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板块早古生代构造_沉积演化_刘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9年7月SCIEN T I A G EO LO GI CA SIN ICA34(3):347—356
华北板块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演化*
刘 波 钱祥麟 王英华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北京 100871)
摘 要 任一特定时期的地质演化都必定源自前期背景,并影响后继地质作用。
元古宙的构造特征及晚古生代的地质记录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早古生代华北板块的构造-沉积
演化,这一演化包括4个阶段。
第1阶段(∈1—∈3)以被动陆缘的发育和全球海平面上升为
特点,二者叠加形成强烈的相对海平面上升,并在南、北边缘形成早期沉积。
第2阶段(O1y—
O1l)表现为因洋壳俯冲导致的西南部构造抬升及全球海平面下降,二者结合形成的相对海平
面下降在华北中部及西南部形成分布广泛的不整合面及白云岩。
第3阶段(O1m—O2)期间,
来自南、北的挤压导致以边缘上凸为特点的板块变形,在伴以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情况下导致
轻度的相对海平面上升并形成板块中部局限陆表海的膏岩沉积。
第4阶段(O3—C1)则是强烈
的南北挤压和全球海平面下降导致华北大陆板块整体鞍状抬升和长期不整合的发育,该不整
合在北部及南部的侵蚀作用明显强于中部。
关键词 早古生代 华北板块 构造-沉积演化
1 构造背景
早古生代华北板块包括现在的鄂尔多斯及朝鲜半岛。
华北板块在晚太古代进入板块构造机制演化(钱祥麟1986,1995)之后,在中、新元古代形成了以大套浅海相沉积为特点的第一套盖层,其典型代表是蓟县中上元古界剖面。
元古宙广泛裂谷火山岩及岩墙群的存在表明此时华北板块已属成熟刚性板块(候贵庭等,1994,1998)。
沉积岩系展布及火山岩系性质显示中、新元古代的华北具有拗拉槽的构造背景。
元古代时华北板块内存在两条主要拗拉槽,即燕辽拗拉槽和中条拗拉槽(孙枢等, 1981,1982;李继亮等,1987)。
或者说华北板块元古宙最主要的构造单元是燕辽、太行和中条拗拉槽构造(钱祥麟,1986)。
华北板块南部边缘存在北西西向的豫淮拗拉槽,该拗拉槽一直活动到元古宙末(震旦纪)。
沉积层序及火山岩的对比研究表明,华北板块中东部在元古宙时主体拗拉槽可能是同一拗拉槽,这一拗拉槽几乎从豫淮裂谷一直向北伸向华北北缘并向南开口,而不是分别向南、北开口的两个拗拉槽(刘波等,1996)。
该拗拉槽在南部保存了比北部更全的地层记录,这是因为沉积作用在南部启动早而结束晚的缘故。
典型的元古宙拗拉槽层序由下部的碎屑岩为主和上部的碳酸盐岩为主构成(陈晋镳等198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刘波,男,1965年4月生,讲师,大地构造学及沉积学专业。
1998-12-03收稿,1999-05-07改回,王桂凤编辑。
348地 质 科 学1999年
元古代华北板块边缘也以裂谷型沉积及火山作用为主。
北缘在白云鄂博一带发育中元古代的边缘拗拉槽查尔太群和大陆斜坡沉积的白云鄂博群,显示被动大陆边缘之特征(王鸿祯等,1990)。
鄂尔多斯深钻资料揭示,华北地台西缘元古宙时期也是一向南开口的拗拉槽¹,相当于现贺兰山所在位置,并与秦岭和祁连共同构成三联裂谷。
华北南缘元古宙稍显复杂,吴汉宁等(1990)认为存在元古宙的秦岭微板块。
张国伟等(1987)和贾承造(1988)据地化分析认为华北南缘存在中、新元古代的安山型活动陆缘。
Wang等(1984)也认为,华北南缘中、新元古代,特别是晋宁期曾存在洋壳向大陆边缘的向北府冲。
因此华北南缘元古宙显示活动陆缘特征。
华北东部自古生代以来,特别是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改造使元古宙记录保存较少,仅朝鲜半岛有几个元古宙残余盆地的记录(Lee,1988)与华北南部相似。
沃川、平南等地的晚震旦冰绩岩、沃川带西南侧的新元古代页岩沉积,以及辽东南部震旦系地层的存在(王敏成等,1986;杨欣德,1988)表明元古宙时华北东部边缘属于结束时间较晚的被动大陆边缘。
元古宙末形成的稳定而均一的大陆是早古生代陆表海碳酸盐岩发育的基础。
元古宙末明显的地层缺失表明,拗拉槽演化阶段之后整个华北抬升,特别是北部及中部。
