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环境学基础》重要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应用⑤核事故(民用核反应对事故;军用核设施;核武器运输;卫星重返;辐
射源丢失) 5. 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途径:
5.放射性辐射对人体辐照的途径:a 放射性烟云的外照射,b 烟云地面沉积放射 性的外照射,c 吸入空气中放射性的内照射,d 通过食物链造成的内辐射。 6.核辐射的作用方式:a 外照射(射线照射):放射源不与皮肤接触。通常认为 外照射危害由 β、γ 和中子造成,α 辐射不能穿透外层皮肤,一般不产生外照射。 b 内照射(体内污染):由于吸入、食入污染物时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而造成的 危害(也被称为体内玷污)。 7.外照射防护:a 时间(time)防护控制受照时间 b 距离(distance)防护增大与辐射 源的距离 c 屏蔽(shielding)防护 8.内照射防护:重在预防(防护关键)、阻止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减少实验场 所及环境污染,定期进行污染检查与检测(防护原则)
清洁高效能源。 5.核环境学特点:a 研究对象的体系范围很大-单一生态系统,庞大、综合的生 态系统。b 研究的环境放射性物质浓度低。c 影响研究对象的因素复杂。d 放射 性核素的辐射危害任何人为及自然过程无法使其消除。e 核环境学综合性强,涉 及知识领域广。
第二章
1.环境辐射源分类:a 天然辐射源 b 人工辐射源 2.天然辐射源:①.宇宙辐射(宇宙射线、宇生放射性核素)②.陆地辐射(原生 放射性核素)③.氡和矿物开采及应用导致的辐射 3.宇宙射线造成的辐射按其来源分类:①.捕获粒子辐射②.银河宇宙辐射③.太 阳粒子辐射 4.人工辐射源:①核试验(大气层核试验 地下核试验)②核武器制造③核能生 产(铀矿开采和水冶;235U 的浓缩及铀燃料元件制造;反应堆运行;乏燃料后 处理;全球弥散的放射性核素;固体废物的处置和运输)④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
控制区内照射的防护:(1)戴呼吸保护装置(面具、充气防护衣等);(2)控 制区不吃、不喝、不吸烟;(3)伤口没密封保护不进控制区;(4)建立通风与负 压系统,减少放射性气溶胶浓度 用全身计数器(两台)进行内照射监测:全身快速检查、诊断检查。 9.放射性核素对人体的危害:辐照损伤,产生躯体损伤效应和遗传损伤效应
11.本底调查的基本内容:A、环境物质中放射性核素的种类、浓度、γ 辐射水 平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要取得运行前连续 2a 的资料;1a 内本底变化和年度间的 可能变化范围。B、调查鉴别关键核素及关键途径,关键人群组的分布、习俗、 饮食资料及有关“指示体”的资料。 12.核事故应急监测目的:A、迅速测定事故造成的环境辐射水平、污染范围和 程度及对公众的危害程度;B、迅速摸清释放核素的种类、性质及其在环境中的 迁移行为,测定食物与饮水的污染程度、范围;C、及时向决策机构和公众通报 污染情况,以便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 13.辐射监测对象和内容 1).监测对象:①现场监测:对放射性物质生产或应用单位内部工作区域;②个 人剂量监测:对放射性专业工作人员或公众作内照射和外照射的剂量监测;③环
第三章(重点)
1.本底辐射:原指某一特定环境系统或地区未受人类核活动干扰或某一核设施 建造、运行前业已存在的天然辐射水平;由于大气层核试验所致全球放射性沉降 造成的辐射与天然辐射难以区分,常将两者合称为本底辐射。 2.应急监测:在应急情况下,为查明放射性污染情况和辐射水平而进行的监测。
3. 放射性流出物:实践中的源所造成的以气体、气溶胶、粉尘或液体等形态排 入环境的放射性物质。 4.环境辐射监测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l2379—90《环境核辐射监 测规定》评价核设施对放射性物质包容和流出物控制的有效性;测定环境物质中 放射性核素浓度或照射量率的变化;评价公众受到的实际照射及潜在照射剂量, 或估计可能的剂量上限值;发现未知的照射途径和为确定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 输运模式提供依据;出现事故排放时,保持能快速估计环境污染状态的能力;鉴 别由其它来源引起的放射性污染;对环境辐射本底水平实施调查;验证是否满足 限制向环境排放放射性物质的规定和要求;改善核设施营运单位与公众的关系。 5.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内容:陆地 γ 辐射剂量;空气;水;底泥;土壤;生物。 6.辐射污染源监测内容:核设施环境监测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应用的辐 射环境监测;失控源进入环境后的辐射环境监测;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开发利用 中的环境监测;非伴生矿物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辐射环境监测;放射性物质运输的 辐射环境监测;放射性废物暂存库和处理场的辐射环境监测。 7.环境辐射检测的特点:广泛性、衰变性、复杂性 8.