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大年中国城市对称分布的格局.
叶大年与毛汉英简历
![叶大年与毛汉英简历](https://img.taocdn.com/s3/m/4b3328c7da38376baf1fae5a.png)
叶大年,男,1939年生,著名矿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简历:叶大年院士,1939年7月21日生于香港,祖籍广东省鹤山市。
1962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岩石与矿物专业,1966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九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北京市民盟副主委。
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多年从事矿物光学性质与晶体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许多定性和定量的规律,从而开拓了结构光性矿物学的新领域,并著有世界上第一部此领域的专著《结构光性矿物学》,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1968年至1975年,从事铸石学研究,提出“适度过冷结晶”的理论和“余硅指数”的配料计算方法,以及微观结构和结晶程度的测定方法,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擅长矿物的X 射线鉴定方法,解决了斜长石、单斜辉石、石榴石、角闪石等造岩矿物鉴定问题,其专著《X-射线粉末法极其在岩石学中的应用》,推动了矿物学和岩石学研究。
1976年在河南大别山发现C类榴辉岩和3T型多硅白云母,并论证了它们在中国大地构造中的意义。
这一发现对后来的超高压变质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多年致力于陶瓷矿物学和水泥矿物学应用技术研究,1986年因沸石水泥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90年代,他的研究领域拓宽至统计晶体化学和颗粒的随机堆积,发现“地球圈层氧离子平均占有体积守恒定律”、“分子体积可加和性”、“多级随机堆积常数”等等。
近年来,他致力于“城市的对称分布和城市化趋势预测”研究,在报刊上多有论述,多次应邀到有关省市、大学进行题为《地理与对称》的演讲。
著作:[1] 叶大年.怀化—发展中西部的以着重棋.怀化日报, 1998-1-25(1).[2] 叶大年.地理与对称.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3] 叶大年,李哲,郝伟.中国城市的对称分布.中国科学,D辑.2001,31(7):608-626[4] 叶大年.简述中国城市的格子状分布.现代地质,2007,21(2):175-182[5] 叶大年.城镇的对称分布与海南经济发展.海南日报,1999-5-17(7)[6] 叶大年,郝伟,徐文东.贵州城市的对称分布和交通建设.贵州日报,2000-12-5.[7] 叶大年.怀化在大踏步前进.怀化日报,2000-12-8.[8] 叶大年,郝伟.京九线通车后江西城市化机遇.江西社会科学[J],1999,11:1~5.[9] 叶大年,郝伟,徐文东.以对称性规划城市建设[J].中国矿业报,经济周刊,2000-5-16.[10] 叶大年,郝伟,徐文东.城市是“上帝”撒落的棋子吗?学习时报,2000-5-29.毛汉英,男,1938年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经济地理学博士生导师。
第8章第3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演变理论
![第8章第3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演变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ffe3934240c844768eaee86.png)
从全球范围的区域发展来看, 点轴式空间结构具有普遍性,尤其 在城市带等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 这一特征更为显著。
东京 横滨
大阪
名古屋 京都
冈山
神户
图8-16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的点轴式空间结构
一般经济轴线主要有4种:
沿交通干线分布的经济轴线; 沿大江(河)分布的经济轴线; 海岸经济轴线; 山地与平原交接处的经济轴线
19
(三)网络式空间结构
◆ 网络的形成过程:点轴系统发展过程中,轴线上不同等级的点之间的联系增强,一个 点与周围多个点发生联系,相应建设多个联系通道,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结点(极 核)是网络的心脏。
◆ 各种流通网络,对产业布局影响最大的是交通网络。网络开发模式一般应用于经 济发达地区。新区的开发一般采取点轴开发模式。当新、老点轴逐渐扩散和交织, 就会在空间上形成网络结构。
在较高水平上达到“平衡状态”。 34
【考研真题】
【考研真题】
❖名词:
1. 双核模式
❖简答 1. 中心—外围理论(兰大2019,10分) 2. 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模式及弗里德曼
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西南大学,15分)
第八章 区域空间结构
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第三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演变
第三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极核式空间结构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点轴式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
区域城市对称分布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理论
弗里德曼核心-边缘理论【①前工业化阶段、②过渡阶段、③工业化阶段、④后工业化阶段】
图8-22 怀化周边城市分布关系
➢ 赣州位于长沙、南 昌、厦门、广州、 深圳等大城市所构 成圆形区域的几何 中心位置。
经济学简述论述题
![经济学简述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e2664c77a26925c52cc5bfe1.png)
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几种经典的模式(1)极核式空间结构:一种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由点→增长极→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发展过程。
(2)点轴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有时也称为点轴系统,它是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网络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
(4)区域城市对称分布叶大年等根据叶大年的地理学的对称原理,提出了城市分布的八种可能的对称形态,即轴对称、旋转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斜对称、曲线对称、反对陈、色对称。
