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辛亥革命答案

第15课 辛亥革命答案
第15课 辛亥革命答案

第15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体系建构】

考点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材料一:

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字图

材料二:1901年2月14日,清廷颁布上谕:“……量中华之物力,结友邦之欢心。”

材料三: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有编练新军、鼓励工商、兴建学堂、整顿吏治等内容。——旧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材料四: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材料五: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约有100人,除甘肃尚未派留日学生外,其余关内17省均有人参加。

材料六:邹容的《革命军》大力赞扬和鼓吹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君主专制,恢复人民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革命军》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风行海内外。销售达一百万册,占清末革命书刊的第一位,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材料七:1911年5月,湖南、湖北、广东、四川发生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其中以四川的运动最为壮阔,清政府决定:派鄂、湘等6省赴川。鄂军入川,消弱了湖北的兵力,有利于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包子衍《四川保路运动》载于1981《人民日报》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中国是否具备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

2、腐败的清政府不得人心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4、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5、革命党人的准备:建立革命团体,成立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

6、四川的保路运动提供了有利时机。

考点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一)、开端:武昌起义

(二)、发展

(三)、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史料一革命之目的,非仅在于颠覆满洲而已,乃在于满洲颠覆以后,得从事于改造中国……政治方面,由专制制度过渡于民权制度,经济方面,由手工业的生产过渡于资本制度的生产。——《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回顾辛亥革命问题:史料认为辛亥革命“由专制制度过渡于民权制度”,其突出表现是什么?

【提示】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史料二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条法院依据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几刑事诉讼。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出席之;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

决弹劾之。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临时约法》与国民“约定”哪些基本原则?

(1)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3)规定国内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4)规定内阁总理的产生与职权,体现出责任内阁的原则。

2、《临时约法》是怎么“约束”袁世凯的?结果如何?

结果:这种民主政体并未在中国真正建立起;袁世凯逐渐突破《临时约法》的限制,建立了独裁统治。

考点三:辛亥革命的结果

(一)、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材料一: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1912年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材料二: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750马力,约增加了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材料三: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

材料四: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民国之初,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正式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依照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是政治近代化的重大突破。

(2)经济上,临时政府制定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

(3) 思想上,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 社会生活上,自由、平等、友爱的风气兴起,社会风俗文明化。

(二)、辛亥革命的局限

材料一: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季陶身穿日本服装,老农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了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连忙说:“我非革命党人,我非中华民国人。”

材料二:未庄人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但却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来的,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作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人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阿Q正传》上述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哪些局限性?产生这些局限的原因何在?

没发动群众,立宪派、旧官僚投机革命,没改变社会性质,没完成革命任务。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巩固训练】

1.(2013·广东高考)“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解析】从“剪掉辫子反朝廷”可知此时为清末,则此时的指导思想为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反帝。因而D项错。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政策,故C项错。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政权问题,故A项错。

【答案】 B

2.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符合该观点中的“…反西化?—…现代化?”两个阶段的是()

A.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西化”是指近代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结果,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符合这一阶段。“反西化”是指对西方事物持完全排斥的态度,义和团运动符合这一概念。…现代化?是政治等方面的近代化,辛亥革命符合这一概念。故答案选D项。3.(2013·海南高考)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解析】考查数据分析,全国有15个省,其中革命党只有5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很多,体现革命具有很强的妥协性,所以选B项。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项。【答案】 B

4.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①同盟会政治纲领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④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要求相结合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4.解析:本题综合性较强,既考查了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也综合性地考查了辛亥革命实现中国社会巨变的多方面原因。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它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推翻了清朝及君主专制制度。另一方面,孙中山本人面对中华民族的危机,能够投身于革命事业,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也反映了他不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答案: D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这是因为它()

①从法律上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结束②在法律上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③体现了民主派的建国主张④是中国近代民主化的一座丰碑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封建专制制度,而并没有结束封建制度,排除含①的A、B、C三项。答案: D

