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特性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水利工程是为了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
其对于保障农业生产、防洪减灾、供水供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水利工程建设在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一、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往往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和水流特性。
例如,修建大坝会导致河流的连续性被阻断,使得上下游之间的物质、能量和生物交流受到限制。
大坝蓄水会改变河流的流量和水位,影响河流的生态流量。
生态流量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素,流量的改变可能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如河滨植被减少、水生生物栖息地破坏等。
此外,水库的形成会使水温分层,影响水质和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水库底层水的温度较低、溶氧含量少,可能导致底层水体的水质恶化,对水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
二、对土壤和地质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可能会引发土壤盐碱化和沼泽化。
水库周边的地下水位升高,容易使土壤中的盐分上升到地表,导致土地盐碱化,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土地的利用价值。
同时,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开挖、填方等活动可能会破坏地质结构,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而且,水库蓄水后,水压增大,可能会诱发地震,对周边地区的地质稳定性构成威胁。
三、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破坏了原有的栖息地,导致许多动植物物种失去生存空间。
例如,一些珍稀的鱼类可能因为大坝的阻隔而无法完成洄游繁殖,从而导致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此外,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水域的生态环境,使得一些适应原有环境的生物难以生存,而一些适应性强的物种则可能大量繁殖,从而打破生态平衡。
四、对气候的影响大面积的水库水面会增加蒸发量,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条件。
可能会使周边地区的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有所改变。
同时,水库的低温水排放也可能对下游地区的气温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冬季,可能会导致下游地区的气温降低,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潮汐的利用及对生态的影响
潮汐的利用以及对生态的影响(一)潮汐的定义及产生原因潮汐是地球上的海洋表面受到太阳和月球的潮汐力作用引起的涨落现象。
潮汐造成海洋和港湾口积水深度的改变,并且形成震荡的潮汐流。
潮汐的变化位置与月球、太阳和月球的相对位置有关,并且会与地球自转的效应耦合和海洋的海水深度、大湖及河口。
潮汐现象除了发生在海洋之外,也会在其它引力场的时间和空间系统内发生。
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
月球引力和太阳引力的合力是引起海水涨落的引潮力。
潮汐是由于日、月引潮力的作用,使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中分别产生的周期性的运动和变化的总称,包括地潮、海潮和气潮。
固体地球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弹性—塑性形变,称固体潮汐,简称固体潮或地潮;海水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海面周期性的升降、涨落与进退,称海洋潮汐,简称海潮;大气各要素(如气压场、大气风场、地球磁场等)受引潮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周期性变化(如8、12、24小时)称大气潮汐,简称气潮。
其中由太阳引起的大气潮汐称太阳潮,由月球引起的称太阴潮。
因月球距地球比太阳近,月球与太阳引潮力之比为11:5,对海洋而言,太阴潮比太阳潮显著。
地潮、海潮和气潮都是日、月对地球各处引力不同而引起的,三者之间互有影响。
大洋底部地壳的弹性—塑性潮汐形变,会引起相应的海潮,即对海潮来说,存在着地潮效应的影响;而海潮引起的海水质量的迁移,改变着地壳所承受的负载,使地壳发生可复的变曲。
气潮在海潮之上,它作用于海面上引起其附加的振动,使海潮的变化更趋复杂。
作为完整的潮汐科学,其研究对象应将地潮、海潮和气潮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但由于海潮现象十分明显,且与人们的生活、经济活动、交通运输等关系密切,因而习惯上将潮汐(tide)一词狭义理解为海洋潮汐。
(二)海洋潮汐的利用潮汐与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利用潮汐的涨落晒盐,趁涨潮的时候将海水纳入盐池,利用风吹、日晒,晒出每日必备的食盐。
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土流失问题的严重程度也逐年加剧,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一、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土流失是指土地表面水分、土壤、营养元素等重要资源在水流、风等自然力作用下而被破坏和流失的现象,这种现象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以下几点影响:1.土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是造成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一旦发生水土流失现象,土地的质量将会大大下降,土地流失所带来的贡献的沉积物和栖息地的减少都是危险的信号。
2.水源变少随着水土流失的加剧,水资源的危机也愈发明显。
大量的泥沙、石块等物质堵塞了水流,造成了水源枯竭,水资源的减少直接影响到了人类的日常生活。
3.生态环境破坏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动物和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而且,原本平衡的生态系统也遭到了破坏,使得原本的地质环境被削弱或失衡。
二、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如何有效的缓解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呢?以下几种防治措施可能会对我们有所启示:1.理顺土地利用顺序人类应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要做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尽量避免对土地的过度开垦和破坏。
2.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水土流失防治的关键因素,植被的恢复能有效地保持水土,促进土地恢复,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建立绿色生态链建立一个绿色的生态链能够尽可能的缓解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一个健康的生态链系统建立起来,保证生态环境能够不断的进行自然调节。
4.限制人类活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就必须限制人类活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同时,也要大力推广环保、造林、治理沙漠化等措施,共同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
结语:水土流失问题的解决需要在人类社会的承诺下全面推进,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要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从政府到个人,一起为生态环境的建设而努力。
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对水质的影响水库建设施工期间由于工程残渣、生活垃圾等不可防止的会对水质造成一系列不好影响。
水库蓄水后,被淹没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和营养物质被水溶解,引起水库水质下降;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库蓄水,上游水体由河道型变为湖泊型,库区及上游游速减缓,一方面库水滞留时间增加,有利于有机污染物在水库中降解净化,生化需氧量的降解量要比建库前天然河流状况下增加;另一方面库水流速减缓,复原能力减弱,将使生化需氧量降解量减少。
主要表现为水库水体盐度增高、水库水温分层、库中藻类繁殖加剧等。
2、对河流水文特性的影响大坝拦断江河后,会淹没上游的土地,对天然河流的水文情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会产生大量移民。
移民及城镇的建迁会加剧人地矛盾,并南此加剧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同时也将改变整个河流的水文情势,比方水量、水温、流速、水位及对泥沙的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多年调节型水库,影响相对较小的是日调节型水库。
水库水位的变化与天然江河大不一样,这取决于不同类型的调节方式,以防洪为主要目的的水库,其水位的变化在季节上与天然河流是相反的,水位变幅较大,讯期水库处于低水位运行;在汛末蓄水,水库处于高水位运行。
