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宗教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论《罪与罚》中“罪”体现的宗教观

论《罪与罚》中“罪”体现的宗教观

论《罪与罚》中“罪”体现的宗教观摘要:本文力图结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罪与罚》,对其创作中的宗教思想作具体的剖析,从而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思想的缘起及其出现的必要性,反映出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构想出一种理想的宗教意识,呼呈世人以“爱”和“受苦”进化灵魂,从而实现社会和人类的解放。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宗教意识“罪”与“罪感”是基督教中最为核心的观念和对人之本性最基本的认识。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则是探索人性拯救之路的杰出代表,这种探求贯穿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也构成了他这部作品深刻的宗教精神。

在《罪与罚》中,其“罪”显现的宗教观尤为突出。

一、《罪与罚》各种罪孽产生的背景《罪与罚》是一部为人类感到伟大隐痛的书。

俄国农奴制的瓦解与资本主义的勃兴带来了社会矛盾的加剧、精神的颓废、道德的堕落与各种思潮的杂然纷陈、犯罪率的激增。

《罪与罚》中为我们展现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草市场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发青的妓女,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投河自尽的女工,穷困潦倒的小公务员被马车撞倒在街头,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在描绘赤贫,对人的凌辱、孤独,不可忍受的生活苦闷的骇人听闻的画面里,整个人间的痛苦好像呼吸着,直对着你脸上谛视着,他们在崇高与卑劣、伟大与渺小、残酷与善良、正直与邪恶、真诚与虚伪、美丽与丑恶的内心搏斗中挣扎着。

人不可能在这样的社会里活下去!于是,《罪与罚》中各种罪孽便顺理成章了。

二、《罪与罚》中拉斯科列尼科夫的罪有才华、有天赋的法科大学生拉斯科列尼科夫“被贫困压得喘不过气来”。

他因为没有钱交学费,不得不辍学,整天躺在彼得堡贫困区一座五层楼上的斗室里冥思苦想。

他看到周围现实的罪恶,思想上产生了极度的危机,他认为在现实的社会中,不做刽子手,就会成为人间案板上的肉,于是他幻想成为拿破仑那样具有无限权力和自由的“超人”。

他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婆婆,不是因为贫困与饥饿,而是他力图挣脱自己难堪屈辱的处境,做个不平凡的人。

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

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
宗教意识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表达了他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和理解,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信仰表达
宗教意识与信仰表达
04
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分析
宗教意识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深入探讨了宗教意识对人物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他描绘了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无神论和有神论之间的挣扎,以及这种挣扎如何导致他的犯罪和痛苦。
人物塑造与心理描绘
叙事结构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叙事结构独特,常常打破传统的线性叙述方式,采用倒叙、闪回等手法,赋予故事深远的象征意义。
时间设置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故事时间设置灵活,既关注当下,又追溯过去,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置于时空交错之中。
叙事结构与时间设置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他以信仰为指引,探讨了善恶、罪赎等宗教主题。
研究不足与展望
02
对于宗教文化语境下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深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和更细腻的文学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03
随着文学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发展,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研究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拓展,为文学研究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研究结论
01
尽管已经有很多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成果,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关系、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区别等。
宗教文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探究其宗教文化语境下的诗学具有重要意义。

卡拉马佐夫兄弟宗教与人性的探讨

卡拉马佐夫兄弟宗教与人性的探讨

卡拉马佐夫兄弟宗教与人性的探讨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描绘卡拉马佐夫家族的故事,展现了宗教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文将深入探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与人性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人物形象和故事发展的影响。

第一部分:宗教的重要性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重要主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描写人物的信仰和对宗教的思考,探讨了人类存在、道德伦理以及宗教救赎的问题。

其中,人物之一的父亲卡拉马佐夫就是一个虔诚而困惑的信徒,他对信仰的追求和犹豫不决的态度成为整个故事的核心。

同时,宗教也是连接各个角色的纽带。

无论是虔诚的信仰者阿利奇卡、忏悔者齐奥佛大米尔、追求真理的阿列克谢等,宗教对他们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

宗教不仅是他们信仰和精神支持的源泉,也成为他们努力奋斗、寻找真相的动力。

第二部分:宗教与爱情之间的纠结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与爱情的关系常常被描绘得纠结而复杂。

尽管宗教教导着人们追求真实、善良和道德,但却对爱情抱有怀疑和嫉妒的态度。

例如,阿利奇卡既是一个虔诚的教士,同时又深深地爱着格鲁申卡。

他对自己内心的矛盾感到苦恼,试图通过信仰去约束自己的感情。

与此同时,阿列克谢与卡尔互相竞争着追求同一个女人,爱情的纷争使他们的信仰与道德遭受考验。

他们对宗教的解读和信仰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反映出了宗教与人性之间的冲突。

第三部分:宗教对人性的启示虽然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与人性的关系复杂,但宗教也能够给人性带来启示。

