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血液与运动

合集下载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血液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血液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1.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动脉血呈鲜红色;静脉血呈暗红色。
2.比重:全血比重:主要取决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比重:主要取决血浆蛋白的含量;
红细胞比重:与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成 正比。
3.粘滞度:
全血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 血浆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液的粘滞性是形gren) 男子为0~15mm/h, 女子为0~20mm/h。
意义:血沉越快,表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越小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临床应用:
①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 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 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 血细胞 blood cells
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 数
量最多,占99%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 血小板platelet 最少
(1)概念
指血液凝固后所析出来的清澈的淡黄色的液体。
(2)与血浆的区别
一无一多一少:
✓ 无纤维蛋白原(主要); ✓ 多了一些血小板释放物质;
✓ 少了一些凝血因子。
抗凝


不加
全血
血浆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1.中性粒细胞: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当 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 多。
循环池 边缘池
2.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 作用: 1、吞噬、清除细菌、坏死组织和衰老红细胞 2、吞噬、清除病毒(干扰素)、真菌、结核杆菌 3、识别、杀伤肿瘤细胞(肿瘤坏死因子) 4、参与特异性免疫功能
正常值: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5-85g/L 白蛋白(A):约40~48g/L 球蛋白(G):约15~30g/L 纤维蛋白原:约2~4g/L A/G比值:1.5~2.5/L
肝脏病变(肝硬化),A/G比值下降
血浆蛋白的作用:
(1)形成胶体渗透压; (2)运输功能: (3)与甲状腺、肾上腺、性激素结合防止这些激素过
4.功能: (1)维持血管完整性。
(2)参与生理性止血。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粘附: ⑴粘附成分: ⑵粘附过程: ⑶影响粘附因素: Ca2+促进; 蛋白激酶C抑制。
vWF变构
☆释放:5-HT、ATP、ADP、 Ca2+、血小板因子4、 β血小板球蛋白、纤维蛋白原、vWF、TXA2→释放
☆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摩擦。 ★计算:全血的粘滞度为4-5(取决于红细胞)
血浆的粘滞度为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
贫血→红细胞↓→粘滞度↓ 大面积烧伤→ 血中水分渗出血管→粘滞度↑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血细胞的生成部位和一般过程
(一)生成部位
胚胎早期:卵黄囊
胚胎第二个月:肝、脾
胚胎第四个月:骨髓
(二)一般过程: 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可识别前体细胞
☆收缩: 在Ca+作用下,血小板微管和肌动蛋白、肌 球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教案、教学设计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教案、教学设计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血量一、血液的组成1.血浆的化学成分(晶体物质溶液、血浆蛋白);2.血细胞的分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成年男性40%-50%、成年女性37%-48%、新生儿约55%。

血细胞比容增加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减少见于贫血。

二、血量(blood volume)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简称为血量,指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全部血液容积。

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也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ml血液。

血量分为循环血量和储备血量。

1.循环血量:占绝大部分,在心血管中快速流动;2.储备血量:小部分,休息时滞留在肝、脾、腹腔,流动慢、应急时可加入循环血量。

血量相对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Specific Gravity)全血1.050-1.060;血浆1.025-1.030;红细胞1.090-1.092。

(二)血液的粘度(Viscosity)水1<血浆1.6-2.4<血液4-5。

(三)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指溶液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是渗透现象发生的动力。

由溶液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其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

渗透压单位:用1升中所含的非电解质或电解质的毫摩尔表示,称为毫渗透摩尔,简称毫渗。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约300m0sm/L(5776mmHg)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血浆晶渗压:血浆中晶体物质所形成,如Na+、Cl-,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血浆胶渗压:血浆中蛋白质所形成,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

(四)血浆pH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

血浆中的主要缓冲对:NaHCO3/H2CO3。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造血过程和造血干细胞(一)造血过程包括1.造血干细胞(hemopoitic stem cells);2.定向祖细胞(committed progenitor);3.前体细胞(precursors)。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课件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课件

生成调节物质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雄激素
红细胞的破坏:平均寿命120天
白细胞生理
Physiology of leukocyte
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有核,正常年人:(4.0~ 10)×109/L。
白细胞的形态
特性:变形、游走、趋化和吞噬
白细胞
%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内源性途径对凝血反应开始后的维持和巩固 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血液凝固的调控
1.细胞抗凝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
⑴屏障作用 ⑵抗凝和抗血栓
✓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
2.纤维蛋白吸附酶抑制物:抗凝血酶Ⅲ (Ⅱa Ⅸa Ⅹa Ⅺa Ⅻa)
⑵肝素 ⑶蛋白酶C系统: Ⅷa、Ⅴa ⑷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FⅦa-Ⅲ复合物
X→Xa
⑵凝血酶原被激活成凝血酶 Ⅱ → Ⅱa
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Ⅰ→Ⅰa
外源性凝血途径
组织损伤 Ⅲ
内源性凝血途径
表 面
PK
K,胶原,异物
激 活
Ⅻa