这样,增加了江河枯水期流量,减少了丰水期流量,提高了下游的防洪标准。
同时,提高了下游丁业生产和农业灌溉的用水保证率,增加水电站的保证出力。
因为流域内的地表水与地下水有密切联系,河流水文条件的改变必将影响地下水的水位与水质变化。
坝址上游水库蓄水使其周围地下水水位抬高,从而扩大水库浸没范围,导致土地的盐碱化和沼泽化。
同时,拦河筑坝也减少了坝库下游地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大片原有地下水自流灌区失去自然条件,从而降低了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对灌溉造成不利影响。
3、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大坝兴建后,库区本身由于水面增加,水流变缓,由河道型变为湖泊型,水文条件改变较大,水中的营养盐类、悬浮物以及沉淀物都将有所改变。
水生态环境的水动力学研究
水生态环境的水动力学研究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同时人类的生产活动也对水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水动力学是一门研究液体流体在流动过程中的力学问题的学科,包括了流体的流速、流体的力和流体的稳定性等方面。
在水生态环境研究中,水动力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般来说,水动力学的研究包括了水的运动状态、水的稳定性、水的污染和水的流速等方面。
在水生态环境的研究中,主要研究的是水的流速,即水在水体中流动时的速度、流向和流量等特征。
在水生态环境研究中,水的流速往往直接关系到水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否,因此水动力学的研究对于提供科学依据是非常必要的。
在水动力学的研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流速。
流速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水的流量、水体的深度以及河底的形态等等。
在水生态环境研究中,流速的大小往往是影响生态环境健康的重要因素。
当流速较大时,水流会带走生态环境中的物质,从而影响水生态环境的健康。
因此,在水生态环境研究中,需要通过水动力学研究,探究流速的大小及其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除了流速之外,流体的流量也是水动力学研究中不容忽视的因素。
流量通常指的是水流过一定时间内经过的物体体积,它与流速、截面积、流体的密度等因素有关。
在水生态环境研究中,水的流量也对水生态环境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比如说,在发生洪水时,水的流量较大,容易带来巨大的泥沙和碎石,从而影响水生态环境的健康。
因此,在水生态环境研究中,流量的大小也是很重要的参数之一,需要通过水动力学的研究探究其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除了流速和流量之外,水的流向也是水动力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水生态环境研究中,水的流向决定了水体的污染物在水中的扩散和传播方向。
当水流向一定方向时,水中的污染物容易沿着水流向下游扩散,从而影响生态环境中的生物群落。
因此,在水生态环境研究中,需要通过水动力学的研究探究水的流向及其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水动力学在水生态环境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影响分析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影响分析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也日益加深。
然而,这种开发利用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修建水库、大坝,开采地下水,跨流域调水,以及发展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等。
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水资源的自然分布和循环规律,从而对生态系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修建水库和大坝是常见的水资源开发手段。
它们在防洪、发电、供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水库的蓄水会淹没大片土地,导致原有的生态系统被破坏,动植物栖息地丧失。
许多珍稀物种可能因此面临灭绝的危险。
其次,水库改变了河流的水流速度和流量,影响了河流的生态功能。
比如,河流的自净能力可能下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一些鱼类的洄游通道被阻断,影响了它们的繁殖和生存。
开采地下水是另一种常见的水资源获取方式。
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位漏斗。
这不仅会影响到周边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供应,还可能引发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地面沉降会破坏建筑物、道路和地下管线等基础设施,给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威胁。
同时,地下水位的下降还会影响到依赖地下水生存的植被,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
跨流域调水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但也可能带来生态风险。
调水可能会改变调入和调出地区的水资源平衡,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
比如,调出地区的水资源减少可能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而调入地区如果不能合理利用水资源,也可能造成新的水资源浪费和生态问题。
在农业方面,大规模的灌溉虽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也可能导致土壤盐碱化和水资源的浪费。
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使地下水位上升,将土壤中的盐分带到地表,造成土壤盐碱化,降低土地的肥力和生产力。
此外,农业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也可能随着灌溉水进入河流和湖泊,造成水体污染,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
河流水文特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河流水文特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河流是自然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自然水系,其具有很大的生态、环境和经济作用。
河流的水文特征对河流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河流水文特征的概念河流水文特征是指河流水文变量的组合,包括水位、流量、水温、水质等。
水文变量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是水位和流量。
水位是河水面对无穷远点高程的高度,其表示河流的深浅。
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过河槽中的水量,其还反映了水的流速、动能、水位和水位变化等。
二、河流水文特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河流水文特征变化会影响河流重要生态环境,如水体功能、鱼类生态等。
此外,构成生态环境的各种生物、植物等都会受到影响,包括对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生态系统的重建,种群数量、分布、发展的影响等。
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包括气候变化、人类工业、农业活动等。
对于生态系统而言,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和影响非常广泛。
其中,对水体功能的影响是最显著和持久的。
水文特征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水生生物栖息地的地理位置,从而影响它们的生态系统。
现代生态学研究表明,河流水文特征变化对于淡水鱼类的生存和繁殖来说非常重要。
三、研究河流水文特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方法在对河流水文特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研究时,我们需要依靠科学技术方法和工具。
为了研究河流生态问题,我们需要对水文学进行定量研究,了解河流水文特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以下是我们研究河流水文特征对生态系统影响的方法。
1.测量水位和流量变化为了了解河流的水文特征,我们需要实时地监测河的水位和流量。
通过现场测量、水文测量、无人机等方法可以定期、及时测量河流的水位和流量,了解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情况,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
2.对水草和水生植物进行巡查调查水草和水生植物是河流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调节水质、维持生态平衡等。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相应的保护措施。
通过案例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我们发现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水库蓄水导致的生态系统改变等。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生态补偿和环境修复等。
