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泥沙河流水质模型研究

合集下载

《2024年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研究》范文

《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黄河作为中国的第二长河,其源区的水沙变化对流域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黄河源区的河流泥沙变化日益显著,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利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对黄河源区的河流泥沙变化进行深入研究,为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本研究选取黄河源区为研究区域,涉及青海、甘肃、四川三省的多个县市。

研究所需数据包括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地形数据、水文泥沙数据等。

其中,气象数据来自国家气象局,土壤和地形数据来自地理空间数据云,水文泥沙数据则通过实地观测和历史资料收集获得。

三、SWAT模型构建与应用SWAT模型是一种分布式水文模型,能够模拟流域的水文循环过程,包括降水、蒸发、径流、泥沙等。

本研究首先根据研究区域的地理、气候、土壤等特征,构建了SWAT模型。

模型构建过程中,对参数进行了率定和验证,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模型应用方面,我们利用SWAT模型对黄河源区的河流泥沙变化进行了模拟和分析。

通过设置不同的气候情景和人类活动情景,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流泥沙变化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利用历史数据对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1. 河流泥沙变化趋势根据SWAT模型的模拟结果,我们发现黄河源区的河流泥沙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趋势。

总体上,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河流泥沙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其中,人类活动对河流泥沙的影响更为显著,主要表现为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导致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加剧。

2.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设置不同的气候情景和人类活动情景,我们发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流泥沙变化的影响不同。

气候变化主要影响降雨量和温度等气象因素,进而影响河流的径流量和泥沙量。

而人类活动则主要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增加地表覆盖等途径影响河流泥沙量。

《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研究》范文

《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研究》范文

《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黄河作为中国的第二长河,其源区的水沙变化对于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黄河源区的河流泥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本研究采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对黄河源区的河流泥沙变化进行研究,以期为黄河的治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本研究区域为黄河源区,包括青海省境内的多个流域。

研究所需的数据包括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地形数据、水文数据等。

其中,气象数据和土壤数据主要来源于相关气象站和土壤普查数据,地形数据和水文数据则通过遥感技术和实地测量获得。

三、SWAT模型应用SWAT模型是一种分布式水文模型,能够模拟流域的水文循环过程和泥沙运动过程。

本研究将SWAT模型应用于黄河源区,通过模型参数的调整和优化,使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该地区的实际水文过程。

在模型应用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了泥沙模块的运行,通过调整模型参数,使模型能够准确模拟河流的泥沙输移过程。

四、河流泥沙变化分析基于SWAT模型模拟的结果,我们对黄河源区的河流泥沙变化进行了分析。

首先,我们分析了河流泥沙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泥沙浓度在枯水期较高,丰水期较低;在空间上,上游地区的泥沙浓度较高,下游地区较低。

其次,我们分析了河流泥沙变化的原因,发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主要原因。

气候变化导致降雨量和温度的变化,从而影响河流的径流量和泥沙输移;人类活动则主要通过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水利工程建设等方式影响河流的泥沙输移。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本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黄河源区的河流泥沙变化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SWAT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该地区的河流泥沙输移过程;河流泥沙的时空分布特征为上游高、下游低,枯水期高、丰水期低。

针对黄河源区的河流泥沙变化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预测,及时掌握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其次,加强土地利用/覆被管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结构,减少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再次,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提高水利工程的防洪减灾能力;最后,加强河流泥沙监测和治理,定期对河流泥沙进行监测和评估,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减少河流泥沙的输移。

多泥沙河流水环境演变规律及仿真系统研究的开题报告

多泥沙河流水环境演变规律及仿真系统研究的开题报告

多泥沙河流水环境演变规律及仿真系统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多泥沙河流水环境演变规律及仿真系统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系统和河流水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在高山河流、沙漠河流和低平原河流等不同类型的河流中,泥沙是水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悬浮物浓度和运动状态直接影响着河流水环境的演变规律。

因此,研究不同泥沙水环境下河流水文、水力以及重力输沙、搬运、沉积等环节的变化规律对于预测和管理河流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同时,基于数值模拟技术的河流水环境仿真系统也成为了研究河流演变规律的重要手段。

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快速、精确地模拟泥沙对河流水环境的作用机制,揭示河流演变机理。

因此,开发一种多泥沙河流水环境仿真系统,既能够良好地刻画不同泥沙条件下河流水环境的演变规律,又能够端到端地模拟流域水文循环、泥沙输移、水力输沙、搬运、沉积等复杂过程,具备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研究内容:本研究计划围绕多泥沙河流水环境演变规律及仿真系统开展以下研究内容:1. 基于流场理论的多泥沙河流水环境演变规律研究本研究将利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数值模拟方法,针对不同泥沙条件下河流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水流速度和泥沙输移规律进行模拟和分析。

通过研究不同泥沙浓度条件下河流水环境的演化规律,揭示泥沙的输移规律、搬运泥沙、沉积、侵蚀的机理,并分析不同物理因素对于泥沙输移的影响。

2. 多泥沙河流水环境仿真系统建设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计划建立一套多泥沙河流水环境仿真系统,涵盖流域水文循环、河流水力学、泥沙输沙、搬运、沉积等环节。

系统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以三维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多泥沙河流的演变过程,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可视化工具和预测参考。

