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件七2实用课件
合集下载
地球化学分析方法PPT课件
计算参数 (1)储层岩石含油气总量ST(mg烃/g岩石):
ST=S′0+S′1-1+S′2-1+S′2-2+S′2-3+(10RC′/0.9)
(2)凝析油指数P1: (3)轻质原油指数P2: (4)中质原油指数P3: (5)重质原油指数P4:
(6)原油轻重烃比指数LHI: (7)含气率GR(%): (8)含汽油率GSR(%): (9)含煤油柴油率KDR(%): (10)含蜡重油率WHR(%): (11)含沥青率AR(%): (12)含残余油率ROR(%):
薄层色谱:将吸付剂研成粉末,再压成或涂成 薄膜。然后将样品溶液在其上展开以达到分离 的目的。 3.按物理化学原理分类 吸付色谱:用固体吸付剂作固定相,利用它对 混合物中不同物质的吸付性差异达到分离目的。 分配色谱:利用不同组分在给定的两相中有不 同的分配系数使之分离。
油气地化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气相色谱: 气相色谱可对混合物进行多组分定性、定量
二、分离和纯化 抽提出来的沥青是十分复杂的混合物,视
研究目的进一步进行组分的分离和纯化。 柱色层法:利用硅胶和氢化钻作吸付剂。使混 合物分离以满足分析需要。柱色层重复性好, 可以定量,但流柱长。如碳即用此方法测定。 薄层色谱法:对于分离量少,多组分的混合物 十分方便。能检出0.1-0.005μg物质。
2
B.主峰碳 指相对百分含量最高值的正烷烃碳数。
•藻类为主,nC15~nC21;陆源高等植物nC25~ nC39;双峰型的谱图是多物源有机质或差异成 熟的反应。 C.轻重烃比值(∑nC-21/∑nC+22)
水生生物为主的母质类型,一般轻重烃比 值较高;反之,则与陆源高等植物有关。
D.(nC21+nC22)/(nC28+nC29) •陆源有机质为主,比值为0.6-1; •海洋有机质为主,比值为1.5-5.0; 湖生低等生物为主,比值1.5-5.0。 E.奇偶优势(CPI ,OEP值)
地球化学课件
2) 原子(离子)结合时的几何关系
化学键性相同时,是否发生类质同象取决于 原子 (离子)结合时的几何关系-半径,配位数等。同价类质 同象发育程度主要取决于离子半径差,差值增大, 类质同象臵换范围减小; r1和r2分别代表较大离子和较小离子的半径,当: (r1-r2)/r2<10~15%, 形成完全类质同象,端元组分 间无限混溶; (r1-r2)/r2=10到20~40%, 高温下完全类质同象,低 温时形成不完全类质同象,固溶体发生分解; (r1-r2)/r2>25~40%, 高温下只能形成不完全类质同 象,低温下不能形成类质同象;
1.戈尔德斯密特类质同象法则 戈尔德斯密特(1937)在研究岩浆结晶过程中元素 在矿物间分配的基础上,总结出元素发生类质同 象臵换的规律; 1)小离子优先法则:两种离子电价相同,半径相似, 小半径离子优先进入矿物晶格,集中于早结晶矿 物中,大半径离子集中于晚结晶矿物中。 Mg2+、Fe2+、Mn2+和 Ca2+离子半径分别为0.078nm, 0.083nm,0.091nm,0.099nm,因此Mg2+、Fe2+ 集中在早期结晶橄榄石等矿物中, Mn2+和Ca2+集 中在晚期晶出的辉石,角闪石, 斜长石和黑云母 等矿物中;
同样Ca2+和Hg2+,二者半径相近 (rCa2+=1.05A, rHg2+=1.12A),电荷也相同, 但因二者电负性相差较大(Ca1.0,Hg1.9), 也不能相互臵换。硅酸盐造岩矿物中不易 发现Cu和Hg等元素,反之赋存Cu和Hg等元 素的硫化物中也不易发现Na、Ca等元素;
键性接近是类质同象置换的首要条件。
当两种元素数量差异很大时一种元素以分散量进入另一元素晶格主导和伴生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相近伴生元素隐藏在主导元素晶格中称为内潜同晶内潜同晶置换可以使许多地球化学行为相同或相地球化学行为相同或相近的元素依次进入晶格形成内潜同晶链近的元素
(2024年)地球化学课件5
研究对象
地球及其子系统中的化学元素,包括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
2024/3/26
4
地球化学元素及其分布
01
常量元素
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元素, 如氧、硅、铝、铁、钙、钠、
钾、镁等。
2024/3/26
02
微量元素
在地球岩石圈中含量较低,但 对地球化学过程有重要影响的 元素,如铜、锌、铅、钴、镍
环境问题
资源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包括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和生态破 坏等。
治理措施
针对不同类型的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如土壤修复、污水处理、大气 治理和生态恢复等。同时,加强环境监管和法律法规建设,提高资源开发企业的 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5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2024/3/26
