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战略战术分析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战争战争战略与战术模式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战争战争战略与战术模式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与战术模式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发生在1937年至1945年期间,是中国军民共同抵抗日本侵略的艰苦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的战略与战术模式,为最终战胜日本军国主义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游击战与正规战相结合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由于装备和指挥体制的不足,无法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正面决战。
因此,中国军队采取了游击战的方式,利用地形复杂、广大的中国国土,展开游击战,对日本军队进行持久耗战。
游击战的灵活性使得中国军队能够有效地规避日本军队的优势兵力和火力,给日本军队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然而,单纯的游击战无法最终战胜日本侵略军。
中国军队意识到这一点后,逐渐采取正规战的方式,组建了一支相对有序的正规军。
这些正规军不仅拥有一定的火力和装备,还接受了现代化的训练。
正规战的方式使得中国军队能够在一些较为有利的地方,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正面决战。
二、人民战争与全民抗战中国军民形成了一种全民抗战的氛围,战胜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军国主义日本侵略军。
全国各个地方的居民,不论男女老少,都参与到抗战中来。
各地的农民、工人、学生、知识分子等群体纷纷投身到抗日战争中,发挥出自己的力量。
在这场战争中,整个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团结一心的氛围。
中国军队把人民战争的理念贯彻到战术层面。
战时,中国军队以人民为重点,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支持。
人民也积极参与到战争中,提供了各种资源和情报支持,为中国军队的作战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三、抗战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为了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发起了抗战统一战线,组织全国各个抗日力量的团结合作。
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战争中利用其组织能力和群众基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抗战统一战线的建立使得各个抗日力量能够共同行动,形成强大合力。
国共两党、各抗日武装、爱国民主人士等共同参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抗日力量。
抗日战争期间的军事战略分析
抗日战争期间的军事战略分析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所进行的一场伟大战争。
在这场历经艰苦卓绝的战争中,中国军队采取了一系列策略与战术,成功地击败了日本侵略者,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抗日战争期间的军事战略。
一、游击战与正规战的并行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采取了游击战和正规战相结合的战略,既利用游击战的优势进行游击和游击式阵地战,也进行了规模庞大的正规战。
这种战略的采用充分发挥了中国军队的优势,提高了战斗的灵活性和战斗力。
游击战可以有效削弱敌人的战斗意志,而正规战则能够展示中国军队强大的整体实力和军事素质。
正是这种游击战与正规战的并行,为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阻击战的巧妙运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敌后人民支援,采取了阻击战的战略。
阻击战是一种将敌人拖延在特定地点或特定时间段内的战术,通过给敌人主力造成一定损失,减弱其攻击力度,为中国军队主力争取时间和空间优势。
在战役和战斗中,中国军队充分发挥了阻击战的灵活性和巧妙性,使得日军在进攻中时常遭受到中国军队的牵制,从而削弱了其实力,为中国军队的反攻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联合作战的重要性为了提高战斗力和实力,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进行联合作战。
中国军队与苏联红军、美国军队以及其他盟国的军队进行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这种联合作战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整体实力和战斗力,也为中国人民争取了更多的资源和援助。
联合作战不仅形成了巨大的战斗力量,还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友好交流和合作,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战略地域的选择与依托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灵活选择战略地域,并依托其发起攻势。
中国军队选择了地形复杂、适合游击战和正规战的山地和山脉区域作为主战场,有效削弱了日军的军事优势。
而且,中国军队还充分利用城市和乡村的地形特点,采取了掩蔽、伪装等手段,为中国军队的作战提供了便利和优势。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战争战争战略与战术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战争战争战略与战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与战术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它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抗战精神,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与战术,有效地对抗日本侵略者,坚决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一、战略层面1.游击战争的运用中国抗日战争初期,由于国力和军力的不足,中国军队不得不采取了游击战争的战略。
游击战争以机动性、灵活性为特点,可以充分利用地形优势,打击侵略者,使其陷入被动。
中国游击队不分昼夜,无时无刻地袭扰敌人,使其无法得到喘息的机会,有效地削弱了日本军队的实力。
2.防线抗战的策略为了应对日本的全面侵略,中国军队在战略布局上采取了防线抗战的策略。
他们在重要地区设置了防线,加强了防守工事的建设,有效地控制了日本军队的进攻。
而中国人民的积极参与,也使得这些防线得到了坚实的支持,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后方的保障。
二、战术层面1.运用游击战术除了在战略层面上运用游击战争,中国军队还在战术层面上充分利用了游击战术。
他们经常采取奇袭战术,突然袭击日本军队的后方,并迅速撤离,给予敌人重创。
这种战术不仅有效地消耗了日本军队的实力,同时也提高了士兵的士气。
2.民兵的发挥中国抗日战争中,民兵在战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们熟悉地形,了解日军的情报,可以提供重要的情报支持给中国军队。
而且民兵具有很强的地方认同感和责任感,他们在保卫家园的信念驱使下,勇敢地与日本侵略者作战,有效地配合了中国军队的行动。
总结起来,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与战术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了在战略层面上的布局和计划,也包括了在战术层面上的具体行动。
中国军队以游击战争为主要战略,采取了防线抗战的策略,同时在战术层面上充分发挥了游击战术和民兵的作用。
