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感
跨文化交际中的距离感知与情感表达

跨文化交际中的距离感知与情感表达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际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距离感知和情感表达成为了重要的因素。
通过了解他人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以及在交流中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距离感知与情感表达,并提供一些建议来克服障碍。
距离感知是指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所感受到的心理和情感上的距离。
不同文化对距离感知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偏好。
例如,亚洲文化中通常更重视个人空间和尊重他人的隐私,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直接和开放的沟通方式。
当我们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我们应该尽量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并尊重他们对距离感知的偏好。
情感表达是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来传达情感和意图。
然而,不同文化对情感表达有着不同的方式和观念。
有些文化更加注重直接表达情感,而另一些文化则更倾向于间接表达。
例如,在一些亚洲文化中,人们倾向于使用掩饰自己的情感和意图,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直接和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他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对于有效沟通至关重要。
为了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
首先,应尽量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这可以通过研究和与他人交谈来实现。
了解他人对距离感知和情感表达的偏好,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误解和冲突。
其次,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文化,并尽量适应他们的方式。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感到不自在或困惑,我们可以向对方提问并咨询他们的意见。
这种开放的沟通方式有助于建立互信和理解。
此外,我们也应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意味着学习其他语言和文化,通过阅读、旅行和交流来开阔我们的视野。
通过了解其他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看法和感受,从而更好地在跨文化交际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现代社会中,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技能。
通过跨文化交际,我们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学习并借鉴其他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传统。
然而,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我们必须意识到距离感知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并通过尊重他人的文化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来克服障碍。
对人距离的中日对比

对人距离的中日对比对人距离的中日对比[摘要]在现代职场中,应对各种场面以及学会与各种阶层的人进行沟通交流已成为一种必修的技能。
不管是对于刚入职的大学生,抑或是在职场中打拼多年的员工来说,在人际交往中恰当地运用好“距离语言”是十分重要的。
待人处事,在适当场合保持适当的距离,可以使对方受到尊重,感到礼貌。
同时,也可以体现出本人的接人待物的能力及个人修养。
因此,对人距离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生活中,恰当的距离是交往双方最基本的礼节。
但是不同文化、不同背景,对人距离的适度感有所差异。
尤其是在国际化时代的今天,随着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在职场中这种差异也越发明显。
对于对人距离的考察,早已成为社会学者和文化学者的着眼点,但是大部分都仅限于对本国的考察,或者校园中的人际关系的对比,对于国与国间职场人际关系的考察较少。
本文为探索中日对人距离的差异,通过调查问卷,对中日之间的职场中的亲疏关系、上下级关系(上司、同级以及下属),以及工作场合和娱乐场合的对人距离进行比较。
[关键词]职场上下关系亲疏关系工作场合娱乐场合对人距离[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8-0064-03一、研究目的本研究中,依据对人距离的定义、E.T.Hall(1966)的对人距离4分法以及青野(2003)的研究结果得出的影响对人距离的各方面因素为理论根据,以职场的上下关系(上司、同级、下属)、亲疏关系为研究内容,探讨在工作场合和娱乐场合的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对人距离的异同点,从而进行比较分析。
二、调查项目的设定依据熊仁芳(2006)在中日对比的研究中得出:中国人的对人距离比日本人的对人距离近。
?V内裕子(2007)从近接学的立场得出:日本人的对人距离要比美国人的对人距离近。
因此,接下来对同属亚洲圈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中日之间,对人距离的差异何在;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工作场合和娱乐场合的对人距离远近程度以及变化幅度的大小;因上下级以及亲疏关系的不同,中日的对人距离的变化情况如何。
浅谈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感

浅谈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感日本,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与独特文化的国家,深受世界各地游客的喜爱。
在日本,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美味的美食,还有着许多深层次的文化特色。
其中之一就是日本文化中特有的“舒服的距离感”。
这种距离感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互动、相处时所保持的一种心理和情感上的距离,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来探讨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感”。
我们来看看在日本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互动中,他们对待“舒服的距离感”是如何把握的。
日本人对待他人的距离感非常清晰,而且在不同的场合和关系中也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
在家庭或者亲密朋友之间,日本人之间的距离感会相对较近,他们会更加放松、亲近地相处,比如一起聊天、一起吃饭等。
而在公共场合或者与陌生人交往时,日本人会尽量保持一定的距离,让双方都感到舒适。
他们会尊重彼此的私人空间和隐私,不会轻易触碰对方,也会注意言辞和表情,避免给对方带来不适。
这种清晰而又恰到好处的距离感,让日本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和谐、舒适。
我们来看看在日本的生活方式中,这种“舒服的距离感”是如何体现的。
日本人的生活方式非常注重个人空间和私人时间。
在日本,人们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空间,他们会在公共场合尽量不影响他人,尊重别人的专属领域,保持一段“舒服的距离”。
比如在地铁上,人们会尽量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以免打扰到别人。
在超市或商场里,人们会排队有序,不会争抢和冲撞。
在家庭中,成员之间也会互相尊重彼此的生活空间,尽量不干扰对方。
这种对个人空间和私人时间的尊重,让人们在日本的生活中感到更加舒适和自在。
我们来看看在日本的商务和社交场合中,这种“舒服的距离感”是如何展现的。
在日本的商务和社交场合中,人们的距离感表现得更加明显。
比如在商务洽谈中,日本人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感,不会过分亲昵或者冷淡,以展现出自己的专业素养。
在社交聚会中,人们会保持一定的礼仪和仪态,不会过分亲近或者冷漠,以保持一种舒适的氛围。
浅谈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感

