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现状问题和对策
中药药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药药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是中药研究与开发的核心之一。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效学和剂量学的科学,是研究中药在组织、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制及其相关的生物学现象的学科。
一、中药药理学的现状中药药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国内外都十分重要。
这个学科的重要性在于,有很多的功效,而且是安全、有效、经济、可持续的治疗。
可是,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中药药理学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在国内,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
在药效方面,许多中药提取物已经被证明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如黄芩提取物、连翘提取物、络石藤提取物等。
这些提取物不仅治疗感染、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而且还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抗氧化等。
在国外,中药的药理研究也很重要。
随着中药的普及和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西药不一定是治疗所有疾病的最佳选择,用传统中药和生物技术研发新药已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例如,白藜芦醇是关联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重要药物成分,其源自于中草药丹参,目前已被广泛研究。
二、中药药理学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对中药的需求不断增加,中药药理学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中药药理学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中药的标准化由于中药的来源、质量、剂型、用法等差异的存在,不同的药材可以带来不同的药效。
为了保证中药药理学的科学性,需要对中药进行标准化,以确保药物成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解决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
2. 治疗机制的探究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中药药理学仍然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因此,中药药理学需要加强对药理作用的探究,以便进一步提高中药的临床应用。
例如,针对中药的抗肿瘤机制、免疫调节机制等进行研究。
3. 毒性与安全性的控制虽然中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中药也存在一定的毒性和安全性问题。
因此,中药药理学需要加强对中药毒性和安全性的了解,探索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保证中药的安全性。
中药新药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中药新药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逐渐深入,中药新药研究变得越来越热门。
中药新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基于中草药传统概念和临床实践的药物,其研发是通过新的科学和技术手段,以期获得有效的治疗或保健效果。
一、中药新药研究的现状近些年来,中药新药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1. 临床研究不足中药新药研究的临床研究往往存在着不足,这对于新药的推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许多中药新药在实际应用中都需要经过多层次的药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价,但是由于资源投入等原因,现实情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
2.新药研发周期长由于中药的特殊性质,中草药中含有的一些化学物质含量较少,因此其药理作用的机制较难理解和解释,这个问题造成中药新药的研究周期长度。
3.中药新药质量不稳定中药新药质量的不稳定性是中药新药研究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制约中药新药发展的主要瓶颈。
中药中含有的很多药物成分作用相互作用,加之提取过程等影响因素,很难保证每批中药新药的质量稳定,这对研究人员和患者的安全都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二、中药新药研究的展望1.加强基础研究中药新药研究需要从基础研究下手,才能更好地理解中药药理作用的机理。
加强对中药成分的分析和提取,研究不同中药的药理作用,建立更加科学的中药品质检验标准,有利于中药新药的研究和开发。
2.加强国际合作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加强国际合作将推动中药新药的发展。
促进国际交流,利用共同研究的力量和经验,通过科学研究实现中药新药的优良品质和安全性。
3.建立新型研发机制针对中药新药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一套新的研发机制,加强中药新药的品质控制和安全性评价。
同时,建立更加完善的中药药品制度框架,推动中药新药的发展和推广。
三、结语中药新药的研究,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但是随着技术和认识的深入,相信中药新药将会迎来更加广阔和美好的发展前景,为人类的健康保健服务。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一、及时了解国内外中药开发的市场信息,以市场需求来确定中药开发的方向西方国家治疗疾病一般以西药为主,世界天然药物市场容量巨大,中国的入世给中药走向世界带来了机遇,随之也使中药走向世界,为世人所认识。
随着养生保健,崇尚天然科学的思想流行,全球天然药物潮流的兴起,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极力推动下,各国政府纷纷将植物药、传统药纳入政府管理,给予合法的地位。
植物药与传统医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入世后,有关协议及政策给中药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中医中药目前已在部分国家取得了合法地位,这表明国外有广阔的天然药物市场需求。
中药走向世界的条件越来越成熟,我国的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二、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应瞄准国际临床难点选题攻关。
现代医学已发现世界上有上万种疾病,在诊断和治疗上已取得显著的成绩,但到目前为止仍有三分之二的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因此,中药新药开发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瞄准世界医学的难点选题攻关,加强对病毒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肿瘤、痴呆、肥胖等的研究。
开发恶性肿瘤,艾滋病,心脑血管疾病,肝病,感染性疾病,风湿及类风湿病,老年性常见病如前列腺肥大、骨质疏松、更年期综合症、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等,抗衰老及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补益类等具有高效、低毒、速效、长效的中药新药,将有很好的前景。
三、选用受大众欢迎的复方制剂来进行制药现代人一般接受快速见效方便携带的中药制剂。
复方中药含有多种中药成分,浓缩成小体积的药物,既方便食用,也内含多种药物成分,疗效显著。
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中药复方,它是中医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体现了中医治疗重视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等整体观、系统论和辨证施治的法则,是多系统、多靶点和多层次发挥全方位药效作用的治疗方法,所有这些都非单一成分所能概括达到的。
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开发中药复方的有效部位能较好地显示这种优势和特色。
中药药理研究中的现状与问题
