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辛亥革命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体系建构】
考点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材料一:
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字图
材料二:1901年2月14日,清廷颁布上谕:“……量中华之物力,结友邦之欢心。
”
材料三: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
主要有编练新军、鼓励工商、兴建学堂、整顿吏治等内容。
——旧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材料四: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
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材料五: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约有100人,除甘肃尚未派留日学生外,其余关内17省均有人参加。
材料六:邹容的《革命军》大力赞扬和鼓吹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君主专制,恢复人民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
《革命军》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风行海内外。
销售达一百万册,占清末革命书刊的第一位,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材料七:1911年5月,湖南、湖北、广东、四川发生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其中以四川的运动最为壮阔,清政府决定:派鄂、湘等6省赴川。
鄂军入川,消弱了湖北的兵力,有利于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
——包子衍《四川保路运动》载于1981《人民日报》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中国是否具备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
2、腐败的清政府不得人心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4、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5、革命党人的准备:建立革命团体,成立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
6、四川的保路运动提供了有利时机。
考点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一)、开端:武昌起义
(二)、发展
(三)、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史料一革命之目的,非仅在于颠覆满洲而已,乃在于满洲颠覆以后,得从事于改造中国……政治方面,由专制制度过渡于民权制度,经济方面,由手工业的生产过渡于资本制度的生产。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回顾辛亥革命问题:史料认为辛亥革命“由专制制度过渡于民权制度”,其突出表现是什么?
【提示】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史料二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条法院依据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几刑事诉讼。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出席之;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
决弹劾之。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临时约法》与国民“约定”哪些基本原则?
(1)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3)规定国内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4)规定内阁总理的产生与职权,体现出责任内阁的原则。
2、《临时约法》是怎么“约束”袁世凯的?结果如何?
结果:这种民主政体并未在中国真正建立起;袁世凯逐渐突破《临时约法》的限制,建立了独裁统治。
考点三:辛亥革命的结果
(一)、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材料一: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1912年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材料二: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750马力,约增加了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材料三: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
”
材料四: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民国之初,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正式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依照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是政治近代化的重大突破。
(2)经济上,临时政府制定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
(3) 思想上,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 社会生活上,自由、平等、友爱的风气兴起,社会风俗文明化。
(二)、辛亥革命的局限
材料一: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季陶身穿日本服装,老农问其国籍。
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了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
当戴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连忙说:“我非革命党人,我非中华民国人。
”
材料二:未庄人日见其安静了。
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但却没有什么大异样。
知县大老爷还是原来的,不过改称了什么。
而且举人老爷也作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人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阿Q正传》上述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哪些局限性?产生这些局限的原因何在?
没发动群众,立宪派、旧官僚投机革命,没改变社会性质,没完成革命任务。
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巩固训练】
1.(2013·广东高考)“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解析】从“剪掉辫子反朝廷”可知此时为清末,则此时的指导思想为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反帝。
因而D项错。
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政策,故C项错。
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政权问题,故A项错。
【答案】 B
2.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
符合该观点中的“…反西化‟—…现代化‟”两个阶段的是()
A.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西化”是指近代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结果,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符合这一阶段。
“反西化”是指对西方事物持完全排斥的态度,义和团运动符合这一概念。
…现代化‟是政治等方面的近代化,辛亥革命符合这一概念。
故答案选D项。
3.(2013·海南高考)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解析】考查数据分析,全国有15个省,其中革命党只有5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很多,体现革命具有很强的妥协性,所以选B项。
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
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
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项。
【答案】 B
4.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
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
”这反映出()
①同盟会政治纲领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④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要求相结合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4.解析:本题综合性较强,既考查了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也综合性地考查了辛亥革命实现中国社会巨变的多方面原因。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它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推翻了清朝及君主专制制度。
另一方面,孙中山本人面对中华民族的危机,能够投身于革命事业,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也反映了他不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答案: D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这是因为它()
①从法律上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结束②在法律上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③体现了民主派的建国主张④是中国近代民主化的一座丰碑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封建专制制度,而并没有结束封建制度,排除含①的A、B、C三项。
答案: D
6.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辛亥革命“不结果实”的表现是() A.三民主义反帝不明确,反封建不彻底
B.三民主义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C.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D.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解析:辛亥革命“不结果实”是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其依据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答案: D
7、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 C
A.辛亥革命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成立
D.《临时约法》颁布
8.(2011·江苏单科)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解析】辛亥革命后成立的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实行的并不是联邦制,故B项与史实不符。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就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当时中国在西化程度上不及日本,C项不符合史实。
袁世凯曾经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他实行专制独裁统治,D项错误。
故选A。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说,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
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子免于倾倒吗?20世纪初的中国,一个声音变得越来越响亮,那就是——革命。
此时的孙中山已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他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并始终坚持奋斗,成为20世纪推动中国发生历史巨变的主要代表。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央视《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书影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表现。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由谁制定、颁布的?为什么说它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即可。
第(2)问,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即可。
【答案】(1)政治上:推翻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经济上:实行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人民思想的解放和觉悟的提高。
(2)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制定,孙中山颁布。
《临时约法》规定了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许多民主权利和自由;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规定了实行责任内阁制来限制总统的权力。
因而,《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史料研习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1912年元旦的《申
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
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囻万岁。
”……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
穀(ɡǔ)我蒸民,振兴实业。
四万万众,人足家给。
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报》对辛亥革命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2)你认为《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是什么?
角度二理论指导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3)按照近代化的研究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
【解析】第(1)问从《申报》对革命党人称呼为“匪”到称呼“中华民囻万岁”可知其态度的变化。
第(2)问从“囻”的写法突出人民的角度来分析。
第(3)问要注意依据角度二材料的几个角度来联系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1)态度:从漠视与非议到认同与赞赏。
原因: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建立。
(2)表示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
(3)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经济上:辛亥革命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上: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提高,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社会生活和风俗上:辛亥革命推动了服饰、饮食、交通、礼仪等变革,推动了社会风俗的近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