浅谈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感在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强调的是在不同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
这个距离感的大小,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地位和文化价值观息息相关。
首先,日本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十分脆弱,让人们不敢与陌生人过于亲近。
例如,当人们在地铁上、公共场所等地方,互相之间没有交集,就不会有太多互动,保持适当的距离感可以起到减少不必要的烦扰,保护个人隐私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亲密关系中,“舒服的距离感”也是要被维持的。
夫妻之间、朋友之间都会有适当的距离。
日本人不喜欢过于接触和表达亲密感情,而是倾向于保持适当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可以让人感到有尊严和尊重,同时也不会让人感到局促和压抑。
然而,这种“舒服的距离感”对于不同的情境和文化背景下的人是有不同解读的。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可能习惯在感情亲近或者说话喜欢贴得很近,这与日本文化有所不同。
在日本,如果说话和肢体接触过多,就会被认为是无礼或者肆意渗透别人的私人空间,会被视为是不欢迎的,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不喜欢太多人接近自己的原因之一。
此外,日本人注重的是保持个人空间的尊重,这也与西方文化有所不同,可能会被西方人认为是冷漠或距离感过大。
因此,中国人在和日本人交流时,在这方面特别需要注意感知对方的舒适距离。
总之,日本文化中的“舒服的距离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文化概念,如何根据不同情境和人群需要管理自己在社交场合中的距离感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日本,人们遵循的是保持适当的距离感来保护个人隐私和尊重他人的文化价值观。
如果想要与日本人交流(特别是接待日本人),就需要了解和遵守这方面的文化特点。
当然,在不同地方、不同人群里的解释还是有所不同的,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文化差异也是一种基本的礼仪。
浅谈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感

浅谈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感在日本文化中,人们对距离感的认同度较高,在日常交往中,尤其是与陌生人接触时,会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种距离感也称为“舒服的距离”,是指在交往中感觉舒适和自在的距离范围。
在日本,这种距离感被认为是礼貌和尊重的一种表现,也是体现个人空间保护的方式之一。
从身体距离上来说,日本人一般保持比较远的距离,即使是与熟人见面时,也会有一定的距离。
特别是在公共场合,比如餐厅、地铁等,人们之间的距离更是要保持足够的间隔,以防影响到他人的个人空间。
除了身体距离,日本人也十分注重语言和行为上的距离。
与陌生人见面时,不会随意握手或拥抱,而是会先行鞠躬,以示尊重。
在交流中,也会使用一些敬语和谦词,表现出自己的礼貌和尊重。
而如果陌生人开始过于亲近,比如主动搭话,邀请吃饭等,这往往会让日本人觉得不舒服,甚至会造成矛盾和不愉快的局面。
这种距离感的存在,意味着日本人也更注重隐私和个人空间的保护。
在日本,对于陌生人的问题,很多人更愿意保持沉默,不愿过多涉及个人隐私。
而对于熟人,虽然有较为亲密的交流,但也不会过于干涉对方的生活,双方之间仍会保持一定的距离。
另外,在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还涉及到一些其他的方面。
比如,日本人更注重共鸣和共情,相互体谅和理解,不会随便评价和批评他人。
在不同的场合中,也会有不同的距离要求,比如在商务场合中,人们更喜欢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影响到双方的商务谈判。
总之,在日本的文化中,“舒服的距离”并不是简单的身体距离问题,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
这种距离感的存在,使人们更加注重礼貌、尊重和隐私的保护,体现出日本文化中的和谐与共享价值观。
浅谈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感

浅谈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感日本文化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的东方文化,其中的礼仪和距离感备受人们关注。
在日本,有着一种独特的距离感,既不会过于亲近,也不会过于疏离,让人倍感“舒服”。
通过对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感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内涵。
在日本,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交距离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与日本传统文化中重视和谐的思想有关。
在许多情况下,日本人会把自己隐藏起来,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正如日本有句话说的那样:“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任何一点小不和谐的情况都可能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因此,日本人在日常交流中,不会像西方人那样过于亲密,而是会保持适当的距离。
同时,在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感还与其礼仪有关。
日本人向长辈、上司或客人问候时,会低头、微笑,并留出一定的距离。
这种表达尊重的方式是日本文化中广泛传承的一种礼仪习惯。
在与陌生人交流时,日本人还会通常称呼对方的姓,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尊重和谦虚。
与这种距离感相对应的是,对于好友或熟人,日本人会几乎不避讳身体接触,例如搬运家具或者打拥挤的地铁时身体紧挨着等等,这也体现了日本文化中亲近的朋友关系。
另外,日本的商业文化也体现出了“舒服”的距离感。
在日本自助餐厅中,往往会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自由坐”,这种每个人独立就餐的模式体现了日本人对于个人隐私和个人空间的重视。
在日本超市中,售货员询问顾客需不需要帮忙搬运商品时,是足够远的距离询问,给人最大程度的尊重自由,也正产生了相对应的友善氛围,在这一方面日本人比相对“粘人”的中国人更注重个人安逸。
总之,日本文化中的“舒服”的距离感,是日本人民根据自身文化、熟人、长辈与客人关系、礼仪、身体接触等方面综合考虑得出的一种非常适合自己的方式,也是在个体和集体之间找到平衡的一种方式。
这种距离感既可以表达敬意,又不会让人产生过于拘束或紧张的感觉,可以让人在私人与公共场合之间自如转换。
对于我们,了解日本文化中的这种距离感,可以更好地与日本人交流、建立友谊,增进相互理解。
跨文化交往中的礼仪差异

