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与广告翻译

目的论与广告翻译
目的论与广告翻译

科技信息2010年第1期

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

目的论与广告翻译

严红红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目的论的基本观点、广告的特点,中西文化下汉英广告语的比较,来说明目的论在广告翻译中的适用性。

【关键词】目的论;广告;广告翻译

【Abstract】This thesis aims to show the applicability of skopostheory in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by introducing the main idea of Skopostheor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tisement,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dvertisement and English advertisement.

【Key words】S kopostheory;A dvertisement;C omparison;A d translation

0引言

随着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如何翻译广告,实现广告目的语的内容上的忠实性、形式上的吸引性和文化情感上的可接受性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翻译界在过去的研究中,长期受到传统的“信、达、雅”、“神似”、“化境”等原则的约束,而这些我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基本上都是针对文学翻译而言的,讨论的都是如何使文学翻译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完美统一。广告翻译是应用翻译,它不同于文学翻译。应用翻译是一种以传达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性翻译。(贾文波[M],2004:1)因此,传统的中国翻译理论已不适合指导广告翻译等的应用翻译。

1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要以读者和读者文化为中心,不再把“信”和“忠实”作为首要标准,而是以预期目的来判断译文是否成功。费米尔明确指出,所有的翻译都指向其预定的对象,因为翻译本身是“为的语目的和的语环境中的的语对象创造出的语背景中的文本”。(贾文波[M],2004:47)目的论有三条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忠实性法则服从于连贯性法则,而这两者都服从于目的法则,所以如果翻译的目的要求改变原文功能,忠实性法则就不再有效。

2广告的特点

广告是通过媒体有说服力地向公众介绍商品、报道、服务和文娱节目等的一种方式。比如百事可乐的这则广告:

君饮百事可乐精神爽朗欢乐欲使青春常驻天天喝它一喝从这个广告中可以看出广告的最基本要素:一是面向大众,而不是个人。二是有说服力。此广告介绍可乐说“精神爽朗欢乐,欲使青春常驻”,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三是通过某种媒体,例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等。其中第二点是广告最主要的特点,目的就是向大众推销产品,引起欲望。因此,广告语言必须精炼生动,富有吸引力,符合读者的经验和反应,达到有效传达信息、唤起读者感应和行动的目的。

3中西文化下汉英广告语比较

3.1对自然:天人合一VS.人定胜天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相信天人合一。西方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对立的关系,相信人定胜天。这一观念可以在中西广告中反映出来。中国的“璀璨江景,得意人居”、“行云伴流水,悠然入佳境”、“信步闲庭,自然就在呼吸之间”等等这些房地产广告,宣传家居环境来吸引消费者的青睐。还有小糊涂仙酒的广告“难得糊涂”,借用的是郑板桥的话,其含义是对生活的顿悟,对世俗的超脱。与中国文化注重主客交融的精神对立,西方文化通常将自然视作人类人知、改造和征服的对象,强调人对自然的主宰地位,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如福特汽车的广告语“Your world,there from boundless”(你的世界,从此无界);日本东芝的广告语“Take TOSHIBA,take the world”(拥有东芝,拥有世界),当中突破自然的束缚,野心勃勃试图征服世界拥有世界的欲望可见一斑。

3.2对人:伦理操守VS.个性追求中国一向以仁义自居,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形成了浓厚而稳固的道德观念:重伦理、讲亲情、注重名族利益、追求整体和谐。这一观念在许多中国广告语中得以体现。舒肤佳香皂“促进健康为全家”,强调家庭;海尔的广告“海尔,中国造”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感。英文广告不像汉语广告那样突出家庭及民族方面的道德伦理意识,它所看重的是个人物质和个性的追求和满足。如“Volvo is never to be a car for any but the discrimination few.(沃尔沃不单是一辆车,它更会让你卓尔不凡)”;摩托罗拉手机“Intelligence everywhere”(智慧演绎,无处不在);索尼“The new digital era”(数码新时代)。

3.3对物:情感含蓄VS.欲望开放在传统观念的制约下,中国人对欲望,特别是个人对物质的欲望主要持压制态度,在表达想法时都比较含蓄。如“六神”化妆品的广告“六神有主,一家无忧”;“洁尔阴”药物的广告“难言之隐,一洗了之”;汇仁肾宝“他好我也好”等等,这些广告语言简洁含蓄,让人心领神会,体现出特有的东方美。而在个人主义高度发达的西方,个人欲望受到肯定,表达想法时也直接开放。如雀巢咖啡“Ask for more”(渴望更多);万宝路香烟“Take time to indulge”(尽情享受吧)等等,都直接表露了对欲望满足的渴望。此观点还可以体现在我们经常听到的经典广告语中,西方的“Especially for you!”和东方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一方强调的是“you”,一方是“大家”。

4目的论在广告翻译中的作用

由于中西文化上存在着一种“不可通约性”,各自对待自然和社会的态度悬殊,双方读者对广告文本的期待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广告翻译中,仅仅做到“信息对等”是不够的,它必须发挥强大的“诱导”功能,达到诱说的目的。翻译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贾文波[M],2004:46)

同样的日本丰田车,在中国的广告语是“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而在西方是“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采用了不同的广告语,目的是为了迎合不同文化下的读者的感应。

