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残疾人心理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48
浅谈残疾人心理特点
因为我在志愿者社团工作,现在经常会接触到残疾人孩子,觉得残疾孩子在心理上总和我们有一些“不同”,所以选择了心理学的课程,通过老师讲授了几节课的基础知识,确实有一些和原来不一样的想法,在此要谢谢老师。
————写在小论文前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购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语言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
中国现在有大概8千万残疾人,由于社会福利制度和保护残疾人措施的不完善等种种客观原因,使残疾人的心理与正常人迥异,给生活、交流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残疾人不仅因身上的残疾而特殊,而且他们的生活环境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般来说,交往的圈子比较小。
周围社会环境比普通人简单一些,这样就形成了某些特殊的性格特征。
比如孤僻和自卑是许多种类的残疾人共同具有的性格特征。
此外,每一种残疾者又有其特殊的性格特点,比如说盲人一般性格都比较内向,温文尔雅。
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有着丰富的情感生活,情感体验比较深沉而含蓄,很少爆发式的外露情感;他们喜欢思考探索问题,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比较深刻。
聋哑人则与盲人相反,他们的性格比较外向,情感反应方式比较强烈,频度高但持续时间短。
聋哑人性格豪爽、耿直,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很少拐弯抹角。
聋哑人往往只到问题的表面现象,而不太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
有的聋哑人关心眼前世界,考虑长远利益者很少。
肢体残疾人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是倔强和自我克制,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可以把一切不平和怨恨忍受下来,只是到了他们难于忍受的时候,才会脾气爆发。
至于智残患者,他们整个心理水平都是低下的,因
而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性格。
特别是严重智残者,只能更多地由生物本能来支配其行为。
残疾人不同的缺陷会影响到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
比如说,严重视力残疾人(盲人)由于视觉器官功能丧失,尤其是先天性视力残疾人或幼年致残的人,就缺乏甚至根本没有空间概念,没有视觉形象,没有周围事物的完整图像。
不过盲人在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视觉信息的干扰,形成了爱思考、善思考的习惯。
相应地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就比较发达,同时由于他们的语言听觉能力较发达,而且记忆力比较好,所记住的词汇比较丰富,也形成了他们语言能力强的特点,所以许多盲人都给人一种语言生动、说理充分的印象。
至于聋哑人,则有点相反,他们缺乏或丧失听力,他们和别人的交往不是靠听觉器官和有声语言,而是靠手势。
他们的形象思维非常发达,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就相对地受到影响,尤其是先天致聋。
因生理上的缺陷的限制,其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所受的影响更为明显。
聋哑人的视觉十分敏锐,对事物形象方面的想象力极为丰富。
行为和人格偏离的患者,由于情绪不稳定,情绪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差,不仅其行为受情绪的影响,就是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也往往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
其认知特点主要是现实性较差,易于离开实际去思考问题,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而且思想方法表现出明显的片面性,还会表现出偏执倾向,严重时就成为思维的偏执狂。
残疾人的情感持点·
1.孤独感:这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
残疾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种缺陷。
如聋哑人语言受到障碍,肢体残疾人和盲人行动都有很大障碍。
智力残疾人的智慧能力有明显的障碍;行为或人格偏离者由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其行为很容易受到挫折。
在社会上残疾人常常受到歧视,残疾人能够活动的场所太少,不得不经常呆在家里。
久而久之,孤独感就会油然而生。
2.自卑感:这是残疾人相当普遍的一种情感体验。
残疾人在生理上及心理上的缺陷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在生活和就业方面所遇到的困难比普通人多得
多。
而且从他人甚至亲属那里得不到足够的帮助,甚至受到厌弃与歧视,这些都会促使残疾人产生自卑情绪。
特别是社会上对残疾人的潜在力量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没能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残疾人发挥其潜能,成为与普通人一样的社会成员,从而滋生自卑的情感体验。