6.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辛亥革命“不结果实”的表现是() A.三民主义反帝不明确,反封建不彻底

B.三民主义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C.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D.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解析:辛亥革命“不结果实”是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其依据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答案: D

7、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 C

A.辛亥革命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成立

D.《临时约法》颁布

8.(2011·江苏单科)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解析】辛亥革命后成立的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实行的并不是联邦制,故B项与史实不符。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就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当时中国在西化程度上不及日本,C项不符合史实。袁世凯曾经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他实行专制独裁统治,D项错误。故选A。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说,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子免于倾倒吗?20世纪初的中国,一个声音变得越来越响亮,那就是——革命。此时的孙中山已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并始终坚持奋斗,成为20世纪推动中国发生历史巨变的主要代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央视《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书影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表现。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由谁制定、颁布的?为什么说它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即可。第(2)问,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即可。

【答案】(1)政治上:推翻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经济上:实行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文化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人民思想的解放和觉悟的提高。

(2)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制定,孙中山颁布。

《临时约法》规定了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许多民主权利和自由;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规定了实行责任内阁制来限制总统的权力。因而,《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史料研习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1912年元旦的《申

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囻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穀(ɡǔ)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报》对辛亥革命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2)你认为《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是什么?

角度二理论指导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3)按照近代化的研究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

【解析】第(1)问从《申报》对革命党人称呼为“匪”到称呼“中华民囻万岁”可知其态度的变化。第(2)问从“囻”的写法突出人民的角度来分析。第(3)问要注意依据角度二材料的几个角度来联系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1)态度:从漠视与非议到认同与赞赏。

原因: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建立。

(2)表示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

(3)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经济上:辛亥革命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上: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提高,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社会生活和风俗上:辛亥革命推动了服饰、饮食、交通、礼仪等变革,推动了社会风俗的近代化进程。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课本62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课本63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时间:1905年 B、地点:日本东京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最新公开课教案

第 15 课
课题:辛亥革命 学校:大方三中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师:曹飞 教学目标:
辛亥革命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 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b5E2RGbCAP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p1EanqFDPw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 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
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 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DXDiTa9E3d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 全过程。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RTCrpUDGiT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爆发原因)
社会背景: 1、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 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5PCzVD7HxA 2、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力量不断壮大; 革命准备: 1、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 62 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 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 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jLBHrnAILg 2、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 63 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 年 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第15课 辛亥革命[岳麓版]

第15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课标解读】 辛亥革命有广义、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理解一般指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所以应掌握革命党的建立、武装起义、思想宣传、武昌起义。通过轻敌推诿,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意义,认识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原因: ①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②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来挽救统治危机。 2.条件: (1)组织基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在东京成立。 ①性质: ②纲领: (2)思想基础:三民主义 同盟会成立后,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围绕要不要, 要不要等问题展开思想论战,大力宣传其政治纲领----三民主义。 (3)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在宣传的同时,还多次发动。其中1911年发动的起义最为有名。 二、经过 1.爆发:武昌首义 (1)概况:年10月10日,和率先发难,武昌起义爆发。(2)结果:起义胜利后,成立,推举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为。 (3)影响:武昌起义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短短一个月,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许 多地区也发生了响应武昌起义的革命运动。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2.高潮 (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 成立,以为国旗。 (2)颁布《》:年3月颁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 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意义。 (3)帝制的终结:1912年2月,下诏退位,清王朝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三、结果及意义 1.结果:1912年3月,袁世凯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原因: ①袁世凯手握重兵,具有一定的政治资本; ②资产阶级的弱性和妥协性; ③的涣散,立宪派和旧官僚的破坏; ④帝国主义的支持。 2.意义: ①性质: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革命; ②作用: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 此,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影响: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3.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思考1: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 【知识拓展】 1.如何全面分析和评价三民主义? 所谓“民族主义”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因为,清政府此时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主义”反对的是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整个满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内民族平等的进步思想,客观上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 “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的内容,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的内容,即试图解决土地问题,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其具体方法是,由国家统一核定地价,“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

