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现状问题和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现状、问题和对策
张德芹1,高学敏2,钟赣生2,张建军2
(1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天津300193;2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方药学系,北京100029)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在加强对古代本草文献考证整理和现代中药文献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药药性,将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性表征体系及其规范标准,科学地表征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揭示中药药性的科学本质。
中药药性是中药的核心和基础,是对中药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多种医疗作用和效果的高度概括。中药药性理论是研究药性的形成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医临床运用中药的重要依据,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近40年来学者们围绕中药药性理论在理论探讨、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建立了很多研究中药药性理论的技术方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受传统思维观念的影响,加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缺乏质的突破,导致中药药性理论的本质一直缺乏现代科学的阐述,使在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使用的中药始终无法正确合理地被纳入现代药品生产管理体系。因此,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揭示中药药性的科学本质,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性表征体系及其规范标准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现将目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思路阐述如下。
1研究现状
1.1国家重点项目的支持:为进一步推进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科技部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设立了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并将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列入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的重点支持方向。目前以山东中医药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由广西中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等8所中医药院校、科研单位和医疗机构承担的国家“973”计划“中药药性理论相关基础问题研究”项目已经正式启动。该项目将通过对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及其性效发生机制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以现代科学技术语言科学表征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性表征体系及其规范标准。其研究成果不仅可为临床用药和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而且将促进中药新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保持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要支撑和保障[1]。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为第一承担单位,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8所中医药院校、科研单位和医疗机构承担的国家“973”计划“中药药性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项目也已启动研究。该项目通过系统比较和分析中药的药性物质基础的差异、遗传变异、环境变异、生物效应,探讨中药药性形成的影响因素、物质基础及对机体能量-物质-信息网络的调控,发现相关物质基础的共同属
性间存在的客观规律,构建全新的中药药性分析评价体系,揭示中药药性的成因、本质及规律,实现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科学诠释和拓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方面也给予了大力资助。如乔延江主持研究的“中药药性理论的数据挖掘研究”项目[2-3],在对中药药性特征进行模糊量化与功效解析规范化的基础上,应用数据库知识发现技术获取反映药性内在本质的知识模式的研究,以进一步完善中药药性理论和中药功效分类,为指导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预测中药新药源和新功效,科学阐释方剂配伍规律,建立完善系统的中药现代饮片药性理论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学支持。由肖小河主持研究的“中药四性的生物热动力学表达及其应用”项目[4],提出中医药热动力学观及其研究设想。运用微量热学研究手段,研究中药四性的热生物效应及其与细胞信号转导的关系和可能的物质基础,建立中药四性的生物热动力学模型和四性模式识别系统,从而为揭示中药四性的客观真实性提供新的方法和依据,对阐明中医治则、组方配伍、中药炮制、药理作用及其机理、建立新的药物筛选方法等具有现实意义。
此外,由代春美[5]主持研究的“中药黄连炮制后的药性变化及其物质基础研究”,由俞仲毅[6]主持研究的“中药性味归经与机体器官组织的相关性研究”等均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命题,探讨了中药药性理论的本质。
1.2新假说的提出:中药药性理论本质的研究能否取得显著成就,研究思路的选择至关重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分析仪器和分析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近年来学者们不断探索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提出和建立了以下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新假说:
1.2.1“药性三要素”假说:张冰[7]认为药性不仅涉及药物化学成分,还包括中药活性成分在特定机体状态下的综合生物学效应。提出中药药性构成“三要素”的新研究理念,即应从药性与化学成分、机体状态以及生物学效应“三要素”及其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整体、系统探讨。张冰教授提出:“中药药性是中药作用于不同状态机体的、与化学成分相关的生物学效应的概括和归纳”的表述假说。在药性构成“三要素”理念指导下,将现代中药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技术手段应用于中药药性探讨,清晰表达中药药性构成实质,逐步使中药药性表达科学化、具体化。既保持中药四性理论传统论述,又与现代科学理论相融合,使中药药性理论内涵得到更广泛的认知。促进中药传统理论的继承与发扬,推动中药学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1.2.2“分子药性”假说:李石生等[8]提出了中药的“分子药性假说”,其主要论点是:①分子具有药性,其药性是有规律的。其中分子指的是特定中药所含有的有效成分,往往是指一定骨架的同类化合物群体或不同类型成分组成的分子群。②中药化学成分具有分子多样性的特点。这里的分子多样性,指的是分子骨架的多样性和特定骨架分子个数的多样性。③中药的药性多样性及其多靶点作用机制。中药化学成分的分子多样性决定了中药药性本质上的多样性,组成中药的分子多样性及其药性的多样性,决定了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是多靶点机制。“分子药性假说”将传统中药药性理论中的性味与归经之间的关系上升到分子水平的中药中特定分子骨架的有效化学成分(药物小分子)与受体(生物大分子)之间的关系,为建立科学的现代中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