卡拉马佐夫家族的人物个性各异,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充满着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宗教则在这样的背景下,给人物提供了思考和成长的机会。

例如,通过对罪恶和赎罪的思考,卡拉马佐夫家族的人物们仔细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己的错误与不足。

宗教的教义激发了他们的自省,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和需求,并通过信仰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救赎。

第四部分:宗教的局限与人性的辩证虽然宗教能够给予人们信仰和希望,但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揭示了宗教的局限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作品中表现了浓郁的诗意和情感。

他的诗学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道德与人类命运的关系:陀思妥耶夫斯基关注人类道德和命运之间
的复杂关系,他认为道德是人类命运的关键因素。

他通过刻画人物的道德
选择和行动,探讨人类之间的关系和社会问题。

2.爱与宗教信仰的融合: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爱是人生的主题之一,
也是宗教信仰的重要内容。

他的作品中展现了爱的多种形式,包括情感的爱,理性的爱和宗教的爱。

3.人性的复杂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多
面性是一大特点。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而复杂的,无法用单一面向描述
他们的人性。

4.罪恶与忏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常常探讨罪恶和忏悔的主题。

他认为罪恶是人性的一部分,人应该承认自己的罪恶,并通过忏悔和悔改
获得内心的平静。

综上所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涵盖了道德、人类命运、爱、
人性、罪恶和忏悔等多个方面,其作品表现了情感充沛、思想深刻的特点。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信仰与罪恶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信仰与罪恶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信仰与罪恶概述:《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重要作品,以复杂的情节和深刻的心理描写而闻名。

其中,宗教信仰与罪恶是该小说中两个重要主题之一。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信仰与罪恶之间的关系。

一、宗教信仰对于人性的影响:在小说中,宗教信仰被广泛描绘和讨论。

首先,主人公阿列克谢·尤里耶维奇·卡拉马佐夫就是一个虔诚的东正教徒,他对于神存在、道德伦理等问题频繁进行思考和争辩。

其次,其他角色如德米特里和伊凡也涉及到自身对于神灵和信仰的纠结。

小说通过这些角色塑造了不同形态下人性受到宗教信仰影响的情况。

二、罪恶行为与内心挣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描绘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罪恶行为,如谋杀、诈骗等。

这些罪恶行为通常与人物内心的挣扎紧密相连。

通过卡拉马佐夫兄弟们的对话和行为描写,书籍展示了它们在宗教信仰下引发的道德矛盾和精神创伤。

三、宗教信仰与罪恶的解脱路径:小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试图通过宗教信仰来探讨人类罪恶与救赎之间的关系。

通过阿列克谢·卡拉马佐夫和其他角色在信仰中的转变过程,他表达了无论一个人堕落多深,只要以真诚渴望归向神,就能得到悔改和拯救的契机。

结论:《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带有深度哲学讨论意味的作品。

宗教信仰与罪恶贯穿整个小说,在角色塑造和情节推进上皆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透过描绘人性的复杂性和宗教信仰的力量,探讨了罪恶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内心挣扎与解脱。

这种探讨使作品充满了深度和思考价值。

(以上内容根据《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信仰与罪恶的主题整理而成)。

转喻的辩证法_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修辞

转喻的辩证法_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修辞

国外文学(季刊) 2004年第2期(总第94期)转喻的辩证法: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修辞王志耕 内容提要 根据福柯和弗莱的理论,文学语言的发展在文艺复兴之后发生转喻的断裂。

而俄罗斯文化因为世俗化进程的缺失使得其文学语言在19世纪仍处于转喻阶段,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便是代表。

尽管其作品中对上帝存在及正义问题的讨论标志着人与上帝的分离,但这种讨论在本质上再次指向“上帝”,这个“上帝”也就是复调之上的一种总体价值体系。

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上帝”本体 直接转喻 间接转喻一从文化修辞的角度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类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巴赫金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他把欧洲小说的修辞类型分为两类,一种以诡辩小说为代表,一种以考验小说为代表。

前者的基本特征是“单语性和单一风格”,“杂语被排除在小说之外,但作为对话化的背景,作为同小说的语言和世界相互争论和相互赞扬的背景,对小说起着决定作用。

”后者“把社会杂语引进小说中,利用杂语合奏出自己的意思,常常干脆就不使用直接的纯粹的作者话语。

”①巴赫金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归入了考验小说之类。

这样的划分基于认识论模式,能够有力说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特性。

但是,巴赫金在这样划分的同时,也就放弃了本体论模式的解读。

因此,为了说明俄国宗教文化语境对陀氏诗学本质的构成性制约,本文试图选择一种能够说明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修辞特征的划分方式。