Ⅶa/Ⅲ
Ca2+
Ⅺa

Ⅸa

Ca2+ PL
Ⅷa
HK Ⅺ

①凝
血酶原 酶复合 物形成

Ⅹa

磷 脂
Ca2+ PL
Va
V



Ⅱa

②凝
血酶原 的激活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红细胞生理
Physiology of Erythrocyte
㈠数量和形态:
⒈形态:成熟RBC无核,双凹圆盘状,周边稍厚
⒉数量:正常成人

生理学笔记——第三章血液

生理学笔记——第三章血液

⼀、⾎量与⾎液的组成 正常⼈的⾎液总量约占体重的6%~8%,相当于每公⽄体重有60~80ml。

⼀次失⾎不超过全⾎量10%对⽣命活动⽆明显影响,超过20%则有严重影响。

⾎液成分:液体成分——⾎浆50%~60% 有形成分——⾎细胞40%~50% 记忆⽅法: 可以认为全⾎中⾎浆与⾎细胞各占⼀半左右的容积,⾎浆稍多于⾎细胞,记成⾎浆50%+,⾎细胞50%-.这点记住了,也就记清了红细胞⽐容的数字:50%-.(红细胞在全⾎中的容积百分⽐称为红细胞⽐容,近似等于⾎细胞⽐容)。

⾄于男性红细胞⽐容略于⼥性是由于雄激素有促进红细胞⽣成的作⽤。

⼆、⾎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液是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进⾏物质交换的必由之路。

将营养物质运⾄全⾝各部分组织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的尾产物运⾄排泄器官。

2.缓冲功能:⾎液中含有丰富的缓冲物质,主要是NaHCO3/H2CO3缓冲对,对⾎液的酸咸度起缓冲作⽤。

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都能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浆中的凝⾎因⼦、抗凝物质、⾎⼩板等在机体凝⾎、⽌⾎和抗凝⾎过程中有重要作⽤,是⼀种防御功能。

三、⾎浆的理化特征 1.⽐重:⾎浆⽐重1.025~1.030,与⾎浆蛋⽩浓度成正⽐。

2.粘滞性:⾎浆粘滞性为1.6~2.4,与⾎浆蛋⽩含量成正⽐。

3.⾎浆渗透压 (1)概念:渗透压指的是溶质分⼦通过半透膜的⼀种吸⽔⼒量,其⼤⼩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的多少,⽽与溶质的分⼦量、半径等特性⽆关。

由于⾎浆中晶体溶质数⽬远远⼤于胶体数⽬,所以⾎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

⾎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质分⼦构成,其中,⾎浆⽩蛋⽩分⼦量较⼩,数⽬较多(⽩蛋⽩>球蛋⽩>纤维蛋⽩原),决定⾎浆胶体渗透压的⼤⼩。

(2)渗透压的作⽤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管内外⽔平衡 原因:晶体物质不能⾃由通过细胞膜(见第⼆章),⽽可以⾃由通过有孔的⽑细⾎管,因此,晶体渗透压仅决定细胞膜两侧⽔份的转移;蛋⽩质等⼤分⼦胶体物质不能通过⽑细⾎管,决定⾎管内外两侧⽔的平衡。

王步标版运动生理学第三章血液与运动

王步标版运动生理学第三章血液与运动
➢ 教学目的
1、掌握血液各组成成分及其功能。 2、熟知血液的理化特性。 3、明确血液对运动和训练的反应和适应。
➢ 教学重点
血细胞及血液的功能。
➢ 教学难点
血浆对机体酸碱平衡的维持。
内容提要
血液的组成及其特性 血液的功能 血液对运动和训练 的反应和适应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其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占体重7~8%或70~80ml.kg-1
O型血;
例:
红细胞中无A、B凝集原
给血者: O型 血清中有抗A、抗B凝集素
可凝集
红细胞中有A凝集原
受血者: A型 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
不凝集
B 交叉配血试验:
红细胞
给 血 者
主 侧
血清
红细胞
负 侧
受 血 者
血清
如果两侧都无凝集反应,可输血; 如果主侧出现凝集反应,不可输血; 如果主侧无凝集反应,而负侧出现凝集反应,虽可以输 血,但在输血时一定要注意量不可太多,输血速度不可 太快,以免出现凝集反应。
1、血容量增加,红细胞压积减少,血粘度下降
增大了运动时的心输出量,减少血流阻力,改善了血 循环,增强了血液携氧、运输营养和排泄废物的能力。
2、红细胞流变性增加。
改善微循环,提高红细胞寿命,提高其运输功能。
3、碱贮备增加:提高抗疲劳能力。
练习题
1、影响血液运输O2和CO2能力的主要原因有( )。 A.血浆量, B.血量, C.血细胞数, D.血红蛋白含量。
小结
1、血液的组成。红细胞比容。 2、红细胞正常值、功能,Hb正常值、功能,血型。 3、白细胞正常值、功能。 4、血小板正常值、功能。 5、血量、pH值、渗透压。 6、血液主要功能:运载O2、CO2、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维 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缓冲酸碱,防御和保护的功能。 7、运动时,循环血量增加,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压积增大, 血液粘度增加。 8、运动后白细胞总数增加,血小板平均容积增加和活性增强。 9、训练能使血容量、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血粘度下降,碱 贮备量增加。