2020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试题:第15课辛亥革命Word版含解析

巩固提能.夯实双基宁 第15课辛亥革命 (对应学生用书第114?115页)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 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 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A. 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B.清政府重视民众舆论 C.巡抚张曾扬徇私枉法 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解析:A 材料中,张曾扬受到舆论指责不是因为捕杀革命党人,而是因 为他的捕杀无供无证,欲杀则杀,没有“按律”,侵犯了人权,这体现 了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A项正确。

2. (2017 ?山东烟台期末)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写道:武昌起义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这一材料() A. 说明了同盟会力量的强大 B.否定了武昌起义关键作用 C.揭示了清朝灭亡内在原因 D.说明了革命党人的软弱性 解析:C材料“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说明清朝灭亡是由于自身统治危机所致,揭示了清朝灭亡内在原因,C项正 确;A、B、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3. “辛亥革命……为2 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 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基于辛亥革命() A. 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 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C. 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D A项是同盟会成立的意义,错误;B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错误;C项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错误;从题干中辛亥革命为2 132年的历

第15课 辛亥革命分析

第15课辛亥革命 【概念阐释】 资产阶级革命:一般是指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的革命。它发生的原因是落后的生产关系(包括封建制度或殖民主义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是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北美的独立战争,它反抗的对象就不是封建专制统治,而是英国的殖民统治。理解这一概念,应牢牢抓住以下三个要点:一是革命的原因是由一对矛盾构成,即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是革命对象具有唯一性,即封建专制制度,或殖民统治。革命目的具有明确性,即确立资产阶级专政,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本国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在向资本主义过渡时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进行革命的目的是消灭封建残余势力,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例如俄国的1905年革命和1917年的二月革命,就是因为沙皇专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另一种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本国的封建势力把持着国家大权,又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它发展资本主义面临两大障碍,革命的对象往往具有双重性,即本国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例如中国的近代革命,从1840年到1949年,这150年间中国革命的性质始终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1919年为界,又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解这一概念,应抓住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区分类型,看这个国家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二是注意革命对象:资本主义国家革命对象具有唯一性,即封建残余势力;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革命对象往往具有双重性,即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三是革命的领导阶级:既可以是资产阶级,又可以是无产阶级。 辛亥革命:广义上辛亥革命指的是从1894年孙中山建立“兴中会”开始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革命失败为止,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全过程。狭义上辛亥革命指的是从1911年武昌起义革命高潮到来开始,到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革命失败为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阶段。 【学习指导】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既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又开启了20世纪初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复习时,要注意从宏观上思考:(1)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相比,辛亥革命的组织形式、领导阶级、斗争目标有哪些新发展? (2)有人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请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从思想与阶级层面进行分析论证。 【网络构建】(提示:通过课前预习,用文字概述、表格或结构的形式构建本课内容体系)【高考链接】

2015-2016学年岳麓版必修一 第15课 辛亥革命 教案

2015-2016学年岳麓版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教案 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式: 1、学案导学。 2、教具准备:多媒体 3、采用情境设置、设题引思、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的模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由浅入深,有难而易,步步推进。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请欣赏另类的歌词《最近比较烦》 ——1901年“慈禧太后”自叹调 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 总觉得活得越来越没有尊严 我想我还是不习惯 从逃亡西安到把《辛丑条约》来签 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 总觉得大清的国运一天不如一天 泥腿子们造了反,八国鬼子又犯边 我也许真要把大清江山玩了完 请回答:为何歌词中说“总觉得大清的国运一天不如一天”? 学生回答后总结导入:并展示课标要求,并对课标做一简单解读。 (讲授新课):结合学案上的探究思考题讲解。 探究一:有人把20世纪初的清政府比喻成一座即将倒塌的老屋,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如果你是一位建筑工程师,你认为这座房子还有修补的可能吗?为什么? 20世纪初针对清政府的“房屋维修意见书”

