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情境导入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力教案及反思

初中物理力教案及反思

教案:初中物理《力》教学目标:1. 学问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现象。

- 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 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实际的联系,了解摩擦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力量和猜测假设力量。

- 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掌握变量的讨论方法。

- 通过对摩擦现象、因素猜测、方案设计等的争论,培养学生的信息沟通力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摩擦现象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四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物理学问。

- 通过体会本节内容中探究的各个环节,培养较强的科学探究力量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有关,猜测过程与设计方案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变量的方法;摩擦力的测量。

仪器材料:斜面,木块;木块、木板、弹簧测力计、毛巾、小铁块、厚海绵、圆铅笔(多组)。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争论汇报,实践活动,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2节。

板书设计:第四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一、滑动摩擦力1.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外表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

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2.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3. 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媒体课件展示摩擦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四周与摩擦相关的物理现象。

2. 提问:什么是摩擦?摩擦有哪些类型?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15分钟)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2. 学生分组讨论,猜测假设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3. 各组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材料进行实验。

4.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三、实践活动: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力》的教学设计方案

《力》的教学设计方案
2).图片展示:“力”的三要素(见附图三)
教学活动5
1.认识“力”的示意图:
1)教师结合“教学活动4”,适时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感知,并举例子,让学生试着画“力”的示意图。
2)图片展示:“力”的示意图。(见附图四)
3)学生练习画“力”的示意图。
4)教师图片展示:画“力”的示意图(见附图五)
教学活动6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力的作用效果(改变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状的改变),认识力的单位、能用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
2.通过对力的学习,认识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知识指导生活。
二、过程与方法
1.从身边的事例入手,让学生参与教学,感知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力的单位及表示方法。
2.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力的三要素。(通过改变力的大小、方向和力的作用位置,让学生感知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在发生改变)。
5).教师适时引入“力”的单位及表示。
教学活动4
1.认识“力”的三要素:
1).通过让学生推门,试着改变作用力的大小、施力的位置、施力的方向,看“门”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并让学生说出感受。(教师总结:“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只有“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力的作用效果才完全相同,改变“力”三要素中的任意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就发生改变。
1).图片展示:生活中用“力”的图片(一)(见附图一)
2).让学生拉或压弹簧,感知弹簧的形状发生改变.(教师总结: “力”使物体发生形状上的改变即形变)。
3).图片展示:生活中用“力”的图片(二)(见附图二)
4).让学生推小车,感知小车由静止到运动;让学生停车,感知小车由运动到静止;让学生推小车并拐弯,感知小车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教师总结:“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详述什么叫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初中物理力教案范文

初中物理力教案范文

初中物理力教案范文教案名称:力的概念与力的计算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造成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或形状变化的原因。

2.能够运用力的公式计算力的大小。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的理解。

2.力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1.力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2.深入理解力的概念。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拉力机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力的例子,并讨论力的作用和影响。

2.显示问题:什么是力?力是如何产生的?二、理论讲解(15分钟)1.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产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作用。

2.力的计算方法:使用力的公式,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得到。

常用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的公式:F=m×a,其中F表示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实验一:测量重力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并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几个不同物体的重力。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不同物体的质量和对应的重力大小。

2.实验二:使用拉力机测量力的大小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拉力机测量物体受力的大小,并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几个不同的拉力。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不同拉力大小对应的力的大小。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提问:根据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学生回答问题,并讨论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3.教师总结: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有关。

根据力的公式F=m×a,当物体质量一定时,力的大小与加速度成正比;当物体质量不变时,力的大小与加速度成反比。

五、拓展应用(15分钟)1.应用实例:出示一些力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力的大小。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题目,并互相交换答案进行订正。

六、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复述,并概括力的概念与力的计算方法。

力教案高中物理

力教案高中物理

力教案高中物理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不同类别力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3. 能够运用力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掌握力的概念和分类。

2. 理解静力和动力的区别。

3. 能够通过例题运用力的知识。

教学难点:1. 区分不同类别力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2. 结合实际问题运用力的知识。

教学准备:1. 教科书、教具、实验器材。

2. 准备相关习题。

3. 授课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想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力的体验,如推箱子、拉橡皮筋等,引出力的概念。

二、讲解力的分类(1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力的分类,如接触力、重力等。

2.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解释各种类别力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三、区分静力和动力(15分钟)1. 讲解静力与动力的区别和联系。

2. 举例说明静力和动力的应用场景,并请学生思考分析。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通过习题练习,巩固力的知识。