生物作用
水体中的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作用, 吸收、转化和释放化学物质,影响 水体的化学成分。
13
水资源评价与保护
01
水质评价
通过对水体中各种化学物质的 含量和性质进行分析和评价, 了解水体的污染程度和水质状
况。
02
水量评价
通过对河流、湖泊、水库等水 体的水量进行测量和分析,评 估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可利用
地球化学填图
通过区域性的地球化学调查,编 制地球化学图,反映元素或化合 物在地质体中的分布、分配和富 集规律,为资源勘查提供基础资
料。
指示元素法
利用某些元素或元素组合与特定 资源类型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寻 找这些指示元素来预测资源分布
。
2024/3/26
24
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2024/3/26
等。
03
痕量元素
地球及其子系统中的化学元素,包括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
2024/3/26
4
地球化学元素及其分布
01
常量元素
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元素, 如氧、硅、铝、铁、钙、钠、
钾、镁等。
2024/3/26
02
微量元素
在地球岩石圈中含量较低,但 对地球化学过程有重要影响的 元素,如铜、锌、铅、钴、镍
环境问题
资源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包括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和生态破 坏等。
治理措施
针对不同类型的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如土壤修复、污水处理、大气 治理和生态恢复等。同时,加强环境监管和法律法规建设,提高资源开发企业的 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5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2024/3/26
生物作用
水体中的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作用, 吸收、转化和释放化学物质,影响 水体的化学成分。
13
水资源评价与保护
01
水质评价
通过对水体中各种化学物质的 含量和性质进行分析和评价, 了解水体的污染程度和水质状
况。
02
水量评价
通过对河流、湖泊、水库等水 体的水量进行测量和分析,评 估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可利用
地球化学填图
通过区域性的地球化学调查,编 制地球化学图,反映元素或化合 物在地质体中的分布、分配和富 集规律,为资源勘查提供基础资
料。
指示元素法
利用某些元素或元素组合与特定 资源类型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寻 找这些指示元素来预测资源分布
。
2024/3/26
24
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2024/3/26
等。
03
痕量元素
地球化学-东华理工大学地球化学课件3 - TJH-PPT精品文档
(2)通过对大区域出露的不同岩石进行系统取样 和分析.
在区域内采集不同时代的不同类型岩石的代表性 样品,对所获得的样品进行分析测试,然后按照各 类岩石在区域内所占的比例,求出该区域的元素丰 度。
世界上迄今为止只有加拿大地盾和中国东部两 个地区。 优点:1、是上地壳元素丰度研究的最可靠办法;2、 可以同时研究所有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唯一方法。
2)泰勒和麦克伦南(Taylor和McLennan,1985)提出 细粒碎屑沉积岩,特别是泥质岩,可作为源岩出露区上 地壳岩石的天然混合样品,用后太古宙页岩平均值扣除 20%计算上部陆壳元素丰度。
(3)细粒碎屑沉积岩法
缺点:不能给出大陆上地壳主量元素的丰度,对微量元 素的研究也仅限于不溶元素和中等程度的不溶元素。
第三章
地球的化学组成
本章内容
1、地球的结构 2、大陆地壳的结构和组成特征 3、大洋地壳 4、地壳的元素丰度 5、地幔的组成 6、地核的组成 7、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 8、地球的化学组成
1、地球的结构
地震横波:在固态中传播,在液态中不能传播。传播速度慢。 地震纵波:在固态、液态中均可以传播,传播速度快。
人们已获得对大陆地壳研究的认识