在许多保健品广告中可以经常听到这样的广告语言:“针对老年人”,如果遵循“忠实”原则,“老年人”理所当然被英译成“old people”。但是西方人对待自我态度决定他们不能接受自己被成为“old people”,给人愚昧无知、老态龙钟的形象;当已成“senior people”时,西方人就能欣然接受,因为这种译法给人一种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地位崇高的形象。

同样的翻译问题也出现在英语广告中译中。耐克运动鞋的广告词“Just do it!”,此中西方人的“个人主义”表露无遗,有人直译成了“只管去做!”,这广告语不能在中国立足,甚至遭到抨击,因为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集体主义”发生了冲突,直到翻译被改成“应做就去做!”才得以平息。

在翻译中,还要注意各种文化下的忌语和联想的意义差别。比如“龙”、“象”、“喜鹊”在中国是大受欢迎的东西,但是在西方某些国家就是忌语,难怪被翻译成“white elephant”的“白象牌”不能在西方市场有立足之地。在中国是高贵典雅象征的“玉”到了西方是过时的毫无品味的东西。所以广告语中的“美如玉”就为了迎合西方口味,巧妙地翻译成“sweet as rose/lily”,而不是忠实于原文翻译成“sweet as jade”。

5结语

广告翻译有它内在的法则。在指导广告翻译中,传统的“忠实”、“对等”理论似乎越来越不能适应,而实践证明“目的(下转第584页)

○外语论坛○

549

科技信息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0年第1期(上接第549页)论”在广告翻译中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在广告翻译中,译者可以根据译文预期的交际功能,结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期待,来决定译语文本的具体翻译手段和方法,不必拘泥于与原文“对等”而影响译文在译语环境中的交际功能。在广告翻译中,为了突出“引诱”功能,对原文的调整和改写完全是可行的。翻译“目的论”原则十分切合广告翻译的实情,传递信息,诱导行动,唤起受众应该是广告翻译最根本的功能和目的。【References 】

[1]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4.

[2]王燕希.广告英语一本通[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3]尚婷.中西文化视野下的汉英广告语比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8.[4]李丽平.功能翻译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运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

[责任编辑:翟成梁]

(上接第585页)④文章中描写微笑的刘和珍写了那么多,试分析它们的含义有什么不同。第①③可让中差生回答,②④可让优生回答。这样人人有事做,个个有所获,人人得提高。

三是作业设计也要分层。不能全体学生“一刀切”,“一个模式”。四是评价反馈要分层。对学生的回答作业进行分度评价,不能按一个标准。对差生判分适当,对优生要严些,对中差生做错的作业,又可暂不打分,等其订正后再判分,让他们在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3.5合作探索法

目前我们的学生虽然水平不高,但竞争精神,求胜欲望还是很强的。我在课上常采用小组竞赛,个人加分,讨论发言等方法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如上《鸿门宴》时,我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比赛。每组座位相邻的四位同学合作复述故事,派代表上台,由学生和老师组成评委团当场亮分,并陈述原因,学生积极性很高,也很较真,常常引起唇枪舌战,据理力争,一场场精彩的辩论会自然产生。这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结合作能力都得到训练,而且学生的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大大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3.6艺术互通法

表演、话剧、唱歌、舞蹈等艺术,都是从某一特定角度或特定形式

诠释情感与形象,与文学的主题相互融洽。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理解文学主题与形象,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我常常用其他的艺术形式来解释语文内容。有的学生有表演欲望及表演才能,就请他们将课文改写成情景剧,分组表演,比赛;同样爱唱歌的同学鼓励他们唱古诗文改写成的歌,比如《一剪梅》、《渭城曲》、《涛声依旧》、《虞美人》等,用声音与旋律来解释艺术形象,将学生们带入美的意境,再引入讨论,审美,将语文课与学生爱好结合起来,让语文课从枯燥乏味走向生动有趣。

以上是本人多年来教学所得所感。当然,方法是活的,举不胜举。只要我们老师富有爱心、充满热情、努力探索,一定能让我们的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快乐的语文世界。【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语文教学与研究.

[3]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4]林小苹.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珠海出版社.

[责任编辑:张新雷]

处是足球场,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刚能走路的孩子无不娱乐在足球之中;有“国球”之称的我国乒乓球,能在全世界处于霸主地位,一个省队队员到其他国家都是绝对主力,这与我国深厚的群众基础紧密相连;近两年让世人感到震惊的肯尼亚,短跑项目突飞猛进,发起向美国短跑的冲击波,这几年肯尼亚国内田径发展迅速,参与人口逐年增多。可见,群众基础雄厚就会带动该项目的蓬勃发展。

3.2运动技战术训练水平不高。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是一个国家软硬实力的彰显,面对高科技的今天还要几十年前的训练方法方式显然要落后于其他国家。

目前我国对田径训练还没有达到现代化手段,依然采用老运动员退役后去带新运动员,对项目的训练规律认识不到位,缺乏创新性,只注重训练过程,忽视科技理论和专项技术的紧密联系。以这种训练队伍和训练水平如何能训练出在世界大赛中争金夺银的优秀苗子,刘翔的崛起也是孙海平教练创新训练方法,采取小肌肉群训练和小周期训练的结果。

3.3比赛过程中失去心理平衡。具备坚实的基础和比赛水平,就要学会赛场调节自我,使平时训练成绩能得到充分发挥。纵观各种大赛,我国选手每次比赛都有失常表现,像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说过:“我们有一些运动队和运动员的比赛水平低于平时的训练水平,大赛水平低于一般比赛水平,奥运会比赛低于世界杯或世锦赛水平”,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适时适度调节好比赛心态对运动成绩的取得至关重要。