跨文化交往中的礼仪差异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往变得越来越频繁。
不同文化之间的礼仪差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在跨文化交往中常见的礼仪差异,并探讨如何应对这些差异,使得交往更加顺利和成功。
一、礼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文化对礼貌的表达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比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通常会弯腰行礼以示尊重和谦逊。
而在西方文化中,通常会握手或者轻轻碰一下对方的面颊表示问候。
在日本文化中,人们常常使用鞠躬来表达敬意。
因此,在跨文化交往中,要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中的礼貌表达方式。
二、时间观念和准时性在跨文化交往中,时间观念和准时性也是一个常见的礼仪差异。
西方文化通常非常注重准时性,迟到被视为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而在一些东方文化中,弹性时间观念较为普遍,稍稍迟到是被宽容的。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往时,要尽量准时到达,但也要对不同文化中对时间的看法保持理解和宽容。
三、言语和肢体语言不同的文化对言语和肢体语言的运用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一些文化中,直接表达意见被视为无礼的行为,婉转和间接的表达方式更受重视。
而在一些文化中,直接表达被视为坦诚和高效的沟通方式。
同样,一些肢体语言的手势和姿势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存在截然相反的含义。
因此,在跨文化交往中,要注意言辞的选择,并避免使用引起误解或冲突的肢体语言。
四、用餐礼仪在不同文化中,用餐礼仪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用餐时通常会使用刀和叉,食用合适的份量,优雅地进食。
而在一些亚洲文化中,人们习惯使用筷子,共享菜肴,认为多吃一些是对主人的尊重。
因此,在跨文化用餐中,要了解并尊重对方的餐桌礼仪,尽量遵守当地的规范,以避免尴尬和误解。
五、服饰和外表不同文化对服饰和外表的要求也存在差异。
在一些文化中,穿着正式和得体的服装被视为尊重他人和场合的表现。
而在一些文化中,注重个人舒适和自由,对穿着并不特别讲究。
因此,在跨文化交往中,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文化背景,做出适当的着装选择,并对他人的服饰选择保持包容和理解。
浅谈日本人交际心理

没有什 么力量能填补一个人与他的集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空 白。所 以 日 本人有意识地培养 自己与所属集团的感情 及与集 团里其他成员 的感 情 ,与其他成员共 同分享对集团的归属感并 发展 友谊。因此 ,成员 之 间的感情交流无论对集团还是对个人都是必 不可少 的。 第二 ,互惠心理 。这是就交际的 目 标 而言的。无 疑交际的双方都 有一定 的交际 目标 ,日本人在交 际过程 中始终关 注 自己的交际 目标, 同时也关照对方的 目标 ,既不愿意吃亏 ,也不想 占尽便 宜。 日本人交 际中的这种互惠心理是 日本传统文化产物 。 在日 本传统文化中 , “ 恩” 是个十分 重要而复 杂的概 念。恩是一 个人一生 中从别人那得到的好处。如果一个人受 了别人 的恩就必须记 住别人 的恩并想方设法 报恩。 日本人 自小便受着知恩必 报的教育和熏
理。
等级心理 。日本是一个等级色彩浓厚 的国家 ,无论 在家庭中还是 在社会上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等级。在家庭 中,除了因辈分 、年龄形 成 的自然等级外 ,户主 ( 一 般是 男性 )受 到其 他家庭 成员 的广 泛尊 重 ,妻子对丈夫至少表面上总是毕恭毕敬 的。与此相联 系 ,长子在家 陶。流传很久的 “ 仙 鹤报恩 ”的 民间传说深入人心 ,赢得一代又一代 庭 中的位置也 比较高 ,长子成人后 ,即使母亲在有些场合也 打破辈分 日 本人的喜爱 ,而那 些忘恩的人则会受到人们 的一致谴 责。知恩报恩 的界 限,对他表示相当程度的尊敬 ,因为按照 日本 的习惯 ,家庭的户 成了 日本社会人人遵 守的生活准则 。 日本人交际 中的互 惠心理正是这 主位置一般总是 由长子来 继承。可见 , 日 本家庭 中性别等级 与家庭 的 种义理性质的报恩观念和习惯 的反 映。 稳定和发展 目标有关。 日本社会 是垂直 型结构社会 ,政 府机构 也好 , 第三 ,婉曲心理。这是就 焦急 的态度而言 的。与欧美 人的率直相 企业组织也好 ,甚至其他 团体组织 .都严格化分成不 同的等级 ,在不 比,在世人眼中 ,E t 本 人交 际的态 度简 直 可 以说 暖 昧。所谓 婉 曲心 同等级集团中的人 也 自 然被分成 了各种等级 ,即使在 同一等 级集团 中 理 ,就是不使用明确的语 言向交 际对方表达 自己的意思 ,而是通过委 的人也要按加入集 团的先后或年龄等 因素分成不 同的等级。不过 , 日 婉的 、曲折的语言或人 体语 言让对方揣摸 自己的意思 。在 日 本 人心 目 本人不但不批评现存 各种形式 的等级 的现实 ,而且认为等级是 社会生 中 ,直言不讳 的谈 吐会令人 不快。 日 语 中有许多 “ 多舌为万 恶之源 , 活不可缺少的规范。 “ 之类 的成语 。因此 , 日 本人尽 一切可 能避开语言 交流 ,注重 心领神 受等级心理的支配, 日 本人在与人交往时 ,在未弄清对方 等级身 会 ,重视人体 语言即所谓 “ 腹意” 。腹意交流在 日本 之所 以能够盛行 , 分之前 ,不知如何礼 遇对方 ,使交际的气氛显得沉闷或冷清 ,如果作 原因在于 日本 民族几乎是单一 的大和 民族 ,E l 本人处于几乎 相同的社 为 主 人 ,则 容 易 给人 造 成 怠 慢 客 人 的感 觉 。 会 、文化环境 。通常情况下 ,一个 日本人能够仅仅通过观察另 一个人 集团心理。在 日本 ,作为社会基本结构的家庭 自古 以来就 不怎么 的 面 部 表 情 、沉 默 时 间 的长 短 、从 嘴 鼻 中发 出的 呼 呼 声 、手 的 下 意 识 强调血缘关 系。在家庭集 团 内,以血缘 为基础 的人伦关 系并不 重要 , 动作等 ;便可断定对方在某一情况下 的反映是什么。同辈 和同行的 日 以家庭经营为 目的的人 际关 系却十分重要 。因此娶进来 的妻 子、儿媳 本人在进行此种交流 时互相理解 的程度非常深 ,几乎不需要什 么正经 要比嫁出去的姐妹 、女儿重要得多 。日本是长子继承家业 ,成人 的弟 的语言交流。 弟成家分出去之后便 与原来 的家庭断绝 了经济关系。而女婿 、养 子或 日本人与外 国人交流时 ,由于缺少共同的社会文化基础 ,进行腹 是家臣、帮手 .虽然原是外人 ,一旦取得家庭 成员的资格 ,比分 家另 意交流的可能性很小. 只好主要采用语言的交流 ,婉曲心理也 就主要 过的亲兄弟重要得多 。现代 日本城市家庭虽然没有生产经营集 团的意 体现在采用委婉 、曲折 的语言表达上 。 义, 但受传统家庭观念 的影响.最多仍限于祖 父母 、父母 、 自己与妻 这种婉 曲心理是 日本文化 的特殊产物 ,与外国人交际 时婉 曲心理 子及未成年兄弟姐妹和儿女往来 ,而已独立门户的叔 伯姑姨兄弟姐 妹 表现出来 的愿望是 良好 的或至少没有恶意 ,对这一点外 国人应 给予充 般是不怎 么往来 的。除过去少数豪门大户偶有 例外 ,很少有家族 主 分 的理解 。以便提高交 际的效率。 义倾 向。人人得 以集 中精力 ,倾其忠心于家庭集 团的经营。在家庭集 综上所述 , 日本人交际时主要存在距 离心理 、互惠心理 、婉 曲心 团内部 ,人 际关系和谐互相依赖 、共同协作。 E l 本社会 上各种形式 的 理 。在这三种心理 的共 同支配下表现出许 多独有的风格 。世人要 有效 集 团很 多是这种家庭集团的翻版和放大。 地与日 本人交际 ,必须悉心 日本人的这些心理 ,然后采取相应 的策略 日本人 的集团心理有其深刻的历史 原因 ,因此世人 与 日本人交 际 和方法使更好地进行交流。
文化差异下日本人的礼仪与沟通方式