.简述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6分)答:(1)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均质无序,其中有若干个地方中心存在,但它们之间没有等级结构分异,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相对封闭,彼此很少联系。
(2)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由单个相对强大的经济中心与落后的外围地区组成,区域空间结构日趋不平衡。
(3)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一些新的经济中心出现,并与原来的经济中心组合形成了区域的经济中心体系,产生若干规模不等的中心—外围结构;(4)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不同层次和规模的经济中心与其外围地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缩小。
区域内逐步形成了功能上一体化的空间结构体系。
试述跨国公司投资答:跨国投资的原因:(一)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1.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新产品阶段:特点:(1)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
(2)良好的信息交流空间,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
(3)较高的消费水平,新产品往往技术含量高,宣传费用高,刚进入市场时价格较高。
成熟产品阶段:特点:(1)产品的技术水平基本稳定,实现标准化生产(2)企业重视降低生产成本,当产品的成本(出厂价格+运费)高于在当地直接投资生产的平均成本时,企业选择在他国直接投资。
中国城市空间分布的双侧对称性
![中国城市空间分布的双侧对称性](https://img.taocdn.com/s3/m/30bd240b581b6bd97f19ea5f.png)
第21卷第7期2006年7月地球科学进展A DVANCE S I N E AR TH S C I ENC EV o l.21 N o.7J u l.,2006文章编号:1001-8166(2006)07-0687-08中国城市空间分布的双侧对称性*陈彦光1,余 斌2(1.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北京 100871;2.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摘 要:借助尺度归并和笛卡儿变换思想考察中国城市的宏观分布规律,发现中国城市在一定的空间和规模尺度上具有双重对称性:以秦岭—淮河为界,南方城市与北方城市呈现双侧对称特征;以呼和浩特—太原—郑州—武汉—广州沿线为轴,东部城市与西部城市形成双侧对称局势。
中国城市的宏观对称性与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式有关,海陆差异、地表形态和水系构成是影响城市对称格局的重要因素。
城市的对称分布属于广义的形态发育问题,对称形成的内在机制可能在于人类空间行为的自组织演化。
关 键 词:中国城市;对称;尺度;笛卡儿变换;自组织中图分类号:K90 文献标识码:A 对称问题是科学理论建设的大问题。
只有满足时间平移对称,一种科学规律才是永恒的;只有满足空间平移对称,一种科学规律才是普适的。
可是,当将人类的观测视角调节到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空间尺度时,似乎绝大多数物理对称性都被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很难建立起来。
于是人们形成一种误解:人文地理现象与自然现象不同———人文现象不存在空间秩序,因而没有法则可寻。
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文地理现象与自然现象遵循相同的演化规律[1,2],如城市体系与水系、地震能量服从完全一致的标度定律[2,3]。
这意味着,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在某种尺度上可能具有对称性质,研究这种对称性对地理科学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地理学中最经典、最有影响的理论莫过于中心地理论[4],中心地模型本质上是一种对称模型,该模型具有平移、旋转、双侧和伸缩4种常见的对称特征。
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
![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767ff863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b.png)
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叶浩;濮励杰;张鹏【摘要】采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数据,运用最近邻与空间自相关分析,定量分析了1985-2010年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的时空特征与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1985-2010年间,中国城市的整体分布主要呈集聚型,其集聚程度有着逐渐增强的趋势.不同规模的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类型存在很大差异.集聚强度随着城市规模的变大而降低,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互斥作用不断加强.超大型、特大型城市由均匀分布转变为随机分布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总体水平的提高,城市发展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相对降低.从局部区域上城市的空间集聚或空间关联性质来看,其集聚特征的反差十分鲜明.东部地带不同规模等级城市都较为发达,形成了高水平均衡模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城市分布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空间极化特征.【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3(032)002【总页数】5页(P41-45)【关键词】城市体系;空间分布;最近邻分析;局部Moran's I;中国【作者】叶浩;濮励杰;张鹏【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广州510320;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南京210093;广东商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广州5103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00 引言城市体系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各种规模、各种类型城市的分布结构的有机整体,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体系的演变不仅为城市地理学家所关注,也日益引起经济学家的兴趣[1-2]。