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如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利水电工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扮演重要角色,未来研究应着重探讨如何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案例分析、影响因素、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水利水电工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水资源的消耗、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问题。
这些问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威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健康。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只有充分了解其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才能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和对策,实现生态环境与工程建设的协调发展。
本文旨在对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探讨,并根据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希望通过这篇研究,能够更好地认识水利水电工程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为未来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水利水电工程在生态环境中的影响及其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进一步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通过深入研究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探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为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水体流动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
水体流动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湖泊作为一种特殊的水体景观,其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对于维持地球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水体流动是湖泊生态系统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湖泊中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的发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将探讨水体流动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这些影响对湖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
首先,水体流动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在水力学和水动力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湖泊中的水流可以通过携带和输送溶解氧、营养物质和悬浮颗粒物等物质,影响湖泊中生物的分布和生态过程。
例如,水流可以带来新鲜的氧气,促进湖泊中水生动物的生存和繁殖。
此外,水流还可以帮助扩散物质,改变水体中的浓度梯度,从而影响湖泊中的生态相互作用和生物多样性。
其次,水体流动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在水质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湖泊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湖岸带的生态系统以及湖泊周边人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水流可以帮助湖泊中的水体进行混合和再循环,从而减少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现象。
此外,水流还可以冲刷湖底沉积物,减少悬浮颗粒物的堆积,提高水体透明度和光线的穿透性,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和湖泊水质的改善。
此外,水体流动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还体现在湖岸带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方面。
湖岸带是湖泊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区域,对湖泊生态系统的运行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流通过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形成湖岸带的底栖生境,为湖泊中的底栖生物提供生存空间。
同时,水流还可以带来有机物质和营养物质,为湖岸带植被的生长提供养分,形成湖岸带植被丰富的生态系统。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水体流动对湖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
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湖泊中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稳定运行的表现。
水体流动可以改变湖泊中的水动力学状态,调节湖泊中的生态平衡。
当水流速度适中时,它可以促使湖泊中的营养物质均匀分布,减少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提高湖泊生态系统的耐受能力和稳定性。
然而,水体流动过大或过小均可能对湖泊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引发生态链条的破裂和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因此,合理调控水体流动对于湖泊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至关重要。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03
水利水电工程对陆生生态的影响
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覆盖率降低
水利水电工程通常涉及大范围的 土地征收和改造,导致工程范围
内的植被覆盖率大大降低。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由于植被的破坏,许多野生动植物 的栖息地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
土地利用类型改变
水利水电工程将原本的农田、林地 、草地等转变为水库、大坝等水利 设施,改变了原有的土地利用类型 。
水利水电工程可以改变水文循环,包括降水、蒸发、地表径流、地下水补给等。这些变化 可能对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土壤侵蚀与土地退化
施工期间的水土流失和土地侵蚀可能导致土地退化和肥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
研究不足与展望
1 2 3
长期影响研究
目前对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主要 集中在施工期间和短期内,对长期影响的研究仍 需加强。
02
水利水电工程对水生生态的影响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影响水生生物的栖息和繁殖
水利水电工程会改变河流的流速、水深和河床底质,从而影响水生生物的栖息和 繁殖。一些鱼类可能因为水流的改变而无法到达繁殖场所,导致种群数量减少。
破坏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水利水电工程可能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破坏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例如,工程 建设可能破坏河流中的湿地、水生植物和底栖生物,导致水生生物失去生存空间 。
对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影响
土地利用类型改变
水利水电工程将原本的农田、林 地、草地等转变为水库、大坝等 水利设施,改变了原有的土地利
用类型。
土地覆盖类型改变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可 能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和弃土 ,这些废弃物会覆盖原有的植被
,影响土壤质量。
土地生产力下降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是指利用水资源进行水电能源开发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工程项目。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对于生态环境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和有效治理,以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结合水利水电工程的特点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展开阐述。
1. 水库蓄水造成的生态改变水库建设是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蓄水会淹没原有的土地和植被,改变原有的生态系统。