4

完善我国田径长远发展的对策

4.1

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竞技体育是有本质规律所循的,能及时把握它的规律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竞赛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观察、分析、研究、总结,不断扬弃过时的理论和方法,逐渐接近和达到项目本质规律的过程。

4.2充分发挥我国举国体制的优势,明确重点突破。奥运会结束后,国家明确提出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继续发挥举国体制的作用。在举国体制下要做到重点明确,“优上更优,弱者更强”,不能“已忧再忧”。像男子110米栏、女子中长跑,女子投掷项目和男女竞走,政

府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整合资源,加大科研攻关、锐意创新,找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训练机制。

4.3加强教练员理论和实践学习。教练员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运动员成绩的好坏,目前我国优秀教练员文化素养相对偏低、理论基础缺失、对运动生理、运动心理、运动生物力学不能把握,这些因素导致教练员业务水平不能达到一定理论层面,都是一些简单的浅显重复训练。把一些年轻优秀教练员输送到知名体育高校或国外教练员培训班学习,对我国教练员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4.4加大田径费用投入,多参加高水平的比赛。经费的投入是一个硬性指标,充裕的经费不仅可以加大科研攻关的投入还可以使国内运动员经常跟国外的高水平运动员一起参加竞争,不断增长经验,不断在心理上学会如何调试,这样才能持续的提高我们的技术和战术水平,同时也能增强全面竞争的能力。【参考文献】

[1]许永刚,孙民治.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田麦久.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与学科建设[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3]徐向军.我国田径运动发展现状及训练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6:840-842.

[4]李金珠,于建成.中国田径优势项目制胜规律探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1:10-12.

[5]杨该生,周珂,等.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优势转移现象研究[J].体育科学,2009,9:24-26.

[6]陈小平.论专项特征———当前我国运动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7,2:72-78.

[7]陈小平,刘爱杰.我国竞技体育奥运基础大项训练实践的若干理论思考[J].体育科学,2009,2:8-14.

作者简介:张鹏(1973—),男,湖南长沙人,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责任编辑:张新雷]

○职校论坛○●●

584

从翻译目的论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英语二学历论文)

从翻译目的论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汉英翻译 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以及国内经济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关注中国,渴望了解他的昨天与今天、语言与文化。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网民也创造了不少幽默诙谐、充满智慧的语言,一些鲜活的流行语不仅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还渗透到社会生活中。俗话说的好,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要了解中国的文化,少不了“翻译”这个环节。然而,如何将这些流行与自然得体地翻译出来,让外国友人了解它们的意义与文化内涵呢?本论文将对此进行探析。 一、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他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年轻人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因而,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必将扩大其影响范围。同时,网络流行语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例如自2012年4月,毒果冻、毒老酸奶疑云未散,毒胶囊风波又起。在互联网上出现了破皮鞋很忙的恶搞段子:忙着被提炼成工业明胶,被无良商人掺入食品中,被消费者吃进肚子里。于是网络一时爆红一首打油诗想吃果冻了,舔下皮鞋, 想喝老酸奶了,舔下皮鞋, 感冒要吃药了,还是舔下皮鞋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 制得成酸奶,压得成胶囊, 2012,皮鞋很忙…… 这是目前网上热传的段子,它让人在忍俊不禁之余,不免也有些淡淡的悲凉。中国的食品安全竟会到如此田地?可见网络流行语用诙谐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 翻译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反映本族文化的镜子,由于中西方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需要一定的翻译策略进行指导以实现顺畅的文化交流。翻译目的论包含三个基本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以孙致礼的《傲慢与偏见》译本为例,探究翻译目的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 标签:目的论;文学翻译;《傲慢与偏见》 一、导语 传统的翻译理论大多以原文为中心,把“信”或“原文中心论”作为评价翻译的最高标准,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对等性,认为译文应该是原文语言符号的转换,尤其对于文学翻译,更要忠实于原文。而翻译目的论则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实践的首要出发点,是评价译文的首要标准。在翻译实践中,翻译目的论更重视译者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在不同翻译目的的要求下,译者对原文不必“亦步亦趋”,非“信”不可。文学翻译是一个特殊的翻译领域,本文将结合《傲慢与偏见》的英汉译本进行实例分析,探索翻译目的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 二、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 年代后期的德国,由Hans Vermeer提出。翻译目的论包括三个基本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首要原则。翻译目的论的出现是翻译理论史发展的重要变革,表明译者开始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而语言学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论不再占主导地位。这种转向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翻译目的论发展了具有创新性的翻译观,不再把“信”或“忠实”作为首要的翻译标准,它认为翻译并不是两种或多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具体的、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的预期目的是衡量译文是否成功的标准,需要在进行翻译实践之前确定下来,它反映了译文读者的要求,而读者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翻译目的论推崇翻译标准多元化,是一种以译文功能为取向,注重实用性的解构主义理论模式。 三、《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特点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女性小说家奥斯丁的杰出作品,是一部雅俗共赏,脍炙人口的长篇佳作。文章以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的爱情为主线,揭露了物质在人际关系、婚姻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作品文笔细腻,主题深刻而生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奥斯丁通过情感交流、人物对话等方式或讥讽或褒贬地刻画出不同的人物特征。首先,文章语言具有幽默讽刺效果。例如“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从字面来看这句话是在陈述“有钱的单身男子都需要一个妻子”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广告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The Degeneration of the Human Nature in Wuthering Heights 2 对《璃琅三部曲》中爱尔兰人的人性分析 3 《夜色温柔》男主人公迪克的精神变化研究 4 A Study of Cultural Influence upon Internet Language 5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女主人公性格浅析 6 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初步研究 7 《快乐王子》中的唯美主义 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9 《睡谷的传说》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10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11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 12 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分析 13 谈中国唐诗中数字的翻译 14 对比分析中美可乐广告中的文化差异 15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16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基督教对美国黑奴的精神救赎 17 数字在汉英文化中的对比与翻译 18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日常用品》中三位美国非裔女性的自我迷失 19 超验主义和美国个人主义 20 从四个主要人物的叙述结构来分析《蝇王》的主题意义 21 论旅游指南的翻译 22 分析内战对《飘》中斯佳丽的影响 23 和谐与冲突:弗罗斯特和陶渊明田园诗的比较研究 24 以仪式理论阐释《宠儿》中的“宠儿” 25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26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对比 27 中西方婚俗文化及差异 28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语用功能分析 29 《分期付款》中英语长句的分译策略 30 从新闻用语特点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 31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 32 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 33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观 34 从合作原则看英语广告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及解读 35 《看不见的人》的象征意义 36 《弗兰肯斯坦》的主题解读 37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 38 《荒原》中的神话溯源 39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成长悲剧的成因分析以及对当今青少年的启迪 40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论中文菜单的英译 41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 42 《远大前程》匹普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悲剧命运成因之比较