1. 大多数地区地壳由上、中、下地壳三层组成。 2. 随深度增加,温度和压力增大,变质程度升高,因此不 同深度的岩石对应不同的变质相。 上地壳:未变质相至绿片岩相岩石和花岗岩侵入体组成 (花岗质)
中地壳: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质片麻岩为主 的角闪岩相岩石组成(英云闪长质)
鉴别大陆地壳剖面的标志为(Fountain and Salisbury, 1981):
(4)地表出露的被确认为下地壳的岩石可直接延伸至地壳深部。 根据地震波速与岩石类型和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可由地震测深 结构推测深部岩石组成。
地球化学课件2
(三)、行星和月球的化学成分
Chemical Compostions of Planets and the
Moon
(2)巨行星Giants(木星Jupitor和土星 Saturn):
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卫星多。主要成 分为H和He。
(3)远日行星(天王星Uranus、海王星 Neptune、冥王星Pluto):
铁陨石 Iron Meteorite
无球粒陨石 achondrite
约1%金属 约50%金属
大于90%
(二)陨石的化学成分Chemical
Composition of Meteorites
(1)铁陨石:主要由金属Ni-Fe(98%) 和少量其它矿物如磷铁镍古矿 [(Fe,Ni,Co)3P]、陨硫铁(troilite)( FeS)、镍碳铁矿(Fe3C)和石墨 (graphite)等组成。
(二)陨石的化学成分Chemical
Composition of Meteorites
石-铁陨石:则由近乎相等的石陨石和 铁陨石组成,较为少见。
碳质球粒陨石
是一类脆性的黝黑的球粒陨石。其成分 具有下列特点:①主要由含水硅酸盐粘 土矿物组成,常见者为细粒的蛇纹石或绿 泥石;②含大量挥发分,主要为水、硫、
elements
O 、Si 、Fe Ca 、Mg 、Al 、Ti S 、Na、 K、 Cr 、Mn C、 N 、P 、Cl、 Sr 、Y、 Zr、 Ba F 、Sc 、V 、Co、 Ni 、Zn 、Nb、 La 、Ce 、Pr 、Nd 、Sm、 Gd、 Dy、 Er 、Yb、 Hf Li 、Be、 B 、Cu、 Ba、 Rb 、Ge、Tb、Ho、 Tm、 In、 Ta
根据化学成分的不同,分为5个
地球化学-东华理工大学地球化学课件2-TJH-精选文档
二、陨石的化学成分
1、陨石(Meteorite):是从外层空间落到 地球上的固体物质,质量大小从几克 到几十吨不等. 陨石和流星(meteor)都 来自流星体(meteoroid),当流星 体足够大,并能够受住大气层的严峻 考验落到地面,即为陨石。
2、陨石的研究意义
陨石是空间化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具有重要 的研究意义: ① 它是认识宇宙天体、行星的成分、性质及 其演化的最易获取、数量最大的地外物质; ② 也是认识地球的组成、内部构造和起源的 主要资料来源; ③ 陨石中的60多种有机化合物是非生物合成 的“前生物物质”,对探索生命前期的化学演 化开拓了新的途径; ④ 可作为某些元素和同位素的标准样品(稀 土元素,铅、硫同位素)。
体系中元素的丰度(abundance)值实际上只能对这 个体系里元素真实含量的一种估计,它只反映了元素 分布特征的一个方面,即元素在一个体系中分布的一 种集中(平均)倾向。 元素在一个体系中的分布(distribution) ,特别是 在较大体系中决不是均一的。因此,元素的分布还包 含着元素在离散程度(不均一)的特征,因此元素的 分布: ①元素的相对含量(平均含量)= “丰度”;② 元素含量的不均一性(分布离散特征数、分布所服从 统计模型)。 需要指出的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地球化学对元 素特征所积累的资料(包括太阳系、地球、地壳)都 仅限于丰度的资料,关于元素分布的离散程度及元素 分布统计特征研究,仅限于少量范围不大的地球化学 体系内做一些工作。
花岗岩
华南燕山早期 花岗岩体分布图
地球
估算地球化学体系总体化学组成的方法: ① 用主体代表整体。如用太阳的组成代表太 阳系的组成。 ② 若已知系统各部分的成分后,可用加权平 均法求整体的化学组成。如用上中下地壳 的组成求整体地壳的化学组成。 ③ 在拟定的模型基础上,求系统的化学组成 。如用陨石对比法求地球的化学组成。
地球化学课件
10~100 0 1~0 3 20
1~5 0 06 1~10 400~1500
06 2400~4000
0 0002 0 05 2~5 O5
12~15 0 02
0 005~0 02 02
有害 60
5~50 4000 200
3000
3
500 200 250~500 20
10000
致死 1300 100~300
环境地球化学 页14页
第*页*
元素形态 Ag1+ Al3+
AsIII或V B硼酸盐 Ba2+水溶性
Bi3+ Br Ca2+
Cd2+ Cl1 Co2+ CrV1铬酸盐 Cu2+ F1 FeII或III Ca3+ 环Hg境II地球化学 页I11 5页
