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温经散寒法治疗皮肤病研究进展_赵有利

合集下载

赵炳南:皮肤病治湿八法

赵炳南:皮肤病治湿八法

赵炳南:皮肤病治湿八法皮肤病的发生发展在内与脏腑气血的功能调节息息相关,在外尤其与湿邪有密切关系。

脾脏为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皮肤要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必有赖于脾气的敷布和气血的濡养。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重浊而粘腻,皮肤科疾病经常反复发作,正与湿邪的特性相关。

赵炳南先生一向主张从湿论治皮肤病,以脾脏进行辨证论治,用以提高皮肤病的临床疗效。

故笔者总结了赵老在皮肤科临床常用的祛湿之法如下:1.健脾燥湿法适应病证:适用于脾虚湿盛之证。

临床应用于带状疱疹、慢性及亚急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银屑病以及其他疱疹性和渗出性皮肤病等。

代表方剂:除湿胃苓汤。

组成:苍术6g、厚朴6g、陈皮9g、滑石块12g、炒白术12g、猪苓12g、炒黄柏12g、炒枳壳9g、泽泻9g、赤苓12g、炙甘草9g。

2.健脾渗湿法适应病证:适用于脾肺气虚夹湿者。

临症用于手足汗疱疹、静脉炎、慢性湿疹等皮肤病的辅助治疗。

代表方剂:参苓白术散(丸)。

本方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的一个成方,是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山药、炒扁豆、炒苡仁、砂仁、莲米、桔梗、大枣十二味中药组成。

用量则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通常用量为:人参15g(党参为40g)、白术20g、茯苓20g、炙甘草15g、陈皮12g、山药25g、炒扁豆25g、炒苡仁30g、莲米20g、砂仁15g、桔梗12g、大枣6枚。

此乃成人量,小儿随年龄酌减。

参苓白术(丸)散为补脾良方。

方中参、苓、术、草(炙),补脾肺之气;山药、莲米补脾固肠;扁豆、苡仁本是理脾渗湿的药物,炒黄入药就增加了健脾的功能;陈皮、砂仁可理气温胃;桔梗不仅能引诸药上行,与山药合用还能防止辛温香燥的药损伤肺阴;大枣既可调和诸药,又有补养脾气的功能。

因而,本方适用于脾胃虚弱、肺气不足引起的饮食减少、体倦少力、短气心悸,以及呕吐泄泻等症。

3.健脾化湿法适应病证:适用于水湿浸渍之水肿。

临床适用于急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慢性丹毒等。

温经汤综述_徐鸿燕

温经汤综述_徐鸿燕
4.1 治疗妇科疾病 温经汤目前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其中
关于月经不调、痛经及不孕的相关报道较多。 (1)月经不调及痛经 :姜雅晴 [10] 临床 10 余年,
见月经不调者以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为主要病机的 为大多数,分析其原因皆为妇女月经病,多为正气 不 足、产 后 虚 寒、劳 逸 失 常。 由 于 机 体 正 气 不 足, 当地大部分时间气候炎热干燥,平素饮食多寒凉, 多感受寒凉之邪,故大多数妇女月经不调临症见虚 实寒热错杂,故将温经汤作为治疗月经不调的常用 方。吴昌生等 [11] 采用温经汤加减治疗气血阴阳俱 虚痛经与崩漏患者 184 例。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 度气血阴阳俱虚的两、三种症状 :畏寒肢冷、神疲 纳呆、口干少饮或渴不欲饮、便溏溲清、月经后期 或紊乱、经血黯淡、苔白滑或腻、舌黯淡尖略红、脉 沉迟细弱。另青春期患者中约 1/3 人子宫或宫颈 发育欠佳 ;生育期或更年期患者约 2/3 人曾有半产 (引产、流产、早产)史。治疗结果 :显效 131 例(占 71.2%);有效 39 例(占 21.2%);无效 14 例(占 7.7%, 其中 12 例为子宫内膜异位症、2 例严重贫血又无钱 输血者)。林知惠子 [12] 探讨了温经汤对有继发性 闭经及月经周期异常的高催乳素血症和多囊卵巢 综合征的效果。结果显示,对 100 例原发性高催乳 素血症引起闭经和月经周期异常的患者给予温经 汤,82 例有效 ;对 49 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给予 温经汤,40 例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由此认为,温经 汤应作为治疗未婚女性高催乳素血症和多囊卵巢 综合征的首选药物。邬素珍 [13] 认为临床治疗子宫 内膜异位症时,活血化瘀是基本法则,并贯穿于治 疗的整个过程。临证时多见的辨证分型为气滞血 瘀及寒凝血瘀。使用经典方《金匮要略》温经汤辨

国医皮肤病验方·湿疹·赵纯修经验方

国医皮肤病验方·湿疹·赵纯修经验方

国医皮肤病验方·湿疹·赵纯修经验方方药:金银花、白鲜皮、薏苡仁各21g,连翘、黄芩、丹皮、紫草、浮萍各15g,栀子9g,生地30g,赤芍18g,甘草6g 主治:风热蕴结型湿疹赵教授在临床治疗湿疹有以下几个特点:1、清热利湿祛风贯穿始终。

赵教授认为从湿疹病因病机分析,虽然在不同阶段各有不同,但均有风、温、热的病理变化。

如急性湿疹发病初期,多为风湿热蕴结肌肤,随着病情的发展和演变,会出现因湿因热致瘀或热灼津伤等变化。

而湿具有粘滞难去、易与热结的特性,所以此阶段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湿热征象。

应用清热利湿祛风之法,宜首先根据皮损辨证,分清风、湿、热孰轻孰重,然后灵活运用。

如皮损红肿灼热盛痒热象明显者.治宜清热为主,以解毒祛风透邪,使热从卫气分而解,并佐以利湿祛风,使湿去热清;若皮损红肿、渗出、糜烂表现为湿热俱盛者,宜清热利湿、清热燥湿、清热化湿,使湿热分消。

急性湿疹后期或慢性湿疹,虽以滋阴化瘀祛风为主,也应适当配以清热化湿之剂,以清解残余温热。

2、疏通气机以助清利湿热。

湿易阻气,气能化湿,气机流畅则湿易化、热易清。

赵师认为,湿热既可因六淫而起,又可因脏腑失调而生。

如肺气失宣,水道不通,湿气则外溢;脾胃运化失职。

升降失常,温热则蕴生;三焦气化不利,膀胱开合失司,亦使湿热丛生,均可导致湿疹类皮肤病。

治疗中应结合脏腑功能,适当采取开上、畅中、导下之法。

开上即宣降肺气。

助一身气机运行,畅水之上源。

常用药物有杏仁、藿香、桔梗、浮萍等;畅中主要是恢复脾胃运化功能,化滞调中,以助气机升降,故用健脾化温、芳香走窜行气类药物如半夏、厚朴、焦楂、陈皮、蔻仁等;导下主要在于淡渗利湿,助膀胱气化,使温热从小便而解,多用茯苓、滑石、通草、薏苡仁、茵陈等。

若湿热阻滞肠腑者,又可适当加用大黄等通腑泻热之品。

3、养阴以助活血润燥。

风湿热蕴阻日久,必然灼伤津液。

“阴虚则无气”,气虚则无力行血,不仅可致气滞,而且会进一步加重血瘀,从而影响气血津液对皮肤的正常濡养作用,使皮肤出现干燥、皲裂、肥厚、皮屑等病变。

中医如何从温经散寒的角度治疗皮肤疾病

中医如何从温经散寒的角度治疗皮肤疾病

中医如何从温经散寒的角度治疗皮肤疾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温经散寒是一种重要的治疗原则,对于许多皮肤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

皮肤疾病的发生往往与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脏腑功能失调以及外感邪气等因素密切相关。

当寒邪侵袭人体,凝滞气血,经络不畅时,就可能引发各种皮肤问题。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中医如何从温经散寒的角度来治疗皮肤疾病。

首先,我们要明白寒邪是如何影响皮肤的。

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收引。

当寒邪侵入人体后,会导致气血运行缓慢,经络阻塞。

气血不能正常地滋养皮肤,皮肤就会失去光泽,变得粗糙。

而且,寒邪还可能导致毛孔收缩,使体内的毒素和代谢废物不能顺利排出,从而引发痤疮、湿疹等皮肤疾病。

中医在诊断皮肤疾病时,会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比如,观察患者的皮肤色泽、形态,询问患者的症状,如是否怕冷、疼痛的性质等,以及触摸脉象等。

如果患者的皮肤苍白、青紫,伴有畏寒肢冷、疼痛遇寒加重、脉沉迟等表现,就可能是寒邪凝滞所致的皮肤疾病。

在治疗方面,中医常采用中药内服、外用,以及针灸、艾灸等方法来温经散寒。

中药内服是常见的治疗方式。

常用的温经散寒中药有桂枝、细辛、附子、吴茱萸等。

例如,当归四逆汤就是一个经典的温经散寒方剂,用于治疗血虚寒凝所致的手足厥寒、皮肤麻木等症状。

在这个方剂中,当归、桂枝、细辛等药物相互配合,起到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作用。

中药外用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比如,用艾叶、花椒等煎汤外洗,可以温通经络,缓解皮肤瘙痒、湿疹等症状。

