡极了,几乎是90 山高路险
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
多宽,旁边就是悬崖。
走路难
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 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 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 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
苏教版 八年级上册 三 老山界
![苏教版 八年级上册 三 老山界](https://img.taocdn.com/s3/m/cfa92d27a8956bec0975e3b3.png)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三老山界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三老山界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积累生动的景物描写。
3.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4.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文中三处生动的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1.导语: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
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
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
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
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板书课题《老山界》。
2.学生查阅资料介绍作者。
陆定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3.出示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给加横线字注音蜷缩()呜咽()点缀()澎湃()迟缓()咀嚼()篱笆()酣然入梦()苛捐杂税()(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酣然入梦:苛捐杂税:点缀: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⑴感知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有关情节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
(2)《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内容和层次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语。
填写下表。
并分析文章层次。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老山界》ppt课件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老山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371a06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2a.png)
contents
目录
• 课程导入 • 《老山界》内容解析 • 主题思想探讨 • 艺术手法赏析 • 课堂互动与讨论 •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
contents
目录
• 课程导入 • 《老山界》内容解析 • 主题思想探讨 • 艺术手法赏析 • 课堂互动与讨论 •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
详细描述
文章开头介绍了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接着按照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整 个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述,包括白天行军、夜间行军、攀登险峰等各个 阶段,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人物形象分析
总结词
文章通过描绘红军战士的言行举止,成功塑造了一群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的英雄 形象。
详细描述
文章中通过对红军战士的描绘,如“一瘸一拐地支撑着前进”、“咬紧牙关攀登 险峰”等细节描写,展现了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使读者对 红军战士充满敬意。
详细描述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语言 更加生动形象。同时,文章语言简洁明快,表达直接有力, 读来让人倍感亲切自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语言特色分析
总结词
文章语言质朴自然,表达生动有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详细描述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语言 更加生动形象。同时,文章语言简洁明快,表达直接有力, 读来让人倍感亲切自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促进课堂互动和讨论。
问题设置与思考
总结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和情感表达。
设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老山 界的风景如何?作者描绘老山界的目的是什么?
2015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3《老山界》课件 (新版)苏教版
![2015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3《老山界》课件 (新版)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dad535333687e21af45a9f2.png)
小结
①一共用了几组比喻? 作用是什么?
七组:把星星比作宝石 、把山峰比作 巨人、把山谷比作井、把声音比作春蚕咀 嚼桑叶、比作野马奔驰,比作山泉呜咽, 比作波涛澎湃。 反复的运用比喻非常形象的写出山 景之美,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
②
除了比喻之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部分运用了对比手法,找出来并说明运用 对比的作用。
揣摩语言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 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 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 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 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 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 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 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导入新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二万五 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 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 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 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 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 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 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 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 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 者怎样的感受?
6、
比喻、排比。形象生动的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 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 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 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 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 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 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 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老山界》课件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老山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3d304601711cc7931b716db.png)
半夜
半山腰
半夜露宿 山路上 第 黎明 二 以后 雷公岩 红军战士、翻越雷公岩 医务人员 天 下午
战士
夜行军
山顶 红军战 士
任务完成,征服老 山界
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越 老山界的经过:
比喻、排比。形象生动的描 绘出瑰丽山色夜景。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 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 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 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 “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 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 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 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 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 命乐观主义精神。
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跑 下去”到“清得透底”。)
怎样理解第一段描写中的“火把 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 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 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 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 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 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 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 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 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大自然的夜景是那样美妙,星星好像宝 石缀在夜幕上。
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 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 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 处境。“矗立”,形象的说明困难 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 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 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的长征 必胜的信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老山界 (共13张PPT)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老山界 (共1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45baef2b8f67c1cfad6b8ce.png)
