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瞿秋白》有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瞿秋白》有感

今年11月的某个秋日,我们省委党校学员现场教学来到福建长汀--闽西重峦叠嶂中的一座古城。在城西罗汉岭的半山腰,屹立着“瞿秋白烈士纪念碑”。白云悠悠飘过,秋风仍在吟唱,青松如盖,绿草初黄,而瞿秋白先生,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袖和一代豪杰,在八十一年前,已经壮烈而又洒脱地走完了他36岁生命的最后时刻。现场教学后,我又特意找来《瞿秋白》一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版),穿越到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再次感受先生勇猛精进、永不言败的人生态度,波澜起伏、曲折悲壮的政治生涯,以及真诚坦率、温文尔雅的精神风貌。

牺牲: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1934年10月初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转移前,瞿秋白被留下。当时他已预料到今后的命运,说:“我个人的命运,以后不知怎么样,但是可以向战友们保证,一定要为革命奋斗到底”。

毛泽东同志在当时自身难保的情形下,也曾为瞿秋白“说话”,但未见成效。毛主席后来言及此事时说,“长征出发的时候,像瞿秋白、刘伯坚,还有我的爱弟毛泽覃等人都应该带出来的,教条主义搞宗派,把他们留在苏区,给敌人杀掉了”。毛在以后的斗争岁月里还对朋友提及:“要是瞿秋白不死,现在来领导边区的文化运动,那该多好。”入狱后,无论是面对酷刑,还是利诱,瞿秋白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以革命者坦荡的襟怀,独自扛起了忠诚和信仰的旗帜。当审讯人

员让瞿秋白效法叛徒顾顺章时,瞿秋白愤怒不已,高声斥道:“我不是顾顺章,我是瞿秋白。你认为他这样做是识时务,我情愿作一个不识时务的笨拙的人,不愿做一个出卖灵魂的识时务者!”

整个中国革命史,就是一部忠诚与背叛相较量的历史,在白色恐怖中,既有像向忠发、张国焘、顾顺章这样信念缺失、贪生怕死的投敌变节者,也有像方志敏、瞿秋白、陈树湘这样党性坚定、视死如归的坚定革命者,他们在关键时刻挺起了脊梁,彰显了党性。绝不出卖灵魂,就要面对牺牲。

1935年6月18日清晨,瞿秋白知道自己大限已至,仍一如既往地拿起一本唐诗,忽见“夕阳明灭乱山中”一句,突发灵感,写下绝笔诗:“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

从长汀师部大院走向中山公园,初夏的阳光静静地倾泻,瞿秋白的身影在地上缓缓地移动,他手挟香烟,顾盼自如,行至罗汉岭下,看见一片绿茵茵的草坪,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继而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多余的话》也许在一般人心中不能为烈士的形象增加光环,但却成全了一个真诚丰富的心灵和深挚感人的人格形象,他拿着手术刀冷静地解剖着自己,也启示后人在面对社会、人生的困境时,如何继续他那过于沉重和苦涩的思考。

担当: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担当,就是要向着光明和希望奔去。1920年初,国内关于苏俄的报

道越来越多,“布尔什维克”、“劳农新政府”等新名词屡屡出现在报端。中国先进分子把注意力转向了苏俄。

瞿秋白不满足于“隔着纱窗看晓雾”,迫切希望赴苏俄实地考察,“向着红光里去”,获得第一手材料,研究社会主义革命,以“担一份中国再生时代思想发展的责任”,“”略尽一份引导中国新生路的责任”。但当时前往莫斯科路途遥远,西方列强又在大肆攻击新生的苏俄,瞿秋白的身体也不好,亲友都劝他不要前往,但瞿主动担当时代重任,表示“宁死亦当一行”。在苏俄,瞿秋白深入新生政权的各个层面,不仅写下了大量对中国革命富有启示的、反映苏俄现实的新闻报道,而且通过富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刻画,深入的哲理性思考,写下了《赤都心史》、《饿乡纪程》等纪实文学名篇,在中国五四初期的新文学中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

