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主义思潮是如何兴起的
“国粹派”史学

“国粹派”史学国粹派是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队伍中的一个派别。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2月国学保存会的成立是其出现的最重要标志,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国粹派思想繁杂,品流不一,就其主流而言,其所谓国粹(即中国固有文化之精华),主要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语言文学、典章制度和人物事迹的“可为法式者”三项。
其主张,一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热肠”,即借助国粹宣传排满革命、救亡图存;二是提出“国学、君学对立论”,颂扬“国学”,批判“君学”,反对帝制;三是从“国学”中寻找变革政体、实行民主共和的根据;四是提出其独特的“中西文化观”强调在效法西方、改革中国政治的同时,必须立足于复兴中国固有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发掘为中国近代化所需要的东西。
国粹派思潮在辛亥革命前几年,影响颇大。
20世纪80年代后,史学界对国粹派的研究逐渐深入,对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问题有:一、清末国粹派出现的原因分析国粹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异军突起,能够激成一股颇有影响的社会思潮,绝非偶然,有着它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思想根源。
郑师渠认为国粹派是庚子以后,国人重新审视中西文化的产物,也是革命思潮涌动的结果。
具体归结为(一)对民族危机的独立思考,指出“国粹派看到了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的一致性,相信文化危机是更本质、更深刻的民族危机。
”(二)欲藉中国文化的智慧避免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
(三)适应排满革命的需要。
(四)欧洲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
(五)晚清今古文之争之激励。
(六)日本国粹思潮影响。
其中在今古文之争之激励一点上,认为古文经学是国粹学派的中间派别,而清代今文经学初兴于乾嘉之际,至康有为集其大成。
成为维新变法的重要理论依据,一时如日中天。
但变法失败后,今文经学又成了立宪派藉以反对革命的理论依据。
因此,反驳康有为等人鼓吹的今文经学,成了革命派要消除立宪派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必须完成的任务,而国粹派高举起古文经学大旗,撰写考辩今古文之争的大量论著,对于打破康有为等人反对革命的理论依据,促进共和思想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清末国粹派出现原因之浅析

、
对 民族 危 机 的独 特 思 考
三、 适应排满革命的需要 对于 中国民族危机 的深重 , 国粹派有着 切肤之痛 。 在刘师培 适应排满革命 的需要 ,应该说是 国粹派兴起和 国粹思潮广 的《 中国民族志》 这本书 中, 就有“ 白种之入侵” 的专章 。 他在详细 泛传播 的一个直接 的原因。当时 , 国学保存会成员大多是江浙一 叙述 了德 、 、 、 、 英 俄 法 日各列强在 中国纷纷强 占租界港 湾 、 自 带精通经史 的人 ,江浙又是历史上抗清斗争最为激烈而损失也 私 划分势力范围和夺得各处铁路修筑权的事实之后 ,痛切地 提醒 最 为惨 烈 的地 区 , 炎 武 等 人 的 反 清 思想 影 响尤 为 深 远 。国粹 派 顾 国人 , 瓜 分惨祸 悬于 眉睫 ” “ “ , 今后 之 中 国又 将为 欧种之 奴隶 既然大多生长于江浙地 区 , 又通 晓历 史掌故 , 耳濡 目染 , 自然从 矣”l国粹派之所 以为国粹派 , l l 。 主要在于他们认为 民族危机与文 小 受“ 华夷 之别” 传统种 族观念的影响 , 在心 中潜 藏下 了反满 的 化危机有着一致性 , 他们相信文化危机是更本质 、 更深刻 的民族 种 子。 国粹派是 当时鼓吹排满革命最激烈 的革命派 , 刘师培和章 危机。他们认为 , 一个 国家之所 以能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 , 不仅在 太 炎 是 他 们 的代 表性 人 物 。 师 培易 名 “ 刘 刘光 汉 ”其 激 烈 程度 不 , 于武力 , 更重要 的还在于有赖 以自立的民族“ 元气 ”这就是各 国 难想见 。同样 , , 章太炎被公认为是排满“ 巨子” 《 , 民报》 在他 的主 固有的“ 文化 ” 。一旦 文化澌灭 , 民族“ 元气 ” 尽消 , 中国所面 临的 持下 , 排满革命的宣传更加激烈 。10 9 5年国粹派兴起正值 同盟 将不仅是亡 国, 而且是亡天下 , 即将是万劫不复 的灭种之灾 。所 会成立前后排满革命 风潮 一 日千里 之时 , 所以说到底 , 国粹派和 以, 他们 强调 文化 救亡是民族救亡 的根本 , 出了“ 提 保种 、 国、 国粹思潮的出现 , 爱 又是革命思 潮高涨 的产物 。 存 学 ” 口号 。 的 毫无 疑 问 , 国粹 派 的此 种见 解 并 不 完 全 正 确 , 分 过 地夸大 了文化的作用 。 皮之不存 , 毛将焉 附? 大难 当头 , 不先奋起 四 、 清 今 古 文 之 争 的 激 动 晚 反抗 侵略 , 争取 民族 、 国家 的独立 , 所谓保存 国学 、 国粹 , 际上 实 国粹派的兴起与晚清今古文之争也有密切关系。 就章太炎、 也无从谈起。但是他们毕竟看到 了文化危机与 民族危机的一致 刘师培 、 邓实 、 黄节等主要代表人物 而言 , 国粹派不仅有排 满革 性, 揭示 出在 民族救亡过程 中复兴 中国文化重大 的历史课 题。 所 命共同的政 治基础 , 而且有共同的学术渊源 , 即都继承 了清代以 以, 当承认 , 应 不管 国粹派的认识 中包含着 多少失误 , 但其最初 戴震为代表 的皖派朴学 的绪余 。具体说 , 国粹派是集扬州学派 、 的崛起 , 不仅基于民族 的危机感 , 而且出 自振兴中国文化崇高的 浙江学派 、 岭南学派 的绪余 于一 体 , 以朴学为基础 , 以古 文经学 历 史 使 命感 , 实是 显 而 易 见 的。 确 为 中坚 的学 术 派 别 。 清 代 今 文 经 学初 兴 于乾 嘉 之 际 , 康 有 为 而 至 集其大成 。 今文经学成 了维新变法的重要理论依据 , 一时如 日中 二、 宣传 国学 , 提倡 国粹 , 免西方资本主 义 天。 避 但维新变法失败后 , 文经学又成 了康有为立 宪派藉 以反对 今 制 度 的 弊 端 革命 的理论依据 。因此 , 反驳康有 为等人鼓 吹的今文经学 , 成了 国粹派认为 ,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种种弊端 , 西方 的道路 革命派为要消除立宪派的影响在学术思想领域不能不完成 的任 不是解决 中国问题 的最好选择 ,主张到 中国古代传统 中寻找解 务 。 可以说 , 这个 使命正是 由国粹派完成 的。 章太炎、 刘师培高举 救时弊的“ 灵丹妙药” O 纪初 , 。2 世 西方资本 主义的狰狞面 目 E 古文经学的大旗 , t 不仅有力地开拓 了朴学的学术天地 , 而且花费 对今古文之争作重新考虑 。 例如 , 刘师培 的《 古 益暴露 。 正如列宁所言 :那里的资产阶级已腐朽透顶 , “ 从头到脚 了相 当多的精力 , 都沾满 了脏污和鲜血——不是皇帝 的鲜血 ,而是为 了进步和文 文今考》论 孔子无改制之事》 春秋平义》 原经》 《 《 《 等文 , 都发表在 明在罢工 中被枪杀 的工人们的鲜血 。” 帝 国主义时代是只有强 《 [ 国粹学报》 , 申“ 上 重 六经 皆史 ” 的观点 , 力斥 “L 孑 子改制” 的荒 说 权而毫无平等可言 的世界 , 经济割据 、 军事扩张以及牺牲弱小国 谬 。这些论著对 于打破康有为诸人藉 以反对革命 的今文经学的 家利益是帝 国主义的生存原则 , 资本 主义社会并非乐土 , 其劳资 理论依 据 , 促成共和革命 思想的传播 , 了重要作用 。国粹派苦 起 对立 、 少数人对多数人 的统治 、 资产者之横暴 、 武人之跋扈 , 已成 心孤诣 , 以经史 助益革命 , 归根结底就是“ 国粹激动种姓 , 用 增进
国粹主义思潮