叙事清楚有条理——按时空顺序
小结:全文主要写了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决定翻山——翻山经过——翻山后”
第二天下午两点 山顶 半夜 山腰
下午 山沟
天黑 山脚
傍晚
山脚
课文最后一段说“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 第一座难走的山”,这种难体现在哪些方面?课 文是如何描述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
难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阅读13—19小节:
1、概括这几小节的内容。 2、结合原文说说老山界山势有怎样的特点。 3、透过这几段描写你看出作者的意图吗? 作者着力描写老山界的高峻、陡峭、曲折迂回,有 力突出了红军行军的艰难,战士豪壮的语言、畅快 的心情,渲染了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 精神。
共同推敲、品味练习二、三、四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态度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 乐观主义精神。
传承长征精神
假如在雷公岩脚下建造一座红军亭来纪念红军, 柱子上要写一幅对联,上联已有:
记叙生动——
插入描写 设置悬念
波澜起伏
浓淡相宜
课后作业:
1、背诵并自默课文“半夜里------不 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一段。
翻老山界革命精神永传千古
请重新排列以下词语中,对出下联: 气魄 荡气 雷公岩 英雄 回肠 攀
攀雷公岩英雄气魄荡气回肠
。
生动——精彩的描写
精彩片段研读
研读第23小节,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文字的内容。 (2)写了哪些景?这些景在红军眼里是什么样的? (3)这段描写有何作用?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3《老山界》教案 苏教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3《老山界》教案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61ababb168884868762d6c3.png)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3《老山界》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3、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
突破重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朗读、讨论)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朗读、品味)教学媒体教学过程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10-15分钟)1、导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
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
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
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
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2、放朗读录音,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3、检查预习,要求学生复述课文,要突出文中关键词语,做到语言简洁连贯,声音响亮,内容周全(常规要求)教师可边引导学生叙述,边课件出示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行踪图。
讨论明确:全文按时间顺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叙述翻山的经过。
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二、自学展示,解疑合探(5-10分钟)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⑴《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⑵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⑶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2、讨论明确⑴时间顺序:“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老山界》教案苏教版(推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老山界》教案苏教版(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f0f59f06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63.png)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老山界》教案苏教版(推荐)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老山界》教案苏教版(推荐)《老山界》教案陆定一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揣摩词语的运用。
2、了解并学习文章安排材料的特点。
3、通过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1、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2、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教法选用: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学法指导:梳理信息,整合处理一、预习交流:(一)关于作者。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
(二)关于背景。
1934年10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北上抗日,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又叫越城岭。
(三)关于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惊惶()欺侮()酣()然入梦蜷()矗立()咀嚼()呜咽()澎湃()骨碌()缀()2、多音字组词:嚼:jiáo()juã()咽:yān()yàn()yâ()落:là()luò()lào()二、整体感知课文:(一)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老山界是长征中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二)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难事?走路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难睡觉难(路窄不平,寒气逼人)事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设备笨重)(三)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安排内容的?(提示:在文章里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四)了解事情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江苏省靖江市马桥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 老山界 苏教版PPT课件
![江苏省靖江市马桥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 老山界 苏教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530ea0b65ce050877321300.png)
Wēi yí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m岷ǐn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
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 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开始,19 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经过11个省,行程二万 五千里。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 的错误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 (第一方面军)连同后方机关人8.6万余人被迫退出中 央革命根据地,分别从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和福 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长征。其间经遵义会议确定了 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后,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飞夺 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19日抵 达陕北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11月初与由徐海东、程子 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
学习总结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从全文来看, “难走”表现在 什么地方?请从 文中圈划出有关 语句。
天气:寒气逼人、刺入肌骨、
浑身打着颤、还是睡不着 ———— 极寒冷
山路:陡、窄 ———— 难行
困难
红军:饥饿、疲劳 有伤病员搀扶着、慰问、帮助
敌人:追击、枪声很密 ———— 战争激烈、敌兵
人多、装备精良
时间:紧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
“难A”走在路何难处:?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B 睡觉难:山路陡峭、寒气逼人
C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D 处境难:伤病员多、敌军追击
红军战士又是依靠什么来战胜这些困难的呢?
A 打趣逗笑 奋勇登山 B 酣然入梦 欣赏夜景 C 克服饥饿 坚持前进 D 毫不畏惧 嘲笑敌机
精读感悟(二)
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
Hale Waihona Puke 星夜攀登图——“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 拐的山路路上露一宿步图一步的上去”一段。)
——“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 时飞奔下山图 候又睡着了”。
星夜攀登图
1.文中用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星夜美景的 赞赏?
2.文中“奇观”指什么?试着理解这句话, 3谈.前谈文感已受经。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 19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删去这段描写行 4不.星行夜?登山时,作者的观察点和观察方式有什 么变化?
朗读“半夜里……”这一段 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找出写人 的语句谈谈感受?
“浑身打着颤”、“把身子蜷起来”、“冻 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颤”和“蜷” 生动的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 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 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 从容镇定。
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找出写景 的语天句上谈闪谈烁感的受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 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象巨人一样矗立 在运面用前比。喻四,围把的星山星把比这作山宝谷石包,围把得夜象空一比口作井黑。色 幕布,写出了也只深沉、星之明亮。“缀”字传 神又而把又黑具的立山体峰感,比更作突巨出人了,星把星山的谷美比丽作。深井,既 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 境。写景顺序:上-下 远-近 四周-中间
观而奇特的景象.