运动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运动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五).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1、红细胞流变性 定义: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各自呈分散状态存在于 流动的血液中,并在切应力作用下很容易变形,即被动 地适应于血流状况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以减少血液的阻 力。红细胞的这一特性称为细胞的流变性。 红细胞的流变性是影响血液流动的重要因素,也 是影响体内红细胞寿命和微循环有效灌注的重要因素。 2、运动时红细胞流变性的变化 运动时流变性依据强度不同、持续时间不同和 训练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别。
四.血小板与运动 四.血小板与运动
1、血小板是从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裂解下来 的小块细胞质。血小板在止血、凝血及纤溶过程中 起着重要作用。 2、血小板的功能和生理特性主要表现有黏着, 聚集、释放、收缩和吸附。这些特性与血小板的止 血凝血功能密切相关。 3、训练水平较高的运动员以及一般不参加体育 活动的健康大学生,一次性剧烈运动后即刻血小板 数量、血小板平均容积增加,血小板活性增强循环 血中血小板聚集趋势也增加。 4、血小板数的增加只在大强度运动下发生,增 加的幅度与负荷强度呈高度正相关。
(四).酸碱度
1、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7.35~7.45,平均值为7.4.人 体生命活动所能承受的最大PH值变化范围为6.9~7.8. 2、血浆PH值经常维持相对恒定是由于他是个缓冲 溶液。 3、血液中含有数对具有抗酸和抗碱的物质,称为缓 冲对,统称缓冲体系。 4、缓冲体系中每一个缓冲对是由一种弱酸与该种弱 酸的盐组成的。 5、血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 义。如果PH值的正常范围,就会影响各种酶的活性,从 而引起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兴奋性及各种生理机能的 絮乱,甚至会出现酸或碱中毒现象。
三.血液的功能
(一).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二).运输 (三).调节

第三章血液--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

第三章血液--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

(5)血小板的吸附 血小板能吸附凝血因子于表面,加速凝血过程的发 生和进行
思考题 试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一)血液运载功能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 血块的过程称为凝血。 血浆:内有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
血清:缺少纤维蛋白原和部分凝血因子,但 增添了一些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 释放的化学物质。
三 血液功能
(一)运输作用
①将呼吸器官吸入的氧和消化器官 吸收的营养物质运到身体各处,供 组织细胞代谢 ②将全身各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 CO2、H2O尿素等运到肾、皮肤等排出 体外
一运输作用将呼吸器官吸入的氧和消化器官吸收的营养物质运到身体各处供组织细胞代谢组织细胞代谢将全身各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co2h2o尿素等运到肾皮肤等排出体外三血液功能二维持内环境相对恒定维持水氧营养物质含量维持渗透压酸碱度体温和血液有形成分的相对稳定有形成分的相对稳定三血液功能通过血管舒缩活动将深部产热器官产生的热运到体表散发调节人体温度
2.促进凝血
2.保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1.血量:是指体内血液的总量。
正常成年人血量约为自身体重的7%-8%。 (70 ~80ml/Kg)
当失血量超过30%,将危及生命。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2.血液的比重和黏度
(1) 全血比重:
1.050 1.060 (红细胞多,比重大)
血浆比重:
1.025 1.030 (蛋白质含量多,比重大)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2)血液的粘滞性(viscosity) 由液体分子的内摩擦形成。 与水相比,以水的粘滞度为1 血液相对粘滞度为4 5, (血浆的黏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3.血浆的PH
正常人的血浆PH相对恒定。约为7.35—7.45. 原因:强大的缓冲系统、肺和肾功能的调节。