此外,还有一些中药膏剂,如冻疮膏,也是基于温经散寒的原理制成,用于治疗冻疮。

针灸治疗在温经散寒方面也有显著的效果。

通过针刺相关穴位,如足三里、关元、肾俞等,可以激发人体的阳气,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温经散寒的目的。

艾灸则是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穴位或患病部位,其温热之力能够深入肌肤,驱散寒邪。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调理也非常重要。

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尤其是在寒冷的季节要适当增加衣物。

温阳法在1例皮肤病中的应用探讨

温阳法在1例皮肤病中的应用探讨

1病例介绍患者,男,75岁,2017年6月初来我院就诊。

主诉半年前头部出现瘀点瘀斑,呈暗红色,逐渐连成一片,累及头项部,十日后两侧腰部出现瘀斑,呈暗红色,扶之碍手,不痒不痛,遂赴中医大一院皮肤科就诊,诊断为神经性皮炎,服中药十剂,不效,后又入省中医院皮肤科就诊,诊断为脂溢性皮炎,服中药十剂,不效,后又入绿色春天中医院就诊,服中药三十剂,不效,半年间服中药五十剂不效,患者甚为苦恼。

既往体健,无其他慢性疾病病史。

今闻我处治疗皮肤病患者反馈良好,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我院就诊,就诊时患者后头连及项部暗红色瘀斑,扶之碍手,有湿冷感,不痒不痛,后腰部大片瘀斑,呈暗红色,突出于皮肤表面,身体无明显不适,患者平素畏寒肢冷,易出汗,虽天热仍穿厚衣,大便有时溏薄,纳食可,小便正常。

舌体胖大,舌边齿痕,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2诊疗经过诊断为阴疽[1],脾肾阳虚,湿浊内生。

治法为温阳补肾,除湿化痰。

方药:肉桂20g,吴茱萸10g,炮姜15g,当归15g,川芎10g,熟地黄30g,桑椹20g ,炙甘草10g,防风10g,石菖蒲20g,茯苓15g,7付水煎服,每日1付,早晚温服。

复诊时,瘀斑颜色明显变淡,边缘内收,患者患处皮肤出现痒,原方加桂枝15g,吴茱萸减至7.5g,熟地黄减至25g,川芎加至15g,茯苓加至20g,7付水煎服,每日1付,早晚温服。

三诊时,皮肤接近正常。

随访2月未再复发。

3讨论《黄帝内经》有:“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2]《黄帝内经》明确告诉后人:生气通“天”(本于阴阳),而不言生气通“地”;是“阴静阳躁”而不是阴躁阳静;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而不是阴生阳长,阴杀阳藏;是阳化气,阴成形,而不是阴化气,阳成形;是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而不是阴密乃固。

凡此,都充分体现了阳的主动性和主导性。

且阳气有化生阴液之功能,在其主导动的同时,也在化生着阴液而成为制约阳,资助阳的基本要素;阴的最显著作用就是勿使阳亢(阴虚失制可致阳亢,阴盛阳微亦可致阳气浮越);若一旦阳气衰弱了,则阳衰阴盛,生命随之趋向于终结。

浅析经方温经散寒法治疗皮肤病的疗效

浅析经方温经散寒法治疗皮肤病的疗效

浅析经方温经散寒法治疗皮肤病的疗效摘要】目的:选取皮肤病作为研究课题,探讨经方温经散寒法治疗皮肤病的疗效及推广价值。

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给予以温经汤为代表的温经散寒法辨证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药治疗方法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过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1)经方温经散寒法对以荨麻疹为代表的皮肤病治疗有效;(2)西药与经方温经散寒法对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相当,均可作为治疗选择;(3)较单纯的西药,经方温经散寒法方案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高。

【关键词】经方温经散寒法;皮肤病;荨麻疹;效果【中图分类号】R75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7-0043-02皮肤病概念宽泛,凡与皮肤相关的疾病均可归为皮肤病范畴,正因为如此,皮肤病在临床极为多见,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1]。

目前对于皮肤病主要采用西药对症治疗,不过远期疗效不甚理想。

中医关于皮肤病的研究、阐述和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经方温经散寒法以温热、辛散药物为主,发挥其温阳通脉、散寒通络的作用,专用于证型为六经伤寒症的皮肤病[2]。

本研究聚焦的慢性荨麻疹是颇具代表性的皮肤病,取7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较传统的西药经方温经散寒对于皮肤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病例来自于我院皮肤科门诊部和住院部,符合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排除入组前接受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及对本研究药物过敏病例。

70例病例,随机双盲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研究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11~62岁,平均(32.1+2.5)岁;中医体质分型:气滞寒凝型11例,血虚寒凝型12例,血瘀寒凝型12例;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12~60岁,平均(31.1+2.2)岁;中医体质分型:气滞寒凝型12例,血虚寒凝型10例,血瘀寒凝型13例。

赵炳南皮肤病的4大治疗思路与专用方

赵炳南皮肤病的4大治疗思路与专用方

赵炳南皮肤病的4大治疗思路与专用方第976篇,医路漫漫青竹相伴。

来源|《跟师赵炳南手记》导读赵老擅长治疗皮肤类疾病,而在皮科疾病的治疗中,赵老根据象数思维总结出了四种治疗思路,值得临床中医师一读,扩展临床治病思路。

中医的思维方法包括:象数思维、整体思维、变异思维、中和思维、直觉思维、顺势思维、虚静思维、功能思维等。

其中,象数思维的方法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理论结构,是中医学思维方法的核心。

所谓象数思维是通过取象比类的方式对被研究的对象与已知对象的某些方面相通、相似或相近的属性、规律、特质进行关联比类,找出共同特点、根本内涵,以“象”为工具,进行标志、归类,以达到模拟、领悟、认识客体为目标的方法。

赵老精研外科专著,通过65年的时间,创建了许多经验方。

其中包括以皮治皮、以搔治瘙、以色治色等富有取象比类特色的思维特点。

现提供部分赵老验方剖析内涵,以扩大视野和思路。

一、以皮治皮——多皮饮皮类药材源于植物的外表,如同人体皮肤一样,俱为身体的藩篱,卫外屏障,大凡皮肤病发于肤表者皆可用皮类药物。

以皮达皮。

多皮饮源自《六科准绳》五皮饮演化而来。

赵老在原方五皮饮中的生姜皮改为干姜皮,并加清肺祛风止痒之类的皮类药物,创立多皮饮。

方中冬瓜皮、扁豆皮化湿和中,茯苓皮健脾利湿,大腹皮既可行气利湿,又能涤清胃肠的积滞;白鲜皮、川槿皮祛风止痒;干姜皮温中利水,和胃固表;丹皮凉血化斑;地骨皮、桑白皮清肺消肿;五加皮祛风渗湿。

诸皮合用共奏祛风除湿、调和阴阳、沟通表里的功效。

适用于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皮肤瘙痒症等。

二、以形治形——三心方该方连翘心、栀子心、莲子心均为中满肉质果实,类似于心脏的形状,故能清心泻火。

栀子能清肺胃三焦之热,主治面赤、酒渣鼻等症;连翘,李时珍认为“状如人心,故为十二经疮家圣药”。

同时,古人根据取象比类之理,将连翘列为治疗瘰疬、瘿瘤、结节等卵圆形病灶的药物,具有解毒散结、消肿的功效。

莲子心又名苦苡,清心去热,三心合用有清心泻火的功效。

赵炳南先生治疗皮肤病的学术特点

赵炳南先生治疗皮肤病的学术特点

赵炳南先生治疗皮肤病的学术特点
徐江雁;韦大文
【期刊名称】《中华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8(23)6
【摘要】赵炳南先生是中医界治疗皮肤病的大家,赵老治疗皮肤病,善于调和阴阳,使用的基本方药是"四藤",即天仙藤、鸡血藤、首乌藤和钩藤。

他除了运用活血化瘀法外,还兼顾心肝火盛、脾湿内阻,自创清肝利胆、清心泻火、疏风除湿之法,创建"三心方"(莲子心、连翘心、生栀子)。

临床治疗急性湿疹、急性皮炎、带状疱疹、过敏性皮炎、药疹等急性炎症皮肤病(热盛型),每取良效。

赵老晚年治疗皮肤病的经验炉火纯青,整体治疗观在临床治疗中更加突现。

【总页数】3页(P481-483)
【关键词】皮肤病;赵炳南;调和阴阳
【作者】徐江雁;韦大文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人文学院,郑州450008;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郑州45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63.1;R751.05
【相关文献】
1.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赵炳南治疗皮肤病用药规律研究 [J], 陈黎明;张一帆;沈宇明;赵永祥;赵昕;文继红
2.赵炳南用清热除湿汤治疗急性湿热性皮肤病探析 [J], 李敏;蔡念宁;张广中;张苍
3.赵炳南教授论治正虚邪盛皮肤病用药规律探析 [J], 杨旭杰;裴晓华;王春晖;沈慧
4.赵炳南先生治疗带状疱疹经验介绍 [J], 李维义
5.赵炳南独特学术流派的初步研究——从编写《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的体会谈起[J], 高益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湿疹、皮炎不好治,中医名家赵炳南有10个好用的外治方

