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20课

合集下载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它们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各个素养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都具有各自的地位,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最终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和训练,掌握历史学科方法,具备历史学科相关能力。

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厘清教学层次,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

首先要让学生阅读史料,全面认识历史事物;其次,学生辨别和分析史料,充分理解历史事物;最后,通过思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历史事物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

这便是历史解释能力培育的一个完整过程。

如何培养历史学科素养?培育历史核心素养:化有形为无形——以岳麓版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为例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姚雅清摘要: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历史学习者提出的基本要求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简单的植入,也不是独立割裂,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就像散文般形散而神不散,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应该是自然地融入到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中,如春风化雨般滋润每一位学生。

关键词: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问题启发式教学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历史课堂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基本史实,更多的是培育学生透过历史线索形成历史记忆和历史思考力。

历史学科素养是对历史学习者提出的基本要求和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品质。

2017年12月22日,在厦大附中(漳州技术开发区)聆听了一堂结合历史核心素养的公开课——《专制下的启蒙》,开课教师的历史涵养很高,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也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虽然对于历史学科素养在课堂中的落实存在着直观呈现的僵化,但她的勇于尝试是值得赞赏和引发同行们的思考的。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20课教学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20课教学案

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程标准】1.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伟大意义。

3.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考试大纲】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 新民主主义革命3.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课前自主预习区】一、中国共产党成立1. 历史条件:(1)思想基础: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2)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后期,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3)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 中共一大:(1.)召开:1921年7月23日、上海。

(2.)内容:通过《》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建立,废除,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选举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李达负责宣传工作。

(3)意义:一大宣告了中共的正式成立。

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3.中共二大:1922年,中共将现阶段的目标修改为。

4.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1)主要原因:领导工运是党中心任务;成立最高领导机构。

(2)主要内容:以为起点,为终点。

(3)历史教训:中共认识到,必须团结、,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二、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 1927.7.15)1.第一次国共合作:(1)形成原因:①中共吸取工人运动失败教训;② 1923年中共三大确立了同国民党合作的方针;③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④共产国际的帮助。

(2)形成标志:1924年,国民党“”通过宣言,重新阐释了,确定了、、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形成。

(3)意义: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开展起来。

2.国民革命运动简况:(1)五卅运动:1925年5月,上海爆发了“”运动,掀起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
复习: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理论上,首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 社会主义革命成功
道路上,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到夺取全 国政权 性质上,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 会主义革命 方式上,由和平夺权到暴力革命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课标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 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4、井冈山道路(1927年) 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这是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 权的正确道路,中国革命的策略发生了转变。
1928年4月,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毛泽东率领的 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改称工农红军。朱毛会 师不仅大大增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而且对 红军的创建和发展以及井冈山地区的武装割据都有重大意 义。
一九四九年九月六 日,杨虎城和他的 幼子、幼女,他的 秘书宋绮云夫妇和 幼子,在蒋介石亲 自策划下,全部被 惨杀于重庆歌乐山 半山坡上的戴公祠。
杨虎城
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年,国共第二次合作)
1、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 ——成为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面 抗战的开始。 2、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及蒋介石发 表讲话( 1937年9月23日) ——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正式建立。 3、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为主导的 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 ——抗日战争初期, 正面战场 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相持阶段后, 敌后战场 逐渐成为主要战场。
③革命性质: 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不同点 领导力量 旧民主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 马克思主义 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 革命前途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 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 还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和国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20课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20课
历 史 必 修 ① 岳 麓 版
返回导航
·
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思考1: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汇聚了中华民族各阶级、阶层、
各界爱国人士等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
(2)中共为抗战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并在抗战困难时期,采取一
2.政治斗争
(1)重庆谈判:_1_9_4_5____年8月,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人受蒋介石的邀请飞抵 重 庆 , 与 国 民 政 府 进 行 谈 判 。 于 10 月 10 日 签 署 了 “ _双__十__协__定___” , 确 立 了 __和__平__民__主__建__国_____的方针。
(2)政治协商会议:__1_9_4_6___年1月在重庆举行,达成了一系列决议,但会
击破的方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__陕__北____、_山__东____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历 史 必 修 ① 岳 麓 版
返回导航
·
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2.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成就 (1)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并组建国民革命军。 (2)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正式__北__伐___。很快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所 部,张作霖也被打败,被迫退守东北。 3 . 第 一 次 国 共 合 作 的 破 裂 : 1927 年 , 蒋 介 石 和 汪 精 卫 先 后 发 动 了 “__四__一__二____”和“__七__一__五____”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②组成领导机构:以__陈__独__秀____为书记。