文化差异下日本人的礼仪与沟通方式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尤其是在跨国交流和商务合作中,了解不同国家的礼仪和沟通方式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日本为例,探讨文化差异下日本人的礼仪与沟通方式。
一、尊重与谦虚的文化价值观日本是一个注重尊重和谦虚的社会。
在日本文化中,尊重他人、尊重长辈、尊重权威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在日本人的礼仪和沟通方式中得到了体现。
首先,日本人非常注重尊重他人的隐私和个人空间。
在公共场合,他们通常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过于亲密的接触。
此外,日本人也会避免直接询问他人的私人问题,以免让对方感到不适。
这种尊重他人的行为体现了日本人的礼仪观念。
其次,日本人非常注重尊重长辈和权威。
在日本,年长者被视为智慧和经验的象征,因此年轻人会对他们表示敬意和尊重。
在交流中,年轻人通常会使用敬语,以示对长辈的尊重。
此外,日本人也非常注重遵守规则和守信用,这也是对权威的尊重。
二、间接与非言语沟通的方式与西方国家相比,日本人更倾向于使用间接和非言语的方式进行沟通。
这是因为在日本文化中,直接表达意见或情感被认为是粗鲁和不礼貌的行为。
在日本,人们通常会使用暗示和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他们会通过非言语的方式,如面部表情、姿势和眼神来传达信息。
此外,日本人也非常注重语气的控制,以避免给对方造成困扰或尴尬。
另外,日本人也非常注重团队合作和和谐。
在工作场所,他们通常会避免直接批评他人,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提出建议或意见。
这种间接的沟通方式有助于维护团队的和谐氛围。
三、重视礼仪的社交场合在日本,社交场合被视为展示个人礼仪和社会地位的重要场合。
因此,日本人非常注重礼仪和仪式感。
在用餐时,日本人通常会遵循一系列的餐桌礼仪。
他们会使用筷子来取食物,避免直接用手触摸食物。
此外,他们还会注重用餐时的姿势和动作,以展示对食物的敬意。
在商务场合,日本人通常会进行一系列的礼仪性问候和交谈。
他们会先行鞠躬,以示尊敬和谦虚。
从日本文化角度分析日本商务礼仪

从日本文化角度分析日本商务礼仪1. 引言1.1 日本商务礼仪的重要性在日本,商务礼仪被视为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其严谨和精细程度反映了日本人对商务活动的认真态度和尊重精神。
日本商务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在商务活动中,遵循正确的礼仪规范不仅可以展示出个人的敬业和专业精神,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信任基础。
在日本的商务圈中,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商务礼仪,很容易给人留下不专业、不尊重的印象,从而影响着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商务合作的成功。
在日本商务文化中,商务礼仪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一环,任何人参与商务活动都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礼仪规范,以确保商务交流的顺利进行。
通过遵循正确的商务礼仪,可以展示出自己对商务活动的重视和尊重,同时也有助于提升自己在商务圈中的形象和信誉。
1.2 文化对商务礼仪的影响从日本文化角度分析日本商务礼仪日本文化中的“礼”概念贯穿于商务礼仪中,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在商务活动中,日本人通常会行礼问候,称呼对方的姓氏加上尊称,如“XXX先生”,以示尊重。
在商务谈判中,日本人会遵循“忍耐”和“和解”的原则,通过耐心倾听和寻找共识来达成协议。
日本文化中的节俭和谦逊也影响了商务礼仪。
日本商务人士在商务服饰和日常交往中往往低调朴素,不喜欢过分炫耀或张扬。
在商务餐桌礼仪中,日本人注重吃相端正和节制,体现了节俭的精神。
日本文化对商务礼仪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节俭和谦逊的态度以及耐心和和解的原则上。
这些文化特点使得日本商务人士在商务交往中表现出高度的礼仪和谨慎,为商务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正文2.1 日本的礼仪原则日本的礼仪原则在商务场合中尤为重要,它反映了日本文化中对尊重、谦逊和礼貌的重视。
其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尊重长辈和上级,这体现了日本人对传统权威的尊敬,并强调了在商务环境中的等级制度。
另一个核心原则是谦虚和谦逊,日本人不喜欢炫耀和自我夸耀,而是更倾向于保持低调和谦虚的态度。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日本人有一个很独特的文化观念,就是“内”与“外”意识。
这种观念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
在日本文化中,“内”与“外”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反映了日本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
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
从心理层面来看,日本人非常注重“内”的感受和情感。
他们对内心表现出的情感非常重视,尤其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
日本人普遍认为,真正的感情应该是深藏在内心的,不轻易流露出来的。
在他们看来,表现得过于直接和情感化是一种不礼貌和不洒脱的表现。
在日本社会中,人们普遍会抑制自己的情感,表现出内心深处的平静和冷静。
这也是日本人常被外国人误解为冷漠和无情的原因之一。
在日本文化中,这种抑制情感的行为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能够展现出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的坚强和稳重。
在日本文化中“外”的形象也非常重要。
日本人十分注重外表的整洁和礼貌。
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工作场所,日本人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外貌形象和仪表仪容。
他们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打理自己的外貌,尤其是在重要场合下,他们会更加注重外表的表现。
日本传统在强调个人外貌与品味的也赋予了样式、色彩、材质、款式等多种多样的审美要求。
日本禅文化所侧重的质朴、简约、清爽向德,一直是日本审美观的重要构成要素。
日本人对“内”与“外”还有比较明显的社会行为上的区分。
在日本文化中,人们非常重视与他人的关系,尊重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在外表上,他们常常显得比较谦逊和含蓄。
在社交场合中,日本人很少会张扬自己的成绩和能力,而是更习惯于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他们习惯于在包容的氛围中表现自己,而不会故意强调自己的优秀之处。
这种在外表上掩饰自己的实力和才华是一种在日本文化中被认为是很高尚的行为。
但在日本文化中,更强调的是内在的修养和精神境界。
日本人常常向往内心的宁静与深思,倡导内心修养与自我反省。
在日本的许多传统文化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对内心深处的探索和追求。
文化维度理论二