城市体系研究是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及相关研究的传统课题,分析城市体系变化的特征及其趋向对于准确地预测城市人口规模以及合理地确定城市体系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很多知名学者依据城市人口规模、GDP及建成区面积等指标对中国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进行了研究[3-5]。
具体到城市空间分布的形态与模式研究中,主要从城镇分布密度、平均最邻近距离、空间分布类型和空间分布重心等方面进行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6-7]。
城市的对称分布
![城市的对称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49b735b0d5bbfd0a795673e0.png)
城市的对称分布作者:叶大年来源:《科学中国人》2012年第06期专家简介:叶大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
1939年生于香港,1962年北京地质学院岩石和矿物专业本科毕业,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当研究生,师从何作霖院士攻读晶体结构分析,1966年毕业留所工作,1978年晋升副研究员,1985年晋升研究员。
研究领域:结构光性矿物学、矿物晶体化学、矿物材料科学、X-射线结构分析以及经济地理。
有专著《结构光性矿物学》、《X-射线粉末法及其在岩石学中应用》、《地理与对称》和《城市对称分布与中国城市化趋势》,主编《岩矿实验室工作方法》、《铸石》和《铸石学研究》。
发表相关论文170余篇。
前言:我当过20年的全国政协委员,而且其中十五年是全国政协常委,参政和议政是我的职责。
一次全国政协大会上,一位委员观点鲜明地指出,民工潮是一场伟大变革的开始,中国城市化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民工潮不是“盲流”。
他的发言如雷贯耳,引起我极大的震动,我作为一个地球科学家应该为中国的城市化献策建言,这就是我研究城市分布的初衷。
中国的城市化实质上就是十几亿人在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上如何合理地再分布的问题,要搞清楚将来人口如何分布,势必要研究当今城市的分布规律和历史上城市的分布规律,如何入手呢?不言而喻,从地图入手。
为了研究城市分布规律,我日以继夜地分析研究地图十多年,终于发现城市的分布服从对称的规律,出版了专著《城市对称分布与中国城市化趋势》(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
我读小学时就喜欢上地理课,特别是老师告诉我们,湖南和江西十分相似,洞庭湖和鄱阳湖,湘、资、沅、澧和修、赣、信、鄱,这个结论我记住了一辈子。
中学时,我喜爱地理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节约零花钱买道林纸和水彩自己画地图,虽然如此,但是报考大学,我并没有选择地理专业,而是选择了地质学。
1958年上了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立志要为中国的地质事业做出贡献,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入学没几天,就在学校附近的《五道口商场》的外文书店买了一本俄文的小册子《地球》,借助字典阅读了一遍,其中得知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根据巴西的海岸线和西非的海岸线有相同的形状而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
![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5cb316f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7.png)
历史地理第四辑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匸:二•阻t:v“•“朱玲玲-宀我国是一个具宜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产生城市以来,不仅以规模大、居民多、建筑艺术的高超而闻名于扯,而且平面布局也有其独特性.我国古代城市乎面布局特点的产生和发展,与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尤其在都城上表现最为突出。
因此,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平面布局不仅是研究城市史本身的课题,而且是研究中国古代史、阐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所必须的.本文就我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几个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社空原因,作一初I步探讨Q根据地下考古发掘和古代文献的记载,我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上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整齐划一性:'*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这一特点,在《考工记》中记载最为明确書「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考工记》的成书年代,多数学者认为在西汉,书中设计的都城布局蓝图,考其成书前I■后的历史•是有所依据的。
从上引《考工记》可知,古代的“国”,实指都城而言。
“国〃字的结构在金文中就是作方八’、•••「•:「.・b.b・J>樋围着持戈的人。
《说文》*:“国療也,从口从或”.国、邦、或在古文字中可以互训,都皋指国都,《说文》载之甚明*“□,回也,象回币之形”。
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
”守卫着用墙回币而围着的一块地域,就7&r F=1o再把古文字向前推,商代的甲骨文中,把王都称作“大邑”、“天邑”、“终邑”。
安阳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而称作瘁天邑商S邑字卜辞写%”形,吴大徵云“上作口形,古围字,下 郎马形,古节宇也,亦持节出使之义。
”①罗振玉以为邑之下部应是人字,“卜辞及古今文皆作马,象屁形.邑为人所居,故从口从人2农邑字上部所以从口就是都城方形围墙的象形。
所以许慎《说文》曰*“邑*国也,从口”。
…我国古代城市用方形的墙围绕四周,地下发揭的古城址和至今仍保存的=些古城都具有这样的特色.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中期城址,是我国最早的城址(或称城堡〉之一童城址的平面呈正方形!③河南登封告城镇的王城岗,发现了一座龙山文化晚期的城址,①昊大徵:電憲斋古金录辛豳册7页髦围形节形爵②罗振玉:增订弋殷虚书契考释*7页邑字之释。
地理对称原理下的区域布局发展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地理对称原理下的区域布局发展研究——以济南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c2f4d0e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c.png)
1172023.08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新时代背景下,不同城市的发展水平不同,人才流通速度加快,受交通发达程度变化、GDP 增长变化的影响,人才的分布也发生着变化[1]。
把握好地理分布格局,推动不同区域发展,能令城市的建设更加合理,居民的生活更加幸福。