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的原则: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的内容,因监测对象的类型、 规模、环境特征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在进行辐射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时,应 根据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进行优化设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可以 进行相应的改进。 9.制定监测方案应考虑的因素:①源项单位流出物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排放 方式、途径和排放量,排放物质的相对毒性和潜在危险;在环境中的迁移规律随 季节的变化及受地质、水文、气象、植物影响的大小;②源项单位的性质和运行 规模.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型、概率及其环境后果;③流出物监测现状,对实施环 境辐射监测的要求迫切程度;④受照公众人数及分布,生活及文化娱乐习惯;⑤ 源项单位周围的土地利用和物产情况;⑥监测代价和效果;⑦实用监测仪器的可 获得性;⑧监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干扰因素,如影响放射性核素迁移的化学污染 物等;⑨对放射性污染物具有浓集作用的生物和其它指示体。 10.运行前本底调查目的:关键核素、关键途径和关键人群组;环境辐射本底及 其变化;常规监测中的监测方法和程序进行检验和模拟训练。
《核环境学基础》重要知识点整理
本复习知识点由董雪(1-6 章)、洪志浩(7-11 章)整理、总结,李华老师修改, 仅供期末复习参考使用,请勿作他用,希望此知识点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2016 年 6 月 13 日
第一章
1.环境: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其主要指地球表 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各个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2.环境的基本特征: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与价值性 3.环境自净:物理自净、化学自净、生物自净 4.为什么发展核能:1 公斤铀 235 释放的能量等于 2700 吨标准煤释放的能量; 一座百万千瓦的火电站每年需要 260 万吨煤,而核电站只需要 30 吨的铀原料就 可以;核电站一年产生的二氧化碳仅是同等规模燃煤电站排放量的 1.6%,核电 站不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发展核电是改善环境的重要途径,核电是
射源丢失) 5. 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途径:
5.放射性辐射对人体辐照的途径:a 放射性烟云的外照射,b 烟云地面沉积放射 性的外照射,c 吸入空气中放射性的内照射,d 通过食物链造成的内辐射。 6.核辐射的作用方式:a 外照射(射线照射):放射源不与皮肤接触。通常认为 外照射危害由 β、γ 和中子造成,α 辐射不能穿透外层皮肤,一般不产生外照射。 b 内照射(体内污染):由于吸入、食入污染物时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而造成的 危害(也被称为体内玷污)。 7.外照射防护:a 时间(time)防护控制受照时间 b 距离(distance)防护增大与辐射 源的距离 c 屏蔽(shielding)防护 8.内照射防护:重在预防(防护关键)、阻止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减少实验场 所及环境污染,定期进行污染检查与检测(防护原则)
清洁高效能源。 5.核环境学特点:a 研究对象的体系范围很大-单一生态系统,庞大、综合的生 态系统。b 研究的环境放射性物质浓度低。c 影响研究对象的因素复杂。d 放射 性核素的辐射危害任何人为及自然过程无法使其消除。e 核环境学综合性强,涉 及知识领域广。
第二章
1.环境辐射源分类:a 天然辐射源 b 人工辐射源 2.天然辐射源:①.宇宙辐射(宇宙射线、宇生放射性核素)②.陆地辐射(原生 放射性核素)③.氡和矿物开采及应用导致的辐射 3.宇宙射线造成的辐射按其来源分类:①.捕获粒子辐射②.银河宇宙辐射③.太 阳粒子辐射 4.人工辐射源:①核试验(大气层核试验 地下核试验)②核武器制造③核能生 产(铀矿开采和水冶;235U 的浓缩及铀燃料元件制造;反应堆运行;乏燃料后 处理;全球弥散的放射性核素;固体废物的处置和运输)④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
控制区内照射的防护:(1)戴呼吸保护装置(面具、充气防护衣等);(2)控 制区不吃、不喝、不吸烟;(3)伤口没密封保护不进控制区;(4)建立通风与负 压系统,减少放射性气溶胶浓度 用全身计数器(两台)进行内照射监测:全身快速检查、诊断检查。 9.放射性核素对人体的危害:辐照损伤,产生躯体损伤效应和遗传损伤效应