在新一轮地质演化中,元古宙的构造-沉积格局被继承。
元古宙时的活动带在古生代时仍为强沉降带,古生代的沉降、沉积中心与元古宙相一致。
元古宙末期泛大陆的形成并未造成强烈构造抬升,未产生大幅度的地势差,因而其后的沉积作用基本继承了中晚元古代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类型。
2 后期构造
晚古生代之初的沉积记录是早古生代结束之后板块基本构造格局的反映。
弄清早古生代结束后长达1.3亿年的地层缺失的原因是完善早古生代地质演化的关键。
晚古生代华北仍处陆表海环境,但其古地理构造格局已有所改变。
中石碳世岩相古地理实际上反映了早古生代末以来华北板块构造形变导致的地势变化情况(图1)。
华北板块晚古生代无论从沉积格局还是沉积类型上与早古生代都有很大差别。
地势格局一改早古生代时中高边低的面貌而为南北两面较高的凹形。
岩相古地理分析表明,石碳纪时华北板块地形表现为以鄂尔多斯东部为南北脊的不对称鞍状。
北部鞍头高于南部,故此期北部是主要物源,而南部则以海湾与大海相通º。
鞍状地势北部高地位于乌兰格尔—杭锦旗以北,呈东西向,并向南突出。
南部高地在吴旗、庆阳一带。
北部高地奥陶系地层全被剥蚀,南部高地保留约100—400m奥陶系。
鞍的西翼部地势陡窄,东翼部宽缓。
在沉积类型上,上古生界陆源碎屑已占相当大比例,碳酸盐岩明显减少。
西翼大量保存了奥陶系马家沟组及峰峰组地层,局部地方保存了更高层位的平凉组。
东翼则以朝鲜半岛中部保存的下古生界层位最高。
李河荣曾认为其最高层位为志留系,但安太庠等(1990)认为是中奥陶世地层,并进一步确定该套地层相当于华北的八陡段。
因此,当时朝鲜半岛应属于东部古地势低洼区。
由于南北向鞍状隆起阻隔,西翼部因快速构造沉降,形成了近千米的中石炭统含煤建造;而
、»曾少华,1989,鄂尔多斯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富集条件研究,石油总公司研究报告。
¹
º王德发,1996,华北上古生界沉积、层序展布及储层特征研究,石油总公司新区项目报告。
东翼广大宽缓地区内形成了厚度不超过30m 的典型地台型本溪组陆表海沉积¹。
早古生
代祁连加里东碰撞带(左国朝等,1987)或俯冲增生楔(张建新等,1998)的形成是造成鞍部西翼陡窄的原因,
而此时东翼可能是受控于扩张边缘的开阔海洋。
图1 华北板块中石炭世本溪期岩相古地理图
Fig.1 Lithofacies-paleogeographic map
of the Middle Carboniferous Benxi Period ,N Ch ina plate
以上表明,华北南北边缘在早古生代结束后和在中石炭世以前曾有过强烈抬升,这一抬升是由于北部及南部洋壳消减板块向华北陆板下俯冲造成的。
其结果在北部形成了西拉木伦河以北的早古生代蛇绿岩套(何国琦等,1983)。
该套蛇绿岩代表了晚奥陶世北部洋壳向华北板块之下的俯冲(王鸿祯,1990)。
尽管对秦岭群归属存在分歧,但基本一致认为华北南界也存在加里东期蛇绿岩带和大陆增生(张国伟等,1987;贾承造等,1988),或存在加里东期造山带(王鸿祯,1990),或存在以构造热事件为特征的加里东运动(邓清禄等,1996)。
但在该加里东褶皱带的大陆一侧(华北)并未出现造山带沉积(王鸿祯,1990),更准确地说是未见这种沉积被保存到今日。
根据构造格架、火山岩特点、古地势及岩相古地理状况推测加里东时华北北部为陆缘弧,为连续物源区;南部为岛弧,形成指状物源区。
北带由于海西带的向北退却,因而在后来的构造运动中没有强烈抬升,古生代构造保存较全;南带则因中生代强烈的陆-陆碰撞导致大别山带深部榴辉岩带的出露及加里东期蛇绿岩的缺失。
由此可见,华北板块南北两侧的俯冲作用应开始于石碳纪之前。
北部因中新生代改造弱而留下了此期地质记录。
南部则因中生代时强烈的陆-陆碰撞掩盖了在陆陆碰撞之前的洋壳俯冲作用。
349 3期刘 波等:华北板块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演化
3 华北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演化
地质作用过程就全球来说是连续的,但某种类型地质作用在某一特定区域则可能存在明显的阶段性。
对某一地区地质作用阶段性的划分正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过程的全貌,也是了解地质作用过程的唯一易行的途径。
因此,笔者将通过阶段性地质作用特点的阐述来说明华北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演化过程。
