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及其特征(标准版)

合集下载

化工论文范文

化工论文范文

化工论文范文化工产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外环境污染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造成当地经济较大程度的损失,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化工论文,供大家参考。

化工论文范文一:邮寄废水处理中臭氧氧化技术的运用摘要:臭氧氧化作为一种有效的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对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具有良好的降解效果。

臭氧一般不能氧化彻底有机物,由此衍生了一系列的臭氧组合工艺,本文介绍了臭氧的性质及氧化机理,分析了臭氧氧化和衍生技术在处理农药废水、焦化废水、垃圾渗滤液、纺织印染废水等难降解有机废水中的应用,并指出了臭氧氧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臭氧氧化技术;有机废水;废水处理世界人口的疯长及日益发展的工业是越来越多的水体遭受污染。

而臭氧具有较高的氧化还原点位和很强的氧化性,可以氧化多种化合物,对于生物难降解的有机物具有反应速度快,处理效果好,不产生污泥等特点。

随着工业技术的革新,人们发现臭氧消毒的效率要远优于氯消毒,不会在消毒过程中产生对人体有害的三氯甲烷(THMS),并且还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色、臭、味、和铁、锰等无机物质,并能降低UV吸收值、TOC、COD及氨氮。

因此,臭氧氧化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产业废水处理中[1]。

1臭氧的特性臭氧,一种浅蓝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氧原子以sp2杂化的方式形成π键,臭氧分子形状为V形。

臭氧的ORP比水处理中常用消毒剂氯气高0.7V,其氧化能力也远远高于氯气高。

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氧气约高13倍[1]。

经臭氧处理后的水中通常含有较多的杂质,成分比较复杂,还含有许多有机污染物,所以臭氧在水中很不稳定,会迅速分解成氧气分子[2]。

2臭氧氧化及其衍生工艺臭氧氧化有机物的过程分为两种反应:直接反应和间接反应。

直接反应即是通过亲核反应、环加成、亲电反应的方式。

间接反应则是通过臭氧与水的自由基诱发反应生成HO?。

HO?通过抽氢反应、电子转移及加成反应与大部分有机物进行复杂化学反应,从而将部分有机物矿化为CO2和H2O。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二册必修2精品课件9: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二册必修2精品课件9: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3.商业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2)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但始终处在“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 ,发展艰难。 (3)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4)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的瓦解起了促进作用。 (5)官府控制对外贸易,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雏形(16世 拓展(17-18 基本形成(19世纪 最终形成
纪)
世纪)
中后)
(19世纪末20世
纪初)
推动因 新航路的开 荷、英等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的殖民扩张
经济发 手工工场协 工场手工业 欧美进入蒸汽 欧美进入电气
展阶段 作时期
时期
时代
时代
主导国 葡、西
荷兰、英国 以英国为首的资国 帝国主义国家
府的苛捐杂税等政策的打击
一、曲折探索——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1956年底) (1)国民经济恢复——奠基 1949—1952年,新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 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 ①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 ①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附:本册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农业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 (2)以具有精耕细作、男耕女织特点的小农经济为主。 (3)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租佃关系日渐普遍化。 2.手工业 (1)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长期领先于世界。 (2)产品长期远销欧、亚、非许多国家,享誉世界。因海陆“丝绸之路”,中国获得“ 丝国”和“瓷器大国”的誉称。 (3)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分解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分解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

迅猛发展的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

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化学工艺学_第二版_(米镇涛_著)_课后习题答案 曾全生代课

化学工艺学_第二版_(米镇涛_著)_课后习题答案 曾全生代课

※<习题一>课后习题:1化学工艺学定义、化学工艺学研究范畴、化学工艺学与工程的关系?答:化学工艺学是将化学工程学的先进技术运用到具体的生产过程中,以化工产品为目标的过程技术。

化学工程学主要研究化学工业和其他过程工业生产中所进行的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的共同规律,他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研究有关工程因素对过程和装置的效应,特别释放大中的效应。

化学工艺学与化学工程学都是化学工业的基础科学。

化学工艺与化学工程相配合,可以解决化工过程开发、装置设计、流程组织、操作原理及方法方面的问题;此外,解决化工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也需要这两门学科的理论指导。

2现代化学工业的特点?答:特点是:(1)原料、生产方法和产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向大型化、综合化,精细化发展;(3)多学科合作、技术密集型生产;(4)重视能量的合理利用,积极采用节能工艺和方法;(5)资金密集,投资回收速度快,利润高;(6)安全与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补充习题:1现代化学工业的特点是什么?2化学工艺学的研究范畴是什么3简述石油化工原料乙烯的用途?4利用合成气可以合成哪些产品?5※<习题二>课后习题:1.生产磷肥的方法是哪两类?答:生产磷肥的两种方法是:(1)酸法它是用硫酸或硝酸等无机酸来处理磷矿石,最常用的是硫酸。

硫酸与磷矿反应生成磷酸和硫酸钙结晶,主反应式为(2)热法利用高温分解磷矿石,并进一步制成可被农作物吸收的磷酸盐。

1.石油的主要组成是什么?常、减压蒸馏有哪几类?答:石油的化合物可以分为烃类、非烃类以及胶质和沥青三大类。

烃类即碳氢化合物,在石油中占绝大部分。

非烃类指含有碳、氢及其他杂原子的有机化合物。

常、减压蒸馏有三类:(1)燃料型(2)燃料—润滑油型(3)燃料—化工型4.石油的一次加工、二次加工介绍答:石油一次加工的方法为常压蒸馏和减压蒸馏。

石油的二次加工方法有:(1)催化重整催化重整的原料是石脑油,催化重整装置能提供高辛烷值汽油,还为化纤、橡胶、塑料和精细化工提供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烃原料以及提供液化气和溶剂油,并副产氢气。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概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概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H G/T 3249.4—××××代替HG/T 3249—2001橡 胶 工 业 用 重 质 碳 酸 钙Calcium carbonate for rubber industrial use(草 案)(征 求 意 见 稿)20××-××-×× 发布 20××-××-××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ICS 71.060.50 G 12前言本标准代替HG/T 2567—1994《工业重质碳酸钙》。

本标准与HG/T 2567—1994的主要技术差异如下:——取消了原标准中的等级,根据产品性质分为两类:Ⅰ类为助磨用,Ⅱ类为普通用。

——根据橡胶工业的需求,取消了pH值、105℃下挥发物、盐酸不溶物、铁含量、筛余物五项指标;增设了比表面积、粒径、铅、六价铬、汞、砷、镉七项指标要求(1994年版3.2,本版4.2)。

