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媒介素养教育PPT
合集下载
媒介素养教育培训课件ppt
三、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A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①内容:
a.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 行为的主体,讯息循环,相互作用;
b.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 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双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 译码者(接受和解读符号)、解释者(解释意义)和编 码者(符号化和传达)的角色。
媒介素养教育
第二讲 媒介——服务于传播
第一章 传播学的 对象和基本问题
一、信息的定义
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 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 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 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印刷传播时代——新闻事业的兴起
15、16世纪,新闻事业——似有若无的萌芽阶段 17、18世纪,新闻事业——发育成长 19世纪后,出现以盈利为目的、以普通读者为对象、
以各种新闻为核心的现代大众报业,《纽约太阳 报》、《纽约先驱报》、《纽约论坛报》
四、电子传播时代
1、所谓电子传播时代并非电子媒介一手遮天的时 代,而是在既有的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和印刷媒介上 面又叠加一个电子媒介而已。 2、整个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都可视为新兴媒介 叠加而非取代既有媒介的复线发展过程 3、广义的电子媒介——电话、电报、广播、电视、 手机、网络
三、印刷传播时代
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印刷媒介:印刷术和印刷品
印刷术与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文艺复兴时期 之后,所以作为开启印刷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介,只有 到了近代才真正登上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舞台。
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这一系 列事务的生成相一致同步的,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 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现代文明为印刷媒介提供 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第一章 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概论》 安徽大学 刘勇
20世纪30年代,以电影和广播等大众媒介为代表 的流行文化的泛滥几乎中断了文明—文化传统所珍 视的思想和感觉方式,传统精英文化受到了前所未 有的冲击。 1933年,英国文学批评家F.R.利维斯(Frank Raymond Leais)和他的学生丹尼斯· 汤普森 (Denys Thompson)共同出版了《文化与环境: 批判意识的培养》(Culture and Environment: The
时间: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核心:参与式社区行动 内容: 由对媒介的批判性思考转为通过“赋权”“促成健 康的媒介社区,而非仅仅指责媒介的不是”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不同媒介的特质与功能的 认知能力,对媒介传播信息的解读与批判能力,以 及参与媒介、运用媒介及其信息为个人生存发展和 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
时间:20世纪30年代 核心:保护主义立场 内容: 精英的观点 视大众媒介为“下九流”的“带菌者” 传播对社会、高尚文化尤其是对青少年有害的信息, 媒介素养教育的职责是给公众打预防针,防止侵害。
时间: 20世纪60年代 核心:强调提升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和辨别力 内容: 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媒介内容都是有害的 关键是如何引导受众进行明智的选择,在接触媒介 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1.重新认识新技术条件下的信息生产新媒介素养的 内涵,首先涉及到使用者对新媒介的认知问题,其 次才是对新媒介的使用。 2.努力掌握新媒介的使用技能 3.积极倡导“交往理性”
1.媒介使用素养:不仅体现为相关技术的掌握,还应该表现为对新媒 体技术和应用的合理、合法以及节制的使用等。 2.信息消费素养: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的辨识、 分析与批判能力。 3.信息生产素养:负责地发布信息和言论的素养、负责地进行信息再 传播的素养。 4.社会交往素养:不仅表现为对相关技术的掌握,还表现为对交往对 象的选择、交际网络的维护等方面、包括尊重他人的表达权利、隐私 权、知识产权等方面。 5.社会协作素养:与协同工作的其他人达成一致目标的能力;为自己 在协同系统中定位的能力;执行协同任务的能力;与协同工作的他者 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6.社会参与素养:关注公共事务,积极参与公共话题交流,尊重公共 规则和他人的表达权,学会理性表达与讨论。
20世纪30年代,以电影和广播等大众媒介为代表 的流行文化的泛滥几乎中断了文明—文化传统所珍 视的思想和感觉方式,传统精英文化受到了前所未 有的冲击。 1933年,英国文学批评家F.R.利维斯(Frank Raymond Leais)和他的学生丹尼斯· 汤普森 (Denys Thompson)共同出版了《文化与环境: 批判意识的培养》(Culture and Environment: The
时间: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核心:参与式社区行动 内容: 由对媒介的批判性思考转为通过“赋权”“促成健 康的媒介社区,而非仅仅指责媒介的不是”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不同媒介的特质与功能的 认知能力,对媒介传播信息的解读与批判能力,以 及参与媒介、运用媒介及其信息为个人生存发展和 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
时间:20世纪30年代 核心:保护主义立场 内容: 精英的观点 视大众媒介为“下九流”的“带菌者” 传播对社会、高尚文化尤其是对青少年有害的信息, 媒介素养教育的职责是给公众打预防针,防止侵害。
时间: 20世纪60年代 核心:强调提升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和辨别力 内容: 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媒介内容都是有害的 关键是如何引导受众进行明智的选择,在接触媒介 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1.重新认识新技术条件下的信息生产新媒介素养的 内涵,首先涉及到使用者对新媒介的认知问题,其 次才是对新媒介的使用。 2.努力掌握新媒介的使用技能 3.积极倡导“交往理性”
