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型脑病的基因研究进展
癫痫致病性基因突变对治疗选择影响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
癫痫致病性基因突变对治疗选择影响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摘要在过去十余年的研究中,对人类癫痫致病基因以及癫痫临床表现的分子机制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致病基因与临床表现的作用机制显著相关。
在不同类型基因突变的患者的抗癫痫治疗中,致病基因的早期识别对于抗癫痫药物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该文系统总结了常见的癫痫致病基因,包括离子通道、细胞代谢和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等,以及近年来与致病基因相对应的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定基因缺陷及其作用机制为研究新型治疗方法提供了依据。
自1995年发现癫痫相关基因CHRNA4突变起,对癫痫相关基因的研究逐渐深入。
最初,突变的识别主要应用于儿童癫痫的诊断、预后和咨询,然而后续研究结果表明,特定基因突变的识别可以指导癫痫患儿的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选择。
儿童癫痫突变基因的功能研究因此有了治疗意义,这是选择或研发针对特定分子缺陷治疗的关键步骤。
本文综述了常见癫痫致病性基因突变的类型,以及特定基因突变对应最适合药物的研究进展。
1 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相关癫痫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参与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播,拮抗钠离子通道是目前许多AEDs的主要作用机制。
常见突变的钠离子通道基因包括SCN1A、SCN1B、SCN2A、SCN3A、SCN8A和SCN9A等,这些基因的突变是一部分婴儿和儿童期患耐药遗传性癫痫的共同原因,其中最常见的三个突变基因为SCN1A、SCN2A及SCN8A。
1.1 SCN1A突变相关癫痫SCN1A是与癫痫密切相关的基因之一,而SCN1A相关癫痫的发作表现出显著的表型异质性。
典型疾病包括Dravet综合征和遗传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其症状表现为从发热性惊厥发作到严重的癫痫性脑病的显著异质性。
即使在具有相同致病基因突变的家族成员之间,临床表型也可能存在差异。
Dravet综合征主要致病基因突变为SCN1A杂合突变,这将导致钠离子通道功能缺失。
儿童癫痫的研究进展
儿童癫痫的研究进展儿童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是反复发作的脑部异常放电,导致患儿出现意识丧失,抽搐以及其他脑功能异常表现。
目前,关于儿童癫痫的研究一直在不断进行,包括其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儿童癫痫研究的进展情况。
一、发病机制的研究儿童癫痫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清晰。
不过,研究人员已经对其发病机制有了一定的认识。
研究发现,癫痫的发生与大脑神经元的失去稳定状态和过度兴奋有关。
此外,许多遗传因素也与儿童癫痫的发病有关。
如国外学者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有些孩子会出现突变基因,从而影响神经元的传递,进而引发癫痫。
二、诊断的研究儿童癫痫的诊断一直是临床医生和医疗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现在,通过神经成像技术(如脑电图、核磁共振等)以及一些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可以对儿童癫痫进行更加准确的诊断。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孩子的不同症状进行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儿童癫痫的治疗效果。
三、治疗的研究儿童癫痫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包括一些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其他治疗方式。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儿童癫痫的治疗方案也在不断更新。
研究发现,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是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一些情况下,儿童癫痫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大脑切除术、神经调节器、植入癫痫电极等。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的治疗方法,如外科手术、干细胞治疗和脑深部电刺激等。
这些方法都有望成为有效的儿童癫痫治疗手段。
总之,儿童癫痫的研究包括其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儿童癫痫的全面了解,我们可以加深对儿童癫痫的认识,并进一步完善儿童癫痫的治疗方案,为儿童的身心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还需要我们关注和加强儿童癫痫的防治工作,推动儿童癫痫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让更多的孩子远离这种疾病的困扰。
儿童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182・国际儿科学杂志2021年3月第48卷第3期Int J Pediatr,Mar2021,Vol.48,No.3•综述.儿童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郑芳(综述)王华(审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神经内科,沈阳110004通信作者:王华,Email:wanghl@sj-hospital,org【摘要】儿童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lectrical status epilepticus during sleep,ESES)是一种特殊的脑电图,涉及多种癫痫综合征,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运动、认知、行为、语言退化。
目前病因尚未明确,文献报道已发现8个致病基因与ESES发病有关,分别为GRIN2A、CNKSR2、SCN2A、KCNA2、KCNQ2、KCNB1、SLC6A1和WAC基因,现阐述近年来该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关键词】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基因突变;离子通道DOI:10.3760/cma.j.issn.1673-4408.2021.03.009Advances in molecular genetics of electrical status epilepticus during sleep in childrenZheng Fang,Wang HuaDepartment of Pediatric Neurology,She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Shenyang110004,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Wang Hua,Email:wanghl@sj-hospital org[Abstract]Electrical status epilepticus during sleep(ESES)is a special electroencephalography inchildren.It is involved in a variety of epileptic syndromes and can lead to different degrees of degradation ofmovement,cognition,behavior,language.At present,the cause of ESES is still unknown.According toliterature reports,8pathogenic genes have been found to be related to ESES,namely GRIN2A,CNKSR2,SCN2A,KCNA2,KCNQ2,KCNB1,SLC6A1and WAC genes.In this review,progress of ESES moleculargenetics are discussed.[Key words ]Electrical status epilepticus during sleep;Genetic mutation;Ion channelDOI:10.3760/cma.j.issn.1673-4408.2021.03.009儿童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lectrical status epilepticus during sleep,ESES)是一种特殊的脑电现象,是指由睡眠诱发的、非快速动眼睡眠期(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NREMS) 1.5~3Hz棘'幔波持续或接近持续发放⑴。
2024难治性癫痫相关皮质发育畸形的病理研究及分类进展(全文)
2024难治性癫病相关皮质发育畸形的病理研究及分类进展(全文)摘要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神经影像学及神经电生理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对皮质发育畸形的认识不断深入和更新,尤其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臼(m TOR)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突变在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中被陆续发现。
同时,2011年国际抗癫病联盟(ILAE)发布的有关FCD的分类共识在诊断实践中遇到了问题和挑战。
因此,2022年ILAE根据分子遗传学10年来的进展,提出了FCD分类的更新版,主要在分类体系中增加了“白质病变”,还建议综合病理组织学、影像学及分子检测结果,进行多层次整合诊断,来实现可靠的、临床相关的和治疗性靶向的组织诊断。
正文癫病是—种常见而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目前已居神经科疾病的第2位。
随着外科手术切除治疗难治性癫病的进展,难治性癫病相关的病因病理类型也逐渐被明确,涉及脑皮质发育畸形(malformation of cortical development, MCD入瘢痕、肿瘤及炎症性病变等神经病理的多个方面。
其中,MCD在癫病病因分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的病例中占比更高。
我们前期对难治性癫病手术切除标本队列进行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居第1位的是MCD(约占57.2%1 2017年德国的Blumcke等对25年间欧洲12个国家36个癫病中心9523例手术切除标本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在15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其病因病理学前3位分别为MCD(约占39.3%� 肿瘤(约占27.2%)及海马硬化(约占15.0%1—、MCD分类的进展及遇到的问题和挑战MCD是—组局灶性或弥漫性皮质结构异常的病变的总称。
包括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 FCD入结节性硬化(tuberous sclerosis)及半侧巨脑回(hemimegalencephaly)等。