中药药理学研究中的进展与问题1.中药药理学研究进展步入21世纪,中药药理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各地大力加强规范化药理实验室的建设,尤其是国家科技部在推进中药现代化。
现代化的中药药理研究表现为多学科的配合,从数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项目中启动了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建设专项,在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方法、新的模型,保证数据客观准确,提高中药研究的整体水平;免疫学、现代心理学等学科角度研究中药作用机理,用现代科技术语阐明中药方药的传统功效。
许多创新性关键技术被陆续应用于中药药理研究中,如计算机自动控制、图像分析处理等现代方法和技术;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等生物活性物质测定及离子通道、基因、受体功能分析等生物学手段也开始引入;基因探针、细胞重组技术等用于中药的基因表达与调控影响的研究正成为热点;许多实验室可以在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上以及系统调控等方面,进行中药药理研究。
对中医“证”的本质的探讨已经开始。
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正在起步。
数据库知识(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简称KDD)技术在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其中潜在的知识为复方药效物质的化学结构信息与机制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
研究的重点正在由单味中药向方剂转移;由单一药效学探讨向多指标、作用机制、方剂组成、配伍规律等多方位发展转变。
2. 中药药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1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尚需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2.2低水平重复多;2.3中药尤其是方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尚无很好的方法;复方中药药理学基础理论研究复方药理学的物质基础,复方药代动力学,复方作用机理的探讨,尽管难度很大,但学者们的研究热情不减,研究方法日新月异,研究理论层出不穷。
现代复方药理学研究坚持在阐明复方配伍的化学与生物学内涵上寻找突破口,重点是临床疗效确切,作用目标明确,能够体现中药复方君、臣、佐、使配伍规律,构方药味的化学基础研究相对清楚的中药复方。
中药的药性理论研究
往有所差异 ,甚至 截然相反 。如 上种种 问题 ,不仅 造成 了 中医学习过程 中的 困惑 和临床应 用 中药 时 的迷惘 ,同时也
滞 碍 了中 医 学 术 发 展 。 在 科 学 技 术 高 度 昌 明 的今 天 ,这 一 长期 存 在 的历 史 问 题 应 该 得 到解 决 。
1 四 气
渗泄 ,此 五味之用 也。 中药 五味 的确定取 决于两 个方面 , ”
一
四气又称 四性 ,主要用 以概括 说明 中药的寒 热温 凉属 性 。寒凉与温热是本 质不 同、互 相对立 的两种 药性 。温 与 热 、寒与凉则是 本质 相 同、程 度有 别 的 同一 种药 性属 性 ,
是 与实 际口尝感 觉有关 ,二是药 物临床 应用 的归 纳和 总
华 ,使之上升为一般理论 ,并在长期 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不断对其进行发展和完善 ,最终形成 了独具 特色的 中药药性理论体 系。本文分析
了 中药 的 药 性 理论 研 究 问 题 。
【 关键 词】 中药;药性 ;四气 ;五味 【 中图分类号 】R8. 25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8 1 (00 1 01 — 2 07— 57 2 1)1 — 0 8 0
绝对的平性药物 ,所谓 的平性 药物仍 然存在 着微寒 、微 温 的药性属性 ,仍未超 越 四气 范畴 。总之 ,药物 四气属 性充 分反映出药物影 响人 体 阴 阳盛 衰 和寒 热变化 的作 用特 点 。 是 中药药性理论 的核心组 成部分 ,是 用 以概 括说 明中药功
能属 性 和作 用 特 征 的 主 要 依 据 之一 。
2 五 昧
尽管包括性味 、归经 、升 降沉 浮、毒性等 内容 ,但 归结起 来 ,寒 热药性是 其根本 ,也 就是说 ,无 论 中药 属性 多么复 杂 ,最终均需 以寒、热两类 药性 总括之 ,以应 对寒 、热二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药性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
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和无毒。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也是中药学的主要特色,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在长期的临床用药过程中用药经验的高度概括,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第1节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四性是指寒、热、温、凉是四种不同的药性,实际是药物寒性与热性两种不同的性质。
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是中药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是中医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中医治病是利用药性之偏性调整人体这偏性,从而达到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然而四性是否客观存在?是否有客观而有效的差别标准?四性的生理活性及物质基础是什么等问题一直为历代医家所关注,至今仍有很大争议。
中药四性理论的研究是国家基金优先资助的领域之一。
1、四性的药效学研究1.1 60年代侯灿:对72味中药分别通过抗菌、退热、抑制、兴奋作用和是否含有挥发油五个项目进行研究。
结论:寒凉药具抗菌、退热、抑制作用,认为寒凉药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过午剩反应状态或适应这种状态和药物。
温热药具有兴奋、刺激作用,主认为温热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不足的反应状态或适应这种状态和药物。
1.2 70年代梁月华从寒证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的角度进行研究临床与药理研究。
结论:温热药增强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活动;寒凉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活动降低。
两类药通过对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纠正机体寒热不平衡状态。
2、四性对环核苷酸的影响结论:温热药提高cAMP水平寒凉药提高cGMP 水平3、四性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结论:寒证病人和温热证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及神经递质含量等研究也表明四性与中枢神经有关。
寒证模型动物和热证模型动物给予电刺激后,寒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升高,表明中枢抑制增强。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目前,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中药复杂的组成和作用机制,中药新药筛选、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等方面的难度较大。
其次,中药新药的研发流程相对繁琐,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和临床试验,费用较高,周期较长。
此外,中药新药研发的国际竞争也较激烈。
为了突破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困局,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中药材的资源保护和培育工作,确保中药药材的质量和效力。
其次,加强中药新药研究的基础研究,深入了解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为药物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推进中药新药的现代化研究方法和技术,提高中药新药的研发效率和质量。
此外,建立健全中药新药的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加强对中药新药的质量监管和管理。
最后,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对中药新药研发的投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进行创新研发。