——分析方法中删去了取消的技术要求的检测方法,增加了新增项目的检验方法(1994年版4.6和4.7,本版4.8和4.9)。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机化工分会(SAC/TC63/SC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广西贺州市科隆粉体有限公司、德市钦堂精细钙业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HG/T 2567—1994。

橡胶工业用重质碳酸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橡胶工业用重质碳酸钙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方解石、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经研磨制得的工业重质碳酸钙和经表面处理制得的工业活性重质碳酸钙。

本产品主要用于涂料等工业中作填充剂。

分子式:CaCO3相对分子质量:100.09(按2001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标准中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完整word版)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完整word版)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石油化工业的发展及前景摘要:石油化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行业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总结了行业发展现状,最后阐述了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石油化工发展现状发展趋势0 前言石油化学工业简称石油化工,指化学工业中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化学品的领域,主要包括各种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等)和润滑油以及液化石油气、石油焦碳、石蜡、沥青等,广义上也包括天然气化工。

石油化学工业是基础性产业,它为农业、能源、交通、机械、电子、纺织、轻工、建筑、建材等工农业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配套和服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是我国的支柱产业部门之一.石油化工作为一个新兴工业,是20世纪20年代随石油炼制工业的发展而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长起来的。

战后,石油化工的高速发展,使大量化学品的生产从传统的以煤及农林产品为原料,转移到以石油及天然气为原料的基础上来.伴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该产业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和现代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柱。

石油化工产业资源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总量大,产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国防科技等各个领域,。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稳步推进,我国石油石化市场将走向全面开放、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场竞争格局逐步形成.未来几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市场空间将进一步加大,石化行业将成为投资热点,以炼油和乙烯为龙头和核心的石化工业将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化肥行业优化结构,农用化工、精细化工前景广阔,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现状1.1 我国石油石化产业已具备较强的发展实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石油石化工业规模实力也在不断地增强,已跻身于世界石化大国行列。

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石油天然气开采、石油化工、化学矿山、化学肥料、无机化学品、纯碱、氯碱、基本有机原料、农药、染料、涂料、精细化学品、橡胶加工、新型材料等主要行业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化工行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化工行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橡胶挥发分含量的测定第2部分:带红外线干燥单元的自动分析仪加热失重法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2016.05生橡胶挥发分含量的测定第2部分:带红外线干燥单元的自动分析仪加热失重法1 任务来源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2015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定计划,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简称“石化院”)负责制定GB/T 24131-2《生橡胶挥发分含量的测定第2部分带红外线干燥单元的自动分析仪加热失重法》,计划编号为20151901-T-606。

由全国橡胶和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归口,起止时间为2015年~2016年。

2 目的和意义生橡胶在生产过程中因聚合、凝聚(或凝固)、干燥等过程胶内会残存一部分轻组分、水分,称为挥发分。

生胶中挥发分能使橡胶制品内部产生瑕疵,使用时瑕疵处容易产生应力集中而遭到破坏,直接影响到橡胶制品的质量,因此,挥发分含量是橡胶生产单位和用户非常关注的产品性能参数之一,是生橡胶产品标准中必检项目,制定准确、快速测定生橡胶挥发分含量的方法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测定合成生橡胶挥发分含量的标准为GB/T 24131-2009《生橡胶挥发分含量的测定》,是修改ISO 248:2005制定,目前ISO 248分为两部分,ISO 248-1:2011《生橡胶挥发分含量的测定第1部分热辊法和烘箱法》(ISO 248:2005的修订版)和ISO 248-2:2012《生橡胶挥发分含量测定第2部分:红外线干燥法》。

第2部分是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几年新开发的方法。

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节省时间等优点,可快速测定生橡胶中挥发分含量,检测效率高,适用于生产单位产品质量控制。

带红外干燥单元的自动分析仪目前已被国内合成橡胶生产单位应用,为满足国内橡胶生产单位和用户需求,完善我国的标准化体系,和国际标准接轨,尽快将ISO 248-2:2012制定为我国国家标准是非常适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及其特征(正式版)

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及其特征(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3836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示范文本)编订: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及其特征(正式版)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及其特征(正式版)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

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当前,我国化学工业正向着多样化、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的趋势发展。

1.化工产品和生产方法的多样化化工生产所用的原料、半成品、成品种类繁多,绝大部分是易燃、易爆、有毒性、具腐蚀的化学危险品。

而化工生产中一种主要产品可以联产或副产几种其它产品,同时,又需要多种原料和中间体来配套。

同一种产品往往可以使用不同的原料和采用不同的方法制得。

如苯的主要来源有四个:炼厂副产、石脑油铂重整、裂解制乙烯时的副产以及甲苯经脱烷基制取苯。

而用同一种原料采用不同的生产方法,可得到不同的产品。

如从化工基本原料乙烯开始,可以生产出多种化工产品。

2.生产规模的大型化解放以前,我国的化学工业十分落后,以化肥为例,只有大连、南京两家工厂,合成氨年产量不过万吨左右,其它如酸碱、油脂,染料等行业工厂规模很小,有的仅是作坊,化工产品基本依赖进口。

建国以后,经过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我国化学工业像其它产业一样,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化学工程与工艺发展趋势分析

化学工程与工艺发展趋势分析

化学工程与工艺发展趋势分析山东罗欣药业集团恒欣药业有限公司 273400山东罗欣药业集团恒欣药业有限公司 273400摘要:化学工程与工艺是对原材料实施二次加工处理,通过化学反应的方式完成能源传递,以此对对资源作出科学优化配置,并保证高效环保。

对化学工程与工艺的深入科学研究,对众多领域发展也有着十分关键的影响和意义。

基于此,本文对化学工程与工艺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化学工程;工艺;发展趋势前言:化学工程属于工业发展十分重要的基础构成,对国民经济发展同样有着重要影响和作用。

科学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化工行业也逐渐向着多门类、多样化行业体系快速发展,化工行业也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化学工程覆盖范围广泛,同众多行业领域存在紧密联系,如医疗医药、材料等方面,同样和航空航天、军工等重要领域息息相关。

目前,化学工程发展逐渐向着数字化、数字化、高效化与精细化等方向不断发展,所以,对化学工程与工艺展开深入分析探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化学工程与工艺概述化学工程与工艺,即化工,使研究基于化学为主的有关工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属于工业特色鲜明的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相对较为广泛,同样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领域,如医疗医药、材料化工等方面,均同化学工程与工艺存在紧密联系。

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涵盖化学工程与工艺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创新发展,有必要建设用于科学研究的基地,建立符合专业特点,对人才培养有利于的科学系统体系。

科学技术不断创新背景下,化学工程技术也在化学生产方面获得重点应用。

化学生产同社会化工产品供应存在直接联系,对其他产业发展同样有着重要影响作用。

化学生产方面,以化学工程技术为主,对其科学应用影响作用重大,同人们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已然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1]。