大规模的水库蓄水还会导致附近地区的水位上升,影响周边的湿地和农田。
水库蓄水还会改变当地的气候和水文格局,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2. 水电站对河流的影响水电站的建设会改变河流的水流速度和水质,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大规模的水电站建设会影响河流中的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迁徙和繁衍,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水电站的运行还会导致河流温度和氧含量的变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3. 水利工程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会改变地下水系统的水流和水质,影响地下水的资源和生态环境。
灌溉、排水和输水工程的建设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地下水污染,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
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运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需要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这个制度应该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补偿措施,以减轻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1. 生态保护补偿措施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生态保护补偿措施,对因工程建设和运行损害了生态环境的地区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
这种补偿措施可以包括植树造林、湿地保护和生态恢复等多种形式,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补偿和修复。
2. 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因此需要采取保护措施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这种保护措施可以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破坏和捕捉珍稀动植物等,以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
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利水电工程可以有效防止洪水灾害,减轻洪涝灾害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通过修建大坝、水库等水利设施,可以调节河流水流,控制洪水的发生和传播,避免洪水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
2. 水利水电工程可以提供稳定的水资源,满足人们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需求。
水电站通过水流发电,为人们提供清洁的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3.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可以改善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对流域内的湿地、湖泊等水域进行恢复和保护,为鸟类、鱼类等生物提供合适的栖息环境,推动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水利水电工程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会占用大量土地,破坏自然景观和生物栖息地。
修建大坝、水库等需要大面积淹没土地,导致原有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并使一些野生动植物失去栖息地。
2. 水利水电工程改变了自然水流,导致河道的断流、水体的淤积和水质的变化。
大坝的修建会阻断河流的自由流动,导致下游的水量不稳定及水质恶化,对下游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3.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带来噪音、灰尘等污染物,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
水电站涵养的水库也容易滋生藻类等寄生生物,对水体质量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缓解和修复:1. 在工程设计和选址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减少建设对自然景观和栖息地的破坏。
优选建设地点和项目规模,尽量减少土地占用和影响范围。
2. 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和配置水资源。
科学规划水库蓄水量,合理释放水流,避免对下游水量和水质造成过大影响。
保持河流水流的连续性,减少对水生态系统的破坏。
塔里木河流域水量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塔里木河流域水量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本文主要简单的介绍了塔里木河流域的相关状况,分析了塔里木河流域每年经流量的特征和现阶段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塔里木河流域水量变化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来探讨提高我国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调度水平的有效措施,以改善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优化配置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资源,合理分配塔里木河流域的水量,以满足我国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促进塔里木河流域工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塔里木河流域;水量变化;生态环境;有效措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频繁,关系更加紧密,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愈发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世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世界各国都不再以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大力推广环境保护工作,以缓解当前的生态环境危机,改善世界生态环境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也有所增强,为此我国也开始响应世界的号召,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以求推动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
在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塔里木河流域是重点关注对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忽视。
要对塔里木河流域水量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加以改善,从而提出更符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调度方式。
一、塔里木河流域的相关状况塔里木河属于内陆河,而且是我国最大内陆河,其全长大约有两千公里,主要是由三条河流所汇合,一条是叶尔羌河,一条是阿克苏河,另一条则是和田河。
塔里木河流域处于我国新疆地区,位于两座山脉之间,即天山山脉和昆仑山山脉。
塔里木河流域的地理位置较为复杂,其周围均属山地,而中间则是著名的塔里木盆地。
根据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我们可以发现,塔里木河流域是一个具有封闭性的水文区域。
在塔里木河流域中有九大水系,还存在着几条主要的塔里木河干流。
莫尔格勒河径流对草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肾” 滋润草原 , 节着草 原 气候 , 加降水 量 , 止草 原荒 漠 , 调 增 遏
化, 对草原生态 环境影响甚大。 莫勒格尔河湿地位于呼伦贝尔市西北部 , 地处陈 巴尔虎旗 境 内, 于莫勒 格尔河下游 和海拉 尔河 汇 口处 , 面积 4 3 4 位 总 1. 0
k 湿地 河谷 宽 阔 , 道 迂 回 曲 折 , 成 大 面 积 的 沼 泽 湿 地 , m。 河 形
3 ' 年 降水量在 2 0~ 0 m, 5E: 0 40m 多集 中在 8— 9月份 , 年平均降
水量 2 0m 年蒸发量 130m 年平均 风速 3r , 8 m, 7 m, ds最大可达 r
2 0 m/s 。
长柳 条及杂草 。断面以上 10m 有海 拉尔 ~拉布达林 ¥0 省 2 21
[ 摘
要] 由于近些年干旱, 尔格勒河水量小, 莫 而且干旱周期在加长, 湿地萎缩 , 生物多样性遭到不
同程度破 坏 , 丰水周 期远 不能恢 复枯 水周期 所造成 的破 坏损 失 , 致使 这一 地 区湿地萎 缩生 态环境逐 渐 是
恶化 的 主 要 原 因之 一 。
[ 键词 ) 径 流 ; 关 草原 生 态环境 ; 响 影
候 , 干旱少雨 , 回升急剧 , 季温热短促 , 春季 气温 夏 降雨集 中, 雨
热同季 , 秋季气温骤 降初霜早 , 季寒冷漫 长 , 雪冰冻 期长 。 冬 积
历年平均气温为 一 . ' 1月份最低气 温可达 一 3 初雪 期 2 3E, 4' E, 在 9月下旬 一1 O月上旬 , 终雪期在 4月下旬 一 5月上旬 , 雪 积
13 土壤 植 被 .
