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教材《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设计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一、 教学目标1、借助具体情境,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
2、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3、会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4、理解线段的中点以及线段的和差的意义,并根据给出的条件求出线段的长。
5、通过小组学习过程,形成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
二、 教学重点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尺规作图;线段中点的概念级表示方法。
三、 教学难点对线段与数之间的认识,线段中点的实际应用。
四、 教具准备铅笔、圆规、直尺(三角板)等一自主学习,提出问题1、复习回顾:什么叫线段?射线和直线?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2、创设情境情景一:绿地里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为什么? 情景二:老师用多媒体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猜测 “从A 到C 的四条道路,哪条最短?”3、发现结论: (1)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图4-6简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两点之间的距离定义: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4、练一练:经过平面上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指( )A 、经过A 、B 两点的直线 B 、射线ABC 、A 、B 两点之间的线段D 、A 、B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
C BA5、提出问题问题:观察图4-6,比较的是线段和曲线、折线的长短,两条线段之间怎么比较长短?板书课题:2.比较线段的长短二、合作学习,探究问题1、分组讨论:每个人画一条线段,另其他同学比较,讨论方法。
接着另外每人拿出不同的笔(可以看成线段),你又怎么比较它们的长短,互相交流。
2.通过刚才分组讨论,得出两条线段比较长短的方法。
(1)、度量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 和线段CD 的长度,再将长度进行比较。
(2)叠合法:把线段AB 、CD 放在同一直线上比较,步骤有三:① 将线段AB 的端点A 与线段CD 的端点C 重合② 将线段AB 沿着线段CD 的方向落下③ 若端点B 与端点D 重合,则得到线段AB 等于线段CD ,可记做:AB=CD (几何语言)若端点B 落在D 内,则得到线段AB 小于线段CD ,可记做:AB <CD若端点B 落在D 外,则得到线段AB 大于线段CD ,可记做:AB >CD 如图1 A CD 3.“练一练”P 112习题 第1题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北师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实际生活经验的小视频引入引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东知道中间的路线最短,教师要提出疑问,你能用数学道理来解释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引出下一个问题)二、探究学习如右图,从A地到C地有四条道路,那条路最近?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结论: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简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
学以致用:刚才的视频说明的数学道理你知道了么?请同学回答。
三、合作学习:活动一:请两位学生比身高,让学生说明理由。
教师引入你能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吗?动动手,小组合作:各小组拿着你们手中的绳子与其他同学的进行比较,看看谁的长,谁的短?并且思考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学生思考并回答结论:1.把其中的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去,将其中的一个端点重合在一起加以比较,这种方法叫做叠合法。
2.用刻度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再进行比较,这种方法叫做度量法。
3.说明:如果两条线段相差很大,直接视察就可以进行比较了。
学以致用:怎样比较下面两棵树的高矮?怎样比较两根铅笔的长短?怎样比较窗框相邻两边的长?( ) ( ) ( )活动二:1.什么是尺规作图?2.小组合作交流,试一试用尺规做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直线。
尺规作图 :只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画图称为尺规作图教师引导学生: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如图,已知线段AB,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B.作图规律如下:(1)作射线A′C′(如图所示);(2)用圆规在射线A ′C ′上截取A ′B ′=AB.线段A ′B ′就是所求作的线段.活动三:想一想,折一折,怎样找到你手上绳子的中点位置?点M 把线段AB 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 与BM, 点M 叫做线段AB 的中点.表达式:如果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 那么AM=BM= ( 21) AB. 或者AB=2AM=2BM 练习:如图示:点C 为AB 的中点,AC=3cm ,则BC=() cm ,AB=()cm 。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线段的大小比较》 (一)复习旧知,激活思维辨别直线、射线、线段,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条线段.答:线段AB 或线段BA 或线段a .(二)创设情境,趣味导入大屏幕依次出现姚明和潘长江的照片,学生非常兴奋,此时请学生比较谁高、谁矮?然后抽象出代表姚明和潘长江身高的线段,从而把比较二者身高问题演变成比较线段长短问题.表示二者身高的线段可以通过目测的办法比较长短,但是有些线段不容易目测的办法比较它们的长短,这样的线段如何比较它们的长短呢?自然切入主题-----第四章第二节:比较[线段的长短].(三)联系实际,探究新知1.结论、定义(1)情境:在地面上有两点A 和B ,B 处放有一块骨头,三只不同颜色的小狗从A 点跑到B 点吃骨头,所经过的路线不同,请同学们辨别,哪只狗更聪明.从而得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从上面的情境中引出: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重点强调两点间的距离是长度即是一个数量,而不是线段图形本身.(2)跟踪练习,实践应用:有一输油管道要向它两则的油库输送石油,请问在输油主管道的何处设置输油接口才能使向两个油库输送石油的分管道最短?◆ 教学过程AB多媒体演示油库成为点、管道成为线段的过程.学生通过讨论能够找到连结AB 与直线l 的交点即为输油接口P ,因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教师适时引出若建在P '处,输油分管道应为(学生答P A P B '',),显然P A P B PA PB ''+>+;教师此时说明等到这完三角形相关知识之后还可以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加以解释.2.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学生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一条线段,再画一条线段等于前面所画线段.