人体所摄取的微量元素mg/d
不足 70
0 015
正常 0 06~0 08
第*页*
第二节:人体中元素的分布
❖ 毒性元素
对生物有毒性而无生物功能的元素; 该类元素又可分为两类: 毒性元素 :Cd Ge Sb Te Hg Pb Ga In As Sn Li;这些毒性
元素是指它们对生物体无有益作用;而只有毒性; 潜在毒性和放射性元素:Be Tl Th U Po Ra Sr Ba;
❖ 匮乏性疾病与环境 由于区域自然环境恶劣;经济 文化落后所造成 ;主要表现为三个特
点: 由于人们所处的生活条件恶劣 营养不足所造成的营养不良性 疾病 ; 由于医疗 交通落后 人口拥挤 卫生条件差所造成的传染性疾病 ; 由于区域生态环境中有不利健康的因子存在;造成特定环境的 特有的地方病;即原生性地方病 ;
由Si Ni As Zn F Fe Ti等组成; ❖ 肌肉中的元素
1~5 0 06 1~10 400~1500
06 2400~4000
0 0002 0 05 2~5 O5
12~15 0 02
0 005~0 02 02
有害 60
5~50 4000 200
3000
3
500 200 250~500 20
10000
致死 1300 100~300
环境地球化学 页14页
第*页*
元素形态 Ag1+ Al3+
AsIII或V B硼酸盐 Ba2+水溶性
Bi3+ Br Ca2+
Cd2+ Cl1 Co2+ CrV1铬酸盐 Cu2+ F1 FeII或III Ca3+ 环Hg境II地球化学 页I11 5页
人体所摄取的微量元素mg/d
不足 70
0 015
正常 0 06~0 08
第*页*
第二节:人体中元素的分布
❖ 毒性元素
对生物有毒性而无生物功能的元素; 该类元素又可分为两类: 毒性元素 :Cd Ge Sb Te Hg Pb Ga In As Sn Li;这些毒性
元素是指它们对生物体无有益作用;而只有毒性; 潜在毒性和放射性元素:Be Tl Th U Po Ra Sr Ba;
❖ 匮乏性疾病与环境 由于区域自然环境恶劣;经济 文化落后所造成 ;主要表现为三个特
点: 由于人们所处的生活条件恶劣 营养不足所造成的营养不良性 疾病 ; 由于医疗 交通落后 人口拥挤 卫生条件差所造成的传染性疾病 ; 由于区域生态环境中有不利健康的因子存在;造成特定环境的 特有的地方病;即原生性地方病 ;
由Si Ni As Zn F Fe Ti等组成; ❖ 肌肉中的元素
地球化学 课件
2、地球化学的学科特点
1)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物质系统是地球、地壳及地质 作用,因此它是地球科学的一部分。地球化学针对自然作 用过程提出问题,应用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 最后得出对自然作用化学机制的认识。
地球化学的学科特点
2)地球化学着重研究地质作用中物质的化学运动规律。在 地球科学中,地球化学与同是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的结晶学、 矿物学、岩石学和矿床学等学科的关系尤其密切。矿物学、 岩石学和矿床学往往借助并引进地球化学的理论,来研究 各自学科的问题。地球化学研究系统或过程中微量元素和 同位素的特征和演变,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 有更深刻的意义。现代地球化学是地球科学中研究物质成 分的主干学科和基础学科,通过地球化学研究,可以更好 地回答:岩浆形成的深度和温度、各类变质岩的形成温度 和压力、沉积物是否进入地幔、金属矿床和石油的形成环 境和条件等各类问题。
Schematic diagram showing various input and output fluxes of elements into and out of the ocean.
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
(2)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和存在状态是环境和体系介质条件 的函数。地球化学将任何自然过程都看成是热力学过程, 特定的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对具有独立个性的原子产生作 用,使后者产生规律的变化。应用现代科学理论来解释自 然体系化学变化的原因和条件,有可能在更深层次上探讨 和认识自然作用的机制。
地球化学的学科特点
5)地球化学在密切关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发展,它运 用学科自身的知识、理论、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研究矿产 资源、资源利用以及农田、畜牧、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问 题。因此,地球化学也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当前,环境 地球化学已成为环境科学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诸如:酸雨 的形成、臭氧空洞的成因、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水和土 壤环境的污染等,都是环境地球化学关注的问题,对环境 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也要求应用地球化学的理论和知识。另 外,如金属矿产和石油等大部分不可再生的资源的找寻和 勘探,也需要地球化学方法和手段的支持。