这使我想到了福柯的文化史划分和诺思洛普・弗莱基于文化史的文体划分。

福柯把欧洲近代文化发展史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知识型”(语言类型)。

这三种知识型都是相对于古代文化模式而言的。

在古代的原始语言中,词与物是同时被造的,因此它们浑然一体,呈现为透明状态,因此,这种语言不存在诠释问题。

然而文艺复兴的出现无异于通天塔的出现,语言发生分裂,词丧失了与物的原始混沌关系,于是开始了近代的知识型。

一是文艺复兴知识别,这时的语言符号被组成三元系统:符号、符号所指和联结两者的相类(similitudes )。

受难即救赎——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人性和宗教思想

受难即救赎——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人性和宗教思想

余 洁[摘 要]19世纪中后期,俄国正处于社会、政治变革的风云诡谲之中,也正是在这样的巨变中诞生了一批不朽的优秀作家,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其中的一位。

作为一名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具有文学巨擘共有的特质:通过一件事和一群人的描述折射整个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共性。

小说《罪与罚》仅以一个犯罪事件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但却承载了当时俄国社会各阶层庞大纷繁的怪状与众多奇崛诡异的思想,既有人物代为叙述的社会思想也有作者自己的思想,其中“受难即救赎”这一看似矛盾的思想恰是作者对人性与宗教最透彻的揭示。

[关 键 词]《罪与罚》;伟人思想;人性的两重性;苦难意识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文学史上众多优秀的作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罪与罚》是一部集犯罪学、社会心理和宗教信仰为一体的巨著,它经受住了时代的洗礼并被世人推崇为经典,正是由于它具有一些超越时代的人类的共性思想,在这些思想中尤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性和宗教的理解最为奥妙。

一、《罪与罚》的创作根据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说,一部作品的诞生,尤其是现实主义的作品,社会时代以及作者的经历必定会对其施以不可抗拒的影响,《罪与罚》也不例外。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医生家庭,在16岁刚经历母亲去世后,和哥哥一起被送到彼得堡学习。

小说中的主场景位于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一处脏乱、光怪陆离、充斥着贫穷与疾病的街区,这样的地方是滋生罪恶的温床。

当时俄国的贫苦民众普遍带有麻木的绝望,而俄国的贵族和上层阶级却过着纸醉金迷、纵情声色的生活,作者通过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的死前疯语一笔勾勒,那是一个已经没落的昔日贵族向整个上层社会的控诉,然而也是一种怀念。

全书从开头到结尾都是处于这样的一个没有出路的社会大环境中,城市中的中下层人民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当时整个俄国的社会是多么压抑与黑暗。

这些林林总总的社会丑状给少年和青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与大城市下层人民的接触也给他极大的感触,他始终对下层人民保持着同情与怜悯。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信仰与人性的悲剧与救赎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信仰与人性的悲剧与救赎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信仰与人性的悲剧与救赎简介《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部重要小说作品。

该小说以深入探讨人类存在意义和宗教信仰为主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本文将围绕着宗教信仰与人性的关系,探讨其中所呈现的悲剧和救赎。

宗教信仰之争与破裂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作者通过描写卡拉马佐夫一家对宗教信仰的态度展示了信仰的多样性和冲突。

主要角色之一,费奥多尔·巴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是一个不可否认的无神论者,他坚信没有上帝存在,并试图将宗教看作是愚昧和假象。

相反,他的哥哥阿列克谢也是一个虔诚信徒,深受基督教影响。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引发了作者对宗教信仰与疑惑的探索。

人性的悲剧性小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动地描绘了人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将人的内心善良和邪恶两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卡拉马佐夫兄弟之间的冲突和争斗,反映出人性的悲剧。

无论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父子之间、兄弟之间还是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都体现了欲望、嫉妒、背叛等负面情感对人性造成的伤害和摧毁。

这种悲剧也表明了宗教信仰在面对人类自身本性时显得力不从心。

宗教信仰与救赎尽管《卡拉马佐夫兄弟》揭示了人性的悲剧,但它也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宗教信仰带来的救赎。

在小说中,阿列克谢被描绘为一个虔诚而善良的信徒,他相信通过神圣爱与宽恕可以拯救人的灵魂。

尽管他也承认人性的脆弱和错误,但他坚信通过相信上帝并接纳神圣教导,我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救赎。