般 只在 2~3之 间。加之河槽 宽浅 , 岸开 阔, 两 河道 迂 回曲折 , 比降很小 , 一般在万分之一左右 , 水流 比较 平缓 , 河水 易于扩散
论水利水电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
论水利水电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摘要】水利水电工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从水资源、生态环境、土地资源、野生动植物和气候等角度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研究发现,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对水资源的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土地资源的利用、野生动植物的生存以及气候的变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影响,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改进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水利水电工程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自然环境、影响分析、水资源、生态环境、土地资源、野生动植物、气候、综合影响分析、建议、改进措施。
1. 引言1.1 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背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水利水电工程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水利水电工程是指利用水资源进行能源开发和水资源管理的工程。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水资源和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水电工程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代表,逐渐成为人们重要的选择。
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水利工程,比如我国的灌溉工程、引水工程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不断完善和发展,包括水电站建设、水库蓄水、输水工程等。
这些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利用水资源进行清洁能源开发,不仅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水利水电工程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提供更好的保障。
1.2 研究目的不够、格式等。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揭示其对水资源、生态环境、土地资源、野生动植物以及气候的破坏程度和影响机制;总结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寻找改进措施和优化方案,提出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为政府部门、企业单位以及相关研究机构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促进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良性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进程。
水体流动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
水体流动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引言湖泊是地球上丰富多样的淡水生态系统之一,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功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水体流动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水体流动通过运输和分布水中的物质、能量,对湖泊中的生态过程、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水体流动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水体流动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水体流动对水下植被的影响湖泊中的水下植被在湖泊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提供氧气、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水质污染等。
水体流动可以对水下植被的分布、生长和养分供给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水体流动能够改变植被的分布格局,较强的流动会导致植被偏向湖泊的上游或靠近湖泊岸边的区域。
其次,水体流动也可以影响植被的养分供给,较大的水流可以带来更多的养分,从而促进植被的生长和繁殖。
因此,水体流动对湖泊水下植被的分布和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水体流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湖泊中的水生生物群落受到水体流动的影响较大。
首先,水体流动可以改变湖泊中水生生物的迁移和分布,较强的水流可以促使一些生物迁移到适宜的生境,从而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其次,水体流动可以影响水生生物的食物供给和能量传递。
较大的水流可以带来更多的浮游生物和营养物质,从而促进藻类和浮游动物的生长,进而影响整个生物食物链的结构和功能。
因此,水体流动对湖泊水生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水体流动对水质的影响湖泊的水质是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水体流动对湖泊水质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水体流动可以将湖泊中的污染物扩散分散,减轻污染的程度。
较大的水流可以将污染物稀释至较低浓度,从而降低其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
其次,水体流动可以改变湖泊中氧气的溶解度和分布,从而影响水生生物的呼吸和生态过程。
较强的水流可以增加湖泊的氧气供应,促进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
因此,水体流动对湖泊水质的净化和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水体流动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其他影响除了上述方面的影响之外,水体流动还可以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其他方面产生影响。
洪水对水生态系统和鱼类资源的影响
洪水对水生态系统和鱼类资源的影响洪水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给水生态系统和鱼类资源带来巨大冲击。