这句话 表现了老山界的高峻和红军战士星夜登山的 壮观景象,也显示了红军指战员的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 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前文已经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19段为什 么还不要能继删续。描这写段?描删写去是这前段段描夜写景行的不补行充?,它通过作者 的动作和感受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爬山的 艰这难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不畏艰险 意志顽强 革命乐观主义
精读感悟(一)
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一个瑶民大嫂,她的丈夫为
什么躲藏起来,“按照习惯”说明什么? 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队怕透了,听
说部队过境,以为是反动军阀,因此男人躲藏起来。 “按瑶照民习大惯嫂”思说想明感,情反经动历军了阀怎欺样负的百变姓化是过惯程有?的为事什。 么有这样的变化?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怎么理 解划极线远语的句又?是极近的——有的声音虽然来自远处,很低微,但由于寂 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近处,很 响亮这,个但句由子于还山用峰了重什叠么,修反辞响手回法荡,,有越什传么越作远用,?越变越细。
突出红军不怕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 意志和长征胜利来之不易。
课后练习三
1.“30里高”不是指垂直高度,而是山脚到山 顶的路程。一开头点明山的高度,表明老山界的 高峻2.“,走岸不势动翻”山是的因艰为难山。路—难—走又,见队1伍1、给2堵8住段了。。 ——又见20段。但29段的“走不动”是又累又饿极 疲劳3.而“软无环力境再”走指的物意质思条。件以外的环境,如政策、 法规、管理、服务、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情况。这 句话中的“软环境”指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提高人员
là guàn
搀扶
chān
慰问 灌输
整体感知
• 这是一篇讲了 • 本文记叙的要素: 时间变化: 地点转移: 人物: 事情起因:
的文章。
; ; ; ;
勾画出反应时间、地点变化的词语,并归纳红军 相应的活动,完成下表。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第 下午
一 天黑 天 夜里
瑶民家 瑶家大嫂 山脚下 红军战士 半山腰 红军战士
她看到红军,先是非常“惊惶”;经过攀谈,她渐 渐了解了红军;当红军战士讲到她的苦难时,她不由 “哭变”化了的。原当因红:军一送是她红粮军食的,宣她传“,欢使喜她”知的道接了受红了军。是 穷人的队伍而不是欺压百姓的军阀;二十红军战士对
本文是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为什么要用 这么多篇幅写瑶民大嫂呢?
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播 种机、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从而丰富了 课文的中心.
攀谈,宣传红军策, 使瑶民理解了红军。
准备爬山 夜行军
半夜 山路上 红军战士 半夜露宿
第 黎明 二 以后
雷公岩 红军战士、 翻越雷公岩 医务人员
天 下午
山顶
红军战士
任务完成,征服老 山界
顺序: 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
• 本文如此安排记叙的顺序有什么好处?
• 记叙事情的层次十分清晰; • 描写合情合理; • 先设悬念,后面解释,产生了扣人
考考你——背诵
个人读背 指名背诵(开火车) 单人独背(大家“找茬”) 集体背诵
怎样理解24段“抢了一碗吃”?
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说明 吃饭的迅速,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形象地 表现了红军战士为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吃饭
的吃动饭人场为面什。么要这么快?
“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机关枪声 很密……五、八军团正跟敌军开火”
课后练习四
1.括号里的词语表现了瑶民家“米”之少、 “灶”之陋,从而表现了瑶民的贫穷。
2.括号里的词语突出表现了我们拿出来的米 比瑶民拿出来的要多得多。
把两个句子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少数民族 贫苦百姓热爱红军,倾尽全力支持红军;红军 严守组织纪律,倾尽全力帮助贫苦百姓。
总结
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 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 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 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 义精神。
比喻、排比。把各种不可捉摸的、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 环现境,如又此充艰分苦调,动半了夜读冻者醒的还听能觉从、容视赏觉景,,激体发现了了想红象军。怎样的精神?
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情趣。
“呜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A 低声哭泣 B 流水声时断时续 深山之夜到底是寂静的还是喧闹的?这里用了什么写法? 以声衬静
面写了各种声响,读一读,说说用了什么修辞? 6.文中既说“寂静”,为何又听到许多声响,用了什
么写法?
山路露宿图
悬崖边狭窄的山道高低不平,露宿于此的战 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的,但 “一会儿就酣 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 英雄气概和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一会儿就酣 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 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襟怀坦然。
作者陆介定绍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
革命家。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192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27年起 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 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 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 传部长。建国后,是中共第八届中共中央政 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 届、十三届中央常委。
可见行军紧急、战情紧张,不可能有充裕的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 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鼓“鼓着”勇改气为”“含凭有”战如胜何自?身弱点、迎战艰难 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大无 畏精神。如果改成“凭”,就缺乏这种表现力。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 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 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怎样理解?
5.行军途中,作者描写星夜爬山场面的奇观, 用意是什么?
星夜攀登图
1.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 生平没见过的奇观。——请抓住关键词,谈谈你对这句话 的感“受之。”字形 说明山路曲折迂回;
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大险峻。 “许多”,既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又
说明山路的曲折陡峭。 “奇观表”现了人物、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的壮
灌输不是通常说的“输送”的意思,是指在完成任 务的过程中,战士们培养了这种坚强的意志。
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 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
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 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 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 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 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掌握下列词语
陡峭 惊惶 攀谈 苛捐杂税
军阀 qiào缴租huáng欺侮 pān 道歉
kē
篱笆 fá 峭壁 jiǎo 骨碌 wǔ
qiàn
疲倦ljíubàan酣然入qià梦o hān gū lu蜷曲 quán
点缀 zhuì矗立 chù 咀嚼 jǔ júe
呜咽 yè澎湃 pài 督促 dū
落得很wèi远了
运用拟人,既表现了敌人对红军的无奈,又 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端不满。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 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 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 上休息一会。回头看队伍,没有团过山的只有不多的 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 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 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 的队坚伍强战的胜意了志。指红军指战员为了北上抗日,下定决心, 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义。用在这 里点明了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