师生共同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在此过程中,教师分析:圆规的两个尖点分别与已知线段的两个端点互相重合,圆规的两个尖点之间有一条虚拟线段,这条虚拟线段恰好等于已知线段.再把虚线段等量的移到先前所作的射线上.3.比较线段的长短(1)情境:拿出两根筷子请学生比较长短.学生采用的办法是:筷子的一端对齐,另外一端在外的筷子长.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如何用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关键点:两条线段要在同一直线上,而且其中的一个端点互相重合,另外的两个端点在重合端点的同侧.如果点A 与点C 互相重合,点B 与点D 要在A 点的同侧,当点D 与点B 重合时AB CD =;当点D 在线段AB 内部时,AB CD >;当点D 在线段AB 外部时,AB CD <.以上就是用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几种情形.除此之外,学生还想到比较线段的长短还可以用度量的办法.当两条线段差别很大时,还可以用目测的办法.(2)跟踪练习:随堂练习14.线段的中点(1)情境:通过学生玩跷跷板,抽象出线段的中点关键点:线段的中点应满足的两个条件:①点M 在线段AB 上②AM BM =线段间的关系:12AM BM AB == 22AB AM BM == 注意:以上关系揭示了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同时也是点M 是线段AB 中点的符号表示方法.(2)随堂练习2(四)应用所学,梯度延伸第一题:判断1.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 × )2.如果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那么AC CB = ( √ )3.如果AC CB =,那么点C 是AB 的中点 ( × )()A C lAB CD = ()A C l AB CD > ()A C l AB CD < AB P P 'lA B第二题:选择1.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是(C )A .线段的中点B .线段最短C .这两点间的距离D .线段的三等分点2.在跳绳比赛中,要在两条长度相近的绳中挑选一条最长的绳子参加比赛,最简单的选择方法是( B )A .把两根绳子接在一起B .把两条绳子一端对齐,然后拉直两条绳子,另一端在外面的即为长绳C .用尺量绳长D .没有办法挑选第三题:知识问答1.知识技能 总结:已知线段取它们的12之后所得线段间的长短关系与原线段间的长短关系集中保持不变.(设计意图:为后面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奠定基础.)2.已知线段8cm AB =,在直线AB 上画线段BC ,使2cm BC =,求线段AC 的长. 第四题:实践应用1.有一弯曲的灌渠流经一片农田,为了缩短流程,以减少分水的过分流失,现要将该灌渠改直,请问这应用的是什么结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实际上将弯曲的灌渠改直不仅能减少水分的过分流失,同时还增加土地的种植面积.1.雨后放学时两位同学所走路线不同,比较两位同学的行为谁对谁错.第五题:动手操作:1.用折纸的办法作一条线段的中点.2.用折纸的办法比较三角形的边AB 和AC 的长短.第六题:课后思考题:联系拓广1(五)知识归纳,情感升华教师鼓励学生先自述学会了什么,然后找几位学生谈收获和体会.(六)布置作业,拓展外延校门 教学楼甬路 操场1.必做题: P112知识技能1,2题2.选择题:如图,点C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点N 是线段BC 的中点.(1)如果10cm AB =,3cm AM =,求NC 的长.(2)如果6cm MN =,求AB 的长.3.社会调查作业: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一结论?(七)动画演示,链接课外(设计意图:用动画归纳比较线段的方法,并且引导学生课外去探索新的办法,实现教无止境.)A B C N。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上册数学《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通过生活实例,抽象归纳出事实,两点间线段最短,给出两点间距离的概念,再学习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直接比较及借助标准单位比较,将生活经验上升为一种理性认识,明确方法的数学表达。
教学目标:1、借助具体情景使学生理解线段长度的概念,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
2、理解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加深理解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3、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
4、会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5、理解线段和、差的概念及画法。
6、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教学难点:对几何语言的理解并转换为作图过程教学准备:长短不一的三根木条、圆规、直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请2名高矮差别较大的男生站在台前,提问学生有什么感觉?教师拿3根木条让学生观看,问学生有什么感觉?(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物体有长度的感性认识。
学生的回答可能很多,但是只要学生回答出高矮、长短、一样长这样的问题后,教师便抓住这些回答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长度)2、提问如何把物体长度的问题用最简单的图形来说明?(目的是引导学生把物体抽象成线段。
教师在学生对物体有长度认识的基础上,待学生回答出抽象用线段表示物体后,引导说明物体的长度借用线段的长度表示了。
因此如何确定线段的长度,如何比较线段的长度?这就是今天的学习内容,从而点题,板书本节课题:线段长度的比较)二、阅读思考,探究新知问题:教师布置学生自学阅读课本第110页“议一议--------图4-10”,并用多媒体出示要阅读的部分。
阅读后思考、讨论、交流下了问题:1、“线段”、“线段的长度”、“线段的长短”是什么意思?有区别吗?2、比较线段长度有_______法和_______法。
用重合的方法比较两条线段长短时,首先要让两条线段的一个端点_____。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2 比较线段的长短●情景导入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认识他们吗?我们目测一下他们的身高,发现姚明高一些.那要是让潘长江老师站到二楼上,姚明站在地面上呢? 如果我们用线段来表示人的身高,又如何比较线段的长短呢?从而引入课题.【教学与建议】教学:把现实生活中的比高矮问题抽象成线段比较长短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建议:重点让学生明白两条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置疑导入 师:如图,从A 村到B 村有四条道路可供选择,你愿意选第几条道路?说出你的理由. 生:走第②条路.因为这条路是直路,感觉它最近.师: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我们都希望走条近路.那么怎样找出最近的路呢?你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教学与建议】教学:利用生活中熟悉的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议:在学生操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命题角度1 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问题根据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解决实际问题.【例1】在春季运动会上,七年级的同学想举行一次拔河比赛,他们想从两条大绳中挑出一条最长的绳子,请你为他们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是(A)A .