2. 学生分组讨论解答题目,促进合作学习。

五、实验操作(20分钟)1. 教师设计力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体验力的作用和测量。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六、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提醒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教学反思:1.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实验中感知力的存在和作用,激发学生对力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初中物理《力》的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的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的教学设计初中物理《力》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旱冰鞋、拉力器、气球、磁铁、铁块、铁锯条、铁钉等。

(一)引入新课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

(二)新课教学1.力的概念的教学用投影仪打出:人推车、拖拉机拉拖车、人提物体、手提箱子、手压弹簧的幻灯片。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四个图有什么共同点?教师总结:人推车,人对车施加了力,车受到了力;拖拉机拉拖车,拖拉机对拖车施加了力,拖车受到了力;手提箱子,手对箱子施加了力,箱子受到了力;手压弹簧,手对弹簧施加了力,弹簧受到了力。

在物理学中把人、车、拖拉机、箱子、弹簧等称为物体。

把推、拉、提、压等称为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结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1)没有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2)一个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3)只有施力物体或只有受力物体这样的力存在吗?学生做出判断,师生共同总结:规律认知: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没有物体或只有一个物体不可能发生力的作用。

即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它们同时出现和同时存在。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了。

物理教案《力》范文

物理教案《力》范文

物理教案《力》范文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和力的分类;2.掌握如何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3.理解力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分类;2.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力的大小和方向的计算;2.力的作用和影响的理解。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图书和实验器材;3.动画、视频和实物示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提问:“你们遇到过什么力吗?”2.让学生讨论各种力的例子,并将其归类为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二、讲授(15分钟)1.讲解力的概念和力的分类:a.力是一种物体对另一物体施加影响的作用,它会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

2.讲解力的大小和方向的计算:a.力的大小可以用牛顿(N)作为单位进行测量。

b.力的方向可以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c.如果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可以采用矢量合成法求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d.介绍牛顿第三定律,即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示例和实验(30分钟)1.使用教学课件或实物示例,展示一些力的场景,如推动物体、拉伸弹簧等。

2.通过实验或观察示例,让学生亲自感受力的作用和影响。

3.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测量力的大小和方向。

四、讨论和总结(15分钟)1.针对实验结果,让学生讨论各种力对物体的影响和作用。

2.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分类、计算方法和作用。

3.教师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小结(5分钟)1.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概念和分类,力的计算方法以及力的作用和影响。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更多的力的现象,并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六、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力的现象,并写出自己的观察和总结。

2.鼓励学生自行力的相关知识并进行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力的概念、分类、计算方法和作用展开,通过示例和实验引导学生亲自感受力的作用和影响。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说课稿

《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_____号,我说课的题目是《力》,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2013年新人教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

这节课是力学的起点,本册教材各章节内容都属于力学,都是这节内容的分支和延伸,所以本节是学习力的基础,是学生形成“力”概念的最关键部分。

2、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②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③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①从与力有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

②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作用效果。

③学生通过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件间力的作用相互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并渗透科学人文主义思想。

②通过学生参与实验活动,促进学生合作与交流。

3、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对力的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及的三要素。

(2)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相互性。

4、教具准备:白板、多媒体电脑、课件;橡皮泥、弹簧、硬塑料瓶、细玻璃管、磁铁、铁块、钢球、斜面、平板、小车。

二、说学情从认知特点上来看,学生从未接触过力学的知识,虽然学习兴趣浓厚,愿意观察周围的事物,但是很难将观察到的现象联系到物理知识层面来。

学生存在相异构想,阻碍了他们认知正确的力的概念,难于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相互性,另外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存在表述的困难。

从知识与技能储备上来看,学生虽然从未接触过力学知识,但是对生活中的力学场景很熟悉,在小学科学课中学习过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为本节课学习力的相互作用做了铺垫。

并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学习新的物理量要研究哪些内容。

所以教师应多创设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来让学生认识力。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为一体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力图让学生在教师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实验中,从生活现象中认识力,感受力,并且最终通过小组活动自主得到力的相关知识的呈现方式,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进行有意义教学。

《12.4 力》教学设计

《12.4 力》教学设计

《§12.4 力》教学设计附页:课后作业:C组:1、力是。

国际单位中,力的单位是_______符号为_______。

图3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力(填“能”或“不能”)。

3、力的、、都会影响,把他们叫做力的三要素。

4、力的作用效果:(1);(2)。

5、如图3所示是某小组同学所做的两个小实验,其中在研究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______图,研究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是______图。

6、小明用手拍了一下小红,小明、小红都感到疼,这说明__ ____,使小明感觉疼的力的施力物体是___ ___.B组:1、用手拍桌子,手会感到痛,这是因为,用力越大,手越痛,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有关。