1.媒介使用素养:不仅体现为相关技术的掌握,还应该表现为对新媒 体技术和应用的合理、合法以及节制的使用等。 2.信息消费素养: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的辨识、 分析与批判能力。 3.信息生产素养:负责地发布信息和言论的素养、负责地进行信息再 传播的素养。 4.社会交往素养:不仅表现为对相关技术的掌握,还表现为对交往对 象的选择、交际网络的维护等方面、包括尊重他人的表达权利、隐私 权、知识产权等方面。 5.社会协作素养:与协同工作的其他人达成一致目标的能力;为自己 在协同系统中定位的能力;执行协同任务的能力;与协同工作的他者 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6.社会参与素养:关注公共事务,积极参与公共话题交流,尊重公共 规则和他人的表达权,学会理性表达与讨论。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媒介素养”话题作文+课件
网络的时代,就如狄更斯《双城记》所载:“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 的时代。”空前爆炸的传媒信息,在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的同时,却也 可能带给我们烦恼与误导。作为时代青年,唯有不断提高媒介素养,方能在 网上“新集体生活”中准确筛选,不受误导,才能更好地拥抱美好生活。(引 用名言,化用材料,提出观点)
媒体报道,个人自媒体发布内容秉持真实、公益、审慎的态度。 媒体:积极报道准确真实的新闻,利用自身媒介平台宣传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以及
提高途径,来提升公众媒介素养。 政府:面向公众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从学校教育方面入手,开设课程,加强
普及宣传力度,也可以与媒体、公益机构合作,利用讲座、宣传册、宣传片等形式进 行媒介辨别力和判断力,提高他们明辨真 假是非的能力,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还要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这 就要求每个公民在对外信息发布和传播时要遵守国家关于信息内容传播的 相关规定。公民的媒介素养提高了,那些虚假信息、那些谣言就失去了群 众基础,也就没有了立足之地,也就提高了整个社会媒介素养,让谣言失 去生存的土壤,有利于为社会营造天朗气清的舆论空间。(强调大众提升 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及意义)
审题:
第一步:找出核心概念(句子):媒介素养、提升(涵养)媒介素养 第二步:明确思考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1.是什么——解释概念
媒介素养一般是指理解、鉴别、选择、评价以及有效利用传媒信息的自觉与能力, 如批判性思维、信息筛选能力等。(材料中没有明确的要在作文中阐述) 2.为什么——介绍时代背景,现实问题
《吕氏春秋.察传》中说“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孟子》中也说“尽信 书,不如无书”。如何对待信息的接受和传播,是一个值得广大青年学子关注 和思考的问题。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媒体报道,个人自媒体发布内容秉持真实、公益、审慎的态度。 媒体:积极报道准确真实的新闻,利用自身媒介平台宣传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以及
提高途径,来提升公众媒介素养。 政府:面向公众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从学校教育方面入手,开设课程,加强
普及宣传力度,也可以与媒体、公益机构合作,利用讲座、宣传册、宣传片等形式进 行媒介辨别力和判断力,提高他们明辨真 假是非的能力,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还要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这 就要求每个公民在对外信息发布和传播时要遵守国家关于信息内容传播的 相关规定。公民的媒介素养提高了,那些虚假信息、那些谣言就失去了群 众基础,也就没有了立足之地,也就提高了整个社会媒介素养,让谣言失 去生存的土壤,有利于为社会营造天朗气清的舆论空间。(强调大众提升 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及意义)
审题:
第一步:找出核心概念(句子):媒介素养、提升(涵养)媒介素养 第二步:明确思考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1.是什么——解释概念
媒介素养一般是指理解、鉴别、选择、评价以及有效利用传媒信息的自觉与能力, 如批判性思维、信息筛选能力等。(材料中没有明确的要在作文中阐述) 2.为什么——介绍时代背景,现实问题
《吕氏春秋.察传》中说“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孟子》中也说“尽信 书,不如无书”。如何对待信息的接受和传播,是一个值得广大青年学子关注 和思考的问题。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媒介素养教育培训演示课件(ppt89张)
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 统一。
二、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的运行。
会关系中进方须有共通的 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共通的意义空间
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 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 导致误解。
三、印刷传播时代
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印刷媒介:印刷术和印刷品
印刷术与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文艺复兴时期 之后,所以作为开启印刷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介,只有 到了近代才真正登上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舞台。
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这一系 列事务的生成相一致同步的,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 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现代文明为印刷媒介提供 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广义上讲,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 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3、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 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第二章 人类传播 的历史与发展
人
类
传
播
的
历
口语传播
史
与
发
展
一、口语传播时代
从语言产生到动手写字之前,人类语言大约出现在3 万6千年前