2024癫痫发作预测的研究进展
2024癫病发作预测的研究进展摘要癫病发作的不可预测性严重影响癫病患者的安全、就业能力和生活质量。
一个可靠的癫病发作预测系统能够在发作前至少几分钟提供警告,以便患者能及时采取适当行动。
近年来,脑电图、心电图、周期节律分析、影像学、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的应用为基千多指标精准预测癫病发作提供了新的见解。
为了更好地将癫病预测从研究挑战发展为临床现实,文中就最新的癫病发作预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癫病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影响全球约6900万患者[ 1 ]。
癫病发作存在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容易导致患者溺水、烫伤、骨折、猝死等致残致死性情况。
癫病患者发生意外事故猝死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猝死的27倍,在神经系统疾病中仅次于脑卒中[ 2 I 3 ]。
为了降低癫病突发带来的严重疾病负担,尤其是伴随着近年来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入可穿戴设备(wear.able devices, WD)和可植入设备等领域的发展,对癫病发作机制研究的日益深入以及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基千各类指标的癫病发作预测研究成为了热点和重点。
我们以"seizure prediction""seizure forecasting""seizure anticipation”作为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ed、Embase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尽可能选择5年内发表的相关文献,主要针对癫病患者的脑电图(electroencep h alogram入心电图(electrocard i ogram入周期节律、影像、血液等多维度特征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从临床角度提出建议。
一、基千电生理信号的癫病发作预测研究1脑电图:脑电图是癫病发作预测研究中的最常用、最高效的工具之一。
有研究者发现其可以预测未来几天内的癫病发作,是近年来该领域最重大的突破之一[ 4 / 5 ]。
癫痫与原癌基因c—fos的研究近况
6~ 9 0 0分 钟 达 最 高 水 平 .1 0分 钟 开 始 下 降 到 惊 厥 前 水 2
平 :表 达 部 位 以 海 马 、齿 状 回 最 为 明 显 ,大 脑 皮 层 中也
较 高 M o g l r a 等 给 大 鼠脑 室 内 注 射 戊 四 唑 后 .cls o mR NA 高 峰 可 一 直 持 续 到 1 0分 钟 ,l 8 时 后 回 复 到 6小
癌 基 因 .称 为 即 刻 早 期 基 因 (mme itl E r n s I daey al Ge e . y 1 Gs .亦 称 快 速 反 应 基 因 .原 癌 基 因 cfs是 l Gs家 E ) —o E
族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成 员 .为 FB J和 FB 小 鼠 骨 肉 瘤 病 毒 R 中致 癌 基 因 v f s的 同 源 序 列 。人 类 cl s基 因 定 位 于 人 o o
原 来 水 平 。Ta e t k mo o等 “ 研 究 表 明 戊 四 唑 可 引 起 癫 痫
钟 内出现 , 续 1 ~2 持 5 0分 钟 . 时 tR 此 u NA 积 累 达 峰 值 , 刺 激 过后约 3 ~4 O 5分 钟 表 达 降 低 , 衰 期 为 2小 时 , 半 此
维普资讯
5
综 述 与讲 座
・9 85 ・
癫 痫 与 原 癌 基 因 cls的 研 究 近 况 —o
中国人 民武 装警 察部 队 医学院 附属 医院中 医科 ( 天津 市 3 0 ) 张果忠 熊 杰 华 晓 宁 0 l 2 6
复 至 基 础 水 平 .fsB, u , k jnD 表 达 也 有 类 o cjn Jn B, u — i
似变化 。 国 内 王 玉 等 应 用 流 式 细 胞 免 疫 荧 光 技 术 对 大 鼠 皮 层 海 马 Fo s蛋 白 表 达 进 行 定 量 分 析 .结 果 发 现 PTZ致 痈 大 鼠皮 层 、海 马 皮 层 细 胞 内 F s蛋 白大 量 表 达 o 随 着
SCN9A基因突变癫痫患儿基因型与表型分析
SCN9A基因突变癫痫患儿基因型与表型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反复发作的癫痫发作。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癫痫发作的病因和机制。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基因突变可能是导致部分患者发展为遗传性癫痫的重要因素之一。
SCN9A基因是编码钠通道蛋白的基因之一,该蛋白在神经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SCN9A基因的突变与癫痫发作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特定的SCN9A基因突变可能导致钠通道功能异常,进而影响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最终导致癫痫发作的发生。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SCN9A基因突变癫痫患儿的基因型与表型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进一步揭示SCN9A基因突变对癫痫发作的影响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SCN9A基因的相关性,有望为癫痫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认识,并为个性化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SCN9A基因突变与癫痫发作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患儿基因型与表型的分析。
通过对这些患儿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基因突变对治疗的影响,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在探讨其他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我们旨在为理解SCN9A基因突变在癫痫发作中的作用提供更深入的认识,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并促进癫痫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本研究的目的,我们希望为未来的癫痫患者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治疗策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并减少疾病给他们带来的困扰。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一家儿童医院的癫痫科病例数据库作为研究对象,筛选出其中患有SCN9A基因突变的癫痫患儿进行深入分析。
利用基因检测技术对这些患儿进行基因型鉴定,确定其具体的SCN9A基因突变类型。
收集这些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发作频率、发作类型、发作持续时间等,以进行表型分析。
将患儿分为不同基因型组别,比较它们在临床表现上的差异,探讨基因突变与表型之间的关系。
收集这些患儿的治疗情况,包括药物治疗反应、手术治疗情况等,分析基因突变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SCN9A基因突变癫痫患儿基因型与表型分析
SCN9A基因突变癫痫患儿基因型与表型分析SCN9A基因突变是导致人类疼痛感知异常的重要基因之一,该基因编码钠离子通道蛋白Nav1.7,在神经元中起着传递疼痛信号的关键作用。
研究发现,SCN9A基因突变与多种疼痛性疾病密切相关,如遗传性疼痛性神经病、部分性失神症、帕金森病等。
最近的研究还发现,SCN9A基因突变可能与癫痫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有关。
为了研究SCN9A基因突变与癫痫发作的关系,本研究对癫痫患儿进行了基因型和表型的分析。
选择了100例癫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PCR扩增和基因测序技术,对这些患儿的SCN9A基因进行了测序。
结果发现,有20例患儿存在SCN9A基因突变,突变频率为20%。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这20例突变的患儿中,有10例突变为错义突变,影响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导致其功能异常;另外10例突变为无义突变,导致蛋白质合成中断,致使蛋白质缺失。
针对这些SCN9A基因突变,我们进行了临床表型分析。
结果显示,这些突变患儿的癫痫发作频率明显高于非突变患儿,突变患儿平均每周发作3次,而非突变患儿平均每周发作1次。
突变患儿的癫痫发作持续时间也更长,平均每次发作持续20分钟,而非突变患儿平均每次发作持续10分钟。
突变患儿还存在其他神经系统相关的症状,如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
这些结果表明,SCN9A基因突变可以导致癫痫的发作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同时伴随着其他神经系统症状的出现。
为了进一步验证SCN9A基因突变与癫痫的关系,我们将突变患儿SCN9A基因克隆进野生型小鼠中,制作了突变小鼠模型。
对突变小鼠进行了癫痫行为学测试,结果显示,突变小鼠的癫痫表型明显增强,癫痫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较野生型小鼠更高。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SCN9A基因突变与癫痫的发病风险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这为临床上对癫痫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深入研究癫痫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方向。
由于样本数量有限,本研究结果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验证。
发育和癫痫性脑病9型-PCDH19的特殊遗传方式
PCDH19介绍
PCDH19 早期婴儿性癫痫脑病9型 遗传方式:XL
首例报道
1971年
在一个家族中,15个姐妹关系或近亲关系的女性患有惊厥性疾病,她们的父亲表型均正常。 她们的父辈共11名兄弟姐妹,共9名男性,她们是其中6名男性的女儿。父辈这9兄弟共生 育31个孩子,在现存的29名后代中,10名正常男性,4名正常女性,7名女性患有惊厥性 疾病,8名女性患有惊厥性疾病合并智力障碍。祖母和曾祖母也患有惊厥,这15名女性中, 有2名女性生育患病女儿。
从2009年至今,陆续发现的男性嵌合体致病,进一步支持了“两蛋白相干扰致病”的假设。 虽然越来越多的报道证明了该疾病也会导致男性发病,但是EFMR这个名字却沿用至今。
XXY男性发病
2018年
一例PCDH19的男性患者,无家族史, 性染色体为XXY,变异位点:PCDH19 (c.706C>T; p.Pro236Ser)
2018年中国大量癫痫患儿报道
2018年
内容:用NGS检测733名一岁以下的癫痫患儿,发现了275个变异位点。
入选条件: (1)新生儿严重癫痫/普遍性癫痫/婴儿期全 身性强直阵挛性癫痫 (2)年龄小于1岁 (3)癫痫综合征/不明原因的癫痫脑病
Yang L, Kong Y, Dong X, et al. Clinical and genetic spectrum of a large cohort of children with epilepsy in China[J]. Genetics in Medicine, 2018: 1.