湿疹、皮炎不好治,中医名家赵炳南有10个好用的外治方

湿疹、皮炎不好治,中医名家赵炳南有10个好用的外治方小编导读外用方是指以外用药为主组成的,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具有清热凉血、消肿止痛、止痒等功效的一类方剂。

在皮肤病的治疗中,我们常可见到外用方的使用。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赵炳南教授治疗皮肤病的10个外用方。

1.祛湿散配方:川黄连24g,川黄柏240g,黄芩144g,槟榔96g。

制法:焙干各研极细粉,混匀,瓶装。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主治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脓疱疮、婴儿湿疹等。

用法:直接撒扑,或调成油膏、软膏外用。

2.龙骨散配方:龙骨90g,牡蛎90g,海螵蛸90g,黄柏380g,雄黄9g,滑石粉30g。

制法:焙干各研极细粉,混匀,瓶装。

功效主治:解毒收敛。

主治湿疹、皮炎、脂溢性皮炎、足癣(糜烂型)等。

用法:直接撒扑,或油调外用。

3.普连软膏配方:黄柏面30g,黄芩面30g,凡士林240g。

制法:前两味研极细粉,放入加热后的凡士林中搅匀,直至冷却时停止搅动,分装备用。

功效主治:清热除湿,消肿止疼。

主治脓疱疮、急性或亚急性湿疹、烫烧伤、单纯疱疹、红皮病型银屑病等。

用法:直接涂于皮损上,或用软膏摊在纱布上,敷于患处,或加入其他药粉作为软膏基质用。

4.普榆膏配方:生地榆面30g,普连膏270g。

制法:药粉放入膏内,调匀即得。

功效主治:解毒止痒,除湿消炎,软化浸润。

主治亚急性湿疹或皮炎、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阴囊湿疹、Ⅰ度烧烫伤等。

用法:涂敷患处,每日2~3次。

5.紫色消肿膏配方:紫草15g,升麻30g,贯众6g,赤芍30g,紫荆皮15g,当归60g,防风15g,白芷60g,草红花15g,羌活15g,荆芥穗15g,荆芥15g,儿茶15g,神曲15g。

制法:共研细面过重罗,每120g药面加血竭面3g、山柰面6g、乳香和没药面各12g、凡士林120g,调拌均匀成膏,分装备用。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软坚消肿,止痛。