地球化学ppt课件
即碳酸钙的氧同位素组成是温度的函数。温度升高时,相对 较轻的16O由于有较高的活性,易于迁移,在同位素交换反应 中将优先被吸收进生物壳体内,致使18O含量相对减少,δ180 值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
最适用于有孔虫同位素分析的关系式: t=16.9-4.4(δs-δw)+0.10(δs-δw)2 式中,δs:壳体中氧同位素值,δw:水体的氧同位素值
环境地球化学 第21页
+ 冰期与间冰期对碳酸盐溶解作用的影响不同,也会引起 海水中CO2总含量的变化。 经计算,末次冰期极盛期的CO2含量稍高于间冰期, 两者的比值为1.15±0.5。
这样,由海水表温、盐度、冰川体积等因素变化引 起的大气CO2浓度变化仅占实际变化的5%。因此,如果 当时不存在其它海水化学性质的变化,则大气CO2含量将 保持近于恒定。
环境地球化学 第4页
4氧同位素应用
(l)查明地质时期海水古温度的变化趋势
通过生物氧同位素研究法确定了自晚白垩纪(约7000 万年前)以来全球气候有逐渐变冷的趋势。
Emiliani(1954)根据底栖有孔虫δ180值逐渐递增的 趋势,确定了自白垩纪以来,全球大洋深水平均温度曾从 13oC逐渐下降到目前的2oC左右。
由于在任何时候、任何地区,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温 度始终低于浮游有孔虫的氧同位素温度,表明大洋的底层 水系由高纬地区的表层水下沉扩散而来,所以,从新生代 底层水的这种变冷趋势可以推出高纬地区的表层水以致大 气圈也存在着逐渐变冷的趋势。
环境地球化学 第5页
南
北 半 球
极 冰 盖
南极海冰 大量形成
冰形
盖成
环境地球化学 第24页
热带东太平洋V19-30柱状样15万年来浮游有孔虫N.dutertrei与底栖有孔虫 U.sentioncosa碳同位素组分的差值(Δδ13C) 变化图
最适用于有孔虫同位素分析的关系式: t=16.9-4.4(δs-δw)+0.10(δs-δw)2 式中,δs:壳体中氧同位素值,δw:水体的氧同位素值
环境地球化学 第21页
+ 冰期与间冰期对碳酸盐溶解作用的影响不同,也会引起 海水中CO2总含量的变化。 经计算,末次冰期极盛期的CO2含量稍高于间冰期, 两者的比值为1.15±0.5。
这样,由海水表温、盐度、冰川体积等因素变化引 起的大气CO2浓度变化仅占实际变化的5%。因此,如果 当时不存在其它海水化学性质的变化,则大气CO2含量将 保持近于恒定。
环境地球化学 第4页
4氧同位素应用
(l)查明地质时期海水古温度的变化趋势
通过生物氧同位素研究法确定了自晚白垩纪(约7000 万年前)以来全球气候有逐渐变冷的趋势。
Emiliani(1954)根据底栖有孔虫δ180值逐渐递增的 趋势,确定了自白垩纪以来,全球大洋深水平均温度曾从 13oC逐渐下降到目前的2oC左右。
由于在任何时候、任何地区,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温 度始终低于浮游有孔虫的氧同位素温度,表明大洋的底层 水系由高纬地区的表层水下沉扩散而来,所以,从新生代 底层水的这种变冷趋势可以推出高纬地区的表层水以致大 气圈也存在着逐渐变冷的趋势。
环境地球化学 第5页
南
北 半 球
极 冰 盖
南极海冰 大量形成
冰形
盖成
环境地球化学 第24页
热带东太平洋V19-30柱状样15万年来浮游有孔虫N.dutertrei与底栖有孔虫 U.sentioncosa碳同位素组分的差值(Δδ13C) 变化图
地球化学图解应用课件
Nd同位素用于火成岩成因研究:
常用εNd(t)表示Nd同位素组成,εNd(t)反映了岩石 在其形成时的143Nd/144Nd初始值与原始未熔融的 地幔的相对偏离。
火成岩的εNd(t)<0,表明它们来源于地壳物质,或 至少它们形成的过程中与地壳物质发生过相当明 显的混染,混染程度越明显,其负值越大; εNd(t)>0,表明它们来源于亏损地幔,正值越大 ,表明它们来源于轻稀土亏损越是明显的地幔源 区。
测定对象主要为超基性、基性岩;全岩等时线样一般采 6~10块样,每块1kg左右,要保证样品的同源、同期、同 一封闭体系;全岩—单矿物等时线样采1块即可,单矿物 测定对象常为云母类、角闪石类、辉石类、钾长石类、海 绿石、伊利石、霞石及火山玻璃、玄武岩、隐晶质全岩; 样品要新鲜。
三、数据整理及相关图解
沉积岩REE模式:1.反映物 源岩石成分;2.反映物源区 风化程度。
(2)不相容元素图解(蜘蛛图解)
标准化:原始地幔、球粒陨石、MORB 火成岩:1.源区地球化学特征;2.岩石演化过程中
晶体/熔体的平衡关系 ;3.构造环境对比分析。 沉积岩(常用平均页岩数值标准化):对比?