翻译目的论汇总

第五讲翻译目的论简介 即就是Skopos theory 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skopos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除了Skopos,弗米尔还使用了相关的“目标(aim)”、“目的(purpose)”、“意图(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等词。为了避免概念混淆,诺德提议对意图和功能作基本的区分:“意图”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定义的,而“功能”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识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一、翻译目的论的产生与发展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等提出的翻译理论。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 theorie and beyond),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1. 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的翻译标准的功能分类说(the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翻译目的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翻译目地论在翻译中地运用 什么样地译文才是好译文?大部分人都认为译文应该准确清楚地表达原文地意思.确实,传统上许多语言学家都认为译文应该从文体以及其他语言学特征上与原文相同.然而世纪年代以来, 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了一种热潮,人们认为应该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地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地形式上对应,即看读者是否能获得和原文一样地心理反应. 认为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地功能上对等, 是读者心理反应地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地形式上对应.对等不能只局限在文字本身, 他把判断对等与否地大权交给了读者地心理反应[].在看来,翻译就是要在目地语中以最自然地方式重现原文中地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最好地译文读起来应该不像译文.要让原文和译文对等就必须使译文自然,使译文在译文读者心中地反应和原文在原文读者心中地反应相似. 地目地性理论( )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地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地理论,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费米尔( )于年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首次提出地,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地理论.德国地功能翻译派理论始于世纪年代.其代表人物是卡塔琳娜莱斯( ),费米尔( )和克里斯蒂安诺德( ).诺德进一步完善了目地论.诺德给翻译下地定义为:“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地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地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地功能得以具体化.翻译使由于客观存在地语言文化障碍而无法进行地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诺德以译文地目地为准则,为译文地改译和增删提供了标准.根据目地论,翻译遵循地首要法则就是目地,即一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地目地决定整个翻译行为地过程( )( ).诺德将翻译地目地分为三种:译者地目地(如赚钱),译文在译语文化中地交际目地(如传递信息)以及使用特定地翻译策略或手段所要达到地目地(如使用直译以体现源语地语言结构).通常情况下,“目地”是指译文地交际目地.那么目地从何而来呢?目地论认为,翻译过程地发起者()决定译文地交际目地,但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他原因对译文目地不甚明了地时候,译者可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地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地[].目地性原则要求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地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强调地原文和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地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即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地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 功能派创造性地提出地目地性原则,突破了对等理论地限制,修正了传统地“忠实”标准,扩展了可译性范围,并增加了翻译策略,要求翻译活动必须依据翻译目地,以文本目地为翻译过程地第一准则使得翻译更贴近实际,对广告翻译工作具有重要地指导意义. 译题一:毕业了,我们去哪里舞动人生? 每年都有毕业生,每年就业都难,我们每年也就同一个问题反复思索和探讨.在大学生就业这个高难问题上,社会各界都在努力为这个问题“求解”.目前看,要解开大学生就业这个“解”,难度不亚于哥德巴赫猜想.也许正因为不好解决,才引起无数人“求解”地思考和探索,这也正是我们发表这篇文章地目地. 参考译文: “” ? . “” “” . , ,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对于第一段文字,我想说地主要是翻译风格问题.在网友地译文中,地译文努力贴近英语地表达习惯,恰当地使用了英语地从属分句结构,包括引导地状语从句,引导地名词性从句,以及引导地定语从句,整个译文可以说是目地语导向地,这里地翻译方法接近所提出地,即用译语重建在源语文化条件下源文信息发送者与源文读者地交际活动.但从文本类型来讲,该文本并非单纯地文本,同时也部分包含了和地功能.我们可以认为,主体地功能决定了翻译地方法,除非受委托人地指示,必须使用地方法.这里说地有些抽象,解释一下就是