把两条大绳的一端对齐,然后拉直两条大绳,另一端在外面的即为长绳B .把两条绳子重合,观察另一端的情况C .把两条绳子接在一起D .没有办法挑选【例2】为抄近路践踏草坪是一种不文明现象,如图是学校花圃的一角,有的同学为了省时间图方便,在花圃中踩出了一条“捷径”,“捷径”的数学道理是(C)A.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B .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C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D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例3】把一条弯曲的河道改直,可以缩短航程,这样做的根据是__两点之间线段最短__. *命题角度2 比较线段的长短比较线段长度常用的方法有两种:(1)度量法;(2)叠合法. 【例4】用度量法可得下列线段中最长的是(B)A BC D *命题角度3 线段中点的概念辨析中点具备两个特点:①点在线段上;②把线段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这两者缺一不可. 【例5】如图,B 是线段AD 的中点,C 是BD 上一点,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C)A .BC =AB -CD B .BC =AC -BDC .BC =12 (AD -CD ) D .BC =12AD -CD【例6】已知线段AB 和点P ,如果P A +PB =AB ,且P A =PB ,则(A) A .点P 为AB 中点 B .点P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C .点P 在线段AB 外D .无法确定 *命题角度4 求线段的长度求线段长度,通常借助线段中点的性质和线段的比进行线段长度的变换进行求解.【例7】如图,长度为12 cm 的线段AB 的中点为M ,C 为线段MB 上一点,且MC ∶CB =1∶2,则线段AC 的长度为(A)A .8 cmB .6 cmC .4 cmD .2 cm【例8】如图,B ,C 两点把线段AD 分成长度比为2∶3∶4的三部分,点E 是线段AD 的中点,EC =2 cm ,求:(1)AD 的长; (2)AB ∶BE .解:(1)因为AB ∶BC ∶CD =2∶3∶4,点E 是线段AD 的中点,所以CD =49 AD ,ED =12AD ,所以EC =ED-CD =12 AD -49 AD =2,解得AD =36 cm ;(2)由(1)知,AD =36 cm ,易得AB =36×29 =8(cm),BC =36×39=12(cm),BE =BC -EC =12-2=10(cm).所以AB ∶BE =8∶10=4∶5.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1.借助情境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 2.能借助尺、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 3.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线段中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大小;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活动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课件:公园曲桥、河道改直的图片)把弯曲的河道改直就可以缩短航程.在公园的河面上修建曲折的桥,就能增加观光的路程,你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吗?怎样比较两个同学的高矮?你有哪些方法?活动二:实践探究 交流新知 【探究1】 线段公理问题:(多媒体投影P 110图4-6)学生通过观察,实际操作,容易得出线段AC 最短.【归纳】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一事实可以简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我们把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探究2】 线段的比较多媒体展示P 110“议一议”【归纳】如果直接观察难以判断,我们可以有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一种方法是用刻度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再进行比较,即度量法;另一种方法是把其中的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去,将其中的一个端点重合在一起加以比较,即叠合法.活动三:开放训练 应用举例【例1】(教材P 111例题)如图,已知线段AB ,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B . 【方法指导】学生通过操作,掌握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方法.解:作图步骤如下:(1)作射线A ′C ′(如图所示);(2)用圆规在射线A ′C ′上截取A ′B ′=AB . 线段A ′B ′就是所求作的线段.【例2】(1)如图,点M 把线段AB 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 与BM ,点M 叫做线段AB 的中点.这时AM =BM =12 AB (或AB =2AM =2BM ).(2)在直线l 上顺次取A ,B ,C 三点,使得AB =4 cm ,BC =3 cm.如果点O 是线段AC 的中点,那么线段OB 的长度是多少?【方法指导】学生画图加以分析,与同伴进行交流,进一步掌握线段中点的性质. 解:如图所示:OB =4-4+32=0.5(cm).活动四:随堂练习1.如图,在我国“西气东输”的过程中,从A 城市往B 城市架设管道,有三条路可供选择,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架设管道的最短路线是__①__,依据是__两点之间线段最短__.2.已知线段AB =6 cm ,在直线AB 上取点C ,使BC =3 cm ,则线段AC 的长是__9或3__cm. 3.教材第112页上方的“随堂练习”第1题. 解:可用刻度尺量出折线AB 各段线段的长度,再量出线段A ′B ′的长度.将折线AB 各段线段的长度和与A ′B ′的长度作比较,也可用尺规作图法将AB 的每段长度移到线段A ′B ′上,再做判断.4.教材第112页上方的“随堂练习”第2题.解:5.已知线段AB =6,点C 在直线AB 上,BC =4,D 是AC 的中点,那么A ,D 两点间的距离是多少? 解:5或1.活动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学生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线段的公理,线段的比较,线段的中点等知识,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进行知识的提炼和归纳.作业:课本P 112习题4.2中的T 2、T 3、T 4本节课的内容是比较线段的长短,这涉及线段的度量和比较,是几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把身边的数学材料引入课堂,从而使原来枯燥无味的讲解转变为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4.2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4.2比较线段的长短
如图,从A地到C地有四条道路,哪条路最近?
学习准备
1.(1)可表示为线段(或)或者线
段.
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节《比较线段的长短》,并完成随堂练习和习题.
教材精读
1.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单地说: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
(1)观察法;(2)叠合法;(3)度量法.
3.线段的中点
线段的中点是指在线段上且把线段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的点.线段的中点只有1个.
文字语言: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BM,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
用几何语言表示:
因为点M是线段AB的中点,
所以AM=BM=1
AB(或AB=2AM=2BM).