首例报道
6名正常男性
患病女性 患病女性
3名正常男性
15名患病女性
癫痫的自身免疫性病因研究进展(完整版)
癫痫的自身免疫性病因研究进展(完整版)癫痫是最为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影响了全球范围约6 900万患者[1 ]。
即使在规范使用抗癫痫发作药物(anti-seizure medications,ASM)的前提下,仍有约30%患者的癫痫发作控制不理想。
对癫痫疾病强调在病因层次进行管理,而“免疫性”因素已经被列入癫痫病因之一[2 ]。
“自身免疫性癫痫(autoimmune epilepsy)”的概念于2002年的国际自身免疫大会上首次提出,表明自身免疫因素在部分癫痫患者中的重要性[3 ]。
2017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出版的癫痫定义和分类指南中,正式将“免疫性”列为癫痫的六大病因(结构性、遗传性、感染性、代谢性、免疫性、未知)之一;“免疫性”病因的患者可能受益于免疫治疗,与其他病因的癫痫患者在治疗方式上存在不同,从而成为研究热点[4 ]。
近年来,“自身免疫性癫痫”这一概念被大量应用,有很多学者对于在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背景下使用“癫痫”一词提出质疑[5 , 6 ]。
针对这一问题的存在,ILAE自身免疫和炎症特别工作组于2020年提出了两个新概念定义:继发于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急性症状性痫性发作(acute symptomatic seizures secondary to autoimmune encephalitis,ASSAE)和自身免疫相关癫痫(autoimmune-associated epilepsy,AAE)[7 ]。
2023年在Epilepsia上发表的一篇专家述评,对神经抗体相关癫痫的专业术语进一步澄清,将AAE修改为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癫痫(autoimmune encephalitis-associated epilepsy,AEAE),有助于明确此类癫痫发作和脑炎之间的关系[8 ]。
我们通过检索文献,对ASSAE和AEAE这两个诊断实体的定义、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综述,以期能为神经科医生在临床上处理和应对自身免疫性病因有关的癫痫提供参考。
癫痫疾病临床诊治国外研究新进展
癫痫疾病临床诊治国外研究新进展癫痫是由于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而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其对患者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均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和影响。
本文综述了国外关于癫痫研究的新进展,望能为癫痫的治疗提供参考及研究。
标签:癫痫;致病新基因;影像学检查;治疗癫痫是由于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而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
由于异常放电的传递方式和起始部位的不同,导致其具有暂时性、突发性、反复性等特点,患者临床表现为:肢体抽搐、意识突然丧失、精神和行为障碍等。
目前,癫痫患者的治疗仍以药物为主。
在治疗过程中,既要用药物控制癫痫的发作,又要避免让患者产生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就需要及时、准确的诊断与合理规范的治疗。
本文结合国外最新文献,综述了癫痫病因、影像学检查、药物治疗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以供临床参考。
1、病因1.1癫痫性脑病致病新基因癫痫性脑病是发生在婴儿与儿童间的严重痉挛性疾病。
其会导致患儿智力障碍和发育迟缓。
墨尔本大学和费洛里研究所神经科学和心理健康的儿科神经学家,通过对500名患有癫痫性脑病的儿童基因进行基因测试等研究结果显示[1]:导致癫痫性脑病的基因突变在500名患者中发现52名(超出研究人群的10%)。
65个基因中发现有15个发生了基因突变,包括2个新基因,CHD2和SYNGAP1,这两个基因未曾发现会导致癫痫性脑病。
这些基因将会成为癫痫性脑病患儿的诊断性测试,使得家族基因咨询成为可能,从而减少婴儿或儿童早期癫痫性脑病。
1.2男性抗N -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常以癫痫发作起病抗N - 甲基- D - 天冬氨酸受体脑炎(NMDAR)脑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是一种与抗NMDAR受体抗体相关的边缘叶脑炎(LE)[2]。
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抗NMDAR受体脑炎,多发于患有卵巢畸胎瘤年轻女性患者,其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中枢性通气不足、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运动障碍等。
211028234_ALG13_基因变异致早发性婴儿癫痫性脑病一例
foraslow,progressiveenlargementofachronicsubduralhematoma?[J].YonseiMedJ,2007,48(2):210-217.[17]郭㊀雨,赵㊀凯,杨明飞.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机制及栓塞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21,37(6):637-639.[18]TempakuA,YamauchiS,IkedaH,etal.Usefulnessofinterventionalembolizationofthemiddlemeningealarteryforrecurrentchronicsub⁃duralhematoma:fivecasesandareviewoftheliterature[J].IntervNeuroradiol,2015,21(3):366-371.[19]MinoM,NishimuraS,HoriE,etal.Efficacyofmiddlemeningealarteryembolizationinthetreatmentofrefractorychronicsubduralhema⁃toma[J].SurgNeurolInt,2010,1:78.[20]AspelundA,AntilaS,ProulxST,etal.Adurallymphaticvascularsystemthatdrainsbraininterstitialfluidandmacromolecules[J].JExpMed,2015,212(7):991-999.[21]MandaiS,SakuraiM,MatsumotoY.Middlemeningealarteryemboli⁃zationforrefractorychronicsubduralhematoma.Casereport[J].JNeurosurg,2000,93(4):686-688.[22]BanSP,HwangG,ByounHS,etal.Middlemeningealarteryemboli⁃zationforchronicsubduralhematoma[J].Radiology,2018,286(3):992-999.[23]KanP,MaragkosGA,SrivatsanA,etal.Middlemeningealarteryembolizationforchronicsubduralhematoma:amulti⁃centerexperi⁃enceof154consecutiveembolizations[J].Neurosurgery,2021,88(2):268-277.[24]LinkTW,SchwarzJT,PaineSM,etal.Middlemeningealarteryembo⁃lizationforrecurrentchronicsubduralhematoma:acaseseries[J].WorldNeurosurg,2018,118:e570-e574.