在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过程中,还需关注一些重要问题。
首先,要加强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中药新药可以与现代药物相互作用,发挥更大的疗效。
其次,要注重中药新药研究的临床转化,加强与医院和临床科研机构的合作,提高中药新药的临床应用水平。
此外,还要关注中药原药质量的问题,加强中药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的制定。
最后,要加强对中药新药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鼓励中药新药的创新和转化。
综上所述,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环节,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和临床转化。
同时,还要关注中药质量问题和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中药新药的创新和应用。
只有不断加强中药新药研究和开发工作,才能推动中药产业的创新发展,实现中药现代化的目标。
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现状及思考一、前言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中药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也成为了当前医药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现状和思考两个方面,对中药新药研究开发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二、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1. 中药新药研究发展历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对中草药进行了大规模的筛选和开发,并在国内外发布了许多相关论文。
但是,由于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体系,中成药市场上存在着质量不稳定、剂型单一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开始推进中成药向中药新药转型升级。
200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中医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对中医基础理论、临床规范、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中药新药研究。
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中药新药研究开发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为中药新药研究开发提供了一系列的技术指导和标准化要求。
此后,我国在中药新药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2. 中药新药研究现状目前,我国已经有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了中药新药的研究工作。
其中,以天士力、同仁堂、广誉远等为代表的企业,在中草药提取、制剂工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我国还开展了许多针对特定疾病的中草药提取和制剂工艺的研究。
例如,针对肝癌等恶性肿瘤,科学家们通过对某些具有抗肿瘤活性成分的中成草药进行筛选和提取,并进行临床试验。
结果显示,这些中成草药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3. 中药新药研究面临的问题尽管中药新药研究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包括:(1)缺乏标准化技术和质量控制体系。
由于中草药的成分复杂、剂型多样,因此对中药新药的质量控制十分困难。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中草药标准化技术和质量控制体系。
(2)缺乏科学化、规范化的研究方法。
目前,许多中草药提取和制剂工艺仍然停留在经验阶段,缺乏科学化、规范化的研究方法。
中药材的研究及其现状
中药材的研究及其现状一、引言中药材是指以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依据一定的采收、加工、储藏、配伍和应用规律制成的中药。
中药材是中医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物质基础和资源基础,也是中药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中药材的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二、研究现状1. 现状概述目前,中药材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综合性、高度互动的学科。
在传统中药学的基础上,逐渐出现了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群体,包括化学、生物学、药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
中药材的研究涉及到对其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对其异常现象及其危害的研究、对其标准化建设及其质量控制的研究以及对其临床应用的研究等。
中药材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前沿性、挑战性和应用前景,对保健品、生物制剂等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 中药材化学研究中药材化学研究主要涉及到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提取、纯化、结构鉴定等。
这是研究中药材药效的重要手段。
传统分离纯化技术已经被升级成为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等分析技术,但相辅相成与传统技术结合更为高效的方法也在不断研究中。
中药材化学研究作为中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其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到这一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3. 中药材药理学研究中药材药理学研究是研究中药材生物学活性成分对人体机能的影响、药效评价、毒副作用的评价、药物代谢的机理以及中草药与化学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中药材药理学研究是中药研究和药物开发的重要环节,其关键是找到中药材药效的作用机制,并评价其药效。
4. 中药材标准化建设及其质量控制中药材标准化建设及其质量控制是中药材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方向。
该研究方向的目的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中药材进行质量控制,构建标准化、规范化的中药材市场体系,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保护公众健康。
中药材标准化建设与质量控制涉及到各方面的技术问题,如中药材采集、加工、储存、识别、鉴别等,同时也涉及到了政策和行业标准等方面。
5. 中药材临床应用中药材的临床应用旨在评价中药材对人体的治疗效果。
中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与未来
中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与未来中药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医学智慧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
中药的历史悠久,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对于人类的健康福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与未来是我们非常关注的话题之一,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
一、中药研究的现状中药研究是指针对中草药及其制剂进行的化学组分及药理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临床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活动。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药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深远的意义。