三、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A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①内容:
a.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 行为的主体,讯息循环,相互作用;
b.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 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双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 译码者(接受和解读符号)、解释者(解释意义)和编 码者(符号化和传达)的角色。
②评价: a.意义: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
二、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的运行。
会关系中进方须有共通的 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共通的意义空间
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 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 导致误解。
三、印刷传播时代
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印刷媒介:印刷术和印刷品
印刷术与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文艺复兴时期 之后,所以作为开启印刷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介,只有 到了近代才真正登上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舞台。
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这一系 列事务的生成相一致同步的,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 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现代文明为印刷媒介提供 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广义上讲,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 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3、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 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第二章 人类传播 的历史与发展
人
类
传
播
的
历
口语传播
史
与
发
展
一、口语传播时代
从语言产生到动手写字之前,人类语言大约出现在3 万6千年前
三、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A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①内容:
a.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 行为的主体,讯息循环,相互作用;
b.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 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双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 译码者(接受和解读符号)、解释者(解释意义)和编 码者(符号化和传达)的角色。
②评价: a.意义: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
《媒介文化教程》课件
媒介文化的重要性
01
02
03
社会影响力
媒介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 重要影响,能够塑造和引 导社会舆论,影响人们的 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经济价值
媒介文化作为一种产业, 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对 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贡 献。
文化传承
媒介文化是传承和弘扬民 族文化的重要途径,能够 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 明的发展。
社交化与社区化
媒介文化将更加注重社交化与社区化,通过社交媒体、社区论坛等 方式,加强用户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智能化与数据化
媒介文化将更加注重智能化与数据化,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 等技术,提高媒介文化的质量和效率。
未来媒介文化的展望
多元化与包容性
未来媒介文化将更加注重多元化与包容性, 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的用户需求 。
02
媒介的发展历程
传统媒介
传统媒介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 播和电视等。
传统媒介的特点是内容制作周期较长 ,传播方式单向,与受众互动较少。
这些媒介形式在20世纪占据主导地位 ,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娱乐内 容。
现代媒介
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代媒介开始崭露头角。
2
现代媒介包括在线新闻、博客、社交媒体和搜索 引擎等。
媒介文化通过信息传播和娱乐形式,影响 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可能造成个体对 某些事物的认知偏差。
媒介文化中的广告和消费主义思潮,可能 影响个人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导致过度消 费或盲目追求品牌。
心理健康问题
自我认同危机
过度接触媒介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如焦虑 、抑郁、社交障碍等,影响个体的心理健 康。
在媒介文化的影响下,个体可能面临自我 认同的危机,对自我价值和身份产生困惑 。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二善用多媒介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单 元信息 时代的 语文生 活二善 用多媒 介课件 部编版 必修下 册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单 元信息 时代的 语文生 活二善 用多媒 介课件 部编版 必修下 册
通过与实践的密切联系,“贯通课堂与课外”,“兼顾理论授 课和实践反哺效应”,批判、扬弃、继承,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既要 关注到“之、乎、者、也”,也能够了解例如“楼主、灌水”等网 络时尚用语,通过我们的教学,将“不规范、不合理”的文本运用 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予以疏导解决,使中学生在媒介素养能力指向 下,能够自如应对媒介环境中各种文化语态和审美倾向,趋利避害, 既拓展语文学习的视野,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又能有效避免对规 范用语的误读和审美追求的歧解。