(3)意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出现了以_马__列__主___义__为指导的

岳麓版历史教科书必修一课件

岳麓版历史教科书必修一课件

上议院
首相内阁 议会授权, 首相执行 议会
总统和内 阁 总统
首相
总统
皇帝
总统
议会 总统制共 和制
皇帝
君主立宪制
总统制共和制
“君主立宪 制”(专制)
思考:图片中欢呼的主要有哪些人?反映了
什么问题?
军人 反映了军队在德意志的统一过程中起到至关重 要的作用,德意志帝国延续了普鲁士的军国主 义色彩。
德国,特别是普鲁士,是一个倒立着的金字塔。
“铁血首相”俾斯麦
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德意志的统一历史意义?
完成民族统一,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促进了资 本主义的发展。但保留专制主义传统。
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1、建立时间 2、地点: 1、德意志帝国的政制特点 3、宪法保障: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国家政体——, 4、宪法特点: 人民代表机关是—— 产生方式是——, 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 实质————
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必须进行彻底的社 会变革。
同意,因为它没有摧毁旧帝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基 础,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很薄弱。
“一战”后,德 国 人生活艰难。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加剧了 德国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复仇情绪, 最终德国人民选择了法西斯专政, 民主共和政体在德国遭到了失败。
思考:为什么说“把纳粹党的暴政 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国人自己”? 教训:
在1918年11月,代表过去的政权被推翻了。一
年之后,旧势力又成了当前的当权者。 ——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人克里斯皮思
这段话所指的“过去政权”是指什么?“旧势力”指哪 些人?他们的主张是什么? “过去的政权”指德意志帝国;“旧势力”是指旧帝国 的官员和军官;他们不相信议会民主,崇尚中央集权。 有人认为,魏玛共和国是一个“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 国”,你是否同意?

最新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第20课 新

最新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第20课 新

最新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习题精选五十九第1题【单选题】蒋介石曾告诉国民说:“我国自清季开始与列强订立不平等条约以来,到了去年正是百周年。

我们中华民族经五十年的革命流血,五年半的抗战牺牲,乃斯不平等条约百周年的沉痛历史,改变为不平等条约撤废的光荣纪录。

……”蒋介石这段话发表于( )A、民国三十年B、民国三十一年C、民国三十二年D、民国三十三年【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国民党曾制定《商民运动决议案》,称:“大多数旧式商会,不独不参加革命,且为反革命”“本党号召全国商民打倒一切旧商会,引导全国商民以有组织的、平民的团结,重新组织可以代表大多数商民利益之商民协会”。

该决议案最有可能制定于( )A、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D、抗日战争时期【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

这个决议意在( )A、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B、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C、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在1938年底到1941年底,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

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

材料可以表明( )A、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B、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密切配合C、在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仍在积极抗日D、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1936年,日本统帅部在《帝国军队的用兵纲领》中规定,“以中国为敌时,其作战要领如下:初期目标是,占领华北要地和上海附近,保护帝国权益和日本侨民。