国粹主义思潮国粹主义是20世纪初在“革命排满”声浪中崛起的一股社会思潮。
其倡导者是一批对国学有较深厚研究并具有强烈“反满”要求的国粹派,他们试图通过“研究国学、保存国粹、复兴古学”来唤起人们爱国和反清革命的激情,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一)国粹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异军突起,能够激成一股颇有影响的社会思潮,绝非偶然,有着它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思想根源。
首先,它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产物。
《辛亥条约》签订后,中国陷入了极为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时代的最强音。
如何才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不同阶级、阶层、不同的党派,甚至同一党派中的不同派别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对此,国粹派也有其独特的思考,他们不仅感受到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更主要的还在于他们看到了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的一致性,相信文化危机是更本质、更深刻的民族危机。
他们认为,一个国家所以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在于武力,更重要的还在于有赖以自立的民族“元气”,即固有的“文化”。
因此,外国侵略者不仅从政治、经济、军事上侵略中国,更可畏的是力图从文化上亡我中国,大肆贩卖奴化思想。
而20世纪初,伴随着大批知识分子冲出家门,留学国外,进一步掀起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声中,又出现了所谓“全盘欧化”的主张,甚至只要是西方的习俗、风尚都推崇备至。
这一切都引起了国粹派深深的忧虑。
他们认为一旦中国的文化澌灭,中国所面临的将不仅是亡国,而且是万劫不复的灭种之灾。
他们的这种爱国情感和历史使命感很快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引起共鸣,对一些保守、复古人士也有一定吸引力。
其次,从政治角度来看,它又是反清革命运动兴起的产物。
自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扶植下的傀儡,成了洋人的朝廷,充当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走狗。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满清政府是导致中国民族危机的罪魁祸首,不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中国就无法独立和富强,就不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
因此,20世纪初年,“革命排满”的声浪不断高涨。
探究中国近代士大夫“国粹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

中国通史课堂作业探究中国近代士大夫“国粹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读《儒家文化的困境:中国近代士大夫与西方挑战》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的失败为开端,在之后的几次战争中,中国更是屡次的失败,“天朝大国”的迷梦被毫不留情的彻底打破。
但是,在鸦片战争之前,东西方并不是完全没有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
那么,为什么中国近代的士大夫盲目自大的“坐井观天”的思想状态会存在如此长的时间,这种“国粹主义”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下面是我在读萧功秦先生的《儒家文化的困境:中国近代士大夫与西方挑战》一书之后,总结懂得的。
我认为,中国近代士大夫“国粹主义”思想有着其“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形成特点。
首先,追其根源来说中国近代士大夫“国粹主义”思想的“先天不足”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地理环境原因和经济原因。
一,华夏文化是在远离希腊、罗马、埃及与巴比伦等古代文明发展起来的,即便是与古代中国文明最近的印度文明之间,也有横断山脉的险峻地势以及作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横亘在其中,使得这两个古老文明难以进行接触和交流。
因此,华夏先民活动的范围处于相对独立,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中,难以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早起先进文明进行双向的文化信息交流和相互影响。
二,黄河平原与黄土高原的气候与土壤等生态条件特别适合单一的农耕经济的发展,这种经济生活的自给自足性,是安土重迁的华夏民族往往不像古老的商业航海民族与游牧民族那样,把走向遥远的外部世界视为谋生的必由之路。
尽管狭长的河西走廊连接着一条漫长而充满险阻的丝绸之路,自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从而开始了古代中国与中亚文明之间断断续续的联系,但这并不能改变华夏文明相对闭塞的先天不足的特点。
而恰恰与之相反的是,地中海北岸的希腊罗马文化,南岸的尼罗河文化,以及离地中海东岸不远的古巴比伦文化,这三个古老文明都可以通过海路交通而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其彼此交流、影响的密切度和深度,往往使他们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地步。
清末国粹思潮与“美术”之兴起