二、善用多媒介
媒介素养教育:构建中学语文教学的全新视界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等多维媒介传播形态的兴起,媒介素养教 育逐步被纳入教育视野。“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受教育者正确 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健康的媒介 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 展”①。
当前,网络、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传播形式正无时 无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生活,影响着他们的语言表达形态和价值观 的形成。作为一种基于母语形态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新时期 的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贯通课堂与课外”“兼顾理论授课 和实践反哺效应”的开放平台和体系。多维媒介资源在中学语文教 学中的引入,将拓展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平台、培养学生全面的信 息鉴赏、批判和加工能力、形成良好的审美表达和道德素养的追求。 而这与新时期中学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殊途同归”。
一、媒介素养教育引入中学语文教学的背景解构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育是一个以课堂为唯一平台的“教—学” 单向流动体系。“中学文学社、诗歌朗诵会、主题征文比赛等”成 为在主课堂之外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嫁接要素。然而,我们长期 忽视的一点是,语文能力是一种基于母语能力培养的诉求,它不同 于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课堂外通过报刊、杂志、电视、 网络等多种媒介传播的信息、传递的文字表达方式和习惯、审美构 造和诉求,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深圳青少年 报社和特区教育杂志社联合开展的《中小学阅读情况调查问卷》显 示,中小学生认为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媒体,而他们对媒介素养一 无所知。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单 元信息 时代的 语文生 活二善 用多媒 介课件 部编版 必修下 册
通过与实践的密切联系,“贯通课堂与课外”,“兼顾理论授 课和实践反哺效应”,批判、扬弃、继承,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既要 关注到“之、乎、者、也”,也能够了解例如“楼主、灌水”等网 络时尚用语,通过我们的教学,将“不规范、不合理”的文本运用 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予以疏导解决,使中学生在媒介素养能力指向 下,能够自如应对媒介环境中各种文化语态和审美倾向,趋利避害, 既拓展语文学习的视野,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又能有效避免对规 范用语的误读和审美追求的歧解。
二、善用多媒介
媒介素养教育:构建中学语文教学的全新视界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等多维媒介传播形态的兴起,媒介素养教 育逐步被纳入教育视野。“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受教育者正确 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健康的媒介 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 展”①。
当前,网络、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传播形式正无时 无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生活,影响着他们的语言表达形态和价值观 的形成。作为一种基于母语形态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新时期 的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贯通课堂与课外”“兼顾理论授课 和实践反哺效应”的开放平台和体系。多维媒介资源在中学语文教 学中的引入,将拓展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平台、培养学生全面的信 息鉴赏、批判和加工能力、形成良好的审美表达和道德素养的追求。 而这与新时期中学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殊途同归”。
一、媒介素养教育引入中学语文教学的背景解构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育是一个以课堂为唯一平台的“教—学” 单向流动体系。“中学文学社、诗歌朗诵会、主题征文比赛等”成 为在主课堂之外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嫁接要素。然而,我们长期 忽视的一点是,语文能力是一种基于母语能力培养的诉求,它不同 于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课堂外通过报刊、杂志、电视、 网络等多种媒介传播的信息、传递的文字表达方式和习惯、审美构 造和诉求,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深圳青少年 报社和特区教育杂志社联合开展的《中小学阅读情况调查问卷》显 示,中小学生认为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媒体,而他们对媒介素养一 无所知。
四年级上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单元解读部编版课件(共16张PPT)
教学实施要点:
第7课《 健康看电视》 第8课 《网络新世界》
《我的母亲》一文就大量运用白描手法来刻画母亲的形象。
关键词: 古琴悠悠,渗透在揉碎了的音韵里。我想你青骢漫步间,那一种吟鞭东指的豪迈。琴弦只能随心一起颤抖,这一夜,这一树的苍老,彻底地成了一个包蕴这裂痕的梦。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1)正确地听取他人的意见。
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霸王英姿飒爽、金戈铁马的样子;便想到,霸王豪气万丈中的刻骨柔情;便看到,鸿门宴的磊落与遗憾,也看到了乌江之畔那最心痛的一幕。他,楚霸王项羽,给中国的历史留下
了最有气质、最英雄、最磅礴的篇章! 总之,白描手法就是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
相对于知识传递式的学习,教材所倡导的道德学习是基于教 材中呈现的学习主题,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引领学生开展体验 学习、实践学习、综合学习等多样学习方式,促使常态教学活动 从“知识立意”转向“素养立意”。
由讲授者、说教者转向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 与者、指导者、辅助者。
是简单的告诉一个结论,还是让学生体验、探究、感悟?