3. 系统验证和应用示例分析本研究将利用已有的实测数据,通过仿真系统进行模拟和验证,评估系统预测精度和模拟效果。

同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的泥沙为研究对象,针对这些泥沙环境下的河流生态环境及其演变规律进行应用示例分析,为生态环境管理和河流保护提供预测参考和决策支持。

《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研究》范文

《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研究》范文

《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黄河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其源区河流的泥沙变化对于河流的生态环境、水资源利用和防洪减灾等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黄河源区的河流泥沙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给黄河的水质和水量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本研究采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对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黄河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黄河源区作为研究对象,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2. SWAT模型简介SWAT模型是一种分布式水文模型,具有较好的物理基础和空间可扩展性,被广泛应用于河流泥沙研究领域。

本研究采用SWAT模型对黄河源区进行泥沙变化研究。

3. 研究方法(1)数据收集:收集黄河源区的气象、土壤、地形、植被等数据。

(2)模型构建:根据收集的数据,构建SWAT模型,并设置模型参数。

(3)模型验证:通过历史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4)情景模拟:利用SWAT模型对不同情景下的河流泥沙变化进行模拟分析。

三、模型应用与结果分析1. 模型应用本研究将SWAT模型应用于黄河源区的河流泥沙变化研究,通过对模型参数的调整和优化,实现了对研究区域的精准模拟。

2. 结果分析(1)时空分布特征:通过SWAT模型的分析,我们发现黄河源区河流泥沙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

具体表现为泥沙含量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时间上则呈现出季节性变化。

(2)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情景下的模拟结果,我们发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影响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的主要因素。

其中,气候变化主要影响降水和温度等水文要素,从而影响河流泥沙的生成和输移;人类活动则主要通过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水利工程等手段影响河流泥沙的分布和输移。

水利工程中的泥沙流动模拟研究

水利工程中的泥沙流动模拟研究

水利工程中的泥沙流动模拟研究简介水利工程是为了改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环境而进行的工程项目。

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泥沙的管理,因为泥沙运动会对河流、水库和水环境产生意义重大的影响。

因此,泥沙流动模拟研究在水利工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1. 泥沙运动的形成和作用泥沙是由于风蚀、水力作用或人类活动而携带并运动的细粒土壤颗粒。

在河流中,泥沙会对河道及其周围地区的土地造成严重破坏。

泥沙流动主要对水流造成的影响包括增加水流的底部摩擦阻力、进一步侵蚀河道底部、改变河道形态、降低水库储水容量等。

2. 泥沙运动模拟研究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泥沙运动的规律,水利工程师和研究人员采用了各种模拟研究方法。

其中,数值模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模拟泥沙在水体中的运动和分布。

这些模型基于流体力学、沉积学以及土壤力学等学科的原理,通过计算机模拟泥沙运动的动力学特征,预测其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3. 泥沙流动模拟研究的应用泥沙流动模拟研究在水利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模拟分析,可以预测泥沙在水库中的沉积情况,有助于合理规划水库的长期蓄水量和供水安全。

此外,泥沙流动的模拟还可以预测河道侵蚀和泥沙淤积的程度,从而指导河道疏浚和维护工作。

此外,对于防洪工程的设计和沿海工程的规划,泥沙流动模拟也可以提供重要的数据和信息。

4. 泥沙流动模拟研究面临的挑战虽然泥沙流动模拟研究在水利工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泥沙流动的过程十分复杂,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水流速度、沉积物特性和河床形态等等。

因此,建立精确的模型需要大量的现场数据和实验验证。

此外,泥沙流动的模拟还受到计算能力和数值计算方法的限制,需要进一步的技术和方法改进。

结论泥沙流动模拟研究是水利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

通过模拟分析泥沙运动的特性和规律,可以为水利工程的设计和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然而,研究人员还需要进一步突破技术和方法上的限制,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

河流水环境中水质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河流水环境中水质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河流水环境中水质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概述:河流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也是人类生活和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河流水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污染问题。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河流水质,水质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讨论河流水环境中水质模型的构建方法以及它们在应用中的意义。

一、水质模型的构建方法1. 数据收集与处理:构建水质模型的第一步是收集相关的水环境数据。

这包括水质监测数据、气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

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例如数据清洗、插值等,以消除噪声和填充缺失值。

2. 模型选择与建立:在水质模型的选择上,常用的方法包括统计模型、物理模型和数据驱动模型。

统计模型通过建立统计关系来描述水质变化的规律;物理模型基于物理过程来模拟水质变化;数据驱动模型则基于大量的输入与输出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模型构建。

3. 参数估计与校准:在建立模型后,需要进行参数估计与校准。

参数估计即利用已知数据对模型中的未知参数进行估计;校准过程则是比较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对模型进行修正和优化。

二、水质模型在应用中的意义1. 环境管理与保护:水质模型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了解河流水质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为环境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可以预测不同污染源的排放对水质的影响,优化环境管理措施,减少污染物的输入和传输,保护河流水质。

2.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水质模型可以用于研究河流水环境的复杂水文过程和污染物迁移过程,为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提供指导。

模型可以评估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帮助决策者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分配方案,确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保护。

3. 水灾害防治:水质模型可以用于河流水环境中的洪水预报和水灾害防治。

通过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可以对河流水位、溃坝、城市排水系统等情况进行模拟和预测,提前做好灾害预警和防范措施,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和对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