目前,对城市布局发展的分析方法,包括生态、GIS 大数据、空间模型等多个视角[2-4]。
地理学对称原理是克里斯泰勒(Chris taller)在1966年对德国南部中心地进行研究时首次提出的[5]。
而我国学者叶大年,在2011年首次提出地理学的五条对称原理[6]:地质的对称决定自然地理的对称;自然地理的对称决定经济地理的对称;气候条件改变自然地理的对称;人类重大政治经济活动会影响地理对称性;对称或者对称的经济地理格局是一种合理的格局。
开创了中国城市化分布与地质地理特征关系研究之先河。
济南市位于中国东部,华北平原以南,北纬36°40′,东经117°00′。
作为从二线城市刚刚跃入一线城市的城市之一,济南市近年来发展步伐加快,一系列城市建设相关政策正在着手进行(见表1),而在全面推进建设过程中易出现局部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对济南市的区域布局发展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本研究基于地理对称原理,结合济南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区域人口差异等因素,对济南市区域布局发展现状做出总结,并对济南市未来城市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济南市地理环境对称性济南市地形地貌呈东西对称的形式。
除黄河以北几乎为平原外,南部被大面积山林所覆盖,植被覆盖率极高。
钢城区与平阴县对称呼应,分别坐落在济南的摘要 关于区域布局发展的研究一直是区域规划的重要步骤。
研究基于叶大年提出的地理对称原理,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等多个要素角度,对济南市的区域布局发展进行分析,展现了济南市现阶段的布局与发展状况,实现了对济南市区域布局成因的探索。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ab2a11d0ce2f0066f5332235.png)
扩散机制的类型:
就近分散:就近扩散是资源、要素、企业 和经济部门由集聚地区向周围地区的扩散。 跳跃式分散:跳跃式扩散是从集聚地区越 过周围的地区而直接扩散到其它地区。 等级扩散:等级扩散是按照城市等级体系 由上至下地进行扩散。 随机扩散:随机扩散是一种无规律的扩散。
3.集聚与扩散的关系 首先,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在区域空间 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强度不一。 其次,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 在一定的惯性,都有一定有限度。集聚超过 一定限度,就会产生集聚不经济,从而遏制 集聚的进一步进行。反之亦然。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 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点、线、网络和域 面不是简单的空间形态,它们具有特定的 经济内涵和相应的功能。区域空间结构就 是由各种点、线、网络和域面相互结合在 一起构成的。
(一)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
概念——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 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 类型——工业点,商业网点,服务网 点,城市等。 重要性——点是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 场所,是区域经济的重心所在。
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单个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要素和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扩散 经济影响的空间近邻效应
(一) 区位指向
概念: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 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区位指向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 一种重要的、基本的力量。 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主要是受其 区位指向的制约,表现出点状、线状、面状分布 形态。这些空间形态就是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构 成要素。
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一)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1.极核式空间结构 (1)点的形成:资源、区位促成点的发展。 (2)增长极形成:点进一步发展形成增长极。 (3)极化作用:资源和要素向增长极集聚。 (4)极核式空间结构形成:增长极 腹地 (5)空间特征: 原始均衡(低水平均衡) 非均衡
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f0d09aed4d8d15abe234e3b.png)
《城市地理学》课程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学科专业课授课对象:城市管理学专业开课学期:第六学期学分:2主讲教师:郐艳丽指定教材: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考核方式:考试(闭卷)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从地理学视角研究城市区域空间分布及内部空间分布理论,掌握城市地理学发展历程,城乡划分及城乡融合的路径,了解城市化原理、历史进程以及传统的城市体系内容,建立城市研究的外部与内部空间分析的框架体系,掌握研究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方法。
课程简介:本课程首先介绍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回顾学科的发展史以及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的概念,以城市化为中心,阐述了城市化原理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等内容;以城镇体系为中心,阐述城市职能分类、城市规模分布和城市空间结构;以城市内部结构为核心,讲述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等内容。