《生理学基础》第三章 血液

《生理学基础》第三章 血液

缓冲血液 酸碱度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
可塑变形性是指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变形的能力。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 ,使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比增大, 在受到外力时易于发生变形。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会减弱。
1.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在血液循环 中,通过比它直径 小的毛细血管和血 窦间隙时,发生卷 曲变形,通过之后 又恢复原状,这种 特性称为可塑变形 性。
等渗溶液是指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常用的等渗溶液:0.9%NaCl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分别称为高渗溶液或低渗溶 液。
(二) 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维持细胞内外液体的平衡和保持红细胞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2.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
血液是一种在循环系统中流动的液体组织。
其生理功能: 1.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 2.具有缓冲功能 3.血液中的水分有较高的比热,有利 于运送热量,参与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 4.免疫和防御功能


水:90~92%
溶质:
血浆蛋白
白蛋白(A) 球蛋白(G) 纤维蛋白原(F)
血 液
8~10%
无机盐(电解质)
2. 渗透脆性
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这种抵抗力的大小用
渗透脆性表示。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大,说明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小; 反之若渗透脆性小,则抵抗力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称渗透脆性。
3.悬浮稳定性
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小分子物质

生理学 第三章血液

生理学 第三章血液

血小板聚集
生理性止血
第三步:血液凝固,形成坚实止血拴:启动血液凝固过程,形成的
纤维蛋白加入到松软止血栓内,形成牢固止血栓,达到有效的二期止血。 最后,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并长入血凝块,达到永久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过程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
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
人民卫生出版社
章目录
1 2 3 4 5




血 细 胞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血量与血型
重点与难点
重点
血细胞比容、等渗溶液、血浆、血清的概念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
血细胞的数量及功能
血液凝固的概念及基本步骤 ABO血型的分型依据及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
难点
红细胞生成的条件和调节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3.悬浮稳定性
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可以用红细胞沉降率(ESR)表示,简称血沉。血沉 管内抗凝血中红细胞在血浆中第一小时末沉降的距离。 正常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血沉为0~20mm/h。红细胞沉降 率越大,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小。
渗透压: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渗透压 的高低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 半透膜是一种只允许某些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另一些物质透过的薄膜。 上面实验中的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透过,而蔗糖分子却不能透过。细胞 膜、膀胱膜、毛细血管壁等生物膜都具有半透膜的性质。人工制造的火 棉胶膜、玻璃纸等也具有半透膜的性质。 渗透现象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半透膜存在,二是半透膜 两侧必须是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

血液与运动4资料

血液与运动4资料

血红蛋白(Hb):运输O2,CO2 [Hb]男:120~160g · L-1,平均140 g · L-1 女:110~150 g · L-1,平均130 g · L-1
血型与输血 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物质的类型,称血型。
ABO血型系统:RBC膜上有A、B两种抗原(凝集原), 血浆中有抗A和抗B两种抗体(凝集素)。
二、血液对运动训练的适应
(一)血容量
研究表明,长期系统训练可使运动员血容量增加,主要是血浆蛋白总量增多,使 胶体渗透压升高,更多的水分留存血管中参与血液循环,表现出血浆容量增加相对于 红细胞容量增加更显著,所以红细胞压积减小,单位容积中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 量减小,血液相对稀释,粘度下降,血流阻力减小,有利于血液的运输能力。
第三章 血液与运动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血液的组成成分、血液的理化特性和血 液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一次性运动对血量、血细 胞的影响,长期运动对血容量、红细胞形态、数量和功能 的影响。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液的功能
血液对运动和训练的反应与适应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细胞内液——40% 血浆 ——5% 体重的60% 细胞外液 组织液 ——15%
2.白细胞
安静状态运动员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其分类与非运动员无明显差异。运动后外 周血中白细胞增多,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而淋巴细胞中又以B淋巴细胞增 多为主。研究表明,最大负荷运动后即刻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均出现大幅度增加, 其增加的幅度随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此,白细胞的增加幅度主要与运动负荷 有关,而与运动负荷的持续时间关系较小。无论运动强度如何,白细胞增多的主要 成分是淋巴细胞。 有研究发现,运动后白细胞数量增加的同时伴有淋巴T细胞百分比的下降,这是 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的重要标志。运动后所发生的白细胞数量变化能否影响机免疫功 能,主要取决于白细胞变化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如果变化幅度小且变化持续时间短, 不会影响免疫功能,反之,将对机体免疫功能产生深刻影响。 运动后白细胞在 20-120分钟之内可恢复到正常水平,其恢复与运动强度、持续 时间有关,运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白细胞的恢复速度越慢。