但是,中药研究发展面临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缺乏标准化:中药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其性质复杂,成分众多,治疗效果难以统一。
缺乏标准化,使得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评价难以衡量。
这对于中药的应用和发展带来了困难和阻碍。
2、不规范生产:中药的不规范生产也是中药研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药生产存在着传统工艺流程、区域性差异、材料特异性等因素,使得中药生产普遍缺乏规范性和可追溯性。
这直接影响了中药制剂质量和临床治疗效果。
3、缺乏可靠性证据:中药的治疗效果凭借着既有的临床经验和个体成功案例,缺乏科学的实验数据和证据支持。
因此,中药治疗效果的可靠性和信赖度难以在科学上得到保证,为中药市场和药品评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二、中药研究的未来1、标准化流程:标准化是中药研究未来的重要目标和方向。
标准化的中药生产流程和评价标准将在中药的研究和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标准化流程将使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效果得到更精确的评价,为中药的研究和应用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2、生产规范化:生产规范化是中药研究未来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和方向。
将中药生产量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有机结合,建立完整的中药生产体系。
规范中药生产流程和口服制剂,建设中药生产标准化工厂,使中药的生产质量和效果得到进一步保证。
3、依托科技:中药研究的未来将依托科技的力量。
中药的分子结构、化学成分、药效机制、药物代谢等方面的研究,需要立足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水平上进行严谨的实验和数据分析。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药效和药物作用机制的学科,对于揭示中药的药理特性以及推动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讨中药药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现状1.1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医书如《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对于中药的功效和用途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
然而,古代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相对简单,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实践也相对有限。
直到20世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药学研究的深入,中药药理学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在这个阶段,中药药理学主要集中在中药的药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初步研究。
1.2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现状和挑战目前,中药药理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众多,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化学成分和复杂的药理作用机制。
这使得中药药理学研究变得复杂而困难,且需要大量的研究时间和精力。
其次,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相对滞后。
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中药药理学研究,如高通量筛选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但仍缺乏一些针对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专门方法和技术。
这导致了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结果和可靠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最后,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数据积累不足。
尽管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已经进行了数十年,但对于中药药理学的全面理解和认识仍有待提高。
因此,中药药理学研究需要更多的长期、大规模和系统的研究项目以及数据的积累。
二、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2.1 多层次研究结合中药药理学研究需要在不同层次进行,包括从分子水平到整体水平的研究。
近年来,结合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已经开始应用于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中,这有助于全面解析中药的药效和药物作用机制。
2.2 药效物质研究的深入中药的复杂性使得药效物质的提取和鉴定成为中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未来,中药的药效物质研究将更加深入,利用现代分离和鉴定技术,全面分析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现代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中药现代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分析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药进行研究,一般认为是以陈克恢先生从中药麻黄中提取出麻黄碱作为西药为起始,以后的现代研究也都基本上是沿袭发展。
本文拟对中药现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一探讨。
一、从中药中分离、提取有效成分,发展为化学药物从中药中提取、分离出如麻黄碱、黄连素,,青蒿素、川苜嗪等成分,再按西药新药研究的规定和要求,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直到符合西药新药标准,成为传统的化学药物,基本都是这一研究模式的成果。
其存在的问题是,以上这些新化学药物都只能在西医药的理论指导下应用于临床,而运用中医药理论进行临床治疗的中医师们,则无法应用这些药物。
因为中医将它们应用于临床时,应该且必须了解和掌握这些药物的所有中药理论信息,包括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功效、炮制方法与功用、毒性与解毒方法、七情配伍、用法禁忌等等,但这些都没有得到任何提供。
提供给他们的只是西医药理论的药物化学、药理学(如麻黄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黄连素-抗微生物药物、青蒿素-抗疟药、川苜嗪-防治心绞痛药)等方面的相关信息,因而不能满足中医药人员临床应用这些药物时对必须参考的各种信息的要求。
所以,中医药人员不会、也不可能冒险去应用这些药物,这只是把中药研究成传统西药的一种思路和方法。
二、把中药当作植物药,套用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医药(西药)的研究方法在20世纪最后20年,现代制药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现代新药研制费用的急剧增加,新的富有活性的化合物或所谓先导化合物的难以寻找,研制成功时间不断延长以及新药上市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等。
有专家指出,现在研制成功一个新的合成药,一般需要10〜15年时间,大约要花费2〜3亿美元,而且还避免不了药物的毒副反应。
有统计显示,全美制药业2000年的增幅为18%,2001年为16%,2002年仅为10%。
传统的西药新药研发模式,正在转向从天然药(包括植物药)中寻找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并试图与前沿生物技术相结合而寻找出新的活性化合物。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探讨最终版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探讨最终版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应用,但其在新药研发方面相对滞后。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中药的疗效,并逐渐走向国际化。
因此,加强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对于提高中药的疗效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相对落后。