卡夫卡的《骑桶者》,写了一个赊煤的故事。按照现实主义的方式,主人公应当拎着煤桶走着去店里,但那就是平平常常的一篇作品了。卡夫卡采取了另外一种பைடு நூலகம்式,让主人公骑
着煤桶去赊煤,虚构了一个“骑着煤桶飞翔”的人物形象。
2.写法指导
生活告诉我的太多,我也不知要说到几何。不过最重要的,是我从生活中体味出来的感受:快乐要捧在手中,随时准备把它散给忧伤的人;宽广的胸襟要能容纳万物,可以淡泊地
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出,有其社会根源。
自大众传媒特别是视听媒介出现后,以大众 媒介为载体的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一直 是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传播学史上著名的“佩恩研究”。
“佩恩研究”拉开了传播学效果研究的序幕, 也开启了传播学密切关注大众传媒、大众文 化、青少年成长之间互动关系研究的传统。
可见,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受 众的批判意识。
例子:如何介绍一本故事书
美国围绕“解构”这个核心内容,成立于 1989年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组织——媒介素养 中心提出了关于美国媒介素养的核心概念和 关键问题。这五个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提出 后,成为许多机构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 框架:
甚至已习惯于将“媒介环境”视为“现实环 境”,这种状况极易造成媒介对公众的误导 ;“媒介真实”不等于“客观真实”,“媒介 真实”背后有社会、有政府、有权利,有作 为反映这种真实的媒体本身的局限,而受众 理解这种“媒介真实”的过程中,搀杂了社 会影响并受自身的种种限定。因此,媒介素 养教育就是要培养公众对媒介“建构现实” 功能的“破译”能力和醒觉能力,打破对煤 介的神秘幻想,要于媒介的表现中自觉加以 辨别,自主获取知识,使之为我所用,而非 被其奴役。
利维斯是英国一位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英 国早期文化保守主义代表人物。以他为首的 ((Scrutiny))《细绎》集团十分关注20世纪 以来科技发展带来的大众文化兴起和流行的 现象。
他们从保护主义立场出发,反对传媒中的流 行文化价值观念,批评大众文化缺乏“道德 的严肃性”和“审美价值”,将误导社会成 员的精神追求,尤其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 面影响;倡导以系统化的课程和训练,培养青 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以抗拒大众媒介中“ 低水平的满足”(Satisfaction at the Lowest Leval)。
《媒介素养教育》课件
《媒介素养教育》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
• 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 媒介素养的组成要素 • 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 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媒介素养教育与现代科技发展 • 媒介素养教育的国际视野
01
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媒介素养的定义
媒介素养
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以及媒 介信息的能力,包括对媒介信息的选 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 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对策二:强化学生的媒体伦理观念
总结词
学生应了解媒体伦理规范,明确媒体信息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
详细描述
媒介素养教育应加强媒体伦理观念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媒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 责任。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实践,引导学生思考媒体信息的道德和社会影响, 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对策三: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
国际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与趋势
媒介素养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
各国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媒 介素养教育模式。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正朝着更加多元化、跨学 科的方向发展。
国际媒介素养教育的成功案例与经验分享
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
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如在线课程、社交媒 体平台等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突破时间 和空间的限制,提高教育的覆盖面和参与度 。
利用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 技术
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行为习 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 源和推荐,可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
06
媒介素养教育的国际视野
总结词
教师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引导者,需要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水平。
目录 CONTENT
• 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 媒介素养的组成要素 • 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 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媒介素养教育与现代科技发展 • 媒介素养教育的国际视野