2化学工程技术新方向2.1化学超临界反应技术超临界化学反应技术,即反应过程中,温度、压力均保持超过临界点,此种状态则介于液体与气体之间。

(完整word版)化工技术经济

(完整word版)化工技术经济

(完整word版)化⼯技术经济技术经济在化⼯企业中的意义技术经济是知识经济中的⼀个分⽀。

⽽化⼯技术经济⼜是整个技术经济中的⼀个部分。

本⽂以化学⼯业的特征和要求,叙述了化⼯⾏业的规划、研究开发、设计、筹建施⼯到转⼊⽣产过程中的技术经济问题,最后说明了科学决策在技术经济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技术经济化⼯⾏业⼀、化⼯技术经济技术是离不开经济的。

技术本⾝就应该是经济的。

得应⼤于失,⾄少得失相等。

只有这样的技术才能有存在的价值。

化⼯经济技术作为经济学的⼀个分⽀,是运⽤技术经济分析的理论和⽅法,研究化学⼯业和化⼯过程中的经济规律和⾃然规律的结合。

我们要结合化学⼯业的特点去研究化学⼯业规划、设计、科研开发和施⼯⽣产等⽅⾯技术经济⼯作的内容及相关的问题,就是化⼯技术经济。

⽽经济问题就要涉及到经济效果,收益、市场、货币、企业的盈亏和资源等问题和概念。

⼆、化学⼯业的特征要搞好化⼯经济除了要了解⼀般⼯业的规律以外,还应研究和了解化学⼯业的特征及其具有的特定的规律,尤其是要研究现代化学⼯业的特征,当前化学⼯业的主要特征主要有以下⼏个⽅⾯:1、化学⼯业基本上都是装置⼯业。

装置⼯业往往有规模上的经济性,就是规模越⼤、产量越⾼,单位产品投资和消耗就越省,成本就越低。

化⼯⽣产的历史、现状和发展都证明了化⼯⽣产的趋势向⼤型化,⾃动化⽅向发展,我们对这种趋势应有充分⾜够的认识,对于新建和扩建、改造的化⼯⼯⼚应最⼤限度按这⼀规律来处理。

2、化学⼯业是知识密集型⼯业,兴建和管理⼀个化学⼯⼚,就要运⽤化学化⼯⽅⾯的科技知识,还要运⽤电⽓、动⼒、⼟⽊建筑、机械、材料、环境、冶⾦、⾃动控制等⼤量门类⽅⾯的科技知识,因此管理⼈员要有⾼度综合科学技术知识,还要培养各⽅⾯的技术⼈员和技术⼯⼈。

3、化学⼯业由于流程复杂,设备多条件严格⾼温⾼压、易燃、易爆、易腐蚀,还要使⽤昂贵的特殊材料,所以⼤多是资本密集型的,投资极多。

⼤中型化学⼯业各装置之间密切,来回往返,纵横交叉穿插,综合利⽤,就近供应,经济性就好,因此组成联合企业,甚⾄是超⼤型联合企业,已成为必然趋势。

“新工科”背景下的微反应器技术与化工原理教学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的微反应器技术与化工原理教学改革