清 末 十 年 间 ,西 方 文化 经 日本转 口大 规模 涌
人 ,许 多新 学科 在此 间得 以迅 速发 展 。“ 美术 ”便 是其 中之 一典 型 。“ 美术 ”一 词 自在 日本 诞生 之 日
学 ,将 目光转 向新学 ,呼 吁 开 民智 ,探 寻 民族 振 兴 的道 路成 为知识 分子努 力 的方 向。 作 为 此 阶段 的重 要 历史 人 物 ,梁 启 超 的 民族 竞争 意识在 此时 已显端倪 ,可见于 1 9 0 2年 《 论 民 族竞 争之 大势 》一 文 。“ 篇 中取材 多本 于美人 灵绶
美 恬 俗 ,且 以绳 墨 拘 牵 ,没 其 自由性 ,而数 千 年
“ 美 术 ” 何 以成 为 民族 竞 争 的 内容 ? 这 与 时 人对 “ 美 术 ” 的认 识 分 不 开 的 。受 斯 宾 塞 的学 说
影响 ,时人意识 到 “ 美术”的重要 ,是 “ 文明之 花” 。1 9 0 3年 ,吴治恭见斯宾塞 的哲学理论 已悄
起 ,便 与 近代 赛 会结 下至 深 因缘 , 由于追 求 实利 实效 ,“ 美 术 ”成 了殖产 的一 种重要 手段 。其 时 中
国为发 展实业 ,仿照 日本模式 ,大力 发展 “ 美 术” 。“ 美术”殖产成为美术学科在近代 中国兴起
的动 力 之一 。此外 ,“ 美 术 ” 的兴 起还 得 益 于 国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3 一 o 4
基金 项 目:韩山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项 目 “ 近代 ‘ 美术教育 ’之兴起及对 岭东美术界的影响 ”( Q D 2 0 1 1 0 3 2 9) ;广东 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 目 “ 概念与学科 :‘ 美术 ’在近代 中国的进程 ”( G D1 1 X L S 0 2 )
革命潮中的国粹主义

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先进于中 国,向西方学 习是历史的必 然
是侵略和被侵 略的关系,包 括文化上的侵 略
三、国粹思潮的时代文化特征来自1国粹思潮已有投向社会文化与学术变革建设的意愿
国粹派始终坚持必须立足于民族特性去思考如何摆 脱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 国粹派对于某些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倾向是一种强烈 的拒斥。 国粹派在对民族文化近代化的认识方面也存在着很 大的局限和摇摆性
2
3
4
三、国粹思潮的时代文化特征
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基本特征:
在文化建设进路上的强调传
统与现实联系;
文化价值取向上的极力维护
民族特性;
政治上的主张近代民主和反
对封建专制倾向;
与文化建设前景,有力激发起人们的民族爱国之心。
“国粹”是民族或国家特有的文化精神和传统。 中国文化具有强烈入世致用精神和注重伦理道德的传 统。 国粹派不独不一概排斥西学,实际上 “国粹”还夹杂
着不少西学成份。
二、国粹派的民族文化构建路向
国粹派一面主张吸取西学,一面又对西学影响急遽扩 大表示疑虑?
第四章 政治变革与思想启蒙
第四节 革命潮中的国粹主义
一、国粹主义和国粹派
一 国粹主义:具有近代意识的文化思潮
二 国粹思潮:贯穿着强烈的民族主义
三 国粹派:倡导民族主义
宣扬保国粹、 讲国学的目的
唤起人们的 民族自强信 念,以救国 家民族于危 亡之中
二、国粹派的民族文化构建路向
国粹派认为:
只有深入了解并弘扬国史,方能正确把握日后之政治
清末的国粹主义思潮

现代启示与反思
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在传承传统文化时,应有 批判地继承,既要弘扬优 秀传统,又要摒弃陈腐过 时的内容。
促进文化交流
应积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 果,丰富和发展本土文化 。
文化与社会相结合
文化发展应与社会需求相 结合,关注现实民生,推 动文化为社会进步服务。
THANKS FOR WATCHING
知识分子的反思
在外来文化冲击和国家衰落的背景 下,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传 统文化的价值,并提出了国粹主义 的主张。
主要代表人物
康有为: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的主张,倡导在传承中国传统文 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的有益成 分。
严复:翻译了大量西方学术著作,同 时也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 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非矛盾。
慧。
推崇经学
经学作为传统学术的核心,被国 粹主义者视为重要的学术体系, 他们主张通过经学来研究和理解
中华文化。
反对盲目西化
国粹主义者认为,盲目追随西方 学术会削弱中国传统学术的地位 ,主张在吸收西方学术的同时,
不忘传统学术的价值。
弘扬传统文化
倡导礼仪
国粹主义者重视传统礼仪,认为礼仪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他们积极提倡恢复和传承传统礼仪。
推崇传统艺术
国粹主义者倡导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如京剧、国画、书法等 ,认为这些艺术形式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底蕴。
维护民间习俗
国粹主义者重视民间的传统习俗,认为这些习俗是中华文化的根基, 他们积极收集和整理民间传统习俗,并倡导人们传承和实践。
反对西化与文化保守主义
01
批判过度西化
国粹主义者认为,过度追求西化会导致中华文化的沦丧,他们主张在吸
第四章_国粹主义思潮

国学保存会的成立和《国粹学报》的创刊, 是国粹派形成和国粹主义思潮兴起的重要标 志。 1906年夏,国粹派还在日本东京成立国学振 起社,开办国学讲习会。章太炎任国学振起 社社长,以“振起国学,发扬国光”为宗旨, 发行国学讲义,宣传国学。
二、国粹主义思潮的主要内容
何谓“国粹”? 章太炎认为,国粹就是历史,“这个历史, 是就广义说的,其中可以分为三项:一是语 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 许守微说:“国粹者,一国精神之所寄也。 其为学,本之历史,因乎政俗,齐乎人心之 所同,而实为立国之根本源泉也。”
第四章 国粹主义 思潮
国粹主义是20世纪初年兴起的一股学术文化 思潮。代表人物为章太炎、邓实、黄节、刘 师培、陈去病、马叙伦等一批具有近代民主 意识的知识分子。提出“发明国学,保存国 粹”的主张,反映了当时知识界对民族文化 深层危机日趋严重的某种自觉。
一、国粹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原因Fra bibliotek
原因 1.国粹主义是对帝国主义和国内某些奴化思想的 抗议。 2.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引起部分知识分子的 反思,他们回头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方法。 3.深重的民族危机使国粹派想仿效欧洲的文艺复 兴,在中国进行一次“古学复兴”活动,通过古学 复兴来振兴祖国。
然而,他们对中西文化并非等量齐观,而是 以中国文化为主体,有选择地汲取西方文化 之长为我所用。
三、国粹主义思潮的历史地位
1.国粹派的反满思想反映了民族民主革命的 时代主题,起到了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 潮发展的积极作用。 2.国粹派在宣扬国粹时注意划清了几种思想 界限:国家与朝廷,国学与君学,真儒之学 与伪儒之学。具有反封建专制的民主主义性 质。
3.国粹主义思潮在打破封建文化专制和孔学 独尊地位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4.国粹主义思潮在国学研究方面作出许多有 价值的贡献,对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作了 又一次有益的探索。
国粹主义与虚无主义