这些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无疑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敢,对于世界和平与民族解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和战术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和战术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重要的民族解放战争之一,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5年战胜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
在这场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运用了多种战略和战术手段,有效地组织了人民群众,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本文将探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和战术,并对其意义进行分析。
一、全面抗战战略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的战略思想。
这一战略主张以顾全大局为核心,旨在实现各抗日力量的统一战线。
全面抗战战略强调了国共合作和民族团结的意义,凝聚了广大群众的力量,为后来的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游击战略在战争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以游击战为主导的战略。
游击战策略通过采取灵活的战术,以弱胜强,实现了在敌占区的持久斗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利用地理优势和人民支持的基础,采取游击、伪装和奇袭等战术,有力地削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力。
三、持久战略抗日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持久战战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战略手段。
持久战战略主张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人民群众,广泛动员和组织民兵力量,形成人民战争的格局。
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过采取持久战战略,成功地消耗了日本侵略者的资源和意志,同时也减轻了人民的痛苦。
四、运动战略抗日战争中,运动战战略被广泛运用。
运动战战略追求速决胜利,通过快速机动、突然袭击和伏击等手段,迫使敌人无法组织有效的反击。
在运动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各个战场展开攻势,成功地扭转了整个战局。
五、巷战战术抗日战争中,巷战战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巷战战术通过充分利用城市地形、地下设施和民众的支持,有力地曲线救国,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要害部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过采取巷战战术,有效地消耗了敌人的战斗力,削弱了其对中国的控制。
六、伏击战术伏击战术是抗日战争中一项重要的战术手段。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中广泛运用伏击战术,通过在敌人前进路线上设下埋伏,突然袭击敌人,达到迅速歼灭敌人的目的。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争策略与战术分析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争策略与战术分析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为了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所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采取了多种战略和战术手段,有效地应对了日本侵略者的进攻,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整体战略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战略可以概括为抗战持久、积极防御、敌后游击和全民抗战四个方面。
首先,抗战持久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基本战略。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强大实力,中国人民采取了拖延战争时间,耗尽敌人的战斗力的战略目标。
中国军队千方百计地争取时间,组织了持久战和反扫荡战,使日本军队无法迅速占领中国大片土地。
其次,积极防御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略策略。
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力量相对薄弱,主要以防御为主。
通过设立抗日根据地,进行坚守和反击,有效地减少了敌军的实力,为抗战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敌后游击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又一重要战略。
面对日本军队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
游击战争恶劣的地形条件为中国军队提供了有利的战斗环境,游击队灵活机动的特点对于日本军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最后,全民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根本战略。
面对日本军队的侵略,中国人民以民族大义为动力,实现了抗战的全民动员。
不仅中国士兵英勇抗击敌军,而且广大的民众也参与到了抗战中,组织了抗日义勇军和抗日救亡运动,形成了举国一致的抗日战争局面。
二、战术手段中国抗日战争中采取了多种战术手段,以应对日本侵略者的进攻。
以下是其中的几种重要战术手段:首先,坚壁清野战术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术之一。
中国军队通过采取坚守据点,清剿日军,从而消耗敌人的战斗力。
通过暴露日军的骚扰战术、伏击战术、埋伏战术等手段,有效地减少了日军的实力和士气。
其次,游击战术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又一重要战术。
中国人民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采用袭击、袭扰、地雷和伏击等手段,有效地削弱了日本军队的实力。
游击战争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对于日本军队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事战略与战术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事战略与战术中国军事战略与战术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反击日本侵略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战争初期,中国军队面对日本侵略者的优势,处于相对劣势地位,但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军事战略与战术,最终取得了抗击日本侵略势力的胜利。
一、战略层面上的应对策略中国军事战略在抗日战争中的首要目标是团结全国抵抗日本侵略。
为达到这一目标,战略层面上采取了以下措施:1.抵御战略:中国军队采取防御姿态,通过设置抗日前线、搭建防线等方式进行抵御,以减少日军的攻击力。
2.游击战略:中国军队充分发挥游击战的优势,采取分散、奇袭的战术,使日军不得安宁,给予其巨大压力。
3.持久战略:中国军队以持久战为战略方针,通过拖住、磨损日军的力量,逐渐扭转战局,争取最终胜利。
二、战术层面上的应对策略中国军事战术在抗日战争中的应对策略多样,根据不同的战场和敌情,灵活运用各种战术手段,取得了关键的战略优势。
1.阵地战术:中国军队在重要阵地进行防守,运用坚固工事、陷阱等战斗手段,有效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