收稿日期:20201024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Z R 2020M B 106)(Z R 2020M B 013);齐鲁师范学院校级教材建设项目(jc 202012)㊂作者简介:张旭雪(1989),女,山东德州人,讲师,博士㊂第23卷第2期2021年 4月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S h e n y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V o l .23,N o .2A pr .2021文章编号:2095-5464(2021)02-0229-06新工科 背景下的微反应器技术与化工原理教学改革张旭雪(齐鲁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山东济南 250200)摘 要:介绍了 新工科 背景下微反应器技术对化工行业创新型㊁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㊂通过分析现阶段化工原理课程在化工与制药类专业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及化工原理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论述微反应器技术与化工原理教学改革相结合的必要性和优势㊂在此基础上,提出微反应器技术与化工原理教学改革的4个结合点㊂关 键 词: 新工科 ;微反应器技术;化工原理;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 642.0 文献标志码:AD i s c u s s i o no n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M i c r o R e a c t o rT e c h n o l o g ya n dT e a c h i n g R e f o r mo f C h e m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P r i n c i p l e s u n d e r 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o fN e wE n g i n e e r i n g P r o gr a m Z HA N GX u x u e(C o l l e g e o fC h e m i s t r y a n dC h e m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Q i l u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J i n a n2502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n e w e n g i n e e r i n g p r o g r a m e m p h a s i z e s t h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t r a i n i n g of e ng i n e e r i n g t a l e n t s .I n thi s p a p e r ,t h e n e c e s s i t y o f m i c r o r e a c t o r t e c h n o l o g y t o t h e c u l t i v a t i o no f i n n o v a t i v ea n da p p l i e dt a l e n t s i nc h e m i c a l i n d u s t r y u n d e rt h eb a c k gr o u n do f n e w e n g i n e e r i n g p r o g r a m i s i n t r o d u c e d .B y a n a l y z i n g t h e i m po r t a n c e o f C h e m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P r i n c i p l e s i nt h ec u l t i v a t i o no f s t u d e n t sm a j o r i n g i nC h e m i c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 an d P h a r m a c y a n d t h e p r o b l e m s i nC h e m i c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 P r i n c i p l e s t e a c h i n g ,t h en e c e s s i t y an d a d v a n t a g e so fc o m b i n i n g m i c r or e a c t o rt e c h n o l o g y w i t ht h et e a c h i n g re f o r m o fC h e m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P r i n c i pl ea r ed i s c u s s e d .O nt h eb a s e so f t h ea b o v e ,f o u r p o i n t sb a s e do n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m i c r o r e a c t o r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t e a c h i n g r e f o r m o f C h e m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P r i n c i p l e s a r e p r o po s e d .K e y w o r d s :n e w e n g i n e e r i n g p r o g r a m ;m i c r or e a c t o rt e c h n o l o g y ;C h e m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P r i n c i p l e s ;r e f o r m s o f t e a c h i n g教育是关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事㊂大学教育对于多元化㊁创新型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㊂当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与变革,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以加快推进本国教育改革的步伐,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㊂我国的教学改革正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的显著成效为基础,在一个更高㊁更深㊁更全面的层次上展开㊂自2017年教育部启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以来,地方高校齐头并进,拉开了 新工科 高教战略改革的帷幕㊂ 新工科项目以立德树人为引领,着力于培养多元化㊁创新型㊁应用型的优秀工程人才[1]㊂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化学工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型的化工设备㊁全新的化工技术㊁绿色环保的化工工艺不断出现㊂微化工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后,迅速发展成为化学工程学科的前沿和研究热点,我国 十二五 规划将其列为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㊂由此可见,21世纪的化学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微化工技术将对整个化学化工领域产生重大影响㊂微化工技术着重研究化工微型设备微反应器,其并行系统中 三传一反 (动量传递㊁热量传递㊁质量传递㊁化学反应)的特征和规律与化工原理中单元操作的理论基础是一致的㊂因此,在化工与制药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将微反应器技术引入化工原理课程,可以适应新形势下新技术㊁新设备的发展,有助于 新工科 理念下创新型㊁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㊂同时,也可以为微化工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人才保障㊂一、化工原理课程分析1.化工原理课程的重要性化工原理是化工与制药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以高等数学㊁有机化学㊁物理化学等课程为理论基础,研究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㊁典型化工设备的选型设计及工艺尺寸的计算等㊂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借助单元操作的分类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基本规律㊂在分析过程中,通过学习物料衡算(物)㊁能量衡算(能)㊁平衡关系(平)㊁传递速率(速)㊁经济核算(经)在不同单元操作过程中的应用,得到解决不同单元操作工程问题的规律和方程,从而把握分析问题㊁处理问题的方法;借助实验操作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㊂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从单元操作的角度分析新工艺,利用 物㊁能㊁平㊁速㊁经 解决新问题,借助实验数据分析确定新方程的能力㊂该课程由 理 及 工 ㊁由基础到专业,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承担着 工程科学 和 工程技术 的双重使命㊂此外,该课程为后续的化学工程相关课程,如化学反应工程㊁化工设计㊁化学分离工程等奠定了基础㊂因此,做好化工原理的教学及其改革工作,对于多元化㊁创新型㊁应用型化工人才的培养,以及化工类学科的发展都极为重要㊂2.化工原理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化工原理是化工与制药类专业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工程类课程,与其他理论课程的学习存在很大的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学生毕业后择业时也会对化工行业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与学生沟通,并积极总结㊁反思,总结出3个问题㊂(1)化工原理课程学习难度较大㊂化工原理主要研究化工生产过程中各种单元操作原理㊂由于各单元操作均遵循自身的规律和原理,并在相应的设备中进行,因此,单元操作原理包括过程原理和设备原理两部分内容㊂一方面,在传统教学中,过程原理部分通过理论教学完成,单元操作分类较多㊁内容复杂㊁计算繁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怯学㊁厌学情绪㊂此外,该课程涉及到的公式比较多,许多公式是基于实验推导的半经验公式,而学生在未建立实验参数拟合概念的情况下,对半经验公式的理解很有限,这又加大了学习的难度㊂另一方面,鉴于化工设备的特殊性,设备部分只能依赖图片㊁动画㊁实验装置进行介绍,学生缺少与实际化工设备的近距离接触,导致学生对单元操作过程和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㊂(2)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㊂化工原理课程的工程性和实践性很强,若能将教学与实际工业应用结合起来,将会对学生的工程思想㊁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㊂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化工生产的概念较为模糊,几乎未曾接触过化工设备㊂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开设的化工原理实验中,大部分实验设备是基于对原理的验证性实验而设计的,与实际生产中的化工设备差距较大,不能反映出实际化工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㊂此外,部分高校将化工原理和化工原理实验作为两门课程开设,存在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不同步的现象㊂由此,学生在对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入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操作,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㊂(3)教学内容未能与时俱进㊂近年来,化工原理在教学改革及教材更新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与先进的化工生产设备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㊂将工业生产中全新的化工技术㊁新型的化工设备引入教学,结合原理加以讲解,对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需求㊁推动化工专业的科研,以及对化工行业未来的发展,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㊂针对上述问题(1)(2),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已经开展了部分教改工作㊂团队将化工原理与化工原理实验两门课程同时开设,将化工原理理论知识㊁实验操作㊁数据处理有机结合㊂理论部分采032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可以随时线上学习理论知识;在实验设计中,以现代连续工艺流程的定态过程为主线,选择最典型的流体流动㊁流体输送机械㊁传热㊁吸收㊁精馏单元操作进行讲解,与学生探讨分析定态过程各种单元操作的特点和规律,其他单元操作让学生自主学习㊁主动探究㊁合作交流㊂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及操作技能普遍提高㊂针对问题(3),考虑到实际化工设备成本高㊁体积庞大㊁操作危险性高的特点,笔者认为,将微反应器技术引入化工原理教学中,应该可以解决这一问题㊂二、微反应器技术与化工原理教改结合的必要性1.适应 新工科 建设的需要2017年,教育部启动 新工科 建设计划,并积极推进 新工科 建设,先后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并形成了以 复旦共识 天大行动 和 北京指南 为主旋律的 新工科 建设 三部曲 ㊂2018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 新工科 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和‘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将 新工科 建设推向了高潮㊂2020年5月,为推进 新工科 建设再深化㊁再拓展㊁再突破㊁再出发,推动高校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做好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前瞻性和战略性培养,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先机,教育部决定在高等学校培育建设一批 未来技术学院 ㊂教育部的一系列举措引起工程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世界高等教育面临新机遇㊁新挑战的特殊时期,我国高校要加快建设和发展 新工科 ㊂ 新工科 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㊁塑造未来为理念,以继承与创新㊁交叉与融合㊁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致力于培养多元化㊁创新型㊁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㊂李培根院士认为, 新工科 之 新 在工程教育角度具体可以体现为3个方面:①新素养㊂要培养能够适应,甚至引领未来工程需求的人才㊂②新结构㊂要从专业结构㊁课程及知识体系方面进行革新㊂③新方法㊂即教育㊁教学的新方法[2]㊂由此可见, 新工科 为工程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标准和方向㊂在 新工科 理念下,化工原理作为化工与制药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及化工行业的理论基础,应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与教学结合,打造新型特色课程和品牌课程,以适应新形势下多元化㊁创新型㊁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形势严峻,任重道远㊂2.