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苗法:痘浆、旱苗、水苗 传播:中国 俄国
土耳其 英国
温病学派的形成
缓慢发展时期
叶桂(天士):《温热论》(1746)
吴鞠通《温病条辨》
王孟英《温热经纬》
药物学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1765) 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载药物达
滋阴派:朱震亨(丹溪) 病因:相火妄动;治疗:滋阴降火
医学各科
针灸: 王惟一,宋代著名针灸家,1027年铸铜人
模型,刻划经穴,并题穴名于模型上,用作针灸教 学和考试医生的教具。
儿科: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第一 部儿科学专著。
妇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法医:宋慈《洗冤录》
药物学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药物学的发展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
金陵版《本草纲目》
中医外科由外治为主发展为以内治为主,即以 内科的理法方药形式治疗外科病,称为外病内 治。
明代外科医生陈实功所撰的《外科正宗》不仅 记述了多种外科新手术,而且在理论上将外科 与内科相结合,为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 大贡献。
人痘接种
起源:8世纪 、11世纪、16世纪 方法:痘衣法
五行学说(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用哲学的方法对事物的抽象概括和分 类以及解释自然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以说
明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
五行学说的具体应用:
归类、相生、相克、乘侮
名医扁鹊(秦越人)
奠定基础时期 现存的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
现存的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
董奉和杏林
董奉是汉代民间著名医家,隐居庐山,热忱为 病人治病,对贫苦病人不取报酬。
病人为感激他再生之恩,栽种杏树以作纪念。后 来其居处周围杏树成林,董奉皆易谷济贫。
“庐山杏林”被传为医林佳话,为后世所称颂。
医学专著
辉煌时期
《脉经》系统地 总结了魏晋以前的 脉学成就,厘定了 二十四种基本脉象, 成为后世诊脉的规 范。
王叔和:《脉经》(公元三世纪)
皇甫谧:《针灸
甲乙经》现存最 早的针灸专书 (259年)
《诸病源候论》分病 源六十七门,列征候一 千七百二十论,论述了 内、外、妇、儿、皮肤、 五官、神经精神科等各 科疾病的诊断和预后。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 备的病因征候学专著。 该书在中国医学史上影 响极大,唐以后广为医 家引用,宋代被定为习 医的必修课本和考试的 主要科目。
朝鲜古代医学是在中国古代医学的基础上结合了 本民族的医疗实践而形成。
《医方类聚》整理了150 余种中国和朝鲜的古代 医书,反映了朝鲜古代医学与中国古代医学的密 切关系。
普及发展时期
编撰医书和成立校正医书局
北宋政府令王怀隐等编撰的大型方书《太平圣惠 方》录方16834首,是具有理、法、方、药为一体 的医方著作。
《神农本草 经》将药物 分为上品、 中品和下品 三大类
左:下品 巴豆
中:中品 五味子
右:上品 人参
中国古代医学
华佗与外科 腹部外科:胃肠吻合手术 麻醉药:麻沸散(含洋金 花) 体疗:五禽戏 《中藏经》(宋人伪托)
东汉名医张机(仲景,公元150-219年) 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辨证施治的诊断和 治疗原则,总结六经辨证;汗、吐、下、和、温、 清、补、消八法;方剂的立法、配伍、遣方和 用药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
进一步发展时期
温病学派
吴有性在深入观察了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后提出: “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别有 一种异气所感。” 吴有性将这种致病原因称为“杂气”。
温补学派
温补学派反对滥用寒凉药物,强调扶正思想,对脾胃 学说和肾命学说有深入研究,并将两者结合起来,形 成了既重脾胃又重肾命的医学理论,即阴阳双补。
药典:《新修本草》
《雷公炮炙论》:我国最早的制药学专著,论述
了各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如蒸、煮、炒、炙、煨、 煅等。对提高中药质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具有重 要影响。
中外医学交流
A、印度医药传入中国 东汉末:安息国太子安世高译经行医