目的论与翻译方法_张锦兰

·译海论坛· 目的论与翻译方法 张锦兰 (皖南医学院外语教研室 芜湖市 241000) 摘 要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本文以目的论为依据,分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 选用翻译方法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方法或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并进一步指出,从 实现译文目的或功能角度来看,一些违反现有翻译标准的翻译方法应得到重新评价。 关键词 功能翻译理论 目的论 翻译方法 译文预期功能 A bstract Skopostheory is the most impor tant theory in the functional schoo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Based on skopostheory,this paper argues that a translator always chooses translation methods purposefully.It holds that translation methods o r strateg ies should be de termined by the intended function of the target tex t and points out that certain translation methods w hich do not seem to conform to conventional transla tio n criteria should be reappraised so that the purpose and function of the targe t text will be given due attention in the translatio n process.. Key words functio nal theo ry of translation skopostheory translation methods intended functio n of the target tex t 翻译早在公元前就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20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功能派翻译理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第一准则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的主要理论。与传统“等值观”不同的是,翻译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美”,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即译者必须能够针对特定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以目的论为依据,本文旨在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选用的翻译方法,认为翻译方法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 1 目的论———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 功能派翻译理论[1]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 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一方面她依然坚持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理论,并指出理想的译文应该从概念性的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原文对等。她称这种翻译为综合性交际翻译(integ 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 ance)。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赖斯发现有些等值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有时也是不应该追求的。翻译应该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赖斯认为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此后,赖斯的学生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的目的论(Skopostheory)。威密尔认为单靠语言学是解决不了翻译问题的。他根据行为学的理论提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翻译时,译者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威密尔还特别强调因为行为发生的环境置于文化背景之中,不同文化又具有不同 第17卷1期2004年2月 中国科技翻译 CHINESE SCIENCE&TECHNOLOGY TRANS LATORS JOURNAL Vol.17.No.1 Feb.2004 收稿日期:2003—03—07/35 DOI:10.16024/https://www.360docs.net/doc/857791975.html, ki.issn1002-0489.2004.01.011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

摘要:《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十八世纪的百科全书,书中详细的描述了清代的茶文化,为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从饮茶之人爱喝茶的种类,便可以推断出他们的性格,这对通过典籍来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笔者从翻译的“动态对等”原则和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对杨译和霍译的《红楼梦》中关于茶名称的翻译对比,探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方法,以便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茶文化;英译茶之名;动态对等;翻译目的论 一、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早在神农时期,茶的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进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汉代文人提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文化、思想领域又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的茶文化初现端倪。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到宋代至明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因此,我们说:“茶兴于唐、盛于宋。”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茶馆的兴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 二、《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只要一翻开这部古典名著,顿觉茶溢字里行间,芳香飘逸,此书写到茶有260多处,咏及茶的诗词(联句)有10余处,为中国小说所罕见,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红楼梦》中记录了茶之名,茶之具,茶之水,茶之礼,茶之诗词。从这些角度不仅可以看出曹雪芹对茶的研究已经到了相当纯熟的阶段,更可贵的是他是借茶来烘托其中的人物性格。同时,也呈现了清代的茶文化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翻译的目的是目的论中一个极为关键的概念。这有三种解释。(1)译者的目的(如为了金钱);(2)译文的交际目的(如为了启迪读者);(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1]。从以上的三种阐释中,我们重点来谈谈译文的交际目的。在这一解释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读者在翻译中的核心地位。一部译品能否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接受程度。因此,译者在翻译前必须明确目的是什么,想要向读者传达什么思想,只有在目的明确后,翻译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初衷与反响才能相结合。译者应该以翻译目的论为基础,确立翻译的意图,以向读者传播介绍为手段进行翻译。要学会跳出文本的小圈子,站在读者与文化的大圈子中去进行翻译。只有把目的、对象都明确了之后,翻译时便能游刃有余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译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就是说自己始终起到纽带的作用,是一个传输文化思想与情感的媒介,不要带着要让作品成为经典的功利的思想去翻译,也就是要脱离文本[2]46。 四、茶之名体现人之性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广告翻译

O武七卷总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广告翻译 刘 英1,2 ( 1.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2.华中师范大学外语系,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广告英语作为一种应用语言,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特点。广告英语用词优美独 到,句法洗练而内涵丰富,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意义,打动人心,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作为广告英语的翻译就更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本文结合广告英语的特点,探讨在目的论翻译理论指导下如何达到翻译广告英语的三条原则,即忠实性、吸引性和可接受性,从而在广告翻译实践和广告翻译理论之间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关键词:广告英语;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广告翻译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31X(2008)01-0036-03 收稿日期:2007-09-25作者简介:刘英(1981-),女,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助教,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研修班在读,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一、引言 广告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国际间的商品流通日益频繁,各个国家为了争夺世界市场,竞相向全世界推销本国产品,英语广告作为国际通行广告日益盛行了起来。当前越来越多的国际广告进入中国,如何翻译英语广告,如何实现广告目的语的内容上的忠实性、形式上的吸引性和文化情感上的可接受性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我国翻译理论界在过去的研究中,由于长期受传统“信、达、雅”原则的约束,简单地认为翻译即不同语言之间的符号转换,鲜有学者敢于从理论上冲破藩篱,因而忽略了所译文本的功能,即翻译行为本身的目的性。与文学及其他类型的文本相比较,广告翻译的目的性更为明显,但是,传统理论对广告翻译的研究和解释恰恰忽略了这一点。译文的语言常常一味重形似而轻神似,语言平淡乏味,缺乏艺术感染力。因此,研究广告翻译必须从理论上把广告翻译行为与广告文体的目的性本质联系起来。以目的论来解释和指导广告翻译,其优势在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广告翻译的目的性本质,明确广告翻译的意图,使译者能通过综合考虑各国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来完成广告翻译的商业行为,从而修正了传统的 “信、达、雅”原则,确立了新的广告翻译原则,给广告翻译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实现广告目的语在内容上的忠实性,形式上的吸引性和文化情感上的可接受性。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德国,该理论提出“任何翻译都是有一定目的的,或者说都是要实现一定的功能的,而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往往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此外,还要考虑译语与原语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也即是说,传统翻译理论中居于首要位置的‘信’、‘忠实’或‘对等’都要服从于翻译目的或功能”。由此可见,功能派是以目的论为其核心理论的。目的论最初是由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Vermeer)提出,其理论确定了翻译应遵循的三个法则:目的法则、 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其中“目的法则”是首要法则。“目的法则”指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此目的法则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概括为三种:“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传递信息)以及某种翻译方法或策略所要达到的目的。 功能派创造性地提出了目的性原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要求翻译活动必须依据翻译目的,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同时,它还强调忠实原则(fidelityrule),并提出了翻译标准多元化(poly-criteria) ?工商管理? Journal ofWuhanInstituteofTechnoogy O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八年第第一期(第三十一期)36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 八 年第七卷第一期总第三十一期O O( )