水环境中泥沙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分析

水环境中泥沙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分析

泥沙吸附模式的建立是为了对泥沙吸附过程进 行定量的描述和分析,采用污染物在水沙两相 间的分配量及相应系数,对泥沙吸附量和吸附 时间过程分别建立数学描述方程。主要包括三 种吸附模型方程:Henry模型、Langmuir模型和 Freandish模型(P121)。这三种模型都有严格 的理论基础并可以用统计热力学的方法进行推 导,也得到了大量研究成果的证明。三种模型 都分别采用平衡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方程 对吸附过程进行描述,前者用来描述吸附过程 处于平衡状态下吸附质在固液两相间的分配量, 后者则描述瞬时状态下吸附速率与主要影响因 素之间的关系。
相对于重金属方面所进行工作的全面与丰富, 泥沙浓度对其他污染物吸附的影响研究还十 分有限,对于在其它污染物的吸附中是否存 在“泥沙吸附效应”还不能得到肯定的结论, 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观测和实验。
泥沙颗粒的吸附分类
泥沙颗粒的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主要与泥沙的比表面积(面积/重量) 有关,化学吸附与泥沙所含活性成分有关。
泥沙解吸污染物的影响因素
对泥沙解吸污染物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包括: 水体泥沙浓度、水体污染物浓度、泥沙粒度、 紊动强度、沉积物厚度、温度和pH值等,其 中,水流紊动强度与水体泥沙浓度直接相关。 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也大多是在泥 沙解吸重金属的研究中取得的。
如果将泥沙颗粒近似视为球体,其比表 面积与半径成反比,泥沙粒径越小,比 表面积越大,所含活性成分也越多,因 而有机物或重金属吸附量也越大。泥沙 粒径对污染物的吸附影响研究,包括单 独粒径组的影响和多粒径组份共存体系 的影响。
渭河选自同一断面理化性质基本相同的悬移质泥沙 和床沙的吸附实验表明,悬移质泥沙对Cu的吸附量 是底泥的3倍之多。通过对泥沙粒径对重金属污染 物吸附影响的研究成果表明,相同条件下,不同粒 径泥沙单独存在时,泥沙吸附量、吸附速率、分配 系数都随泥沙粒径增大而减小。不同粒径泥沙共存 体系各粒径之间不存在竞争和干扰,共存体系单位 重量泥沙的吸附量等于各粒径泥沙单独存在、在相 同条件下单位重量泥沙的吸附量乘以其在共存体系 中所占的份额的总和。

泥沙水质模型及其研究进展

泥沙水质模型及其研究进展

泥沙水质模型及其研究进展摘要:通过总结泥沙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机理,对某类污染物(重金属,氮磷等)不同泥沙模型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进行了评价分析,进一步揭示污染物在水体、悬浮泥沙、底泥之间迁移转化的机理,并总结了泥沙水质模型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泥沙水质模型研究进展Sediment Water Quality Model and Its Research ProgressDing Juan1(1. School of River and Ocean Engineering,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China)Abstract: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sediment pollutant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the application scope of different sediment models about certain pollutants (heavy metals, nitrogen, phosphorus) are analyzed and evaluated. Mechanism of pollutants transporting and transferring in water, suspended sediments and bottom sediments is further reveal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ediment water quality model is summarized.Key words: sediment; water quality model; research progress随着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水污染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特别是针对水体底泥中的污染物,在不同的水文条件下,可能会重新释放到上覆水中,造成水质的污染。

《2024年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研究》范文

《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黄河作为中国的第二长河,其源区的水沙变化对于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黄河源区的河流泥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本研究采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对黄河源区的河流泥沙变化进行研究,以期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2.1 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黄河源区作为研究对象,该区域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寒,生态环境脆弱。

研究区域涵盖了青海、甘肃、四川等省份的部分地区。

2.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SWAT模型对黄河源区的河流泥沙变化进行研究。

SWAT模型是一种分布式水文模型,能够模拟大尺度水文循环过程,包括降雨、蒸发、径流、泥沙等。

通过收集研究区域的气象、地形、土壤、植被等数据,建立SWAT模型,模拟研究区域的河流泥沙变化。

三、模型建立与验证3.1 模型建立在收集到研究区域的气象、地形、土壤、植被等数据后,建立SWAT模型。

模型包括子流域划分、土壤属性数据库的建立、气象数据的输入等步骤。

通过对模型的参数进行调整和优化,使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研究区域的河流泥沙变化。

3.2 模型验证为了验证模型的可靠性,我们选取了近几年的实测数据与模型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研究区域的河流泥沙变化,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四、河流泥沙变化分析4.1 河流泥沙时空变化特征通过SWAT模型的模拟结果,我们发现黄河源区的河流泥沙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

在时间上,不同年份的河流泥沙量存在较大差异,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空间上,不同区域的河流泥沙量也存在差异,受到地形、植被、土壤等因素的影响。

4.2 影响因素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河流泥沙变化的影响因素,我们采用了相关性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等方法。

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如降雨量、气温等)、人类活动(如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开发等)以及地形、植被、土壤等因素都对河流泥沙变化产生了影响。

基于SWAT的河流水质模拟研究

基于SWAT的河流水质模拟研究

基于SWAT的河流水质模拟研究一、引言河流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水污染问题的日益加重,使河流水质状况严重恶化。