主治慢性丹毒、淋巴结(管)炎、结节性红斑、新生儿头皮血肿等。

刘爱民教授运用桂枝治疗皮肤病经验

刘爱民教授运用桂枝治疗皮肤病经验

砂仁行气,调畅气机;山楂㊁神曲㊁麦芽又称焦三仙,保护脾胃,防诸药燥热伤津;甘草调和诸药㊂全方以行气㊁活血化瘀㊁涤痰息风为主,益气防血溢脉外,补先天本元,扶正祛邪,并佐以护胃㊁调和之品㊂脑血疏口服液由黄芪㊁水蛭㊁石菖蒲㊁牛膝㊁牡丹皮㊁大黄㊁川芎配伍而成,具有益气㊁活血㊁化瘀的作用,且中成药方便长期使用㊂配合西医常规治疗,中西结合,标本兼治,故获良效㊂5㊀小㊀结混合性中风的诊治工作重点在于胆大心细㊂心细在于早诊断,早诊治,勤观察,平衡血压;胆大在于辨证论治,适时运用活血化瘀药物,从而加快出血灶的恢复㊂混合型中风的发展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进程,本身是一个矛盾体㊂因此,医者要对患者做到详尽观察,两害相权取其轻;同时及时调整治疗,结合中医学整体论治思想,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方能够取得良效㊂参考文献:[1]王新志.中华实用中风病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王新志.中风脑病诊疗全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3]陈少婷.中医中风渊源刍议[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4]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7.[5]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6]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贾建平,苏川.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8]李光亮.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继发脑梗塞病因分析与预防治疗[J].中外医疗,2016,35(10):52-53.[9]廖荣.脑梗塞出血性转化26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3,11(4):133-134.[10]胡存田.混合性中风不可忽视[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2012,11(10):31.[11]刘丽君,郭磊,李宏,等.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相关研究进展[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6,52(6):753-756.[12]蔡萍.重组ADAMTS13对脑出血后脑损伤和脑水肿的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4. [1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52(4):252-265. [14]刘向哲.浅析中风病治疗中的三对矛盾[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6):33-34.[15]马萌.有关中风病脑缺血与出血问题的商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8):62-66.通信作者:王新志,主任医师,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医院,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人民路19号, 450000,znqznq@∗基金项目: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百千万 人才工程(岐黄工程) 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国中医药人教发 2018 12号);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财社 2016 44号)收稿日期:2020-02-17;修回日期:2020-03-20(编辑㊀颜㊀冬)文章编号:1001-6910(2021)01-0071-04㊃名师高徒㊃刘爱民教授运用桂枝治疗皮肤病经验∗徐胜东1,王㊀坤1,姜云平1,段田野2(1.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河南焦作454001;2.济源市妇幼保健院,河南济源459000)摘要㊀刘爱民教授是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㊁博士生导师㊁河南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载,对皮肤病的中医药治疗有独到见解㊂从桂枝的中药属性出发,结合现代药理学的研究,进一步阐述刘爱民教授运用桂枝的经验,并结合慢性荨麻疹㊁湿疹㊁斑秃等疾病的具体运用进行论述㊂刘教授善用温法治疗皮肤病,温药的选择又很讲究,不是单纯温阳即可,而是更注重温通的作用,而桂枝的功效与之切合㊂理解刘教授运用桂枝的经验,辨证方向,即可灵活运用桂枝治疗多种皮肤疾病㊂关键词:皮肤病;刘爱民;温法;桂枝;验案中图分类号:R275㊀㊀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21.01.24㊀㊀刘爱民教授是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㊁博士生导师㊁河南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载,对皮肤病的中医药治疗有独到见解,临证尤其善用温法㊂刘教授临证善用温法治疗皮肤病,温法中善用桂枝㊂从桂枝的中药学功效和现代药理学研究角度,结合具体皮肤病如慢性荨麻疹㊁银屑病㊁脱发等,体会刘教授运用桂枝的巧妙及其临床独特经验,进一步理解刘教授运用温法治疗皮肤病的思路㊂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总结刘教授运用温药桂枝治疗皮肤病经验,以飨同道㊂1㊀桂枝的中药属性桂枝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味辛㊁甘,性温,是风寒解表要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㊂历代医著对桂枝的功效著述较多,如‘医学启源“载其 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去皮风湿 ,‘本草备要“谓其 温经通脉,发汗解肌 ,现代中医学家认为其有散寒解表㊁温通经脉㊁助阳化气的作用㊂张仲景尤为喜好使用桂枝,据统计在‘伤寒论“中桂枝的使用频率仅次于甘草[1]㊂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很多经典桂枝类方如桂枝汤㊁桂枝干姜汤等,亦有很多桂枝药对如桂枝-芍药㊁桂枝-干姜等,对现代中医临床影响深远㊂现代药理学研究[2]表明:桂枝中含有的有机酸㊁香豆素等物质具有抑菌抗炎㊁抗过敏㊁抗肿瘤㊁抗病毒㊁解痉镇痛㊁抗凝血等多种药理作用㊂2㊀桂枝在慢性荨麻疹中的运用刘教授认为:慢性荨麻疹中医辨证主要为三主证 营卫不和证㊁血虚风恋证和风湿热蕴肤证㊂营卫不和证主证仅为风团反复发作,除风团和瘙痒外无其他不适,舌脉正常;主方用桂枝汤加减,其中桂枝助阳解表,温通经脉,驱在表风邪,与芍药等量配伍,营卫同治,散中有收,调营卫㊁平阴阳㊂血虚风恋证多见于中年妇女,主证为风团瘙痒,合并面色无华㊁月经量少㊁心悸乏力等血虚表现;主方用荆防四物汤㊂风湿热蕴肤证多见于青壮年,主证为风团瘙痒,兼舌红㊁苔黄腻㊁脉滑;主方用祛风清热除湿药㊂血虚风恋证和风湿热蕴肤证虽然主方无桂枝,但是两证均可以合并卫阳不足的兼证,表现为主证兼有畏寒㊁易感冒㊁风团夜间或遇冷发生等,故主方加用桂枝散寒温阳㊂现代药理学研究[3-4]证实:桂枝具有较强的抗过敏作用,具体机制与抑制透明质酸酶的作用和抑制补体活性作用有关㊂这也与陆艾阳子等[5]研究结果相符合㊂笔者始终坚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然不可忽视中药现代药理学作用的发挥,因为这是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㊂刘教授打破教材辨证思维,辨证准确,运用桂枝时机恰当,不仅使桂枝的中药功效得以发挥,还同时发挥桂枝抗过敏的现代药理属性,故临床获得显著疗效㊂笔者在总结刘教授验方时,发现桂枝在慢性荨麻疹中的运用存在常用药对,如:桂枝配芍药调和营卫,桂枝配附子温阳兼通阳,桂枝配炙甘草辛甘化阳㊂其中桂枝 附子始见于‘金匮要略“之金匮肾气丸㊂研究[6]显示:桂枝 附子为金匮肾气汤发挥温补肾阳药效的主要物质,机制可能促甲状腺激素与其能升高HPT轴中三碘甲腺原氨酸㊁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有关㊂3㊀桂枝在湿疹中的运用湿疹是临床常见病㊂刘教授临证坚持季节 皮损部位 经络 脏腑四位一体的辨证思路[7]㊂对于顽固性湿疹,刘教授认为温法必不可少,桂枝的使用自然必不可少㊂若丘疱疹较多,水湿在表, 郁而发之 ,则给予辛散之药,桂枝首当其冲;若皮疹多冬季发作或加重,温法为先,温药中桂枝既可辛散水湿,又可温阳;若皮损在手足部,健脾除湿或培土健脾疗效均不佳,应注意加用温通之品桂枝,正所谓 阳光一出,阴霾四散 ;若为干性湿疹,也就是西医学的 乏脂性湿疹 ,治疗多以滋阴润肤㊁祛风止痒为法,却忽略了患者多有畏寒怕冷㊁四末不温等阳虚之象,此时结合舌脉,有舌淡苔白者以辛通温润为法,有舌红苔黄腻者以外通阳化气㊁内清热除湿为法,用药必选桂枝,温阳通脉,脉通则肤润,且温药的使用与干燥肌肤并不矛盾,这与桂枝具有利水湿㊁扩血管的作用相关[8]㊂湿疹的西医治疗中,抗炎㊁抗过敏是关键㊂研究[9]显示:桂枝可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影响炎症介质生成㊁抗氧化,发挥抗炎作用㊂笔者认为,湿疹的辨证论治是关键,运用桂枝的抗炎㊁抗过敏作用时不能西医思维化,也不能脱离中药性味,否则易导致阴阳失衡;应该注意辛温与苦寒的态势,遣方组药,令阴阳平和㊂笔者发现,对于阳虚型湿疹,桂枝-苍术这一药对的使用频率较高,几乎方方均有㊂研究[10]显示:苍术具有燥湿健脾㊁祛风散寒的功效,其提取物具有抗炎㊁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㊂苍术更多时候只关注了其健脾除湿作用,却忽略了其温阳散寒之功效㊂桂枝助苍术能更好地健脾除湿,苍术助桂枝温阳散寒,两者相互协作,疗效肯定㊂4㊀桂枝在脱发中的运用斑秃特别是复发性斑秃的临床治疗效果很差㊂中医多从肝肾论治斑秃,而刘教授认为 发为肾之外候 ,又 肝肾同源 ,故补肝肾思路正确;但是需要深入研究个体化的证候差异,注意肝郁血瘀㊁气血两虚㊁血热生风等病因病机㊂其中肝郁血瘀证的治疗原则是疏肝解郁㊁温阳化瘀㊁养血生发,温阳药可用巴戟天㊁菟丝子,阳气充足则瘀血得化;同时不忘使用桂枝温通血脉,则生发有源㊂现代药理学研究[9]显示:桂枝中含有的桂皮醛可通过抑制血栓素A2的形成,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发挥抗凝血作用㊂这一研究与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桂枝具有温通血脉的作用相一致㊂基于上述内容,思考脂溢性脱发的辨证论治,对于头发脱落㊁头发稀疏㊁头皮油脂旺盛㊁头皮瘙痒并伴精神压力大㊁心烦易怒者,也可以从肝郁血瘀论治㊂肝郁不能调达㊁血行不畅需活血温通,桂枝必不可少㊂笔者发现,刘教授治疗斑秃脱发基本保持 养 通 舒 的组方规律,养血补肾是根本,通阳通脉是基础,疏肝解郁㊁疏通发根是方法,没有 通 就无法 舒 ,则 养 就无意义,这一组方规律确立了桂枝在脱发方中的地位㊂5㊀病案举例例1㊀患者,女,24岁,2017年5月8日初诊㊂主诉:全身出风团伴瘙痒1个月余㊂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后风团可消退,但反复发作㊂现症:就诊时风团未发,舌淡暗而胖,苔薄白㊁腻,右脉弱㊂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㊂中医诊断:瘾疹,辨证为卫阳不足㊁肌肤有湿㊂治宜温阳益气,祛风除湿㊂处方:生黄芪20g,桂枝15g,制附子9g(先煎),防风15g,苍术15g,茯苓30g,陈皮9g,白鲜皮30g,地肤子30g,生姜3片,大枣15g,炙甘草9g㊂每日1剂,水煎服㊂上方加减服用2个月余,风团未出,数月回访未再复发㊂按㊀本例患者是典型的卫阳不足兼有水湿㊂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发挥桂枝温阳通阳的功效;阳气不能布散,故配合附子,温补肾阳,相得益彰㊂此处桂枝的西医抗过敏作用不可小觑㊂合理辨证,正确选药,中西医相参,则疗效可靠㊂例2㊀患者,女,60岁,2018年6月8日初诊㊂主诉:双脚皮肤脱屑㊁增厚㊁干裂伴瘙痒5年余㊂患者5年前双脚脱屑㊁瘙痒,后皮肤粗糙㊁增厚㊁皲裂伴疼痛,曾于某医院按真菌感染治疗(用药不详),治疗后虽有减轻,但易反复㊂现症:双脚心脱屑㊁瘙痒,皲裂后疼痛,皮肤增厚,纳眠,二便可,有头晕㊁耳鸣,面白,舌偏淡而胖,苔白腻㊁厚,脉细弦㊂既往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病史㊂西医诊断:角化性湿疹㊂中医诊断:湿疮,辨证为阳虚肝郁㊁脾湿血燥㊂治宜疏肝温阳,健脾养血㊂处方:生黄芪18g,桂枝12g,炒白术12g,茯苓20g,陈皮9g,柴胡12g,鸡血藤20g,当归15g,炒吴茱萸5g,乌梢蛇15g,炙甘草6g,白鲜皮15g㊂每日1剂,水煎服㊂服药1个月余,患者双足仅剩少许脱屑,痒止,舌淡红而胖,苔厚腻㊁淡黄,脉细弦㊂处方:桂枝10g,生白术15g,川厚朴10g,生薏苡仁20g,当归15g,川牛膝10g,黄柏9g,白鲜皮15g,柴胡10g,鸡内金10g,神曲15g,鸡血藤20g㊂继服2周,病愈㊂6个月后随访,未再复发㊂按㊀对于手足部湿疹,刘教授坚持健脾除湿不忘温通的治疗原则㊂健脾则水液运化正常;若只除湿而不温阳通阳,则水湿不易清除㊂本方在使用健脾除湿药物的基础上加用桂枝温阳通阳,效果显著㊂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炎症反应,桂枝的抗过敏抗炎作用可能是发挥疗效的现代药理基础㊂笔者认为:运用中药时应将中西医理论相互融合,才可以更好地理解方剂,从而证明中医药的科学性㊂例3㊀患者,女,33岁,2018年10月9日初诊㊂主诉:斑片状脱发1个月余㊂患者1个月前出现斑片状脱发,伴全头毛发明显稀少,并见较多大小不等的斑片状脱发区㊂现症:头皮痒,纳眠可,月经可,舌淡,苔薄白,脉左细弦沉,右细弱㊂西医诊断:重型斑秃㊂中医诊断:油风,辨证为肝郁血虚㊂治宜疏肝养血,温通血脉㊂处方:当归15g,白芍15g,柴胡15g,川芎12g,红花9g,桑葚15g,枸杞子15g,白鲜皮20,炒酸枣仁20g,大枣18g,甘草6g,桂枝12g㊂每日1剂,水煎服㊂上方随症加减,服药半年,脱发已愈,恢复正常,舌淡,苔薄白,脉弱㊂随访1年,未复发㊂按㊀对于斑秃,刘教授的治疗原则是祛除病因㊁滋养发根㊁祛邪扶正㊁生发有源㊂本例患者发病时间短,依从性好,坚持中医药治疗,加之辨证准确,用药有专攻,疏肝养血,祛湿通脉,故获肯定疗效㊂刘教授治疗斑秃用桂枝是从瘀论治脱发的体现,发根血瘀的存在是脱发的病机所在,瘀则不通,不通则营养不能通达,易生热㊁腐等,犹如树根部腐烂物堆积,发根不健不稳,遇肝风内动㊁湿热蕴肤㊁外邪侵袭等,易导致脱发,而桂枝的运用是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进行温通,通则不生热㊁不生腐,发根稳健,枝繁叶茂㊂其间虽根据证型变化多次调整个别药物,但桂枝始终在用,均以12~15g的较大剂量㊂6㊀小㊀结刘教授善用桂枝治疗常见皮肤病,笔者从慢性荨麻疹㊁湿疹及脱发叙述其运用桂枝的经验及思路㊂刘教授善用温法治疗皮肤病,温药的选择很有讲究,不是单纯温阳即可,而是更注重温通的作用,因桂枝的功效与之切合,成为首选药之一㊂笔者发现,刘教授除了针对上述3种疾病外,还在白癜风㊁结节性痒疹等治疗中使用桂枝[11],其温阳方中必有桂枝,主要思路就是桂枝的温阳通脉作用与疏肝㊁健脾㊁调和营卫等密切配合㊂在采用温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时,刘教授极少用桂枝,多单用附子温阳,因桂枝善于温通,不同于附子的温肾阳,桂枝乃引经皮肤,而银屑病多血热㊁血燥,可助长皮损局部热象㊂因此,理解刘教授运用桂枝的经验,辨证方向,即可灵活运用桂枝治疗多种皮肤疾病㊂参考文献:[1]程红.从‘伤寒论“谈仲景用桂枝的配伍[C]//中华中医药协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仲景医学求真(续三),2009:5.[2]许源,宿树兰,王团结,等.桂枝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药材,2013,36(4):674-678. [3]聂奇森,滕建文,黄丽,等.桂枝中抗过敏活性成分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594-1596. [4]王宗新,张晓兰,刘淑梅.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66例[J].河南中医,2005,30(4):14. [5]陆艾阳子,周祎然,高卉,等.桂枝汤对照抗组胺类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32(7):3178-3182.[6]戴冰,杨梦琳,张嘉妮,等.从HPT轴角度探讨桂枝-附子在金匮肾气汤中温补肾阳的作用机理[J].中医药信息, 2018,35(2):43-46.[7]刘爱民,屠远辉,胡会丽.季节㊁脏腑㊁经络㊁部位四位一体辨证治疗湿疹的体会[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1,25(4):306-308.[8]王琍文,苏成业.泽泻㊁猪苓㊁茯苓㊁桂枝及其复方五苓散的利尿作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1965,4(1):40-46. [9]赵耀.桂枝的现代药理与临床应用浅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9):77.[10]张明发,沈雅琴.苍术抗炎㊁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16,39(5):885-890. [11]黄敬群,罗晓星,王四旺,等.桂皮醛对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特点[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34-36. [12]刘爱民.寻常性银屑病辨证新体系及其思考[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28(5):332.(本文承蒙刘爱民教授指导,特此谢忱!)通信作者:刘爱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河南省中医院皮肤科,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东风路6号,450002,li-uaimin27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874471);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2017ZY2072)收稿日期:2019-08-22;修回日期:2020-03-03(编辑㊀颜㊀冬)文章编号:1001-6910(2021)01-0074-05㊃临床经验㊃从肝郁肾虚探析定经汤改善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思路∗周艳艳,任静雯,刘阳阳,胡长容(河南省中医院,河南郑州450002)摘要㊀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是指在40岁以前出现卵巢功能减退,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过少㊁月经稀发或闭经,甚至出现低雌激素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学 月经过少 闭经 月经先后无定期 等范畴㊂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以激素补充疗法(HRT)为主,但其不良反应一直饱受争议,且。