文化维度理论二接文化维度理论(一),摘抄了一段更加详细的文章(《跨文化管理》,作者:陈晓萍)强皮纳斯的文化架构理论由另一个荷兰管理学者强皮纳斯(Trompenaars,1993,1998)提出的文化构架理论虽然没有特别严谨的实证研究做依托,却也对跨文化管理工作者做出了不少贡献。
他在1993年出版《文化踏浪》一书,引起轰动;后来与他的搭档汉普顿·特纳在1997年改写后又再版此书。
在此过程中他们又成立了文化管理咨询公司,培训跨国管理人员。
强皮纳斯的理论在学术界从来没有口碑,而且几乎都非原创,但我个人觉得他有一些见解比较独到,是别的理论都不曾涉及的,对我们理解和预测文化冲突与寻求解决途径都有帮助。
因此,我在本书中也对他的理论进行详细的解释。
模仿郝夫斯特,强皮纳斯也用文化维度来表达他的理论。
在他的理论里,国家与民族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7大维度上:l普遍主义-特殊主义;l个体主义-集体主义;l中性-情绪化;l关系特定-关系散漫;l注重个人成就-注重社会等级;l长期-短期导向;l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前面已经介绍过的3个理论中,我们起码讨论过这7大维度中的3个维度,即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长期短期导向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因此,在余下的篇幅里,我会集中讨论其余4个维度。
普遍主义-特殊主义其实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这个概念最早也不是强皮纳斯的创造,而是由社会学家帕森斯(1951)提出的。
普遍主义者强调用法律和规章指导行为,而且这些指导原则不应因人而异。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普遍主义者的响亮口号。
此外,普遍主义者认为对所有事务都应采取客观的态度,而且世界上只存在一个真理,只存在一种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反,特殊主义者却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用同一杆秤同一尺度去解决不同情况下的问题,而应因人而异,因地而异。
另外,特殊主义者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世间没有绝对真理,也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方法,而是有多条路可走,殊途同归。
从日本文化角度分析日本商务礼仪

从日本文化角度分析日本商务礼仪1. 引言1.1 日本文化的特点日本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等级制度、礼仪规范、团体意识和尊重他人的习惯上。
在日本,人们普遍尊重长辈和权威人士,注重集体利益,强调团队合作。
日本文化也强调节俭、勤奋和守时,人们对工作和学习非常认真负责。
日本文化还重视自我克制和控制情绪,注重传统仪式和礼节。
日本文化具有保守、谦逊、注重细节和秩序的特点。
这些文化特点在日本商务礼仪中得到了体现,影响着商务人士的行为举止和沟通方式。
了解日本文化的特点对于在日本开展商务活动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环境,避免冒犯他人并取得商务成功。
1.2 商务礼仪在日本的重要性在日本的商务场合,商务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人非常重视礼仪,他们认为礼貌和尊重是建立信任和友好关系的基础。
在商务环境中,遵循正确的礼仪可以帮助确保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并有利于建立合作关系。
在日本,适当的礼仪不仅是一种表现,更是一种传统和文化的体现。
如果在商务活动中不遵守适当的礼仪,就可能会给对方留下不良印象,甚至影响到商务合作的进行。
了解并遵守日本的商务礼仪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跨国企业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建立良好的商务合作关系。
在日本,商务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表达尊重和信任的方式,只有尊重当地礼仪,才能真正融入到日本商务文化中,取得成功。
2. 正文2.1 礼仪原则日本商务礼仪的礼仪原则十分重要,其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日本人对尊敬和礼貌的重视。
在商务场合中,遵守礼仪原则可以帮助建立信任、加强合作关系,以及展示自身的专业态度。
礼仪原则中的尊重是最基本的要求。
在日本文化中,尊重长辈、上级和客户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商务活动中,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决定。
礼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与他人交流时,要注意言辞文雅、态度谦和,表现出礼貌和善意。
谦逊和谨慎也是日本商务礼仪的重要原则。
在商务场合中,不要过于自信和自大,而是要谨慎行事,尊重对方的意见。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日本人在文化观念上,极度注重“内”与“外”的概念。
所谓“内”意味着亲密、温暖、应该保护的感觉,而“外”则表示疏远、陌生和应该警惕的感觉。
这种内外的概念贯穿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日本人对生活的态度和习惯。
首先,日本人对于家庭和亲密关系的重视,就体现了他们内向的文化倾向。
家庭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占据了核心的位置,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也十分密切。
在日本人的心中,家庭是一个港湾,是一个避风的地方,可以给予温暖和支持。
在日本人的语言中,使用“我”和“你”很少,多使用“我们”,体现了日本人关注集体、在意群体的文化特点。
其次,日本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表现也反映了其强烈内向的倾向。
一般来说,日本人习惯于维持自身的私人空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感。
这种距离感源于日本人对于“外”的陌生感,对于未知和不确定的因素存在着一定的恐惧心理。
在社交场合中,日本人通常会表现出谦虚、内敛、不张扬的特点,同时也非常注重礼节。
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行为礼仪和习惯性的规则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公共场所禁止抽烟、禁止嘈杂的言谈等等。
但是,日本人在对待“外”时也有着相应的表现。
他们通常会对陌生人保持警惕、谨慎和疑虑的态度,避免曝露个人的隐私。
在日本人的心中,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压力,都是需要警惕的因素。
所以日本人往往会通过合作和团体合作的方式来应对这些挑战和问题。
最后,由于强烈的内向和外向意识,日本人在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中可能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日本人会将自身归属于一个关系网、一个团体之中,强调自我身份的同时也将自己融入到群体中,为整个群体发挥作用。
在此过程中,日本人也需要考虑如何适应不同人群、不同背景的社交环境,这也进一步影响并塑造了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
总的来说,日本人强烈的内向和外向意识在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既反映了日本人对于亲密关系的珍视和对未知、不确定因素的警惕,也表明了日本人认可群体意识、合作与规范的价值观念。
浅谈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感