一方面,中药资源的匮乏和保护困境限制了新药的开发。
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许多珍稀中药资源正面临匮乏和消失的危险。
另一方面,中药研究方法的不合理和缺乏标准化也制约了中药新药的研发。
传统的草药提取方式对活性成分的提取效果较低,而且质量不稳定,限制了药效的发挥。
此外,由于中药复方中活性成分较多且含量复杂,其对机体的作用机制也难以明确,这为新药的研发和临床转化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要推动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加强中药资源的研究,保护好珍稀濒危中药资源,同时在中药种植、采集和加工方面建立规范和标准,以提高中药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应加强中药研究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传统的草药提取方式应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探索新的提取和分离技术,提高活性成分的提取效率和纯度。
此外,应加强中药新药研究方面的标准制定,为中药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进一步推动中药新药研发需要加强合作与交流。
中西医药互通有无的理念应贯穿于中药新药研发的全过程。
应促进中医和现代医学的交流与合作,结合中医的理论思想和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中药新药的研发。
同时,应加强与国际学术机构和跨国制药企业的合作,借鉴其先进的研发经验和技术,提高中药新药的研发水平。
此外,还要加强中药新药研发与食品药品监管的结合,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规范,确保中药新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相对滞后,但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创新中药研究方法和加强合作与交流,可以推动中药新药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高中药的疗效和竞争力。
中药现代研究总结范文
一、引言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研究逐渐从传统经验走向科学化、系统化。
本文将对中药现代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其发展现状、研究方法、主要成果以及面临的挑战。
二、中药现代研究的发展现状1. 研究方法多样化:中药现代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化学分析、药理实验、临床观察、分子生物学等,使研究更加科学、严谨。
2. 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从单味药研究到复方研究,从中药成分研究到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3. 研究成果丰硕:中药现代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中药新药研发、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药理作用研究等。
三、中药现代研究方法1. 化学分析:通过分析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揭示中药的作用机制。
2. 药理实验:通过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研究中药的药效和毒副作用。
3. 临床观察: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观察,验证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4. 分子生物学: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中药的分子机制。
5. 统计学分析: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揭示中药的作用规律。
四、中药现代研究的主要成果1. 中药新药研发:近年来,我国中药新药研发取得了显著成果,如青蒿素、丹参酮、川芎嗪等。
2. 中药质量控制:建立了中药质量标准体系,提高了中药产品的质量。
3. 中药药理作用研究:揭示了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为中药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4. 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对中药资源进行了调查、评估和保护,推动了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面临的挑战1. 中药研究经费不足:中药研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我国中药研究经费相对较少。
2. 中药研究人才缺乏:中药研究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但目前中药研究人才相对匮乏。
3. 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矛盾:中药现代化需要与国际接轨,但中药传统特色和民族特色需要得到传承。
六、结论中药现代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中药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
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研究现状
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研究现状研究课题: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案:1. 研究背景和目的: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是中药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中药的临床应用和安全性。
目前,虽然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还存在很多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研究现状,以及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研究方法:2.1 文献回顾与分析:通过检索相关数据库,如CNKI、PubMed等,回顾近年来关于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研究文章。
筛选出与本研究目的相关的文献,对其进行文献综述和内容分析,并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2.2 数据采集与整理:根据已有的研究文献,确定进行数据采集与整理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明确中药的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相关特征和标准;然后,收集相关中药的配伍禁忌信息,包括已知的与中药药性相冲突或相互抵消的配伍禁忌关系。
2.3 数据分析与挖掘:采用统计学和数据挖掘的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
通过计算和统计,了解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分布特点和规律,发现潜在的关联关系,并深入挖掘其中的机制和原因。
3. 方案实施情况:在实施研究方案的过程中,按照以下步骤进行:3.1 确定研究课题和目标,并制定研究计划;3.2 文献回顾与分析,收集与所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并进行综述和内容分析;3.3 数据采集与整理,根据已有研究文献确定数据采集和整理的内容和方法;3.4 数据分析与挖掘,运用统计学和数据挖掘的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3.5 结果展示与讨论,根据数据分析和挖掘的结果,撰写报告并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
数据采集与分析:根据已有研究文献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以下分析:1. 对已知的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关系进行整理和分类,统计其发生频率和分布特征;2. 分析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相关因素和机制,发现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作用机制;3. 建立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关联网络,以便更直观地分析药物间的关联关系。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讨论_邓文龙