温补法治疗皮科疑难病举隅

温补法治疗皮科疑难病举隅

温补法治疗皮科嶷难病举
荣显会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倦),期】2011(026)005
【摘要】@@温补法属•寒者热之Tv素问•至真要大论>),通常是指针对里寒、阳虚证所采用的温里和助阳的治疗方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皮科疾病阳证、热征为多,应用温补法的机会不多.但近年来皮肤科有过用寒凉之流弊,每致中阳受损;加之热邪不仅伤阴而且耗气「气不足便是寒”(〈景岳全书■热略〉).因此阴证、寒证在皮肤科特别是皮肤科疑难病病程发展过程中并不少见,辨证应用湿补法,常能收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页数】3页(1029-1031)
【关键词】温补法;皮科疑难病;火丹疮;瘾疹;狐惑;医案
[作者】荣显会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中医院皮肤科,唐山,063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
[相关文献]
1.温补化痰祛瘀法治疗疑难病证举隅[几程宜福
2.林吉品运用补脾益肾法治疗疑难病举隅[几王斌
3.邢风举博士应用复法大方治疗疑难病验案举隅[几邢丽
4.经方合用治疗疑难病举隅[几盛生気盛全成
5.镇肝館风汤治疗疑难病举隅[J],刘文玉。

赵炳南对中医皮肤科的贡献

赵炳南对中医皮肤科的贡献

赵炳南对中医皮肤科的贡献赵炳南(1892-1980)是中国近代中医皮肤科的奠基人和代表人物,他在中医皮肤科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中医皮肤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从赵炳南的生平、学术成就、对中医皮肤科理论的创新、对中药外治法的改进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展示赵炳南对中医皮肤科的贡献。

赵炳南出生于北京一个贫寒的家庭,少时自学成才,后师从著名中医师张菊人,学习中医皮肤科。

在张菊人的指导下,赵炳南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理论,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于1920年开始了自己的行医生涯,并在中医皮肤科领域逐渐崭露头角。

赵炳南在中医皮肤科方面的学术成就十分显著。

他主张“内外兼治,调养气血”的治疗原则,强调从内调理机体,以达到治疗皮肤疾病的目的。

同时,他还注重外用药物的合理使用,将中药外治法运用到皮肤科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他的代表著作《赵炳南医书全集》中收录了大量关于中医皮肤科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对后世影响深远。

赵炳南对中医皮肤科理论的创新是他的重要贡献之一。

他提出“肺主皮毛”的理论,认为皮毛的润泽与肺的功能密切相关。

他强调通过调理肺气、养阴润燥等方法来治疗皮肤干燥、瘙痒等病症。

他还主张运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理论来治疗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这些理论的创新为中医皮肤科临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赵炳南对中药外治法的改进也是他对中医皮肤科的重要贡献之一。

他深入研究和探索中药外治法在治疗皮肤病方面的应用,提出了许多改进措施。

例如,他运用中药煎液进行湿敷、浸泡、熏蒸等方法,以改善皮肤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炎症和减轻症状。

他还发明了许多中药外用制剂,如“消风散”、“祛湿散”等,这些制剂在当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皮肤病。

赵炳南对中医皮肤科的贡献体现在他的一生致力于中医皮肤科事业的发展和传承上。

他在中医皮肤科理论方面的创新、中药外治法的改进以及临床经验的总结等方面都为中医皮肤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赵炳南不仅在中医皮肤科领域成就显著,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临床学家,培养了大批中医皮肤科人才,为中医皮肤科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方温经散寒法治疗皮肤病研究进展

经方温经散寒法治疗皮肤病研究进展
赵 有利 , 玉 玺 ( 导 ) 王 指
( 龙江 中医药 大学 附属第一 医院 , 龙江 黑 黑 哈尔滨 10 4 ) 5 0 0
摘 要: 以温经汤 、 当归四逆 汤两首具有代 表 温经散寒 法的 经方进 行逐 一论述 , 对近 l 针 0余种疾病 进行 2 0余种证候 分析 , 简单加 以概 括 , 并进 一步 总结上述 方剂在 皮肤科 中的 具体 应用 , 以便 更好 地运 用温 经
经方 乃方书之 祖 , 辨证 之 宗 ; 经方 约而 多 验 , 用药 专 而效宏 。温经散寒 法 即以温 热 、 辛散 药物 为 主具 有 温 阳通脉 、 寒通 络作 用 , 于治 疗六 经 伤寒 证 。 散 用 杂志 温经散寒 法在经方 中被普遍运 用 。兹结 合近几 十年来 国 内有关 中医期刊 的报 道 , 以温 经散 寒法 灵 活运 用 将 经方 治 疗 皮 肤 病 的研 究 进 展 进 行 归 纳 总结 , 同道 供 参 考。 1 温经散寒 、 祛瘀养 血 , 温经汤 主之 , 用于治疗 带状疱 疹后 遗神经痛 、 黑病变 、 新生儿硬 肿病 、 雷诺 氏病 、 荨麻 疹等 病 1 1 带状疱疹后 遗神经 痛一余 毒未尽证 . 病程 日久 , 素体 虚 弱 , 血 受寒 , 毒未 尽 。李 氏 厥 余 治一 男性患者 , 症见皮 色暗 , 间遇冷痛 著 , 夜 肢末 不温 , 腰膝 酸软 , 舌淡 苔薄 白。治宜温经 散寒 , 祛瘀 通滞 。方 拟温 经汤加味 , 先后服 1 0剂愈 ” 。 12 荨麻疹 一 冲任 失调证 . 冲任虚寒 , 阴血 不 足 , 血 阻滞 , 事加 重 。王 氏 瘀 月 等治一女性 患 者 , 麻疹 反复发作 2年 , 间 、 荨 夜 浴后 、 经 前加重 , 疹呈 团块 状 。月 经周期正 常 , 多 , 皮 量 无血块 , 行经 9 , 口干 , d伴 五心烦 热 , 属血 虚寒 凝 , 证 风邪 阻滞 。 治以 温经 汤 加 减 , 对 临 床 8 经 0例 病 案 统 计 , 愈 5 痊 6 例, 好转者 2 0例 , 无效 者 4例 , 总有效率 9 % i 8 。 13 黑病变~ 冲任不 调证 . 冲任虚 寒 , 肾受 损 , 肝 气虚 血滞 , 面肌 失 荣。唐 氏 等治 一女性 患者 , 部 色素 沉着 2年 , 片 状黧 黑 , 面 呈 左 颧部 及须部 明显。经量偏 少且 紫暗 , 痛经 。舌质紫 暗 , 苔 白腻 , 脉沉 涩略 无力 , 断 黑病 变 ( 黑斑 ) 诊 黧 。辨 证 为血虚瘀 滞 , 冲任 不 调 , 宜补 益 气血 , 经散 寒 。治 以 调 温经汤加 减 , 先后 l 3剂而愈 J 。