01
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媒介素养的定义
媒介素养
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以及媒 介信息的能力,包括对媒介信息的选 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 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对策二:强化学生的媒体伦理观念
总结词
学生应了解媒体伦理规范,明确媒体信息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
详细描述
媒介素养教育应加强媒体伦理观念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媒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 责任。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实践,引导学生思考媒体信息的道德和社会影响, 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对策三: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
国际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与趋势
媒介素养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
各国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媒 介素养教育模式。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正朝着更加多元化、跨学 科的方向发展。
国际媒介素养教育的成功案例与经验分享
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
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如在线课程、社交媒 体平台等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突破时间 和空间的限制,提高教育的覆盖面和参与度 。
利用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 技术
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行为习 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 源和推荐,可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
06
媒介素养教育的国际视野
总结词
教师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引导者,需要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水平。
2022高一语文第四单元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课件
力的培养不足;另一方面,当前教育体系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较少强调青少年媒介文化
解构、媒介行动参与、媒介信息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对青少年借助媒介形
成主体性人格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
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全方位联动, 在多场域同时开展教育实践。国家层面,政府和教育相关部门需要加大政 策支持力度,强化资源配置和教育理念引导,以国家力量的介入推动媒介素 养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教育层面,从中小学到高等学校都需要将媒介素 养教育融入课程学习和校园文化建设,并制定专门的实施配套方案和评价 体系,保证落实效果。社会层面,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活动、文化 活动,利用知识讲座、交流活动、科普节目等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青少年 的媒介素养。
3.你最喜欢从哪个途径获取科技信息?请小组讨论并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 ①网络:快捷、方便,信息量大。②电视:形象生动,能进行立体感 受。
【学习活动二】探讨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 1.查找相关资料,小组讨论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 参考答案 报刊:语言的运用上要保证真实可信。真实性不仅包括材料的 真实,而且用语也要恰当,不可随意夸大或渲染。 电视:要与画面结合,起到弥补画面不足、提炼深化主题的作用,不只是对 画面进行简单的说明和重复。 广播:在很大程度上接近日常口语,应定位于“说话”的形式上。 网络:词汇丰富,语法超出常规,表达方式随性且口语化,也有不可避免的粗 俗化特点。
校报编辑部 3月1日
参考答案 校报拟招聘两名编辑,招聘对象为高一、高二学生,请有意者发 个人简历至邮箱××@××,截止日期为3月25日。
【学习活动三】认识多媒介与语文学习的关系 新媒体的崛起,将我们带入了跨媒介时代,助推了语文阅读学习。根据你对 多媒介的了解,请以《语文学习与多媒介》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演讲 稿,在课堂上即兴演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维斯是英国一位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英
国早期文化保守主义代表人物。以他为首的 ((Scrutiny))《细绎》集团十分关注20世纪以 来科技发展带来的大众文化兴起和流行的现 象。
他们从保护主义立场出发,反对传媒中的流
行文化价值观念,批评大众文化缺乏“道德 的严肃性”和“审美价值”,将误导社会成 员的精神追求,尤其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 面影响;倡导以系统化的课程和训练,培养青 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以抗拒大众媒介中“ 低水平的满足”(Satisfaction at the Lowest Leval)。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简介
(一)媒介素养教育概念的提出
最早由英国学者和丹麦教育工作者于1930年