2
教材拓展
已知线段AB=20 cm,直线AB上有一点C,且BC=6 cm,D是AC的中点,求
CD的长?
分析:点A,B,C在同一条直线上,点C有两种可能:(1)点C在线段AB的延
长线上;(2)点C在线段AB上.
续表
是热点问题.
1.如图,直线上四点A,B,C,D,看图填空:
①AC=+BC;②CD=AD;③AC+BDBC=.
2.在直线AB上,有AB=5 cm,BC=3 cm,求AC的长.
(1)当C在线段AB上时,AC=.
(2)当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AC=.
3.如图,AB=20 cm,C是AB上一点,且AC=12 cm,D是AC的中点,E是BC的
中点,求线段DE的长.
4.已知:如图,B,C两点把线段AD分成2∶4∶3三部分,M是AD的中点,CD=6,
求线段MC的长.
5.如图所示:。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第二章《直线与线段》的第一节“比较线段的长短”。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线段的概念,掌握线段的表示方法,学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线段的概念,能够准确地表示线段,学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线段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比较线段的长短。
难点:如何准确地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三角板、教学课件。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绳子、直尺等教具,现场演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关注线段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线段的概念:线段是由两个端点及这两个端点之间的所有点组成的。
(2)线段的表示:用两个端点的字母表示,如线段AB。
(3)比较线段的长短:通过观察、测量、折叠等方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3. 例题讲解(1)题目:比较线段AB和CD的长短。
(2)分析:观察两条线段的长度,可通过直尺测量或折叠比较。
(3)解答:线段AB比线段CD长。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直尺、圆规等工具,测量并比较给定线段的长短。
六、板书设计1. 线段的概念2. 线段的表示方法3. 比较线段的长短方法七、作业设计(1)线段AB和线段CD(2)线段MN和线段PQ2. 答案:(1)线段AB比线段CD长,通过测量可得。
(2)线段MN和线段PQ等长,通过折叠可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线段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在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上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用三角板、圆规等工具,设计一些有关线段的题目,进行交流和分享。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比较线段的长短》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几何图形》中的一个知识点。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线段的比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线段的认识还停留在直观层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理解和掌握线段的比较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2.难点: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线段的比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线段的特点,发现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3.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线段比较方法的理解。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线段比较的方法和实际应用。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和实例,用于导入和巩固环节。
3.学具:为学生准备尺子、直线等工具,便于操作和实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线段,如尺子、书桌、道路等,引导学生关注线段。
然后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这些线段的长短?”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线段,让学生观察并尝试比较它们的长短。
引导学生发现,可以通过观察线段的形状、位置和度量工具来比较长短。
同时,介绍线段的度量方法,如用尺子量、用直角三角板比较等。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2 比较线段的长短》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线段的比较,目的让学生理解线段的大小比较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生活中实际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对长度、角度等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但线段的长短比较对他们来说还是一种新的认识,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线段的长短比较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操作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交流,从而理解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短不同的线段模型。
2.准备练习题和作业。
3.准备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裁缝师傅剪裁衣服时需要比较布料的长度,引发学生对线段长短比较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长短不同的线段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线段的长短。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这些线段的长短?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线段长短比较的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总结出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不同长度的线段,让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方法进行比较。
同时,让学生解释比较的依据,加深对线段长短比较方法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比赛路线的长度、设计不等式等。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
4.2 比较线段的长短 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4.2 比较线段的长短 新授课
பைடு நூலகம்授课教师 授课日期
教
知识与技能
教学 目标
1、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让学生发现线段长短比较的一般方法,会用几何语言表示两线段之 间的大小关系; 3、理解线段中点的含义。 4、了解线段最短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2、经历个体思考、合作化学习过程;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 尺规进行作图 的能力
过
例题: 已知线段 AB 与线段 CD, 利用两种不同的 方法比较它们的长短
回答问题 完成学案
A
B
C
D
教学内容与步骤 学 内 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进一 步学习的热情
程
3.活动二: 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将学案左右折叠,引出中 点的概念
A M
B
导 入
一、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一张草坪图片,引导学生 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们要这样去选择路径?从而 引出本节课课题——比较线段的长短 二、学习新课 1.活动一: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测量学案中线段 AB 与折线 AB 的长度) 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线段的性质: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 线段最短, 也可简述为: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 随之给出两点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 通过上述过程自然过渡并讲解得到比较线段长度 的第一种方法,并引导学生体会“度量法”的优 缺点 2.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方法一:度量法