国粹主义:它是在清末政局动荡不安、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出现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一种社会思潮。
1905年“国学保存会”的成立以及《国粹学报》创刊是这股国粹主义思潮出现的标志。
国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陈去病、黄侃、马叙伦等,他们大多是国学根底较深的革命党人,其中章太炎、邓实、刘师培为国粹主义思潮的举旗人。
国粹主义思潮产生在20世纪初,乃是西方文化输入中国并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的结果。
在中西、古今文化冲突融会的过程中,如何理清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把保存发扬传统文化与吸收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近代民族文化,是亟待解决的历史课题。
对此,国粹派提出了明确主张:第一、国粹派坚决批判推崇备至帝国主义文化,妄自菲薄,宣传中国文化落后,鼓吹“全盘欧化”的错误倾向;第二、国粹派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种种弊端,西方的道路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好选择,主张到中国古代传统中寻找解救时弊的“灵丹妙药”。
第三、国粹派主张“复兴古学”,宣传国学,提倡国粹。
国粹派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主张,深刻反映出在半个世纪的“西学东渐”过程中,国人对中西文化的对比思考。
但如何对待中西文化,如何会通中西文化以建立新的近代民族文化,国粹派却没有能够解决这一课题。
反而又过分推崇古代学术思想,这在一定意义上助长了封建复古主义逆流,阻碍了资产阶级文化传播,妨碍了近代新文化的建设。
而且国粹派的“泥古不化”恶性膨胀,在否定西方文化问题上也走向极端虚无主义:曾对虚无主义著书论述的著名哲学家有尼采和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尼采将基督教称为虚无的宗教,因为它不关注现实生活,而在乎假设的死后生活。
他认为虚无主义是人们意识到“上帝死了”所导致的,并强调人们应通过重新赋予生活意义来克服它。
海德格尔将虚无主义称为“这样的存在什么都不剩”,并认为虚无主义基于将存在缩减至纯粹价值。
虚无主义-作为哲学意义认为世界,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质价值。
论清末国粹主义思潮

论清末国粹主义思潮在清末政局动乱不安、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出现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的社会思潮。
1905年“国学保存会〞的成立以及?国粹学报?创刊是这股国粹主义思潮出现的标志。
国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陈去并黄侃、马叙伦等,他们大多是国学根底较深的革命党人,其中章太炎、邓实、刘师培为国粹主义思潮的举旗人。
国粹派认为,“国粹〞是“我们汉种的历史〞,包括“语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迹〔注:章太炎:?演说录?,原载?民报?1906年7月第6期,参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446~455页,三联书店,1977。
〕〞。
他们提倡国粹的目的,一是“冲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鼓吹“革命光复〞;二是从古代“良意美法〞中寻找克服和防止资本主义弊端的对策,反对“醉心欧化〞。
一国粹主义思潮产生在20世纪初,乃是西方文化输入中国并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的结果。
在中西、古今文化冲突融会的过程中,如何清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把保存发扬传统文化与吸收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近代民族文化,是亟待解决的历史课题。
对此,国粹派提出了明确主张。
首先,国粹派认为,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侵略而来的西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帝国主义文化;而当时中国思想界却对此不作分辨,推崇备至;甚至妄自菲薄,宣传中国文化落后,鼓吹“全盘欧化〞。
对这种错误倾向,国粹派坚决予以批判。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渗透中国,其中包括以传教、办学、开报馆为名的文化侵略。
中国思想界由于长期封闭,对西方文明因缺乏深入了解而表现出极大兴趣,一股学习西方的热情勃然兴起。
19世纪60年代开始,沿海各城市译风大盛,时人举凡西书皆读。
19世纪末,了解和传播西学、“大购西书以归〞蔚然成风。
20世纪初,大批知识分子留学域外,学习西方之风愈炽。
此时西方诸国已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在资本输出过程中加紧掠夺弱小民族,并污蔑东方民族愚昧和野蛮。
章太炎国粹主义发微

章太炎国粹主义发微作者:张吕坤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20年第04期作为概念的国粹,其意义在当下是十分含混的。
这100多年来,人们通过形塑“国粹”来表达某种企图,进行思考和实践,赋予其公认的普遍意义,并建立了一套复杂的言说和价值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国粹早已面目全非。
我们固然可以把国粹的含混怪罪于观念史演变的不可控,但问题也可能出在:作为概念的国粹,从一开始就暖昧不清。
黄节在《国粹学社发刊辞》中便说:“国粹,日本之名辞也。
吾国言之,其名辞已非国粹也。
”[1]这其中有两层意思:“国粹”这个词是个舶来词,肇源于日本。
即便是在当时国粹派的言说中,从日本西渡中国后国粹便发生了转义现象。
沈宗畴编的《国学粹篇》也说:“国粹二字,于古无征。
”进一步印证了国粹舶来之事实。
康奈尔大学教授马丁·伯纳尔( Martin Bernal) 1976年撰写的长文《刘师培与国粹运动》依然是我们考证国粹发端于日本最重要的文献资料。
他认为日本的国粹运动,是发展自明治维新以来,对政府过度西化的不满。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它的中心思想当然是学习西方,力促社会现代化。
而且过程极其激进,不仅鼓吹剔除日文,改用罗马字母,更有甚者提倡改换日本人种。
甚至日本外相井上馨也说:“要使我国化为欧洲帝国,要使我国人化为欧洲的人民。
”[2]经历过德川幕府“锁国政策”的日本,实在是压抑太久了,明治维新理所当然演变成一次火山爆发式的激进主义。
正是在此种背景下,日本国内发起了一股国粹思潮,与激进的西化主义相抗衡。
1888年,评论家三宅雪岭、志贺重昂、井上丹了成立政教社,并刊行《日本人》杂志,提出“国粹保存”。
志贺重昂在论述《日本人》宗旨时说:“长久以来,大和民族的成长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它玄妙地孕育出自己独有的国粹( Nationality),此一国粹在日本本土发展,随着环境而有不同的回应。
从孕育、出世、成长到发扬,经过不断地传承与琢磨,它已经成为大和民族命脉相系的传国之宝。
国粹主义名词解释