3.敏感,自尊心强:由于他们身上具有残疾,往往容易使他们过多地注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都特别地敏感,尤其是容易计较别人对他们不恰当的称呼,如称他们为“残废人”会引起普遍的反感;盲人反对别人称其为“瞎子”;聋哑人反对称其为“哑巴”;瘫痪患者忌讳称其为“瘫子”,等等。
如果别人做出有损于残疾人自尊心的事情,他们往往难以忍受,甚至会产生愤怒情绪,以至采取自卫的手段加以报复。
特别是对社会上个别人采取了对残疾人的污辱和捉弄的恶劣行为,很快就会引起残疾人的反击。
4.情绪反应强且不稳定:这种特点在许多残疾人身上(如聋哑人、人格障碍、行为偏离者等)都相当突出。
例如,聋哑人情绪反应强烈,而且多表现于外,频率高,持续时间短、容易“上火”和发怒、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争吵,搞得面红耳赤。
盲人情绪反应则多隐藏于内。
虽然情感体验可以很激烈,但情绪表现却并不十分明显,而且爆发性的情感较少。
若要调节残疾人心理则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克服自卑感
克服残疾人的自卑感,是残疾人心理卫生的重要环节,由于残疾带来生活、学习和工作上的巨大障碍,造成巨大的痛苦,使残疾人部分或全部地失去了正常生活、工作的能力,在某些功能上又不如常人,做事常常遭受挫折,加上社会上少数人的嘲笑和不适宜的同情、怜悯,因而,若不能正确对待,就可能引发严重的自卑感。
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笼罩,他的精神活动就会遭到严重的束缚,从而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受到严重压抑。
对残疾人来说,倘若再加上自卑感的折磨,势必使躯体功能的补偿与训练受到严重干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首先要强调必要的心理补偿训练,克服自卑感。
要克服自卑感,关键在于认识自卑感的起因。
自卑感产生的关键在于社会的评价,它是在家庭影响、学校教育、社会要求和评价以及个人的生理、心理等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和形成的。
家庭是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所接触的第一个环境。
在家庭中父母、长辈的行为言论,特别是对孩子的评价,常常是儿童产生自卑感的根源。
学习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教师的评价,也是可能导致自卑感形成的原因之一。
人的先天遗传素质和生理健康状况,也容易成为自卑感的起因。
一个人相貌的美丑、身材的高矮、胖瘦、体重的轻重,乃至肤色的深浅和头发的浓密程度,如此等等,都有可能引起自卑感,就更不用说肢体的残疾了。
因此,避免对残疾人任何不正确的评价以及避免进行不正确的比较,是克服残疾人自卑感的重要条件。
其次,引导残疾人对机体固有的补偿功能的认识,努力成才,才是克服自卑,走向超越的根本途径。
凡是成对的器官,如果其中之一受到损伤,另一器官就可能有超常的发展。
例如,一叶肺或一个肾脏在另一相应器官损伤的情况下,都有进行超额工作的能力和倾向。
如果一只眼有缺陷,另一只眼就可能变得更敏锐。
甚至不同的器官也有相互补偿的作用。
因此,患有残疾的人不应当灰心丧气,不要自卑,应当相信躯体各个器官功能通过努力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补偿。
残疾的补偿作用大约可分为两类,一是补偿心理,二是补偿行为。
补偿行为取决于补偿心理,产生于补偿心理的基础上。
阿德勒认为,人从童年开始就有补偿心理在起作用。
当然,这种补偿心理在自觉的程度上存在差异。
在补偿心理的驱使下,人们力求克服自身低能的努力就是一种补偿性行为。
这种补偿性行为如果发展到极端,可以形成“过度代偿”,使尚保留完好的肢体器官的功能得到超水平的发展。
因此甚至缺陷可以转化为特长,低能可以转化为高超的技艺。
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因此,残疾人不应丧失对生活的信心,而应当在正确认识人体补偿功能的基础上奋起,为功能补偿进行不懈的顽强训练,在补偿中克服残疾造成的种种困难。
(二)进行功能训练,保护补偿器官
家长和学校要积极为残疾人创造更多的训练康复机会。
比如对听力残疾人创造语言实践机会,经常性的有效利用聋童的残余听力,在电子助听器的协助下,指导聋童对各种声音进行感知和辨别。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听觉经验,而且更有利于听力残疾的人与人之间更自如、方便的交往,增加生活阅历,促进自我意识发展。
听觉训练和语言训练有机结合对于避免聋童的“聋而不哑”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要保护残疾人的重要补偿器官。
例如对于视力残疾人一些补偿器官,如听觉、触摸觉器官,虽然比一般人获得了更好的发展,但也更容易因使用过度而劳累和受到损害。
因此,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十分注意盲人这些补偿器官的保护问题,要定期带盲人到医院的耳科进行检查,发现有听觉疲劳和听力降低情况,应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三)引导残疾人接受现实,鼓励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逐步引导残疾人,使其认识到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补偿的。
教育和激励残疾人朝着正常同龄儿童发展方向发展。
积极肯定残疾人取得的点滴进步,强化其自尊和自爱,帮助其分析和认识自己的优点,预防自卑心理的产生。
要充满信心地鼓励残疾人从事力所能及的活动,让其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