第15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5课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与改良派的论战;武装起义;武昌起义;中国民国的成立;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 同盟会建立的条件和性质的分析是重点。一建立条件: 1、经济基础:20世纪出,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迅速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4、组织基础: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建立。二同盟会的性质:它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员的基础上组成的,但它不同于以上各团体,从其组织形式、组成人员成分、政治纲领和章程上看,它是中国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难点分析 武昌起义的条件是重点。1、经济基础:汉口的自然经济解体早,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成长早,此外这一地区,交通便利,煤铁资源丰富,也便于资本主义的发展。2、阶级基础:随着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形成了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这为资产阶级革命

提供了阶级基础。3、群众基础:武汉地区帝国主义入侵较早,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这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较好的群众基础。4、起义准备: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长期的起义准备。5、熊秉坤、金兆龙等人的革命主动精神。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对中国的革命有什么启示?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最终证明了农民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发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阶级来领导,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讲授新课: 教师: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了发展壮大。这时,中国的民族危急进一步加深。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那么,同学们结合教材和千米那学习的内容,分析资产阶级革命能够发生的历史背景使怎样的?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第15课_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_特色教案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导言部分从中西方两个角度说明交通工具的发展对世界历史影响极其深远。中国感受到工业文明的气息。孙中山非常重视铁路建设,认识到交通事业关系到国计民生。 交通工具的变革对世界历史影响极其深远,正如西方史学著作《全球通史》所指出的,19世纪,随着交通工具的新发明,整个世界都能感受到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中国的〃铁路建设情有独钟,他曾说:“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可见,铁路建设关乎国计民生。交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 本课主要内容是:交通事业的发展(铁路公路航运航空)、通信工具的变迁。 一、铁路与公路 在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因地区而异。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此外,平民百姓若想外出,多为步行。因此,近代以前,在地域辽阔的中国,官员上任,百姓迁徙,多以月甚至年来计算行程。 历史纵横 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琦善等人从京城到广东上任或返回京师,路上所花时间,少则个把月,多则几个月。若是官员被发配到边远地区,在路上走的时间更长。虽然有人乘车或坐轿,有人靠两条腿走,但路途的遥远,旅途的劳累,几乎是所有远行者的共同感受。 回忆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的情况,唐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结合中国 南北方地区差异【南方多水路,北方多旱路】请学生总结出【“南方舟楫,北方马车”】的特点。 近代中国传统交通工具发生巨大变化。分析这种现象变化的原因是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当其冲。 开明人士开始向西方学习,中国的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等方面都产生了哪些变化?

第15课 辛亥革命答案

第15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体系建构】 考点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材料一: 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字图 材料二:1901年2月14日,清廷颁布上谕:“……量中华之物力,结友邦之欢心。” 材料三: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有编练新军、鼓励工商、兴建学堂、整顿吏治等内容。——旧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材料四: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材料五: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约有100人,除甘肃尚未派留日学生外,其余关内17省均有人参加。 材料六:邹容的《革命军》大力赞扬和鼓吹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君主专制,恢复人民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革命军》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风行海内外。销售达一百万册,占清末革命书刊的第一位,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材料七:1911年5月,湖南、湖北、广东、四川发生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其中以四川的运动最为壮阔,清政府决定:派鄂、湘等6省赴川。鄂军入川,消弱了湖北的兵力,有利于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包子衍《四川保路运动》载于1981《人民日报》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中国是否具备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 2、腐败的清政府不得人心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4、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5、革命党人的准备:建立革命团体,成立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 6、四川的保路运动提供了有利时机。 考点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一)、开端:武昌起义 (二)、发展 (三)、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史料一革命之目的,非仅在于颠覆满洲而已,乃在于满洲颠覆以后,得从事于改造中国……政治方面,由专制制度过渡于民权制度,经济方面,由手工业的生产过渡于资本制度的生产。——《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回顾辛亥革命问题:史料认为辛亥革命“由专制制度过渡于民权制度”,其突出表现是什么? 【提示】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史料二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条法院依据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几刑事诉讼。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出席之;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