2.奇袭战术:中国军队利用地理优势,通过突然袭击敌方后方、伏击、绕道等方式,给予日军以致命打击。
3.游击战术:中国军队充分发挥游击战的灵活性和机动性,通过分散战斗、消耗敌军等方式,有效地削弱了日军的战斗力。
4.迂回战术:中国军队运用迂回战术,利用地理地形进行包抄敌军的行动,割断其补给线,迫使其陷入困境。
5.摧毁战术:中国军队通过集中优势兵力,利用重武器对敌军防线进行猛烈攻击,摧毁其有利阵地,打击其战斗力。
三、中国军事战略与战术的意义中国军事战略与战术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以下意义:1.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通过灵活多变的战略与战术,中国军队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战斗力,充分发挥了游击战的优势。
2.保卫国土安全:中国军事战略与战术的有效运用,保卫了中国的国土安全,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鼓舞了民众士气:中国军事战略与战术的成功运用,鼓舞了广大民众的士气,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强大合力。
抗战胜利的军事战略与战术分析
抗战胜利的军事战略与战术分析抗战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胜利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抵御日本侵略的伟大壮举。
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战略与战术,使得中国人民能够有效地抵抗日本侵略者,最终取得了胜利。
首先,抗战胜利的军事战略之一是持久抗战。
面对日本的强大军事实力,中国军队没有选择与之正面交锋,而是采取了持久抗战的策略。
这种战略的核心是以中国广袤的土地和庞大的人口资源为基础,通过游击战和游击战术,不断消耗日军的战斗力,耗尽其战略资源。
这种战略的实施,为中国军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使得中国人民能够在困难的环境下坚持战斗。
其次,抗战胜利的军事战略还包括了联合抗战。
中国在抗战期间积极寻求国际支持,与其他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中国军队与苏联红军、美国援华航空队等进行了有效的合作,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这种联合抗战的战略,不仅增加了中国军队的实力,还使得中国能够获得更多的军事援助和物资支持,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战术层面上,中国军队采取了一系列的灵活战术,使得日军陷入被动。
其中之一是游击战术。
中国军队在抗战期间广泛采取了游击战术,通过小股部队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对日军进行了有效的袭扰和阻击。
这种战术的实施,不仅使得日军的后方补给线受到严重威胁,还削弱了其战斗力,为中国军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此外,中国军队还采取了地形战术。
中国地势复杂,山地和丘陵地区众多,为中国军队提供了良好的地形优势。
中国军队善于利用地形的掩护和限制,采取阵地战术,有效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
中国军队还利用山地和丘陵地区的地形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伏击和埋伏,使得日军在中国的战场上屡屡受挫。
最后,抗战胜利的军事战略与战术还包括了人民战争。
中国军队充分发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使其成为战争的参与者和支持者。
中国人民通过自发组织的民兵队伍和抗日义勇军,为中国军队提供了重要的后勤和情报支持。
人民战争的实施,使得中国军队能够在战争中发挥出更大的战斗力,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军队的战术与战略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军队的战术与战略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时期。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采取了一系列的战术和战略,以有效地应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本文将从战术和战略两个层面来探讨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作战方式。
一、战术层面1. 游击战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普遍采用游击战的战术。
游击战具有机动性强、灵活性高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削弱敌人的战斗力。
游击战的主要策略包括袭击敌人的补给线、阻击敌人的后续部队以及进行破坏敌人基础设施等。
这种战术使得日本军队在中国的后方部署时难以捕捉到中国军队的踪迹,给予了中国军队有力的反击。
2. 地道战中国军队还采用地道战的战术来对抗日本军队。
地道战是指在地下修建通道和阵地,利用地道进行伏击和防御。
地道战可以有效地降低日本军队的战斗力,并且给予中国军队一个较为安全的避难所。
在这种战术中,中国军队艰苦奋斗,坚持不懈,使得日本军队在攻打中国阵地时面临重重困难。
二、战略层面1. 人民战争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采取了以人民为基础的战略。
人民战争是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依托,全方位、全民族、全时期地开展反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中国军队积极发动民众参与抗战,组织民兵和游击队,与日军进行持久的游击战争。
这种战略使得中国军队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国内的资源,形成了强大的抗日的统一战线。
2. 歼灭战在战略层面上,中国军队主要采取歼灭战的战略。
歼灭战是指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战略。
中国军队通过围歼敌军并迅速发起决定性的攻击,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胜利。
在长时期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进行多次决战,迫使日本军队无法进行有效的反击。
三、中国军队的战术与战略的意义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战术与战略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国军队的游击战和地道战战术给予了日本军队强烈的反击,迫使其无法有效地占领中国的地区。
其次,中国军队的人民战争战略使得抗战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形成了强大的国内战线。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略和战术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略和战术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越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战略和战术,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中国军队在抗战初期采取了“持久战”战略。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强大实力,中国军队明白不能与其正面硬拼,而是选择了以持久战来消耗敌人的力量。
这一战略的核心思想是以中国广大的土地和人民为基础,采取灵活的战术手段,进行游击战和阻击战,有效地削弱了日本军队的战斗力。
中国军队在战争初期的一系列胜利,有效地遏制了日本军队的进攻势头,为后续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国军队在抗战中采取了积极的战略防御。
中国军队明白自己的力量相对较弱,不能主动出击,而是采取防御姿态,尽可能地保护国土和人民。
中国军队在战争中采取了一系列的防御措施,如修筑坚固的防线、设立炮楼和地雷阵等,有效地阻止了日本军队的进攻。