魏晋南北朝:《医方明》
《隋书经籍志》:《龙树菩萨药方》等多种医书
唐:佛学与医学 孙思邈、王焘医书中都吸收了印度医学
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历程
甄橙 北京大学医史学研究中心 办公地点:逸夫教学楼609
中国医药学历史悠久,大约在商周之时,阴阳学说被引 入解释生命和疾病现象,认为生命乃是阴阳二气在人体 内和谐循环的过程,一旦阴阳失调,疾病便会发生。
春秋以后,五行学说被用于解释人体内脏腑器官的联系 和影响,从而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医 药学经过几千年无数医生的实践和改进,形成了独具特 色医学体系,至今仍在医疗保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102~1110年) 在北宋政府组织编撰的《圣济总录》中,对运 气学说做了系统论述,并将之置于显著位置。北 宋太医局将运气列为考试的基本科目之一。
金元Biblioteka Baidu家
寒凉派:刘完素(守真) 病因:火热;治疗:降心火、益肾水
攻下派:张从正(子和) 病因:邪气;治疗:汗、吐、下
补土派:李杲(东垣) 病因:内伤脾胃;治疗:补益脾胃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隋,610年)
葛洪:《肘后备急方》
槟榔药杀寸白虫 海藻浸酒治瘿 狂犬脑髓敷治狂犬咬伤
孙思邈:《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王焘:《外台秘要》
方书
药书
陶宏景:《神农本草经集注》(500 年)药物按自 然属性分为七类: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 有名未用。此外还按药物作用分类,便于临床应用。
B、中日医学交流
唐代高僧鉴真14岁 入扬州大云寺出家。 后在长安深研佛学, 兼修医学。 743 年应 日本遣唐僧之邀,东 渡传经,11年间历经 6 渡,方抵日。在日 讲经传医,被尊奉为 “日本的神农”。
鉴真(688~763)
C、中朝医学交流
《医方类聚》是朝鲜医学家金礼蒙于公元1443年 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类书。
萌芽时期
青海柳湾1054号墓出土的有钻孔的颅骨
西周甲骨卜辞
石刀:破痈排脓骨针 骨锥 青铜刀
青铜刀(bronze knife)。 西周。可用于外科手术。
医学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阴阳学说的应用: 归类、生理、病理、养生、诊法治则
土耳其 英国
温病学派的形成
缓慢发展时期
叶桂(天士):《温热论》(1746)
吴鞠通《温病条辨》
王孟英《温热经纬》
药物学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1765) 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载药物达
滋阴派:朱震亨(丹溪) 病因:相火妄动;治疗:滋阴降火
医学各科
针灸: 王惟一,宋代著名针灸家,1027年铸铜人
模型,刻划经穴,并题穴名于模型上,用作针灸教 学和考试医生的教具。
儿科: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第一 部儿科学专著。
妇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法医:宋慈《洗冤录》
药物学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药物学的发展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
金陵版《本草纲目》
中医外科由外治为主发展为以内治为主,即以 内科的理法方药形式治疗外科病,称为外病内 治。
明代外科医生陈实功所撰的《外科正宗》不仅 记述了多种外科新手术,而且在理论上将外科 与内科相结合,为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 大贡献。
人痘接种
起源:8世纪 、11世纪、16世纪 方法:痘衣法
五行学说(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用哲学的方法对事物的抽象概括和分 类以及解释自然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以说
明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
五行学说的具体应用:
归类、相生、相克、乘侮
名医扁鹊(秦越人)
奠定基础时期 现存的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
现存的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
董奉和杏林
董奉是汉代民间著名医家,隐居庐山,热忱为 病人治病,对贫苦病人不取报酬。
病人为感激他再生之恩,栽种杏树以作纪念。后 来其居处周围杏树成林,董奉皆易谷济贫。
“庐山杏林”被传为医林佳话,为后世所称颂。
医学专著
辉煌时期