结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信仰与人性的悲剧与救赎联系紧密。

小说通过对卡拉马佐夫一家及其他角色之间关系的描绘,深入探讨了宗教信仰在面对人性的复杂性时所产生的冲突和困惑。

尽管暴露了人性的悲剧性,但通过阿列克谢这个角色的示范,作者表达了宗教信仰带来的力量和可能带来的救赎。

这部作品在文学领域中被广泛认为是对信仰和人类存在意义问题进行深刻探索的经典之作。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与道德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与道德

卡拉马佐夫兄弟:宗教与道德概述《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著名小说,作品中深入探讨了宗教和道德对人性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小说中宗教与道德的主题,并探讨主要人物在这方面的形象塑造。

宗教的力量与意义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小说中各种宗教角色的塑造,向读者展示了宗教对于人性和社会的重要性。

不论是传统正统的东正教还是激进新教派,小说中都包含了不同形式的信仰体验和思想冲突。

这些呈现以及人物之间关于信仰问题的辩论,向读者揭示了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所具有的影响力。

宗教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与道德密切相关且相互影响。

作者通过主角们不同观点和行为方式来探讨宗教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小说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两个主要人物,阿利洛夫和伊凡卡拉马佐夫。

他们在信仰和道德方面的冲突和思辨,引发了对人性和道德观念本质的深入讨论。

宗教信仰对人性的塑造小说中,通过对主要角色如阿利洛夫、伊凡卡拉马佐夫以及他们家庭成员们心理描写来观察宗教信仰对个体人性塑造的作用。

作者在他们身上表达了人类固有复杂性,从而进一步探究人性与道德之间的关联。

宗教带来的请求与拯救《卡拉马佐夫兄弟》通过描述主角之一米特雅依洛维奇·卡拉马佐夫心灵剖析、结构分析等形式,探讨了宗教与个体心灵拯救之间的联系。

该小说所展示不同宗教面孔修道者所传达出来意义、风格等情况,并以此表现和归纳整部作品内涵。

结论《卡拉马佐夫兄弟》通过宗教与道德的探讨,展现了人性复杂性和对于信仰、道德的思考。

陀思妥耶夫斯基借助小说中不同人物角色展示了宗教在塑造个体心灵、传递道德观念等方面给予人们无限的启迪让人深思。

这也使得作品被公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伟大作家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

以上是对《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与道德主题进行简要分析的文档内容编写,希望能满足您的要求。

如有需要进一步探讨或补充其他细节,请随时告知。

《卡拉马佐夫兄弟》:宗教、家族与道德彷徨的对决

《卡拉马佐夫兄弟》:宗教、家族与道德彷徨的对决

《卡拉马佐夫兄弟》:宗教、家族与道德彷徨的对决导言《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以复杂而引人深思的情节构架为基础,揭示了宗教、家族和道德在人性探索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涉及到的宗教、家族以及道德问题,并分析主人公们在这些问题上所面临的彷徨和对决。

一、宗教的意义与矛盾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是一个核心主题,通过不同角色对宗教的解读与体验展示出其多样性和矛盾性。

尽管小说中存在着虔诚信仰者和怀疑者等不同类型的人物,但无论他们对于上帝和信仰有何态度,宗教都扮演着引导、激励和试验人性的重要角色。

a.虔诚信仰与怀疑挣扎:父亲费奥多尔与三个卡拉马佐夫兄弟分别表现出对上帝信仰的不同态度。

费奥多尔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相信上帝的存在,并试图通过宗教信仰引导儿子们追求真理和善良。

然而,他的死引发了众多问题和矛盾,使得三个兄弟都陷入了对于上帝存在与否的深刻思考和怀疑。

b.牧师阿力克谢与纠结心灵:阿力克谢是小说中另一位重要人物,作为一个牧师,他在传播宗教信仰的同时也经历了自己内心的挣扎。

他试图用爱和宽容去接纳世间各种罪恶与邪恶,并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然而,在家庭、爱情以及社会等方面面临着复杂而迷茫的选择时,阿力克谢也陷入了对宗教中道德准则和人性本质之间关系的思考。

二、家族关系与价值观冲突家族关系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冲突凸显了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和对立。

无论是父亲费奥多尔对待儿子们的教导,还是兄弟之间的纷争,都展示了家族关系中难以调和的矛盾。

a.父辈与子辈:费奥多尔作为一个神秘而具有号召力的父亲形象,在教育和引导孩子们方面存在着明显缺陷。

他试图通过信仰上帝和人性善良来建立家庭价值观,但却在教育方法和言行之间出现了许多矛盾。

这些矛盾不仅使得兄弟们对宗教产生怀疑,更加剧了他们之间的冲突。

b.兄弟血缘与道德选择:三个卡拉马佐夫兄弟代表了不同类型人物在道德选择上所面临的困境。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人性与宗教关系考察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人性与宗教关系考察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人性与宗教关系考察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人性和宗教的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