专 论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讨论邓文龙(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成都 610041) 摘 要 中药药理学是基于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研究中药治疗作用及其机理、发展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创造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的一门学科。
在讨论到中药药理学的基本任务及中药药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后,着重从基本药效问题、关于复方研究问题、关于治法原理研究问题、关于动物模型问题及关于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问题进行了讨论。
我们的建议是:应当有一个高屋建瓴的全面规化,应当提倡和实施百花齐放的方针,应当制定中药药理研究的相关原则、规范与评价标准。
关键词 自从1985年中药药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建设和发展以来,其学科定义、学科构架与学科任务也与时俱进不断被发展与完善,并随时作为一种评价标准以考核学术发展方向与进步。
近年由于多种因素正以宏大的力量推动着中药药理研究的步伐,也影响着中药药理学科的正常发展,于此有必要对一些问题进行一些讨论,以就正于同道。
1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作为一门学问,学科定义是基本固定的,但学科的任务却可因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需求而有所变化。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仍可归纳为3个方面,即:①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结合物质基础的研究,阐明中药主要治疗作用及作用机理,揭示中药治病的现代科学基础,并指导临床更为合理用药和准确用药。
②基于传统用药经验和现代药理-化学相结合的研究结果,推动传统中药的进步,发展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
③以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为基础,总结、发现中药作用的规律、特点与优势,联系中医药基本理论的发展与进步,创建现代中药药性理论。
基于此,如果说中药药理学不只是一个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而恰恰也是一个独立的学科,那么"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的创建就是一个试金石。
没有一个理论,没有一套专门的技术,没有一种规律性的东西,没有形成一种全面系统的知识,中药药理学何以能以"学"名!2 中药药理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如果以1985年10月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作为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那么从那以后,在以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为核心的我国中药药理学研究大致经历过了几个历程,即从1985年学会提倡的"不论用什么思路和方法,也不论从那一个角度进行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都是应当值得欢迎的";到1987年~1990年锐意提倡中药的复方药物特别是中医经典名方的研究;再到九十年代周金黄教授提倡的五个结合,中药药理的基础研究迅速发展,成果突出,也基本形成了中药药理学的基本学科构架。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计量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文献数 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揭示 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趋势 和规律。
知识图谱
利用可视化技术构建中药 药性理论的知识图谱,展 示中药药性理论的结构和 关联关系。
05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成果
中药药性理论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清热解毒药
用于治疗热性疾病,如感冒、咳嗽、肺炎等,通过清热、解毒的 作用,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具有特殊的治 疗作用,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势,是中 药药性理论中指导药物应用的重要原则。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中药的药理作用与其中所含的化学 成分密切相关,为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提供了科学依 据。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 引言 • 中药药性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 中药药性理论与现代医学的联系 •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方法 •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成果 • 中药药性理论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应用的理论基础。随着现代科 学技术的发展,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对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具有重 要意义。
开展中药药性理论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02
探讨中药药性对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揭示中药药性作
用的生物学机制。
建立中药药性理论的评价体系
03
制定中药药性理论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建立中药药性理论的评
价体系,为中药药性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推进中药药性理论的国际化研究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与国际学术界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中药药性理论的国际化研 究,提高中药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研究题目: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研究方案:1. 研究背景和目的中药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长期的经验,但中药的药性和配伍禁忌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研究现状,并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文献,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以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研究方法和步骤2.1 数据采集通过收集已有的研究成果、临床案例和相关文献,建立数据库。
采集的数据包括中药的药性、药物组成及其性味,以及已知的配伍禁忌关系。
2.2 数据整理和分析在已有的数据库基础上,系统整理和分析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相关信息。
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发现潜在的药性特点和药物配伍禁忌规律。
2.3 研究框架搭建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数据分析结果,构建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研究框架。
该框架将包括中药药性分类标准、中药配伍禁忌规则以及药物组合的研究方法等内容。
2.4 实验设计或调查进行根据研究框架,设计合理的实验或调查方案。
通过实验或调查,采集针对特定中药药性和配伍禁忌的数据,并进行记录。
3. 方案实施情况3.1 数据采集收集相关文献和历史数据作为研究数据的基础,包括中药的性味与功效、药物组成与配伍禁忌等信息。
3.2 数据整理和分析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