第一章绪论内容: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2.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3.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4.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必读文献: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1章选读文献:姜美球,城市学,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许学强、周素红,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经济地理,2003(7)宁越敏,建设中国特色的城市地理学——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进展评述,人文地理,2008(4)闫小培、林彰平,近代西方地理学研究动向分析,地理学报,2004(12)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内容:1.城市概念及标准2.城乡界限的划分和大都市带3.中国市、镇建设标准和统计口径必读文献: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2章选读文献: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第10章黄中、钱亚畅,城乡划分标准的变迁,中国统计,2004(2)周一星、史育龙,城乡划分与“中国城镇人口之谜”——中外对比研究,中国国情国力,1992(5)郭爱请、王月霞,城乡结合部特征及划分方法,经济论坛,2004(1)第三章城市化原理与历史进程内容:1.城市化定义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3.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4.城市化的近域推进5.当代世界的城市化6.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7.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8.中国城市化模式必读文献: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5章选读文献: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第5章文剑钢,中国城市化的基本问题研究,2006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2006庞海峰、顾朝林,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城市化过程研究,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6第四章城市职能分类内容:1.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2.城市职能分类方法3.中国城市职能分类必读文献: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6章选读文献: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第8章周一星、孙则昕,再论中国城市的职能分类,地理研究,1997(1)韩延星等,城市职能研究评述,规划师,2005(8)徐红宇等,中国城市职能分类研究综述,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2)第五章城市规模分布内容:1.城市规模分布理论2.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3.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4.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必读文献: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7章选读文献: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第7章朱英明,中国城市规模演化及其关键问题研究,城市,2008(10)吕作奎、王铮,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原因分析,现代城市研究,2008(6)代合治,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人文地理学,2001(5)孙明杰,世纪之交的中国城市等级规模体系,城市规划汇刊,2000(1)第六章城市空间分布内容:1.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2.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3.廖士景观4.对中心地学说的发展、验证及评价5.核心与边缘理论6.中国城市空间分布必读文献: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8章选读文献: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第6章陈彦光、余斌,中国城市空间分布的双侧对称性,地球科学进展,2006(7)周一星、张莉,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区,地理学报,2003(2)叶大年等,中国城市的对称分布,中国科学D辑,2001(7)管驰明、崔功豪,100多年来中国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5)第七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内容:1.城镇体系规划的提出2.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3.城镇体系规划的流程与方法4.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必读文献: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9章选读文献:董斌,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体系的结构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06(4)郭贯成,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第八章中国建制镇的发展内容:1.中国建制镇发展过程2.中国建制镇等级规模结构3.中国建制镇职能类型4.中国建制镇空间分布5.中国建制镇综合发展水平6.中国建制镇空间演化特征必读文献: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第9章选读文献:浦善新,中国建制镇的形成发展与展望,小城镇建设,1997(3)、1998(1)、1998(1)袁中金、刘君德、侯爱敏,中国中心镇镇区人口规模研究,城市规划,2004(6)李培,中国建制镇规模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2006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2006 第九章中国大都市密集区内容:1.大都市密集区概念2.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密集区密集区的划分3.中国主要大都市密集区概况必读文献: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第13章选读文献:谢守红,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的形成演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顾朝林、张敏,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性状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01(3)王国霞、蔡建明,都市区空间范围的划分方法,经济地理,2008(2)陈丙欣、叶裕民,京津冀都市区空间演化轨迹及影响因素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008(1)唐路等,1990年代以来国内大都市区研究回顾与展望,城市规划,2006(1)第十章中国国际化城市内容:1.