目的论与功能对等理论

翻译目的论简介即就是skopostheory 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Skopos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除了Skopos,弗米尔还使用了相关的“目标(aim)”、“目的(purpose)”、“意图(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等词。为了避免概念混淆,诺德提议对意图和功能作基本的区分:“意图”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定义的,而“功能”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识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手中,因此翻译实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 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 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 的功能特征。 第二阶段: 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 束缚中摆脱出来。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 应该有连贯性。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费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对于中西翻译史上的归化、异化之争,乃至近二三十年译界广泛讨论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目的论”都做出了很好的解释。翻译中到底是采取归化还是异化,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由于功能翻译理论就是以“目的原则”为最高准则,而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片名翻译的最终目标和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了解影片的主要内容,并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因此我们需要对功能翻译理论尤其是“目的论”流派做简单了解。 第三阶段: 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 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理论和目的论有颇多共同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融合。

从翻译目的论视角出发研究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两个译本

摘要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的目的作为所有翻译行为所应遵循的首要法则,即目的决定方法。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框架出发,对王尔德喜剧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的两个同时期的中译本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翻译目的的不同是导致译本差异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戏剧翻译翻译目的差异 1 引言 戏剧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翻译领域,戏剧翻译也是文学翻译重要的一支。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是著名戏剧大师王尔德七部戏剧中最成功的一部,在中国有不少译本。大陆地区比较有名的是解放后由钱之德先生译的《名叫埃纳斯特的重要性》,台湾地区比较有名的是余光中先生的《不可儿戏》。这两个译本出现时间前后相差不过半年,在文本语言选择上却有很大的差异,除去译者本身文学修养的不同,造成两个译本巨大差异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翻译目的的差别。1978 年汉斯·威米尔(Hans Vermeer)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首次提出翻译目的论的概念,把翻译置于人类行为理论的范畴中进行研究,指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并提出制约翻译过程的首要法则便是翻译行为的目的。本文拟依据翻译目的论对这两个翻译文本进行分析研究。 2 余译《不可儿戏》与钱译《名叫埃纳斯特的重要性》 在这两个译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余光中和钱之德是抱着不同的目的来从事这部剧作的翻译的。 对余光中先生而言,翻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完全是一种变通的、两相妥协的艺术。《不可儿戏》作为他的第一部剧本译作,完全秉承了这样的思想。在翻译此剧本时,他曾谈到,翻译此书,“不但是为中国的读者,也为中国的演员和观众”。充分表明了他译此剧的目的。也正是这样,为了上演的需要,余先生采用了灵活多变的译笔,跳出了直译、意译的一般模式。 而钱之德先生本身就是一位喜爱王尔德作品的读者。为了让其他文学爱好者和他一样有重读经典的机会,他在几乎没有任何译本参考的情况下翻译了这部作品,并且愿意把这部译作当作一部试译作,供读者欣赏阅读。他曾指出:“我认为,‘剧本对话,究以流利为是’正是我在翻译中必须遵守的准则之一。”因此,他

(完整word版)浅析翻译目的论

浅析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取向受到挑战。反动者摈弃独霸译坛的结构主义刻板模式,以开先河者的姿态为译界注入了一股对经院派迂腐之气具有祛除力的清流。 一、目的论的内容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学者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弗米尔认为:翻译研究不能单单依靠语言学。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翻译并不仅仅是甚至并不主要是语言过程;第二、语言学还没有提出真正针对翻译困难的问题。因此,他在行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的目的论。 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弗米尔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认为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即“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也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 翻译目的论的中心思想是:行动皆有目的。行动者参照实际环境选择一种他认为最合适的方式以求达到预期目标;既然翻译也是一种行动,所以译者也会在翻译目的的指引下。尽量考虑一切可能有关的因素。从而决定最合适的行动方式;基于这种对实际情况的描述。可以得出一条规范性的基本规则:(翻译)行动的目的决定达到的预期目标的策略。也就是说,译文应对预定的受话者发挥预期的功能。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发起者出于某个特殊原因需要译文,在理想状况下,他会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翻译要求。翻译要求向译者指明需要何种类型的译文,而译者并非被动接受一切,他可以参与决定译文的目的。特别是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它原因对译文目的不甚明了的时候,译者可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的。弗米尔认为:决定译文(面貌)的不是原文(面貌),而是翻译目的。 按照弗米尔的解释,翻译目的的这个概念实际上有三层意义:它可以用来指: ( 1) 翻译过程:亦即翻译过程的目的; ( 2) 翻译结果:亦即译品( translatum)的功能;