小说通过描写兄弟们的复杂内心世界和他们与宗教的互动,深刻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对神的追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人性与宗教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关系。

一、人性的多样性与矛盾性在小说中,兄弟们展现了不同的人性特征。

尤为突出的是三个主要角色——阿列克谢、伊凡和德米特里。

阿列克谢卡拉马佐夫是一个善良、虔诚的人,他追求爱与宽容,认为只有通过与他人和解,人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伊凡卡拉马佐夫则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他怀疑神的存在,倾向于相信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思考。

德米特里卡拉马佐夫则是一个情感激动的人,他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择手段地追求物质财富和爱情。

这些兄弟们的人性特征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他们既有温暖善良的一面,又有冷漠自私的一面。

然而,正是这种多样性和矛盾性,构成了小说中丰富而真实的人物形象。

他们的内心斗争和追求使读者不禁思考人性的真谛。

二、宗教的角色与意义宗教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小说中通过对宗教信仰的描写,探讨了人们对神的认识和追求。

这一点在阿列克谢的角色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阿列克谢是一个虔诚的俄正教徒,他坚信神的存在和神的救赎。

他通过不断祈祷和忏悔,试图从内心找到与神的接触,并希望通过自身的行为来改变世界的现状。

小说中展现了通过宗教信仰寻求内心平静和解脱的过程。

然而,宗教在小说中并不仅仅是一种信仰的形式,它还具有深刻的社会和道德意义。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借助宗教来探讨人性的弱点和罪恶,让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责任。

只有通过对宗教的洗礼和救赎,人们才能真正面对自己内心的黑暗面,并追求内心的升华和真理的获得。

三、人性与宗教的冲突与融合在小说中,人性与宗教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人性的矛盾性使得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态度也存在着矛盾和摇摆。

有些人寻求宗教信仰的慰藉和力量,而另一些人则对宗教抱有怀疑和否定的态度。

《卡拉马佐夫兄弟》:宗教信仰与心理离奇的交织

《卡拉马佐夫兄弟》:宗教信仰与心理离奇的交织

《卡拉马佐夫兄弟》:宗教信仰与心理离奇的交织引言《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具代表性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复杂而扣人心弦的情节展现了人类内心对于宗教信仰和道德规范的挣扎,以及爱、犯罪和赎罪等主题。

宗教信仰在小说中的角色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信仰是一个核心主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不同角色的形象呈现了多个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宗教信仰。

阿列克谢·费尔基奇(亚里士多德)是一个虔诚追求精神信仰的修道士,他致力于寻找灵魂拯救之道;老尤苏皮·佛尼查·卡拉马佐夫则体现了虚伪和虚无缺乏信仰的形象;伊利沙·尊尼耶夫是一个激情洋溢、虔诚而热情的信徒,他通过自己的牺牲和信仰影响了其他人。

心理离奇在小说中的体现心理离奇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一大特点,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小说通过表现人物内心复杂而矛盾的思想和情感,刻画了不同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缠绕的心理关系。

例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之间存在着亲情、爱恨交织的复杂关系;阿列克谢·费尔基奇则经历了对信仰的追求和怀疑之间心灵上的扭曲。

宗教信仰与心理离奇的相互影响《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信仰和心理离奇相互交织并产生共鸣。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描写角色深入内心的挣扎和困惑,探讨了信仰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思维过程,以及人们如何在复杂的生活中寻求灵魂和心灵的救赎。

在小说中宗教信仰成为一种力量,既能推动人们向善,也能引导他们走向毁灭。

结论《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其深刻描绘了宗教信仰与心理离奇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著称。

小说通过复杂而纷繁的情节、角色形象和思想内涵,深入探讨了人类对于信仰与道德规范的挣扎与追寻。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独特而犀利的笔触勾勒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真理和爱的追求,使《卡拉马佐夫兄弟》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信仰与人性之间的冲突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信仰与人性之间的冲突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信仰与人性之间的冲突1. 引言1.1 概述《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复杂的情节著称。

本文将探讨该小说中宗教信仰与人性之间的冲突,并考察这种冲突对人性的影响及可能产生的解决方式。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引言部分将对文章进行概述,明确研究目标和意义。

接下来,第二部分将探讨宗教信仰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扮演的角色,并剖析人性探索与宗教信仰碰撞所带来的冲突。

第三部分将重点考察宗教信仰对人性的影响,包括伦理观念与宗教信仰之间的互动关系、追求真理与宗教束缚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对人性善恶本质问题的思考。