浅谈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感【摘要】日本文化中的“舒服”距离感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日本人的行为举止受到对他人舒适感的考量,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羞涩”情绪。
礼节与尊重的观念贯穿日本文化,传统和现代在“舒适”距离感的体现上也有所不同。
个人空间观念是日本社会中重要的一环,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
通过深入探讨日本文化中这种特殊的距离感,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对他人感受的关怀和尊重。
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感不仅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也对其他文化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只有在共同尊重他人的舒适感的基础上,不同文化才能和谐地共处于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中。
【关键词】日本文化,舒服,距离感,人际关系,行为举止,羞涩情绪,礼节,尊重,传统,现代,个人空间观念,重要性,启示,借鉴,和谐共处,文化世界。
1. 引言1.1 日本文化中的“舒服”概念日本文化中的“舒服”概念始于日本人对于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的独特理解和注重。
在日本社会中,“舒服”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舒适感,更包括了心理上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日本人常常强调保持一定的距离,让彼此感到舒适和尊重。
这种“舒服”的距离感,体现了日本人对于人际关系的敏感和细腻,也反映了他们对他人情感和心理状态的尊重和考量。
在日本文化中,“舒服”概念既是一种日常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习俗和行为规范。
通过保持适当的距离和相互尊重,日本人构建了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模式,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舒服”概念在日本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日本人的日常行为举止和社会交往方式。
1.2 探讨日本文化中的人际关系日本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也与“舒服”的距离感密切相关。
在日本社会中,人们注重与他人的相互尊重和谦逊,保持适当的距离和互动,以确保彼此感到舒适。
在日本文化中,人际关系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需要注意言行举止,避免给对方带来困扰或不适。
日本人在社交场合中常常表现出一种谨慎的态度,他们会考虑对方的感受,避免冲突和误解。
关于日本人“间”意识的考察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间 意 识 的 定 义 和 起 源 03 间 意 识 的 表 现 形 式 04 间 意 识 在 日 常 生 活 和 工 作 中 的 应 用 05 间 意 识 的 优 缺 点 和 未 来 发 展 06 总 结 与 展 望
打招呼:日本人常用“早上好”、“晚上好”等问候语来表达礼 貌和关心,这种问候方式有助于维护人际关系。
添加项标题
避免冲突:在交流中,日本人注重避免直接冲突,采用委婉、含 蓄的表达方式,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添加项标题
保持距离:在交往中,日本人注重保持适当的距离感,尊重个人 隐私和独立性,避免过于亲密或侵入他人私人空间。
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团 队凝聚力
强化个体间的交流与沟通, 促进相互理解与合作
倡导和谐共生的理念,推动 社会和谐发展
重视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 跨文化沟通与合作
介绍了间意识的 概念和起源
分析了间意识在 日本的传统文化 和社会生活中的 表现和影响
探讨了间意识在 跨文化交流中的 价值和意义
总结了对间意识 研究的成果和未 来发展方向
观察和模仿:在交往过程中,日本人善于观察对方的行为和语言,并模仿对方的方式, 以适应不同的社交场合。
礼貌和面子:日本人注重礼貌和面子,在交往中尽量避免尴尬和冲突,通过委婉的语言 和行为来维护彼此的面子。
省略表达:日本人在交流中常常省略不必要的信息,以保持语言的简洁和流畅。 敬语与谦语:日本人在语言表达中注重敬语和谦语的运用,以示对对方的尊重和谦虚。 暧昧表达:日本人在语言表达中常常采用暧昧的方式,避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态度。 委婉表达:日本人在语言表达中常常采用委婉的方式,以避免直接冲突和尴尬。
论日本年轻人的异国文化体验与中国年轻人的文化认同的关联

