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症状评估发热
发热评估内容
发热评估内容发热评估是通过对患者患病前的疾病史、病情调查和有关的检查,以及对患者当前情况的观察和分析,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发热情况。
下面是一个发热评估内容的简要介绍:1. 病史调查:询问患者是否有任何感染的迹象,如咳嗽、喉咙痛、流鼻涕等。
同时了解患者的旅行史和接触史,是否有接触过有传染性疾病的人或动物。
2. 体温测量:使用体温计准确测量患者的体温,并记录下来。
一般情况下,正常体温在36.5℃~37.5℃之间。
超过37.5℃可以被认为是发热。
3. 身体状况观察:观察患者的面色是否潮红或苍白,皮肤是否发热或出现任何疹子。
检查患者的呼吸是否困难,是否有胸闷感或咳嗽。
4. 询问疼痛情况:询问患者是否有头痛、肌肉疼痛或关节疼痛等不适感。
5. 监测生命体征:包括测量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和血压等生命体征。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可能存在的感染。
6. 检查症状:除了询问患者的症状外,也要检查患者的咽喉是否红肿、扁桃体是否肿大、腹部是否有压痛等。
这些症状可以指导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
7. 检查实验室指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医生可能会要求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等。
这些指标能够提供患者身体内炎症反应的信息。
8. 特殊检查:根据患者的情况,医生可能会进一步进行一些特殊检查,如胸部X光、脑脊液检查或培养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进一步明确患者的病因。
通过以上的发热评估内容,医生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同时,这些评估内容也能够帮助医生区分出不同原因引起的发热,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患者健康。
发热的症状评估9.25
生活压力大, • 而业余生活又丰富多彩,起居饮食没有规
律,衣服着装不能应时而变,一遇气候变 化那么易感外邪而出现发热。
第六十二页,共六十六页。
• 针对该年龄段人群的特点开展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要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学习 、工作和业余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和生活规律,保持工作、居住环境及四周 的清洁和通风,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机体 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第五十九页,共六十六页。
〔3〕中药的服法
• 一般每天2剂,复煎,分次频服。口服汤剂 应注意:一般隔2小时服药1次,5~6次/天 ;温热服以助药力,服后酌加衣被静卧, 以促发汗;
第六十页,共六十六页。
3、病情观察
• 加强对心血管功能和呼吸功能的监测 • 降温必须平稳。
第六十一页,共六十六页。
4、对年轻患者的宣教
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0C。
• 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第十三页,共六十六页。
12
稽留热
13
第十四页,共六十六页。
②弛张热 • 体温在390C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体温
差达20C以上,体温最低时都高于正常水平 。 • 见于败血症、脓毒血症、化脓性感染等。
14
第十五页,共六十六页。
②弛张热
15
一、发热概述
1、定义
体温调节中枢受致 热源作用,或体温调 节中枢功能紊乱,使 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 围,称为发热。
第二页,共六十六页。
发热
可见于各种全身性和局部性感染以及许多 非感染性疾病;
内科急诊中最常见的病症
2
第三页,共六十六页。
常见症状评估发热疼痛
发热含义: 正常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控制。当机体在致热原作 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 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正常体温: 正常人 一般为36~37℃ 舌下体温36.3~37.2℃(成人清晨安静状态) 腋下体温比舌下低0.5℃ 肛测法体温比舌下高0.5℃ 影响因素:昼夜、年龄、性别、环境、测量部位
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不规则热 T >39℃ >39℃ >39℃ 无规律 持续时间 数天/数周 1天/数天 间歇 体温波动 1℃</24h >2℃/24h 热与无热交替 无规律 常见疾病 伤寒、肺炎 败血症 疟疾、肾盂肾炎 肺结核 风湿热 重症结核 化脓感染
常见发热热型
【热型及临床意义】
2、常见热型特点:
【临床常见的几种疼痛】
头 痛 胸 痛
腹 痛
头痛的含义: 是指额、顶、颞以枕部的疼痛。 【病因】 1.颅内病变:感染、血管病变、占位病变、颅 脑外伤等 2.颅外病变:颅骨疾病、神经痛、颈部疾病、 五官科疾病。 3.全身性疾病:急性感染、心血管疾病、中毒 等疾病; 4.神经症:神经衰弱及癔症性头痛