2020最新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最新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最新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最新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 电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84页 0128页 0144页 0210页 0212页 0264页 0307页 0358页 0415页 0453页 0479页 0501页 0538页 0575页 0599页 0638页
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第7课 古罗马的制度与法律 第8课 渐进的制度创新 第10课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第12课 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 第13课 鸦片战争 第15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7课 五四爱国运动 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弟20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3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第一单元
2020最新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 国
2020最新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20课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20课
1.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4.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终点:京 汉铁路工 人罢工
二七惨案 发生地点
起点:香港 海员罢工
苏兆征
1922年1月,
香港爆发了中国 海员大罢工。
1921年9月,安源路矿
工人召开庆祝罢工胜利大 会。
毛主席去安源
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工人代表(1923年)
京汉铁路总工 会江岸分会委员长 林祥谦和湖北工团 联合会律师施洋
日本的全面侵华及中国的全面抗战
日军进攻 卢沟桥 (1937年7 月7日)
卢沟桥的 中国守军
将活人当枪靶!
把人活埋!
日军在沦陷区的残暴统治
在政治上,日本采取“以华治华”的 策略,通过建立伪政权进行殖民统治。并 推行“治安肃正运动”“治安强化运动” 和“清乡运动”,进行残暴的统治。 在经济上,日本采取“以战养战”的 策略,在占领区进行野蛮掠夺。
蒋、汪的叛变(直接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力量过于强大; 失败 中共主要领导人犯了右倾错误——根本 原因 原因(压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不 注意掌握军队)
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
导的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 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 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 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飞夺泸定桥
过草地 爬雪山
长征胜利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甘肃会宁会师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延安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日本侵华
皇姑屯事件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课标要求】1.简述《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式、谈话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练习讲解法。

【学习方法】课前自主学习法、参与法、课堂交流探讨法、练习法【教学导入】犹太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历史课本上提到的就有两位,他们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位是自然科学界巨人——爱因斯坦,他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这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另一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到的人文科学界巨擘——马克思,他的名字与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密不可分。

今天我们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讲“三个代表”,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

【知识梳理】一、空想社会主义(探寻公正的理想国):1、形成原因:(1)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2)一些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

2、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①意义: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对未来社会作了美好的设想,激励着人们去探寻实现这种理想社会的道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条件②空想:反对革命,看不到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不能揭示资本主义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能从理论上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历史条件:(1)经济前提和社会条件: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2)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工人阶级已经觉醒。

(3)思想基础: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4)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

2、诞生的标志:1848年,马、恩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问题设计1】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依据:《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第2课时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第2课时课件

2、军事较量:解放战争
红色旅游是当下新兴的旅游项目,假如我们同学在暑 假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解放战争纪念馆”做义务导游, 请分别为每一展区撰写一篇导游词。注意:导游词应包 括时间、背景、过程介绍和结果等。
解 放 战 争 纪 念 馆
防御期展区(1946、6—1947、6) 反攻期展区(1947、6—1948、9) 决战期展区(1948、9—1949、1) 胜利期展区(1949、1—1949、10)
中共七大会场
蒋介石迈入国民党六大会场
1945年4—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 会和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分别在延安和 重庆召开,会议通过的决议对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做 了不同的安排。
两种命运
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 中共: 民主联合政府,巩固团结,反 民主 对内战,实现国家统一。
PK
《歌唱祖国》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我们勤劳,我们勇敢,独立自由是我们的理想; 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才得到今天的解放! 我们爱和平,我们爱家乡,谁敢侵犯我们就叫他灭亡!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对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 史,开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对世界: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 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 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 的斗争。 理论上: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胜 利。

历史岳麓版必修一填空测试

历史岳麓版必修一填空测试

必修一填空测试第一单元1.家谱、寻根祭祖、宗祠牌匾、重人伦亲情都是__制的反映。

宗法制的核心是_____制(正妻长子),宗法制把___和___相结合,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既有家族___等级关系,又有___隶属关系。

2.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有___制和___制。

__亲族是分封主体,通过分封制,西周的贵族集团形成了“___—___—卿、大夫—___”的等级序列,分封制有利于巩固______。

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容易导致___权力的过大和___分裂;3.诸侯争霸,“田氏代齐”、自立为王等现象反映出____制度被破坏,宗法分封制(特点)反映了中国早期政治是以__关系为纽带,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____。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始于___朝,该制度的突出特征是权力____,明清时达到__。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标志着___的衰落。