同时,中国军队也注重机动性,灵活调动兵力,以迅速应对敌人的进攻。
这种积极的战略防御,为中国军队在战争中保持了一定的优势地位。
此外,中国军队还采取了积极的战略反攻。
在战争的后期,中国军队逐渐壮大,具备了一定的反攻能力。
中国军队通过积极的战略反攻,有效地打击了日本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中国军队在战争中采取了一系列的反攻行动,如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等,有效地削弱了日本军队的实力,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战术方面,中国军队也做出了一系列的创新和突破。
中国军队在战争中注重灵活运用游击战和阻击战的战术手段,有效地消耗了日本军队的力量。
中国军队还注重研究和运用地形、气候等因素,以获取战争的主动权。
中国军队在战争中还积极培养和使用狙击手、地下兵团等特种兵种,有效地打击了日本军队的要害部位。
这些战术的创新和突破,为中国军队在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战斗胜利。
总之,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略和战术的运用,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军队通过持久战、积极的战略防御和战略反攻等手段,有效地削弱了日本军队的实力,保卫了国土和人民。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与战术思想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与战术思想中国抗日战争是二战期间最重要的一场战争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进行长期抗日斗争的高峰。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中国军队总结了丰富的战略与战术思想,为最终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战略思想:坚持持久战中国抗日战争中最重要的战略思想就是坚持持久战。
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中国军队明确认识到如果要在抗日战争中获得胜利,只有坚持长期抵抗,消耗日本侵略者的实力,降低其战争意志,最终等待战机出现,夺取胜利的机会。
在战略层面,中国军队将基本战略原则确定为“固守为主、适时反攻”,即以强化抗战第一线的陆上防御为主,力图保持领土完整,同时在适当的时机发起主动进攻,寻找日军的破绽,以取得胜利。
二、战术思想:灵活机动、分进合击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术思想强调灵活机动和分进合击的原则。
由于敌我悬殊,中国军队面临着数量的不足和技术的落后,因此需要利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来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斗争。
中国军队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方法,即将敌人分为多个部分,采取分别对待、分别消灭的策略。
在战斗中,中国军队通过快速机动,趁敌人行军或转移时发起袭击,然后迅速撤离,以减少自己的伤亡并迷惑对手。
三、诱敌深入、运动战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术思想也包括诱敌深入和运动战。
中国军队通过各种手段吸引敌人深入中国境内,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发起反击,打破敌人的进攻节奏。
运动战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常用的战术方法。
通过快速机动和强力攻击,中国军队能够迅速包围、消灭敌军,以保持自己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运动战的核心思想在于出其不意,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
四、人民战争、武装斗争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与战术思想还体现了人民战争和武装斗争的特点。
中国军队坚信,只有使人民成为战争的参与者和支持者,才能够真正打赢抗日战争。
人民战争思想强调军民一体的原则,通过发动群众,组织民兵,建立抗日根据地等方式,与日本侵略者进行长期斗争。
武装斗争则是通过建立游击队,发动地方武装,对敌人进行持久的武力抵抗。
中国抗战期间的军事战略
中国抗战期间的军事战略中国抗战期间,军事战略对于抵御日本入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抗战期间的军事战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游击战在日本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中国军队面对的是敌人的强大装备和优势兵力,因此,中国军队采取了游击战战略。
游击战的战术包括分散、迅速移动和快速攻击,这些战术使中国军队可以充分利用地形和敌人的弱点,有效地减弱日本占领区的控制力。
二、持久抗战中国军事战略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持久抗战。
中国军队在敌人入侵后并没有主动放弃任何领土,而是采取了拖延战术,不断消耗日本军队的人力和物力。
这种持久抗战的战略使中国军队可以保持自己的力量,并为未来的反攻做准备。
三、人民战争在中国抗战期间,人民战争是中国军事战略的核心。
中国军队依靠广大的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支持,组织起了抗战的队伍。
人民战争的战术包括游击战、地雷战和抵抗战等。
这种战略使中国军队能够充分利用人民的力量,有效地击败日本军队。
四、战略防御中国军事战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战略防御。
中国军队采取了一系列军事防御措施,包括挖掘地下工事、设置防御陷阱和建立防空设施等。
这些战略防御措施有效地保护了中国军队和民众的安全,阻止了日本侵略者的进一步扩张。
五、战略反攻中国抗战期间,中国军队采取了战略反攻战术,主动出击敌人的后方据点。
中国军队利用地形和战术优势,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攻行动。
这些反攻行动有效地削弱了日本军队的力量,瓦解了日本军队的士气。
综上所述,中国抗战期间的军事战略包括游击战、持久抗战、人民战争、战略防御和战略反攻等。
这些战略有效地抵御了日本入侵,为中国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抗战期间的军事战略不仅展现了中国军队的智慧和勇气,也给予了后世军事战略的研究者以重要的启示。
中国抗战战略的成功经验,在后来的战争中也被广泛应用和借鉴。
抗日战争中克敌制胜的战略和战术
抗日战争中克敌制胜的战略和战术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进行的一场伟大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采取了一系列克敌制胜的战略和战术,为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首先,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采取了持久战的战略。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强大实力,中国军队明白单纯依靠正面决战是不现实的,因此选择了以持久战争来消耗敌人的战略。
持久战的核心思想是以歼灭战为主,以游击战为辅,通过分散敌人的兵力,消耗其战斗力,最终达到战略目标。
中国军队在战略上采取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作战方式,有效地削弱了日军的战斗力,为反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国军队在战术层面上也采取了一系列克敌制胜的策略。
其中,地形利用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战术。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各种山岳、河流、湖泊等地理条件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战略优势。
中国军队善于利用地形进行防御,通过设置陷阱、埋设地雷等手段,有效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