第四部分将探索宗教信仰与人性和谐共存的可能性,包括理性思辨与宗教启示的融合途径、宗教世界观对个体情感需求的满足和引导作用,以及平衡自由意志与宗教规范的关系。

最后,结论部分将对宗教信仰与人性之间的冲突存在必然性进行总结,并探讨寻找宗教信仰与人性和谐共存的可能途径,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启示与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一经典文学作品,研究宗教信仰与人性之间存在的冲突,并探讨该冲突对人类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个体自由意志的影响。

同时,本文还将探索宗教信仰与人性和谐共存的可能性,并提供对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的深思和启示。

以上为“1. 引言”部分内容。

2. 宗教信仰与人性之间的冲突2.1 宗教信仰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作用在《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小说中,宗教信仰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刻画各个角色对宗教的态度,揭示了宗教信仰与人性之间的冲突。

在小说中,不同人物对待宗教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和行为表现。

其中,卡拉马佐夫兄弟们和他们的父亲费奥多尔·帕维洛维奇·卡拉马佐夫代表了对传统宗教信仰持怀疑态度,并试图通过理性思辨来解答人生意义问题的群体;而艾莉莎和佛谢尼娅则代表着虔诚地信仰上帝,并寻求神灵指引并过上虔诚的生活。

《信仰与宗教的力量:《地下室手记》中的存在主义思想分析》

《信仰与宗教的力量:《地下室手记》中的存在主义思想分析》

信仰与宗教的力量:《地下室手记》中的存在主义思想分析引言在《地下室手记》这部作品中,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以犹豫不决、自我怀疑的形象表达了存在主义思想。

本文将通过对小说中信仰和宗教的探讨,进一步解析存在主义在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

信仰与宗教在《地下室手记》中的体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借助主人公地下人来表达了对信仰和宗教的深刻思考。

地下人既渴望唤醒内心真实的自我,又对自己产生怀疑和抵触。

他试图通过信仰和宗教来回答生命意义的问题,并寻求超越个体欲望和自我利益的出路。

1. 信仰:追求真理与希望地下人认为无论是科学还是理性,都不能回答关于人类存在和意义的根本问题。

因此,他转而寻找超越理性世界、深刻而真实的信仰。

尽管他对这种信仰的具体形式感到迷茫,但他坚信信仰是唯一可以给予他真理和希望的道路。

2. 宗教:超越个体的背后通过地下人对宗教的思考,陀思妥耶夫斯基试图揭示宗教背后更深层次的力量。

地下人不满足于世俗社会所赋予的个体欲望和功利目标,而是寻求从宗教中获得更高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他相信通过与上帝或者宇宙联系,才能超越个体自我,找到真正存在的意义。

存在主义思想对《地下室手记》的影响《地下室手记》被普遍认为是存在主义文学作品之一,其对作品中表达出来的存在主义思想起到了重要影响。

1. 自由意志与责任存在主义强调个体对自己行为负责,并拒绝将个体置于命运或环境因素之外。

同样地,在小说中,地下人以及其他角色都被描绘成具有自由意志并需要承担行为后果。

这表明作者借助存在主义观点强调了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负有责任。

2. 绝望和自我怀疑作品中的地下人表现出对生活的绝望和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怀疑。

他认为个体无法逃离内心的混乱和痛苦,这与存在主义强调的关于人类存在无意义、孤立和绝望的思想相吻合。

3. 客体化和疏离感小说中通过描写地下人与他所处环境之间的冲突来表示他在社会中的孤立感。

这种客体化和疏离感是存在主义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强调个体与世界之间永恒性和本质上的隔阂。

浅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东正教信仰

浅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东正教信仰

浅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东正教信仰作者:陈馨碧赵秀玲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11期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创作丰富,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复杂又独具个性的作家。

东正教信仰是贯穿他创作的一根思想主线。

作家呼吁信仰,宣传正教精神,其目的就是要重塑俄罗斯民族之魂,通过重铸民魂,唤醒俄罗斯民族精神。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东正教信仰;俄罗斯精神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小便受到大量的圣经启蒙教育,培养起了虔诚的宗教感情。

流放期间对俄罗斯民众有了切实的了解之后,他放弃了从前狂热迷恋的自由主义思想,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地感到信仰上帝和基督的重要。

无论是他所经受的苦难,对人性复归的追求,还是他所提出的俄罗斯民族的最高使命,都体现出作家对东正教的强烈情感。

这一情感也奠定了作家一生创作的基本主题。

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信仰之路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一个虔诚的俄国家庭,他曾自述,在家里,他几乎在摇篮里就知道福音书了。