3.1 演化阶段的划分
从沉积、沉降史的研究(刘波,1997)不难发现控制沉积层序展布的三大因素中基底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共同控制了华北早古生代陆表海盆地的形成、发育和消亡的全过程。
早古生代华北板块构造运动表现为大陆板块的连续宽缓的弯曲变形,海平面变化则表现为高频率的小幅度振荡。
构造作用和海平面变化的叠加控制了华北下古生界沉积产物的类型及分布样式。
古地磁记录及沉积记录本身都表明在早古生代时华北地区具有较一致的干燥温暖气候条件,因此气候因素对沉积样式的改变不会有重大贡献。
图2 沉积率和侵蚀率对瞬时上升函数的影响
(据Tur cotte et al .,1984)Fig.2 S ketch map show s effectings of sedimentary
and erosion velocities on in stantaneou s r ise function T urcotte 等(1984)在建立综合地层模
式时引进一相对海平面下降期间的剥蚀作用
因素。
就华北地区而言,据这几个变量的相互
作用,应产生一个瞬间上升的复合相对海平
面变化的函数曲线(图2)。
在沉积层序中体
现这几个因素相互作用关系的就是层序界面
(或不整合面)。
华北早古生代地质记录中的
两个明显不整合面,即:早奥陶世的亮甲山组
顶部不整合面和中奥陶世峰峰组顶部不整合
面。
这些作为层序结构或盆地性质转换界面
(许效松,1995)的不整合面反映了控制沉积
作用的各地质因素重要性的调整,因此,不整合面是划分构造及沉积作用演化阶段的重要
标志。
在更小尺度的构造演化中,华北板块晚震旦世至早古生代属于同一个演化阶段,并以被动大陆边缘的发育为特征(Yin An et
al .,1996)。
本文据不整合面及层序结构变化将华北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演化分成4个阶段(图3)。
第1阶段为陆表海盆地形成期,第2、3阶段是盆地发展期,第4阶段则是华北早古生代陆表海盆地的消亡时期。
各阶段表现出不同构造-沉积演化样式。
3.2 各阶段的构造—沉积作用
3.2.1 寒武纪(图3-a,4-a)
元古宙末泛大陆的形成导致在华北板块上形成一个广泛分布的夷平面。
古生代时首先在华北东北部及南部豫淮地区发生沉积作用,并保存了较完整的寒武系地层。
海侵首先
350地 质 科 学1999年
图3 华北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演化的分阶段剖面模式图
Pt 3——新元古界;∈——寒武纪(系);O ——奥陶纪(系);S ——志留纪(系);
C ——石炭纪(系);O 1y ——早奥陶世冶里期;O 1l ——早奥陶世亮甲山期;
O 1m ——早奥陶世马家沟期;O 2f 中奥陶世峰峰期;
U F 1——马家沟组底部不整合;UF 2—
—马家沟组或峰峰组顶部不整合Fig.3 Section m odel of tectono-sedimentary evolu tion stages,the Early Paleozoic N Ch ina Plate
发生的边缘地区,如北部的燕辽地区、南部的豫淮地区、东部的辽东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以及西部的鄂尔多斯西南缘等地均发育了最低的寒武系层位和最高的元古界层位。
辽东南部震旦系和寒武系为连续过渡,该地碱厂组之下有相当于筇竹寺阶的大林子组层位(王敏成等,1986;杨欣德,1988),与此相似的是朝鲜北部早寒武世与新元古代的连续沉积。
朝鲜半岛寒武纪地质记录中,寒武系底部广泛存在石英岩及页岩(Lee,1988)表明华北板块东缘还存在古老隆起带,该隆起带位于元古宙燕辽拗拉槽以东。
南缘则因张裂环境火山喷发而在早寒武世(辛集组底部)形成火山碎屑岩(王德有等,1992)。
根据古岩相分布不难看出,本阶段华北板块的地形表现为:鄂尔多斯中央南北向隆起与整个板块中部中央东西向隆起相接形成“丁”字形古陆(图4-a )。
考虑到朝鲜半岛还存在古老隆起带,这样,此期板块变形格局为脊呈东西向的鞍形,并控制沉积区呈鞍状分布。
在构造动力上显示南北向的伸展和东西向的挤压。
由于南、北边缘基底构造沉降与广泛的海平面上升相结合导致这些区域以相对海平面上升占主导地位,从而在层序结构上形成以海侵体系域占主要比例的层序组合。
351
3期刘 波等:华北板块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演化
图4 华北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演化平面图