从翻译目的论视角谈关雎的英译

从翻译目的论视角谈“关雎”的英译 摘要:翻译目的论的出现,打破了翻译语言学派中原文至上的观念。译文忠实原文不再是译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原文只是为译者提供了信息。决定翻译过程和结果的是翻译的预期目的。在翻译目的论视角下,译者和译文的重要性都有所提高。本文以詹姆斯?理雅各以及汪榕培的“关雎”英译本为例,从翻译目的论视角分析两个英译本,以期说明由于不同的翻译目的,译者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结果都会有所不同。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目的;关雎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GuanJ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Abstract: Skopos theory changed the concept of original text being the first priority held by the linguistic schools. Faithfulness is no longer the first concern of the translator. The original text just provides information to the translator. It is the purpose that determines the procedures and results of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the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ors and translated texts is enhanced. In the light of Skopos theory, this paper takes James Legge’s and Wang Rongpei’s English translationsof Guan Ju as examples in order to show that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results vary because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 purposes. Key words: translation; Skopos Theory; purpose; Guan Ju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策略

内容摘要: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广告及广告翻译对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日益重要。本文在阐释功能派的翻译理论“目的论”的基础上,针对广告翻译的本质和特殊性,从目的论视角就“译文的语体、读者感受和译语文化”三个方面阐述了商标和口号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广告及广告翻译对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日益重要。本文在阐释功能派的翻译理论“目的论”的基础上,针对广告翻译的本质和特殊性,从目的论视角就“译文的语体、读者感受和译语文化”三个方面阐述了商标和口号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 功能目的论;广告;翻译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日益扩大。伴随越来越多的国外产品进入我国的同时,中国的商品也开始走向海外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面对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所有的厂商都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将自己的产品更好地介绍给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对于这样一个问题,企业的营销策略很多,广告便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策略。一则优秀的广告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拓宽销售渠道,争取更大的效益。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广告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生死存亡。因此,企业广告的翻译就成为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以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目的论”为指导,探究企业广告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一、目的论 目的论是德国的汉斯·费米尔(hans verme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以功能为导向的翻译理论,该理论是在功能派翻译理论创始人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71年,赖斯提出了理想的译文应该与原文在形式、内容和交际功能上对等的思想。但是在她后来的翻译实践中,这种理想化的对等有时难以达到,甚至是不希望达到的。因而,赖斯又提出了译文的功能特征应优先于对等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赖斯的学生费米尔进一步突破对等理论的限制,提出了功能派的主导理论——目的论,并确定了翻译应遵循的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其中目的法则是首要法则。 目的论以人类行为理论为基础,以原文的目的为翻译准则,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目的和意图的,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费米尔认为,译文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的方略,“翻译时,译者应根据客户和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情况,从原文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即“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 根据目的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强调的原文和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即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为此,译者应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目的性为原则,根据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可见,目的论为广告的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开辟了一个新视角。 二、广告翻译的本质和特殊性

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

方梦之主编:《译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29页 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又称“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1971年,德国的莱斯(K. Reiss)首先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评价的新模式。1984年她在与费米尔(H. J. Vermeer)合写的General Found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声称: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若钟交际功能。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学者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拓展了译文功能理论。她强调译文与原文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质量与数量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这就是说,根据译文语境,原文中的哪些内容或成分可以保留,哪些需调整或改写,该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 功能目的理论的两项基本原则是:1. 翻译各方面的交互作用受翻译目的所决定;2. 目的随接受对象的不同而变化。按照这两项原则,译者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任何他自己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换句话说,目的决定方式(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作为受文化制约的语言符号,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受到各自交际环境的影响,译文功能与原文功能可相似或保持一致,也可能完全不同。根据不同的语境因素和预期功能,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比以对等为基础的翻译理论或极端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更为优越之处。翻译功能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较高的科学性和易操作性。Toury 把“功能目的论”看作是“译

目的论与儿童文学翻译

目的论与儿童文学翻译 字数:2613 来源:首都教育学报 2013年1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摘要:儿童文学的翻译应在在理解儿童文学的特点基础上,以目的论为指导进行,以达到真正服务于儿童读者的目的。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翻译目的论的内容,接着简述了儿童文学的特点,最后讨论了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目的论;儿童文学;翻译 1.引言 对于传统的翻译理论而言,目的论是个重大的突破。目的论着重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性,并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翻译目的论有三个重要的原则,即“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以及“忠实性原则”。其中决定翻译的首要因素是“目的原则”。儿童文学的翻译虽然是文学翻译的一部分,但是常常被人们忽视。事实上,同成人文学翻译比较起来,译给儿童们看的童话更有难度。儿童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特定的目标读者,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中应该重视这一特点。目的论指出,同一原文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不同的译文,所以目的论适合应用于儿童文学的翻译。 2. 目的论 长期从事翻译研究和语言的汉斯·威密尔教授是目的论的奠基者。他认为,结果决定方法,翻译所要遵循的最重要的法则就是目的原则。目的论其他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连贯性原则和忠诚性原则。根据连贯性原则的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的连贯,即译文的接受者必须能够理解译文,并且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