因此,研究河流水质模拟技术对于探究水污染的成因、预测水污染的发展趋势,以及制定有效的河流水环境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SWAT水文模型简介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是美国农业部研究出的一种整合水文、地形、土壤、作物、土地利用等多个因素的水文模型,可以用于研究河流水文环境、水利用、水污染等问题。

SWAT模型的核心是基于数学方程组的水文循环模拟和污染物迁移转化模拟,可以对水文循环、蒸散发过程、作物生长、土壤侵蚀及各种水土流动场景进行分析和模拟。

三、SWAT模型在河流水质模拟中的应用3.1 河流水生态系统应用SWAT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河流水生态系统研究中,可以分析不同的河流水质参数,如营养盐、生物量、氧化还原电位等等。

通过对河流生态系统内生物群落的细分,探究各个细分区域的生态系统影响因素,建立适合生态环境的生态系统模型,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修复研究。

3.2 河流污染控制应用SWAT模型可以用于建立河流污染物的输出计算模型,随着时间推移,对河流水污染进行模拟和预测,针对河流污染控制提供参考。

水污染源可以从径流单元级别、流域级别、甚至全球范围进行分析和模拟,提高河流水质监测和污染控制的效率。

3.3 河流水资源管理应用SWAT模型可以用于河流水资源管理研究,建立多水文条件和多种用途的防洪、排涝和供水模型,合理管理河流水资源、优化水资源分配、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提高河流水质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四、SWAT模型在不同区域的应用4.1 铜陵市华泗湖流域应用SWAT模型在铜陵市华泗湖流域进行了应用,通过对抗记忆范式、生态良好度等指标进行模拟和分析,探究污染物的来源和迁移,以设计和实施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和監測維護的污染源减排、污染物承载能力及儲存的限制等水环境管理措施,促进水环境保护和河流水质的恢复。

《2024年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研究》范文

《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黄河,作为中国的重要河流之一,其源区地区的河流泥沙变化问题对于保障我国的水资源安全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黄河源区的泥沙状况逐渐变化,其不仅影响到河流水质、生态环境,也直接关系到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对黄河源区的河流泥沙变化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本研究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对象,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SWAT模型进行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的研究。

SWAT模型是一种基于物理过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具有强大的泥沙模拟能力,可以有效地模拟和预测河流泥沙的动态变化。

三、SWAT模型的应用(一)模型构建与参数设置在模型构建过程中,我们根据黄河源区的地理、气候、土壤和水文等数据,设定了合适的参数,构建了适用于该区域的SWAT模型。

模型的构建包括流域的划分、气象数据的输入、土壤类型的设定等。

(二)模型验证与校准为了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进行了模型的验证与校准。

通过对比模型输出与实际观测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调整和优化,使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黄河源区的实际情况。

(三)模拟与分析在模型验证与校准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长期的模拟分析。

通过分析模拟结果,我们得出了黄河源区河流泥沙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一)河流泥沙变化趋势根据模拟结果,我们发现近年来黄河源区的河流泥沙量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这主要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增多、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等。

(二)影响因素分析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河流泥沙变化的因素。

发现气候变化是导致泥沙量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也加剧了泥沙的输入。

浅水湖泊含泥沙影响的水质模型研究

浅水湖泊含泥沙影响的水质模型研究

O s u
a x
Os v
a ,
O ws
8 z
O c kl
a z
相互 作用 , 也就 是底 泥 影 响 只能 体 现 在 水体 底 边 界 条 件上 , 因此 在三 维水流 、 沙和 污染 物耦 合方程 中出现 泥 底泥 影响项 与方 程本 身 的物理 机制不 相符 。 为解决 这 个 问 题 , 以水 体 中 的 污染 物 浓 度 ( 括 包
吴 宏 旭 , 文 谨 朱
(. 1 河海 大 学 港 口海 岸 与近 海 工程 学 院 , 苏 南 京 2 0 9 ; 2 淮 海 工 学 院 土 木 学 院 , 苏 连 云 港 2 2 0 ) 江 10 8 . 江 20 5
摘 要 : 水体 中 的 污 染 物 浓度 ( 以 包括 液 相 和 固相 ) 对 象 , 据 对 流 扩 散 过 程 和 紊 动 力 学 原 理 , 理 论 上 导 出 为 根 从 了三 维 水 流 、 沙和 污 染物 耦 合 作 用 的 方 程 ; 泥 方程 的底 边界 条件 采 用 泥 沙 动 力 学 理 论 进 行 分 析 和 处 理 , 同时 给 出 了含 有 泥 沙 通 量 形 式 的 二 维 水 质 方 程 。 以 江 苏省 苏 州 市 澄 湖 为例 , 澄 湖 有 底 泥 、 对 无底 泥 时水 质 进 行 了计
第4 1卷 第 9期 2 0 10 年 5 月 文 章 编 号 :0 1—419( 01 O 10 7 2 0) 9—0 7 0 7—0 5
人 民 长 江
Ya te Ri e ng z vr
Vo . 1 41. No. 9 Ma y, 2 0 01
浅 水湖 泊含 泥沙 影 响 的 水 质模 型 研 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研究》范文

《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研究》范文

《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黄河,作为中国文明的摇篮,其源区的水沙变化直接关系到流域的生态安全和人类的生产生活。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黄河源区的河流泥沙问题愈发凸显。

因此,对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基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对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SWAT模型及其应用SWAT模型是一种物理基础的水文模型,主要用于模拟流域水文过程,包括降雨、径流、泥沙输移等。