总结所学知识谈 收获
注重数学思想 方法、技巧等 方面的总结。
课后 反思
注意: 以上关系揭示了点 M 是线段 A B 的中 点, 同时也是点 M 是线段 A B 中点的符号表示方 法. 4.练习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4.2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4.2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线段的定义,掌握线段比较的基本方法;2.理解比较线段的长短的数学概念,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较强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
教学内容1.线段的定义及符号表示;2.比较线段的长短方法;3.给定线段,探究用何种方法确定线段的长短。
教学重点1.线段比较的技巧;2.给定线段,探究用何种方法确定线段的长短。
教学难点1.掌握线段比较的基本方法;2.刻苦钻研,探究用何种方法确定线段的长短。
教学过程导入(15分钟)1.环节目的:引入线段比较的知识,导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操作方法:通过绘图、举例等形式,引导学生简单了解线段及线段比较的概念。
发现(40分钟)1.环节目的:让学生发现线段的比较规律,并总结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和技巧。
2.操作方法:1.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不同长度的线段,让学生对线段比较产生兴趣;2.提出比较2个线段长短的问题,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尺子或直尺等测量工具进行实测,发现线段之间的大小关系;3.让学生通过练习尺子和直尺的使用,总结不同长度线段的比较规律;4.引导学生探究线段比较的方法和技巧,形成总结。
确认(30分钟)1.环节目的: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在确认环节中加深学生对线段比较的理解。
2.操作方法:1.提供5组长度不同的线段,让学生两两比较并记录下线段的大小关系;2.引导学生分析线段比较的方法和技巧,并进行总结;3.在小组交流环节中展示各组的比较结果并进行讨论;4.老师进行点评并总结。
小结(5分钟)1.环节目的: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概括,巩固所学内容,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2.操作方法:由老师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概括。
总结本次教学以比较线段长短为主题,通过寓教于乐的互动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认识线段并掌握线段比较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同时,通过发现、确认和小结三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的提升,加深了学生对线段比较的理解和运用。
(完整版)北师版教材《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设计
(完整版)北师版教材《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设计北师版教材《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2)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3)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测量、验证、比较线段的长短等活动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体验数学就在我身边的亲身感受;(2)经历思考想象、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数学探究过程,了解线段大小比较的方法策略,学习开始使用几何工具操作方法,发展几何图形意识和探究意识。
3、情感与态度:(1)培养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能力,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解决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比较线段的方法、线段的公理教学难点: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大小。
活动意图:本节是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的第2节,属于几何入门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的距离、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比较线段的长短及线段的中点,教学重点是线段公理及比较线段的长短。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新知识。
立足于学生实际,着眼于中小学的衔接,从他们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出发,鼓励他们的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时间,观察归纳,让他们了解几何学习的基本的操作方法,学习结论获得的策略,进一步去理解线段本质属性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相关都有着较为深刻的意义。
也有利于学生图形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本节课由六个教学环节组成,其具体内容与分析如下:第一环节情境导入,适时点题活动内容:情景引入:大屏幕展现:故事人物哈里波特动画人物动画,渲染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同学们今天哈里波特来到我们课堂,他将带来一份礼物送给在这节课表现最认真的同学,我们进行擂台大比拼好不好?那现在我们就看谁表现最好。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视觉比较线段的长短。
2. 学生能够用数学符号表示线段的长短关系。
教学重点: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难点:用数学符号表示线段的长短关系教学准备:纸、铅笔、直尺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不同物体,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2. 提出问题:你是如何判断不同物体的大小的?3. 引导学生发现,我们可以通过直观观察来判断物体的大小。
4. 引导学生思考,线段的长短也可以通过直观观察来判断吗?Step 2 学习新知1. 引导学生观察两条线段AB和CD,并比较它们的长短。
2. 引导学生发现,线段AB的长度大于线段CD,可以表示为AB > CD。
3. 通过类似的比较,引导学生记住其他符号,如“小于”<、“等于”=等。
Step 3 练习巩固1. 让学生用纸和铅笔画出两条线段,并通过比较判断线段的长短关系。
2. 让学生互相交流和比较自己画的线段的长短,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3. 提供更多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比较线段的长度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Step 4 拓展应用1. 张贴一些图片,让学生比较不同线段的长度,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2.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3. 让学生用线段比较法判断图形的大小关系,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观察线段的长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比较线段的方法,并能够用数学符号表示线段的长短关系。
通过练习巩固和应用拓展,提高了学生对线段比较的能力和应用能力。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优质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第四章《比较线段的长短》,具体内容包括:理解线段的概念,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能够运用工具测量线段长度,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线段的概念,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能够准确测量线段的长度。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教学重点:线段的概念及测量线段长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学具:直尺、三角板、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图片:比较两条跑道长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条线段的长度。
(2)组织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判断线段长短的方法。
2. 知识讲解(1)讲解线段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线段的特征。
(2)介绍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直接观察法、工具测量法、叠合法。