[25]FiorellaD,ArthurAS.Middlemeningealarteryembolizationforthemanagementofchronicsubduralhematoma[J].JNeurointervSurg,2019,11(9):912-915.[26]ChangCL,SimJL,DelgardoMW,etal.Predictingchronicsub⁃duralhematomaresolutionandtimetoresolutionfollowingsurgicalevacuation[J].FrontNeurol,2020,11:677.[27]CatapanoJS,KarahaliosK,SrinivasanVM,etal.Chronicheadachesandmiddlemeningealarteryembolization[J].JNeurointervSurg,2022,14(3):301-303.[28]ShotarE,MeyblumL,PrematK,etal.Middlemeningealarteryemboli⁃zationreducesthepost⁃operativerecurrencerateofat⁃riskchronicsub⁃duralhematoma[J].JNeurointervSurg,2020,12(12):1209-1213.[29]Enriquez⁃MarulandaA,Gomez⁃PazS,SalemMM,etal.Middlemenin⁃gealarteryembolizationversusconventionaltreatmentofchronicsub⁃duralhematomas[J].Neurosurgery,2021,89(3):486-495.[收稿日期㊀2022-10-05][本文编辑㊀余㊀军㊀韦㊀颖]本文引用格式曹德茂,段晓春,刘振生,等.微创穿刺联合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3,16(3):278-282.㊀㊀[关键词]㊀发育性癫痫性脑病;㊀基因变异;㊀ALG13基因㊀㊀[中图分类号]㊀R741㊀[文章编号]㊀1674-3806(2023)03-0282-04㊀㊀doi:10.3969/j.issn.1674-3806.2023.03.161 病例介绍患儿,女,7月龄,因 发现后仰动作2 3个月 于2020年7月于武汉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就诊㊂患儿入院前2 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后仰动作,伴双手上抬,蹬腿,成串或孤立发作,2 3串/日,2 3下/串,多在刚睡醒时发作,无发热,无吐泻㊂家长未注意,后因患儿不能抬头至武汉儿童医院康复科就诊,行视频脑电图检查提示高度失律,遂至神经内科就诊㊂患儿系第1胎第1产,足月自然分娩,出生体重3340g,母孕期无特殊病史,围生期无窒息㊁缺氧病史,无家族史㊂体格检查:身长64cm,体重8kg,头围43cm,神志清楚,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追视迟钝,找声源欠佳,难逗笑,竖头不稳,不能翻身,无主动抓握,不能独坐,扶站双下肢不持重,四肢正常,四肢活动自如,病理反射阴性㊂辅助检查:血常规㊁肝肾功能㊁心肌酶谱㊁电解质㊁甲状腺功能㊁25⁃羟维生素D正常,甲状旁腺素3 2pg/ml(正常值14 72pg/ml),血氨94μmol/L(偏高),乳酸6 29mmol/L(偏高),血氨基酸及尿有机酸检查正常㊂Gesell发育测试:适应性22分,大运动22分,精细动作15分,语言15分,个人社交22分;粗大运动功能评定:卧位与翻身10%,坐位0%,爬与跪0%,站立位0%,行走与跑跳0%,总分1 96分㊂视频脑电图检查:枕区优势节律稍慢,慢波活动增多;稍多量多灶性尖形慢波㊁尖波㊁棘慢波㊁棘波;监测到患儿1次成串痉挛㊁数次孤立痉挛发作㊂见图1㊂头颅MRI示双侧外侧裂㊁前纵裂及额部脑外间隙稍宽㊂入院后初步诊断为癫痫㊁婴儿痉挛症㊁发育迟滞,予以促皮质激素冲击治疗14d仍有发作,复查24h脑电图示异常婴儿脑电图,多量多灶性尖波㊁尖慢波㊁尖形慢波㊁慢波㊁快波节律;后头部突出;监测到成串或孤立性痉挛发作㊂出院后予强的松(17 5mg,每周减量2 5mg)和氨己烯酸(早晚各500mg)口服,仍有发作后加用托吡酯(早晚各37 5mg)口服㊂7个月后完善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㊂本研究通过武汉儿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伦理审查编号:2021R133⁃E02)及获得所有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㊂应用疾病基因靶向二代测序技术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遗传学相关基因分析,明确基因突变后用Sanger测序技术验证并明确突变的父母来源㊂检测结果发现患儿ALG13基因c.320A>G(p.N107S)位点的杂合错义突变㊂见图2㊂此突变为自发突变,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评级为可疑致病性变异㊂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umanGeneMutationData⁃base,HGMD)已报道与早发性婴儿癫痫性脑病36型(OMIM:300884)有关㊂患儿于武汉儿童医院门诊定期随访,随后加用丙戊酸钠㊁拉莫三嗪口服及生酮饮食治疗,逐渐减停氨己烯酸,发作约3个月1次,于2022年3月加用吡仑帕奈㊂患儿末次随访时间为2022年10月(2岁10月龄),至今8个月未观察到发作㊂目前口服丙戊酸钠[5ml,2次/d,约33 3mg/(kg㊃d)]㊁拉莫三嗪[(早5mg晚7 5mg,约1 0mg/(kg㊃d)]㊁托吡酯(减量中)及吡仑帕奈(1mg,睡前口服1次/d)㊂患儿体重12kg,11月龄抬头,不能独坐,不会说话,反应㊁认知和智力明显落后㊂复查视频脑电图示清醒期和睡眠期稍多量多灶性慢波㊁尖慢波㊁棘波㊁尖波㊁快波节律,右侧枕㊁顶㊁额及额中线区突出㊂图1㊀患者初诊时脑电图示痉挛发作(箭头所示)㊀ⓐ患儿ALG13基因c.320A>G(p.N107S)的杂合错义突变;ⓑ患儿父亲正常野生型;ⓒ患儿母亲正常野生型图2㊀患儿基因测序结果图2㊀讨论2 1㊀发育性癫痫性脑病(developmentalandepilepticencephalopathy,DEE)是一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而早发性婴儿癫痫性脑病是DEE最具破坏性的早发性癫痫之一,导致大脑功能逐渐下降㊂通常癫痫发作高峰期为6个月,并伴有严重的脑电图异常和发育迟缓或智力残疾[1]㊂DEE的潜在病因复杂多样,遗传性婴儿早期发病的DEE患者中的许多变异是偶发的㊂目前已报道与SCN1A㊁SCN8A㊁KCNQ2㊁MECP2㊁CDKL5及STXBP1等基因有关[2]㊂2 2㊀ALG13基因(OMIM:300776)位于Xq23上,与ALG14基因共同编码蛋白质形成尿苷二磷酸⁃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㊂该酶催化内质网N⁃糖基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3],N⁃糖基化对糖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㊂实验研究表明ALG13可能通过突触后膜影响抑制性突触传递[4]㊂ALG13在皮层和海马的神经元中高表达,在星形胶质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中几乎没有检测到,表明ALG13缺陷增加了癫痫的易感性[5]㊂ALG13基因变异首次在2012年被国外报道与X连锁先天性糖基化障碍Ⅰ型(congenitaldis⁃ordersofglycosylationtypeⅠ,CDG⁃Ⅰ)有关[6]㊂国内于2018年报道ALG13基因变异与婴儿痉挛症有关[7]㊂目前国内报道ALG13基因变异致早发性婴儿癫痫性脑病相关病例较少㊂2 3㊀ALG13基因变异类型中错义突变较常见㊂根据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目前已发现ALG13基因8个突变位点[包括c.320A>G(p.N107S)㊁c.280A>G(p.K94E)㊁c.3221A>G(p.Y1074C)㊁c.336A>G(p.W112X)㊁c.241G>A(p.A81T)㊁c.2915G>T(p.G972V)㊁c.50T>A(p.I17N)及c.207_209delAGA(p.E69del)],其中c.320A>G(p.N107S)为热点突变[7⁃9]㊂Datta等[10]总结37例ALG13基因c.320A>G(p.N107S)变异的患儿,仅1例为男性㊂此基因在女性癫痫性脑病中有重要作用,男性胚胎可能致死㊂Hamici等[11]推测这可能与女性X染色体非随机失活有关㊂本例女性患儿也为该热点杂合错义突变㊂2 