“国粹主义”的名词解释
"国粹主义"是一个涉及文化和政治的术语,用来描述强调和推崇本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和传统艺术形式的思潮或倾向。
该概念常常与国家认同、文化自豪感和民族主义等概念相关联。
"国粹"一词源自中国,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独特性的精华部分。
它通常涵盖了诸如文学、音乐、戏剧、绘画、书法、武术等各种艺术形式以及哲学、道德、价值观等方面。
"国粹主义"强调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优越性,主张保护、传承和发扬本国传统文化,以强化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它倡导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并试图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和生活中。
国粹主义者通常主张通过教育、宣传和文化政策等手段来推广和弘扬传统文化,以加强国家或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然而,国粹主义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争议。
批评者认为,国粹主义有时可能过分强调传统文化,忽视了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变化。
他们指出,将传统文化视为国家或民族认同的唯一标志可能会导致排他性、歧视性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倾向。
需要注意的是,"国粹主义"这一术语在不同的文化和国家背景下可能会有不同的涵义和内涵。
此外,该概念的理解和评价因个人观点和价值观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日本的“国粹主义”哲学思潮演变路径探悉

日本的“国粹主义”哲学思潮演变路径探悉作者:史少博来源:《人文杂志》2015年第01期内容提要“国粹主义”词语的使用,虽然是从日本明治维新开始流行,但其思潮的萌芽要追溯到江户时代的本居宣长和他的师长贺茂真渊,甚至更早。
贺茂真渊以及他的弟子,特别推崇日本的固有精神,初步确立了日本民族国权主义的理论基础,日本“国粹主义”思潮开始萌芽。
江户时代以后日本进入明治时代,日本实施了“脱亚入欧”政策,全面实行西化,在明治维新前期就掀起了一场文明开化运动,于是,反对盲目欧化的“国粹派”出现,明治二十年代以后,“国粹主义”抵抗当时日本的全盘西化,抵御西方价值观、人生观的侵蚀,保持日本应有“国粹”的“国粹主义”思想的哲学思潮,逐渐成为当时日本的主流哲学思潮之一,到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日本的“国粹主义”成为其自身演化的关节点,而当今社会,“国粹主义”又演化成为日本右翼复活军国主义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国粹主义”思潮演变〔中图分类号〕B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5)01-0023-05“国粹”词语是由英语Nationality转译而来,最初有“民族”“民族性”“民族精神”等意。
“国粹”二字,究其字义,按字典解释是指一个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或指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深受不同时代的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
日本三宅雪岭认为“国粹”是“一种无形的精神;一个国家特有的财产;一种其他国家无法模仿的特性。
”①志贺重昂认为:“所谓的国粹,受一定的外界事物的感化,并遇到了合适的条件与之发生了化学反应,经过了孕育,生产,成长最终发达而存在于日本的国土之中,而在大和民族中间经过上万年遗传、化醇而来,最终保存到了当代,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其发育成长,以她作为大和民族现在未来改良的标准,这样才顺应生物学的大原则。
”②汉语字典中列出的“国粹”同义词是“国学”。
“国粹主义”按照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解释:“国粹主义是一种将一切本国思想文化放在最优先位的价值观、思想。
晚清国粹派

《晚清国粹派》评述国粹派是出现于20世纪初年,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一个派别,以章太炎、刘师培、黄侃、黄节、马叙伦、陈去病、柳亚子等人为代表,反对一味“醉心欧化”,主张“保全国学”,并将西学新知引入传统的学术思想文化领域,在推动了传统学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方面做出了许多成绩,对国粹派和国粹思潮进行深入研究是一个值得十分重视的课题.《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则是关于国粹派研究中最为系统和重要的一本著作.先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郑师渠,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著名学者龚书铎先生。
现任北师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教研室主任、历史系系主任.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政府顾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历史学科组成员等。
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曾发表《论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欧战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等学术论文数十篇。
已经出版的著作主要有:《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在欧化与国粹之间》、《中国文化通史》(10卷本)(总主编).这本专著原系郑师渠先生1991年的博士论文,次年论文以《国粹、国学、国魂: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为题在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1993年在原著基础上修改润色而成此书。
该书体系完备、资料翔实,作者为撰写此书,查阅了82期《国粹学报》和《政艺通报》等二十余种原始报刊,参考和利用了近百种英、日文资料在内的各类图书文献。
其中尤其是一些报刊资料在今天以及不易获得,从而使其论证更充实有力、更接近于历史本源。
诚如序言中龚书铎先生所云,此书确为目前“研究国粹派及其思想的一部较系统、全面的著作”。
罗志田先生在《国家与学术》一书自序中,称此书是“迄今为止我所见到的关于‘国粹派’最为详尽的研究。
”1998年韩国学者曹世铉在《关于辛亥革命时期国粹派的研究述评》中说,在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方面,最有代表性的研究者是《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的作者。
青岛大学916历史基础综合2013--2015年考研专业课初试真题

青岛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代码:916科目名称:历史基础综合(共3页)
请考生写明题号,将答案全部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5分)
1、推恩令
2、西林教案
3、三湾改编
4、《乌尔纳姆法典》
5、教皇子午线
6、茅茅运动
二、问答题(共40分,每题10分)
1、简述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特点。
2、简述抗日战争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3、简析19世纪末英国奉行“光荣孤立”政策的原因。
4、简述“关岛主义”。
三、材料分析题(共4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1)自魏晋以来,仕者多世家。
逮南北分裂凡三百年,而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
如南之王、谢,北之崔、卢,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犹卬然以门第自负,上之人亦缘其门第而用之。
……其起自单族匹士而显贵者,盖所罕见。
——《文献通考·选举考七》(2)周汉之道,以智役愚,台隶参差,用成等级。
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辨。
——《宋书·恩幸传序》(3)黄门郎路琼之,(宋孝武帝)太后兄庆之孙也,宅与(王)僧达门并。
尝盛车服诣僧达,……就坐,僧达了不与语,谓曰:“身昔门下驺人路庆之者,是君何亲?”遂焚琼之所坐床。
太后怒,涕泣于帝曰:“我尚
1。
清末的国粹主义思潮研究论文