第三章血液的流动

第三章血液的流动
喷口处的 截面小, 流速大, 该处压强 小于大气 压强,外界 大气压将 液体压上 被气流吹 成雾状.
2)等压管中流速与高度关系(P1=P2)
2 2 P1 1 v1 gh1 P2 1 v2 gh2 飞 2 2
流 直 P 1 v 2 gh 恒量 2 下 三 1 2 千 v gh 恒量 尺, 2 疑 是 高处流速小,低处流速大. 银 河 落 九 天.
v D 2 g(hA hD ) 9.4m s 1
2 DD QD S D v D π vD 6.6 103 m 3 s 1 4
(2) 对于 A 、 B 两点 , 应用伯努 利方程有 1 2 P0 PB vB 2 根据连续性方程,vB=vD.
1 p B 1.013 10 1.0 10 3 9.4 2 5.7 10 4 Pa 2 B点压强小于大气压,水能够进入虹吸管. 对C、D两点应用伯努利方程和连续性方程 4 P gh P gh pC p0 g (hD hC ) 3.2 10 pa
动脉系统
心脏
静脉系统
毛细管系统
人体血液循 环示意图
血液流速与血管总截面积的关系
例 正常人其主动脉横截面积是3cm2,通过它的血液 的流速是30cm/s。典型的毛细血管的横截面积是 3×10-7cm2,流速是1mm/s。这样一个人有多少毛细 血管? 解 由连续性方程得
so vo nsv
s o vo (3cm 2 )(30cm / s) n sv (310 7 cm 2 )(0.1cm / s) 3109 (30亿)
PA ghA PB ghB
PB PA ghA ghB
静止流体高度差为 P gh △h两点的压强差 *静止流体等高点压强相同。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
出血时间:临床上用细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 然流出,然后测定从出血到自然停止的这段时间。 作用:判断生理性止血功能。 正常成人出血时间1-3分钟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 血液凝固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 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凝块逐渐回缩,析出的淡黄色液 体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1,颜色 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2,比重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 3,黏滞性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 4,血浆渗透压 正常值:300mOsm 5,酸碱度 正常值:7.35-7.45
酸中毒 碱中毒
第二节 血 浆
成分
水(91%-92%)
血浆
溶质(8%-9%)
无机盐 功能:形成和维持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 平衡、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兴奋性 血浆蛋白 正常含量60-80g/L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其他
(1)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2)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与数值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 Na+,Cl-)所形成的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主要是清蛋 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ppt)
(优选)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 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液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
概 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 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 时,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血量:约占体重的7~8%
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BFU-E :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CFU-E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王瑞元版本)运动生理学--课件-3-第三章-血液

(王瑞元版本)运动生理学--课件-3-第三章-血液
>1000 ×109/L,易发生血栓, <50 × 109/L,有出血倾向。
生理特性:
☆粘附: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
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松软血栓
☆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释放:释放血小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网络血细胞→扩大血栓。 ☆收缩:在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 ☆吸附:吸附凝血因子→血液凝固和生理性止血
☆修复:沉积于血管壁并融合在血管内皮细胞上→填补血管内皮损伤形成的间隙,
修补血管壁
v 生理功能 ①维持血管内膜的完整性 ②参与生理性止血、促进凝血
(二)运动对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影响
• 一次性剧烈运动后即刻血小板数量、血小板平均容积增加,血小板 活性增强,循环血中血小板聚集趋势也增加。
• 研究表明,血小板数的增加只在大强度运动下发生,其增加的幅度 与负荷强度呈高度正相关(r=0.94),增加幅度最大达18%。这些血小 板多是以脾脏中贮存的那部分“中老年”血小板。
(四)运动后白细胞的恢复 • 运动后白细胞的恢复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运动强度越大,
持续时间越长,白细胞的恢复速度越慢。
三、运动对血小板的影响
• (一)生理特点及功能 • 数值: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 (10~30万/mm3)。 • 变异:可有6%~10%的变化:
通常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 静脉血较毛细血管高; 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 月经期减少
• 安静时,人体绝大部分的血液心血管系统内快速循环,称为 循环血量。
• 一小部分血液滞留于肝、脾、肺和皮下静脉丛等处,流速相 对缓慢,称为贮存血量。
(血容量)血量:足够的血量是维持正常血压和各组织、器官正常 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

第三章 血液的流动(2)

第三章 血液的流动(2)
η η
dγ dt
dγ dt
牛顿流体
非牛顿流体
返回
3.2.2 连续性方程 人体内血流速度分布
连续性方程
Sv = 常 量
返回
人体血流速度分布
30cm/s 速度
900cm2 5cm/s 速度 面积
3cm2 主动脉
1mm/s 毛细血管
18cm2 腔静脉
返回
3.2.3 伯努利方程
黏性流体的伯努利方程 对于理想流体
Q h 因为 p2 ≈ 0, v2 ≈ 0,且 1 ≈ h2 1 2 所以 w = p + ρv 1 1 1 2
返回
右心室做功(肺循环: 右心室做功(肺循环:右心室
1 1 w = p + ρv 2 2 1 1 6 2
左心房) 左心房)
所以整个心脏做功
w= w + w 1 2 7 = p + ρv 2 1 1 6
2 2 pA = pB = p0 vA = 0 hA = h 1 2 ρgh = ρvB + w 2
返回
B •
vB = 2g(h −
w ) ρg
将w = 24.5m H2O带入上式 带入上式
vB = 2×9.8×(25.0− 24.5)m⋅s
−1
= 3.13m⋅ s
V = Qt
−1
每小时从出水口排出的水量为
8 L η = v 2 R
返回
πR4 Q= ( p − p2 ) 1 8 L η
泊肃叶定律可写为
∆ P Q= R f
其中
8 L η R = f 4 πR
称为流阻 称为流阻
流阻的大小反映了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 所受阻力的大小. 所受阻力的大小