第15课 辛亥革命 教案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2课时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的意义。【课标解读】 基础:兴中会,同盟会、广州起义、武昌起义、民国与约法、清帝退位 能力:阅读材料全面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解读《约法》,获取资料信息能力,通过探究,培养多角度评价辛亥革命能力。 感悟:“中山精神” 【本课分析】本课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二课时,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政治民主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上承近代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下启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因此在教材中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主要内容包括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评价。由于近几年运用多元史观来评价分析历史事件在高考中比较频繁,所以务必将辛亥革命放在多元史观的角度下重新审视,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多元影响。【复习目标】 1.逐条分析牢记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提高归纳整合的能力。 2.掌握中华民国的成立及《临时约法》,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3.全面分析辛亥革命的功绩与局限,提高获取历史信息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激情投入,认识并弘扬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中山精神。 【教学过程】 一、由对联导入复习: 师:“共和政治,总统山河”这副对联体现在近代中国哪一次重大事件上? 生:辛亥革命 ★设计小贴士:复习课,导入力求简洁,直入主题。 二、基础知识落实(同桌两人互相检查,看看你掌握的比对方好吗?)(一)、背景 社会背景: 经济基础: 组织基础: 思想基础: 军事基础: (二)、经过 1、爆发——武昌首义→三镇胜利→军政府成立 2、发展----各省响应 3、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和《》颁布 (1)1912年1月1日:

第15课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课前预习: 1、下面是“辛亥革命”一目的知识结构, 原因: ①兴中会②广州黄花岗起义③保路运动过程: ②中华民国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意义: ①清朝的封建统治②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③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2、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抵抗 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答案:C 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A、《资政新篇》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D 4、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有①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②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③彻底推翻了封建制度④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同桌互评:优秀()良好() 课堂巩固 1、参与建立同盟会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有①兴中会②华兴会③光复会④日知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为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2、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所指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 A、顽固派和洋务派 B、洋务派和维新派 C、维新派和革命派 D、同盟会和共产党 答案:C 解析:注意时间:19世纪晚期。综合分析材料信息,“中立党……变法”“维新党……作乱”可以看出他们是维新派和革命派,材料中所谓“作乱”实质是革命党人主张通过武装起义推翻清朝统治,故选C项。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员有弹劾总统的权力,表明 A.中华民国有真正的民主 B.孙中山也受到制约 C.临时大总统没有权力 D.孙中山试图限制袁世凯 答案:D 解析:孙中山在内外压力下将让位与袁世凯,为防止袁世凯上台后,专断独裁,故特设此规定,以继续维护民主共和的成果。 4、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中的“万恶之政府”指 A、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的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从材料中的“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可以看出日记记录的事件是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故选A项 5、在学习了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有五位同学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哪些同学的观点符合辛亥革命的实际情况甲: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干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第15课辛亥革命教学案.doc

第15课辛亥革命教学案 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教学目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与改良派的论战;武装起义;武昌起义;中国民国的成立;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重点难点一、重点分析同盟会建立的条件和性质的分析是重点。(一)建立条件:1、经济基础:20世纪出,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迅速的发展。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4、组织基础: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建立。(二)同盟会的性质:它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员的基础上组成的,但它不同于以上各团体,从其组织形式、组成人员成分、政治纲领和章程上看,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二、难点分析武昌起义的条件是重点。1、经济基础:汉口的自然经济解体早,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成长早,此外这一地区,交通便利,煤铁资源丰富,也便于资本主义的发展。2、阶级基础:随着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形成了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这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3、群众基础:武汉地区帝国主义入侵较早,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这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较好的群众基础。4、起义准备: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长期的起义准备。5、