清末的国粹主义思潮研究论文清末的国粹主义思潮研究清朝末年,中国出现了一种思潮——国粹主义思潮。
这种思潮主要是源自于对西方列强入侵的不解和愤怒,认为清朝祸不在民,中国文化才是真正的根本。
因此,应该革新思想,强化文化,提升自身实力,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
此文将从国粹主义思潮的兴起、发展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国粹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发展国粹主义思潮源于清末的国难时期,中国正遭受着列强的入侵和强权压迫,国家前途不明,民生凋敝。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与其整天抱怨强权、钦定西方文化不如看看自己的国家,反思中华民族的衰落原因。
由此,他们开始探讨中华民族文化、哲学、道德、教育、风俗等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鼓吹中华文化的大力弘扬与继承,并认为只有将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才能让中华民族更好地站在世界文明的舞台上。
国粹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谭嗣同等。
他们通过大肆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希望并试图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
他们主张,应该先从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吸收西方先进科技、管理理念等,再逐步吸收西方人文思想,弘扬中国自己的文化、思想。
二、国粹主义思潮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1、启蒙人民国粹主义思潮在启蒙人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康有为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民族教育与开化的重要标志。
在国粹主义的影响下,人民越来越认识到自身的文化传统与历史地位,大力弘扬自己的文化与民族精神。
此外,国粹主义思想还在妇女问题、教育、社会改良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例如,康有为在《慈航闻见录》中提出要“推崇才女,衷情求道”,提倡普及女子教育,这既表现了时代的进步性,也是国粹主义思想启发下的结果。
2、修复民族自信国粹主义思潮的兴起与推崇,也有助于提升人们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
近代中国多次被列强打败,这让中国人民失去了自信。
而国粹主义的兴起,以其对传统文化、历史及文学艺术的大力宣传,不仅让人们重新认识到自己民族的伟大历史与文化,而且调动起人民对文化自信及民族意识的强烈关注。
试论20世纪初“国粹主义”思潮的文化诉求

试论20世纪初“国粹主义”思潮的文化诉求作者:高旭斌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7期摘要:国粹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的背景下,国粹主义强调民族主义,维护本民族文化。
提出“学存则国存”“国粹无阻于欧化”,其批判性地继承传统和选择性地汲取西方的文化诉求,奠定了20世纪国人对中西文化认识的基调。
关键词:“国粹”;思潮;民族主义;文化诉求作者简介:高旭斌(1988-),男,甘肃天水人,新疆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从事近代思想文化和边疆史地研究。
[中图分类号]: 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2要去研究近代中国文化思潮流变,20世纪初的“国粹主义”思潮是不可忽略的。
当时在西学浪潮冲决之下的封建旧制急剧衰败,构建近代意义的民族文化新体系刻不容缓,一时社会文化改造意识涌动,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的社会思潮勃然兴起。
本文就20世纪初年国粹主义思潮的文化诉求作相关探讨评析。
一、问题的提出:“国粹”和“国粹主义”思潮所谓“国粹”,原为19世纪80年代日本文化领域不满其国内的欧化思潮而提出的概念,以表达要求保持民族特性和提倡民族精神。
而20世纪初的国人所言“国粹”也有类似含义,他们倡导“国粹”,意欲以此激发学人与民众的民族自尊与保国之心。
时有刊物载文称“近数年来,中国之号称识者,动则称国粹。
环海内外,新刊之报章书籍,或曰保存国粹,或曰发挥国粹,甚至则曰国粹之不讲则中国其真不可救药。
”【1】由此可见,当时“国粹”之流行,已然形成舆论呼应之势。
“国粹主义”思潮可上溯到1902年,黄节发表《国粹保存主义》指出:“夫国粹者,国家之特别之精神也。
昔者日本维新,欧化主义浩浩滔天,乃于万流澎湃之中,忽焉而生一大反动力焉,则国粹保存主义是也。
”【2】1903年“苏报案”发,“排满”革命情绪高涨,以振兴国学为宗旨的国粹思想影响日益增大。
浅论日本国粹主义思潮之兴起