洪水的发生导致了河流水位快速上升,水流湍急,水质变化,给生态系统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洪水对水生态系统和鱼类资源的影响,并提供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洪水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1. 水质污染洪水带来的大量降水会导致水河中的污染物随之增加。
降水中的农药、化肥等农业残留物会被冲刷到河流中,直接影响水质的安全和健康。
污染物降解缓慢,使得洪水过后水质长时间处于较差的状态,对水生态系统造成持久的负面影响。
2. 底栖生物破坏洪水导致水位上升,水流湍急,容易破坏河底的栖息地。
底栖生物如底栖植物和底栖动物依赖河床的物理结构来生存和繁衍。
洪水破坏了河底的结构,使得这些生物丧失栖息地,生存环境恶化。
3. 水生植被减少洪水带来的强烈水流会破坏水生植被,如河岸上的湿地植物和河床上的水生植被。
这些植被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表水的净化和保护河岸起到关键作用。
洪水对水生植被的破坏使得植被覆盖率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二、洪水对鱼类资源的影响1. 洪水冲刷鱼卵和苗种洪水通常伴随着强大的水流,它带来的冲刷力会破坏河床上的鱼卵和苗种。
鱼卵和苗种往往依附于河床底层的砾石和沙粒上生长和发育,而洪水的冲刷会将它们冲走或埋入深处,破坏了鱼类的繁殖。
2. 饮食资源减少洪水会带走河流中的泥沙和悬浮物,使水质混浊。
这种混浊导致水生植物和浮游动物的数量减少,进而影响鱼类的食物链。
饮食资源减少会导致鱼类的生存困难,甚至造成饥饿和死亡。
3. 栖息地丧失洪水引起的水位上升可能使鱼类的栖息地被淹没,或者将其推到非常不适宜生存的区域。
栖息地的丧失使得鱼类面临生存压力,数量减少。
三、应对洪水对水生态系统和鱼类资源的影响的解决方案1. 改善水利设施加强水库和水闸的建设,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的发生和水位上升。
同时,科学规划和管理河流河道,提高河道承载能力,减少洪水对生态系统的冲击。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解决措施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解决措施分析
1. 河流生态环境破坏:水利水电工程常常需要修建大坝和水库,这样会导致河流的
水流减缓、水流断流或者被截断,影响河流的自然生态环境。
大坝建设还会造成大面积水
域淹没,导致水生植物和动物栖息地的破坏。
2. 水体富营养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导致的水体蓄水,会增加水体中沉积物的含量,进而促使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增加,从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进一步影响水生生
物的生存环境。
3. 水生生物迁徙受阻:修建水利水电工程通常会阻断水道,尤其是鱼类等水生生物
的迁徙,造成他们的栖息地隔离和资源减少,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态平衡。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措施:
1. 生态补偿机制: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阶段,要按照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进行评估,通过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对受影响的生境进行修复和补偿,确保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保护。
2. 生态环境监测: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对
建设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修正措施,减
少生态环境破坏。
3. 采用生态友好的建设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采用生态友好的建设技术,
如人工模拟鱼梯、导流建设、河床复原等,减少对水生生物迁徙和栖息地的影响,保护生
态环境。
4.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广大市民参与到水利水电工程的监督和保护中来,形成全社会
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但通过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可以减少
这些影响,实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1)径流量,主要取决于补给量、流域面积。
以雨水补给为主,流量一般较大且降雨量愈大流量愈大;以冰雪融水、地下水、湖水和沼泽水补给为主,流量一般较小。
流域面积大,流量一般较大。
(2)水位及其季节变化,与补给量密切相关。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随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
降水多的季节水位高,为汛期;降水少的季节水位低,为枯水期。
季风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河流的水位季节变化明显,热带雨林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的水位相对平稳。
②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为汛期;冬季气温低,冰雪融水量小,为枯水期。
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河流,春季积雪消融,水位上升,称为春汛。
③以地下水、湖水和沼泽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因其补给量稳定,水位的季节变化小。
同等条件下,流域植被覆盖率越高,则水位的变化越小。
(3)含沙量,取决于流域内的土质、植被、降水强度和土地利用方式。
若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降水强度大、滥垦陡坡等,则河流含沙量大;反之,则含沙量较小。
(4)结冰期,主要与流域最冷月气温有关。
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则河流会结冰,并且低温持续的时间越长,结冰期也越长;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则无结冰期。
若流域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且河流是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则易出现凌汛现象。
(5)流速,取决于河流的落差。
河流落差大,则流速较快;反之,则流速较慢。
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和峡谷地段流速较快;河流下游多流经平原地区,流速较慢。
就河流某河段横剖面而言,河底与河岸附近流速最小,自河面至河底,流速先变大后变小,最大流速出现在水深1/10至3/10处。
在曲流的凸岸和凹岸,流速与流向皆发生突变,导致凸岸堆积、凹岸侵蚀,凸岸一侧坡度平缓。