同时,在进攻时,中国军队也能够巧妙地利用地形,采取山地游击战术,对日军进行奇袭,使其陷入被动局面。
此外,中国军队还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积极组织民兵和游击队,发动人民群众参与战斗。
这不仅增加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还有效地削弱了日军的后方保障。
中国军队在战斗中积极与人民群众沟通,加强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抗战意识和战斗士气。
人民群众的参与使得抗日战争成为全民抗战,形成了人民战争的局面,为中国军队取得胜利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最后,中国军队还注重与其他抗日势力的合作。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积极与其他抗日力量合作,形成了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与国民党领导的军队形成了抗日战争的主力军。
双方共同作战,互相支持,形成了抗日战争的合力。
此外,中国军队还积极与其他国家的抗日力量合作,接受了苏联的援助,并与美国等国家建立了抗日同盟关系。
这些合作为中国军队提供了重要的物资和技术支持,增强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和战术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和战术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抵御日本侵略者入侵的过程中展开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为了能够有效地对抗日本侵略者,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和战术。
本文将就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和战术进行探讨。
一、抗日战争的战略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可以概括为“持久战”和“全民抗战”。
首先,持久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核心战略。
中国决定采取持久战的战略原因在于日本的侵略实力远远超过中国,且日本占领了中国的重要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形成了对中国的巨大压力。
因此,中国通过采取持久战的战略,将抗战时间的延长与自身力量的增强相结合,以消耗日本的战斗力。
持久战的核心思想是以中国庞大的人口和广大的地域优势,通过游击战和阵地战等战术手段,逐渐消耗日本军队的实力,达到最终胜利的目标。
其次,全民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另一个重要战略。
中国政府通过全面动员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凝聚了广大人民的抗战意志,并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
全民抗战的核心是广泛开展抗战宣传,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抗战,组织抗日武装和民兵力量,并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支持前线作战。
全民抗战战略的成功实施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坚定的抗日决心和团结一心的精神力量。
二、抗日战争的战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术包括游击战、阵地战、运动战等多种类型。
首先,游击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常用的战术手段之一。
由于中国军队力量相对较弱,无法直接与日军进行正面对抗,因此采取游击战的方式,以灵活、机动的战斗方式对日军进行袭扰。
游击战主要通过小股部队进行,隐藏在广大乡村、山区等地,通过伏击、袭击等战术手段对日军进行打击。
游击战的目的是分散日军的力量,扰乱其后方补给线,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持久战斗的打击。
其次,阵地战也是中国抗日战争中重要的战术之一。
中国军队在一些关键地区采取筑堡、修整战壕等方式组织防御,以坚实的阵地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攻击。
阵地战的目的是牢牢控制有利的地理位置,保持阵地的稳固,为中国军队提供稳定的后方支持。
抗日战 争中的关键策略和战术有哪些
抗日战争中的关键策略和战术有哪些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历史时期。
在这场伟大的反侵略战争中,中国军民运用了一系列关键的策略和战术,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持久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总体战略。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深刻分析了中日两国的国情和战争形势,指出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
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认识到中国虽然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相对落后,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着广阔的战略纵深和持久作战的潜力;而日本虽然军事强大,但资源匮乏,无法承受长期战争的消耗。
基于这一认识,中国采取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策略,通过长期的抵抗和消耗,逐步削弱日本的实力,最终实现战略反攻。
在战术层面,游击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游击战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机动性,能够有效地打击敌人,保存自己。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了众多的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游击战。
他们利用地形熟悉、群众支持等优势,采取袭击、伏击、破袭等战术手段,对日军的交通线、据点、补给线等进行频繁的攻击。
例如,著名的百团大战就是一次大规模的破袭战,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地道战也是一种具有特色的战术。
在华北平原等地区,广大军民挖掘了大量的地道,形成了复杂的地下网络。
这些地道不仅可以用于隐藏人员和物资,还能够进行战斗。
通过地道的巧妙设计,如设置射击孔、陷阱、防毒通道等,使得日军在进攻时陷入困境,而我军则能够出其不意地进行反击。
地雷战同样给日军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军民们自制各种地雷,如土雷、石雷等,并巧妙地布置在道路、村口、田间等地。
当日军进入雷区时,地雷的爆炸常常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伤亡和损失,有效地迟滞了日军的行动。
运动战也是中国军队常用的战术之一。
通过灵活的兵力调动和部署,寻找敌人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进行突然打击,然后迅速转移,避免与敌人的主力进行正面决战。
例如,平型关大捷就是一次成功的运动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中国抗日战争战略与战术分析
中国抗日战争战略与战术分析中国抗日战争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伟大斗争。
这场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之战,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最早爆发、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场之一。
在这场艰苦的战争中,中国军队采取了一系列战略与战术措施,最终战胜了凶猛的日本侵略者。