《脉经》系统地 总结了魏晋以前的 脉学成就,厘定了 二十四种基本脉象, 成为后世诊脉的规 范。
王叔和:《脉经》(公元三世纪)
皇甫谧:《针灸
甲乙经》现存最 早的针灸专书 (259年)
《诸病源候论》分病 源六十七门,列征候一 千七百二十论,论述了 内、外、妇、儿、皮肤、 五官、神经精神科等各 科疾病的诊断和预后。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 备的病因征候学专著。 该书在中国医学史上影 响极大,唐以后广为医 家引用,宋代被定为习 医的必修课本和考试的 主要科目。
朝鲜古代医学是在中国古代医学的基础上结合了 本民族的医疗实践而形成。
《医方类聚》整理了150 余种中国和朝鲜的古代 医书,反映了朝鲜古代医学与中国古代医学的密 切关系。
普及发展时期
编撰医书和成立校正医书局
北宋政府令王怀隐等编撰的大型方书《太平圣惠 方》录方16834首,是具有理、法、方、药为一体 的医方著作。
《神农本草 经》将药物 分为上品、 中品和下品 三大类
左:下品 巴豆
中:中品 五味子
右:上品 人参
中国古代医学
华佗与外科 腹部外科:胃肠吻合手术 麻醉药:麻沸散(含洋金 花) 体疗:五禽戏 《中藏经》(宋人伪托)
东汉名医张机(仲景,公元150-219年) 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辨证施治的诊断和 治疗原则,总结六经辨证;汗、吐、下、和、温、 清、补、消八法;方剂的立法、配伍、遣方和 用药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
进一步发展时期
温病学派
吴有性在深入观察了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后提出: “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别有 一种异气所感。” 吴有性将这种致病原因称为“杂气”。
温补学派
温补学派反对滥用寒凉药物,强调扶正思想,对脾胃 学说和肾命学说有深入研究,并将两者结合起来,形 成了既重脾胃又重肾命的医学理论,即阴阳双补。
药典:《新修本草》
《雷公炮炙论》:我国最早的制药学专著,论述
了各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如蒸、煮、炒、炙、煨、 煅等。对提高中药质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具有重 要影响。
中外医学交流
A、印度医药传入中国 东汉末:安息国太子安世高译经行医
魏晋南北朝:《医方明》
《隋书经籍志》:《龙树菩萨药方》等多种医书
唐:佛学与医学 孙思邈、王焘医书中都吸收了印度医学
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历程
甄橙 北京大学医史学研究中心 办公地点:逸夫教学楼609
中国医药学历史悠久,大约在商周之时,阴阳学说被引 入解释生命和疾病现象,认为生命乃是阴阳二气在人体 内和谐循环的过程,一旦阴阳失调,疾病便会发生。
春秋以后,五行学说被用于解释人体内脏腑器官的联系 和影响,从而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医 药学经过几千年无数医生的实践和改进,形成了独具特 色医学体系,至今仍在医疗保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102~1110年) 在北宋政府组织编撰的《圣济总录》中,对运 气学说做了系统论述,并将之置于显著位置。北 宋太医局将运气列为考试的基本科目之一。
金元Biblioteka Baidu家
寒凉派:刘完素(守真) 病因:火热;治疗:降心火、益肾水
攻下派:张从正(子和) 病因:邪气;治疗:汗、吐、下
补土派:李杲(东垣) 病因:内伤脾胃;治疗:补益脾胃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隋,610年)
葛洪:《肘后备急方》
槟榔药杀寸白虫 海藻浸酒治瘿 狂犬脑髓敷治狂犬咬伤
孙思邈:《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王焘:《外台秘要》
方书
药书
陶宏景:《神农本草经集注》(500 年)药物按自 然属性分为七类: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 有名未用。此外还按药物作用分类,便于临床应用。
B、中日医学交流
唐代高僧鉴真14岁 入扬州大云寺出家。 后在长安深研佛学, 兼修医学。 743 年应 日本遣唐僧之邀,东 渡传经,11年间历经 6 渡,方抵日。在日 讲经传医,被尊奉为 “日本的神农”。
鉴真(688~763)
C、中朝医学交流
《医方类聚》是朝鲜医学家金礼蒙于公元1443年 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类书。
萌芽时期
青海柳湾1054号墓出土的有钻孔的颅骨
西周甲骨卜辞
石刀:破痈排脓骨针 骨锥 青铜刀
青铜刀(bronze knife)。 西周。可用于外科手术。
医学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阴阳学说的应用: 归类、生理、病理、养生、诊法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