运动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运动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4、血浆和血清因含胆红质,故呈淡黄色。
全血的比重主要Βιβλιοθήκη 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
(二).粘滞性
1.定义:血液在血管运行,其液体内部各种物 质的分子或颗粒之间摩擦,产生阻力,使血液具有粘 滞性。 2.血液的流行性与粘滞性通过血液的粘度来表 示,流行性与粘滞性互成反比关系。 3.血液粘滞性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 蛋白的含量以及红细胞形状和在血流中的分布特点, 表面结构和内部状态,易变性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 用等。 例如:登山运动,长跑运动。
运动生理学
13体教2班 石陈太郎
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第三节: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第四节:运动员血液 第五节:血型与输血原则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浆 血 液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白细胞
(二):血液与体液
细胞内液
(六).血红蛋白与运动
1、运动员血红蛋白正常值的评定 由于运动员血红蛋白值存在个体差异,不 能用一个统一的正常值标准来评定运动员血红蛋白 含量,应针对每一个体情况进行测定和分析。 2、血红蛋白指标与运动员选材 理论上可以把运动员血红蛋白分为六个类 型。但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只有四个类型:即偏 高波动小者,正常波动大者,正常波动小者,偏低 波动小者。
3、长期运动训练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相对于运动员来说其红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 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被诊断为运动性贫血。 这种现象在耐力性项目运动员中较为常见。 运动员血容量增加与红细胞量增加相比在很 大程度上是以增加血浆量为前提,所以血细胞容量 的相应指标如红细胞数、红细胞压值、血红蛋白含 量等比一般人有降低的趋势。 虽然单位体积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不 高,但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总量较高。

《生理学03》教案: 第三章 血液

《生理学03》教案: 第三章  血液

生理学03教案.doc第三章血液简介:第三章血液教学目标掌握:血量与红细胞比容、血浆胶体渗透压与晶体渗透压的组成以及生理意义。

红细胞生成及生成调节。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概念, ...第三章血液教学目标掌握:血量与红细胞比容、血浆胶体渗透压与晶体渗透压的组成以及生理意义。

红细胞生成及生成调节。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概念,血浆中主要的抗凝物质。

ABO血型的分型原则。

熟悉:全血与血浆的概念,血浆蛋白的分类及其生理作用。

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和渗透脆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交叉配血的概念及对输血的指导意义。

凝血的主要步骤。

了解: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白细胞的分类及功能,凝血因子与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Rh血型系统。

内容概述一、体液的概念体内的水分及溶于其中的各种物质二、体液的分布体液(占体重60%)。

包括细胞内液:为体重的40%;细胞外液:血浆,为体重的5%;组织液为体重的15%三、血液的生理功能(一)运输功能(二)调节体温(三)防御和保护功能教案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一)血液的基本组成血细胞(有形成分45%)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水和各种溶于其中的化学物质。

(二)红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百分比。

男性 40%~50%女性 37%~48%(三)血浆的化学成分:水占91%~92%;溶质占8%~9%。

1.血浆蛋白(60~80g/L)包括白蛋白40~50g/L、球蛋白20~30g/L、纤维蛋白2~4g/L,白/球=1.5~2.5:12.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即非蛋白氮(NPN)-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尿素、尿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氨等。

3.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葡萄糖、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脂肪酸、有机酸等。