【头痛的临床表现】
2、腹腔器官急性炎症:如急性胃炎、肠炎、胆囊炎、阑尾
6、腹壁病变:腹壁挫伤或脓肿
波状热 T >39℃ 持续时间 数天 体温波动 逐渐下降至正常 数日后体温有逐渐上升 常见疾病 布鲁病 回归热 >39℃ 数天后骤然下降至正常 高热与无热交替
回归热
周期热
常见发热热型
【护理评估要点】
1、测量体温,观察体温曲线,判断发热程度、热型、 及热期。注意影响因素。 2、观察伴随症状 如:寒战、脑膜刺激征、昏迷、惊厥。 3、观察身体反应以评估发热对机体重要脏器的影响。 如:高热期:生命体征、意识等; 体温下降期:记录24h出入液量,尿量,皮 肤干燥、弹性差等脱水症状和体征; 长期发热者:营养状况、口腔炎症、疱疹等。
发热的评估要点
发热的评估要点
发热的评估要点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体温测量:首先需要测量病人的体温。
正常体温范围为36.5-37.5摄氏度。
超过此范围可能表明发热。
2. 病史询问:询问病人病程、症状持续时间、以及是否有其他与发热相关的症状,如咳嗽、呕吐、腹泻等。
3. 咨询旅行史和接触史:询问病人最近是否去过某些地区,或与感染病例有过接触。
4. 体征检查:对病人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观察皮肤状况、听诊心肺、检查腹部等。
5. 实验室检查:根据病史和体征,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血液培养、X光等。
6. 评估并排除常见病因: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发炎、肿瘤等。
根据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发热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7. 多学科协作: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可能的病因,可能需要咨询其他医学专家,如感染病专家、肿瘤学专家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评估要点仅供参考,具体的评估内容和方法应根据医生的临床经验和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
断。
建议在发热症状严重或持续不退等情况下,尽早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健康评估中发热的名词解释
健康评估中发热的名词解释发热,作为一种常见的症状,一直是健康评估中重要的指标之一。
它不仅仅是身体代谢的一种生理反应,也可能是身体某种异常状况的信号。
在进行健康评估时,发热的检测和解读至关重要,能够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解释健康评估中发热的含义和影响。
1. 发热的定义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即正常体温(通常为36.5°C至37.5°C)的升高。
体温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温度、个体代谢率以及身体对病原体的应对能力。
在医学中,通常将体温超过38°C定义为发热。
2. 发热的生理机制发热是身体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一种生理反应。
当细菌或病毒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会释放一些化学物质(例如细胞因子),激活体内的炎症反应。
这些化学物质会影响体温调节中枢,使其提高体温设定点,从而引发发热。
3. 发热的类型发热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持续性发热、间歇性发热、弛张型发热和复发型发热等。
持续性发热是指体温持续升高并保持在高位,间歇性发热则是体温在短期内交替升高和恢复正常。
弛张型发热则是温度波动范围较大,且持续时间较短暂,而复发型发热则是周期性的发热。
4. 发热的原因和影响发热可以是多种身体状况的结果,如感染、炎症、药物反应、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流感等。
发热还会对身体产生一系列影响,包括改变心率、呼吸频率、酶活性、血液黏稠度等。
过长且高度升高的发热还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损等并发症。
5. 发热的评估和处理在健康评估中,对于发热病人的评估是必要的。
医生会根据病史询问,身体检查,实验室检测,影像学等综合手段来了解发热的原因。
处理发热则需要针对具体原因进行,可以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同时也需关注患者的体液补充和休息,以促进康复。
总结起来,发热是健康评估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其定义为正常体温范围以上的升高。
症状评估发热
19 20 21 22 23
6、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必须注意
以下情况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 或变成不规则热。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 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影响热型。 个体反应性的不同。如老年人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 无发热。
症状评估发热
概述