本文将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与战术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其取胜的关键要素。
一、战略层面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面临着日本侵略者数量、兵器装备以及组织纪律等方面的压倒性优势。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中国军队制定了一系列灵活多样的战略目标和策略。
首先,中国军队采取了防御反击的战略,灵活运用游击战和地方武装,在分散的战线上组织武装斗争,使日本占领的地区难以巩固。
其次,中国军队提出了全面抗战的口号,鼓励全国人民积极参与抗日斗争,形成了全民族的战争力量。
这样的战略部署使得中国的抗战能力大大增强,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再次,中国军队注重团结和联合作战。
面对日本军队的全面侵略,中国军队积极与盟友合作,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领导的正规军的共同抗战局面。
二、战术层面分析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目标既是抵御日本侵略,保卫祖国,也是为了最终全面胜利。
在战术层面上,中国军队采取了一系列灵活多样的战术手段。
首先,中国军队运用游击战术。
由于日本侵略者在兵力和武器装备方面占有优势,中国军队利用自身熟悉的地理环境,采取游击战术,短兵相接,发动袭击,使日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其次,中国军队注重运用地方武装和民兵力量。
在没有足够现代化兵器的情况下,中国军队鼓励地方武装和农民组织民兵,充分发挥他们在抵抗日本侵略中的作用。
再次,中国军队注重灵活机动的战术部署。
中国军队在战场条件不利的情况下,经常采取机动战术,灵活转移兵力,使日军陷入被动局面,增加我军取胜的机会。
总之,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与战术是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中国军队以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战胜了日本侵略者。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抵御日本侵略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越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战略与战术,为最终取得抗日胜利奠定了基础。
一、战略层面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面临着严重的军事劣势。
为了能够有效地抵御日本侵略,中国人民在战略层面上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中国军队实行了战略退却,以争取时间来组织力量和准备抗战。
其次,中国人民采取了游击战争的战略,利用地形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对日军进行袭击和骚扰,削弱其战斗力。
此外,中国军队还采取了积极的外交战略,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
二、战术层面在战术层面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采取了多种战术手段,以应对日军的进攻。
其中,中国军队广泛运用了游击战术。
游击战术的特点是机动灵活,适应性强,能够有效地打击敌人并保护自己。
中国军队在山地、森林和城市等地采取了游击战术,对日军进行了有效的反击。
此外,中国军队还采取了阵地战术,通过修筑工事和设立陷阱,有效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
同时,中国军队还广泛运用了运动战术,以迅速机动的方式对敌人进行打击,保持了战斗的主动权。
三、兵种协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各个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军队充分发挥了步兵、炮兵、工兵、装甲兵等各个兵种的优势,形成了兵种间的相互配合。
步兵作为主力兵种,承担了主要的战斗任务。
炮兵则提供了火力支援,对敌人进行了有力的打击。
工兵则负责修筑工事和清除障碍物,为战斗提供了有利条件。
装甲兵则以机动性强的特点,对敌人进行了迅速的打击。
各个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四、人民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人民战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民通过群众组织和民兵力量的发动,形成了广泛的抗战力量。
人民战争的特点是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使得中国军队能够有效地与日军进行战斗。
人民战争不仅仅是一种军事战略和战术,更是一种全民抗战的动员和组织方式。
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御日本侵略的重要历史事件,它持续了八年之久。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战略与战术,对抗侵略者,最终取得了胜利。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的应用。
一、整体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把抗战的全局放在首位,以持久战的思想为指导制定了整体战略。
中国军队在战略制定过程中,注重挖掘和利用自身的优势,同时针对日本军队的弱点制定对策。
战略的实施则需要通过兵力调配、资源配置、指挥系统建设等手段来落实,确保整体战略的顺利进行。
二、战略防御与反攻战略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主要采取了战略防御的策略。
由于日本军队的强大实力,中国军队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避战的态势,建立了坚固的据点,展开持久抗战。
但是在随后的战争中,中国军队逐渐摸清了敌情,开始实施反攻战略。
通过准确的情报和分析,中国军队找准了时机,在敌人疲惫不堪或处于劣势的军事形势下发起反攻,取得了重大胜利。
三、游击战与正规战的有机结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灵活运用游击战与正规战的战术,有效地对抗日本军队。
游击战的策略在于运用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民支持,展开袭击、游击和游击战等战术。
游击战的特点是机动灵活、隐蔽性强,使敌方难以追踪和剿灭。
而正规战则是针对大规模战斗,采取统一指挥、集中兵力、武装冲突等方式进行。
中国军队通过游击战与正规战的有机结合,使得日本军队陷入被动局面,为中国军队取得了战略上的优势。
四、人民战争的推进与发展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能够取得成功,离不开人民战争的推进与发展。
中国军队紧密依靠人民,借助人民的力量与支持进行战斗。
同时,中国军队也积极宣传抗日战争的意义与威胁,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参与到战争中。
人民战争推动了中国军队的发展,也为取得最后的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军队通过整体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战略防御与反攻战略的运用,游击战与正规战的有机结合,以及人民战争的推进与发展,成功地对抗了日本侵略,并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略与战术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略与战术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坚决抵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为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与战术,成为制胜的关键。
本文将全面分析抗日战争中中国采取的战略与战术,并剖析其对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性。