4.无机盐Na+ 、K+、Ca2+、Mg2+、Fe2+、Cl+、I-、HCO3-、HPO42-、SO42-5.呼吸气体和微量物质(四)全血、血浆、血清的概念1.全血=血浆+血细胞2.血浆=全血-血细胞3.血清: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液体部分,不含纤维蛋白原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一)颜色: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动脉血:鲜红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维持血浆的正常pH; ③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保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④ 参与机体免疫功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⑤ 参与血液凝固与纤溶过程。
2.水和无机盐
水是血浆中各种物质的溶剂,占血浆总量的 90%~92%。 血浆中的大多数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都是溶解于水中 进行运输的,同时参与体温调节。 绝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形式存在于血浆中,其中主要 的离子有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等正离子, 以及氯离子、碳酸氢根离子、硫酸根离子等负离子。 这些离子的主要功能是维持晶体渗透压;维持体液的 酸碱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兴奋性;某些离子还是体 内酶活性的激动剂。
(二)血细胞
1.红细胞数量和压积 经过长时间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是 耐力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 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由 于运动员血容量增加与红细胞量增加相比在 很大程度上是以增加血浆量为前提,所以血 细胞容量的相应指标如红细胞数、红细胞压 积、血红蛋白含量等比一般人有降低的趋势。 虽然单位体积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不高, 但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总量增加。
3.血浆pH
正常人范围7.35~7.45 注:<7.35为酸中毒;>7.45为碱中毒 人体生命活动所能耐受的最大pH出变化范围为6.9-7.8。
pH相对稳定有赖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还有肺、肾功能的协助。 血浆pH小于6.9或大于7.8时都将危及生命。
4.渗透压(是一切溶液所固有的特性)
白 细 胞 形 态
2.白细胞 研究表明,最大负荷运动后即刻白细胞总数 和淋巴细胞均出现大幅度增加,其增加的幅度随 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较低强度运动后即刻白 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数的增加幅度显著低于最大 负荷运动后即刻,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白细胞 总数和淋巴细胞数的增加幅度反而减少。研究报 道,持续时间不同的运动后淋巴细胞数量的增加 幅度比白细胞总数的增长幅度大。这说明,无论 运动强度如何,白细胞的增多主要成分是淋巴细 胞。
(2)组成: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
(3)数量: 4.0~10× 109 / L
(4)功能:保护机体的功能和防御的功能
3.血小板(PLT) (1)形态:无核、似碎片状、体积小、不具备完整的 细胞结构 (2)数量: 100-300× 109 / L
(3)功能:促进止血、加速凝血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的完整性。
(二)血细胞
1、红细胞(RBC) 形态: 无核,双凹的圆盘形,边缘较厚,中央较薄, 直径为6-9微米。
10 /L) 数量: 红细胞(
12
血红蛋白(克)
120-160 110-150
男性 4.5-5.5 女性 3.5-5.0
功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缓冲酸碱和免疫等
2.白细胞(WBC)
(1)形态:无色、有核、球形、体积大
三节 血液对运动和训练的反应 与适应






