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话题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小说欣赏》八大话题综述
(说明:标●的内容是教材明确要求掌握的)
话题一:叙述
【考点】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
【知识梳理】
一、叙述角度
小说要有一个讲述人,故事由谁来讲,它的视角和口吻都不一样。
●1、“上帝俯瞰”——全知视角
特点:小说的叙述人就是作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绝对控制,什么都为读者安排妥当了。
好处:容量丰富,讲述自由,阅读时信息清楚了然,不必让读者劳神费心,苦思冥想。
●2、“凡人目光”——有限视角
特点:小说的叙述人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讲究隐藏、留白。
好处: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主动参与,全心投入,更能体验到阅读的魅力,将读者变为小说的第二作者。
二、叙述人称
人称是区分叙述人在叙述时是站在局外还是局内叙述的依据。
●1、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
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
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注意:“我”并不等于作者。
●2、第三人称——“他”——全知或有限视角
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站在故事的外部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好处:叙述客观而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全知视角、有限视角在具体运用时可以灵活变换、结合,如:《林黛玉进贾府》。三、速度控制
加速:次要情节,一笔带过
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多用叙述手法,读者一般用快速阅读,无须细品。
减速:关键情节、精彩之处,浓墨重彩
减速是“弛”,是慢行,是详写,多用描写手法,读者须慢读细品。
小说的阅读魅力:加速与减速交织,一张一弛,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叙述与描写是控制小说速度和营造叙事波澜的法宝。注意:这一技巧也是我们写好记叙文的法宝!
【命题形式】
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能够取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
【答题要领】
准确识别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对叙述视角或人称的表达效果进行分点作答,要能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话题二:场景
【考点】把握场景的五大功能
【知识梳理】
一、场景与小说
●1、场景:
对人物(往往是众多人物)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即“场面描写”,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接续而成的。
●2、场景的构成:
场景=人物+ 事件+ 环境
●3、场景与环境描写的区别:
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景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相当于电影中的镜头。
●4、场景的功能:
①如果场景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情感的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或顺理成章。
②营造特定意境与渲染特定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人物。
③如果场景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功能便是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④如果场景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功能是揭示人物的性格。
⑤如果将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
二、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的场景观
1、古典小说的场景:细致、确切
古典小说的场景描写充满物质感和时代特征,追求细节的真实、具体,贴近现实生活。
2、现代小说的场景:模糊、虚幻
现代小说的场景描写模糊了时间和地点,不再是对客观世界的忠实反映或摹仿,越来越倾向于虚幻,风景逐渐退隐,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现代小说场景的这一特点乃是因为:●现代小说带有强烈的文明批判意识,追求思想深度,热衷于抽象、符号化,以虚构、寓言的形式揭示人类存在的本质。
【命题形式】
小说的描写了某某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等等。
【答题要领】
主要从场景对于氛围、情节和人物等角度切入思考,要结合具体文本的具体位置进行具体分析,最好分点作答。
话题三:主题
【考点】分析、探究小说主题
【知识梳理】
一、主题的实现
●1、小说的忌讳:“主题鲜明”
但凡优秀的小说,它的形象大于思想,它靠形象来揭示蕴含其中的深刻思想。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好的小说总是赋予读者丰富的解读空间,让读者见出其中复杂多义的世界,从而充分展示其无穷魅力。罗兰·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说的正是小说主
题具有复杂多义的特点,这就使得小说主题具有丰富的探究性。
主题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如下所示:
●2、形象大于思想
艺术家只是从自己感受的特定角度来创造形象,但他们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的这种立体性、多向性、多层面性,往往比艺术家主观上对现实的把握丰富得多,深刻得多,活跃得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形象大于思想”,或者“客观思想大于主观思想。”
“形象大于思想”现象的发生,既和艺术家的主观创作动机有关,又和读者的想象、联想有关;文学形象本身的特点,则是连接二者的中介或桥梁。
二、小说主题观的演变
1、由单纯到复杂
在小说的发展历程中,小说的主题正由确定性滑向模糊性:古典小说的价值取向往往比较单一、明确;对现代小说而言,主题的价值似乎不仅取决于深刻、重大、正确等,还在于是否可以多向延伸。
2、由具体而抽象
古典小说作家关注的视点,永远在社会以及社会与人的关系上;但西方小说到了现代主义盛行的时代,作家们关注得更多的是一些抽象性很强的问题,比如时间问题、死亡问题、以及“人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这样的问题,小说开始了所谓的终极追问。
【命题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