一、战略的制定1. 整体抵抗战略抗日战争中,中国明确了抵抗日本侵略的整体战略。
国共两党通过抗战合作,建立了统一战线,实现了全国人民的动员和团结。
同时,中国军队采取了积极的作战策略,以全面抵抗的方式对抗日本军队。
这种整体抵抗的战略调动了全国的资源和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 正面防御战略中国军队采取了正面防御战略对抗日本军队。
他们以国土为依托,在重要的战略地区布置坚实的防线,采取阻击、消耗和耐心防守的策略,耗费了日本军队大量的兵力和物资。
中国军队通过这种战略保持了抵抗的能力,并成功阻止了日本军队的进攻,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战术的运用1. 游击战争战术中国军队开展了大规模的游击战争,成为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术手段。
游击战争战术能够充分发挥中国人民的地理优势,以小部队快速机动的方式进行袭击和消耗日本军队。
中国军队通过游击战争战术成功地避免了正面战争的直接对抗,并有效地削弱了日本军队的实力。
2. 连纵混合战术中国军队在战术层面上灵活运用连纵混合战术。
这种战术利用中国军队擅长的山地和城市作战,采取小分队、小单位的方式对日本军队进行袭扰和破坏。
通过连纵混合战术,中国军队成功地打击了日本军队的后勤补给线,削弱了其战斗力。
三、中国战略与战术的重要性1. 统一中国力量中国的战略与战术的制定与运用,使得中国能够以一种统一的力量对抗日本军国主义。
无论是国土防御还是游击战争战术,都帮助中国在战争中维持了强大的合作和团结。
这一统一的力量对整个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 消耗日本实力中国的战术手段,特别是游击战争战术和连纵混合战术,成功地消耗了日本的实力。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的独立与尊严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越的战争。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采用了多种军事战略与战术,以有效地应对日军的进攻。
本文将从军事战略和战术两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策略。
一、军事战略1. 抗日战争初期的持久抵抗战略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初期采取了持久抵抗战略,即以拖延战争时间,消耗日军战力为目标。
由于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和训练水平上相对劣势,无法与日军进行正面决战。
因此,通过在战略上采取拖延战术,中国军队将日军消耗在无谓的战斗中,使其无法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
2. 游击战略的采用中国抗日军队还广泛采用游击战略,即灵活机动,分散战力,打敌人的不利之处。
中国广袤的土地和复杂的地形为游击战略提供了有利条件。
通过游击战略,中国军队能够减少正面战斗的风险,有效地骚扰日军,给其造成持续的压力。
3. 移动战略的运用随着战争的发展,中国军队逐渐意识到要改变战争态势,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
移动战略成为中国军队对抗日军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动员中国广大的农村人民,中国军队能够快速集结兵力,在特定的时机对日军进行突然袭击,取得战略上的战果。
二、军事战术1. 夹击战术的运用中国抗日军队在实战中采取了夹击战术,即以两翼包抄敌军。
这种战术的策略是迅速集结兵力,用超过敌军数量的兵力包围敌军的一部分,然后迅速突击,打破敌军建制,使其陷入混乱。
夹击战术在抗日战争中的许多战役中得到了成功运用,有效地消耗了日军的战力。
2. 阵地战术的运筹帷幄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也采取了阵地战术,即在敌军预计出现的地方进行防守。
通过精心的准备和布防,中国军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形和防御工事的优势,使日军陷入战力分散、补给困难的境地,从而有效地击败敌军。
3. 突围战术的胜利之道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也频繁运用突围战术,即在敌军包围圈内转移军队,迅速突围。
突围战术通过灵活的指挥、势如破竹的爆发力以及对地形的熟悉,成功地使中国军队从日军的重重包围中解脱出来,保持了持续斗争的能力。
中国抗战期间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中国抗战期间的军事战略与战术在中国抗战期间,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军,中国军队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战略与战术,以保卫祖国的领土和人民的安全。
这些战略与战术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中国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战略层面1. 抵御战略中国军队在抵御战略上采取了以国土为战略依托的军事战略。
面对日本侵略军的入侵,中国军队通过采取内地防御战略,集中有限的兵力,保护重要的交通线、核心城市和战略要地,以最小的代价实现国土的有效防御。
据统计,中国军队在抵御战略下消耗日军巨大的兵力和资源,有效地减缓了日本侵略的步伐。
2. 清剿战略为了打击敌人并削弱其实力,中国军队采取了清剿战略。
该战略通过开展游击战争和积极的地方抗战,有效地消耗了日本侵略军的兵力,并且对敌后侵略和占领的区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同时,中国军队还采取了埋伏、歼灭和游击等战术手段,对日军进行了有效的攻击,并使其无法有效控制中国的抗战区域。
二、战术层面1. 西安会议战略西安会议战略是中国军队在战术层面的重要战术之一。
这一战略旨在实现国共两党的合作,通过加强内战的统一,形成统一战线,共同对抗日本侵略军。
通过西安会议战略,中国军队增强了政治意识和战略协作能力,为最终的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有序退却战略中国军队在抗战中经常面临着敌我实力悬殊的情况,为了保护军队力量,他们采取了有序退却战略。
这一战略旨在避免军队被敌人完全歼灭,以便重组力量并寻找更有利的战机。
在有序退却的过程中,中国军队还利用地形等因素,采取了阵地战等战术手段,有效地提高了战斗力,保护了军队的安全。
三、敌后根据地战略敌后根据地战略是中国军队在抗战中的重要战略之一。
中国军队通过建立敌后根据地,保持游击战争的战略依托,有效地削弱了敌人的实力,并为中国军队提供了重要的物资和人力支持。
敌后根据地战略为中国军队在抗战中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中国军事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综上所述,中国抗战期间的军事战略与战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保卫了祖国的领土和人民的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今天回顾抗战时期的二十几场大型会战与数万中小型战斗,可能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中国军队在劣势条件之下,以血肉之躯与日本鬼子的飞机大炮硬拼,大概就是“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为之变色”之类的场景。
但对实际的作战状况以及战略思想的演进,能够提出的具体说法,寥若晨星,凤毛麟角。
而在政治因素长期影响之下,今日所能搜集到的资料,又很容易引起一种错觉。
如美国学者费正清(Fairbank)所言:“国民党的抗战,在历史上沉闷而缺乏活力及积极性,中国现代史的研究,不如将这段历史跳过,将眼光摆在延安的新兴政权上。
”?贪污腐败的国民党部队,精神上只知消极抗战,曲线救国,积极反共,与共军搞磨擦。
作战时则一味蜂屯蚁聚,稍触即溃,毫无战略规画可言。
但奇怪的是这种部队却可以与日军鏖战八年,打到敌人悲叹“中国方面的战政局,或永无和平解决之日”。
?抗战时期国军的战略思想与战例,并不常被提出讨论。
尤其在武汉会战结束之后,几乎被公认为乏善可陈。
而国共内战的情势逆转,更使得相关的讨论与研究,在半个世纪之内成为一种政治上的禁忌。
以国民党的立场而言,抗战时期一大半的立功将领在内战时被俘或投共,相关的深度战史讨论,势将引发尴尬。
所以战后的战史编修,以点到为止,语焉不详为其特色。