我国主要的外流河水文特征比较长江:径流量大,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均较大,汛期较长(6---9月)以夏汛为主,无冰期。
雨水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雨水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雨水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对整个生态系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对水生生物而言,雨水的到来和变化对它们的生存和繁衍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雨水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态现象。
一、雨水对水体环境的影响雨水的降落会直接影响水体的温度、溶解氧和养分等因素,从而对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
1. 温度影响:雨水的降落会导致水体温度的波动。
雨水通常比环境水温低,降雨后,水体温度有可能降低。
这对于一些适应较热水体的生物,如热水鱼类,可能会造成影响。
同时,在干燥的季节和地区,雨水的降落可以降低水温,提供了更为适宜的生活环境,促进水生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2. 溶解氧的变化:雨水的降落可以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
氧气是水生生物呼吸的必需物质,其溶解度与水温和水压有关。
降雨后,雨滴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接触,使得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增加。
这对于一些对氧气要求较高的生物,如鱼类和浮游植物,是有利的。
同时,雨水能够促进水体的循环,增加氧气的混合和分布,改善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3. 养分供给:降雨可以带来大量的养分物质,如氮、磷、铁等,这些养分对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至关重要。
雨水可以冲刷周围土壤和植被,带走养分并投入水体中,使得水体中的养分浓度得到提高。
这对于藻类和浮游植物等初级生产者来说是利好消息,它们可以大量吸收这些养分,进而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供给。
二、雨水对水生生物的生态影响雨水的到来和变化会改变水体的生态环境,从而导致水生生物的数量和种群结构发生变化。
1. 水位和水流的变化:降雨会导致水体的水位上升和水流增大。
这对于一些依赖水文环境的鱼类和底栖生物来说是有重要影响的。
水位上升可以给鱼类提供更多的生活空间,同时也可以改变底栖生物栖息地的条件;水流增大可以帮助排除底栖生物栖息地的污染,以及为浮游生物提供更好的生长和繁殖环境。
2. 食物供应的变化:雨水的降落会带来大量的有机物,如落叶、枯枝和藻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流特性对河流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摘要:河道水流特性主要包括水位、流量、流速及其分布、动水压强等,水流特性与河床的边界条件密切相关,而河床边界又是联系河道水流与生态系统的载体与纽带。
本文从河道水流特性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入手,阐述了河道水流特性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分析了水生生物生长状况的变化所导致的水流环境的变化。
论述了河道中的局部建筑物(闸坝工程)在除害兴利、造福人类的同时,给河道生态环境带来的负而影响,河道的渠化和改道造成生态环境多样化的减少乃至消失。
关键词:水流特性;生态系统;生态修复生态系统提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而河道生态系统[1]是指河道中的水流与河流生物群落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不同的水流特性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水生生物生长状态的变化所导致的水流环境的变化。
河道通常分为天然河道和人工渠道。
河道水流特性[2]主要包括水位、流量、流速及其分布、动水压强等。
从边界条件来看,影响河道水流特性的因素主要有:过水断面形状、尺寸,河道纵断面底坡及其变化,沿流向河道的顺直程度,河床表面的粗糙程度以及局部建筑物等。
在断面形状、尺寸沿流程不变的顺直的正坡明渠中,当粗糙系数沿程不变,通常形成均匀流;而天然河道因过水断面一般极不规则,粗糙系数及底坡沿流程都有变化,在天然河道中通常为非均匀流[3]。
从能量守恒和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当流量一定,过水断面形状、尺寸一定时,均匀流水流平顺,水力坡度较非均匀流小,故相同流段上单位重液体的能量损失小。
所以,在水利工程中,尤其是长距离的输水工程,为了保持输水能量,渠道尽可能裁弯取直,以使水流平顺,从而减小能量损失,但从河道生态系统着眼,水流特性与河道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并非顺直、单一断面的河道才是最佳选择。
1 水流环境与水生生物的关系1.1水流环境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水生生物主要包括水生植物、水生无脊椎动物和鱼类。
水生生物特有的生存特性使其对水流特性具有特定的要求,不同类的以及同类不同种的水生生物对水体的流量、水位、流速和流态等都具有不同的要求。
水量是河流水动力系统的基本构成,它限制着植物的分布,包括流速和剪应力变化对水生植物种类的影响,高流量和低流量变化对沿岸植物种类的影响。
为满足这些不断变化的水流环境,动、植物种类必须不断改变它们的形态、繁衍传播方式以及生理条件来与之相适应。
河流单元的不同时间和空间成分控制着植物种类的传播和它们的生产力。
河流系统中的物理条件从源头到河口的变化往往是连续的,植物群落也随之相应变化,沿水流方向呈现带状分布。
特征为:上游段为藻类,生产力较弱;在中游段,由于大型植物的存在,生产力逐渐增加;再往下游,这两种类型的生产力逐渐减少。
河道水流特性的纵向梯度[3]影响着水生动物群落的空间次序。
如在主河道中较大的流速,使很多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生长受到限制。
那些在河床的砾石、鹅卵石和大石头上生存的种类必须承受水流的作用力,这种适应方式包括生物体形和行为。
流速和水流的作用力不仅控制着无脊椎动物的微尺度分布,而且对食物的供应也起到很大的决定作用。
例如,水流可以冲走了覆盖在苔鲜等植物上的细小泥沙。
这就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源。
植物群落不仅沿河道的纵向梯度的不同而不同,而且随主河道本身从河岸区到洪泛区边缘的横向梯度的不同也不一样。
浮游植物的主要生产力随水流速度的减慢和水位的升高而加强,同样,这也为浮游动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浮游动物的存在又为其上一级物种提供了更多的食物源。
随着演替进程中流速的逐渐降低,大型植物开始生长,并在孤立的分岔河道和先前的蜿蜒河道中达到最高密度。
鱼类是所有水生生物中最具机动性的群体,因而它可能很快占有并利用河流镶嵌体中不同的生物区。
对那些溯河产卵的鱼类来说,河流的纵向是到达产卵地的基本途径。
长距离的迁徙鱼类可能经过整个河流直到到达源头,而非迁徙性鱼类,如鲤鱼,仅把河流纵向作为河网的一部分,它们在不同的发育期内在水系的不同横断面间运动。
河道的垂向尺度分布的不同也是决定鱼类在空间上重新分配的1个重要因素。