症状:病人主观感觉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 感觉或客观的病态改变,如发热等。
体征:通过身体评估而客观检查到的异常 改变。如心脏杂音、肺部啰音、肝脾肿 大等。
它是认识疾病的向导,并能够为诊断 疾病或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或依据
导入新课
病例 :吕某,男,28岁。 主诉:高热3天。 现病史:4天前患者打篮球淋雨后出现咽痒、鼻塞,
❖常见于布鲁菌病。
5、回归热
❖体温骤升达390 C或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 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 性交提一次。
❖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
41
40
体温(℃) 39
38
37
36
35 日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五、临床表现
(一)发热的分度(口温) • 低热 37.3~38℃ • 中等度热 38.1~39 ℃ • 高热 39.1~41 ℃ • 超高热 41 ℃以上
(二)发热的临床过程与特点
1、体温上升期 产热>散热
皮肤苍白、无汗、畏寒、寒战。常见疟疾、 大叶性肺炎、流感、输液或药物反应等。
2、高热期 产热≈散热
四、病因:
1.感染性发热(50~60%)各种病原体: 细菌(43%)、病毒(6%) 其他: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真菌
常见症状评估发热教学教材
发热的判定
在排除运动、饮食、情绪等因素影响后,如果 体温超过37.5℃,即可判定为发热。
发热的症状和体征
头痛
发热时,头部血管扩张, 导致头痛。
食欲不振
发热时,消化酶活性降低 ,导致食欲不振。
01
02
03
04
05
寒战
由于体温升高,机体通过 寒战产生热量,以维持正
常体温。
肌肉酸痛
由于体温升高,代谢加快 ,肌肉中的乳酸堆积导致
酸痛。
心率加快
体温升高,心脏负担加重 ,心率随之加快。
发热的分类
01
低热
体温在37.5-38℃之间。
02
中热
体温在38.1-39℃之间。
03
高热
体温在39.1-41℃之间。
04
超高热
体温超过41℃。
03
发热的评估方法
病史询问
询问发热的起病时间、诱因、症状表现及变 化趋势。
了解患者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咳嗽、咳 痰、呼吸困难等。
根据医生建议接种相关疫苗,如 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以 降低感染风险。
04
护理方法
多喝水
发热时身体会流失大量水分, 多喝水有助于补充体液,预防
脱水。
合理饮食
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 物。
休息充足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有助于 身体恢复。
监测体温
定时监测体温,记录变化情况 ,如出现持续高热或体温过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常见症状评估发热教学教 材
目录
• 引言 • 发热的症状和体征 • 发热的评估方法 • 发热的常见原因和治疗 • 发热的预防和护理 • 结论
发热病情评估与退烧方法
发热病情评估与退烧方法发热是很常见的身体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
当我们出现发热时,需要对病情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退烧方法。
本文将探讨发热病情评估与退烧方法。
一、发热病情评估1. 测量体温发热病情评估的第一步是测量体温。
常见的体温测量方式包括口温、腋温、耳温和额温等。
我们可以选择适合的体温测量方法来测量体温,确保准确性。
正常体温范围在36.5°C至37.5°C之间,超过这个范围就被认为是发热。
2. 观察症状除了测量体温,还要观察患者的症状。
发热伴随着其他症状可能是某种疾病的表现。
例如,发热伴有咳嗽、喉咙痛和流鼻涕可能是感冒的症状;发热伴有腹痛和腹泻可能是肠胃感染的症状。
观察症状可以帮助我们初步判断发热的原因。
3. 考虑就医在进行发热病情评估后,根据体温和症状,我们需要决定是否需要就医。
一般情况下,如果发热持续时间较短,体温不高,且没有其他明显症状,可以在家进行自我观察和处理。
但如果发热持续时间较长、体温较高,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呼吸困难、意识改变等,应及时就医。
二、退烧方法1. 注意休息当发热时,身体处于应激状态,需要休息来帮助身体抵抗疾病。
要保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剧烈运动和体力消耗,以减轻身体负担,促进康复。
2. 补充水分发热时,身体会大量出汗,导致水分丢失。
为了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我们应该适量饮水,多喝温开水、绿茶等,避免饮用刺激性饮品,如咖啡和酒精。
3. 调节环境温度在发热时,我们可以通过调节室内外温度来帮助退烧。
如果室内温度过高,可以开启空调或风扇来降低室温;如果室外温度适宜,也可以选择到室外散步,享受自然空气。
4. 冷敷或温水擦浴冷敷和温水擦浴是常见的退烧方法之一。
冷敷适用于高热和急性发热,可以用湿毛巾在额头、腋下、腹部等部位进行冷敷;温水擦浴适用于低热和温和的发热,可以用温水擦浴全身,有助于降温。
5. 服用退烧药物如果发热较高且症状明显,可适量使用退烧药物。
退烧药物可有效控制发热,并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发热评估问诊