而外国的论述,一向对国军表现评价甚低,大量的外国资料,取材于抗战后期对国军有严重偏见的在华美军指挥官与记者的观察。
这些片断的观察几乎一律倾向负面评论,为史迪威夺取国军指挥权提供声援。
胜利后接踵而至的国共内战似乎又印证了这种看法。
?笔者对抗日战史颇有心得,在浏览比对大量的战例之后,发现抗战时期国军战略思想的演进,是在恶劣条件下逐步进行实用化的修正与综合,个中的发展与战例,实在深富趣味。
如果以客观角度,比对同期的同盟国对日陆地战事规模,结果尤其惊人。
日军以2.5师团打垮麦克阿瑟的美菲联军,以5个师团横扫东南亚。
可是同等规模的兵力,在面对劣势中国军队时,却显得有气无力,而且时常惨遭败绩。
与同期外国战史相较之后,才能确知抗日国军之英武豪迈及国军高级指挥官的杰出才干。
在动辄纵深百里,可以任意机动的大型战场上,面对装备窳劣而无机动力可言的国军,日军居然没有取得任何一次决定性胜利,反而屡次损兵折将,自招重挫。
大战期间,日军大本营对其“百战百胜”的驻华派遣军责难甚深,每年均下达多道训令,要派遣军想办法胜利结束对华作战。
武汉会战后其大本营两次集结全陆军之主力转运中国,意图一战解决,均告失败。
究其原因何在?其最后一任驻华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深切痛陈:“只要敌人的抗战意识持续不灭,就不能期待决定性的战果。
”日军大本营收到报告后默然不语。
虽然皇军有能耐将堂堂美军打得摇旗投降,将独霸东亚半世纪的H.M.S打得溃不成军,将法国殖民地部队吓得和平改编,但鏖战八年,就是无法让内忧外患的重庆政府俯首罢兵。
太平洋战争后期,日方对中国战局的要求也降低到不过希望和谈及体面撤兵,互结盟谊而已。
与其早时嚣张气焰相比,已显过分委曲求全。
其中原因,后之评者却罕见细究者。
一、国军的战略分析?笔者汇整抗战时期的各期战例,作了一个战略思想发展的简略分析,先将抗战时之战略思想流衍,约略区分为三大阶段,私名之为血肉长城型、后退决战型及攻势思想萌芽期(名称均由笔者杜撰)。
1、血肉长城型:?“血肉长城”为抗战初期一常用宣传语,而与事实上国军的战略思想,颇多相合之处。
抗战初期国军囿于机动力之贫乏,不愿与敌实行运动战,而以广正面布防之方式,一线展开,点点设防,沿线固守。
这是一个最笨拙的方式,为战略所深忌。
?在抗战前的传统内战上,一般敌对双方兵力大致相等,所以较敢进行战略层级之大规模运动战。
著名战例如中原大战时津浦路方面以第19路军迂回晋绥军右翼,导致晋军主力崩溃。
1933年11月福建动乱,中央军除正面进击之外,并海运第9师在厦门登陆,直接抚敌侧背。
国军的高级指挥官并不缺乏机动歼敌的能力与创意。
而抗战前在陆大授课的德国教官,也对日后成为抗战时期主力参谋军官的陆大学员们不断耳提面命,强调运动歼敌的重要。
没有活泼的兵力调动,德军就不可能在坦能堡取胜。
这些教导,对国军指挥官都产生极大影响。
?抗战军兴之后,河北的第一场大会战,日军挟其机动力之优势,沿津浦路与平汉路不断迂回突进,国军以中原大战时的名将刘峙上将出任第2集团军总司令,主持阻敌防御。
?国军虽然调动大量精锐部队北上迎战,但是防御正面过广,第2集团军不得不将兵力一线展开,单线布置,省略战场纵深。
日军则发挥其机动力之优势,或单点突破,或迂回侧击。
国军若攻势前进必被打乱,若守势防御则遭侧击迂回,一时攻防追退之间,尽失其序,十万国军狼狈溃退。
日军战史称此役为保定会战,国军不称会战而仅称阻击战,以大军溃退之间,无会战可言也。
〔注一〕自此之后,各线国军均不敢轻言机动,而改以布置战线,坚守却敌为已足。
八月淞沪会战,九月忻口会战,各战区均将所有主力一线排开,形成前史罕见的大型防线,避免与日军机动作战。
但这种规模的布防,兵力需求也达空前程度。
再加上传统的战线布署,习采单线配置(敌军之动作并不比本军快,因应裕如,自无需多留兵力于后,以备急需),所以每为喜单锋突进之日军所乘。
?1937年10月太原会战,晋军失去了可依据的山岳防线,在晋中平原上琅琅大败,折耗至惨〔注二〕。
1938年3月徐州会战时,李宗仁上将虽拥40万雄兵及内线作战之优势,仍怯于决战,干脆跳出包围圈,撤退了事。
一口气失地数百里。
一时虽显睿智,但国土几多,岂能为长久之道?其后武汉会战,国军险要尽失,唯有在广阔平原上与敌搏斗,此时布署更是窘态毕露。
展观武汉会战战史,从江苏打到湖北,几乎所有国军方面主要防线的失利退却都是由日军的迂回运动造成(其“波田支队”,即以此出名)。
国军即使砸下大量兵力,于正面战场上布置星罗棋布的防御阵地,复责以死守不退,但仍难面面俱到。
武汉会战各战役中,日军除以联队、旅团级(有时达师团级)部队实行战略迂回外,甚至利用水运迂回,国军在战略布置上都没有有效因应之良策。
唯有尽心竭力、死缠烂打而已。
抗战一时呈必败局面,前景难堪。
?武汉会战时,日军伤亡兵力达20万以上,所以虽然攻达武汉,但也难以再接再励,直下四川(虽然当时川东鄂西防务甚差)。
此后仅发动局部作战,如南昌会战、随枣会战、广州战役等。
此时国军主帅虽在防线之布署上竭力改尽,但仍不脱单线旧法。
所以只能责成前线将士浴血死战,再以预备队随时填补。
补得好如随枣会战固能挽救战局,但若遇到如南昌会战时战车冲锋的场面,即难固守,而再度造成兵败如山倒之惨烈局面。
?在这段时期中虽然也有精采的各别战例,但以战略布署而观,都不是战略决胜的常态。
台儿庄战役(歼敌第10师团一万六千余人)与南浔路战役(即万家岭大捷,歼敌第106师团近三万人)两个战役,利用敌军轻率躁近之骄横心态,导敌进入既设重围。
如果日军稍有耐性懂得不如绕路,即难成功。
富金山战役(歼敌万人以上)则为典型硬碰硬的攻防战极致,日军不思绕路,亦为怪事。
自整体战略布署以观,皆难定为常例。
2、后退决战型:?在抗战战略的发展上,1939年的第一次长沙会战是一个转折点。
第一次长沙会战之前,日寇的攻势几乎没有失败的前例,即使损失惨重,主要的战略目标从未失手,两年之间连陷北平、上海、南京、南昌、武汉、太原、郑州各要地。
总体战局呈现悲观态势。
第一次长沙会战居然能击退强敌,使日军放弃其攻掠长沙的战略目标,诚为抗战军兴以来之创举。
自此之后罗卓英的上高会战、孙连仲的常德会战、陈诚的鄂西会战、薛岳的两次长沙会战、傅作义的绥西会战,均能不失重地,击破强敌,逼使放弃其战略意图。
抗战前景,才见其曙光。
?为什么长沙会战能有这种关键性的战果,在抗战史上形成一个转折点?在长沙会战之前,第九战区本身甚至也已经做好失利转进的准备。
1938年日军在武汉会战结束后对长沙的一个中型攻势,根本没打到长沙,当时的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上将便仓惶下令放火,将长沙全城烧毁,连第九战区的被服厂及仓库都全部烧光,足见一般人对抗战大局的观感。
?在第一次长沙会战前夕,军事委员会本身对这一类大会战便缺乏信心,副参谋总长白崇禧上将强烈要求第九战区薛岳长官作好转进布署,不要轻易与日军决战,中其圈套。
足证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们在屡次失败后,缺乏信心之程度。
由此以观,长沙会战之成功,堪称异事。
?1939年9月,日军集结大军准备攻掠长沙。
军委会以平原会战从无全盘成功而能固守要地之先例,饬令第九战区代长官薛岳上将相机转入湘西山岳地带以保存野战军实力。
薛岳上将却出人意料之外地一口拒绝,扬言与敌决战。
负责全国战略规画的白崇禧上将大惊,与陈诚上将亲飞长沙,面责薛上将意气用事,但薛上将决心已定。
9月15日午夜,蒋委员长与蒋夫人电话亲询薛长官意向,薛长官语带哽咽,慷慨陈词:“职愿与敌于湘北决一死战,成则为委座洪福,不成则岳将一死以报党国。
”蒋委员长深受感动,在亲核战区作战计画之后,同意薛长官在湘北与敌正面决战。
薛长官对其袖中布局成竹在胸,在长沙恭候敌军入彀。
?第一次长沙会战在战果上除歼敌一万余人,缴获大量军品外,并创记录地打破了日军的战略目标,长沙并未失陷。
如果没有薛长官的睿智执着,则抗战之主战场退入山地,不会迟到1944年,抗战之最终胜利即难以预期。
薛长官此一壮举,开抗战以来战略上完全胜利之先河,并为抗战之前途指示一崭新之光明远景,打下抗战胜利的基础。
?国军之所以能在长沙会战中击退日军,乃是战略思想具体改进之成果,而不是单一部队之骁勇决心所能尽括解释。
汇整几个重要会战的战例,发现在此之后,渐渐形成了一个改进战略思潮的潮流。
只是翻遍能找到的所有资料,对此一战略思想之重大改进皆未刻意提及论述,或仅是吉光片羽,难审详情,倒是无聊的“大刀情结”,宣传甚广,殊感可惜。
?在长沙会战前后,陆军大学的战略教育课程统合抗战以来历次会战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新颖而实用的战略思想。
主旨在利用战场纵深,诱敌至于我有利地区,乘其补给线延长及兵力前后分离之际,予以反击歼灭。
战术教官们并举出战国时期孙膑诱歼庞涓的马陵会战为典型,教导国军各级参谋军官。
不过这个战略思想,似乎始终没能通令全军,一体采行,制成一个由军委会颁行的原则性明确战略指导。
事实上这种战略思想甚至连名称都没有统一过。
陆大教学称作“后退决战”,而薛岳上将则别出心裁创了一个较响亮的名称,叫作“天炉战”。
在几个大型会战的战略布署,与大量检讨报告、会议与战略规画方案的字里行间,也可以不时观察到这种战略思想的主导地位。
?这种后退决战的战略思想,可以简单分析如下:“在缺乏机动运动能力之前提下,战区布置两线兵团,并且坚守两线间可能为敌军目标的主要城市。
以第一线兵团于敌前分散布置,点点守备,仍然维持传统一线布防的外观。
在敌军攻势中则以迟滞抵抗为主旨,在迟滞间探明敌人主力的进攻方向,而后退往侧翼,让开正面,纵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