3. 例题讲解(1)题目:比较两条线段AB和CD的长短。
解答:先观察,无法直接判断时,使用直尺测量线段长度,然后进行比较。
(2)题目:在三角形ABC中,比较AB、BC、AC三条边的大小。
解答:使用叠合法,将三条边相互重叠,观察重叠部分,判断大小关系。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测量课本、铅笔等物品的长度,巩固测量方法。
(2)分组讨论:比较教室内的线段长短,如黑板的长度、桌子的宽度等。
(2)拓展:探讨如何比较弯曲的线段长短,引出后续课程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线段的概念2. 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直接观察法工具测量法叠合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在三角形DEF中,比较DE、EF、DF三条边的大小。
2. 答案:(1)AB > BC > CD > DE(2)DE > EF > DF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线段概念和比较方法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同时,我也注意到,将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投入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中。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寻找更多贴近生活的例子,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线段的定义、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最后,通过今天的课程,我深刻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我也会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们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模型展示、动画辅助等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线段在三维空间中的形象。
-对于实际问题的应用,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房间内家具的长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比较线段的长短》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比较两个物体长度的情况?”(如比较两支铅笔的长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比较线段长短的奥秘。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示范课教学设计
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2 比较线段的长短一、教学目标1.利用丰富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体会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2.结合图形认识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能够用尺规作一条与已知线段相等的线段.3.知道两点间的距离,理解中点和等分点的含义.4.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能够用尺规作一条与已知线段相等的线段.难点:知道两点间的距离,理解中点和等分点的含义.三、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具等.四、教学过程设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一下吧!【思考】教师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师:如图:从A地到C地有四条道路,哪条路最近?预设答案:线段AC最近.小结: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容易发现: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可以简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议一议】比较下图哪棵树高?哪支铅笔长?窗框相邻的两条边哪条边长?你是怎么比较的?预设答案:两棵树可以通过直观察比较;两支铅笔和窗框相邻两边的长短通过观察难以判断.可以将铅笔的一端重合,再进行比较;窗框无法移动,可以测量这两条边的长度进行比较;也可以用一根绳子作为中介去比较.师: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呢?【合作交流】想一想,该怎样去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呢?与同伴相互交流.预设答案:度量法:用直尺测量,并比较.叠合法:将其中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使其一端点与另一条线段的一端点重合,然后观察两条线段另外两个端点的位置作比较.【归纳】线段AB与线段CD相等,记作AB=CD.线段AB大于线段CD,记作AB>CD.线段AB小于线段CD,记作AB<CD.【延伸】用尺规作图的方法可以将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已知线段AB,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作图步骤如下:第一步:作射线A'C';第二步:用圆规在射线A'C'上截A'B' =AB.线段A'B'就是所求作的线段.小结:在数学中,我们常限定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这就是尺规作图.【思考】在一张纸上画一条线段,折叠纸片,使线段的端点重合,折痕与线段的交点处于线段的什么位置?预设答案:中间. 小结:如图,点M 把线段AB 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 与BM ,点M 叫做线段AB 的中点. 这时AM =BM =12AB 或AB =2AM =2BM .【做一做】在直线 l 上顺次取A ,B ,C 三点,使得AB=4 cm ,BC =3 cm ,如果点O 是线段AC 的中点,那么线段OB 的长度是多少?解:AC =AB +BC =7 (cm)因为点O 是线段AC 的中点,所以 AO =OC =12AC = 12×7=3.5 (cm)所以 OB =AB -AO =4-3.5=0.5 (cm).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分析:用圆规将折线段的每一小段卡住,将其依次移到线段A'B'上.答案:折线AB比较长.例2若AB=6 cm,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CB的中点,线段AD的长是多少?解:因为C是线段AB的中点,所以AC=CB=12AB=12×6=3 (cm).因为D是线段CB的中点,所以CD=12CB=12×3=1.5 (cm).所以AD=AC+CD=3+1.5=4.5 (cm).教师活动:教师给出练习,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相应指导,最后给出答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分析讲解.【随堂练习】1.分别比较图(1)(2)(3)中各条线段的长短.答案:(1)线段AB比CD短;(2)线段AB比CD短;(3)线段CD<线段AD<线段BC<线段AB.2. 如图,已知线段AB,请用尺规按下列要求作图:(1)延长线段AB到C,使BC=AB;(2)延长线段BA到D,使AD=AC.如果AB=2 cm,那么AC=______cm,BD=_____cm,CD=____cm.答案:4,6,8.3.如图,已知线段a和b,直线AB和CD 相交于点O. 利用尺规,按下列要求作图:(1)在射线OA,OB,OC上作线段OA',OB',OC' ,使它们分别与线段a相等;(2)在射线OD上作线段OD',使OD'与线段b相等;(3)连接A'C',C'B',B'D',D'A’.你得到了一个怎样的图形?答案:得到的是四边形.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北师大版4.2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4.2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线段的性质(2)线段长短的比较(3)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4)线段中点的概念(二)能力训练要求(1)借助具体的情境,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
(2)借助圆规、直尺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3)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1)会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线段的长短。
(2)线段的性质。
教学难点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教具准备圆规、直尺、绳子、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与思考1、直线的特点、表示方法?2、射线的特点、表示方法?3、线段的特点、表示方法?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出示教材P139图片想一想:小猫、小狗为什么都选择直的路?从A村到B村有如下三条路,你会选择哪一条?选择第二条,因为第二条近。
结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想一想:小猫跑得远还是小狗跑得远?你是怎样比较的?将小猫、小狗走的路看作线段,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比较线段的长短。