发热评估问诊发热是机体发生炎症、感染等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是医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和常见的问题。
在发病初期,根据患者的发热状况可以初步判断病因和程度,从而指导后续的诊疗和处理方案。
下面是一份发热评估问诊表,以帮助医生或护士进行发热患者的初步评估。
发热评估问诊:患者姓名:______________ 年龄:____________主诉:_______________现病史:1. 发热进行时长:______小时/天2. 发热高峰时的体温:______℃3. 是否伴有寒战或发冷感:是 / 否4. 是否伴有盗汗:是 / 否5. 是否伴有全身不适感:是 / 否6. 是否伴有头痛:是 / 否7. 是否伴有咳嗽:是 / 否8. 是否伴有咳痰:是 / 否9. 是否伴有咳血:是 / 否10. 是否伴有胸闷或胸痛:是 / 否11. 是否伴有呼吸困难:是 / 否12. 是否伴有脱水症状:是 / 否13. 是否伴有腹痛:是 / 否14. 是否伴有腹泻:是 / 否15. 是否伴有便秘:是 / 否16. 是否伴有呕吐:是 / 否17. 是否伴有尿频或尿急:是 / 否18. 是否伴有尿痛或血尿:是 / 否19. 是否伴有关节疼痛或肿胀:是 / 否20. 是否伴有皮疹:是 / 否21. 是否伴有口腔溃疡:是 / 否既往史:1. 有无基础疾病史:是 / 否若是,请注明疾病名称:__________________2. 是否有过敏史:是 / 否若是,请注明过敏原:__________________3. 是否有手术史:是 / 否若是,请注明手术类型:__________________家族史:1. 是否有家族性疾病史:是 / 否若是,请注明疾病类型:__________________2. 是否有流行性传染病史:是 / 否若是,请注明流行病名称: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史:1. 是否有旅行史:是 / 否若是,请注明旅行国家或地区:__________________2. 是否有接触动物史:是 / 否若是,请注明接触动物类型:__________________已进行的检查及结果:1. 血常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尿常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呼吸道标本(鼻咽拭子、咳痰、咽拭子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其他实验室检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步诊断和处理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在患者就诊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并及时进行医学评估和处理。
第三单元 常见症状评估(1)发热、呼吸困难、发绀.
2.发热过程
体温上升期 高热期 体温下降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发热
(四)临床表现
3.常见热型
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回归热 波状热 不规律则热
一、发热
(五)问诊要点
★ 起病情况 ★ 诱因 ★ 症状 ★ 伴随症状 ★ 身体反应 ★ 心理社会反应 ★ 诊断、治疗及护理经过
重点提示
1.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2.问诊的主要内容。 3.主诉的书写格式。 4.系统回顾方法。 5.功能健康形态系统回顾的基本内容。
第三单元 常见症状评估
(发热、呼吸困难、发绀)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健康评估教研室
一、发热
病例2-2-1
吕某,男,28岁。 主诉:高热3天。 现病史:4天前患者打篮球淋雨后出现咽痒、鼻塞,轻微咳嗽,在厂医护 所就诊,按“感冒”给予“抗病毒冲剂”等治疗,未见好转。3天前出现寒战 、高热,体温一直在39.2℃~40.3℃之间波动,咳嗽,咳少量白色黏痰。发病 以来自觉乏力、纳差,全身肌肉酸痛。无腹痛、腹泻,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手术史,无药物过敏史。 问题: 1.该患者的发热病因及机制可能是什么? 2.该患者是什么热型? 3.主要护理诊断是什么?
1.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增加 ☆ 中心性发绀 ☆ 周围性发绀 ☆ 混合性发绀
2.血液中含有异常血红蛋白衍化物 ☆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 硫化血红蛋白血症
七、发绀
(二)问诊要点
☆ 病因与诱发因素 ☆ 发钳的特点 ☆ 伴随症状 ☆ 身体反应 ☆ 心理反应
重点提示
1.发绀、中心性发绀、周围性发绀 的概念。 2.致发绀脱氧血红蛋白的绝对量。 3.各型发绀的临床特点 。
六、呼吸困难
案例2-2-6
常见症状的评估—发热症状的评估(健康评估课件)
4、临床表现 (2)发热分度
超高热:41℃以上 高热:39.1~41℃ 中等热度:38.1~39℃ 低热:37~38℃
4、临床表现 (3)热型
4、临床表现 (3)热型
4、临床表现 (3)热型
4、临床表现 (3)热型
4、临床表现 (3)热型
4、临床表现 (3)热型
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
外源性致热源作用于多 形核粒细胞、巨噬细胞
释放内源性致热源
体温调定点上升
发热
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
(1)发热过程
4、临床表现
体温上升期 高热期
体温下降期
骤升型:见于大叶性肺 炎、流行性感冒、疟疾。 缓升型:见于伤寒、结 核病.