(a)寒武纪时期(∈1—∈3);(b)早奥陶世冶里期和亮甲山期(O 1y —O 1l);
(c )早奥陶世马家沟期至中奥陶世(O 1m —O 2f );(d )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O 3—C 1)
1.∈1古陆区;
2.古陆区;
3.等厚线;
4.郯庐断裂位置;
5.大陆岩石圈范围;
6.古洋脊;
7.洋→洋板块边界;8.洋→陆板块边界;9.含膏盐白云岩分布带;10.中奥陶统峰峰组残余等厚线
Fig .4 Plain sketch map sh ow ing tecton o -sedimentary evolu tion of the E arly Paleozoic N C hina plate
3.2.2 晚寒武世末至早奥陶世亮甲山期(图3-b ,4-b )
由构造运动导致的应力场从南北拉伸向南北挤压过渡,因而从晚寒武世开始沉积底面变得平坦,海水覆盖全区,形成各地近等厚的浅水沉积。
早、中寒武世时存在的中央隆起及吕梁古陆和东胜古陆均几乎完全消失。
在晚寒武世时北祁连有过收缩和洋壳俯冲(左国朝等,1987)。
这一收缩在秦岭也有表现,并导致南华北地区上寒武统地层和下奥陶统治里组和亮甲组地层的不同程度缺失。
鄂尔多斯地区广泛缺失冶里组及整个华北地区大范围早奥陶世平行不整合面的存在表明Llanvirnian -Llandelian 期有活跃的地壳运动表现352地 质 科 学1999年
(安太庠等,1990)。
该不整合面表现为地层缺失程度向北东方向减弱,这种同一盆地中同一海平面控制的沉积作用的区域变化只能是南部构造运动起了主导作用所致。
与该不整合面的形成相应的是在东北部形成了低位边缘楔的沉积体系域。
在不整合面发育之前的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亮甲山期是主要的高位体系域形成期,形成了广泛的白云岩层。
3.2.3 早奥陶世马家沟期至中奥陶世(图3-c ,4-c )
由于南北向的挤压应力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导致华北沉积底界由平坦状向中凹状转变。
华北中部在马家沟期后期形成了东西走向的泻湖或半泻湖环境。
多数马家沟组不同层段含有石膏沉积,如华4井的钻井深度上有约200m 的膏盐层,峰峰露头剖面也有很多膏盐溶孔。
马家沟期早期,鄂尔多斯西缘水深,东缘水浅。
西缘发育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并有南方型动物群混入(安泰庠等,1990)。
在朝鲜半岛南部江原道地区,华北型斗围峰型地层中也混有华南型的牙形石。
这表明中奥陶世朝鲜半岛南部一带与鄂尔多斯西缘一样属于较深水环境。
形成这种类型奥陶系分布的原因是由于南北两侧挤压增强所致。
构造的不均衡抬升及相对较高海平面形成了此期的高位陆表海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
3.2.4 中奥陶世晚期至早石炭世(图3-d,4-d)
在进一步的南北向挤压下,华北大陆板块整体抬升,海水退出全区,并首先在大陆边缘形成低位时的中奥陶统斜坡重力流沉积。
此期华北南北两侧分别形成蛇绿岩套。
秦岭群南部的丹凤群蛇绿岩同位素年龄为400M a(孙勇,1988),表明在早古生代末秦岭地区肯定已存在明显的俯冲作用,即早已开始了挤压过程。
王清晨等(1989)也认为秦岭区大于250Ma 的年龄可能与泥盆纪即已开始的洋壳俯冲作用有关。
南北两侧的挤压抬升导致华北整体抬升。
靠近俯冲带的北部及南部抬升最快,中部次之,东部及西部最慢。
因此在华北东西两缘形成相对低凹区,这些地方保存了华北最高的奥陶系地层层位。
如东部朝鲜半岛的桧洞里组与华北峰峰组相当,且较齐全(安泰庠等,1990)。
在西部鄂尔多斯韩城地区奥陶系最高层位为峰峰组,而大佘太、贺兰山、环县、彭阳、珑县、耀县等地则比华北腹地保存了更新的两个层位(耀县组和桃曲坡组)。
在这段时期内由于洋壳俯冲不强或相对均衡压力作用,华北板块地势差小,未能形成强烈剥蚀。
干酪根H /C 原子比,最高热解峰温度和饱和烃碳数分布的相似性反映了华北中奥陶统和中石碳统在有机质演化上的基本连续性,也表明中奥陶统顶部在长时间暴露时剥蚀厚度不大(曾少华等,1989)。
此期仅在远离华北克拉通的古洋或大陆边缘远端有少量志留纪和泥盆纪沉积,如朝鲜半岛临津江拗陷和玉井带的泥盆纪狭窄裂谷式地堑沉积(钱祥麟,1994)。
3.3 华北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演化格架