В 1873 году Достоевский вспоминал:“Я происходил из семейства русского иблагочестивого. С тех пор как себя помню,япомню любовь ко мне родителей.Мы в семействе нашем знали Евангелие чуть не с первого детства.”[1]作家的母亲是一位爱好文学的虔诚基督徒,她将《旧约和新约故事汇编》作为孩子们的识字课本,里面生动的圣经故事唤起了作家最初的宗教意识。

后来作家因参与政治小组活动一度淡化了这种感情,但当他因参加政治密谋被沙皇处以死刑的那一瞬间,他盯着对面教堂屋顶上的阳光,突然真切地感觉到了上帝的存在。

西伯利亚流放期间,一次复活节的前夜,作家的一位老朋友来探望他,两人促膝长谈,谈到了基督教。

朋友是个无神论者,他们因有没有上帝而进行争论,两人各抒己见,最终也无定论。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宗教问题研究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宗教问题研究

目录一、《圣经》表达的宗教思想 (1)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宗教观念 (2)(一)救赎意识 (2)1.苦难 (3)2.忏悔 (4)3.博爱 (4)4.宽容 (6)(二)基督教的爱 (7)三、总结 (7)参考文献 (9)一、《圣经》表达的宗教思想要想透彻分析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宗教观念,就必须谈到基督教的圣典——《圣经》。

纵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所有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其表现的宗教观念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我们从《圣经》入手来综合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打烙着陀氏独特观点的宗教信仰。

《圣经》是一本记录着上帝所说的话以及上帝借灵感所赐予人类默示的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旧约》和《新约》。

它作为千百年来的经典,是所有基督教徒必不可少的读物,是他们信仰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他们人生价值观存在的根据。

它如海边的灯塔一般,在生活上指导着基督教徒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意识上救赎基督教徒的灵魂,指引他们从地狱走向天堂。

基督教徒信仰上帝,他们以《圣经》为教义,一方面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拯救,但另一方面还肩负着荣誉上帝的责任和义务,他们传播上帝的“福音”,让所有人类都能得到拯救,即学者们所说的“普世情结”。

《圣经》作为千百年来永垂不朽的书目,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发行量最大、翻译成语言种类最多的书。

而《圣经》在有信仰的人心中,不仅仅只是一本给历世历代解读的经书,更是一本超越所有的书,凌驾于一切书籍以上的经书,是“书中之书”。

众所周知,《圣经》向教徒们传达的核心思想是:救赎意识、世界大同意识以及博爱意识。

在这部圣典中,“耶稣(或者说上帝)是一切”:它虽然是不能被看见、不能被触碰的无法感知者,却是处处存在的。

它是世界万物的统治者,代表着最高程度的善。

它之所以要使人类消亡,是因为人世间充满了肮脏和丑陋,这样做的意义在于洗涤一切丑恶和污浊,追求原始本能的人性和善。

《圣经》里的耶稣虽然不是人性的具体所指,但它是凌驾于人性上面的,是一个能够操控、辨别人性的万能存在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道德本体。

西方文学中的宗教思想

西方文学中的宗教思想

《罪与罚》中的宗教思想西方的文学作品之中,处处存在着宗教的思想,在其中宗教不仅仅只是信仰那么重要,其重要的作用已经深入到了心灵以及社会的层面。

下面我们就进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之中去追寻宗教的涵义。

在小说之中,讲述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

作者笔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草市场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发青的妓女,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投河自尽的女工,穷困潦倒的小公务员被马车撞倒在街头,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与此同时,高利贷老太婆瞪大着凶狠的眼睛,要榨干穷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满身铜臭的市侩不惜用诱骗、诬陷的手段残害“小人物”,以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无度的贵族地主为满足自己的兽欲,不断干出令人发指的勾当……作者怀着真切的同情和满腔的激愤,将19世纪60年代沙俄京城的黑暗、赤贫、绝望和污浊一起无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这样的一幅凋零的社会之中,人们的内心丢掉了应该有的良知和怜悯,为了自己的私利在进行着各自的行当。

而作为一名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拿着家里面微乎其微的生活费用,租住在一间破废的屋子,可是他的内心却不是这么简单,内心里面充斥了常人没有的奇思妙想,他厌恶整个社会,但是他的反抗方式也只有颓废的生活。

在最后,在生活的逼迫之下当光了所有值钱的物品,而最后谋杀高利贷的老太婆。

在这样的社会之中,人的罪应该怎样去得到救赎?成了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而主人公也有自己的一种救赎的思想,作为一名希望获得变革的变革者,想法也不是常规的手法。

一般的常规的手法多是用一种革命的群众的手段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变革和变化,在首先要做的就是唤醒民众。

但是在主人公那里,根本就没想到这样的办法,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避世心态就决定了其对于大多数人的认识。