该模型通过模拟流域的水文循环过程,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流域的泥沙变化情况。

在黄河源区,SWAT模型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河流泥沙的变化情况,为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SWAT模型,结合黄河源区的地理、气候、土壤和水文等数据,对源区的河流泥沙变化进行了模拟和预测。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信息数据:包括黄河源区的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等。

2. 气候数据:包括降雨量、温度、风速等气象数据,来源于气象部门的历史记录。

3. 土壤数据: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水分特征等,来源于土壤普查资料。

4. 水文数据:包括历史水文观测数据,用于验证模型模拟的准确性。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1. 泥沙输移量变化通过SWAT模型的模拟,我们发现黄河源区河流的泥沙输移量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

在过去的十年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泥沙输移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在季节上,泥沙输移主要集中在雨季,这与降雨量的季节性变化密切相关。

2. 影响因素分析影响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

气候因素主要包括降雨量和温度的变化,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土壤侵蚀的强度和范围。

人类活动因素则主要表现在过度开垦、放牧等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上,这些活动加剧了土壤侵蚀的程度。

《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研究》范文

《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研究》范文

《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黄河作为中国的第二长河,其源区河流的泥沙变化对黄河的水质、生态环境以及下游地区的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加剧,黄河源区的河流泥沙情况日益复杂,对这一区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利用SWAT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对黄河源区的河流泥沙变化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2.1 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黄河源区作为研究对象,该区域地理位置特殊,气候多变,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交互影响,使得河流泥沙变化情况复杂。

2.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SWAT模型,该模型是一种用于模拟流域尺度水文循环的物理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和预测流域的泥沙变化情况。

具体步骤如下:(1)收集并整理研究区域的地理、气候、土壤、植被等基础数据;(2)构建SWAT模型,并进行参数率定与验证;(3)利用SWAT模型模拟并分析研究区域内的河流泥沙变化情况;(4)结合实地调查与监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与修正。

三、SWAT模型的应用3.1 模型构建根据研究区域的基础数据,构建SWAT模型。

模型包括水文响应单元的划分、参数的选取与率定等步骤。

在构建过程中,需充分考虑研究区域的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3.2 模型验证为确保SWAT模型的准确性,我们采用了实地调查与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

通过对比模拟结果与实际数据,不断调整模型参数,使模拟结果更加接近实际情况。

四、河流泥沙变化分析4.1 泥沙变化趋势通过SWAT模型的模拟结果,我们发现黄河源区的河流泥沙量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

其中,雨季的泥沙量明显高于旱季,且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泥沙量呈现出上升趋势。

4.2 影响因素分析影响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类型以及人类活动等。

长江口水沙运动及三维泥沙模型研究

长江口水沙运动及三维泥沙模型研究

长江口水沙运动及三维泥沙模型研究【摘要】:河口的泥沙运动是河口最复杂的问题,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原型观测是研究河口泥沙运动最重要研究手段,近几十年来,这三种研究手段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河工物理模型试验仍然是现在河口工程中越来越重要的研究手段,能用来研究目前许多无法使用数学表达来准确描述泥沙运动过程的问题,如底沙运动、建筑物稳定性等问题。

数学模型正成为研究泥沙问题的重要手段,由于自然界中,泥沙的对流、扩散、沉降、再悬浮,这些现象都是三维的物理过程,所以要准确描述泥沙运动过程,三维泥沙数值模型必然是泥沙研究的发展方向。

原型观测是研究泥沙运动规律的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研究手段,原型观测往往能够观测一些尚未被认识的水流泥沙运动规律。

本文主要采用这三个研究手段研究长江口泥沙运动的一些规律。

长江口滩槽交替,河势极为复杂。

沙头冲刷后退、沙尾淤积下移是长江口沙体运动的普遍形式,底沙运动在此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通过现场取样,获得长江口南支、南北港的底沙资料,并且通过水槽试验选择合适模型沙,在完成水流验证的物理模型上系统地研究了长江口南支、南北港分汉口各沙体头部和主要河槽泥沙输移路径和淤积位置。

结果表明南北港分汉口三个沙体冲刷下泄的泥沙,大部分进入南港,只有中央沙北侧和新浏河沙北侧少部分泥沙进入北港。

沙体冲刷下泄泥沙对南港影响比对北港影响大。

新浏河沙冲刷下泄泥沙对南港影响最大,接下来依次为中央沙和新浏河沙包。

南北港分汉口的六条分流通道:宝山南、北水道、南沙头通道冲刷下泄泥沙进入南港,另外三条通道冲刷下泄泥沙进入北港。

南沙头通道下泄泥沙对南港影响最大,接下来依次为宝山北水道、宝山南水道,分流北港的三条通道基本不对南港造成影响。

中子活化示踪是一种高灵敏度、适用范围广、对环境无污染、能真实模拟天然沙运动的一种泥沙运动观测方法。

通过中子活化示踪沙技术对拟选抛泥区的泥沙运移扩散规律进行现场试验研究,研究发现在北槽S7-S8丁坝之间航道南侧拟选抛泥区示踪砂的运移扩散方向在导堤内基本上与航道平行,近似呈长带形分布,出导堤后示踪沙向东南方向运移。