如今,地质研究已不再是静态研究,而是通过各时期不同状态推知其演化的过程。
通过以上各阶段地质作用分析的总结,将华北板块早古生代的主要地质作用统一到时间尺度上,并突出各阶段主要地质作用的类型及主控因素(图5)。
4 结论岩相古地理研究与大陆板块边缘构造学研究可以揭示大陆板块内部的构造-沉积演
353 3期刘 波等:华北板块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演化
图5 华北早古生代构造-沉积的综演化格架
(全球海平面资料据徐怀大,1995)
∈1——早寒武世;∈2——中寒武世;∈3——晚寒武世;O 1y -O 1l ——早奥陶世冶里期和亮甲山期;
O 1m ——早奥陶马家沟期;O 2f ——中奥陶世峰峰期
Fig .5 An assemb le framew ork of tectono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Early Paleozoic N China Plate
化规律,本文特别强调了后期岩相分布对先期构造、地势格局的指示作用。
构造、沉积、海平面变化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彼此间可提供对方的信息。
华北早古生代的构造-沉积样式绝不是单一的,而更复杂。
不能因为华北南缘中生代的强烈陆-陆碰撞掩盖了古生代的地质记录就忽视古生代地质作用的复杂性,即:不能因陆-陆碰撞而忽视了陆-陆碰撞之前的洋壳俯冲。
如果承认古生代时华北与扬子之间为大洋所隔,那么就有必要弄清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碰撞前的大洋消失过程及其对华北板块的影响。
本文提供了354地 质 科 学1999年
一个4阶段的演化模式来解释这一过程。
参考文献
安太庠,郑昭昌.1990.鄂尔多斯盆地周缘的牙形石.北京:科学出版社.201.
陈晋镳,张惠民,赵 震,等.1980.蓟县震旦亚界研究.见:中国震旦亚界研究.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88—112.邓清禄,杨巍然.1996.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开”“合”构造格局及加里东运动.地质科技情报,15(2):45—50.冯正昭,陈继新,张吉森.1991.鄂尔多斯地区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北京:地质出版社.190.
何国琦,邵济安.1983.内蒙古东南(昭盟)西拉木仑河一带早古生代蛇绿岩建造的确认及其大地构造意义.沈阳地
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北方板块构造文集(第一集).234—249.
候贵庭,穆治国.1994.华北克拉通晚前寒武纪镁铁质岩墙群K -Ar 年龄及地质意义.华北地质矿产杂志,9(3):
88—95.
侯贵庭,张 臣,钱祥麟,等.1998.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群形成机制及构造应力场.地质论评,44(3):
309—314.
贾承造,施央申,郭令智.1988.东秦岭板块构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5—12.
李继亮.1987.白云鄂博元古代裂陷槽的岩石组合与构造演化.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集刊,第1号,21—33.
刘 波.1996.华北北部中元古代凡河群火山岩S m —Nd 同位素年代及其大地构造意义.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3
(2):35—42.
刘 波.1997.华北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演化及下古生界油气系统:[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135.
钱祥麟.1986.中朝断块区.见:张文佑等.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160—180.
钱祥麟.1994.华北板块受扬子板块碰撞的响应及其中新生代华北及东部邻区盆地构造成因.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会
议文集.32—35.