熊秉坤、金兆龙等人的革命主动精神。自主探究通过阅读教材预习掌握这些问题,上课时由教师或各小组进行预习检测。1、辛亥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有哪些?(阅读课本第一目第一段找出两点,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哪些?)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其性质和目标是什么?(第一目第一段大字和小字)3、中国同盟会的性质、宗旨、机关刊物。(第一目第二大字)4、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内容和评价。(第一目第二段小字)5、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和影响。6、广州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7、武昌起义爆发于何时?起义胜利后采取了哪些措施?起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教材第二目)8、中华民国建立的概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地位和性质。9、作为清政府大官僚的袁世凯为什么能当时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0、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讲授学案[重难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搅政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

第15课 辛亥革命教学案例

《辛亥革命》教学案例 东宁一中:周东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 1、掌握清末民主革命高潮的背景以及相关史,实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历史件的能力。。 2、了解武昌起义的时间、过程及影响。 3、掌握民国建立、袁世凯篡权及辛亥革命的意义。 4、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讨论的方法分析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2、通过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通过阅读材料等方法掌握辛亥革命失败与胜利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难点: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学媒体】相关历史材料、图片等 【教学方法】教师主导的、学生自主探究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 (教师展示图片,《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辛亥革命》、孙中山的图像)同学们请看这两幅照片,分别指出是什么事件?什么人物? [学生]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教师]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以他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是如何发动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来共同了解一下。

[学习新课] 一、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板书) 1、社会原因(板书) [教师]同学们回顾一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对华发动的侵略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 [学生]甲: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学生]乙:八国联军侵华,绞杀义和团运动,签订《辛丑条约》,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教师]内外交用、统治危机(板书) 19世纪20世初,由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合二为一,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割地赔款,横征暴敛,把斗争的矛头直指清政府,清政府内外交困风雨飘摇。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插图《清政府残暴如虎》漫画,理解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的原因。) 2、经济和阶级基础(板书) 甲午战后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板书) (教师简要补充理解名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找出两个组织名称及地位) [学生]: 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广播传播(板书) [教师]: “山雨欲来风满楼”在辛亥革命爆发前,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做了大量的思想宣传和动员工作,使民主革命的思想广泛传播,他们向西方学习,提出“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同改良派论战,又一次掀起中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便更多的人认识到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必要性。 [教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并提出问题) 三民主义是怎样提出来的?内容是什么,核心是什么,性质如何? [学生]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先生将其宗旨概括为三民主义,既民

高中历史必修1第15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必修1第15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教学中应该对革命的背景作必要的铺垫,对过程作简要介绍,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尤其是政治民主化历程中的地位。 【教材分析】 教材分三目内容,第一目“清末民主革命风潮”,分析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准备阶段。第二目“武昌首义”,介绍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和初步成果。第三目“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介绍了辛亥革命的高潮和意义,及革命的最终结果。 本课知识容量大,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各科都面临课时不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追求有效、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像过去那样光革命背景就上一节课是行不通的,面面俱到成为不可能,本节课如何避免成为师生匆匆赶场子,如何上出新意,对学生的思维有启发,达到历史学科公民教育的目标,必须在教学设计中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和整合。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已经较系统地学习过辛亥革命,比较陌生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于辛亥革命的成败及其原因理解也不深入。高中教学应避免成为初中的简单重复,应通过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精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歌曲导入新课,让学生的思绪随着音乐回到近代,围绕相关问题讨论、表达,以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体会革命的艰辛历程、革命先烈为了共和理想而进行的不懈奋斗以及革命潜伏的危机。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题讨论,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条文,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地位与意义; 通过“多元”素材、资料的提供,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材料,认识历史的复杂性,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进而评价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辛亥革命的过程和意义;难点是辛亥革命的成败。【板书设计】第15课辛亥革命 一、改良还是革命? 二、真革命还是假革命? 1、开始:武昌首义——黎都督,当还是不当? 2、发展:各省响应——真响应还是假响应? 3、高潮:建立民国,颁布约法——总统制还是内阁制? 4、结局:孙中山——让位还是不让位? 三、成功还是失败?