5.我国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是周朝的___制,秦朝___制,元朝的___制。

6. 郡县制的特点是中央垂直管理__;郡县长官一概由__任免调动,不得__;___制代替___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___制,这有利于加强_____,巩固统一,___政治取代___政治。

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___统一,但不能消除封建割据。

有利于___融合,抵御外部___,有利于___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___交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___,有利于中华文明的___。

8.a.中央集权的含义是__对__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b.专制主义的含义是指决策方式既一切事务均由__本人裁决。

C.贯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过程中两队矛盾:①_权与_权的矛盾,中央官制的演变体现__不断加强__不断削弱;②__和__的矛盾,地方官制的演变体现的是__的权力不断加强,__的权力不断削弱。

9.中书省的职能是______,尚书省的职能___,门下省的职能是______。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高中历史必修1教学第一单元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

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知识结构: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主体:同姓亲族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工具:礼乐制度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知识结构:1.统一(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C. 郡县制(地方)(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知识结构:1.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五单元 第20课 第二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

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五单元 第20课 第二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

2013年高中历史电子题库第五单元第20课第二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1.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是制造了( )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卢沟桥事变D.华北事变解析:选C。

本题考查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2.下列关于抗战胜利的意义评述不.恰当的是( )A.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胜利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D.结束了半殖民地的历史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能力。

D项结论不符合史实,新中国成立才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历史。

A、B、C三项结论正确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3.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曾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右图是毛泽东给蒋介石的回复电文原稿。

在该电文中,毛泽东( )A.戳穿了蒋介石假和谈的骗局B.指出了美帝国主义的阴谋C.答应了蒋介石要其赴重庆的邀请D.批判了国民政府反动政策解析:选C。

面对蒋介石的邀请,为了向全国人民表明中共的和平诚意,为了尽力争取和平,毛泽东同意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

4.蒋介石在大陆统治结束的标志是,解放军于1949年4月23日攻占( )A.营口B.北京C.南京D.上海解析:选C。

本题考查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都,该城市被解放军攻占即说明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5.(2012·江苏南京高一月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929年2月,南京《时事月报》刊出《惊心动魂之日本满蒙积极政策——田中义一上日皇之奏章》的爆炸性新闻,透露了不为人知的《田中奏折》。