担当,就是要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1927年,上海、武汉陆续发生了“清党”反共政变,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牺牲在蒋介石反动集团的屠刀之下,不少人感到前途莫测、悲观失望,有些投机分子、动摇分子声明退党,甚至自首叛变,有的党的地方支部也准备解散。瞿秋白受命于危难之际,作为党的主要领导人,抓紧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在汉口俄租界内主持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八七会议制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土地革命的方针,决定建立和发展中共自己的军队,由此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次伟大转折。而瞿秋白在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猖獗的艰难时刻,临危受命,带领中共全党和革命群众,从以往右的错误转到基本正确的方针,开

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并开创出新的斗争局面,而他的名字也与八七会议一道载入了史册。

担当,就是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不忘初心。1930年7月底,共产国际决定派瞿秋白、周恩来从苏联回国纠正李立三的“左倾”冒险错误,这是瞿秋白主持八七会议之后,又一次担负起扭转党内危局的重任。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瞿秋白一方面正式向李立三和中央政治局传达共产国际的“七月决议”,批评他们的错误;另一方面,又想尽力保护同志,避免在党内制造残酷的政治斗争。结果,这给共产国际造成一种假象,似乎瞿秋白站在李立三的立场上讲话。这些都被以王明为代表的小宗派利用,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下,1930年12月,瞿秋白被“赶出政治局”,从此彻底退出了中共中央核心领导岗位。阴冷的上海之冬,寒风过着凄雨,瞿秋白处于党内“残酷斗争、无情斗争”的氛围之中,他后来回忆“这半年几乎比五十年还长,人的精力已经像完全用尽了似的”。然而,虽然身处逆境,他依旧忍辱负重地在为党倾尽全力工作,在参与“左联”工作的那几年里,与鲁迅、茅盾等同志一道,有力推动了左翼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

情义:天寒沽酒长安市,犹折梅花伴醉眠

瞿秋白与鲁迅先生肝胆相照、惺惺相惜。他们从相识、相知到携手合作,对推动中国左翼文学运动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动人的一页。

为躲避敌人的追捕,瞿秋白夫妇时常落脚鲁迅、许广平在上海租界的公寓,鲁迅和许广平睡地板,把床让给瞿秋白夫妇。瞿秋白与鲁迅

有说不完的话,从政治时局、文学艺术到日常生活,经常是整夜促膝长谈,不知不觉“天已微明”,彼此成为最亲密和最可信赖的人。瞿秋白曾回忆说“我是在危难中去鲁迅家的,他那种亲切的同志式的慰勉,临危不惧的精神,实在感人至深”。1932年12月7日,瞿秋白将一首七绝旧作书写为条幅赠与鲁迅:“雪意凄其心惘然,江南旧梦已如烟;天寒沽酒长安市,犹折梅花伴醉眠”。

鲁迅虽然在文坛经常“横眉冷对千夫指”,但对瞿秋白却格外的欣赏和相惜,故有书赠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有次在阅读瞿秋白为其所作的杂感集序言时,认真地长时间地看着文稿,香烟燃着青烟,快烧到手指头了,他也没有察觉到,脸上显露出感动和满意的神情。瞿秋白被捕后,鲁迅曾多方托人营救,但终未成功。瞿被杀很久以后,鲁迅在谈到俄罗斯名著的翻译时依旧感慨:“秋白若不死,译这种书是极相宜的;即此一端,已足论杀人者罪大恶极”。

瞿秋白与杨之华剑胆琴心、相濡以沫。在瞿秋白短暂的人生中,杨之华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是二人情感坚固的纽带。1924年的某天,瞿秋白在向警予家中听取杨之华关于入党动机的介绍,瞿秋白郑重地说:“杨之华同志,我愿意介绍你入党!”直到晚年,杨之华仍然清楚地记得瞿秋白这句话,想起来仍然激动不已。她一生中每次填写党员履历表,总是自豪的写上入党介绍人的名字:瞿秋白。无情未必真豪杰,在瞿秋白牺牲的前夕,他对“生命伴侣”杨之华的思念之情愈益浓烈,《多余的话》里记录了他深情的笔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