《伤寒论》方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伤寒论》方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研究生论坛《伤寒论》方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探讨李小会 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级博士(510405) 摘 要 目的:探讨《伤寒论》方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结合临床并归纳相关文献资料对命题进行论述。

结论:辛温解表法、和解法、温经通脉,养血散寒法、清热利湿法是经方治疗皮肤病最主要的治疗大法,只要辨证准确,投之即效。

 主题词 皮肤病�中医药疗法 伤寒论 方剂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其所载之方组方严谨,配伍精妙,疗效卓著,被尊为“方书之祖、医方之圣”。

其理法方药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成书一千多年来一直对临床各科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临证紧紧把握住经方的辨证要点,可将其灵活地运用于皮肤病的治疗中,且疗效确切。

各种皮肤病虽病名不同,病因病理各异,但它们都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即因于风、湿、热、毒、瘀,其内治之基础与内科相同,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外病内治的辨证论治特点。

本人结合自己的临床工作,就经方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做一小结,以抛砖引玉。

1 辛温解表法 桂枝汤为《伤寒论》第一方,药由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组成,具有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功,用治太阳中风表虚证或杂病营卫不和自汗证。

肺主气,司宣发,外合皮毛,皮肤与肺关系密切,皮肤必须依赖肺气的温煦才能润泽,临床根据桂枝汤所主病机,将该方灵活加减运用于各种皮肤病的治疗中,桂枝汤为主治疗多形性红斑、湿疹、皮肤瘙痒症、冬季皮炎、冻疮、蛇皮癣、过敏性紫癜等多种皮肤病的疗效已被广泛认可,临证以营卫不和,郁而生邪,或邪乘虚客于营卫等病机特征为审辨要点。

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疾病,以风团此起彼伏,发作急速,皮疹消退后不留痕为特点,中医认为无风不作痒,故祛风解表为其主要治则之一,若荨麻疹皮肤风团颜色淡或苍白,遇冷水或吹风、受寒后加重,得暖则减轻者均可用桂枝汤,以疏风散寒;冻疮无论已溃或未溃,均可用桂枝汤煎汤,乘热先熏后洗。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桂枝汤可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临证可灵活加减,气虚者可加黄芪;血瘀者加当归、红花、赤芍、鸡血藤;湿盛者加祛风胜湿药威灵仙、独活、桑寄生等,若配伍清热凉血解毒之品,还可用于治疗过敏性紫癜。

经方治皮肤病

经方治皮肤病

经方治皮肤病(转自伤寒论坛一、带状疱疹发热以桂枝加葛根汤、芍药甘草汤治愈案:胡xx,女性,50岁,初诊05年7月12日。

以发热、右腰腹部带状成簇丘疹、水疱疼痛1天来诊。

昨日出现发热,恶寒,并见右腰腹部起带状成簇丘疹、水疱,疼痛。

今日上症加重,遂来就诊。

现发热,T38.2℃,伴头痛、颈背痛,右腰腹起水疱疼痛,头汗出,口不干,欲呕,稍咽痛,胃纳减,二便可。

舌淡红偏暗,苔薄腻,脉浮细。

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一直服用降糖、降压药物,控制尚可。

此太阳中风,表郁不解,故发寒热、汗出;又邪郁肝经,不得宣泻,故肝经循行处水疱疼痛而作。

余并处两方。

先予桂枝加葛根汤以解表:桂枝10g,白芍10g,大枣10g,炙甘草6g,葛根15g,生姜2片,1剂。

嘱当晚水煎温服,覆被以候微汗出。

次予芍药甘草汤合瓜红草方加味:白芍30g,甘草10g,全瓜蒌30g,红花7g,桔梗15g,苍术10g,茯苓10g,1剂。

嘱次日上午水煎服。

外用入地金牛酊调新癀片外敷。

二诊05年7月13日。

诉昨晚7时许服药,10时体温即降,T37.3℃。

今晨体温即复正常。

恶寒、头痛、颈背痛、欲呕诸症均消失,精神转佳,右腰腹部水疱疼痛减轻,口不干,二便可,舌淡红偏暗,苔薄腻,脉细。

继以第二方加量予之;白芍60g,甘草15g,全瓜蒌40g,红花7g,苍术15g,茯苓15g,桔梗30g,3剂。

后未再复诊。

10月份患者带其女前来看痤疮,问及此事,诉服前药3剂已愈,遂未再复诊。

二、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以芍药甘草汤、四逆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生姜汤治愈案:陆xx,男,70岁,当年抗美援朝老兵。

因左腰腹部疼痛1月余于2005年9月5日来诊。

有高血压、肺心病史。

2月前因肺心病发作入院抢救,住院期间突起左腰腹部大片水疱,痛如火燎。

经中西医等多方治疗1月余,疼痛不解,且异常剧烈,日夜发作。

痛甚时折腰缩腿、以头撞墙亦不可忍。

虽曲马多等多种止痛药亦难求得数小时之舒适。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剧烈如此,实属罕见。

附子温阳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附子温阳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附子是一味重要的温阳药。其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具有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除湿止痛等诸多功效,倍受历代名医推崇。明代名医张景岳曾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并喻之为“乱世之良将”。
作者在临床中发现,很多顽固性皮肤病之所以反复发作不愈,常与人体阳气衰虚有关。温阳扶正对于慢性顽固性皮肤病具有重要的意义。温阳首选附子,因为附子具有广泛的效能,尤其经过恰当的配伍后,更能发挥附子的特长。汪昂在《本草备要》中对附子的功用说得非常透彻和全面:“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以复散失之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
温阳化瘀法
血瘀证多见于慢性皮肤病,皮疹特点可见色瘀暗、青紫,或瘀斑、肥厚,或肌肤甲错。阳虚血瘀证,还可兼见阳虚寒凝、瘀血停滞之疼痛固定不移,四肢冰冷,舌淡暗、紫或有瘀点,脉沉细、涩等。治疗必须以附子温阳扶正,消其寒凝,配合活血化瘀、温经通络之品方能奏效。如吴某某,女性,21岁,初诊2006年10约26日。皮肤血管炎反复发作4年,再发4月。在我科门诊治疗1月,以西药强的松、抗生素、转移因子、雷公藤等,中药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治疗未效,转来就诊。现见双小腿网状暗红色斑,及多个溃疡面,疼痛,四肢冰冷,舌淡红苔淡黄,脉弦细。此厥阴血寒、经脉不通故也,以当归四逆汤合四逆汤加减:
服后血小板迅速上升,5月11日复查血小板上升至18万。精神佳,无皮肤、牙龈出血,热气上冲头部冒火诸症亦消失。现强的松已减量至12.5mg/日,继续服药巩固。
辨证属少阴阳衰,肝肾阴寒内甚,少阴之表寒郁日久,邪无出路。故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以温阳散寒,开少阴之表,给邪以出路:
麻黄10g,熟附子30g,细辛12g,全栝楼40g,红花10g,苍术15g,茯苓15g,桔梗30g,炙甘草10g,2剂。

皮肤病泰斗赵炳南有3首经验方特色明显,疗效突出,它们分别为荆防方

皮肤病泰斗赵炳南有3首经验方特色明显,疗效突出,它们分别为荆防方

皮肤病泰斗赵炳南有3首经验方特色明显,疗效突出,它们分别为荆防方[心]从风热解析荆防方荆防方由荆芥穗、防风、僵蚕、金银花、牛蒡子、丹皮、紫背浮萍、干生地、薄荷、黄芩、蝉衣、生甘草12味药物组成,本方是急性荨麻疹偏于风热,病程在1月之内的专用方。

赵炳南先生在拟定本方时,重在解散风热之邪。

荆芥穗、防风重在散风邪,薄荷、金银花、牛蒡子辛散而兼有寒凉之性,既可协助荆、防散风又具有清热功效;蝉衣、僵蚕为治疗温热疫邪名方升降散之要药,此两味药物性凉味咸,即能入气分透邪外出又能入血分清热;丹皮、黄芩、生甘草、干生地,苦、寒、甘、咸清热以安血分。

紫背浮萍发汗利水,针对荨麻疹的病理机制——皮肤黏膜的急性水肿,属于特效药物。

赵炳南先生所拟之荆防方的组方思路,与《温病条辨》之银翘散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皆使用了金银花、荆芥穗、牛蒡子、薄荷,以疏散风热之邪,但银翘散中的连翘、桔梗、芦根在疏散外邪的同时针对温病初起的咽喉疼痛有特效,而赵炳南先生在治风热性的皮肤疾病中,并无咽喉疼痛症状故去之不用,而是针对皮科病的特点,加用了僵蚕、蝉蜕、浮萍以增强疏风止痒消疹之力,针对皮肤病的风热之邪易动血分的特点,加用了丹皮、黄芩、生地以凉血先安未受邪之地。