世界城市与国际化都市定义2.世界城市与国际化都市发展背景3.中国国际化都市建设的条件4.中国国际化都市分布及特征5.建设中的中国国际化都市必读文献: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第14章选读文献:刘志峰主编,城市对话——国际性大都市建设与住房探究,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第一部分(一)余丹林、魏也华,国际城市、国际城市区域以及国际化城市研究,国外城市规划,2003(1)邵波等,我国城市国际化水平比较研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2)肖耀球,国际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管理世界,2002(4)蔡崴,上海的国际化城市竞争力的比较分析,社会科学家,2007(2)第十一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内容:1.中国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结构2.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3.中国城市三维空间结构特征4.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必读文献: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第15章选读文献:胡俊,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第4章刘敏,近年来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评述,城市问题,2008(11)冯健、周一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地理科学进展,2003(3)冯健,西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及启示,城市规划,2005(8)第十二章中国城市经济结构内容:1.中国城市经济结构演化过程2.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现状特征3.中国城市企业组织形式必读文献: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第16章选读文献:卢业授、郭敏,国外主要矿业国家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经验,科学决策,2007(2)项光勤,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结构性失业,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5)杜晓君,城市经济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税务与经济,2001(4)第十三章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内容:1.中国城市的社会组织形式2.中国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活动空间3.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4.北京社会极化的动力机制5.北京社会空间分异及变化趋势必读文献: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第17、18章选读文献:王开泳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热带地理,2005(1)王兴中,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马仁锋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型研究的评述,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2)唐子来,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城市规划汇刊,1997(6)易峥等,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城市规划汇刊,2003(1)第十四章中国城市边缘区内容:1.中国城市边缘区组成要素2.中国城市边缘区划分3.中国城市边缘区特性必读文献: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第19章选读文献:罗彦、周春山,中国城乡边缘区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城市发展研究,2005(1)杨山,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演变及机制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3)陈佑启、周建明,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演变过程与空间布局模式,国外城市规划,1998(1)第十五章中国城市问题内容:1.城市环境问题2.城市交通问题3.城市住宅问题4.城市社会问题必读文献: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12章选读文献:李纯斌、吴静,“空间失配”假设及对中国城市问题研究的启示,城市问题,2006(2)王纪武,从表象到实质——当代中国城市问题的文化透视,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蓝老师科学研究需要事实说话,找出因果关系,包括论文,有的是探索性的,完善,比较清楚的解释,抽象不同的研究方式——工具——一定从图书馆开始,看引用的是什么,经典性需要引用,最重要的还是思维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实证研究用演绎法,非常有效,普适性的定律——只要承认,就很难推翻凭兴趣做研究,根据需要,最有出息的学生,B+的学生自己想清楚,为什么做索引很重要因果关系——寻找相关性,描述是为构建理论服务的,知识的价值——神学,形而上学,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历史只有一个——流畅、文采、方法、数据。
中国城市空间分布的双侧对称性
![中国城市空间分布的双侧对称性](https://img.taocdn.com/s3/m/30bd240b581b6bd97f19ea5f.png)
第21卷第7期2006年7月地球科学进展A DVANCE S I N E AR TH S C I ENC EV o l.21 N o.7J u l.,2006文章编号:1001-8166(2006)07-0687-08中国城市空间分布的双侧对称性*陈彦光1,余 斌2(1.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北京 100871;2.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摘 要:借助尺度归并和笛卡儿变换思想考察中国城市的宏观分布规律,发现中国城市在一定的空间和规模尺度上具有双重对称性:以秦岭—淮河为界,南方城市与北方城市呈现双侧对称特征;以呼和浩特—太原—郑州—武汉—广州沿线为轴,东部城市与西部城市形成双侧对称局势。
中国城市的宏观对称性与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式有关,海陆差异、地表形态和水系构成是影响城市对称格局的重要因素。
城市的对称分布属于广义的形态发育问题,对称形成的内在机制可能在于人类空间行为的自组织演化。