(3)铂金属组元素(PGE)图解 Ru,Rh,Pd,Os,Ir、Pt及Au、Cu、Ni等
(2)主要用途 用一组同源、同期的中酸性岩及沉积岩的全岩样品,测定、计算岩石的生成 年龄;用一组遭受同期变质的单矿物样或变质矿物样,测定、计算变质年龄 。
(3)采样要求 A.测定对象主要为中、酸性岩的生成年龄;全岩等时线样一般采6~10块样
,每块1kg左右(对于不均匀的岩石,样品重量可加大到10kg),要保证样品 的同源、同期、同一封闭体系;全岩—单矿物等时线样和矿物等时线采1块即 可,单矿物测定对象常为云母类、角闪石类、辉石类、钾长石类、海绿石、 伊利石、霞石及火山玻璃、玄武岩、隐晶质全岩;样品要新鲜,避开外来包 体及脉体。 B.测定沉积岩生成年龄,采同层位的海绿石或泥质页岩标本10~30 块。海绿 石样重1g,纯度>90%;全岩样重1kg。尽量避免混有陆屑成分及后期风化蚀 变。 C.测定变质年龄,采同地点、同变质期的数种单矿物3-6 个,每个单矿物样 重lg,纯度>98%。 D.全岩样需研磨至200 目,缩分至30-50g 送样。为防止样品污染,样品加工 最好由测试单位进行。 E.送样时需附选样单,内容同Ar 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页/共60页
第15页/共60页
第16页/共60页
2、细粒碎屑岩法 碎屑岩是多种岩石混合,代有物源区地壳成分。
2)Taylor and Mclennan(1985)发现泥质岩(如 黄土、深海沉积物)稀土分配模式与现代大陆上 地壳几乎一致,用之估算。
第17页/共60页
3、地壳模型法 Taylor and Mclennan(1985)认为:地壳由75%太 古宙+25%后太古宙。 后太古宙发生在岛孤地区(岛孤安山岩)。 局限:大陆地壳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原始物质认 识不相同,结果不一致。
第31页/共60页
理由:
橄榄石平均零压密度与上 地幔密度相等。
辉长岩-榴辉岩相变线与 莫霍面不吻合,即在该深 度不可能发生辉长岩-榴 辉岩相变。
地幔包裹体中橄榄石数量 远大于榴辉岩。
第32页/共60页
①上地幔(从Mohorovic面到350km深度)由橄 榄石olivine→斜方辉石enstenite→单斜辉石 clinopyroxene→石榴子石garnet组成。 ②过渡带transition zone(350~900km):地幔岩 Pyrolite 发生相转变,伴随密度改变,引起地震波 的不连续,350~400km的地震波不连续面与橄榄 石→β相(类尖晶石结构)、辉石→石榴子石复杂 固熔体的相变带对应。
3、+D+E+F+G(层)结合地球物理资料。 A:地壳;BCD分别为上地幔、中地幔和下地幔; EFG为外核、过渡层和内核。
第12页/共60页
第二节 地壳平均化学成分
第13页/共60页
几个概念: 克拉克值:地壳的平均化学成分。 重量克拉克值:地壳中元素的重量平均含量。 原子克拉克值:地壳中元素的原子平均含量。
第18页/共60页
第19页/共60页
二、地壳元素丰度特征
第20页/共60页
第21页/共60页
2、原子序数增加,丰度降低,但Li、Be、B丰度 仍亏损,但规律不如太阳系元素特征规律强,表 明两者相似但有区别。
3、除少数惰性气体和少数元素外,质量数为偶数 的元素丰度大于奇数。
4、质量数为4倍数的元素占主导地位。4A (87%),4A+3(13%),4A+1和4A+2 (0.1n%)
5、地壳亏亲铁元素,富集亲气不相容元素。
第22页/共60页
三、元素克拉克值在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意义
第23页/共60页
第24页/共60页
第25页/共60页
2、作为元素集中分散的标尺 浓度克拉克值=观测值/克拉克值 大于1,元素富集或集中,小于1,元素贫化或分散。
第26页/共60页
第27页/共60页
3、标示地壳元素富集和成矿能力 浓集系数=矿石边界品位/克拉克值,表明元素富集 成矿能力,即元素成为可开采利用矿石需富集倍 数
第28页/共60页
4、地壳丰度对地球能源限制 地壳能源来源:太阳能和放射性衰变。 地球形成45亿年来,235U已衰变95%,238U已衰变50%,
232Th已衰变20%。 地壳元素衰变影响地壳物质流。如18亿前,衰变强,
1.橄榄岩地幔岩模型Pyrolite model:
Ringwood(1962) 提出可以用模式橄榄岩代表整个地 幔的成分,并根据高温高压实验成果提出一个完整的橄榄 岩相转变系列可以解释地幔中主要地震波(剪切波Shear 、 压缩波Pressure)不连续面性质,即将地幔划分为三个 带,各带之间均为等化学的相转变关系:
第37页/共60页
3、地幔低速带 在岩石圈下部存在低速带,地震波波带低,热
流值大,高的电导率,称为地幔低速带(软流 圈)。
仍与陨石化学成分相同。 假设:a.陨石在太阳系形成;b.陨石与小行星成 分相同;c.陨石是破坏了的星体碎片;d.产生陨 石的星体,其内部结构和成分与地球相似。
但各类陨石比例如何确定?