浅论日本国粹主义思潮之兴起
冯菁菁;梁佳彤
【期刊名称】《黑河学刊》
【年(卷),期】2017(000)002
【摘要】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通过在政治、经济及文化各方面吸收西方先进经验,日本社会发生重大变化.西方文明与日本传统文化在融合过程中相互冲撞,由此引发种种社会矛盾,国粹主义思潮便于此时兴起.国粹主义不是盲目排外,而是提倡吸收外来文明的活动必须立足于本国文化,强调"国民精神"的独立.国粹主义思想家在抵制极端欧化的同时,也对日本此后发展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并试图对日本近代化道路中出现的问题予以修正.
【总页数】3页(P85-87)
【作者】冯菁菁;梁佳彤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313.4
【相关文献】
1.冷战后日本新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对日本政局的影响
2.日本的“国粹主义”哲学思潮演变路径探悉
3.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国粹主义兴起的原因
4.日本国粹主义思潮与近代中国——析章太炎对日本"国粹主义"的接受现象
5.日本明治中期国粹主
义思潮中的亚洲观变迁
——以政教社机关杂志《日本人》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PS历史]国性论_国粹论与文化的排孔开新
![[CPS历史]国性论_国粹论与文化的排孔开新](https://img.taocdn.com/s3/m/18c2bfd5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41.png)
的! 世道人心∀ 的忧惧, 半是为新生的民国政府提
醒所应重视的社会文化根基, 他在#庸言报∃上发
表了著名的论文#国性篇∃。梁启超认为, 一国之
立, 赖于国性; 国性存, 则国家立; 国性亡, 则国家
% 45 %
亡; 兹事体大, 不可不重视。他说: ! 国于天地, 必 有与立。国之所以与立者何? 吾无以名之, 名之 曰国性。国之有性, 如人之有性然。人性不同, 乃 如其面, 虽极相近而终不能以相易也。失其本性, 斯失其所以为人矣。惟国亦然, 缘性之殊, 乃各自 为国以立于大地。苟本无国性者, 则自始不能以 立国; 国性未成熟具足, 虽立焉而国不固; 立国以 后而国性流转丧失, 则国亡矣。∀那么, 国性究竟是 什么东西呢? 他认为, 国性是深蕴于民族内部的 根本的东西, 或可谓之精神传统, 它不可以被创 造, 但 可以 被 改 良。 他 说: ! 国 性 果 为 何 物 耶? &&则一曰国语, 二曰国教, 三曰国俗, 三者合而 国性仿佛可得见矣。 &&国性可助长而不可改造 也, 可改造而不可蔑弃也。盖国性之为物, 必涵濡 数百年, 而长养于不识不知之间, 虽有神圣奇哲, 欲悬一理而 咄嗟创造之, 终不克致, 譬犹贲获虽 勇, 曾不能自举其躯也。故所有事者, 惟淬厉其良 而助长之也。国性有窳败者, 有不识时势者, 匡救 而改良之宜也, 如人性然, 变化气质, 刚克柔克, 凡 自爱自治者固耳。∀他认为, 国性的衰败, 意味着国 民精神的丧失, 如此则无以维系国人之心, 就很危 险了。他说: ! 当国性之衰落也, 其国人对于本国 之典章文物纪纲法度, 乃至历史上传来之成绩, 无 一不怀疑, 无一不轻侮, 甚则无一不厌弃; 始焉少 数人耳, 继则弥漫于国中, 及其横流所极, 欲求片 词只义足以维系全国之人心者而渺不可得。公共 信条失坠, 个人对于个人之行为, 个人对于社会之 行为, 一切无复标准, 虽欲强立标准, 而社会制裁 力无所复施, 驯至共同生活之基础, 日薄弱以即于 消灭。家族失其中心点, 不复成家族; 市府失其中 心点, 不复成市府; 国家失其中心点, 不复成国家; 乃至社会一切有形无形之事物皆失其中心点不复 成社会。国中虽有人亿兆, 实则亿兆之独夫偶集 于一 地域耳, 问所以纲维是 而团结是者无有也。 故一旦外界之强有力者临之, 则如摧枯拉朽, 群帖 伏于其下, 古今之亡国者, 未或不由是也。∀梁启超 对于社会变革之际! 国性被动摇∀忧心 忡忡。他 说: ! 吾国人立于大地者五千年, 其与我并建之国, 代谢以尽者, 不知几何族矣。而我乃于鲁灵光岿 然独存, 其国性之养之久而积之厚也, 其入人之深 也, 此不待言而解也, 且其中又必有至善美而足以 优胜于世界者存也。我先民缔造之艰也, 其所以 恩我子孙者如此其无极也。今也吾侪为外界所压 迫所簸扇, 而吾数千年传来国性之基础, 岌岌乎若 将摇落焉, 此吾所为栗然惧也。 &&吾国今虽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粹主义思潮是如何兴起的[摘要]在近代,随着外国侵略的加深,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清末政局动荡、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面对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全盘西化”的鼓吹,以求振兴中国文化的国粹派和国粹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在晚清最后的时光里绽放出了璀璨的光辉。
[关键词]国粹主义思潮国粹派兴起原因衰落一、词义源流“国粹”,清末明初开始流行的一个概念,看似是本土所创,可实际上是一个来自日本的西语译词。
它是从英文“Nationality”翻译过来的,最先被日本所用,英文词义是“民族”、“民族性”、“民族主义”。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明治政府片面地推行“欧化主义”政策。
一些极端者甚至不顾国情,提出要改变本国人种,废除本国文字,鼓吹“全盘西化”。
这引起了当时日本社会的广泛不满。
1888年,三宅雪岭和志贺重昂等人发起成立了政教社,刊行《日本人》杂志,以“国粹保存”为宗旨来反对盲目欧化。
同时这种强烈要求保持“民族特性”和提倡民族精神的主张,不但在日本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引起了一些中国学者的共鸣①。
1898年底,梁启超在横滨创办《清议报》,曾将“发明东亚学术,以保存亚粹”列为该刊四宗旨之一②。
这里的“亚粹”就是梁启超受日本“国粹”的启发而来。
据郑师渠考证,中国人第一次在报章上使用“国粹”一词,是1901年9月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③,其中说道:“中国民族固守国粹之性质,欲强使改用耶稣纪年,终属空言耳”④,表示不能盲目欧化,要注重国粹。
报刊上最早介绍日本国粹主义是1902年7月一位佚名作者发表在《译书汇编》第五期上的《日本国粹主义与欧化主义之消长》。
“他认为,日本的国粹主义‘即保守之别名’;进化无穷,‘欧化’不止,遽言保守,只能固步自封”⑤。
可惜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明显是站在欧化主义立场上的,其判断并不正确。
第一次在报刊上正面介绍国粹主义一直要到1902年12月黄节在《政艺通报》上发表《国粹保存主义》一文。
《政艺通报》是邓实和黄节于1902年2月在上海创办的,除了以介绍西学开启民智外,它还兼言中国艺文史事,大力宣传国粹。
黄节在该文中肯定了日本“国粹”说的同时,指出“输入本国宜为我用者,也是国粹”,使该文章成为国粹派倡言国粹的第一篇重要的文论。
而且,该刊物还为国粹派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舆论和人事基础。
1905年1月,邓实、黄节、刘师培、陈去病、马叙伦等人以“研求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在上海成立了国学保存会,这标志着晚清国粹派的正式形成。
之后不久,于2月23日,邓实、黄节在上海又发行了国学保存会的机关刊物《国粹学报》,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
1906年,章太炎在日本东京还创立了国学讲习会,虽然这两个会社并无组织上的关联,但在舆论上对“关注国粹”已经形成了呼应之势。
国粹主义思潮在国内愈演愈烈,在这晚清时期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二、国粹主义思潮中国粹派的界定尽管晚清主张保存国粹的人比比皆是,使得“国粹”一词风靡一时,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国粹派,并不是每个人都倡导国粹主义。
以张之洞为首的清朝大吏虽然主张“保存国粹”,但此“国粹”非彼国粹。
1907年,张之洞改湖北经心书院为存古学堂,倡导“存古学堂重在保存国粹”。
但“正学既衰,人伦亦废。
为国家计,则必有乱臣贼子之祸;为世道计,则不啻有洪水猛兽之忧。
此微臣区区保存国粹之苦心,或于世教不无裨益”⑥。
虽然有助于国粹的发扬、推动了国粹思潮的兴起,但清政府的“国粹”与国粹派的国粹有本质区别,清朝大吏是为了排斥新学、抗拒革命才给封建的纲常名教和尊孔读经加了“国粹”这个帽子。
毕竟国粹派实际上是革命队伍中的一个派别,是由具有传统学术根底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在重新整理和研究传统学术、推动其近代化的基础上进行激烈的排满革命。