微反应器替代传统反应器是必然趋势微化工技术是集微机电系统设计思想和化学㊁化工基本原理于一体,结合集成电路和微反应器制造技术的一种高新技术㊂这一技术旨在研究微尺度条件下的化工过程特征和反应规律,实现化工过程的安全性㊁高效性㊁可控性㊂现阶段,这项技术已经成为全球化工过程本质安全领域的研究前沿㊂微反应器技术作为微化工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是目前化工技术的研究重点和热点㊂微反应器是一种具有微结构的管道式反应器,内部通道直径一般为几微米到几百微米㊂微反应器具有较强的传热和传质能力,可以替代传统的实验室间歇反应器皿,如烧瓶㊁试管等,从而大幅度提高反应过程中的资源及能量的利用效率,减小过程系统的体积或提高单位体积的生产能力㊂此外,在微反应器内,化学反应以平推流的方式进行推进,反应物混合均匀㊁接触完全,不会在反应器内有过多的滞流量,即便是高活性的反应物也能够较快地消耗掉,这就确保了实验的安全性㊂因此,微反应器可将实验室的小试条件以 数增放大 的方式进行工业化放大,达到每年数万立方米的生产规模,实现化工过程的强化㊁微型化和绿色化㊂由此可见,利用微反应器技术,可以有效避免传统化工工艺中小试㊁中试及工业化放大中的放大效应,缩短工艺研发周期㊂此外,特殊化学反应,如强放热反应㊁高毒性反应均可通过微反应器顺利完成㊂因此,微反应器为化工过程的经济性和本质安全研究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㊂鉴于微反应器技术的强大优势,世界各国的很多化工专业人才都致力于该领域的科技研发与工业转化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石化㊁医药企业如V e l o c y s㊁C o r n i n g㊁S h e l l㊁B A S F㊁B a y e r㊁M e r c k等巨头公司就已积极投入微化工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中,并已在精细化工㊁生物制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工业进展㊂欧美公司非常重视新技术的研发与保护,针对微化工技术的研发成果申请了大量的核心专利保护,并非常重视全球市场的专利布局㊂国内对于微反应器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㊁清华大学㊁南京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以及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㊁山东豪迈化工技术有限公司和杭州沈氏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32第2期张旭雪: 新工科 背景下的微反应器技术与化工原理教学改革为代表的公司,虽然专利数目较多,但均以本国申请为主,缺少国际竞争力[3]㊂因此,微反应器替代传统反应器是未来工业化生产的必然趋势㊂在 新工科 背景下,微反应器技术必将是未来的化工人才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㊂中国微反应器技术的发展充满希望和挑战,未来的化工人才任重道远㊂将微反应器技术与化工原理教改进行有机结合,在学生学习化工基础理论知识的初期就进行微反应器技术的渗透,有助于创新型㊁应用型化工人才的培养及中国微化工行业的发展㊂三㊁微反应器技术与化工原理教改结合的优势现阶段,微反应器是国内外高校和企业实验室内新产品和新过程研发的重要平台㊂微反应器在微时空尺度下 三传一反 的特征和规律与化工原理中单元操作的理论基础是一致的㊂因此,将微反应器技术与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结合的可行性比较高㊂本文分析认为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具有3个方面的优势㊂1.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化工原理主要研究化工生产过程中各种单元操作㊂各单元操作按照基本规律可归结为动量传递㊁热量传递㊁质量传递,与微反应器 三传一反 的特征和规律是一致的,因此㊂将二者结合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单元操作基础理论的理解㊂2.有助于学生对微反应器技术的了解化工单元操作包括过程原理和设备两部分㊂传统教学中,设备部分的学习只能依赖图片㊁动画及实验装置,学生不能与实际化工设备近距离接触㊂在教学中引入微反应器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其工作原理及模式,有助于学生尽早了解化工方面的前沿技术,对于他们后期的学习㊁工作及科研定位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㊂3.有利于微反应器技术的长远发展现阶段的微反应器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还有很多技术难点,例如堵塞问题㊁腐蚀问题㊁成本问题㊁集成问题㊁特殊反应受限问题等㊂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未来的化工人才,而微反应器技术与化工原理教学的结合恰恰有助于这种优秀工程人才的培养㊂综上所述,将微反应器技术与化工原理教改进行结合,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化工原理教学现存的部分问题,又能推动人才的培养和微化工行业的发展㊂四㊁微反应器技术与化工原理教改的结合点由于微反应器着重研究微时空尺度下 三传一反 的特征和规律,而化工原理所有的单元操作几乎都可以归类为动量传递㊁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㊂因此,在教学中二者可以很好地结合㊂1.在流体流动的相关知识点中引入微反应器(1)连续性方程㊂连续性方程是化工原理中流体流动单元操作的重要方程,很多流体流动问题的解决都要以连续性方程为基础进行相关计算㊂在微反应器分离的三维结构中,内部通道直径一般为几微米至几百微米,单一液相流体在通道内的流动规律满足连续介质假定,因此,连续性方程仍然适用㊂(2)流体流型分析㊂在化工原理中,流体的流型分为两种,分别是层流和湍流,其判断依据为雷诺数R e的大小㊂一般情况下较粗的管路中心容易形成湍流,而在较细的管路中,层流内层的厚度较大,流体整体为层流状态的可能性较高㊂大部分微反应器采用连续操作的方式,对于均相体系,小通量的微通道内流体的R e较小,流型以层流为主,少量大通量的微反应器可以在较高的流速下达到湍流㊂(3)管路设计与流体混合㊂管路设计的原则严谨而复杂,不同的管路设计对流体混合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㊂在传统的混合设备中,一般为湍流式混合,由于尺度限制,该混合方式在微通道反应器内难以实现㊂根据化工原理中流体流动相关知识,可以依靠层流混合和局部二次流混合技术来实现湍流[4]㊂层流混合依靠分子扩散进行,因此,通道尺寸越小越有利于提高混合效率㊂微反应器主要是通过在微通道中设计分支结构,使流体发生一次或多次分层,导致物料微团间的距离成倍减小,从而缩短混合时间,实现快速高效混合㊂局部二次流混合主要依赖结构设计,在通道中形成局部的涡流或混沌对流,使物料分散㊁变形,从而增大接触面积,以实现强化混合,例如工业化前景较好的T型撞击流微混合器㊂2.在传热教学中引入微反应器很多化工事故的发生源于热失控,因此,热量控制是化工反应的重中之重㊂由于微反应器结构的特殊性,内部流体的比表面积高达104~106 m2/m3,流体与壁面之间能够高效地进行热交换㊂对于圆管内的层流流动,管壁温度维持恒定时,由232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公式N u=h d/k=3.66可知,传热系数h与管径d为反比关系,管径越小,越有利于传热[5]㊂另有研究表明,微反应器的相间体积传热系数为传统设备的10~50倍[6]㊂因此,利用微反应器开展化学反应可以有效控制传热㊂3.在传质教学中引入微反应器微反应器的相间体积传质系数可以达到传统设备的10~1000倍[6]㊂一方面,微反应器内部的通道直径一般为几微米到几百微米,内部液滴和气泡的分散尺度也限制在这一范围内,这就保证了纳米级的混合尺度;另一方面,通道的多样性有利于内循环,促进反应物料的快速混合,进而保证反应器内物料分布的均匀性和反应过程的一致性㊂对于圆管内层流流动,由公式S h=k c d/D A B =3.66可知,当组分A在管壁处的浓度维持恒定时,传质系数k c与管径d成反比,管径越小,越有利于传质㊂由于微通道内流动多属层流流动,主要依靠分子扩散实现流体间混合,由公式t= d2/D A B可知,混合时间t与通道直径的平方d2成正比,与之前的结论一致,管径越小,越有利于传质[5]㊂由此可见,通道直径d的减小能大大强化传质过程㊂4.在传统反应器的学习中引入微反应器与传统反应器相比,微反应器占据很大的优势,随着微反应器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反应器必将替代传统反应器,实现化工生产的一场大变革㊂因此,在化工生产装置,尤其是反应器的学习中,对比传统反应器介绍微反应器及其优势,有助于学生对这一新技术的掌握㊂微反应器的优势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7]㊂(1)安全性高㊂反应体积小是微反应器最突出的特点,即使是大通量的微反应器,其内部通道直径最多可达到几毫米,高活性的反应物在微反应器内存留量少而且快速地被消耗,所以微反应器非常适合完成剧烈的化学反应过程㊂同时,微反应器中反应原料的量为微量级别,即使用到毒性较大的原料,也能将反应过程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进一步降低了出现危险的可能性㊂(2)可控性好㊂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㊂①对反应温度的控制㊂微反应器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以实现高效换热,避免了强放热反应中由于散热不及时导致的局部过热现象㊂②对反应时间的控制㊂微反应器对其微管中的物料采取连续平推流的操作方式,故物料的停留时间可以通过微管的长度来调控,从而避免了因反应时间过长而产生副产物㊂③对物料配比的控制㊂传统反应器中由于混合不均匀,容易导致某一反应物局部过量,而微反应器的反应通道在微米级,物料可以按配比快速地均匀混合,从而避免由于物料局部过量而产生副产物㊂(3)无放大效应㊂传统的工艺放大采用的是放大反应器尺寸的方法,容易导致反应器内物料的流动㊁混合尺度分布变宽,故工艺参数需要在小试的基础上进行多次调整㊂而用微反应器进行工艺放大时采用 数增放大 ,即增加微通道数量的方法,故小试条件可以直接用于工业化生产,不存在放大效应,从而缩短了产品从研发到上市的周期㊂(4)环保经济性较好㊂传统化工技术在生产上依赖于大型反应设备,存在放大效应,导致原料和能源消耗大㊁产物收率低㊂微反应器在小试反应条件下,以 数增放大 的方式进行放大生产,可有效提高产出率,并减少副产物和其他有害物质的排放,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㊂五、结语新工科 为新时代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同时也对工程类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挑战㊂化工原理是化工与制药类专业学生的第一门工程类专业基础课,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后续的化学工程相关课程如化学反应工程㊁化工设计㊁化学分离工程等奠定基础㊂但是,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于化工原理及化工原理实验的教学安排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最为凸出㊂因此,如何在教学改革中有效地将化工前沿新技术引入化工原理教学,以适应 新工科 概念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时代赋予高校与教师的使命㊂微反应器是现代化工新型设备的研究热点,具有换热和传质效率高㊁控制性好㊁安全性能高㊁易于放大等特点,顺应了高技术含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㊂微反应器 三传一反 的特征和规律与化工原理中单元操作的理论基础是一致的㊂因此,将微反应器技术引入化工原理教学具有很高的可行性,有助于学生对于化工前沿技术的了解,促进化工行业创新型㊁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㊂此外,随着对微反应器技术研究的深入,其优异的性能也越来越被大家认知,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技术和领域,人们对微尺度下多相流行为,微流体间传热㊁传质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和完善,现有的微反应器还存在很多缺陷,新型的微反应设备有待开发,培养具有微反应理念的创新型㊁应用型化工人才是时代所需㊂(下转第239页)332第2期张旭雪: 新工科 背景下的微反应器技术与化工原理教学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1: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1: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兴起条 件比较积累 来源于资本集中
技术 工场手工业时代的积累 由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化而来
劳动力 有自由的身份
还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劳动 技能
市场 英国有广大的海外市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电的广泛应用
1831年:英国: 法拉第 发现 电磁感应现象 1866年:德国: 西门子 发明 发电机 1876年:美国: 贝尔 发明 电话 1879年:美国: 爱迪生 发明 白炽灯 1888年:德国: 赫兹 发现 电磁波 1899年:意大利:马可尼 发明 电报
2.工业时代欧美国家的殖民扩张 (1)条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它们征服世界 提供了物质条件,加紧在全球扩张。 (2)表现:通过对外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武力战争等手段使亚、非、拉美地区成为 欧美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3)特征 ①通过商品和资本输出及武力手段进行扩张。 ②扩张目标不再以掠夺贵重金属为主,而是抢占商品、资本市场和掠夺原料。 ③殖民扩张遍及全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②国有企业改革 内容: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 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国有资产大幅增长,有利于国民经 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①过程 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 海经济开放区。 ②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 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2.改革开放的深化(20世纪90年代至今)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①过程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 ②作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人民生活发生 巨大变化。 (2)对外开放的深入 ①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的决策,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②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完整word版)中国化学发展史