泥沙污染水质模型研究

泥沙污染水质模型研究

第36卷第6期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V ol.36N o.6 2004年11月JOURNA L OF SICHUAN UNIVERSITY(E NGINEERING SCIE NCE E DITION)N ov.2004 文章编号:100923087(2004)0620012206泥沙污染水质模型研究何 用,李义天,郜会彩,王家生(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摘 要:多数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与泥沙和泥沙运动关系紧密,将水相和悬浮相污染作为一个整体,结合泥沙模型,引入泥沙污染物吸附量,底泥释放量及冲淤引起的释放增量等物理量,推导建立了泥沙污染水质模型,并运用吸附动力学,孔隙水扩散等模型,解决了泥沙吸附量和底泥的释放随时空变化的问题。

模型较完整地考虑了泥沙输移、底泥冲刷及释放等过程对水质的影响。

应用于汉阳四湖调水工程中,结果表明模型精度较高,能体现泥沙对水质的影响。

关键词:水质模型;吸附解吸;冲刷;底泥释放中图分类号:X143文献标识码:AR esearch on Sediment Pollution W ater Q uality ModelHE Yong,LI Yi2tian,G AO Hui2cai,WANG Jia2sheng(The S tate K ey Lab.of W ater Res 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Sci.,Wuhan Univ.,Wuhan430072,China)Abstract:M ost pollutant’s transport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sediment and its transportation.C onsidering aqueous phase and particle phase pollutants as a whole and combining the sediment m odel,a sediment pollution water quality m odel is established.In the derivation of the m odel,sediment pollutant abs orptive capacity,pollutant release rate from bed mud, and its incremental rate because of sediment erosion were inducted,and by using abs orption kinetics,pore water diffusion m odel and s o on,the problem of sediment pollutant abs orptive capacity and pollutant release rate from bed mud variation with tem poral and spatial is s olved.The m odel can reflect the in fluence of sediment transportation,bed mud erosion, pollutant release from the bed and processes on the water quality.As applied in the water quality simulation of HanY ang four Lakes’water diversion w ork,the result shows it has high precision,and it can embody the influence of sediment. K ey w ords:water quality m odel;ads orption and ads orption;pollutant release from bed mud 进入天然水体的大部分污染物,尤其是颗粒污染物会被水中悬浮泥沙所吸附并随同泥沙颗粒一起运动或沉积在河流湖泊底部,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含有各种污染物的沉积物层,同时,沉积物也会在一收稿日期:2004206210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资助(2003C B415200);国家863“十五”重大科技专项“武汉市汉阳地区水环境项目资助(2002AA601021)”作者简介:何 用(19782),男,博士生.研究方向:水沙污染数值模拟研究.定的水流作用下发生冲刷及再悬浮等过程,使大量的污染物被重新释放出来,造成河湖水体的二次污染。

《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研究》范文

《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研究》范文

《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黄河作为中国的第二长河,其源区的水沙变化对于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黄河源区的河流泥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基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对黄河源区的河流泥沙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SWAT模型及其应用SWAT模型是一种物理性的、基于过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可用于模拟和评估大尺度的水文过程和影响因素。

在本文中,我们使用SWAT模型对黄河源区的河流泥沙变化进行了模拟和预测。

首先,根据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和土地利用类型等基础数据,建立模型框架;然后,根据实际的水文数据对模型进行参数化和验证;最后,通过模型对不同情景下的河流泥沙变化进行模拟和预测。

三、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的研究(一)研究区域与方法本研究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对象,通过SWAT模型对近几十年的河流泥沙变化进行了模拟和预测。

具体方法包括:收集并整理研究区域的地理信息、气象数据、土地利用类型等基础数据;建立SWAT模型并进行参数化;通过历史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最后,通过模型对不同情景下的河流泥沙变化进行模拟和预测。

(二)研究结果1. 河流泥沙量的时空变化:通过SWAT模型的模拟结果,我们发现黄河源区的河流泥沙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呈现明显变化。

在春季和夏季,泥沙量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尤其是在暴雨事件后。

这主要是由于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和人类活动的加剧。

2. 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模型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都对黄河源区的河流泥沙变化产生了影响。

其中,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等人类活动是导致泥沙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讨论与展望本研究通过SWAT模型对黄河源区的河流泥沙变化进行了模拟和预测,并得出了上述结论。

然而,由于模型的复杂性和数据的局限性,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2024年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研究》范文

《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作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下游流域的水资源供给与防洪安全。

其中,河流泥沙的来源和变化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研究采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针对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黄河源区为研究对象,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该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黄河的水量、水质和泥沙含量具有重要影响。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SWAT模型,该模型是一种分布式水文模型,能够模拟大尺度流域的水文循环过程。

通过收集黄河源区的气象、地形、土壤、植被等数据,建立SWAT模型,模拟和分析该区域的泥沙变化情况。

三、SWAT模型在黄河源区河流泥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1. 模型构建与参数设置在收集到相关数据后,我们根据SWAT模型的原理和要求,建立了黄河源区的SWAT模型。

在模型中,我们设置了包括气象、地形、土壤、植被等在内的多个参数,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2. 模拟结果与分析通过模拟和分析,我们发现黄河源区的河流泥沙含量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

在空间上,不同区域的泥沙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在时间上,不同季节和年份的泥沙含量也存在明显差异。

此外,我们还发现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土地开垦等)对河流泥沙含量具有重要影响。

四、讨论与结论1. 讨论本研究表明,黄河源区的河流泥沙变化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