第11页/共60页
2、地球模型和陨石类比法:
按 地 球 的 各 主 要 圈 层 的 比 例 计 算 : a. 地 核 (32.4%)—23.1% 球 粒 陨 石 的 镍 铁 金 属 相 +5.3% 陨硫铁(硫化物相)代表;b.地幔+地壳(67.6%)-球粒陨石的平均硅酸盐成分。
将地幔自上而下划分为三层: ①“富集”的橄榄岩上地
幔(从Moho面到220km 深度)enriched upper mantle ;
②“亏损”的橄榄岩-榴 辉岩过渡带 (220~670km)depleted transitional zone ;
③“亏损”的橄榄岩下地 幔depleted lower mantle。
八面体
2.榴辉岩橄榄岩互层地幔模型
Anderson(1979,1982)根据计算发现: a、在220-270Km(压缩波速)Vp、(剪切 波速)Vs值比纯橄榄岩高4-5%和3-7%,该 速度与橄榄-榴辉岩相近。 b、400km和670km地震波波速变化与 Ringwood提出的相变不吻合。
第36页/共60页
第一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及化学组成
第1页/共60页
一、地球的圈层结 构
第2页/共60页
地壳、地幔、地核
第3页/共60页
第4页/共60页
第5页/共60页
第6页/共60页
第7页/共60页
第8页/共60页
第9页/共60页
第10页/共60页
二.地球元素丰度研究方法:
1、陨石类比法: 认为与陨石同源,现今为分异结果,但总成分
地球内部活动强,物质垂直分流分异明显。而18亿年后 (古元古-中元古),随235U衰变量减小,地球能量低, 导致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合成统一的岩石圈,刚性增强,导 致板块水平运动。
第29页/共60页
第三节 地幔地球化学
第30页/共60页
一、地幔结构及低速带
由Ringwood提出的橄榄岩地幔模型和Anderson提出的橄榄岩-榴辉岩互层地幔模型。
第33页/共60页
670km深处地震波不连续则与辉石、橄榄石转变为 钛铁矿ilmenite结构和钙钛矿perovskite结构的相变 相吻合。 ③下地幔(900~2700km)是结构极为紧密的Mg、 Fe硅酸盐矿物组合(如钙钛矿结构等)。
第34页/共60页
钙钛矿结 构
第35页/共60页
四面体
四面体 和八面体
第15页/共60页
第16页/共60页
2、细粒碎屑岩法 碎屑岩是多种岩石混合,代有物源区地壳成分。
2)Taylor and Mclennan(1985)发现泥质岩(如 黄土、深海沉积物)稀土分配模式与现代大陆上 地壳几乎一致,用之估算。
第17页/共60页
3、地壳模型法 Taylor and Mclennan(1985)认为:地壳由75%太 古宙+25%后太古宙。 后太古宙发生在岛孤地区(岛孤安山岩)。 局限:大陆地壳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原始物质认 识不相同,结果不一致。
第31页/共60页
理由:
橄榄石平均零压密度与上 地幔密度相等。
辉长岩-榴辉岩相变线与 莫霍面不吻合,即在该深 度不可能发生辉长岩-榴 辉岩相变。
地幔包裹体中橄榄石数量 远大于榴辉岩。
第32页/共60页
①上地幔(从Mohorovic面到350km深度)由橄 榄石olivine→斜方辉石enstenite→单斜辉石 clinopyroxene→石榴子石garnet组成。 ②过渡带transition zone(350~900km):地幔岩 Pyrolite 发生相转变,伴随密度改变,引起地震波 的不连续,350~400km的地震波不连续面与橄榄 石→β相(类尖晶石结构)、辉石→石榴子石复杂 固熔体的相变带对应。
3、+D+E+F+G(层)结合地球物理资料。 A:地壳;BCD分别为上地幔、中地幔和下地幔; EFG为外核、过渡层和内核。
第12页/共60页
第二节 地壳平均化学成分
第13页/共60页
几个概念: 克拉克值:地壳的平均化学成分。 重量克拉克值:地壳中元素的重量平均含量。 原子克拉克值:地壳中元素的原子平均含量。
第18页/共60页
第19页/共60页
二、地壳元素丰度特征
第20页/共60页
第21页/共60页
2、原子序数增加,丰度降低,但Li、Be、B丰度 仍亏损,但规律不如太阳系元素特征规律强,表 明两者相似但有区别。