论日本年轻人的异国文化体验与中国年轻人的文化认同的关联作者:张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1期摘要:近年来在日中国留学生的人数不断增长。
在中国留学生与日本人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对于祖国和祖国文化的肯定评价时会提高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与骄傲,这一点是可以想象的。
但是当祖国的文化被看低的时候,对于祖国文化所产生的文化认同非但没有降低,反而得到了升华。
这一点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一二三朋子、2008)。
也就是说,日本人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对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性有很大的影响。
许多人对中国留学生的异国文化适应性颇为重视,可是反过来对日本人的异国文化适应性的重视却显不足。
本论文通过两个中国留学生与日本人交流的事例进行分析,展现日本人的异国文化适应性的现状。
关键词:文化认同;异国文化[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1--01事例1:国际性不强的日本学生有位台湾出生的男生因为喜欢日本游戏,所以从小就对日本很向往。
他自学了假名和日语,周围的人都称赞他聪明。
大学毕业后,他去日本留学。
在留学生活中,对了日本社会的欧美倾向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常在新宿和日本购物,他的容貌线条比较深刻,经常被人问到是哪国人。
如果他回答是台湾人的话,有80%-90%的几率,店员们会对没有起初那么亲切。
于是一次他尝试着说自己的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台湾人。
立刻受到了亲切的对待。
但是在交谈过程中,发现他们对中国的发展并不了解。
甚至会对中国人已经看上了彩电而表示惊讶。
(塩入すみ、2006)分析:一二三朋子(2008)曾经指出日本人的欧美倾向比较强。
日本学生对欧美诸国十分憧憬,却对东南亚诸国的事情并没有太大关心。
这与日本是一个岛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近年来,日本没有受到他国侵略和攻击的危机,日本文化也没有和别国文化相撞产生摩擦。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学生在学习中,经常通过了解外国发达国家的文化,来激励自己,特别是与自己一衣带水的邻邦,距离中国最近的发达国家——日本。
浅谈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感

浅谈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感
日本文化中的“舒服”距离感是指在各种社交场合中人们之间保持的一种相对距离感。
在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感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文化观念。
在日本社交中,人们通常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对于陌生人或上下级之间的交往。
这种距离感的保持可以让人们感到更加舒适和自在,同时也能避免尴尬和冒犯他人的行为。
在日本的社交场合中,人们常常会采用一些礼貌性的行为和语言来保持距离感。
在交谈过程中,人们会保持适当的身体姿势,面对面交流,不会过于接近对方。
在对话中,人们也会尽可能避免使用太直接和冒犯性的语言,以避免给对方带来不悦或尴尬的情绪。
在日本文化中,人们还会遵守一些特定的礼仪和习俗,以保持距离感。
在用餐时,人们通常会遵循特定的规则和礼节,如不过分吵闹,对食物保持适当的静默和尊重,以维持一种舒适的用餐环境。
在公共场所,人们也会尽量避免打扰他人,比如保持安静,尽量不使用手机等。
浅谈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感

浅谈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感【摘要】日本文化中的"舒服"概念在社交互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现在社交距离、身体接触、言语表达和个人空间的尊重上。
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距离感也在不断变化,但尊重他人舒适感的重要性始终如一。
舒适区域的定义和距离感的文化差异,展现出不同文化间的独特魅力和风格。
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舒适感是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在日本文化中,舒适的距离感既是一种传统的遗产,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我们应该珍惜并尊重这一独特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日本文化、舒适、社交距离、身体接触、言语、个人空间、传统、现代、舒适区域、文化差异、尊重、距离感1. 引言1.1 日本文化中的“舒服”概念日本文化中的“舒服”概念是一种微妙而重要的文化现象。
在日本社会中,人们非常注重在各种情境下保持适当的距离感,以确保彼此的舒适与尊重。
这种距离感不仅体现在身体接触上,还表现在言语和表达方式上。
个人空间的尊重也是日本文化中舒适感的重要体现之一。
传统的礼仪和现代社交的发展使得日本人对舒适感的追求独具特色,同时也不断演变和变化。
在日本文化中,“舒服”的概念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舒适,更是一种社会心理上的和谐感受。
对于外来者来说,理解并尊重日本文化中的“舒服”概念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的关键之一。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感,以及它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
2. 正文2.1 社交距离的重要性社交距离在日本文化中被视为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互动的方式。
在日本,人们通常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避免给对方带来困扰或不适。
这种距离感既体现了日本人的礼貌与敬意,也反映了他们对个人空间的尊重和细致入微的关注。
社交距离的重要性在日本的各个场景中都可以见到。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人们会尽量避免与陌生人身体接触,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商务活动中,人们会注意与客户或合作伙伴之间的距离感,以展现出自己的专业和礼貌;在家庭聚会或朋友间相聚时,人们也会保持适当的距离,以示尊重和友好。
谈谈不同文化中的距离感