关 键 词:中国城市;对称;尺度;笛卡儿变换;自组织中图分类号:K90 文献标识码:A 对称问题是科学理论建设的大问题。
只有满足时间平移对称,一种科学规律才是永恒的;只有满足空间平移对称,一种科学规律才是普适的。
可是,当将人类的观测视角调节到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空间尺度时,似乎绝大多数物理对称性都被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很难建立起来。
于是人们形成一种误解:人文地理现象与自然现象不同———人文现象不存在空间秩序,因而没有法则可寻。
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文地理现象与自然现象遵循相同的演化规律[1,2],如城市体系与水系、地震能量服从完全一致的标度定律[2,3]。
这意味着,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在某种尺度上可能具有对称性质,研究这种对称性对地理科学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地理学中最经典、最有影响的理论莫过于中心地理论[4],中心地模型本质上是一种对称模型,该模型具有平移、旋转、双侧和伸缩4种常见的对称特征。
叶大年:中国城市对称分布的格局
![叶大年:中国城市对称分布的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4e82d512c281e53a5802ffe6.png)
城市分布空间上的分形结构模式—坐标纸结构
各种级别的城市“空白区”
各种级别的城市群
赣州必将崛起
怀化必将崛起
中国城市分布的合理格局 • 2013年9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就城镇化问题向国务院总理 李克强汇报调研意见。总理对人口大量向“胡焕镛线”以东迁 移的现象十分关注,他指出这会不会影响西部的城镇化进程值 得注意。 • 1935年,中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镛指出,画一条直线,连接黑 龙江的黑河和云南的腾冲,把中国分成相等的东西两半,东部 人口占96%,西部仅占4%。这条线后来成了著名的胡焕镛线。八 十年过去了,这条胡焕镛线仍然反映了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 点。 • 汇报会上,我向李克强总理展示了我们编绘的中国地级市格子 状分布图,说明它是中国一百年来行政区划的成就的体现,这 种分布格局是很合理的,地级市不能撤销,地级市在中国城镇 化的过程中会发挥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 留守家庭的问题可以解决或缓解。我的这张图留在国务院办公 厅。两个月后李克强总理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再次提起这张图。
城市对称分布的理论 • 我在二十年前发现城市在地图上是有规律分布的,即 对称性分布.我今天的报告是建立在这个理论基础的, 所以我先扼要地介绍理论的要点: 城市是分等级的,同一等级的城市,在地图上是对 称分布的,对称性表现为,沿交通线等距离分布,在 面上城市呈格子状分布;在一个行政区域内,城市 呈现轴对称和(或)中心对称;一个城市为中心, 周围的城市呈现靶形分布。 不同等级的城市的分布在空间结构上是分形的,所 谓分形是一种数学,也可以说是缩放对称,即大城 市有大格子,中等城市有中格子,小城市有小格子; 大城市有大靶圈,中城市有中靶圈。
克里斯塔拉理论居民点分布
江苏省县城的分布图
• 根据克里斯塔拉中心地理论,在均质的理想平原上,居民 点呈等边三角形的网络分布,即跳棋盘式分布。居民点的 功能越多,居民点就越大,即城市越大。江苏省的县城分 布图就很接近跳棋盘式的分布。每个城市的邻周围有六个 与其同等级的城市相邻,我们称之为配位数(平均)等于 六的配位数定律。 • 国内偶见将中心地理论应用于商业网点、小城镇分布的研 究,似乎未见用于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城市分布规律的 研究者。我们用了十五年的时间以《城市对称分布与中国 城市化趋势》的专著企图回答城市分布有无普适性的规律 存在。我们的专著里用全世界的例子说明城市分布的对称 性和分形性是普遍规律。 • 这样的规律是不能够上推到超大城市的,往下推到乡镇很 有可能,我曾经做过初步的研究。甚至到村落大概是不行 的。这就是说,我们的这些规律有标度性。我借这个机会 推荐陈彦光的大作《分形城市系统:标度·对称·空间复 杂性》。
经济地理试题及答案
![经济地理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b83884f111f18583d05ab1.png)
经济地理试题及答案经济地理:试题库:第七章一、选择题(掌握)1、下列选项属于区域经济结构范畴的有( ACD )A.产业结构B.空间结构C.要素结构D.技术结构2、克拉克产业分类又称为( C )A.产业功能分类B.四次产业分类C.三次产业分类 D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4、高产业关联度是主导产业必须所具备的特征之一。
某产业的关联度可通过( BC )来判断。
A.输出率系数B. 感应度系数C. 影响力系数D.生产率系数5、下列关于霍夫曼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D )A.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B.霍夫曼比例=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C.其核心思想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上升趋势D.其核心思想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下降趋势6、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和发展的机制中,( B )是最基本的力量。
A.集聚机制B. 区位指向C. 空间近邻效应D.扩散机制7、衡量一个区域城市化水平或程度的指标有(CD )A.经济指标B.环境指标C.人口指标D.用地指标8、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表现为( ABCD )A.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B.引导、改变消费需求C.引发、促进制度创新D.增加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二.判断题(掌握)1.所谓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F)2. 采矿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F)3. 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基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构建起来的,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该理论已不具备什么意义.(F)三、名词解释(掌握)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就是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主导产业: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潜导产业:潜导产业是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试卷及答案_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试卷及答案_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bded5056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18.png)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在古代中国,以下哪个现象反映了城镇居住环境随时间而演变的特点?A. 