三、讲授新课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老师叙述作法,同学们根据语言来作图。
第一步:先用直尺画射线AB。
第二步:用圆规量出已知线段的长度(记作a)。
第三步:在射线AB所以,线段AC就是所求的线段。
情景引入:比较线段的长短1.如何比较两只筷子的长短?2.如何比较两位同学的身高?总结:线段有重合法和测量法两种比较方法。
重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画一条直线l,在l上先作出线段AB,再作出线段CD,并且是点C与点A重合,点D 与点B位于A点的同侧。
(1)如果点D与点B重合,则线段AB与线段CD相等。
(2)如果点D在线段AB的内部,则线段AB大于线段CD。
(3)如果点D在线段AB的外部,则线段AB小于线段CD。
结果有三种情况:大于、小于、等于。
四、课堂练习(一)课本P141随堂练习1.下面的线段中,哪条线段最长?哪条线段最短?主要练习测量法比较线段的长短,测量结果应带单位,注意控制误差。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线段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掌握线段的中点的概念、画法,并会用线段的中点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说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线段公理,比较线段的长短。
难点:线段公理的应用、与线段相关的计算。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教具准备:〗尺、小黑板。
〖教学过程:〗Ⅰ. 讲授新课一、线段的基本性质。
引入:问:一个人从A地到B地有三条路线,请问走哪条路线最短?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
(线段公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图,点A、B表示两村庄,它们分别在小河两侧,现要在河上造一座桥,使A、B两村的人所走路程最短,桥应该造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二、比较线段的长短。
(一)放在同一条直线上比较ACA(C)B结论:AB<CD练习:(练习一)(二)度量法分别量出各个线段的长度再比较它们的长度即可Ⅲ.做一做1、如图:(1)量出线段AB、BC的长度并比较大小。
(2)计算AC的长度。
(3)填空: ___+___=AC AC—___=BC AC—___=AB2、(1)量出线段AM 、BM 的长度并比较大小。
(2)填空: ___ = ___ = __ABⅣ.课时小结线段公理、比较线段的长短、中点及相关计算Ⅴ.课后作业P125 习题 1、2〖板书设计:〗A BM A CB。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精品教案
比较线段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是《比较线段长短》,这是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第二章“直线与线段”中内容。
具体涉及到章节为2.2节,详细内容包括认识线段特征,学会比较两条线段长短,掌握如何用工具测量线段长度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推理来判断线段长短。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线段概念,掌握线段两个基本要素:长度和端点。
2. 学会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准确测量线段长度。
3. 掌握比较两条线段长短方法,能够通过观察和逻辑推理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准确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特别是在没有测量工具情况下。
教学重点:线段长度测量以及比较方法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直尺、卷尺、模型线段。
学具:学生用直尺、卷尺、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将通过比较学生们跳远距离引入线段长短概念。
让学生们直观地理解线段长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线段基本定义,强调线段长度和端点重要性。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如何使用直尺和卷尺来测量线段长度,以及如何在纸上准确画出指定长度线段。
4. 随堂练习5. 知识巩固出示几组线段,让学生们不用工具,仅通过观察和逻辑推理来判断线段长短。
6. 互动提问针对比较线段长短几种方法进行提问,检查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板书将分为两部分:1. 线段定义和长度测量方法。
2. 比较线段长短几种常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测量并记录家中某一物品长度。
(3) 如果线段EF比线段GH长3厘米,而线段IJ比线段EF短2厘米,问线段IJ和GH哪个更长?2. 答案:(1) 学生需自己测量并记录真实数据。
(2) CD更长。
(3) 线段IJ和GH长度相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线段测量和比较方法,对于不用工具比较线段长短方法是否理解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版教材《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2)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3)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测量、验证、比较线段的长短等活动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体验数学就在我身边的亲身感受;(2)经历思考想象、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数学探究过程,了解线段大小比较的方法策略,学习开始使用几何工具操作方法,发展几何图形意识和探究意识。
3、情感与态度:(1)培养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能力,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解决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比较线段的方法、线段的公理教学难点: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大小。
活动意图:本节是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的第2节,属于几何入门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的距离、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比较线段的长短及线段的中点,教学重点是线段公理及比较线段的长短。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新知识。
立足于学生实际,着眼于中小学的衔接,从他们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出发,鼓励他们的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时间,观察归纳,让他们了解几何学习的基本的操作方法,学习结论获得的策略,进一步去理解线段本质属性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相关都有着较为深刻的意义。
也有利于学生图形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本节课由六个教学环节组成,其具体内容与分析如下:第一环节 情境导入,适时点题活动内容:情景引入:大屏幕展现:故事人物哈里波特动画人物动画,渲染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同学们今天哈里波特来到我们课堂,他将带来一份礼物送给在这节课表现最认真的同学,我们进行擂台大比拼好不好?那现在我们就看谁表现最好。
问题感知:教师通过学生做题,复习巩固,线段?射线和直线一级区别联系等,学生通过练习,不但让学生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而且为讲解新课作铺垫。
问题1:回顾:什么叫线段?射线和直线?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问题2: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猜测“从A 到C 的四条道路,哪条最短?”(学生发言,易于得出线段AC 最短)发现结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说明:顺利的引出定义: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问题3:教科书上,议一议内容:怎样比较两位同学高矮、两棵树的高矮?怎样比较两根铅笔的长短?怎样比较窗框相邻两边的长? (贴近生活,学生兴趣浓厚)怎么比较?(学生自由发言,对错不要紧,勇敢发言)教师点明课题:把两位同学、两棵树的高度、两根铅笔的长、窗框相邻两边的长看成两条线段,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板书课题:4.2比较线段的长短)问题4: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线段,同时让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出两条线段,让学F E D C B A生思考、讨论比较方法。