[心]从风寒解析麻黄方赵炳南先生所拟定之麻黄方,从命名来看与《伤寒论》之麻黄汤仅一字之差。

麻黄方由麻黄、杏仁、干姜皮、浮萍、白鲜皮、陈皮、丹皮、白僵蚕、丹参9味药组成。

本方主要用于慢性荨麻疹,或素体血虚而受寒湿之邪侵袭诱发的急性荨麻疹。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辛用以散风、甘热所以温阳散寒、寒邪凝滞则水湿易停蓄,苦所以燥之。

麻黄汤是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最具代表性的方剂,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四味味药物组成,其中麻黄味苦辛性温,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辅助麻黄加强发汗之力;杏仁降肺气、散风寒;炙甘草调和诸药并缓和药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

全方共同组成辛温发汗峻剂。

而赵炳南先生所拟之麻黄方,师仲景麻黄汤之义而不拘泥于其用药。

经方温经散寒法治疗皮肤病研究进展

经方温经散寒法治疗皮肤病研究进展

经方温经散寒法治疗皮肤病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4-03-21T13:21:04.280Z 来源:《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3卷供稿作者:赵文雁[导读] 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黑病变、新生儿硬肿病、雷诺氏病、荨麻疹、老年外阴瘙痒症等病。

赵文雁新疆昌吉州中医医院皮肤科新疆昌吉州891100【关键词】经方;温经散寒法;皮肤病;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135 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546-01经方乃方书之祖,辨证之宗;经方约而多验,用药专而效宏。

温经散寒法在经方中被普遍运用。

兹结合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有关中医期刊杂志报道及名家医案将以温经散寒法灵活运用经方治疗皮肤病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供同道参考。

温经散寒法即以温热、辛散药物为主具有温阳通脉、散寒通络作用,用于治疗六经伤寒证。

1温经散寒,祛瘀养血,温经汤主之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黑病变、新生儿硬肿病、雷诺氏病、荨麻疹、老年外阴瘙痒症等病。

1 1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余毒未尽证:病程日久,素体虚弱,厥血受寒,余毒未尽。