村庄规模逐渐减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B. 宅院结构固定,街道布局单一C. 沿海城镇数量增多,内陆城镇衰退D. 城镇与农业分离,村落成为主要居住形式2、以下哪项不是影响古代城镇居住环境布局的主要因素?A. 地理位置B. 生产方式C. 政治制度D. 文化风尚3、在中世纪欧洲,市集和定期集市的发展对城市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哪一项不是市集和定期集市发展的直接后果?A. 增加了商品流通B. 推动了货币经济的发展C. 导致了封建制度的立即崩溃D. 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的形成4、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市镇发展迅速,成为当时重要的经济活动中心。
以下哪个因素不是促进江南市镇发展的主要原因?A. 水路交通便利B. 农业生产的高度发达C. 政府大力推行海外贸易政策D. 手工业特别是纺织业的发展5、古代中国城镇发展中,以下哪项不是促进城镇发展的因素?A. 交通便利B. 农业发展C. 官僚制度D. 商业繁荣6、以下哪项不是现代城镇居住环境改善的措施?A. 绿化带建设B. 垃圾分类C. 交通拥堵治理D. 建设贫民窟7、秦朝的都城咸阳采用了什么样的城市规划理念?A、都城布局以玄武门为重要标志B、城市中心设有中央市场C、采用中央—地方的两级城市布局D、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布局8、魏晋南北朝时期,影响城市的格局和形式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环境B、政治中心C、宗教信仰D、经济基础9、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城镇的分布特性表现为:A. 南方城镇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B. 北方城镇主要集中在水陆交通便利处C. 城镇遍布全国各地,但以内陆城市为主D. 城镇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 10、以下哪项不是影响古代村落居住环境的主要因素:A. 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B. 农业生产的多样性C. 空间布局与建筑风格D. 历史文化传承与宗教信仰11、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村落选址时考虑的主要因素?A. 水源丰富B. 地形平坦C. 风景优美D. 交通便利12、关于宋朝城市布局的特点,以下描述错误的是:A. 城市中轴线明显,体现皇权至上B. 商业区与居民区严格分离C. 街道布局呈棋盘状,便于管理D. 开放市场制度,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13、在古代中国,城镇的布局通常遵循以下哪种原则?A. 均衡对称B. 随意分布C. 沿河沿海D. 集中居住14、以下哪项不是影响现代城镇居住环境的主要因素?A. 交通便利B. 绿化程度C. 文化氛围D. 噪音污染15、我国古代村落布局受自然环境影响显著,秦汉时期的村落多选择在()自然环境中建村。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eb17c189eb172ded63b7cd.png)
第一章绪论1 、概念题《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 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 .G .Chisholm )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范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转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 、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
从企业角度研究经济地理学有何局限性?4 、布置阅读相关研究文献,讨论新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5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内涵。
小学语文-有答案-广州市海珠区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测验卷
![小学语文-有答案-广州市海珠区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测验卷](https://img.taocdn.com/s3/m/bf092710aeaad1f347933fdd.png)
广州市海珠区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测验卷一、填空题1. 看拼音,写词语。
pí juàn tuí rán jǔ sàng dǐ y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áo xiào yōng dài bào yuàn yōu l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把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呆(________)呆(________)(________)露无(________)汹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高一(________)威风(________)(________)二、书面表达请你运用两种以上的描写方法,写一写某一位同学在阅读课外书时入迷的样子。
30字以上。
________________三、选择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爸爸的一席开导立马将他的满腔委屈和不满化⋅为⋅乌⋅有⋅。
B.芳芳收敛了自己的玩心,开始弄⋅巧⋅成⋅拙⋅、脚踏实地地学习起来。
C.如果在这个节骨眼解散团队,那不就前⋅功⋅尽⋅弃⋅了吗?D.他俩虽然是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双胞胎,但是性格迥⋅然⋅不⋅同⋅。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太和门西的贞度门失火,向东延烧太和门、昭德门以及整个太和殿南庑。
B.把“金钩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C.金星是一颗缺氧、缺水,有着浓厚云层的行星,太阳辐射和云层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得金星表面温度极高。
D.广场背面乾清门以内叫“内廷”,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东六宫,西六宫。
下列表达正确的一项是()A.《穷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桑娜屋内的环境是为了表明她是一个爱干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