谈谈不同文化中的距离感今天咱来聊聊不同文化中的距离感这事儿,可有意思啦!1. 咱先来说说咱熟悉的中国文化里的距离感哈。
在中国呀,那距离感有时候就跟咱的亲情、友情啥的紧密相连呢。
比如说,家里人之间那距离感就很近呀,长辈和晚辈之间,虽然也讲究个辈分,但那关心和疼爱可是一点儿都不含糊的。
逢年过节,一家子人热热闹闹聚在一起,吃饭、聊天、唠家常,那氛围可温馨啦。
大家围坐在一块儿,互相夹菜,说说这一年的好事儿、烦心事,那距离就跟没有似的。
朋友之间呢,也是这样。
铁哥们儿、好姐妹之间,那可是无话不谈呀。
出去逛街,手挽手,分享彼此的小秘密,互相吐槽最近遇到的奇葩事儿,嘻嘻哈哈的,感觉心都贴在一起啦。
就算偶尔有点儿小摩擦,那也是一会儿就和好如初,距离感根本不会影响彼此的感情。
可是在一些正式的场合,比如说工作上,那距离感就稍微有点不一样啦。
上下级之间还是得保持一定的尊重和分寸的。
员工对领导得有礼貌,说话办事都得注意点儿,不能太随便。
同事之间呢,虽然也会一起合作、聊天,但毕竟还是有竞争关系在那儿,所以也不会把自己的所有事儿都一股脑儿地说出来,还是会有点儿小距离的。
2. 再看看西方文化里的距离感哈。
在西方,个人空间那可是很重要的哟。
比如说,在社交场合,两个人聊天的时候,一般会保持一定的身体距离,不像咱有时候会凑得很近。
他们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圈子,不希望别人随便侵犯自己的空间。
像在家庭里,孩子长大之后,就会比较独立。
到了18岁,很多就会离开家去上大学或者工作,自己租房子住。
就算是节假日回家,也不会像咱中国家庭那样一直黏在一起,他们可能会有自己的活动,和朋友出去玩啥的。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像朋友一样,互相尊重,彼此有自己的生活。
在工作上呢,西方的企业文化也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同事之间虽然也会合作,但更多的是各司其职,把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工作做好就行。
不像咱有时候会互相帮忙、互相照顾那么多。
而且,他们在表达意见的时候也比较直接,不会像咱有时候还得考虑考虑别人的感受,拐弯抹角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次去日本的岐阜县旅行,在旅馆遇见了一位以色列的背包客。
我问他对日本印象如何,他回答说,日本人给他一种距离感,但是,那是一种很“舒服”的距离感。
我不解,继续追问,什么叫“舒服”的距离感。
他举例说,每次逛商店时,店员们都很热情,但是他又可以自由地选购,从来不用担心他们会过来推销。
而只有当他遇到困难、主动寻求帮助时,店员才会走向他,这种购物体验让他觉得非常舒服。
后来细细回想我在日本留学这一年的生活,以色列背包客所说的“舒服”的距离感其实无处不在。
在坐公交、坐火车时,日本人不喜欢交谈,更不用说陌生人之间了,所以你不用担心旁边的陌生人会查户口式地跟你搭讪,整个车厢非常安静,其实这种看似“冷漠”的态度却会给你难得的清净感和安全感。
在购物时,你会发现日本的商场或小店的各个收银台都会有一个小托盘。
这个小托盘的作用是,避免付钱时顾客和店员产生直接的肢体接触,也避免交接不好时钱币洒落一地的尴尬。
日本高质量的服务业一直享誉全球。
除了贴心的细节,周到的售后外,我觉得还少不了这些“舒服”距离感创造的美好氛围。
在餐厅吃饭时,一般很少有服务员走到你跟前问你需要什么,你只需要借助一台平板电脑就可以完成点餐。
用餐过程中,你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餐桌上的各种调料。
用餐结束后,你再把盘子送回指定窗口即可。
吃多吃少,吃快吃慢,没有人干涉你。
大阪的“一兰”拉面馆,更是把这种“舒服”的距离感发挥到了极致。
这里的餐桌被设计成了一个个的小隔间,顾客和顾客之间、顾客和服务员之间都隔着小板子,当你需要服务时,只需要按下桌上的按钮,服务员就会走到你的餐桌前,打开你桌前的小板子为你提供服务,服务结束后会关上小板子不再干扰你用餐。
这种餐厅文化满足了越来越多习惯“一人食”的顾客的需求,也让吃饭变成了一件很私人和很自在的事情。
在日本住民宿时,住客可以在网上完成所有的手续。
有时候你可能全程见不到你的房东,但他们会在网上把钥匙箱的密码告诉你,进屋后,会有一本详细的、多语种的手册,介绍所有入住的相关事项。
退房时,你只需要把钥匙放回原处即可,这之间没人干涉你在做什么,给你充分的信任感和自主空间。
即使是多人混住的青年旅馆,每一个铺位也会有帘子隔开,每一个铺位都配有充电器、台灯和床头柜,拉上帘子,那里就是你的小天地,这样的设计既保护了个人隐私又不打扰他人。
除了公共空间的人际交往,日本人朋友之间、恋人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也同样体现了这种“舒服”的距离感。
朋友之间一般不轻易麻烦对方、打搅对方。
如果他要拜访你必定会提前给你发信息,即使拜访你的家,也很少会进入你的卧室。
我和我的日本室友虽然关系比较好,经常相约参加各种活动,但是我们彼此却都没有进过对方的房间,一般有事情都是在公共的餐厅讨论。
恋人之间很少会在公共场合牵手,更不会有其他过度亲密的举止。
我一度认为日本的大学不允许学生谈恋爱,因为在日本的大学校园里,你看不到男生女生卿卿我我,你更是很难分辨出谁和谁是情侣关系,学生们很注意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言行。
师生之间更是有一定的距离感。
第一次去日本导师的办公室,导师安排我在他两米开外的椅子上坐着,我们之间隔着一张长长的桌子,然而我发现这张长长的桌子,竟给了我很多安全感,我不会感到局促不安。
在日本,一般只有遇到学术问题,导师才会找你交谈,导师把他跟学生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仅仅限于学术上的指导。
学生不用刻意讨好导师,导师也不会偏袒学生,导师私人的事情,更是从来不会让学生去跑腿。
总之,朋友之间“舒服”的距离感,能让你获得了尊重和轻松。
恋人间“舒服”的距离感,让你感受到了文明和修养。
师生间“舒服”的距离感,让你享受到了学术的自由。
然而,相比之下,国内的相处却是另一番景象。
想起一年前,一个许久不联系我的高中同学,半夜给我发来信息,希望我在两天之内帮他准备一篇1000字左右的演讲稿,参加单位的职工演讲比赛,随后发来一份长长的演讲比赛说明文件。
但是,当时我正在准备硕士论文,腾不出时间来认真构思一篇演讲稿,于是我非常委婉地拒绝了。
随后,我明显感受到了他的不满,收到他回复的微信,是一个擦汗的表情包,加上一句:“好吧,你忙。
”让我充满了愧疚感。
亲戚之间有时候更是如此,觉得帮他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旦你拒绝,可能说翻脸就翻脸。
不可否认,人际交往中的亲密感有时候会让人感到温暖,感到有集体的归属感。
但是,那种“不分彼此”的介入与各种形式的“道德绑架”却难免让人不适。
我真心希望有一天,当我走进理发店时,理发师不再口若悬河地推销他的产品,不再为找话题而找话题,我可以享受一个安静的理发时光。
朋友之间、亲人之间、恋人之间、师生之间,更加明白各自的位置,不再理所当然地索取,更懂得留给对方空间,更懂得那份不轻易打搅的美好与善意,守住让彼此舒服的距离感。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讲究留白,留白产生空间美,留白带来意无穷。
我想人与人之间,也需要留白。
人与人之间的留白就是我们彼此之间的那段“舒服”的距离感,它不是冷漠,它不是自私,它更不是高高挂起,它其实是真正地理解与尊重。
(作者单位:日本金泽大学)
浅谈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感
◎曾 赢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