2、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A、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就前进B、将铅球从手里抛出去C、用手拉橡皮筋,觉得橡皮筋也拉手D、跳高时脚用力向下蹬地,人就向上跳起3、“大头针被吸引到磁铁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磁铁能吸引大头针,而大头针不会吸引磁铁B、两个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能发生力的作用C、大头针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变化D、磁铁吸引大头针后将会发生形变A组:1、下列情况中,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是A.运动的汽车减速行驶B.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C.停在车站内的火车D.在空中飞行的足球2、下列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A、在圆形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玩具火车B、“神州七号”飞船腾空而起C、在盘山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D、张辉从滑梯上沿直线匀速滑下3、在水中划船,使船前进的力是A、人对船的推力B、船桨对水的推力C、水对浆的推力D、水直接对船的推力。

幼师科学领域《力》教案

幼师科学领域《力》教案

幼师科学领域《力》教案教案标题:幼师科学领域《力》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将能够理解力是一种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并能够识别不同的力的表现形式。

2. 幼儿将能够观察和描述力对物体的影响,并能够通过实验和探究来理解力的作用原理。

3. 幼儿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力的现象,并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表现形式:推、拉、挤、压等。

2. 力的作用原理: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的影响。

3. 力的应用:力的运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具: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绳子、小车、积木等。

2. 实验器材:弹簧秤、滑轮、斜面等。

3. 图片或视频资源:展示力的表现形式和应用场景。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源展示力的不同表现形式,引发幼儿对力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出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力的现象?你们知道力是如何产生的吗?探究活动:3. 小组合作探究: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物体和一段绳子。

要求幼儿通过拉、推、挤等不同方式,观察和描述力对物体的影响。

4. 实验探究: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实验,例如用弹簧秤测量不同力的大小,用滑轮和斜面观察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等。

知识巩固:5. 讨论和总结:引导幼儿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实验心得,帮助他们理解力的作用原理。

6. 游戏活动:设计一些力的应用游戏,例如推小车比赛、挤压气球比赛等,让幼儿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知识。

拓展应用:7. 日常生活中的力: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力的现象,例如开门、拉车、推玩具等,让他们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8. 小结和反思:与幼儿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他们总结和反思所学知识的应用。

评价与反馈:9. 观察和记录:教师观察幼儿在探究活动和游戏中的表现,并记录他们对力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10. 反馈和鼓励: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初中物理《力》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力》主题单元教学设计适用年级人教社八年级(下)物理所需时间5课时课内4课时,每周3课时课外1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力》这一主题单元,是八年级物理(下)的第一单元,本单元是学习力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

本主题单元所学有关里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章节如“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内容所必须的预备性知识。

本单元专题一是《力》,专题二是《弹力》,专题三是《重力》;力的概念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学生在生活中对力学知识有很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些认识都是零碎的、肤浅的。

要让学生初步形成例的概念过程中应该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认识过程,以达到逐步认识、深化的目的。

这样的处理即将弹力、重力与力设置同一主题单元,使力的测量能及时实现;一方面可以巩固对力的初步认识,另一方面也对这两种力的性质有了具体的认识。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 通过生活实例,归纳总结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这一概念2.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3. 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

4. 通过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5. 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6. 能通过分析生活及实验现象得出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7. 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简单的计算8. 确认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归纳总结力的概念,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归纳法。

2. 通过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因素”实验及“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实验,了解和学习研究物体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3. 能根据实验要求能进行实验操作,能描述实验现象、归纳得出结论。

4. 经历探究过程,锻炼观察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20篇)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20篇)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20篇)初中物理《力》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提高动手操作和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难点】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请学生将手举在空中并尝试前推,再请学生将手压在桌面上并尝试前推,引导学生发现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受到了某种阻碍。

结合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受到了阻碍说明其中一定有力的作用,那么这种力叫什么又有着怎样的特点,进而引入本节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问答: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力时手和桌面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得到手紧贴着桌面移动,手和桌面之间产生了摩擦的结论。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提出“滑动摩擦力”并明确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自主探究: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显微镜下物块与桌面接触面的微观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显微镜下的接触面与肉眼观察时有什么区别。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总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正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所以当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彼此阻碍,产生滑动摩擦力。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小组讨论:请学生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一: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发现手越用力压桌子,滑动摩擦力就越大,所以猜测可能与接触面压力有关。

猜想与假设二:滑动摩擦力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产生的,所以可能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设计实验:带领学生回顾测量力的大小需要用到弹簧测力计,明确实验器具,而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提示:教师提示学生设计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并且因为是通过二力平衡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所以在拉动物块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匀速。