通常除与食源有关外,鱼类所处的水深通常反映其生长水平,一般而言,随着鱼类形体和年龄的增长,它们日趋喜欢生活在水体深处。
尽管种类间会有掺混,水体中还可见明显的种族分离。
因而,大河中鱼群的生长和增加与水系中河流形式的多样化和鱼类占有群落的容易程度有关。
1.2水生生物对水流的影响水生植物在河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为动物提供营养源,而且提供了各种生境和微气候。
无论水生植物是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河流系统,它反过来都会对河流系统产生很大的影响。
植物可以产生有机物质、吸收溶解物质,可以形成对水流的障碍,用以减少水流的动能。
急流中主要动植物的生长会大大地改变它们所处水流的流动性质。
这会对河流生态产生一系列的严重影响,包括溶解物质向下游输运的延迟,改变泥沙的沉积状态和无脊椎动物对食物的获取能力;增加生境中的不同成分,降低植物垫上的生物的剪切应力;影响附生植物的数量和群落组成:改变水生生物膜上营养物质的输运速度。
河流中大型植物可以减少河床附近和大量植物间的流速,其影响范围依赖于植物的生长形式和结构。
2 闸坝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闸坝[7]是人为在河道上修建的水利工程,其主要功能包括蓄水发电、防洪排涝、拒咸蓄淡、灌溉供水、通航养殖等方面,闸坝工程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又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方面。
2.1引起河流形态变化,河道淤积,河岸浸蚀修建闸坝后,在上游由于河流水流速度减低,河水挟沙能力减弱,水体中的悬浮物质或多或少地沉积下来,它不仅影响到航道的运用,而且减少水库的库容,影响水库的使用年限。
根据美国、印度、塞浦路斯等国家130座水库的调查表明[4],每年淤积致使库容损失在14.33%至20%之间;在闸坝的下游产生冲刷,长期的冲刷还会导致河床和水库库底的变形,尤其是坝下游河床的冲刷对已有的建筑物、地下水位、农田的淹没以及航运都有重大影响。
筑坝导致河道流量的变化会对下游产生影响。
水电站下游的流量根据用电量需求的不同而时刻变化,流量的无规律变化是导致河岸侵蚀、破坏岸边生境的重要因素。
2.2导致河道径流减少,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体污染加剧建造1座水库,一般都会引起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这些营养物质主要是氮和磷。
水库蓄水以后,会导致上游水位上升下游流速减小,由于浸没或接纳了污染水体,从而增加了氮和磷的含量,细菌广泛的增加,水体含氧量减少,对鱼类十分有害。
水库中沉淀的泥沙等沉积物,易吸附某些污染物,如汞、砷、铅、锅等毒物。
由于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作用,往往造成鱼类中毒、死亡或减产,对水产资源造成严重的威胁。
如果水库拦截了大量物质或出现富营养化,则水库下游可能会出现缺乏营养物现象。
如阿斯旺水坝运用后,因下泄的水流缺乏浮游养料,致使河口的沙丁鱼产量大量削减,农作物也由于缺乏天然肥源而减产。
2.3阻断鱼类洄游通道,导致鱼类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退化闸坝工程对鱼类回游是个主要障碍,甚至可能造成某些种群的消失。
修建闸坝等局部建筑物直接破坏了水系的功能单元间的连接度,因为闸坝阻止了鱼类的纵向迁移,而防洪沟限制了鱼类的横向运动。
例如,伏尔加河在筑坝以前,鳃鱼可以向上游迁移到加里宁,约为3000公里,但建坝后却被局限于河流下游500公里处。
虽然建造鱼道能使问题缓解,但并不能完全弥补大坝产生的负面影响。
这种旁路建筑必须吸引鱼类离开大坝下游处的河流出口,它们不仅要起到向上游迁移的作用,同时可以使鱼类后代向下游运动。
鱼道可能对1种鱼类有用,但不一定能够提供其它种类所要求的特性。
所以,闸坝工程影响了河流中的常栖生物和迁移生物。
水流的中断阻断或减慢了水生生物的通路和迁移,从而影响了与河道功能有关的食物链,阻断鱼类涸游通道,导致鱼类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退化。
3 渠化和改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河流的渠化和改道主要是指在河流整治工程中将自然河流渠道化或人工河网化。
渠化具体表现为渠道横断面形状几何规则化和河床材料的硬质化。
把自然河流的复杂形状变成梯形、矩形及弧形等规则几何断面,设计时易于水力计算,建设时可减少占地、易于施工。
渠道的边坡及河床采用混凝土、砌石等硬质材料衬砌,可减少渠道输水的渗漏,以提高渠道水的利用率;同时光滑的渠坡减少表面糙率,提高了输水能力。
当防洪工程的河流堤防和边坡护岸的迎水面也采用这些硬质材料时。
可增大其抗冲、抗侵蚀性及耐久性。
改道是指在平面布置上将河流形态直线化,即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工河流或人工河网。
直线型的渠道增加了行洪能力、工程量小、可节省耕地。
河流的渠化[8]和改道彻底改变了河流蜿蜒型的基本形态,使得急流、缓流相间的格局消失。
横断面上的几何规则化会改变浅滩和深槽的组合体,使得生境的异质性降低,而这些浅滩和深槽的组合体是特定的水生生物在生命周期的不同过程中所必需的。
生境的异质性降低,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生物群落多样性将随之降低,可能引起淡水生态系统退化。
具体表现为河流植物的面积减少,微生境的生物多样性降低,鱼类的产卵条件发生变化,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的栖息地改变或避难所消失,这造成物种的数量减少和某些物种的消亡。
河床材料硬化衬砌,切断或减少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有机联系通道,阻断了周边土壤水分的补给源,会导致河道及渠系沿线周边植物的生长、湿地的保护受到影响,及生物生息地的改变乃至消失。
本来在沙土、砾石或载土中辛勤工作的数目巨大的微生物再也找不到生存环境,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无法生长,使得植食两栖动物、鸟类及昆虫失去生存条件。
本来复杂的食物链(网班某些关键种和重要环节上断裂。
渠道断面规则化、衬砌等措施会减小水流阻力,但对那些在泥沙内部或泥沙上生长的生物提供了更少的生息地。
在河流中,沿着河岸边缘,水位和断面形状组成了各种生境,那些对河流环境适应性较强的植物往往生长在河流中部,其形状和排列方式具有较小的水流接触面,对水流具有较小的阻力。
4 河道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及措施在河道中建闸修坝,或河道的渠化和改道,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破坏,表现在水质恶化、生物生息地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河岸浸蚀、冲淤平衡改变等。
要让人干扰下的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河道的生态修复。
因为河道生态系统与水流特性密切相关,它们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河道生态系统始终处于动态平衡。
所以,河道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地终止引起生态系统恶化或阻止生态系统恢复的干扰活动,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以恢复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功能,实现工农业生产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