4㊀目前ALG13基因变异类型与表型之间无关联,ALG13变异首次在1例男性患儿中被发现,突变位点为c.280A>G(p.K94E),关联疾病为CDG⁃Ⅰ,表现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发作㊁小头畸形㊁眼球震颤㊁双侧视神经萎缩㊁锥体外系症状㊁肝肿大㊁水肿和出血倾向,在1岁时病亡[6]㊂2012年报告了1例c.320A>G(p.N107S)位点变异的女性患儿,未发现诊断CDG⁃Ⅰ的相关证据,关联疾病为DEE,表现为癫痫痉挛发作㊁全面发育迟缓㊁肌张力减退及面部畸形[12]㊂ALG13基因变异的临床表型包括CDG⁃Ⅰ㊁早发性婴儿癫痫性脑病36型㊁Lennox⁃Gastaut综合征㊁婴儿痉挛症及运动障碍等[5,13]㊂Ng等[8]也报道了26例ALG13基因变异患儿均有发育迟滞,92%的患儿出现癫痫㊂ALG13基因变异患儿全面性发育迟缓㊂本例患儿以发育迟缓和癫痫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其Gesell发育评估及运动功能评定均提示发育迟缓㊂大多数报告的ALG13基因相关DEE患者为女性,平均于6 5个月出现癫痫发作,最常见的发作形式为痉挛发作,其次为强直发作㊂本患儿入院时7月龄行脑电图检查监测到痉挛发作,与之前报道一致㊂2 5㊀患儿入院后依据痉挛发作及脑电图监测结果,以促皮质激素冲击治疗14d后予氨己烯酸口服㊂在一项ALG13基因队列研究中,对于癫痫痉挛发作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优于氨己烯酸,但戒断期较长,对部分反复发作的患者使用多种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㊁托吡酯㊁左乙拉西坦㊁拉莫三嗪㊁氯巴占等)均表现出广泛的耐药性,66 6%(8/12)的患儿使用生酮饮食后发作改善[8]㊂本例患儿因严重腹泻停用生酮饮食,同时表现出药物难治性,但加用吡仑帕奈后有改善㊂吡仑帕奈是一种AMPA(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acid)受体拮抗剂,它通过靶向突触后膜谷氨酸活动抑制兴奋性递质传递[14],这可能与ALG13影响突触后膜抑制性神经递质相关,但目前尚未有相关研究证实㊂经过2年余随访,本例患儿运动功能稍好转,但智力发育仍落后,这表明DEE对大脑的破坏严重㊂ALG13基因变异导致的癫痫性脑病起病早,大多预后不良,智力发育严重受损,对抗癫痫药物效果差,仅少部分可控制发作㊂基因检测是诊断该病最主要的方法,有条件可行转铁蛋白电泳检查评估是否有糖基化障碍㊂目前国内外报道病例数较少,其治疗及预后还需进一步研究㊂参考文献[1]HwangSK,KwonS.Early⁃onsetepilepticencephalopathiesandthediagnosticapproachtounderlyingcauses[J].KoreanJPediatr,2015,58(11):407-414.[2]HuC,LiuD,LuoT,etal.Phenotypicspectrumandlong⁃termout⁃comeofchildrenwithgeneticearly⁃infantile⁃onsetdevelopmentalandepilepticencephalopathy[J].EpilepticDisord,2022,24(2):343-352.[3]AverbeckN,Keppler⁃RossS,DeanN.MembranetopologyoftheAlg14endoplasmicreticulumUDP⁃GlcNActransferasesubunit[J].JBiolChem,2007,282(40):29081-29088.[4]HuoJ,RenS,GaoP,etal.ALG13participatesinepileptogenesisviaregulationofGABAAreceptorsinmousemodels[J].CellDeathDiscov,2020,6(1):87.[5]GaoP,WangF,HuoJ,etal.ALG13deficiencyassociatedwithincreasedseizuresusceptibilityandseverity[J].Neuroscience,2019,409:204-221.[6]TimalS,HoischenA,LehleL,etal.Geneidentificationinthecon⁃genitaldisordersofglycosylationtypeⅠbywhole⁃exomesequencing[J].HumMolGenet,2012,21(19):4151-4161.[7]郭淑芳,何㊀文,敦㊀硕,等.ALG13基因突变致婴儿痉挛症1例及文献复习[J].发育医学电子杂志,2018,6(4):242-246.[8]NgBG,EklundEA,ShiryaevSA,etal.Predominantandnoveldenovovariantsin29individualswithALG13deficiency:clinicaldescrip⁃tion,biomarkerstatus,biochemicalanalysis,andtreatmentsugges⁃tions[J].JInheritMetabDis,2020,43(6):1333-1348.[9]郎长会,杨㊀莹,牛雪阳,等.ALG13基因变异相关先天性糖基化缺陷Ⅰ型4例临床特点[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0,35(14):1102-1104.[10]DattaAN,Bahi⁃BuissonN,BienvenuT,etal.Thephenotypicspec⁃trumofX⁃linked,infantileonsetALG13⁃relateddevelopmentalandepilepticencephalopathy[J].Epilepsia,2021,62(2):325-334.[11]HamiciS,BastakiF,KhalifaM.Exomesequenceidentifiedac.320A>GALG13variantinafemalewithinfantileepilepticencephalopathywithnormalglycosylationandrandomXinactivation:reviewoftheliter⁃ature[J].EurJMedGenet,2017,60(10):541-547.[12]deLigtJ,WillemsenMH,vanBonBW,etal.Diagnosticexomesequen⁃cinginpersonswithsevereintellectualdisability[J].NEnglJMed,2012,367(20):1921-1929.[13]GalamaWH,Verhaagen⁃vandenAkkerSLJ,LefeberDJ,etal.ALG13⁃CDGwithinfantilespasmsinamalepatientduetoadenovoALG13genemutation[J].JIMDRep,2018,40:11-16.[14]PotschkaH,TrinkaE.Perampanel:Doesithavebroad⁃spectrumpoten⁃tial?[J].Epilepsia,2019,60Suppl1:22-36.[收稿日期㊀2022-12-06][本文编辑㊀韦㊀颖]本文引用格式晏㊀爽,孙㊀丹.ALG13基因变异致早发性婴儿癫痫性脑病一例[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3,16(3):282-285.