以及目的语的文化中要有意义;相对于连贯性原则,忠诚性原则要求原文与译文之间要有语际的连贯,即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以及译文的目的决定了忠实性的程度。(吴文安,2003) 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首要法则,其他两个原则要从属于目的原则,并且,忠诚性原则要从属于连贯性原则。目的决定一切,如果目的原则要求原文和译文的功能不同,那么忠诚性原则则被弃用。所以,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决定翻译的最首要的法则,是翻译所要遵循的最终的、唯一的法则。(钟伟合、钟钰,1999) 3.儿童文学特点 儿童文学是为儿童读者创作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翻译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翻译,尽管儿童文学的译者都是成年人,但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都要尽量的贴近儿童的理解水平以及他们的思维特征,尽量的少受成人认知水平和思维的干扰和影响。为了能够选择更好的翻译策略,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儿童文学的译者首先要对儿童读者的思维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审美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3.1 儿童文学接受特点 根据年龄的划分,儿童读者可以分为不同的三个阶段,并且这三个阶段的儿童文学具有不同的接受特点: 幼年期读者(1~6岁):幼年期的儿童文学大多非常短并且简单,有的还配有具有鲜明色彩的插图。因为在这个时期,儿童读者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童年期读者(6~12岁):童年期的儿童文学将艺术性、知识性以及思想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金融英语翻译策略

2011年第4期总第169期 林区教学 Teaching of Forestry Region No.42011General No.169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金融英语翻译策略 王立莉 (哈尔滨金融学院商务英语系,哈尔滨150030) 摘要:简要回顾了翻译目的论的主要内容,并探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依据金融英语的主要特征,针对金融英 语翻译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金融英语特征;金融英语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14(2011)04-0066-02 收稿日期:2011-02-25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金融学会重点课题研究项目“金融外语在黑龙江省金融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立莉(1969-),女,吉林大安人,副教授,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研究。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规模和数量的不断 壮大,涉外金融业务也日益增加,由此与对外金融业务密切相关的金融英语学科也呈蓬勃发展的态势。金融英语的翻译问题也成为一些学者探讨的话题,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金融英语的翻译提出了一些翻译技法。本文尝试从翻译目的论着手,探讨利用这一翻译理论,为金融英语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 一、翻译目的论的主要内容 德国学者弗米尔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 )这一理论,它彻底突破了以原文本为中心的结构主义等值翻译理论,奠定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 重要里程碑。Skopos 在希腊语中意为“目的” 。根据目的论,无论何种翻译,其最高规则都是“目的法则” 。根据目的法则,一种翻译行为由行为的目的决定,即 “目的决定手段”(张美芳,2005)。在这一理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 的最重要因素便是受众— ——译文预期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 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张美芳,王克非, 2005) 此外,“目的论”中有三个重要的法则,即目的法则、 语际连贯和语内连贯。语际连贯指的是译文与原文之间 存在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也常被称为对原文的 “忠实”。语内连贯指的是译文在译入语文化及交际情景中应该有的意义,它强调译入语文化以及交际情景。弗米尔认为,语际连贯或忠实应从属于语内连贯,同时二者又都从属于“目的法则”(文军,2006)。在弗米尔看来,翻译中的最高 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 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综上所述,翻译目的论把翻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从译入语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它对翻译采取前瞻的态度,使得译文在完成译语情境中交际功能的同时,又符合各参与方的意愿。同时,翻译目的论是以读者为中心或者以译入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理论,因此对金融英语 这种“信息型”功能文本的翻译特别适合。 二、金融英语的特征 金融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近几年逐步从商务英语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宏观经济运作、金融法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信贷、银行会计、外贸等诸多专业,文字种类包 括担保抵押、 往来书信、债券发行、法律文件、通知、公告等,语言表达具有独特的专业语言特点和风格。 1.金融英语的词汇特征 金融英语最显著的特征是专业词汇丰富,专业术语广泛。一是有不少通用英语中的词语出现在金融英语中具有特定的词义;二是有大量的金融英语特有的专业词汇;三是专有名词多;四是缩略语使用频繁;五是金融英语中许多核心词非常活跃,搭配能力强,既常以固定搭配出现,具有搭配的独特性,又频频出现于不同的语域,具有使用的灵活性;六是金融英语中运用专业词语构词法派生的新 词语很多(冯长甫, 2007)。2.金融英语的句式特征金融英语中长句较多,句中常常插入短语、从句等限定、说明成分,形成冗长而复杂的句式结构,有时一个句子就是一个段落。这些结构复杂的长句在业务信函中不仅能表达复杂的意义,使行文显得严谨,而且使主要信息以词序的形式得到强调,增强了行文的正式程度。例如:O-ver the whole of 2010,GDP in the OECD area expanded by 2.9percent ,significantly up from the sharp decline of 3.5percent recorded in 2009,the OECD report showed ,confir-ming what economists previously predicted that the recovery trend is sure ahead though uncertainties linger in an unbal-anced way.这个句子既有宾语从句、主语从句,又有让步状语从句,还有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过去分词短语作定语,结构非常复杂。 3.金融英语的语法特征总的说来,金融英语的语法相对比较简单。时态通常以一般现在时态为主,语态则常用被动语态,这是因为被动语态的使用具有结构紧密、语义准确、表达严密、逻辑性强等特点。在金融英语中使用被动语态,不必指出行为发 — 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