(完整word版)中国化学发展史

浅谈中国化学发展史武瞳兰州城市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化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化学的发展史,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利用化学。

化学的历史渊源非常古老,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等等。

当时只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化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而它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

关键词:萌芽炼丹燃素定量化学化学史化学家侯德榜张青莲侯氏制碱法化学史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化学的萌芽时期:从远古到公元前1500年,人类学会在熊熊的烈火中由黏土制出陶器、由矿石烧出金属,学会从谷物酿造出酒、给丝麻等织物染上颜色,等等。

这些都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长期摸索而来的最早的化学工艺,但还没有形成化学知识,只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二)炼丹和医药化学时期:约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化学被炼丹术、炼金术所控制。

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或象征富贵的黄金,炼丹家和炼金术士们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虽然他们都以失败告终,但在炼制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在探索“点石成金"的方法中实现了物质间用人工方法进行的相互转变,积累了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和现象,为化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耕,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

英语的chemistry起源于alchemy,即炼金术。

chemist 至今还保留昔两个相关的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

但随着炼丹术、炼金术的衰落,人们更多地看到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正当发挥,中、外药物学和冶金学的发展为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准备了丰富的素材.(三)燃素化学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是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

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进行化学变化的理论研究,使化学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

(完整word版)氯碱行业生产特点

(完整word版)氯碱行业生产特点

氯碱行业生产特点凡是以电解食盐水溶液生产烧碱(氢氧化钠)的企业统称为氯碱企业。

以其它方法生产烧碱的企业,例如:苛化法生产烧碱的企业不在此列。

之所以称为氯碱企业,是因为电解食盐水生成氯气和烧碱,简称“氯碱”。

氯碱行业是基础化工行业,烧碱是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氯气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但是,由于氯气是剧毒性气体,不便储存和运输,所以,一般氯碱厂除生产一部分液氯出售外,将大部分氯气制成“氯产品”。