其中,气候变化、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自然因素是影响泥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过度放牧、土地开垦等人类活动也是导致泥沙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为了保护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此外,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植被恢复等措施来降低河流泥沙含量,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卷第 3期 #$$3年 2月
安全与环境学报 stu@9vDtw>vwA?xv9yJ9z{@t9rA9?
|tDX3 }tX3 <up.#$$3
文 章 编 号 "’$$(&*$(3)#$$3-$3&$$3+&$3
多泥沙河流水质模型研究!
胡国华
)长沙理工大学河海工程学院.长沙 3’$$4*-
摘 要"针对黄河泥沙含量大/泥沙对河流 56789浓度影响大的突出 特 点.运 用 模 拟 实 验 方 法.探 讨 了 泥 沙 对 56789浓 度 的 影 响.揭 示 了 浑水/清水中 56789浓度 与 含 沙 量 间 的 关 系0 研 究 表 明.黄 河 浑 水 中 56789浓 度 随 含 沙 量 增 大 呈 显 著 上 升 趋 势.而 去 除 泥 沙 后 清 水 56789浓 度 测 定 值 随 其 原 含 沙 量 增 大 呈 微 上 升 趋 势0 依 据 质 量 平 衡 原 理.建 立 了 充 分 考 虑 泥 沙 影 响 的 56789衰 减 经 验 模 型0 清 水 中 56789浓 度 的 变 化 采 用 完 全 混 合 反 应 器 概 念 来 模 拟.浑 水 中 56789 浓度通过清水中 56789浓度与泥沙中 56789浓度之和来量化 0模型 基本方程的求解采用稳态解析解0模型中的参数通过利用实际监测 数 据 及 室 内 实 验 结 果 与 优 化 结 合 的 方 法 确 定 0 同 时 .利 用 实 际 监 测 数 据 对 参 数 和 模 型 进 行 检 验 0 结 果 表 明 .模 型 结 构 合 理 .参 数 取 值 可 靠 . 模型精度较好0模型既能揭示汇流区间人为污染对河段水质的影响. 又可以反映作为面污染源的黄河泥沙对污染的影响 .可作为水质预测 的实用工具及规划管理的依据0 关 键词"环境工程:水质模型:56789:浑水:清水:含沙量:完全混
目前国内外开展多泥沙河流水污染方面的研究主要局限 于 机 理 研 究/规 律 性 研 究/实 验 室 研 究 和 重 金 属 在 水/沙 相 的 迁 移 转 化 规 律 研 究 等 方 面.与 泥 沙 有 关 的 水 质 模 型 的 研 究 相 对 较 少.这 其 中 又 以 关 于 重 金 属 和 有 毒 有 机 污 染 物 水 质 模 型 的 研 究 较 多 一 些0 其 中 有 代 表 性 的 水 质 模 型 有G3I2H"’-三 维 河流重金属迁移模型.是目前比较成熟的/可考虑重金属在 水 体 中 的 溶 解 态/悬 浮 泥 沙 和 沉 积 泥 沙 中 的 浓 度 以 及 它 们 之 间 的 吸 附 与 解 吸/沉 降 与 再 悬 浮 过 程 的 水 质 模 型:#-J;<8>& K模型.主要用于有毒有机物的模拟.但模型中考虑了泥沙 对
合 反 应 器 :多 泥 沙 河 流 中图分类号";2#3 文献标识码"<
=引 言
河流水质数学模型是描述河道水体中污染物随时间和空 间 迁 移 转 化 规 律 的 数 学 方 程.是 进 行 河 流 水 质 模 拟 预 测 与 水 污 染控制规划的重要工具0自 ’(#+年 >?@AA?A@和 BCADEF建立 第 一 个 河 流 水 质 模 型 以 来.河 流 水 质 模 型 的 研 究 一 直 是 国 内 外 学者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0#$世纪 *$年代以来.随着水 环 境 问 题 研 究 的 深 入 和 相 关 学 科 及 计 算 机 的 发 展.水 质 模 型 的 研 究 在 深 度 和 广 度 上 都 取 得 了 很 大 的 进 展.至 今 已 有 各 种 河 流 水 质 模 型 0 G’.#H 然 而 .目 前 国 内 外 的 水 质 模 型 基 本 上 是 针 对和适用于含沙量较低的清水水域 的G%H0这 一 方 面 是 由 于 模 拟 需 用 的 物 质 浓 度 是 采 用 清 水 观 测 方 法 测 量 的.对 含 沙 的 浑 水 国 内 外 都 普 遍 规 定 需 将 水 样 过 滤 或 澄 清.用 清 水 中 的 物 质 浓度作为观测浓度0另一方面.由于受泥沙的突出影响.使 得 针对多泥沙河流的水质模拟变得十分复杂和困难0
多 泥 沙 河 流 含 沙 量 大&泥 沙 对 排 入 河 道 的 某 些 污 染 物 具 有强烈的h吸附自净i或h吸附载体i作用Q泥沙不仅影 响 水 体 感 观 性 状&而 且 给 水 体 造 成 物 理g化 学 及 微 生 物 污 染&同 时 对 水 体 中 污 染 物 的 迁 移 转 化g水 体 自 净 能 力 和 水 环 境 容 量 等 也