奏折宣称:“欲征服支那(中国),必先征服满蒙(中国东北);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请回答:《田中奏折》“曝光”后,日本对“满蒙”、“支那”或“世界”先后采取了哪些重大的“征服”行动?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史实的掌握,从奏折中的内容看是针对中国、中国东北和世界三个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日本在这些地方制造的事件,然后总结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训:工人阶级应该坚持对革命、尤其是革 命武装的领导权。
第三篇章
三、国共十年对峙 (1927-1937)
1、工农武装割据: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意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 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最初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47万
淮海 1948.11 中原解放军 战役 —1949.1 华东解放军 平津 1948.11 东北解放军 战役 —1949.1 华北解放军
55万 52万
基本解放了长 江以北的华东 和中原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 解放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的 原因是什么?
(1)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的正确 战略决策; (2)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3)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
(4)战略决战: ①条件: ②结果: (5)渡江战役:
陕北
战略反攻:
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晋冀鲁豫 解放军 刘邓大军 华东 解 放军 陈粟大军 胶 东
西北 解 放军
陈谢兵团 豫 陕 鄂
豫 皖 苏 大别山
战略决战
战役 起至 名称 时间 辽沈 1948.9 战役 —11 参战 歼灭和改 历史 编敌人数 部队 作用 东北解放军 完全解放了东 北全境
长征的胜利
陕北革命根据地 (1935.10)
爬雪山、 过草地 飞夺 强渡 大渡河 巧渡
泸定桥
四渡
赤水 强渡
遵义会议
(1935.1) 放弃去湘西 渡过 中央革命根据地
金沙江
乌江
改道贵州
湘江
(1934.10)
3、西安事变:
(1)时间、人物: (2)原因: ①民族危机的加深,
②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
(3)结果: 和平解决(中共方针)
(2)两个战场: 两个战场及关系: 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
(片面抗战路线)
相互配合
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
(全面抗战路线)
两个战场地位变化: ①抗战初中期,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国民党 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要抗日 战场。
(3)国共合作抗战:
①防御阶段: 正面战场:大的会战 敌后战场:敌后游击战;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②相持阶段: 正面战场:消极抗战 敌后战场:百团大战;反“扫荡”
结合所学地理知 识,思考各红色 根据地建立在这 些地区的原因。
蒋介石的反应如何?
大围剿
中国的农村有相 对的独立性,可 以不完全依赖城 市而存在;这些 地区远离大城市, 敌人统治力量相 对薄弱;北伐的 影响,有群众基 础。
2、红军长征:战略转移
(1)背景: ①九一八事变: ②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③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直接原因 (2)概况: ①遵义会议:时间、内容、意义 ②《八一宣言》: ③胜利结束:1935.10 1936.10 (3)意义: 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 命转危为安。 ②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为全民族抗 战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③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 民继续前进的精神财富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与中国共产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
1919
1949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 任务
反帝反封建 领导 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民主革命的分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
1919: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
1、党的成立时期:1921——1923 2、国民大革命时期: 1921——1927年 3、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5、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第二篇章
二、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924-1927)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条件:
必要性: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教训
可能性:①中共:
②孙中山:
③共产国际: (2)实现的标志:国民党一大 (3)意义:
2、国民大革命:
(1)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 (2)概况: ①反帝斗争: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 ②广州国民政府成立,编建国民革命军 ③高潮:北伐战争 (3)结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 失败 标志: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义和封建势力以深重的打击。 局限: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大革命从 根本上说是失败的
(4)抗战胜利:
① 时间: ②历史意义:
探究:抗日战争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①根本原因: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 族抗战 ②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中共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③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④国际因素: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海 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
⑤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
第五篇章 解放战争 1946-1949
(4)意义: 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 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 的基础。
第四篇章
四、抗日战争
1937.7.7—1945.8.15
1、日本侵华
(1)全面侵华:标志
(2)侵华罪行:
2、中国的抗战:
(1)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① 《八一宣言》
②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③1937.9.22
④1937.9.23 标志着
探究: 国民革命(大革命)为什么会失败?有何教训?
客观:敌人力量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划分国民党“右派”和“左派”的标志是以 “是否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是否赞成国 共合作作为分水岭”。) 主观:中共缺乏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 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 武装的领导权。
失败 原因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为中国共产党从城 市转入农村,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4)井冈山道路:
①含义:
②指导思想:
③实践: ④意义: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 命道路。 ⑤根本原因: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性质决定的。
1928到1930年先后建立十几个 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红 军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
1、两种命运的较量:
(1)两种命运: (2)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①重庆谈判: ②政协会议:
(3)国民党专制独裁:
①制造惨案: ②六届二中全会: ③破坏政协决议,加紧内战部署
2、人民解放战争:
(1)爆发标志: (2)战略防御:①粉碎全面进攻
②粉碎重点进攻
(3)战略反攻: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意义:扭转了全国战局,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 的转折点
第一篇章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1— 1923)
1、历史条件: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运 (1)阶级基础:
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早期组织的建立
(4)外部条件: 共产国际的帮助
2、成立:中共一大
(1)时间:1921.7.23 (2)地点:上海法租界 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 (3)内容: ①纲领:党的名称、党的性质、党的奋斗目标 ②机构: 中央局 (4)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出现 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3、中共二大
(1)时间: (2)革命纲领
4、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时间:1922.1-1923.2 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过程:起点——香港海员罢工 结束——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结果:遭到强大反动军阀镇压而失败。 教训: 中共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 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 的胜利。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乡村转向城 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 胜利:1949年10月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