利用统计学和专业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寻找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相关规律和趋势。
3.3 研究成果的判定和验证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数据分析结果,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并进行实验验证。
例如,通过对特定中药药性和配伍禁忌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验证研究结果是否准确可靠。
4. 数据采集和分析4.1 数据采集通过文献检索、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与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相关的数据。
数据的来源包括经典文献、已发表的研究论文、实验数据和临床试验等。
4.2 数据整理和分析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和分类。
采用统计学方法和专业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推理性统计分析。
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药药理学论文题目: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班级:08级中西医结合临床(2)班姓名:赵少飞学号:08411115日期:2011-5-31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是指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材;机体则指人体、动物体及病原体。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分两部分,即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和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药效学是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特点。
中药药理学是基于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研究中药治疗作用及其机理、发展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创造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的一门学科。
在讨论到中药药理学的基本任务及中药药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后,着重从基本药理概念问题、关于复方研究问题、关于中药血清药理研究问题、关于有毒中药研究问题及关于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问题进行了讨论。
我们得到相应的对策分析:合理的全面规化, 应当提倡和实施与现代科技接轨的方针, 应当制定中药药理研究的相关原则、规范与评价标准,积极探索开创新的研究方法等。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研究;研究问题,对策。
中药药理学是近几十年来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西医药结合的产物,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也是中药学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其特点是既要遵循中医药理论,又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并用现代医药学研究中药的成果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道理,因此它也是中药走向世界的桥梁。
现代中药药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其学科任务逐渐明确。
第一,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从现代科学的高度,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现状、问题和对策张德芹1,高学敏2,钟赣生2,张建军2(1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天津300193;2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方药学系,北京100029)[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在加强对古代本草文献考证整理和现代中药文献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药药性,将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性表征体系及其规范标准,科学地表征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揭示中药药性的科学本质。
中药药性是中药的核心和基础,是对中药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多种医疗作用和效果的高度概括。
中药药性理论是研究药性的形成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医临床运用中药的重要依据,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近40年来学者们围绕中药药性理论在理论探讨、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建立了很多研究中药药性理论的技术方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由于受传统思维观念的影响,加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缺乏质的突破,导致中药药性理论的本质一直缺乏现代科学的阐述,使在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使用的中药始终无法正确合理地被纳入现代药品生产管理体系。
因此,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揭示中药药性的科学本质,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性表征体系及其规范标准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现将目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思路阐述如下。
1研究现状1.1国家重点项目的支持:为进一步推进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科技部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设立了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并将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列入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的重点支持方向。
目前以山东中医药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由广西中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等8所中医药院校、科研单位和医疗机构承担的国家“973”计划“中药药性理论相关基础问题研究”项目已经正式启动。
该项目将通过对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及其性效发生机制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以现代科学技术语言科学表征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性表征体系及其规范标准。
其研究成果不仅可为临床用药和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而且将促进中药新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保持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要支撑和保障[1]。
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为第一承担单位,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8所中医药院校、科研单位和医疗机构承担的国家“973”计划“中药药性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项目也已启动研究。