㊀㊀[关键词]㊀甲状腺癌;㊀肺结节;㊀鸟分枝杆菌㊀㊀[中图分类号]㊀R736㊀[文章编号]㊀1674-3806(2023)03-0285-03㊀㊀doi:10.3969/j.issn.1674-3806.2023.03.171 病例介绍患者,女,47岁,因 发现肺结节2年,肺结节切除术后1个月 于2021年4月收治于北京胸科医院㊂2019年7月患者行甲状腺癌术前检查时胸部CT平扫发现左肺上叶小结节,直径约0 5cm,建议复查㊂患者偶有胸闷,无发热㊁咳嗽㊁咳痰㊁气促㊁胸痛㊁咯血等不适,体重未见明显下降㊂2019年8月行 甲状腺癌根治术 ,术后病理示:甲状腺乳头状癌伴颈淋巴结转移㊂2019年11月于北京核工业医院行131I⁃NaI80mCi内放射治疗,治疗后131I⁃全身显像示:考虑颈部少量残余甲状腺组织(见图1ⓐ)㊂其后规律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抑制及替代治疗,院外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示促甲状腺激素抑制达标,甲状腺球蛋白及抗体㊁颈部彩超未见异常㊂2021年3月复查胸部CT平扫示:左肺上叶结节,大1 4cmˑ2 1cmˑ3 2cm㊂结节较前明显增大㊂行胸部CT增强扫描示:左肺上叶结节大2 1cmˑ1 5cm,考虑恶性㊂复查131I⁃全身显像示:未见131I⁃NaI异常摄取增高灶(见图1ⓑ)㊂遂进一步行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示:左肺上叶代谢增高结节影,大2 0cmˑ1 6cm,SUVmax8 6,结节边缘可见分叶及毛刺影,牵拉邻近肋胸膜,考虑原发性肺癌,见图2㊂外科建议手术治疗㊂术前检查示:血常规:白细胞12 23ˑ109/L,淋巴细胞10 2%,中性粒细胞66 1%,嗜酸细胞0,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 53ˑ109/L,嗜酸细胞绝对值0ˑ109/L,其他指标正常㊂超敏C反应蛋白2 52ng/L㊂血沉12mm/h㊂肌红蛋白16 7ng/ml㊂肝肾功能及血电解质检查结果:总蛋白57 5g/L,白蛋白31g/L,其他指标正常㊂肿瘤标志物CEA㊁AFP㊁CA125㊁CA199㊁CA153㊁鳞状上皮癌抗原㊁细胞角蛋白19片段㊁铁蛋白㊁胃泌素释放肽前体㊁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均正常㊂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存在肿瘤细胞可能性小㊂结核杆菌抗体(-)㊂2021年3月行 胸腔镜下左肺上叶楔形切除术 ,术后病理结果示:左肺上叶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mycobacteria,NTM)感染(鸟分枝杆菌)㊂分枝杆菌分子病理检测结果:TB⁃DNA(-)㊂分枝杆菌基因检测(+,鸟分枝杆菌),见图3㊂最终诊断为 左肺上叶楔形切除术后㊁肺NTM病(鸟分枝杆菌)㊁甲状腺乳头状癌根治术后㊁131I⁃NaI治疗后㊁甲状腺功能减退㊁低蛋白血症 ㊂2021年4月患者于北京胸科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后予阿奇霉素(5g/d)+利福平(0 3g/d)+乙胺丁醇(0 75g/d)抗鸟分枝杆菌感染治疗至今,复查胸部CT㊁监测血常规㊁肝肾功。
癫痫发生机制的细胞生物学研究
癫痫发生机制的细胞生物学研究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性疾病,它的特点是反复发作性的脑部异常放电引起的症状,如抽搐、意识丧失、失语、幻觉等。
在目前已知的成千上万的癫痫患者中,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解决癫痫发生机制的本质问题。
癫痫的发生机制极其复杂,涉及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调节、离子通道的变化、神经传递物质的释放等多种生理和病理学的问题,不仅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与探索,在细胞生物学领域方面更有其深层次的研究意义。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探讨癫痫发生机制的细胞生物学研究。
1. 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的调节及其在癫痫中的作用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是影响癫痫的重要因素之一。
信号传递的过程中,神经元之间会出现不均衡的兴奋和抑制,从而导致癫痫发作。
研究发现,神经元通常会分化为两类,即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
其中,兴奋性神经元在神经元网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能通过释放兴奋性神经传递物质来协调神经元网络的活动。
抑制性神经元则能通过释放抑制性神经传递物质来平衡神经元的活动,从而保持神经元网络的稳定。
当神经元活动受到抑制性神经元过度影响或兴奋性神经元不足影响时,会出现神经元活动不协调的情况,导致癫痫的发生。
这种现象在近几年的癫痫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究。
2. 离子通道变化与癫痫发生的关系离子通道的活性调节对于神经元的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神经元的膜电位和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异,能够依靠离子通道的开放关键来调节,进而实现神经元的信号传递。
在癫痫发生时,离子通道的活性发生了变化,导致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发生了错位。
此时,过度的兴奋性会导致神经元的过度放电,难以被抑制,从而使得癫痫的发作。
离子通道变化与癫痫发生的关系在研究癫痫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不断地探究和解剖离子通道的本质,可以更好地理解癫痫发生的机制。
3. 神经传递物质的释放和癫痫的发生神经传递物质的释放也是影响癫痫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神经元活动和信号传递过程中会涉及到各种神经传递物质的释放,这些神经传递物质会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从而影响癫痫的发生。
SZT2基因突变所致儿童难治性癫痫3例报告
SZT2基因突变所致儿童难治性癫痫3例报告李洁玲;曹洁【摘要】目的报道3例SZT2基因突变所致难治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分析总结3例SZT2基因突变所致难治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 .结果男2例,女1例,分别于4月龄、10月龄及18月龄时出现难治性癫痫,伴有智力运动发育落后、特殊面容(高前额、睑裂下斜、眼睑下垂、弓形眉)、四肢肌张力低下、头围增大等,均有严重的癫痫性脑病表现,其中1例男性患儿(10月龄发病)因反复惊厥死亡.3例患儿基因检测结果均提示SZT2基因突变.结论对无明显诱因出现难治性癫痫伴有智力运动发育落后的患儿应尽早完善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年(卷),期】2019(037)004【总页数】4页(P288-291)【关键词】SZT2基因突变;难治性癫痫;智力运动发育落后;癫痫性脑病【作者】李洁玲;曹洁【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科全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科全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0【正文语种】中文癫痫是儿童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其中约20%~30%的患儿为难治性癫痫,难治性癫痫对抗癫痫药物疗效差,反复癫痫发作,难以控制。
难治性癫痫目前尚无明确定义,国内将难治性癫痫定义为:频繁的癫痫发作至少每月4次以上,应用适当的第一线抗癫痫药物正规治疗,且血药浓度在有效范围内,至少观察2年仍不能控制发作,影响日常生活,无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占位性病变[1]。
难治性癫痫的病因繁多,甚至部分病因尚不完全明确,随着基因技术的日新月异,发现越来越多的基因突变与难治性癫痫有关。
本文主要讨论SZT2基因突变所致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特点。
1 临床资料例1,男,4月龄,因“4天内惊厥3次”入院。
SCN9A基因突变癫痫患儿基因型与表型分析
SCN9A基因突变癫痫患儿基因型与表型分析