初中物理《力》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力》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力》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力》
姓名
教师姓名
任教学科
物理
学校
学校名称
教龄
9年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知道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认识力的三要素。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感知力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力现象
提水壶时,手对水壶施了力,水壶收到了力等
总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
提问:这些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哪些地方发生了改变?
引导学生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1)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力的三要素
(1)、提问: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形变有区别吗?运动状态的改变有区别吗也就是说力的作用效果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吗?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举例提问:踢足球时,用力越大,球就飞得越远;踢足球时,球总是沿着所受的力的方向飞去;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时,手的位置离门轴远近不同,力的效果也不同。
1、列举生活中的力现象:
(2)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生活中的例子来获得知识,理解知识,记忆知识,体现了物理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的课程理念。
板书设计
1、力的作用效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教学设计

《力》的教学设计

《力》的教学设计小觉中学曹艳伟【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知道力的三要素,会作力的示意图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生活、生产中的力现象,以及观察实验现象,感受力的主要特征,从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亲自感受力的作用,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常见力的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喜爱物理、乐于实验、勇于探索身边物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1、力的作用效果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习难点】力的示意图【学习流程】:一、复习引入新课【温固学】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不变。

预备知识: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

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只要有其中一项发生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了变化。

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说明物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状态。

让学生完成学案上的习题。

【引入课题】本章研究的是运动和力的关系,前面我们学习了运动的描述(运动学),为了更好的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开始学习力。

二、进行新课1、力的概念、力的大小及单位、(1)、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都有两个物体(共同点);(2)、人、动物、有生命的、无生命的都可以发生力的作用(特点);(3)、互相接触的、不互相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力的作用(特点);(4)、两个物体之间发生力的作用形式有: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

师:请你将观察和分析的结果,和同学交流与讨论。

然后,把你们对力的认识写在下面的方框内。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等。

力通常用字母 F 表示。

2、力的作用效果课堂上给学生准备:橡皮泥,小钢珠,磁铁,弹簧,锯条,一张纸,让学生探究。

用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举行小比赛,看谁做得好。

《力》教案(12篇)

《力》教案(12篇)

《力》教案(12篇)《力》教案篇一顶沙袋-----平衡能力活动目标:训练幼儿平衡能力,培养幼儿相互帮助的品德。

活动准备:若干沙袋活动方法:幼儿每人一个沙袋放在头顶上,然后绕着某一地点保持平衡地行走。

教师发布口令,要求幼儿双脚跳、单脚跳,倒退、加速等,以改变游戏者的行动方式和速度。

如果头上的沙袋掉下来,那么该幼儿就必须定住不动。

其他幼儿在保持自己沙袋不掉落的情况下,拾起沙袋并将其放回“被定人“的头顶,使其恢复自由。

活动规则:小班幼儿保持平衡走,中、大班幼儿可在保持平衡的同时,穿插倒退、跳跃、加速等。

开灯关灯---平衡能力活动目标:提高幼儿平衡能力。

活动方法:幼儿在场地一端站好。

游戏开始,大家一起往场地另一端走,边走边说:“开开灯,关上灯,天黑了,要用灯。

”接着,教师说:“关灯”幼儿马上停步并闭上眼睛。

然后教师又说:“开灯”。

这时,幼儿睁开眼睛向前走,这样反复进行,直走到场地另一端为止。

规则:必须听教师的信号做闭眼停步或睁眼向前走。

小转椅----平衡能力活动目标:发展幼儿平衡能力。

活动方法:两个幼儿一组,相对站立。

两人都伸出左臂(或右臂),手相握。

游戏开始,两人边说:“小转椅,转呀转,说转它就转,说停它就停”边顺一个方向转圈走动。

说完最后一句,两人要马上站稳并用另一只手相互击掌。

规则:念完儿歌要马上站稳,用另外一只手互相击掌。

提示:此游戏可两两三三分散玩。

游戏熟悉后要求闭眼睛,击掌时可以睁开眼睛。

迷迷转----平衡能力活动目标:发展幼儿平衡能力。

活动方法:幼儿两臂侧平举,在原地旋转,边转边念儿歌:“迷迷转,迷迷转,大风吹来,快快站。

”当念到“站”字使,幼儿马上停止旋转。

提示:每回最多转3圈,以防止幼儿头晕跌倒。

风车----平衡能力活动目标:发展幼儿平衡能力。

活动方法:全体幼儿当风车,听教师发出的信号转动。

如说“小风车”,就原地转;“大风车”,张开双臂转;“风大了”就转得快;“风小了”,则转得慢;“风停了”,可蹲下休息……幼儿分成四组进行,谁做错了,就暂时站出队伍,游戏结束,站出队伍少者为胜。