一、血液对急性运动的反应 (一)血量 1.一次性运动对血容量的影响
取决于运动的强度、持续时间、
项目特点、环境温度及湿度、热 适应和训练水平等。
2.短时间大强度运动 •血容量↑ •原因:
(1)由于储血库里的血被动员入循环,使循环血量增加; (2)由于储存血较循环血的血浆少,红细胞多,所以储存 血进入循环血后,使血液的红细胞浓度相对提高
血 小 板 的 形 态
二、血液对运动训练的适应
(一)血容量
研究表明,长期系统训练可使运动员血容量增加。 主要是血浆蛋白总量增多,使胶体渗透压升高,更多的 水留在血液循环中。表现出血浆容量增加相对于红细胞 容量增加更显著,所以红细胞压积减少,单位容积中的 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血液相对稀释,血液粘 度下降,减少了血流阻力,加快了血流速度,有利于血 液对器官及工作肌灌注,改善微循环,增强血液的携氧 能力和运输营养物质的能力。
(2)红细胞流变性:运动时红细胞流变性受 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训练水平的影响。一次 性极限强度运动可使红细胞滤过率下降,悬浮 粘度增加,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并且这种变化 可持续1小时。超长距离的运动(如马拉松跑) 后运动员红细胞滤过能力降低10%~20%,血浆 渗透压升高。 红细胞的变形性降低使血液的流变性降低, 并影响组织供氧和使心脏负荷加重,使运动成 绩下降,对运动后恢复也有不良影响。有可能 导致运动后心血管意外的发生。因此,无训练 者不宜进行一次性高强度的极量运动。
3.血小板 研究表明,一次性剧烈运动后即刻血小 板数量、血小板平均容积增加,活性增强, 循环血中血小板聚集趋势也增加。这些变化 只发生在大强度运动时,并且其增加幅度与 负荷增强呈高度正相关,这些血小板多是脾 脏中贮存的那些“中老年”血小板。而中小 强度运动后血小板聚集性没有明显改变,说 明中小强度有氧运动在抑制血小板功能,减 少血栓形成方面起重要作用,而大强度运动 后血小板聚集性升高,血小板的反应性增强。
二、血液的理化特征
1.血量
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为体重的7%~8%,血液总量的绝大部分 都在心血管中流动,这部分血量称为循环血量;还有一小部分血 量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丛或皮下静脉丛等处,流动缓慢,其 中红细胞比重较高,这部分血量称为贮存血量。
2.比重和粘滞性
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 血浆的比重为1.025-1.034,全血的黏度为水的4-5倍,血浆 的黏度为水的1.6-2.4倍。 血液的黏度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比容的高低,血浆的黏度主要 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3.非蛋白有机物
非蛋白有机物包括含氮和不含氮的两大类。 血浆中的非蛋白含氮化合物有氨基酸、尿酸、尿 素、肌酸、肌酐、氨、多肽、胆色素等。
血液中不含氮的有机物主要是葡萄糖、多种脂类 (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等)、酮体、乳酸第。
此外,血浆中还有激素、维生素、酶、氧和二氧 化碳等微量物质和气体。
复习思考题: 1、理解和解释下列术语: 红细胞比容 血型渗透压
内环境
碱储备
2.试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3.试述血液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4.试述血液对训练产生的适应性变化。
(二)调节体温
血液在体温的调节过程中起着重要 作用。 通过皮肤血管的舒缩活动,调节调 节集体的温度。
三、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三、血浆中的缓冲对有: 碳酸氢钠/碳酸( NaHCO3 / H 2CO3 )、 钠一蛋白/氢一蛋白、 磷酸氢钠/磷酸二氢钠( Na2 HPO4 / NaH2 PO4 )。 红细胞中的缓冲对有: KHb/HHb 、 KHbO2 / HH2bO2 碳酸氢钾/碳酸( KHCO3 / H 2CO3)、 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钾(K2 HPO4 / KH 2 PO4 )。 碱储备:通常以100毫升血浆中碳酸氢钠的含量来表示。
2.红细胞流变性 长期的运动训练能使运动员机体的红细 胞变形能力增加,从而提高红细胞膜的流动 性,特别是耐力项目的运动员。血液流变性 得到改善,微循环也会得到改善,从而提高 人体的供能水平,对于运动后机体的恢复有 良好的促进作用。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运动 加快了对衰老红细胞的淘汰,代替更年轻的 红细胞,增加了膜的弹性,使红细胞的变形 能力增加,改善了血液流变,红细胞能顺利 通过小于自身直径的微小血管和狭窄部位。
第三章 血液与运动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其特性
第二节 血液的功能
第三节 血液对运动和训练的反应与适应
摘要: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的流体组织,在心血管系统中循环 流动着,在机体内起着物质运输、 调节体温、维持酸碱平衡等作用。 本章将系统介绍血液的组成与理化 特性、血液的功能以及血液对运动 的反应和适应。
(四)防御和保护作用 ①防御和净化作用,白细胞起细胞防御即对侵入
人体的微生物和体内的坏死组织都有吞噬分解 作用,称细胞防御。 ②血浆中含有多种免疫物质如抗菌素、溶菌素等 抗体,它能对抗或消灭外来细菌和毒素等抗原, 使人体免于疾病的传染 ③血小板还可加速凝血和止血,防止继续出血。
白细胞保护机体免遭异物入侵 吞噬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吞噬病菌和坏死组织。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血小板止血、凝血
2.白细胞 研究表明,最大负荷运动后即刻白细 胞总数和淋巴细胞均出现大幅度增加,其 增加的幅度随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较 低强度运动后即刻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 数的增加幅度显著低于最大负荷运动后即 刻,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白细胞总数和 淋巴细胞数的增加幅度反而减少。研究报 道,持续时间不同的运动后淋巴细胞数量 的增加幅度比白细胞总数的增长幅度大。 这说明,无论运动强度如何,白细胞的增 多主要成分是淋巴细胞。
第一 节血液的组成及其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占体重的7~8%
血浆(50-60%)
血液
血细胞(40-50%)
血浆蛋白 水和无机盐 非蛋白有机物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一)血浆
1.血浆蛋白
血浆蛋白质是血浆中多种蛋白的总称,包括白 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
① 作为多种物质和激素的载体
血浆容量↑ 血细胞容量↑(较明显)
3.长时间的耐力运动 血细胞容量无显著变化 由于出汗量增加,血浆容量减少 血容量的改变主要由血浆水分转移 决定
(二)血细胞 1.红细胞: (1)红细胞数量和压积:一般认为,进行短 时间大强度快速运动时红细胞数量增加比进行长 时间耐力运动时更明显。短时间运动后即刻红细 胞数量增多,有人认为这主要是贮血库释放较浓 缩的血液进入循环血,相对提高了红细胞的浓度。 运动中红细胞压积的变化与运动项目、训练 水平有关。对我国自行车运动员定量负荷前后红 细胞压积的测定表明,优秀运动员运动前后红细 胞压积没有明显变化,而训练水平较低的运动员 红细胞压积在运动后即刻明显增加。
血浆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组成。
(1)由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
(2)由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