钱祥麟.1995.大陆岩石圈板块构造演化的一个基本模式.见:钱祥麟主编,伸展构造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32—
36.
孙 枢,李继亮,王清晨,等.1981.豫陕中-晚元古代沉积盆地(一).地质科学,16(4):314—322.
孙 枢,李继亮,王清晨,等.1982.豫陕中-晚元古代沉积盆地(二).地质科学,17(1):3—12.
孙 勇.1988.东秦岭蛇绿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科学通报,33(2):11—20
王德有,张思惠,阎国顺,等.1992.河南早寒武世岩相古地理及铅锌矿控矿环境研究.武汉:地质大学出版社.154.王鸿桢,杨森楠,刘本培.1990.中国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347.
王敏成,杨忠杰.1986.辽东半岛南部寒武系下统筇竹寺阶的发现及其意义.辽宁地质,(1):1—7.
王清晨,孙 枢,李继亮,等.1989.秦岭的大地构造演化.地质科学,24(2):129—142.
吴汉宁,常承法,刘 椿,等.1990.依据古地磁资料探讨华北和华南块体运动及其对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影响.
地质科学,25(3):201—214.
许效松.1995.层序不整合界面的综合标志与盆地性质.见:王英华,鲍志东,朱筱敏编.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新进
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442—445.
徐怀大.1995.如何推动我国层序地层学迅速发展.地学前缘,2(3—4):103—113.
杨欣德.1988.辽东半岛南部震旦系大林子组及碱厂组沉积相分析.辽宁地质,(2):159—168.
张国伟,孙 勇.1987.秦岭构造带的形成及其演化.见:西北大学成立四十五周年学术论文集.西安:西北大学出
版社.
张建新,许志琴,徐惠芳.1998.北祁连加里东俯冲-增生楔结构及动力学.地质科学,33(3):290—299.左国朝,刘寄陈.1987.北祁连早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地质科学,22(1):14—24.
Lee Dai-Sun g (ed).1988.Geology of Korea.Kyohak-Sa Pu blish ing Co.,S eaul,Korea.514.
T urcotte D L ,Kenyon P M .1984.Synthetic pas sive margin stratigraphy .AAPG Bulletin ,68(3):768—775.
Wang H Z,Qiao X F.1984.Proterozoic Stratigraphy and T ecton ic Fram ew ork of C hina.Geological M agazine,121355 3期刘 波等:华北板块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演化
356地 质 科 学1999年
(6):599—614.
Yin An,Nie S Y.1996.A Ph anerozoic palin spastic reconstru ction of Ch ina and its neighboring regions.in:An Yin an d M ark Harrison(eds),Th e Tectonic Evolution of Asia.London.Cam bridge Un iversity Pres s.442—484.
TECTONO-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NORTH CHINA PLATE IN EARLY PALEOZOIC
L iu Bo Qian Xianglin Wang Y ing hua
(Dep artment of Geology,P eking Univ er sity,Beij ing100871)
Abstract
Any period of g eo logical evolution must originate fro m the previous one (backg round)and affect the follow ing stage.T he Proterozoic tecto nics and the Late Paleozo ic records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tectono-sedim entar y ev olution of Nor th China Plate in Early Paleozoic including4stages.The first stage(∈1-∈2)is characterized by development of passive marg ins and eustatic sea level rise, accum ulation of w hich produced an intensive relative sea level rise in the north and south marg ins w her e the early sedim entatio n too k place.T he second stage(∈3-O1l)is featur ed by the tectonic uplift,caused by subduction o f ocean cr ust,in the southw ester n area and eustatic sea level fall,w hich created a relative sea level fall and the w idely developing o f do lostone and unconfor mity in central and southw estern No rth China.In the nex t stage(O1m-O2),the S-N compression resulted in mar ginal bulging deformation of No rth China plate,w hich w as accompanied by eustatic sea level rise leading to a lig ht relative sea level rise and fo rmation of evaporites in the lim ited eperic sea of central Nor th China.The last stage(O3-C1)is no ted fo r intensive S-N co mpr ession and eustatic sea level fall,which gav e rise to the saddle-type uplift of the w ho le plate and the developing of ex tensive unconfo rmity,o n w hich mo re strata w ere eroded aw ay in the north and south marg ins than in the central Nor th China.
Key Words Early Paleozoic,T ectono-sedim entary ev olution,North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