所以清政府的“国粹”实质上是站在国粹思潮的对立面,不能称他们为当时较为进步的国粹派。
另外,虽然国学保存会的建立标志着国粹派的形成,其会章也规定:“入会毋须捐金,惟须以著述,或自撰,或搜求古人遗籍,或抄寄近人新著,见赠于本会者,即为会员”⑦,可实际上它依然是有正式的入会手续和固定成员的。
“1907年第26期《国学保存会报告》第6号上有《会员姓氏录》,共录会员19人。
但是,统计其时的撰述者,已有44名;1907年第32期《附启》说,国学保存会发展缓慢,‘乃开会至今,会员不过二十一人’,而其时的撰述者,已增至约60余人。
”⑧因此,能在《国粹学报》上发表文章的作者并不一定是国学保存会的会员,而是否加入该会也并不是判断其是否为国粹派的唯一标准。
总之,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才是真正所谓的国粹派:(一)有相对稳定的以保存国粹为共同旨趣的团体和刊物。
(二)要具有排满革命派的品格。
(三)有在自己国粹思想的指导下研究国学的实践。
(四)积极向上的时代使命感、文化使命感和文化保守的思想倾向。
⑨三、兴起原因(一)从客观原因看: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陷入了遭受西方侵略的境地,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面临着危机。
在这动荡不安的时代,国粹主义的出现使晚清文化保守主义达到了最高峰。
1.国粹主义的兴起是中国传统文化危机加深、民族危机深化的结果。
自从甲午战争后,欧化浪潮席卷了中国;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后,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也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在这一时期,中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社会革命从19世纪中期的经济层面波及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政治层面,同时向思想层面也迅速蔓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极大威胁。
而梁启超在1896年就预感到了这一历史趋势:“今日非西学不兴之为患,而中学将亡之为患”⑩。
而章太炎等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也深感忧虑:“道敝文丧,由来已久,而今世尤为岌岌”,由于受到西学的压制,“国学之昏暗,较之科举时代,而尤倍”⑾。
再者,此次面临的亡国之祸不同于历史上蒙古族和满族的入主中原。
之前的少数民族虽然在武力上要强于汉族,但文化却是落后的游牧文明,无法战胜汉族先进的农耕文明。
但是现在西方不仅在武力上完全压制我们,而且文明也是比我们先进的工业文明。
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他们都有全面的优势,我们不得不感到危机的严重和保护民族文化的急迫性。
世界近代史上,欧美列强为了吞并瓜分弱小国家,往往采取“变易其国语,扰乱其国文,无声无臭,不战而已堙人国家圮人中”⑿之法。
在这国势衰微,瓜分危机迫在眉睫,欧化浪潮奔涌而来,亡国灭种危机逐渐逼近的时候,国人纷纷重视起本国传统文化,不想重蹈他国覆辙而兴起国粹主义思潮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所以,国粹思潮的形成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威胁和严重的民族危机是密不可分的。
2.国粹思潮的兴起反映了中国20世纪初的时代主题和中国近代化潮流。
当时国民面临帝国主义的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推翻这两座大山和实现现代化是国民努力奋斗的目标。
但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想要实现这些目标也有不同的道路不同的走法,导致大家意见不一。
国粹派主张用国粹来弘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⒀。
章太炎还指出:“近来有一种欧化主义的人,总说中国人比西洋人所差甚远。
所以自甘暴弃,说中国必定灭亡,黄种必定剿绝。
因为他不晓得中国的长处,见得别无可爱,就把爱国爱种的心,一日衰薄一日。
若他晓得,我想就是全无心肝的人,那爱国爱种的心,必定风发泉涌,不可遏抑的”⒁。
一些反清革命者也通过宣传国学来激励人们的反清斗志,积极融入革命浪潮之中。
国粹派又认为“古学复兴”是各国实现近代化的必经之路,想效法13、14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来振兴祖国。
“彼欧洲文明进化之阶级,其径路奚若?则所谓有古典兴复时代者发其先;彼日本改革之次序,其径路奚若?则又所谓王政复古时代者当其首。
夫由黑暗时代而进入文明而必经由此一阶级者”⒂。
所以他们想借鉴国粹、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来避免从西学中看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使中国能够独立自主,实现富强。
(二)从主观原因看:1.倡导国粹主义的国粹派多是中下层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不高,容易感受到社会的动荡和想要改变社会现状。
刘师培等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瓜分惨祸悬于眉睫”,“今后之中国又将为欧种之奴隶矣”⒃,表达了他们迫切的反抗外国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愿望。
2.国粹派成员出生于书香门第,封建传统教育让他们国学功底深厚,再加上他们受到大量的西方书籍影响,分别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近代意识。
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地立足于最擅长的国学,“爱国以学,读书保国,匹夫之贱有责焉”⒄,来救亡图存。
另外,他们又吸纳先进的西学糅合进中学,希望在救亡图存的同时借中国文化的智慧来避免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建立中国共和新政制。
“虽起欧西硕辅,而使理于华土,其必不能尽弃其固俗”,马叙伦也强调,中国古代的政治虽不能行于今,但古人“依民性而制礼,为人性而作乐”,他们缔造国家的历史经验还是有借鉴价值的。
四、国粹主义思潮的主要内容(一)提倡“国学”,反对“君学”,抵制西方列强侵略。
国学是国粹的重要组分也是其载体,是与西学和君学相对立的。
邓实为我们解释了这样区分的必要性:“近人于政治之界说,既知国家与朝廷之分矣,而言学术则不知有国学、君学之辨,以故混国学于君学之内,以事君即为爱国,以攻令利禄之学即为国学,其乌知乎国学之自有其真哉”⒅。
他认为国学是先秦时代汉民族的学术,带有民主性和排异性,能够指导人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制度;而君学却是不断发展,适应君主专制的需要,造成世风日下,学术衰微,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因此,国学有益于国,君学有害于国。
(二)仿效西方文艺复兴,提倡“古学复兴”。
欧洲经过文艺复兴走向近代化,而且18世纪日本的崛起也经历了“王政复兴”。
于是国粹派认为“古学复兴”是世界各国文化复兴的普遍性规律,东西方文化演进轨迹也不谋而合。
“安见欧洲古学复兴于十五世纪,而亚洲古学不复兴于二十世纪也”⒆,1905年邓实在《国粹学报》上发表的《古学复兴论》则是有关“古学复兴”最具有代表性的著述,说明了复兴古学的必然性、意义和途径。
于是,他们想要复兴先秦诸子学来重新振兴中国文化。
(三)以“发扬人性”为号召,宣传“人权民主”思想。
“发扬人性”是对“人欲”合理性的肯定,反对统治阶级利用程朱理学宣扬“存天理,去人欲”来钳制国民思想。
国粹派发挥上古原始民主和先秦诸子“保民”、“贵民”说,继承并发展了明末以来进步思想家的民主观念。
他们撰文记述明代思想家李贽讲学的情形,称赞他的人性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反对中国传统的“人性论”。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认为,人性由后天学习决定,离不开“饮食起居,见闻言动”等日常生活。
国粹派继承了王夫之这一思想,并进一步从资产阶级的立场对其进行更新,把“性”和“情”结合起来,提出了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财产自由”、“父子平等”、“男女平等”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