第15课辛亥革命

第15课辛亥革命 一、背景: 1、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1)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加紧控制和掠夺,民族矛盾激化 (2)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统治危机,却激化了阶级矛盾 2、根本原因:,为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3、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做了一系列准备 (1)组织准备: 1894年,成立,这是第一个,它标志着 的兴起 1905年,成立,这是第一个 【公推领袖:革命纲领: 组织结构:机关刊物:】(2)思想准备: 主要内容:三个“要不要” 主要作用:宣传了革命派的主张,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3)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多次发动武装起义 黄花岗起义:失败原因: 主要作用: 二、革命过程: 1、武昌起义: (1)原因: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b 帝国主义入侵较早,人民反抗热情高涨 c 四川保路运动,武汉兵力空虚 (2)过程:时间领导人起义结果 (3)影响:【起义存在着什么隐患】 2、中华民国建立: (1)成立:时间人物地点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主要内容: B、目的: C、历史意义: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的国家临时 大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 (3)颁布一系列法令措施 3、革命结果:失败 (1)失败的标志: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 ,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失败的原因: 三、评价: 1、性质: 2、历史功绩: (1)政治上: (2)思想上: (3)经济上: (4)生活习俗上: (5)法制上: (6)国际上: 3、局限性: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四、失败原因: 主观上: 客观上: 五、教训:

第15课 辛亥革命[岳麓版][教案2]

15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内容提要:本教学设计采用情景教学法编写,目的是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用诙谐、有趣的语言将书本上干巴巴的黑字变得生动有趣。将鲁迅《阿Q正传》中的有关对辛亥革命不彻底的语言引用以及为什么鲁迅将主人公的名字取为阿Q,而不取名为阿A或阿B,便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清末新政的背景,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从而让学生懂得事情的发生总是相通的,以培养学生能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分析兴中会的“十六字”纲领,培养学生用分析的方法理解历史的能力; (3)通过材料分析武昌首先发动起义并获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 (4)通过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分析其资产阶级性质,从而培养学生概括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以情景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编制《阿Q别传》的故事片断入手,激发学习兴趣,让历史变得生动有趣;将以一个当事人的所见所闻、以讲故事的方法为主线,讲授本课以使学生能亲近历史、感受历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孙中山的革命经历,教育学生不怕困难、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和越战越勇的大无畏精神; (2)通过学习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武昌首先发动起义并获成功的原因; 辛亥革命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原因分析。 难点:如何通过材料揭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启发式为主要教学方法,兼以问答式、辩论式辅助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第15课 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课标解读】 辛亥革命有广义、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理解一般指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所以应掌握革命党的建立、武装起义、思想宣传、武昌起义。通过轻敌推诿,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意义,认识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考试大纲】 辛亥革命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原因: ①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②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来挽救统治危机。 2.条件: (1)组织基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在东京成立。 ①性质: ②纲领: (2)思想基础:三民主义 同盟会成立后,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围绕要不要, 要不要等问题展开思想论战,大力宣传其政治纲领----三民主义。 (3)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在宣传的同时,还多次发动。其中1911年发动的起义最为有名。思考1:同盟会成立的条件和性质是什么? 二、经过 1.爆发:武昌首义 (1)概况:年10月10日,和率先发难,武昌起义爆发。 (2)结果:起义胜利后,成立,推举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为。 (3)影响:武昌起义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短短一个月,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许多地区也发生了响应武昌起义的革命运动。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2.高潮 (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 成立,以为国旗。 (2)颁布《》:年3月颁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 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意义。 (3)帝制的终结:1912年2月,下诏退位,清王朝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思考2:辛亥革命和武昌起义的关系如何? 三、结果及意义 1.结果:1912年3月,袁世凯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原因: ①袁世凯手握重兵,具有一定的政治资本; ②资产阶级的弱性和妥协性; ③的涣散,立宪派和旧官僚的破坏;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公开课教案

第15课辛亥革命 课题:辛亥革命 学校:大方三中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师:曹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社会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革命准备: 1、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课本62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2、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课本63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