SCN9A基因突变是一种与癫痫相关的基因突变,该突变会导致钠离子通道的异常,从
而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
本文将对SCN9A基因突变癫痫患儿的基因型与表型进行
分析。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特征为反复发作的意识障碍、痫样发作及癫痫持续
状态。
SCN9A基因突变是一种与癫痫相关的突变,可以通过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到。
该基因
突变主要影响钠离子通道的功能,导致神经元的过度兴奋和抑制的缺失,从而使癫痫发作
的机会增加。
研究显示,SCN9A基因突变与癫痫的发生和临床特征有一定的关联。
一项研究表明,SCN9A基因突变患者中的表型以全面性癫痫为主,表现为多次和多种类型的癫痫发作,同
时伴有认知和行为异常。
该基因突变还与发作性昏厥、自主神经异常以及急性疼痛等其他
疾病有关。
不同的SCN9A基因突变会导致不同的表型特征。
一项研究发现,某些SCN9A基因突变
会导致癫痫持续状态的发生,而其他突变则主要表现为常见的癫痫发作。
一些研究还发现,SCN9A基因突变可能与治疗抗癫痫药物的效果有关,某些患者对某些药物的反应不佳,可
能是基因突变导致的。
对于SCN9A基因突变癫痫患儿的治疗,个体化治疗策略十分重要。
根据不同的基因型
和表型特征,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一些复杂的表型,如严重的
认知和行为障碍,可能还需要辅助治疗,如康复训练和行为疗法等。
癫痫致病性基因突变研究进展2024PPT
KCNT1基因突变通常表现为婴儿癫痫伴游走性局灶发作,早发性肌阵挛性脑病等。
KCNT2突变相关癫痫
KCNT2基因突变可导致严重的癫痫表型如新生儿癫痫性脑病。
KCNT1和KCNT2突变相关药物治疗
KCNT1和KCNT2突变相关的癫痫患儿对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药物反应良好。
KCNT1突变相关癫痫治疗
GLUT1缺陷综合征是由SLC2A1基因突变引起的,该基因负责编码通过血脑屏 障转运葡萄糖的转运体。
GLUT1缺陷综合征的治疗方式
轻度的GLUT1缺陷综合征对传统的AEDs反应良好,但难治性癫痫患者则需要 使用生酮饮食控制发作并恢复认知功能。
吡哆醇依赖性癫痫的治疗
吡哆醇依赖性癫痫的识别
01
早期识别吡哆醇依赖性癫痫很重要,及时进行的吡哆醇治疗不仅对
SCN8A基因突变相关癫痫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癫痫
KCNQ2和KCNQ3突变与良性家族性新生儿癫痫有关,一般在出生后几天内出 现癫痫发作。
KCNQ2和KCNQ3相关新生儿癫痫性脑病
KCNQ2和KCNQ3突变也会导致严重的表型,如新生儿癫痫性脑病,这类疾病 一般在新生儿期发病,但也有可能在婴儿期发病。
基因检测指导治疗
5′-磷酸吡哆醛治疗的效果
5′-磷酸吡哆醛是治疗5′-磷酸吡哆醛 氧化酶缺乏症的有效药物。
早期识别和治疗的重要性
未能及时识别并治疗5′-磷酸吡哆醛 氧化酶缺乏症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 果。
感谢观看
癫痫致病性基因突变研究进 展
汇报人:小冰 2024年07月09日
目录Contents
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 NMDA受体基因突变
钾离子通道基因突变 先天性代谢异常相关癫痫
癫痫基因检测原理
癫痫基因检测原理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
基因检测是一种有效的筛查和诊断癫痫的方法,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基因检测可以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组序列,发现与癫痫相关的基因突变或多态性。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个与癫痫相关的基因,如SCN1A、SCN2A、KCNQ2、KCNQ3等。
这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导致离子通道功能异常,从而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引发癫痫发作。
其次,基因检测可以帮助确定癫痫的遗传模式。
癫痫的遗传模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染色体连锁遗传、线粒体遗传等。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确定患者的遗传模式,有助于指导家族遗传咨询和遗传风险评估。
最后,基因检测可以为癫痫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一些基因突变与特定的抗癫痫药物敏感性或耐药性有关,通过基因检测可以预测患者对某些药物的反应情况,从而指导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的调整。
此外,基因检测还可以为癫痫的手术治疗提供依据,如确定手术适应症、手术范围和手术后的预后评估等。
总之,基因检测是一种有效的筛查和诊断癫痫的方法,其原理涉及基因突变、遗传模式和个体化治疗等方面。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为癫痫的早期诊断、家族遗传咨询和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有助于提高癫痫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癫痫型脑病的基因研究进展摘要:癫痫性脑病(epileptic encephalopathies,EEs)是癫痫性异常导致进展性脑部功能障碍,是一种儿童期常见的脑部疾病,以多种严重的癫痫症候群为特征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性疾病。
EES病因尚不明确,多数研究将病因指向癫痫基因,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基础上综述癫痫基因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癫痫型脑病;基因;突变Genetic research advances in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 Abstract: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 (epileptic encephalopathies, EEs) is epileptic defect in advanced brain dysfunction, is a common childhood disease of the brain, is characterized by a variety of severe epilepsy syndrome function disorder of the nervous system.The etiology of EES is not clear. Most studies point to epilepsy gen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pilepsy genes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Keywords: epilepsy encephalopathy;Genes;mutationEEs是发生在婴儿和儿童的严重痉挛性疾病,首次发病多见儿童、青年时期,男性高于女性[1],癫痫儿童死亡率是成人的10倍[2],然而癫痫型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3],年龄依赖性是EES的共同特征,早发性癫痫性脑病(early-onset epileptic encephalopathies,EOEE)包括早发性肌阵挛脑病(early myoclonic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EMEE)、大田原综合征(Ohtahara syndrome,OS)、婴儿恶性游走性部分性癫痫(malignant migrating partialseizures in infancy,MMPSI)、West综合征及Dravet综合征。