3、除少数惰性气体和少数元素外,质量数为偶数 的元素丰度大于奇数。
4、质量数为4倍数的元素占主导地位。4A (87%),4A+3(13%),4A+1和4A+2 (0.1n%)
5、地壳亏亲铁元素,富集亲气不相容元素。
第22页/共60页
三、元素克拉克值在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意义
第23页/共60页
第24页/共60页
第25页/共60页
2、作为元素集中分散的标尺 浓度克拉克值=观测值/克拉克值 大于1,元素富集或集中,小于1,元素贫化或分散。
第26页/共60页
第27页/共60页
3、标示地壳元素富集和成矿能力 浓集系数=矿石边界品位/克拉克值,表明元素富集 成矿能力,即元素成为可开采利用矿石需富集倍 数
第28页/共60页
4、地壳丰度对地球能源限制 地壳能源来源:太阳能和放射性衰变。 地球形成45亿年来,235U已衰变95%,238U已衰变50%,
232Th已衰变20%。 地壳元素衰变影响地壳物质流。如18亿前,衰变强,
1.橄榄岩地幔岩模型Pyrolite model:
Ringwood(1962) 提出可以用模式橄榄岩代表整个地 幔的成分,并根据高温高压实验成果提出一个完整的橄榄 岩相转变系列可以解释地幔中主要地震波(剪切波Shear 、 压缩波Pressure)不连续面性质,即将地幔划分为三个 带,各带之间均为等化学的相转变关系:
第37页/共60页
3、地幔低速带 在岩石圈下部存在低速带,地震波波带低,热
流值大,高的电导率,称为地幔低速带(软流 圈)。
仍与陨石化学成分相同。 假设:a.陨石在太阳系形成;b.陨石与小行星成 分相同;c.陨石是破坏了的星体碎片;d.产生陨 石的星体,其内部结构和成分与地球相似。
但各类陨石比例如何确定?
第11页/共60页
2、地球模型和陨石类比法:
按 地 球 的 各 主 要 圈 层 的 比 例 计 算 : a. 地 核 (32.4%)—23.1% 球 粒 陨 石 的 镍 铁 金 属 相 +5.3% 陨硫铁(硫化物相)代表;b.地幔+地壳(67.6%)-球粒陨石的平均硅酸盐成分。
将地幔自上而下划分为三层: ①“富集”的橄榄岩上地
幔(从Moho面到220km 深度)enriched upper mantle ;
②“亏损”的橄榄岩-榴 辉岩过渡带 (220~670km)depleted transitional zone ;
③“亏损”的橄榄岩下地 幔depleted lower mantle。
八面体
2.榴辉岩橄榄岩互层地幔模型
Anderson(1979,1982)根据计算发现: a、在220-270Km(压缩波速)Vp、(剪切 波速)Vs值比纯橄榄岩高4-5%和3-7%,该 速度与橄榄-榴辉岩相近。 b、400km和670km地震波波速变化与 Ringwood提出的相变不吻合。
第36页/共60页
第一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及化学组成
第1页/共60页
一、地球的圈层结 构
第2页/共60页
地壳、地幔、地核
第3页/共60页
第4页/共60页
第5页/共60页
第6页/共60页
第7页/共60页
第8页/共60页
第9页/共60页
第10页/共60页
二.地球元素丰度研究方法:
1、陨石类比法: 认为与陨石同源,现今为分异结果,但总成分
地球内部活动强,物质垂直分流分异明显。而18亿年后 (古元古-中元古),随235U衰变量减小,地球能量低, 导致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合成统一的岩石圈,刚性增强,导 致板块水平运动。
第29页/共60页
第三节 地幔地球化学
第30页/共60页
一、地幔结构及低速带
由Ringwood提出的橄榄岩地幔模型和Anderson提出的橄榄岩-榴辉岩互层地幔模型。
第33页/共60页
670km深处地震波不连续则与辉石、橄榄石转变为 钛铁矿ilmenite结构和钙钛矿perovskite结构的相变 相吻合。 ③下地幔(900~2700km)是结构极为紧密的Mg、 Fe硅酸盐矿物组合(如钙钛矿结构等)。
第34页/共60页
钙钛矿结 构
第35页/共60页
四面体
四面体 和八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