该项目通过系统比较和分析中药的药性物质基础的差异、遗传变异、环境变异、生物效应,探讨中药药性形成的影响因素、物质基础及对机体能量-物质-信息网络的调控,发现相关物质基础的共同属性间存在的客观规律,构建全新的中药药性分析评价体系,揭示中药药性的成因、本质及规律,实现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科学诠释和拓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方面也给予了大力资助。
如乔延江主持研究的“中药药性理论的数据挖掘研究”项目[2-3],在对中药药性特征进行模糊量化与功效解析规范化的基础上,应用数据库知识发现技术获取反映药性内在本质的知识模式的研究,以进一步完善中药药性理论和中药功效分类,为指导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预测中药新药源和新功效,科学阐释方剂配伍规律,建立完善系统的中药现代饮片药性理论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学支持。
由肖小河主持研究的“中药四性的生物热动力学表达及其应用”项目[4],提出中医药热动力学观及其研究设想。
运用微量热学研究手段,研究中药四性的热生物效应及其与细胞信号转导的关系和可能的物质基础,建立中药四性的生物热动力学模型和四性模式识别系统,从而为揭示中药四性的客观真实性提供新的方法和依据,对阐明中医治则、组方配伍、中药炮制、药理作用及其机理、建立新的药物筛选方法等具有现实意义。
此外,由代春美[5]主持研究的“中药黄连炮制后的药性变化及其物质基础研究”,由俞仲毅[6]主持研究的“中药性味归经与机体器官组织的相关性研究”等均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命题,探讨了中药药性理论的本质。
1.2新假说的提出:中药药性理论本质的研究能否取得显著成就,研究思路的选择至关重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分析仪器和分析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近年来学者们不断探索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提出和建立了以下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新假说:1.2.1“药性三要素”假说:张冰[7]认为药性不仅涉及药物化学成分,还包括中药活性成分在特定机体状态下的综合生物学效应。
提出中药药性构成“三要素”的新研究理念,即应从药性与化学成分、机体状态以及生物学效应“三要素”及其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整体、系统探讨。
张冰教授提出:“中药药性是中药作用于不同状态机体的、与化学成分相关的生物学效应的概括和归纳”的表述假说。
在药性构成“三要素”理念指导下,将现代中药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技术手段应用于中药药性探讨,清晰表达中药药性构成实质,逐步使中药药性表达科学化、具体化。
既保持中药四性理论传统论述,又与现代科学理论相融合,使中药药性理论内涵得到更广泛的认知。
促进中药传统理论的继承与发扬,推动中药学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1.2.2“分子药性”假说:李石生等[8]提出了中药的“分子药性假说”,其主要论点是:①分子具有药性,其药性是有规律的。
其中分子指的是特定中药所含有的有效成分,往往是指一定骨架的同类化合物群体或不同类型成分组成的分子群。
②中药化学成分具有分子多样性的特点。
这里的分子多样性,指的是分子骨架的多样性和特定骨架分子个数的多样性。
③中药的药性多样性及其多靶点作用机制。
中药化学成分的分子多样性决定了中药药性本质上的多样性,组成中药的分子多样性及其药性的多样性,决定了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是多靶点机制。
“分子药性假说”将传统中药药性理论中的性味与归经之间的关系上升到分子水平的中药中特定分子骨架的有效化学成分(药物小分子)与受体(生物大分子)之间的关系,为建立科学的现代中药理论体系的奠定基础。
1.2.3“药效团药性”假说:李爱华则认为[9]“分子药性假说”中的“分子骨架”和“特定骨架分子”两个概念的意义不明确,认为“分子骨架”和“特定骨架分子”应该是“药效团”和“具有特效药效团的分子”,据此提出中药“药效团药性假说”,其主要论点是:①分子具有药性,其药性是有规律的。
药物分子的药性蕴含在药物分子的特定结构中,这里的“特定结构”指的是药物分子与某个受体产生相互作用时所具有的“药效团”。
②中药所含有效成分具有分子多样性和药效团多样性的特点。
这里的“分子多样性”是指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多样性,众多的化学成分中作用相同或相近的分子具有相同的药效团,作用不同的分子具有不同的药效团,分子多样性是产生药效团多样性的前提。
③中药的药性多样性及其多靶点作用机制。
中药有效成分所含药效团的多样性,决定了中药药性的多样性;中药药性的多样性,决定了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是多靶点的作用机制。
“药效团药性假说”将药物微观的三维分子结构特征与其医疗作用的分子机制一一对应起来,按照“药效团药性假说”,如将中药有效成分的药效团识别出来,并将中药有效成分按药效团进行分类,有望将来能在分子水平指导中医临床遣医用药。
1.2.4“药性本质多元”假说:王普霞[10]认为中药药性本质研究应立足于临床实践,从“证-药效-药性”这一中医药传统观念出发,以“药性本质多元”作为未来研究的基本导向,融合现代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使得对药性的认识既能紧密联系中医理论,又能结合临床实际,更能融汇当今科学技术与方法,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的结合,通过这种模式的研究,可最大限度地避开过去研究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并随着研究实践的深入找到更为新颖的思路与方法。
1.3研究方法的运用1.3.1用文献学方法研究中药药性: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明确提出了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性,提出了药性的应用原则及药性的配伍和应用规律,为中药药性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后经过《神农本草经》的总结和补充以及历代医家的充实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药性理论体系。
现代学者通过对本草文献的考证整理,对现代文献的总结分析进行中药药性研究,不断发掘和完善中药药性理论。
如张廷模提出[11]中药药性“三性”说新论,认为将药性按照寒、热、平三分,较之按寒、热、温、凉“四气”说之二分法更为合理。
指出在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及临床实践中,“三分”状态普遍存在。
就临床实践而言,典型的寒证、热证、表证、里证者并不多见,疾病动态发展变化过程中,常常表现为非表非里、非虚非实、非寒非热状态。
这种相互过渡的状态,已经远远超出了表里、虚实和寒热的辨证范畴。
药性也不例外,不仅有寒热药性,也存在不偏寒热(或不寒不热)之性,即“平”性。
邓家刚[12-13]也认为平性药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药性,平性是客观存在的,不隶属于四气而独立存在的一种药性。
王家葵等[14]以《神农本草经》药物为研究样本,利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神农本草经》四气与功效、药物自然属性、毒性、三品、五味等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神农本草经》四气的确定主要与功效、五味、三品有关。
功效是确定药物四气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药物五味及三品位置亦部分影响其四气标定。
一般而言,上药多标平性,少标寒性;辛味药多标温,少标寒及平;苦味药多标寒,而少标温。
李武等[15]以《中药学》教材中212味寒凉药为研究样本,对其一般药性特征及其配伍作用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212种寒凉药中,植物药占总数的80.2%,苦味药占总数的55.2%,归肝经药物占总数的51.4%。
孙大定等[16]以162种花类中药(含花蕾、花粉)为研究对象,对花类中药的一般药性特征作分析,发现花类中药在寒、热、温、凉(平)四性的属性方面,寒(凉)性68种,多于温(热)性43种,平性51种。
1.3.2用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药性:现代药理学研究方法重在研究[17-18]药物与机体、细胞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应用于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使“药性”赋予了“效应”的内涵。
学者们分别从整体、组织器官、细胞、分子水平不同层次上开展了中药药性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相同药性的中药有类似的药理学表现,不同药性的中药其药理作用差异很大。
目前最多且较为成熟的是对中药四气的研究。
实验显示,寒凉药主要是抑制机体功能活动,温热药主要是兴奋机体功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