物理《力》教案范文

物理《力》教案范文

如何提高学生理解物理力学知识?这是每位物理老师面临的挑战。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讨论如何制定一份完整有效的物理《力》教案,以确保学生能够轻松理解物理力学知识。

一、引入在制定教案的第一步中,老师需要有一段引人入胜的开局来引导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建立。

对于力学的介绍,可以选择引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车辆的行驶,人体的运动等,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力的概念。

二、学习目标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教案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目标包含学生将要学习的物理知识、目标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等方面。

学习目标需要明确、具体、可列举并与大纲相符合。

三、核心概念教案需要重点围绕核心概念来编写。

对于力学来说,核心概念应该包括力、重力、牛顿三定律、摩擦力等。

教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入这些概念,例如通过图示或实验等方式来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核心概念。

四、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基于学生的不同水平,老师可以选择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问题解决、小组合作学习、实验和演示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力学知识。

我认为在教学时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物理世界的差异,从而促进他们理解和记忆力学知识。

五、练习和作业教案的结尾需要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习题或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这样的方式,老师不仅能够检测学习成绩,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结论:物理《力》教案的设计需要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核心概念,以及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当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并完成学习任务时,他们会更好的理解力的概念,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物理课程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力》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力》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是 课例研究综
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 述
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以及巩固过程,经历教学思维的
发展过程,经历应用物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
成积极的物理情感与态度,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
望。其次,教师在评价时多用“你的想法有新意”“你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由于内容贴近生活,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 感性认识,这对学习力有根大的帮助。为了提高学生学 习物理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力的三要素让学生通 学生学习能 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学生需掌握控制变量法,但学生 力分析 目前还不能熟练的运用控制变量的思维设计使用。
力的学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有些抽象,学 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力是一个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物体间的力是看不 见的,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并非易事。但力的概 念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让学生从许 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 认识过程,对力这个概念逐步达到认识、深化的目的。 教学中以大量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能通 教学策略选 过观察、体验,感知力的存在,并初步归纳、概括各个 择与设计 实例的共同特征,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 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通 过描述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更 好地感知力的存在,同时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变及运动 状态的改变两个方面去认识力。在充分感受力的基础 上,进一步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进行实验探究得出力的三要素,这样学生就可以较全面
地描述力了。
力的三要素的教学演示Fra bibliotek小不同的力按压钢尺、从不同方向按压钢

《力 》教学设计

《力 》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
学科:体育
年级:小学三年级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掌握身体的重心,保持身体的平衡,完成各种简单的跳跃动作;
2.学生的动作流畅、协调、美观,;
3.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自信心。

教学重点:
1.正确的身体姿势与重心;
2.跳跃动作的基本要领;
3.团队协作,集体荣誉感。

教学难点:
1.理解重心与跳跃动作的关系;
2.协作与个性的平衡。

教学内容:
一、热身:
(1)起立慢跑,手臂自然摆动;
(2)手脚并距,接受整个身体的平衡,然后在同一水平线上迈步,一个脚替换另一个脚;
(3)仰卧起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讨论:
(1)教师以讲解的形式,指导学生理解高矮胖瘦等身体形态与重
心的关系,并让学生自己尝试调整自己的身体姿势;
(2)通过跳跃动作的示范演示了如何控制重心、保持平衡,并指
导学生练习跳跃动作。

三、实践训练:
(1)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要点练习跳跃动作;
(2)小组合作练习跳跃。

四、课堂总结:
(1)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展示优秀作品和班级合作成果,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荣
誉感。

五、作业:
(1)自主选择跳跃动作并记录视频,上传到班级群;
(2)自选一段长跑路线,记录时间及心情,并在班级群分享。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了身体姿势与重心的关系,掌握了简单的跳跃动作要领;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了教育教学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媒体及ppt
问题:“神州五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
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激发学生求知欲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力的现象
学生列举
通过情境引入,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当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自然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七、信息技术应用(说明在情境导入环节中应用了哪些信息技术手段?如何应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五、情境导入使用资源(介绍本课的情境导入使用的资源类型、名称、来源等)
六、情境导入实施步骤(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情境导入各个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有关象形文字的动画片。
学生观看
激发兴趣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
(4)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情境导入教学设计模板
注:填写表格时,请您删除蓝色部分
课题:
学科:物理
教学对象:八年级
课时:1
设计者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本班共有14人,由于学生流失严重,基础相对较差,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因此,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