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简答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简答题
1.简述肝小叶的结构
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呈多角棱柱体。肝小叶中央有一条沿其长轴走行的中央静脉,周围是大致呈放射状排列的肝索和肝血窦。肝细胞单层排列凹凸不平的板状结构称肝板。相邻肝板吻合连接,形成迷路样结构,其切面呈索状,故也称肝索。在肝小叶周边的肝板,其肝细胞较小,嗜酸性较强,称界板。肝板之间的肝血窦,血窦经肝板上的孔互相通连。肝细胞相邻面的质膜局部凹陷,形成微细的胆小管。这样,肝板、肝血窦和胆小管在肝小叶内形成各自独立而又密切相关的复杂网络。
2.简述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及其内分泌调节。
子宫内膜的月经周期变化分为三期,分别收到不同激素的调节。①增生期:在雌激素作用下,上皮细胞与基质细胞不断增值。增生早期,子宫腺少、细而短。增生晚期,子宫内膜增厚至2~3mm,子宫腺增多,增长,腺腔增大,腺上皮细胞内出现糖原。②分泌期:在雌激素和孕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继续增厚至5mm。子宫腺极度弯曲,腺腔膨胀,充满腺细胞的分泌物,内有大量糖原。固有层基质中含大量组织液而呈现水肿。基质细胞肥大,胞质内充满糖原、脂滴。卵若受精,内膜继续增厚,发育为蜕膜;否则,进入月经期。③月经期:由于黄体退化,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下降,螺旋动脉收缩,内膜缺血导致包括血管壁在内的各种组织细胞坏死。而后,螺旋动脉短暂扩张,血液涌入内膜功能层,内膜表层崩溃,坏死的组织块及血液进入子宫腔,从阴道排出。在月经末期,功能层全部脱落,基底层的子宫腺细胞迅速分裂增生,向表面铺展,修复内膜上皮,进入增生期。
3.试比较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的光镜和电镜结构的同异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光镜下,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胞质内都有大量肌原纤维,并呈现明暗相间的横纹,故都为横纹肌,但肌原纤维于骨骼肌更丰富。骨骼肌细胞为长圆柱体,多核,核位于肌膜下方,细胞间无连接;心肌细胞为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分支,细胞连接处形成闰盘,有1~2个核,核居中。电镜下,骨骼肌细胞的肌原纤维较规则,而心肌细胞的肌原纤维的粗细不等、界限不很分明,但均由大量肌节重复排列构成,而肌节由粗、细肌丝构成。肌原纤维间均有丰富的线粒体以及横小管、肌浆网等。骨骼肌细胞的横小管位于明、暗带交界处,因此,一个肌节接受两条横小管;心肌细胞的横小管较粗,位于Z线水平,因此,平均一个肌节接受一条横小管。骨骼肌细胞的肌浆网发达,末端的终池和横小管连接成为三联体;心肌细胞的肌浆网稀疏,终池少而小,与横小管仅形成二联体。
二者的结构差异和其它功能差异一致。骨骼肌是随意肌,在神经支配下迅速收缩,发达的横小管和三联体可把信息迅速传递给肌浆网,引起钙离子的释放,引发肌丝滑动;骨骼肌细胞间无连接,保证了收缩活动的精确。心肌不是随意肌,收缩信息来自心脏传导系统,经缝隙连接传布,引发心房肌或心室肌的同步收缩。
4.简述肾单位的组成
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每侧肾约有100万以上肾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囊、肾小球和肾小管。肾小球是由毛细血管网组成的,其血管壁的内
皮细胞与基底膜、肾小囊上皮细胞一起构成肾小球滤过膜,对流经肾小球的血浆起滤过作用。肾小球外有称为肾小囊的包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肾小管分三段:近球(端)小管、髓袢细段、远球(端)小管。肾单位各部存在于肾皮质、髓质中的一定部位。机体尿的生成依赖于肾小体、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协同活动。肾小球恰似一个越滤器,流经肾小球的血液成分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均被滤入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原尿经过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选择性重吸收,只有少数的水分和多余的无机盐成为终尿而被排出体外。同时,肾小管与集合管还通过分泌、排泄活动,将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由血液清除到终尿中。
5.比较中动脉和中静脉的光镜结构
内膜:中动脉内皮下层薄,内弹性膜明显;中静脉内膜很薄,内弹性膜不发达或没有。
中模:中动脉较厚有10到40层环形平滑肌;中静脉薄很多只含有稀疏的环行平滑肌。
外膜:中动脉厚度与中膜相似,可见外弹性膜,但没有内弹性膜明显;中静脉相对厚,无外弹性膜,有的可见少量重行平滑肌束。
9,说明化学突触的超微结构及信息传递过程:
化学突触包括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突触前、后成分彼此相对的细胞膜分别成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二者之间的间隙为突触间隙。突触前成分一般是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呈球状膨大,又称突触小体,内含许多突触小泡,还有少量线粒体、微管和微丝;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突触后膜中有神经递质和调质的受体。当神经冲动沿轴膜传至轴突终末时,即触发细胞在的钙离子进入突触前成分,导致突触小泡移至突触前膜,释放小泡内物质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中相应的受体结合,是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神经元出现兴奋或抑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