代提出。 1933年,英国文化研究学者F.r.利维斯((F.r. Leavis)和丹尼斯· 汤普森(Denys.Thompson) 出版了文化批评论著《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 的意识》(Culture and Environment ; TheTraining of Critical Awareness),首次 倡导媒介素养教育。
(二)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开展
综观世界各国和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过程
,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0年代到19b0年代,媒介素 养教育概念由英国学者率先提出,后逐步推 广到其他欧美发达国家,引起社会学、传播 学、文化学、教育学等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 和研究,一些国家开始倡导和尝试在大、中 、小学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或讲座 。
媒介素养教育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人们对各种媒介
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 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 包括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 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 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等
媒介素养教育:则指教育学生了解、熟
悉大众传播资源的内容,理解大众传媒 的本质,掌握运用传媒的基本技能,学 会管理自己的传媒事务和传媒生活,建 立与传媒合理互动的关系。
甚至已习惯于将“媒介环境”视为“现实环
境”,这种状况极易造成媒介对公众的误导 ;“媒介真实”不等于“客观真实”,“媒介 真实”背后有社会、有政府、有权利,有作 为反映这种真实的媒体本身的局限,而受众 理解这种“媒介真实”的过程中,搀杂了社 会影响并受自身的种种限定。因此,媒介素 养教育就是要培养公众对媒介“建构现实” 功能的“破译”能力和醒觉能力,打破对煤 介的神秘幻想,要于媒介的表现中自觉加以 辨别,自主获取知识,使之为我所用,而非 被其奴役。
(1)免疫范式。基众文化的批判立场,这一时期的 煤介素养教育被理解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对 “作为社会疾病的大众传媒”进行全面批判的 基础上,鼓励公众“甄别和抵制”大众文化的 欺骗性、虚伪性和麻痹作用,“提防大众媒介 的迷药”,免疫范式应运而生。正如学者马斯 特曼(Len Masterman)所说,这种媒介教育事 实上是一种排斥媒介的教育。
(2)分析范式。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
国文化研究的发韧时期,文化研究学派的开 拓者们一反“利维斯主义”的精英立场,“ 文化”不再被视为拥有特权、高不可及的“ 经典”,而被视为“整体的生活方式”。正 如文化研究学派代表人物威廉斯所指出的:“ 对于文化这个概念,困难之处在于我们必须 不断扩展它的意义,直至它与我们的日常生 活几乎成为同义的。既然文化意味着整个生 活方式,大众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有机组成部 分,那么,一味地排斥大众文化,
第三阶段是1990年代至今,随着计算机的普
及、网络的兴起,以及数字多煤体技术的广 泛应用,大众媒介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 益凸显,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在发达国家进一 步规范化,而且开始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扩散 ,成为一种颇具信息时代特征的世界性现象 。
(三)欧美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
媒介素养教育的三种范式:
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出,有其社会根源。
自大众传媒特别是视听媒介出现后,以大众
媒介为载体的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一直 是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传播学史上著名的“佩恩研究”。 “佩恩研究”拉开了传播学效果研究的序幕, 也开启了传播学密切关注大众传媒、大众文 化、青少年成长之间互动关系研究的传统。
第二阶段从1970年代到1980年代,许多国
家和地区在青少年中开始普及媒介素养教育 ,由于各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人 ,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形成规模,英国 、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芬兰、挪威、 瑞典、瑞士等大众传播发达国家将媒介素养 教育正式纳入正规的教育体系,并不断得到 重视和强化。
美国学者的“佩恩研究”是站在传者的立场,
从大众传播效果,特别是从负面效应的角度 探究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揭示其作用的内 在机理的话, 那么,英国学者提出媒介素养教育,则是从 维护传统文化的角度,关注大众文化对传统 精英文化的冲击,对传统文化的前景深感忧 虑,从而致力于提高受众的“免疫力”,以 抵御媒介的负面影响。
不加选择地批判作为大众文化主要载体的大众 煤介,就显得不合时宜甚至毫无意义。在这 种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发生变化,由 “全面批判”转变为主张人们要“判断和欣 赏大众媒介”,强调理解媒介,将媒介作为 文化现象来分析。由此,以适度开放而非简 单排斥为基调的分析范式开始兴起。
(3)破译范式。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随着结构主义符号学和文化霸权理论的兴 起,学界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范式—破 译范式。破译范式认为,大众媒介有其特殊 的生产、制作和流通规则,媒介内容是通过 符号建构出来的,并不是客观事实本身;大众 媒介具有创造“媒介环境”的功能,这种“ 煤介环境”是虚拟而不是现实的,是被媒介 选择过、解释过的现实,“媒介环境”有别 于“现实环境”,而在媒介化的社会中,人 们往往习惯于在“媒介环境”中生活,
以美国媒介素养为例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和推广者在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