11.本底调查的基本内容:A、环境物质中放射性核素的种类、浓度、γ 辐射水 平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要取得运行前连续 2a 的资料;1a 内本底变化和年度间的 可能变化范围。B、调查鉴别关键核素及关键途径,关键人群组的分布、习俗、 饮食资料及有关“指示体”的资料。 12.核事故应急监测目的:A、迅速测定事故造成的环境辐射水平、污染范围和 程度及对公众的危害程度;B、迅速摸清释放核素的种类、性质及其在环境中的 迁移行为,测定食物与饮水的污染程度、范围;C、及时向决策机构和公众通报 污染情况,以便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 13.辐射监测对象和内容 1).监测对象:①现场监测:对放射性物质生产或应用单位内部工作区域;②个 人剂量监测:对放射性专业工作人员或公众作内照射和外照射的剂量监测;③环
第三章(重点)
1.本底辐射:原指某一特定环境系统或地区未受人类核活动干扰或某一核设施 建造、运行前业已存在的天然辐射水平;由于大气层核试验所致全球放射性沉降 造成的辐射与天然辐射难以区分,常将两者合称为本底辐射。 2.应急监测:在应急情况下,为查明放射性污染情况和辐射水平而进行的监测。
3. 放射性流出物:实践中的源所造成的以气体、气溶胶、粉尘或液体等形态排 入环境的放射性物质。 4.环境辐射监测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l2379—90《环境核辐射监 测规定》评价核设施对放射性物质包容和流出物控制的有效性;测定环境物质中 放射性核素浓度或照射量率的变化;评价公众受到的实际照射及潜在照射剂量, 或估计可能的剂量上限值;发现未知的照射途径和为确定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 输运模式提供依据;出现事故排放时,保持能快速估计环境污染状态的能力;鉴 别由其它来源引起的放射性污染;对环境辐射本底水平实施调查;验证是否满足 限制向环境排放放射性物质的规定和要求;改善核设施营运单位与公众的关系。 5.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内容:陆地 γ 辐射剂量;空气;水;底泥;土壤;生物。 6.辐射污染源监测内容:核设施环境监测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应用的辐 射环境监测;失控源进入环境后的辐射环境监测;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开发利用 中的环境监测;非伴生矿物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辐射环境监测;放射性物质运输的 辐射环境监测;放射性废物暂存库和处理场的辐射环境监测。 7.环境辐射检测的特点:广泛性、衰变性、复杂性 8.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的原则: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的内容,因监测对象的类型、 规模、环境特征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在进行辐射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时,应 根据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进行优化设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可以 进行相应的改进。 9.制定监测方案应考虑的因素:①源项单位流出物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排放 方式、途径和排放量,排放物质的相对毒性和潜在危险;在环境中的迁移规律随 季节的变化及受地质、水文、气象、植物影响的大小;②源项单位的性质和运行 规模.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型、概率及其环境后果;③流出物监测现状,对实施环 境辐射监测的要求迫切程度;④受照公众人数及分布,生活及文化娱乐习惯;⑤ 源项单位周围的土地利用和物产情况;⑥监测代价和效果;⑦实用监测仪器的可 获得性;⑧监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干扰因素,如影响放射性核素迁移的化学污染 物等;⑨对放射性污染物具有浓集作用的生物和其它指示体。 10.运行前本底调查目的:关键核素、关键途径和关键人群组;环境辐射本底及 其变化;常规监测中的监测方法和程序进行检验和模拟训练。
《核环境学基础》重要知识点整理
本复习知识点由董雪(1-6 章)、洪志浩(7-11 章)整理、总结,李华老师修改, 仅供期末复习参考使用,请勿作他用,希望此知识点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2016 年 6 月 13 日
第一章
1.环境: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其主要指地球表 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各个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2.环境的基本特征: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与价值性 3.环境自净:物理自净、化学自净、生物自净 4.为什么发展核能:1 公斤铀 235 释放的能量等于 2700 吨标准煤释放的能量; 一座百万千瓦的火电站每年需要 260 万吨煤,而核电站只需要 30 吨的铀原料就 可以;核电站一年产生的二氧化碳仅是同等规模燃煤电站排放量的 1.6%,核电 站不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发展核电是改善环境的重要途径,核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