皮肤发红、灼热、呼吸加快加深、开始出汗。
5、护理评估要点
生命征象
皮肤与循环系统
发热的程度、热期和热型
神经精神状态
脱水现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护理诊断
体温过高:与病原体感染有 关,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 碍有关,与自主神经功能紊 乱有关。
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代谢率增高及营养摄入不 足有关。
潜在并发症:惊厥, 意识障碍。
体液不足: 与发热出汗 过多和摄入液体量不足 有关。
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
1、何谓发热?以腋窝温度为准划分热度。 2、常见的热型有哪几种?有何临床意义? 3、发热的护理评估要点有哪些?
口腔黏膜改变:与发热 所致口腔黏膜干燥有关。
小结
1、发热是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致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升 高超过正常范围。 2、多为感染性发热。 3、临床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热期、体温下降期。 4、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5、护理评估:(热期、热度、热型及起病缓急,发热对人体功能性健康形态的影 响及诊疗护理经过)。 6、主要护理诊断是体温过高、体液不足及营养失调等。
第四章常见症状评估
第四章 常见症状评估 第一节 发热
二、评估要点(临床特点)
间 歇 热
第四章 常见症状评估 第一节 发热
二、评估要点(临床特点)
回 归 热
第四章 常见症状评估 第一节 发热
二、评估要点(临床特点)
(5)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 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 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6)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 规律
4.痰的颜色、性状和量 白色黏液痰常见于急性 支气管炎等;黄色脓性痰见于呼吸系统化脓性感 染,伴恶臭则提示合并厌氧菌感染,如肺脓肿; 红色血性痰见于肺癌、肺结核等;粉红色泡沫痰 见于急性肺水肿;铁锈色或褐色痰见于肺炎球菌 肺炎、肺梗死;砖红色胶冻样痰见于肺炎克雷伯 杆菌肺炎。痰量少者仅数毫升,痰量多时可达数 百毫升如支气管扩张症。痰液静置后出现分层现 象即上层为泡沫,中层为浆液或浆液脓性,下层 为坏死组织,见于支气管扩张症和肺脓肿
第四章 常见症状评估
目录
第一节 发热 第六节 第二节 咳嗽与咳痰 第七节 第三节 咯血 第八节 第四节 呼吸困难 第九节 第五节 发绀 第十节
疼痛 水肿 呕血与便血 抽搐与惊厥 意识障碍
学习目标
具有尊重、关心和爱护病人的意识护理诊断∕问题
了解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
第四章 常见症状评估 第四节 呼吸困难
三、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 低效性呼吸型态
2. 活动无耐力
3. 气体交换受损
4. 恐惧
第四章 常见症状评估 第四节 呼吸困难
第五节 发绀
一、病因及发生机制 二、评估要点(临床特点) 三、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第四章 常见症状评估 第五节 发绀
一、病因及发生机制
第四章 常见症状评估 第五节 发绀
发热临床的分度
发热临床的分度发热是指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症状。
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准确评估发热的严重程度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有很多方法可以对发热进行分度。
本文将介绍发热临床的分度,以便医务人员更好地评估和处理发热患者。
一、测量体温首先,对于发热患者,准确测量体温是至关重要的。
体温可以通过口腔、腋下、直肠、额温等部位测量,其中以直肠温度测量最为准确。
在测量体温时,应选择准确的体温计,并按照正确的方法测量。
通常,体温超过37.2摄氏度可以被认为存在发热。
二、根据发热持续时间分度根据发热的持续时间,可以将发热分为急性发热和慢性发热两种情况。
急性发热是指发热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在一周内,常见于感染性疾病等急性疾病。
慢性发热是指发热持续时间较长,通常超过三周,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病等慢性疾病。
三、根据发热程度分度根据发热的程度,可以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热和高热三个程度。
低热一般指体温在37.2-38摄氏度之间;中等热指体温在38.1-39摄氏度之间;高热指体温超过39摄氏度。
根据发热的程度可以初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指导后续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四、根据病因分度根据发热的病因不同,可以将发热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种情况。
感染性发热是由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常见于各类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发热则是由非感染性疾病如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引起。
根据发热的病因,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和治疗。
五、根据伴随症状分度在评估发热严重程度时,还应注意患者的伴随症状。
伴有寒战、头痛、咳嗽、呕吐等症状的发热患者可能病情较重,需要重视。
另外,特别注意发热患者是否有意识障碍、呼吸困难、皮疹等情况,及时进行评估和处理。
结语在临床实践中,对发热患者进行准确的分度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通过测量体温、根据发热持续时间、发热程度、病因和伴随症状进行分度,有助于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保障患者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㈢热型及临床意义
热型: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 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 热型。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临床意义: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 稽留热 2. 弛张热 3. 间歇热 4. 回归热 5. 波状热 6. 不规则热 必须注意的问题
继而表现为体温骤升或缓升。 骤升型:指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
常伴寒战,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 性肾盂肾炎、某些药物反应等; 缓升型:表现为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到高 峰,多不伴有寒战,见于伤寒、结核病等。
2.高热期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此期特点是产热和散热过程中在较高水平 上保持相对平衡。