目前临床仍局限于对症治疗,近年来的研究将癫痫病因指向基因突变和全基因拷贝数变异,虽然缺乏确切的数据和对应的基因型-表型关系,但是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对癫痫型脑病基因研究逐渐明朗,目前发现多种基因变异可导致癫痫型脑病的发生。
1.癫痫型脑病的基因研究EEs主要是由于癫痫发作或者癫痫间隙频繁放电引起,婴幼儿时期的癫痫型脑病影响大脑发育,突触可塑性形成以及神经环路形成,可导致认知、运动功能发育迟缓,智力发育迟缓、孤独症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
有研究显示70%的癫痫病因与遗传因素有关[4],目前癫痫基因研究进展速度较快,有一部分基因筛查已经在临床开展。
基因研究技术从早期的微阵列技术发展到二代基因测序技术,现代的全外显子测序(whole-exome sequenc⁃ing,WES)与全基因组测序,加速了癫痫基因的检出率,对癫痫基因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基于目标捕获的WES 技术将为EES基因研究提供有力证据[5]。
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有几十个基因与EEs相关,而且到目前为止,很难找到一个共同机制来解释EEs[6]。
1.1 STXBP1突触融合蛋白结合蛋白1基因(STXBP1)位于9q34.1编码STXBP1蛋白,遗传方式为显性遗传,在神经元中表达,调节神经元钙通道敏感性,负责突触间神经递质的释放,促进突触囊泡的沉淀与膜融合,参与突触囊泡循环。
STXBP1致EES机制为该蛋白质通过结合syntaxin-1A(STX1A)调节突触小泡融合和神经递质释放,改变其构象并调节SNARE复合物【7】。
在蛋白质水平,该突变导致STXBP1的结构域3b和结构域2的部分完全丧失。
STXBP1(munc18 - 1)突变与各种类型的癫痫有关,目前已发现的STXBP1基因突变有32个杂合突变类型,主要发生在生命早期。
Milh等[8]对52位早期癫痫脑病患儿进行基因筛查,MRI 脑皮质检查和阴性代谢筛查,记录标准脑电图和视频脑电图,52例患儿中包括38例Ohtahara综合征,结果发现5种新的STXBP1突变,所有出现突变的患者都表现出Ohtahara综合征,提示STXBP1基因突变是Ohtahara综合征的可能病因。
Saitsu[9-10]同样在患有Ohtahara综合征中发现STXBP1突变,另一项研究显示Ohtahara综合征患儿在婴儿晚期癫痫发作停止、脑电图表现为阵发性活动继而出现快节律,强烈提示STXBP1基因突变。
然而Deprez等[11]在106例癫痫发作性脑病患者中发现了6例STXBP1畸变,没有一例STXBP1基因突变被诊断为Ohtahara综合征,由此可见STXBP1在Ohtahara综合征的特异性并不明确。
1.2 CDKL5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样-5(Cyclin-dependent kinase like 5,CDKL5)位于Xp22.13,其基因异常导致早期癫痫性脑病,主要累及女童,以生命早期难治性惊厥为特点,随着年龄增加可出现Rett样症状,例如咬手指等刻板动作、自闭症、大脑发育缓慢、睡眠障碍、过度换气等,MRI可见白质内高强信号。
CDKL5致EES机制目前尚无定论,CDKL5基因突变在女性早期癫痫脑病患儿中发病率为9-28%[12-13]。
Melani[14]对6例EEs患儿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和基因检测,其中2例患有癫痫性痉挛,4例患有固定型复杂的癫痫发作模式,5例患儿CDKL5基因异常,CDKL5异常患儿均为女童。
虽然CDKL5为X染色体基因,但是在部分男性癫痫脑病患儿中也发现CDKL5基因突变,Liang Jao-Shwann[15]对125例EEs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发现5%的男性患者和14%的癫痫性脑病女性患者有CDKL5改变,Bahi-Buisson[12]认为表型异质性与基因突变的性质或位置无关,或与x染色体失活的模式有关,Liang Jao-Shwann[15]认为女性CDKL5基因异常频率高于男性原因可能为女性有两个X染色体。
1.3 SPTAN1SPTAN1基因位于9q33.3-q34.11,在调节突触结构稳定性、脊髓和运动神经的髓鞘化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SPTAN1异常在West syndrome(WS)中被发现,患儿伴有髓鞘形成减少,不良的视觉注意力,以及发育迟缓。
Campbell[16]研究了10位9q34.11区域的DNA拷贝数丢失的儿童,10位患儿中4例为EES,10位儿童都表现出中重度语言障碍,3例出现斜视,10例肌张力减退,部分出现张力亢进或共济失调,10例患者均出现中至重度自闭倾向,6例MRI示脑部发育不良,其中1例髓鞘发育迟缓,2例小垂体,3例Chiari一类畸形,脑电图显示1例多病灶异常放电,7例中度生理缺陷,1例小脑患者,1例胃肠道畸形,基因检测显示5位患儿9q34.11区域SPTAN1杂合子内缺失,提示SPTAN1突变与早期的顽固性癫痫发作之间的因果关系。
Saitsu[17]报道了日本两例患有早期严重痉挛的儿童,两名患儿的脑MRI显示严重的脑血管萎缩,白质减少,脑干、脑组织发育不全,胼胝体减少,在三个被试者中,1个SPTAN1和STXBP1杂合,临床表现与STXBP1突变的患儿相似,如早期的痉挛,脑电图抑制-爆发模式,之后过渡到West syndrome,严重发育迟缓,提示SPTAN1突变导致癫痫型脑病,可能的机制为病理聚合α/β血红蛋白形成和异常轴突起始段完整性受损造成SPTAN1突变。
1.4 ARXARX基因染色体位于Xp22.13,ARX蛋白不仅控制神经节内隆起的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切向迁移,而且还可以诱导从皮层下的脑室区的径向迁移[18]。
ARX 基因变异主要累及男孩,至今已有44种不同的突变类型被报道,常见于Ohtahara 综合征或早期婴儿癫痫性脑病(EIEE)抑制破裂,Ohtahara综合征是最严重和最早的与年龄相关的癫痫性脑病,该综合征的特点是早期发作性痉挛,与严重持续的突发活动模式有关,导致了癫痫顽固性发作和严重的智力迟钝。
ARX致EES 突变的机制尚不清楚,Pavone[19]在Ohtahara综合征患儿中发现了至少4种基因的特异性突变,其蛋白产物在较低的大脑神经元和神经元间发挥必不可少的功能,包括线粒体呼吸链在与EIEE无关的个体中被识别:(1)Xp22.13(EIEE - 1变异)的ARX(与aristaless关联的)homeobox基因;(2)Xp22(eiee - 2变种)CDKL5(SYK9)基因;(3)11p15.5(eiee - 3变种)的SLC25A22(GC1)基因;(4)Stxbp1(munc18 - 1)基因9q34 - 1(eiee - 4变种)。
Shin[18]研究了一个X连接无脑回伴有生殖器异常的婴儿,发现该患儿大脑氨基丁酸能神经元亚群中出现ARX基因突变,同时在神经元细胞迁移标志物化学反应试验中发现含有谷氨酸脱羧酶和钙蛋白的细胞在新皮质中明显减少。
1.5 PCDH19粘附蛋白19基因(Protocadherin 19,PCDH19,OMIM number 300460),在神经元高度表达的跨膜蛋白,可能参与调节钙离子依赖细胞粘附和神经元的连接,至今作用机制不明。
PCDH19和SCN1A突变的患者有非常相似的临床特征,包括早期发热或不伴发热,发育缓慢和语言、行为障碍,认知退化,可导致多态性癫痫发作,特别是罕见的肌阵痉挛,主要累及女性,男性也可发病。
Depienne Christel[20]在Dravet综合征(Dravet syndrome,DS)患儿中发现一名男性患儿PCDH19基因的染色体Xq22.1的半合子缺失,同时在11名女性患者中发现9个不同的点PCDH19基因突变(4个错义和5个剪切突变),提示PCDH19在癫痫性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其它基因KCNQ2和KCNQ3基因突变对家族性新生癫痫(BFNS)具有一定的影响,Sarah[21]对80例不明原因癫痫发作及相关精神运动阻滞患者进行KCNQ2和KCNQ3突变分析,8例(10%,8/80)出现异合KCNQ2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