以氯气为原料制成的产品统称为“氯产品”,氯产品的品种较多,目前大约有300余种。

一、我国氯碱工业的发展过程生产烧碱和氯气有着悠久的历史,工业上采用电化学法始于1890年。

我国的氯碱工业到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创建,解放前发展较为缓慢,到1949年仅有氯碱厂九家,每年总产量不过1.5万吨,相当于现在一个大厂产量的1\28。

我国第一家生产厂是上海天原电化厂,1930年正式投产,采用爱伦-摩尔式电解槽(Allen -Moor),日产烧碱不过2吨,氯产品有盐酸和漂粉日产各3吨,七年以后,从国外引进了KML 爱伦式电解槽,日产烧碱达到10吨左右。

抗日战争爆发,上海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天原电化厂迁往重庆。

1932年,国民党伪国防部兵工署在河南巩县兵工厂建了一个氯碱生产系统,采用沃斯式(V orce)电解槽,氯产品有盐酸和液氯,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厂迁往四川泸州,称为二十三兵工厂。

1935年,当时的“西北实业公司”在太原建了西北电化厂,1937年投产,采用的是西门子式电解槽,日本侵华后改为太原电化厂即现在的太原化学工业集团公司。

1938年筹建,1940年投产了沈阳化工厂,产品有烧碱、漂粉和盐酸。

1939年华北化学公司汉沽化工厂投产,产品有烧碱、氯化镁、氯化钾和溴素等。

1942年又投产了汉沽化学厂,解放后两厂合并为天津化工厂。

1943年建了大沽化工厂,1947年又建了青岛化工厂。

全国解放以后,氯碱工业得到欣欣向荣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可以说是飞速发展,例如:河北沧州化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20年生产能力增长10倍。

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及其特征

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及其特征

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及其特征化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的工业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开放的进程,我国化学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学品和化学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下面将从我国化学工业的历史发展、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其特征进行详细的探讨。

首先,我国化学工业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我国化学工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0年代。

在此阶段,我国筹划了一系列的化学工业计划,并着重发展煤化工、肥料、农药等领域。

1960年代至1970年代,我国在化学工业领域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并迅速发展了化学工业,其产值快速增长,多个重要的化学工业生产基地相继建成。

1980年代至1990年代,我国化学工业增长放缓,主要是由于当时国内经济的影响和亚洲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

此后,我国化学工业迅速恢复增长,并在21世纪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学品和化学制品生产和消费国。

目前,我国化学工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我国化学工业的产值一直保持在全球领先地位,且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据统计,在2024年,我国化学工业产值约为4.6万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7%。

另一方面,我国化学工业的质量和效益仍然需要提高。

例如,我国化学品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且环保问题也仍然存在。

此外,由于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和一些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化学工业也面临着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领先性的挑战。

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我国在制定化学工业政策和计划时,注重发展绿色化学和高新技术产业。

这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其次,我国化学工业正在加大体制和创新力度,以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

例如,我国制定了推进“双创”(创新创业)发展的政策,鼓励化学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并引导企业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领域发展。

再次,我国化学工业注重拓展国际市场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2022-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押题练习试题A卷含答案

2022-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押题练习试题A卷含答案

2022-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押题练习试题A卷含答案单选题(共50题)1、下列对农作物收割后留下的秸秆的处理方法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A.就地焚烧B.发酵后作农家肥C.加工成精饲料D.制造沼气【答案】 A2、化学课程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属于哪类课程()。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活动型课程【答案】 A3、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B.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C.短周期元素形成离子后,最外层电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D.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主族序数【答案】 D4、在学习“爱护水资源”内容时,某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初步掌握节约水的一些基本方法。

”这一教学目标属于()。

A.认知性目标B.技能性目标C.体验性目标D.结果性目标【答案】 D5、《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作为化学课堂教学的建议。

A.知识与技能目标B.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C.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D.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答案】 B6、下列关于学习策略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学习策略既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程序、步骤、方法等B.不同的知识类型有相同的学习策略C.掌握学习策略不是机械套用,而是灵活应用D.学习策略更多的是学习者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的【答案】 B7、初中学生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在高中阶段又有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的学习;许多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初中部分的知识掌握不好,但到了高中,由于理解力增强,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理解很深,这种迁移现象是()。

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垂直迁移D.水平迁移【答案】 A8、化学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工业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设计了问题“使用塑料制品对人类是有利还是有害”,由学生分别代表化工产品生产者、消费者、环保工作者就此问题发表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及其特征
(标准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及其特征(标准版)
当前,我国化学工业正向着多样化、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的趋势发展。

1.化工产品和生产方法的多样化
化工生产所用的原料、半成品、成品种类繁多,绝大部分是易燃、易爆、有毒性、具腐蚀的化学危险品。

而化工生产中一种主要产品可以联产或副产几种其它产品,同时,又需要多种原料和中间体来配套。

同一种产品往往可以使用不同的原料和采用不同的方法制得。

如苯的主要来源有四个:炼厂副产、石脑油铂重整、裂解制乙烯时的副产以及甲苯经脱烷基制取苯。

而用同一种原料采用不同的生产方法,可得到不同的产品。

如从化工基本原料乙烯开始,可以生产出多种化工产品。

2.生产规模的大型化
解放以前,我国的化学工业十分落后,以化肥为例,只有大连、
南京两家工厂,合成氨年产量不过万吨左右,其它如酸碱、油脂,染料等行业工厂规模很小,有的仅是作坊,化工产品基本依赖进口。

建国以后,经过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我国化学工业像其它产业一样,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吉林、兰州、太原、成都等地都相继建立了年产2.5万吨级的合成氨厂,60年代又在浙江衢县、上海吴泾等地建成了20多个中型氮肥厂。

在此期间,我国著名化工专家侯德榜先生开创了碳酸氢铵新工艺,简化了氮肥生产过程,使其具备了普及条件。

几年间,中小化肥厂在全国遍地开花,不仅培养了大批化工人才,而且产量也构成与大中型化肥相匹敌的能力。

从70年代开始我国从国外引进了日产千吨合成氨以及相配套的大型尿素装置,目前已建成了许多年产30万t合成氨的大型化肥装置。

以合成氨计算,从1970~1985年,产量增长了7倍。

石油化工的发展代表一个国家的化学工业水平。

我国早期的石化工业主要靠石油炼制厂废气作原料,50年代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合成橡胶厂就是用兰州炼油厂的废气作原料的,后来,又生产酒精和
聚苯乙烯。