李氏治一男性患者,证见皮色暗,夜间遇冷痛著,肢末不温,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

治宜温经散寒,祛淤通滞。

方拟温经汤加香附、制乳香、全竭、地鳖虫,服药8剂,疼痛减半,又服10剂愈[1]。

1 2荨麻疹冲任失调证:冲任虚寒,阴血不足,瘀血阻滞,月事加重。

王氏等治一女患,荨麻疹反复发作2年,夜间、浴后、经前加重。

呈团块状。

月经周期正常,量多,无血块,行经9d,伴口干,五心烦热,证属血虚寒凝,风邪阻滞。

治以温经汤加僵蚕、防风,痒甚难眠者加远志,便秘者加熟军,便粘滞不畅者加薏苡仁、黄芩,瘙痒与情志有关者加柴胡、白蒺藜。

累计80例病案统计,痊愈56例,好转者20例,无效者4例,总有效率98%[2]。

1 3黑病变冲任不调证:冲任虚寒,肝肾受损,气虚血滞,面肌失荣。

唐氏等治一女患,面部色素沉着2年,呈片状黧黑,左颧部及须部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年 , 近半年来加重 , 饮水若不将杯口加温、 唇触之则 迅即唇周漫肿如馒。面白畏寒 , 口周、 左耳垂、 眼睑周 围、 四肢等处多发性柔软大块隆起 , 大如馒头 , 色白, 按 之无痛, 搔抓后迅即增大 , 并伴有紧绷及麻木感 , 舌淡 嫩, 苔薄白 , 脉沉细。诊断血管性水肿 (赤白游风 ) , 治 宜疏风 散寒、 温 经活血。方 以当归四逆汤加 味, 3 剂 后, 未再出现白色漫肿。加减后续进 3剂 , 遇冷未见复 [ 9] 发。随访无恙 。 2 . 10 过敏性紫癜 寒凝血瘀证 外感寒邪 , 损及肝阳 , 肝虚生寒 , 血凝不畅。胡氏 等治杨某某, 证见暗红色出血点, 下肢尤甚, 渐成紫斑 , 精神萎靡 , 面色苍白, 四肢欠温 , 舌淡 , 苔薄白 , 脉沉弦 细。证属肝阳失血 , 寒凝血瘀。予当归四逆汤加味治 验。累计治疗过敏性紫癜 18 例, 均获痊愈 , 其中 5~ 10d 痊愈者 4 例 , 10~ 20d 痊愈者 8 例, 20 ~ 30d 痊愈 [ 19] 者 6例 。 2 . 11 多形性红斑 寒湿瘀结证 阳气不足 , 感受风寒 , 素体脾虚 , 寒湿搏结。丁氏 治邵某, 3 年前四肢起发多形性红色瘀斑 , 按之硬而胀 痛, 遇冷加重, 肘膝以下关节肿胀冷痛, 胸闷气短 , 饮食 减少 , 大便溏薄 , 舌紫暗 , 苔白腻, 脉沉微细。诊为多形 性红斑。证系寒湿阻络 , 瘀血凝滞。治宜散寒祛湿、 温 [ 18] 经通 络 , 予当 归 四 逆汤 加 味, 14 剂愈 。此 外, 熊 [ 20] [ 16] [ 10] 氏 、 王氏 、 何氏 亦用此法治疗多形性红斑 , 均 取得较好疗效。 2 . 12 雷诺氏病 寒凝脉阻证 寒邪侵袭 , 经络阻隔 , 气滞血凝 , 四末失煦。李氏 治一程姓男患 , 遇风寒手足面部呈青紫色, 愈冷青紫愈 重; 遇暖青紫减轻, 渐转红润。舌色苔薄白, 左脉沉涩 , 右脉缓而无力。证属寒邪外袭, 血行不畅, 手足面部失 去温煦所致。诊为皮痹 ( 雷诺氏病 ) , 治宜温经散寒 , [ 21] 养血通脉。用当归四逆汤加减 , 治疗收效 。此外 , [ 16] [ 22] [ 23] [ 24 ] 王氏 、 朱氏 、 李氏 、 张氏 分别用当归四逆汤 加减治疗雷诺氏病 , 疗效颇佳。 2 . 13 手足皲裂 寒凝血亏证 风寒燥冷 , 血脉阻滞 , 肌肤失养 , 枯槁皴裂。马氏 治曹某, 女 , 33 岁。手足皲裂 , 裂 口处渗血, 手足从不 出汗 , 四肢逆冷 , 脉沉而迟, 月经衍行。证属肝血虚寒 , 肾阳衰微 , 遂合当归四逆与四逆汤加生 川乌 6g , 制附 子 25g (先煎 1h) , 入蜂蜜 2 匙 , 肉桂 ( 最后 20m in 放 ) 。 [ 25] 连服 20剂愈 。 2 . 14 冻疮 寒凝血瘀证 寒胜阳虚 , 寒凝气血 , 阴气闭内 , 阳气绝外。胡氏 治刘某, 冻疮多年, 足趾尤甚 , 指尖溃烂 , 双手及耳垂亦 发。舌脉无异常。宜温经散寒, 活血通络兼祛湿。当 [ 26] 归四逆汤加羌活、 红花, 先后服 30 剂 , 未复发 。此 [ 27] [ 28] 外, 王氏 在文献中亦有所论述 , 庄氏 用当归四逆 汤治疗冻疮 50 例, 治愈 25 例 , 有效 18 例 , 无效 7 例 , 总有效率 86% 。 2 . 15 寻常型银屑病 寒湿血凝证
2010 年第 27 卷第 1 期 V o l 27m ation on T rad itiona l Chinese M ed ic ine
95
经方温经散寒法治疗皮肤病研究进展
赵有利, 王玉玺 ( 指导 )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作者简介 : 赵有利 ( 1971 - ), 男 , 现为黑龙江中医药 大学 2007级 中医外 科学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 : 2009- 03 - 11 修回日期 : 2009- 05 - 20
皮肤变硬 , 系由胎禀不足 , 肾气虚弱 , 寒凝肌腠, 瘀血阻 滞所致。投以温经汤 加补骨脂 , 1 剂症减, 原方加丹 [ 4] 参, 继进 1 剂, 诸症悉除 。 1 . 5 雷诺氏病 寒凝血脉证 阳气不足 , 寒邪阻络 , 气血凝滞 , 血脉不通。梁氏 治王某, 手指及掌部皮肤苍白 , 继而青紫、 潮红, 局部冷 麻、 刺痛, 面色少华 , 月经周期多延迟, 量少色淡, 舌淡 , 苔白 , 脉沉细涩。证为气血两虚, 寒凝血涩, 脉络失养。 治以温经汤化裁, 治疗 23 例 患者, 治愈 7 例 , 好转 12 [ 5] 例, 无效 4 例, 总有效率 82 61 % 。 2 温经散寒、 养血通脉 , 当归四逆汤主之 。 用于治疗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 痛、 荨麻疹 ( 寒冷性 、 巨大型、 丘疹 性、 水肿性 、 慢性 ) 、 过敏性紫癜 、 多形性红斑、 雷诺氏 病、 手足皲裂、 冻疮 、 寻常型银屑病、 副银屑病 、 皮肤瘙 痒症 、 红斑肢痛证、 寒冷性脂膜炎、 结节性红斑等病 2 . 1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寒客经脉证 气血不足 , 阴寒凝滞 , 余毒未尽 , 经络不通。唐氏 治杨某, 头面部患带状疱疹 1 月余, 经 治疗疱疹结痂 后, 留色素沉着 , 患处疼痛难忍。现左前额与面颊部呈 阵发性刺痛, 面肌紧 束, 不敢言 语, 面部喜 温, 四肢发 冷, 面色无华, 舌质淡、 苔薄白 , 脉沉细无力。以当归四 逆汤加白芷, 1 月后疼痛消失。统计 32 例, 结果 15 例 [ 6] 痊愈 , 13 例有效, 4例无效 , 总有效率 87 5 % 。 2 . 2 慢性荨麻疹 血虚寒厥证 素体血虚 , 复受风寒 , 营卫失和 , 肌肤瘙痒。徐氏 治白某, 全身可见蚕豆至巴掌大苍白色风团及抓痕, 血 痂, 眼睑浮肿, 皮肤划痕征阳性, 伴见面白无华, 四肢不 温, 舌淡、 苔薄白, 脉细弱。诊为荨麻疹 ( 慢性 ) 。治宜 养血祛风、 散寒 止痒、 调和 营卫。方用 当归四逆汤加 味, 3剂后瘙痒减轻, 仅出现少数风团 , 依原方再进 10 [ 7] [ 8] 剂, 诸症悉除, 随访 至今未再复发 。此外 , 查氏 、 [ 9] [ 10] 苏氏 、 何氏 也曾运 用当归四 逆汤治疗 慢性荨麻 疹, 疗效皆显著。 2 . 3 慢性顽固性荨麻疹 血虚寒厥证 刘氏治胡某。患病 10 余年 , 经常出现形状不一、 大小不等的风疹块 , 瘙痒难忍 , 尤以双手臂肘关节至腕 关节部最甚, 久治不愈。每遇寒冷即作 , 即便热天触及
96
中 医 药 信 息 Infor m ation on T raditiona l Ch inese M edic ine
2010 年第 27 卷第 1 期 V o l 27 , N o 1, 2010
冷水 , 双手臂很快出现风疹块 , 其痒难忍 , 舌质淡嫩, 苔 白薄 , 脉细弦 , 辨为血虚风闭 , 寒入经络 , 治宜温经散 寒、 养血祛风止痒。予当归四逆汤加味 , 服 6 剂后 , 症 状明显减轻, 触及冷水不再起疹块 , 原方药不变 , 又 12 剂而 愈。 经 6 个 月 寒 冷 冬 天 随 访, 多年 顽 疾 已 痊 [ 11] 愈 。 2 . 4 丘疹性荨麻疹 血虚寒凝证 腠理虚疏 , 复感寒湿 , 气血相博 , 外现肌肤。赖氏 治一例慢性荨麻疹患者 , 发生在双下肢 , 丘疹时隐时 现, 疹色淡白, 疹块在晨起或遇冷水时加剧, 不敢下水 , 伴见面色少华 , 舌淡苔白, 脉沉细。治宜温经散寒 , 祛 风止痒。予当归四逆汤原方, 连服 3 剂 , 症状消失。后 [ 12] 用圣愈汤调治 , 未复发 。 2 . 5 巨大型荨麻疹 血虚寒凝证 血虚受风 , 风邪外袭 , 卫气失固 , 遂发瘙痒。刘氏 治李某, 男 , 18 岁 , 冒雨受寒后眼睑沉重, 似有物悬微 痒, 畏寒肢冷, 乏力 , 左上眼睑局限性肿胀 , 边界不清 , 正常皮色 , 舌质淡, 苔薄白, 脉沉细。诊为巨大型荨麻 疹, 治宜养血散 寒, 祛风通 络。方以当 归四逆汤加升 麻、 炙黄芪 , 3 剂明显减轻, 痒止。继用 6 剂以资巩固 , [ 13] 随访未复发 。 2 . 6 寒冷性荨麻疹 寒凝厥逆证 阳虚体质 , 久病不愈 , 屡感寒邪 , 客于肌肤。罗氏 治马某, 3 年来每遇冷风、 冷空气、 冷水刺激时, 四肢及 头面等皮肤裸露部位随即起风疹团 , 瘙痒难忍, 遇热可 缓解 , 颜面、 指掌皮肤略暗, 触之冰凉 , 脉沉细而缓 , 舌 淡苔白。诊为寒冷性荨麻疹之寒凝厥逆证。治宜温经 通脉散寒。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味, 先后 26 剂上症已完 全消失, 继用当归四逆汤原方送服金匮肾气丸调理善 [ 14] 后, 随访未见复发 。此外 , 郭氏认为, 此证由血虚生 [ 15] 风, 风邪外袭所致, 予当归四逆汤化裁治愈 。王氏 治疗脾阳不振 , 气血不足之寒冷性荨麻疹, 应用当归四 [ 16] 逆汤加味 , 服 10 剂未复发 。 2 . 7 产后寒冷性荨麻疹 血虚寒凝证 产后血亏 , 风寒外袭 , 生风瘙痒。史氏治孙某 , 素 体较差, 因产后受凉 , 即遍体风疹疙瘩重沓隆起 , 遇冷 即发 , 瘙痒不堪。头面、 颈、 四肢既背部均有散发性白 色扁平疹块, 部分融 合成片, 搔 之遂起, 舌 质淡, 苔薄 白, 脉弦细。诊断为冷激性荨麻疹, 治宜养阴和营、 散 [ 17] 风祛寒。用当归四逆汤加减 , 6 剂症状消失 。 2 . 8 水肿性荨麻疹 风寒血厥证 素体阳虚 , 寒邪久恋 , 引动风邪 , 走窜愈烈。丁氏 治疗张某 , 风疹 ( 团 ) 频发 1 年, 多发于面部口眼周围。 发至咽喉气管 , 则呼吸受阻。白色疹块 , 遇寒加重 , 面 色虚浮, 四肢厥冷, 溲清便艰, 饮食减少 , 身体倦怠 , 舌 淡润 , 脉微细。诊为血管神经性水肿性荨麻疹。证为 阳虚血弱 , 风寒夹湿而痹阻, 治宜温阳利湿、 疏风通络 , [ 18] 方以当归四逆汤加味, 先后 24 剂愈 。 2 . 9 血管性水肿 寒凝经脉证 风寒外袭 , 经脉闭阻。何氏治江某, 患 荨麻疹 10
摘 要: 以温经汤、 当归四逆汤两首具有代表温经散寒法的经方进行逐一论述 , 针对近 10 余种疾病进行 20 余种证候分析, 简单加以概括 , 并进一步总结上述方剂在皮肤科中的具体应用 , 以便更好地运用温经 散寒法治疗皮肤病 。 关键词: 经方; 温经散寒法; 皮肤病 ;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75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2- 2406( 2010) 01- 0095- 03 经方乃方书之祖, 辨证之宗; 经方约而多验 , 用药 专而效宏。温经散寒法即以温热、 辛散药物为主具有 温阳通脉、 散寒通络作用 , 用于治疗六经伤寒证。 杂志 温经散寒法在经方中被普遍运用。兹结合近几十年来 国内有关中医期刊的报道 , 将以温经散寒法灵活运用 经方治疗 皮肤病的 研究进展 进行归纳 总结, 供同道 参考。 1 温经散寒、 祛瘀养血, 温经汤主之, 用于治疗带状疱 疹后遗神经痛 、 黑病变、 新生儿硬肿病、 雷诺氏病 、 荨麻 疹等病 1 . 1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余毒未尽证 病程日久 , 素体虚弱 , 厥血受寒 , 余毒未尽。李氏 治一男性患者 , 症见皮色暗, 夜间遇冷痛著, 肢末不温 , 腰膝酸软 , 舌淡苔薄白。治宜温经散寒 , 祛瘀通滞。方 [ 1] 拟温经汤加味 , 先后服 10 剂愈 。 1 . 2 荨麻疹 冲任失调证 冲任虚寒 , 阴血不足 , 瘀血阻滞 , 月事加重。王氏 等治一女性患者, 荨麻疹反复发作 2 年 , 夜间、 浴后、 经 前加重, 皮疹呈团块状。月经周期正常 , 量多 , 无血块 , 行经 9d , 伴口干 , 五心烦热 , 证属血虚寒凝, 风邪阻滞。 治以温经汤 加减, 经 对临床 80 例病案统 计, 痊愈 56 [ 2] 例, 好转者 20例 , 无效者 4 例, 总有效率 98% 。 1 . 3 黑病变 冲任不调证 冲任虚寒 , 肝肾受损 , 气虚血滞 , 面肌失荣。唐氏 等治一女性患者, 面部色素沉着 2 年 , 呈片状黧黑 , 左 颧部及须部明显。经量偏少且紫暗 , 痛经。舌质紫暗 , 苔白腻, 脉沉涩略无力 , 诊断黑病变 ( 黧黑斑 )。辨证 为血虚瘀滞, 冲任不调, 宜补益气血 , 调经散寒。治以 [ 3] 温经汤加减, 先后 13 剂而愈 。 1 . 4 新生儿硬肿病 阳气虚衰证 先天不足 , 元阳衰微 , 寒凝气血 , 肌肤僵硬。彭氏 治一出生 7d 夏氏男性患儿, 该患儿生后 3d 大腿、 臀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