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致热源致发热的机理: 外源性致热源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
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 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 系统,使之形成并放白细胞介素(IL-1)、 肿瘤坏死因 子(TNF)和干扰素等内源性致热源。后者可通过血-脑 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之上 移。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一方 面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排汗停止,散 热减少;另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紧张性增高或寒 战,产热增多。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 升高引起发热。
五、临床表现
㈠ 临床过程 1.体温上升期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2.高热期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3.体温下降期
㈡ 发热的临床分度和热期 ㈢ 热型
㈠ 临床过程
可分三个阶段即体温上升期、高热期、体 温下降期。
1.体温上升期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此期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 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无汗,畏寒或寒战。
第三章 常见症状评估 第一节 发热
发热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正常人体温和生理变异。熟悉发热的发生机制、常见病因及与
发热相关的护理诊断。掌握发热的定义、临床表现和护理评估要求。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识记 1.发热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护理评估要点和相关护理诊断。 理解 1.发热的发生机制。
㈡ 非感染性发热常见几类原因
1.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 2.风湿性疾病: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等。 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脱水等。 4.皮肤散热障碍:见于广泛性皮炎及慢性心力衰竭所致发
热,多为低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常见于中暑、安眠药中毒、脑
出血或颅脑外伤等。其产生与体浊调节中枢直接受损有关, 高热无汗为其临床表现特点。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属功能性发热,包括夏季热、女性 月经前或早孕期、剧烈运动后、感染后发热,多表现为低 热。
1.稽留热
体温持续在39℃~40℃以上, 达数天或数周, 24h波动不超过1℃。 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高热期。
稽留热
C4
0
3 9
3 8
3 7
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6
2.弛张热
体温常在39Ċ以上 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 脓性炎症等。
2.发热对人体功能性健康形态的影响。 运用 1.能识别异常体温,区分发热的临床分度。 2.能根据发热的临床表现特点确认其所处阶段,列出
与之相应的护理诊断,并找出相关因素或危险因素。
教学方法:讲授。
目录
一、发热的概念 二、正常体温 三、发热机制 四、病因 五、临床表现 六、护理评估要点 七、发热的相关护理诊断 八、伴 随 症 状
发生机制
致热源性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外源性致热源
微生物病原体 炎症渗出物 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通过激活 白细胞
(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内源性 致热源
通过血脑 屏障
体温调节中枢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
产热>散热
发热
三、发热机制
㈠ 致热源性发热 致热源性发热是导致发热的最主要因素。致热源可分为外
驰张热
C 4 0
3 9
3 8
3 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3 6
3.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 至正常水平;
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 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间隙热
C
4 0
3 9
㈡ 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 炎症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 等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 竭等
四、病因
发热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以感 染性最多见。
㈠ 感染性发热 ㈡ 非感染性发热常见几类原因
㈠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一、发热的概念
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 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产热增多,散热 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二、正常体温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一般为 36-37℃ 左右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般〈1℃下午〉
上午,运动、进餐、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 可稍升高 老年人稍低于年轻人
体温上升至高峰后保持一段时间,持续数 小时、数天或数周。
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灼热,呼吸深 快,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
3.体温下降期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 如 疟疾。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如肺 炎。
㈡ 发热的临床分度和热期
以口腔温度为标准,按发热高低可分为: 1.低热:37.3℃~38℃ 2.中等度热:38.1℃~39℃ 3.高热:39.1℃~41℃ 4)超高热:41℃以上
3 8
3 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3 6
4.回归热
5.波状热
体温渐升至39 Ċ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 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 如此反复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