当时石油炼厂与石化工厂只是部分原料的供应关系。

由于乙烯在炼厂废气中只占14%~15%,作为原料供不应求,世界各国出现了以炼厂石脑油和天然气凝析液为原料。

采用烃类裂解技术制造乙烯的大型石化工厂,生产乙烯的装置也由20世纪50年代的lOkt 级一跃而为100~300kt级。

化工装置的大型化,在基建投资和经济效益上是无可争辩的。

以基建而论,由于化工装置大部分是由塔。

槽、釜、罐等设备构成,而投资额与容器设备的表面积成正比,产量则与其容积成正比,这样产量越大而投资越少,促进了装置的大型化。

从经济效益来看,大型化能够合理利用原材料,降低消耗定额,减少操作人员以及相对
的后勤支援和公用工程的投资。

但是大型化也存在着设备制造,搬运,安装条件等限制,以及大量原料贮存和处理的
困难。

从安全角度考虑,大型化会带来重大的潜在危险性。

(1)加工能量大增加了能量外泄的危险性
化工生产所用的原材料,多半本身就是能源或毒性源。

加工过程中一旦外泄,就会燃烧爆炸或产生易爆的蒸气云团或毒气云,给人民财产带来巨大的灾难。

1974年英国Flixborough地区化工厂己内酰胺原料环己烷泄漏发生的蒸气云爆炸和1984年印度博帕尔发生的异氰酸甲酯泄漏所造成的中毒事故,都是震惊世界的化学灾害事故。

(2)单线生产更为普遍
大型化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则把各种生产有机地联合起来,一个厂的产品就是另外一个厂的原料,输入输出只是在管道中进行,多数装置直接接合,形成直线连接,不仅规模变大而且更为复杂,装置间的相互作用强了,独立运转成为不可能。

直线连接又容易形成许多薄弱环节,使系统变得非常脆弱。

(3)生产弹性减弱
放弃了中间贮存设备,使弹性生产能力日益减弱。

过去化工生产往往在工序或车间之间,设置一定的贮存能力,以调节生产的平衡,大型化必然带来连续化和自动控制操作,不可能也不必要再设
置中间贮存能力,但因此也导致生产弹性的减弱。

(4)控制集中化和自动控制,使系统复杂化
没有控制的集中和自动化也谈不上大型化。

但控制设备和计算机也有一定的故障率,如果是开环控制,人是子系统的一员,人的低可靠性增大了发生事故的可能。

(5)设备条件要求日益严格
工厂规模大型化以后,对工艺设备的处理能力,材质和工艺参数要求更为提高。

如轻油裂解、蒸汽稀释裂解的裂解管壁温要求都在900℃以上,合成氨,甲醇,尿素的合成压力要求都在lOOatm以上,高压聚乙烯压缩机出口压力为3500atm,高速水泵转速达250.00r /m,天然气深冷分离在—120~130℃的条件下进行,这些严酷的生产条件,给设备制造带来极大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潜在危险性的严重程度。

(6)大型化给社会带来威胁
工厂大型化基本上是在原有厂区上逐渐扩建的,大量职工的生活需求又使厂区与居民区越来越近,一旦发生事故,便会对社会造
成巨大影响。

3.工艺过程的连续化和自动控制
化工生产有间歇操作和连续操作之分,间歇操作的特点是各个操作过程都在一组或一个设备内进行,反应状态随时间而变化,原料的投入和产出都在同一地点,危险性原料和产品都在岗位附近。

因此,很难达到稳定生产,操作人员的注意力十分集中,劳动强度也很大,这就容易发生事故。

间歇生产方式不可能大型化。

连续化和自动控制是大型化的必然结果。

连续操作的特点是各个操作程序都在同一时间内进行,所处理的原料在工艺过程中的任何一点或设备的任何断面上,其物理量或参数(如温度、压力、以及浓度、比热、速度等)在过程的全部时间内,都要按规定要求保持稳定。

这样便形成了一个从原料输入、物理或化学处理、形成产品的连续过程,原料不断输入,产品不断输出,使大型化成为可能。

连续大型化的生产很难想象能用人工控制。

20世纪50年代中在某些化工生产中使用负反馈的定值控制方式,使工艺过程比较平稳,
后来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逐步进入了集中控制、自动控制和计算机控制,实现了工艺过程控制的自动化,保证了运转条件和产品质量的稳定,同时也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

连续化生产的操作比起间歇操作要简单,特别是各种物理量参数在正常运转的全部时间内是不变的;不像间歇操作不稳定,随时间变化经常出现波动。

但连续化生产中外部或内部产生的干扰非常容易侵入系统,影响各种参数发生偏离;由于各子系统的输入输出是连续的,上游的偏离量很容易传递到下游,进而影响系统的稳定。

连续化生产装置和设备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紧密,输入输出问题也间歇操作复杂,所以必须实现自动控制,才能保持稳定生产。

自动控制虽然能增加运转的可靠性,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但也不是万无一失的。

美国石油保险协会曾调查过炼油厂火灾爆炸事故原因,其中因控制系统发生故障而造成的事故即达6.1%,所以即使采用自动控制手段,也应加强管理,搞好维护,不可掉以轻心。

4.间歇操作仍是化工生产的主要方式
间歇操作的特点是所有操作阶段都在同一设备或地点进行。


料和触媒、助剂等加入反应器内,进行加热、冷却、搅拌等操作,使之发生化学反应。

经一段时间反应完成后,产品从器内全部或部分卸出,然后再加入新原料周而复始地进行新一轮的操作。

间歇操作适于生产批量较少而品种较多的化工产品,如染料、医药、精细化工等产品。

这种生产方式仍是化工生产的重要方式之一。

有些集中控制或半自动控制的化工装置也还残留着间歇操作的部分特性。

进行间歇操作时,由于人机接合面过于接近,发生事故很难躲避,岗位环境不良,劳动强度也大。

因此,在中小型工厂中,如何改善间歇操作的安全环境和劳动条件,仍是当今化工安全的主攻方向。

5.生产工艺参数苛刻
采用高温、高压、深冷、真空等工艺参数,可以提高单机效率和产品收率,缩短产品生产周期,使化工生产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然而,与此同时,也对工艺操作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首先对设备的本质安全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则,就极易因设备质量问
题引发设备安全事故;其次,是要求操作人员必须具备较为全面的操作知识和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技术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成为现代化工操作工的基本条件;最后,苛刻的工艺条件要求必须具备良好的安全了防护设施,以防工艺波动、误操作等导致的事故,而对这些苛刻条件下的生产进行防护,无论从软件,还是到硬件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而一旦不能做好,就会发生不可估量的事故。

云博创意设计
MzYunBo Creative Design Co., Lt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