图 ’ 实验清水 ()*+,浓度与含沙量关系图 -./0’ 12345.6,78.9:25;22,2<92=.>2,543()*+,?6,?2,5=45.6,
.,?324=;452=4,@72@.>2,5?6,?2,5=45.6,
ABCD AECF AGCH IC
JKL
式 中 ABC为 原 状 水 !"#$%浓 度 &BMNOPAEC为 清 水 !"#$%浓
具 有 很 大 的 万影方响 j数bkQ据因 而 &污 染 物 在 多 泥 沙 河 流 的 迁 移 转 化 规 de
图 l 河道模型化示意图 -./0l +6@232@@.4/=4> 6Y=.m2=?84,,23
河流水质模型的识别既依赖于研究河段水文水力学特性
! 收稿日期"#$$%&’$&$( 作 者 简 介"胡 国 华 )’(*+, -.男.副 教 授.博 士.从 事 水 资 源/水 环 境和风险分析研究0
基金项目 万"水方利数部据水利技术开发基金项目)水 12*’(-
污染物的吸附/混合等 过 程:%->JL<ML< 模 型.是 目 前 用 于 重 金 属 和 有 机 化 合 物 的 功 能 较 强 的 动 态 模 式.它 考 虑 到 了 悬 浮 沉 积 物 的 迁 移 和 吸 附.并 且 分 别 计 算 不 同 颗 粒 物 的 粒 度 和 沉 降 过 程/沉 积 物 的 冲 刷 过 程 等:3-N<>B模 型.是 由 美 国 JB< 推 出 的 可 以 模 拟 泥 沙 与 重 金 属/有 毒 有 机 物 相 互 作 用 的 水 质 模 型.它 已 经 被 成 功 地 应 用 于 黄 河 中 游 重 金 属 和 有 毒 有 机 污 染 物 的 迁 移 转 化 模 拟 中G(I’’H0
56789清水 l %X22(m $X$343’(n
)’-
式中 n为含沙量.opqr%0
%-从 系 统 观 点 出 发.将 多 泥 沙 河 流 含 悬 浮 泥 沙 水 样 视 为
一个系统.而清水/悬浮泥沙视为系统内的 #种不同 相0该 水
3+
uvw0d xv0d
安全与环境学报
第 d卷第 d期
体 浑 水 !"#$%测 定 值 和 清 水 中 !"#$%测 定 值 与 含 沙 量 之 间 的 关 系 &理 论 上 应 满 足
差异Q
’ 水质模型识别
’^T 研究河段概况 污 染 物 在 水 体 中 的 迁 移 转 化 与 众 多 因 素 有 关&是 十 分 复
杂的过程Q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河道的河床形态和河流 水 文g 水力学条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Q黄河孟津至花园口河段是典 型的多泥沙河段Q该河段河道宽浅&河宽受水量影响较 大&水 沙 冲 淤 变 化 及 主 流 摆 动 较 频 繁&属 典 型 的 宽 浅g游 荡 型 河 道Q 该 河 段 区 间 有 洛 河g新 蟒 河g沁 河 等 较 大 支 流 汇 入&两 岸 工 农 业 及 城 镇 生 活 引 g提 黄 河 用 水 量 较 大 Q根 据 河 段 的 汇 入 支 流 及 引提水节点情况&将孟津至花园口河段划分为孟津至洛黄 口g 洛 黄 口 至 汜 黄 口g汜 黄 口 至 邙 山 及 邙 山 至 花 园 口 等 d段 进 行 水质模型研究Q河段划分及各段汇流g引水情况见图 bQ ’^’ 水质模型的数学物理方程
泥 沙 对 河 流 水 质 模 拟 的 影 响.从 目 前 黄 河 实 际 情 况 与 研 究 所取得的成果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 %个方面G*H0’-泥沙 并 可 能 对 水 体 产 生 二 次 污 染 的 特 性.将 大 大 增 加 水 质模拟的难度和不确定性0#-水体含沙量变化的随机性 和 泥 沙 与 污 染 物 相 互 作 用 的 复 杂 性.不 仅 使 河 流 水 质 模 型 的 结 构 变 得 复 杂 .而 且 水 质 模 型 的 精 度 也 会 相 应 下 降 0%-在 水 质 模 拟 中.如 何 区 分 人 类 活 动 造 成 的 污 染 与 由 泥 沙 自 身 带 来 自 然 污 染 的 影 响 .仍 然 是 需 要 进 一 步 探 讨 的 课 题 0本 文 针 对 黄 河 泥 沙 含量高和主要是 567污染的特点.以典型河段黄河孟津至花 园口段为例开展多泥沙河流水质模型的研究0
度&BMNOPAGC为泥沙 !"#$%浓度&BMNMPIC为含沙量&MNOQ 根据实验数据 &按式JKL求得的 ARGC值 及 以 此 值 反 求 的 ARBC
与实测 ABC值的相对误差见表 SQ
表 T 计 算 UR>V及 U>V误 差 分 析 表 W4:32T 127X3576Y2==6=4,43Z7.7Y6=?43?X3452@UR7V4,@UR>V
VTfhiijc\]Ze\Ti_ZiVfZT]g^TgZT]e\]V^T
#-用 相 同 的 水 样 和 沙 样 配 制 不 同 含 沙 量 级 样 品.去 除 泥
沙 后 清 水 的 56789浓 度 测 定 值 随 原 含 沙 量 的 增 大 呈 微 上 升 趋 势 056789浓度与含沙量的关系见图 #056789与含沙量的 相关系数为 $k2###.关系式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