活动意图: 利用生活中可以感知的的情境,极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所蕴含的数学道理。
让学生感受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所要比较的线段大小的的过程。
预期效果:在具体问题中设问,在解答问题中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热情。
第二环节 问题探究,形成策略活动内容:问题1:请讨论说明,你用了哪些方法来比较这些线段的长短?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从交流发言中归纳出方法策略。
方法一: 测量法 (工具:可用刻度尺)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方法二:叠合法 (工具:可用圆规)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说明:如果两条线段的长短相差根大,就可以直接观测进行比较。
多媒体课件展示:二、叠合法ab问题2:随堂练习,即学即用:(用两法比较。
看结果是否同)习题4.2:知识技能:T2思考: 你认为那种方法你自己比较得顺手,快一些?随堂联系:T1问题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让学生上台用两种方法比较比大小,结论:线段AM=BM指出线段中点的含义,表示:AM=BM=1/2AB.问题4:让每个学生在一张纸上画出一条线段并标出字母,动手折出线段中点。
(学生先折、师生交流)活动意图:经过师生交流并归纳出线段的大小比较方法,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比较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更能加深学生的体会,,并顺利引出线段中点的定义,练习有助于巩固方法。
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体会方法的获得过程,同时可以巩固对表示方法的掌握。
教师应关注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广泛参与、积极主动的学习。
预期效果:面对老师的提问,有些学生会觉得比较线段长度的比较太简单了,观察就够了,即使不行使用测量多简单,干嘛还要使用叠合法。
面对学生的这些疑问,教师强调操作的实证性,在介绍完基本方法之后,应该设计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感到这两种方法,我们日常都会有,有时一种方法失效后,只能采取其它的方法。
如:买家具时考虑尺寸,就要用到线段长度的比较。
工人师傅有卷尺,就可以直接测量,若我们没有尺,就会找根绳,测两次,这其实就是叠合法。
第三环节:实践操作,探索新知活动内容:问题1:你能用圆规画出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吗?(黑板上画出已知线段,同时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已知线段,并尝试。
) 小组合作交流画法:教师演示:归纳出三步骤:1、画出射线、2、度量已知线段、3、移到射线上(师写出作图语言)课堂要求:(1)教师作图要规范,作图顺序、痕迹要让学生充分感知体会,不要求学生写做法,只要他知道怎么作图,并能大致描述出来即可,但教师的示范要规范。
(2)要对全局关注,这是几何作图的起步。
对有困难的学生要适时点拨支持。
活动意图:1、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中去真正的感受用尺、规作图,并使这样语言口头表述做法,并开始有作图痕迹意识,即让别人看清楚你的作图方法。
2、让学生对“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充分感受和体会,强调作图顺序的正确,但不作过高要求,保持学生的兴趣。
利于学生后期的尺、规作图,这样也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学生对知识的产生体验深刻,理解深刻。
3、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其实就是“叠合法”的具体运用。
预期效果: B A C'A'对于上述的作图过程,学生理解起来并无大碍。
第四环节: 巩固新知 导学达标活动内容:问题1、已知线段a 、b 如图,你能做出线段c ,使c=a+2b 吗?问题2、如图,△ABC 中,你能说出线段AB+BC 的长与线段AC 哪一条更长?你用什么方法比较?能够不用工具比较吗?问题3、课本: 随堂练习:T2习题4.2节 : T2 ;T3活动意图:本环节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测学生的达标情况和巩固练习,同时第一题设置为学生提出了巩固和提高的要求;第二题可以巩固两种比较方法和”线段最短”的性质;第三题主要是能较为熟练运用。
大部分题目设置的出发点仍在于检测本节课所学,但不排除适当难度的设置,所以教师要多巡视指导,重鼓励。
预期效果:鼓励学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独自接受挑战的信心,期望达到70---90%。
第五环节 快乐课堂 思维晋级:活动内容:问题1、如图是一个四边形,现在去各边的中点并连接成四边形,想一想得到的四边形与原四边形,哪一个的周长大?如是在各边任意取一点呢?要求1: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并交流方案。
)要求2:学生在自己的纸上画出图形尝试,可以用刻度尺测量计较比较;或者用圆规叠合法比较;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来解释。
活动意图:满足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的不同发展的需要,提供给学生探索、交流 的时间和空间。
同时鼓励同学们运用所学去解释、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利于学生的不同要求的发展。
预期效果:在这里给出这个问题,班级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解决它。
它牵涉到了对具体知识的运用,向学生点破所有的知识点后,他们会豁然开朗,若不点破,由于以前没有处理过类似的问题,学生还不能在知识点和具体问题之间建立联系。
教师应巡视同学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
第六环节 师生归纳,完成建构问题1、请学生说出这节课你们知识的收获?你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取这些知识的?问题2、这节课除了知识以外,你还收获了哪些?你今天学到的心得有哪些 预期效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畅言所学所获所感,不但从知识上,而且从德育美育上有所收获。
课堂评价:根据课堂表现,选出今天表现最好的同学,他们将享受哈姆雷特带来的精美礼物:美丽王冠!(给同学戴在头上,大家鼓掌)设计意图:及时评价,激励同学继再接再厉!归纳总结:1、知识归纳两点之间、 最短。
ABCDEF GH两点之间的距离是指。
比较两天线段的大小的方法有和,它们各自用的工具和具体做法是。
用尺、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步骤是。
2、德育教育:交流合作的带来的快乐,辩证看问题的方法。
作业布置:……活动意图:师生交流、归纳小结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表述自己的收获,培养及时归纳知识的习惯和提炼归纳的能力。
教学设计反思:《线段的大小比较》是北师版教材七年级上学期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上课后的一节反思型设计,力图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探究和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并注重数学知识和生活的紧密相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数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从一开始就展示课件“哈姆雷特带来礼物”,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就在创设的学生数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探索问题,自然的就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线段的大小比较;在比较的方法上也有时让学生得出比较方法,此时设计了一个“两个同学的身高问题”,学生很容易想到一些办法,教师适当引导就可以得出比较方法;课中让学生反复动手操作,熟悉掌握方法,恰当引出“线段中点”的定义,让学生在动手中摸索并熟悉工具的运用,和线段和、差作图的策略和方法;在一组练习题中让学生加深理解;并在思维上进行升华拓展,为以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也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让学生情调动手操作去主动地获得性质方法,并学习用语言描述出事实结论;鼓励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维探索;小结交流所学所获所感。
整节课呈现一种层层推进的节奏,环环相扣的衔接,也让学生经历了“实际问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解释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过程。
整节课的设计中既注重了平面几何的起步,立足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强调“知识源于生活”,从直观经验到理性验证,问题的设置都体现了这一点;反复让学生动手操作试图强化知识的形成与过程的体验,让学生在动手中去摸索方法,并归纳形成理论。
在动手中去体会工具的使用和表述,结论方法的得出使学生能够理解并体验深刻的。
符合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平面几何刚刚起步的基础性工作,做好中小学的衔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