虽然在作品之中也有他与镇上的小公务员之间的种种关系,以及被迫做妓女的少女之间的善意往来,但是始终没有对他们起到思想上的召唤作用,而充其量最后的结局也只是自己对于社会的一种内心狂想。

陀思的宗教观

陀思的宗教观

[汗牛充栋]地狱仰望天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观--金亚娜教授 源发表于 2005-10-2 13:05:38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也许,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言,“接受陀思妥耶夫斯基确实需要某种气质和机缘,有谁能够用平和宁静的心态对待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他用笔创造的那个世界呢?这个曾经在死神门前驻足过的囚徒饱受病痛的折磨,终生都在努力工作,以获取足够的金钱维持基本的生活。

但无论肌体的损伤多么严重——甚至影响到他的精神生活和与他人交往的方式,无论金钱对他的挤压何等残酷——以致使他采取赌博的方式抗拒其压迫,在艰难的人生之旅,他从未停止过对于上帝存在与否及其正义性的追问,也从未停止过对从苦难中重生的基督的追随。

因为难以忍受怀疑的煎熬,他把人性最深处的黑暗——钩沉、曝光。

在同时代的作家当中,只有他,对人性的恶有着如此深刻的感受、认识甚至是触摸,并用文学的形式毫不留情地展现出来。

他挖掘得如此深入,分析得如此冷峻,令人一睹之下不能不悚然心惊。

与托尔斯泰相信恶是出于人的无知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相信恶与善并存于此世,它是无法被抹煞被忽略的一极,恶无处不在。

如果说,让托尔斯泰难以释怀的是“为什么要活”的问题,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烦恼则来自他对于“如何活”的困惑。

不过,更令人感兴趣的是,托尔斯泰在无数的答案中只选择了一种,由此建立了他的新生命观;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将众多的答案尽可能地辑录下来,几乎是平面式地推到我们的面前,正像巴赫金所言,“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间不发生融合”,由此,“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种“复调”的答案提供的可能性是非常多的,同时也意味着任何一种选择都具有与其他选择共存的理由。

这样,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做了托尔斯泰永远不会做的一件事——把选择的权利还给选择的人,而不是替他们作主。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艺术的“聚和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艺术的“聚和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艺术的“聚和性”内容摘要:巴赫金把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艺术定义为复调结构,但却回避了形成这一结构的思想根源,以往学术界常常是从作家的创作心理和世界观的矛盾中去探索根源,在社会现实生活和人自身的复杂心态中去寻找阐释。

本文则将从俄罗斯民族信奉的东正教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的宗教意识和文艺创作方法入手,发掘其复调小说结构艺术形成的深层缘由,即东正教的“聚和性”意识。

关键词:“聚和性”意识陀思妥耶夫斯基特鲁别茨科伊小说创作20世纪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一书倍受学术界的赞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创作艺术也被定义为渊源于庄谐体样式的复调结构。

然而,凡是阅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读者又往往会感某种缺憾:小说中弥漫的宗教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仿佛又很难用一个“复调小说结构”来加以概括,至少是很不全面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艺术的复调结构?是作家的何种思想原因导致形成了其小说中“主人公与作者的平等对话”呢?以前学术界往往最为常用的方法是从作家的创作心理和世界观的矛盾中去探索根源,在社会现实生活和人自身的复杂心态中去寻找阐释。

当代俄罗斯著名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学者格奥尔吉‘米哈伊洛维奇·费里德连杰尔就是从这一视角出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一书的第八章中专门研究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的历史特点及其矛盾”(365—398)。

2005年出版的由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文学研究所主编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资料与研究》(第17卷)也是从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中去揭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矛盾和创作之间关系的一些迫切问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则声称自己是对现实社会中人的心灵的开掘:“人们称我为心理学家:不对,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即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全部奥秘”(390)。

甚至有学者还指出:“陀氏心理分析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写出了资本主义造成的心理畸形变态——二重人格。

《卡拉玛佐夫兄弟》中梦境描写的宗教主题

《卡拉玛佐夫兄弟》中梦境描写的宗教主题

50《卡拉玛佐夫兄弟》中梦境描写的宗教主题潘广玉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一位虔诚的教徒,宗教是他文学创作的核心主题之一,而《卡拉玛佐夫兄弟》作为他的集大成之作宗教主题尤其凸显。

其中针对卡拉玛佐夫三兄弟的梦境描写更是巧妙地加深了作品的宗教意义,梦作为人们潜意识的表现与文学作品密切相关,既反映作品主题,又能够在作者身上找到其材料来源。

关键词:《卡拉玛佐夫兄弟》;梦;宗教;信仰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在文学、哲学、心理学都有超高造诣的天才,用自己圣洁的灵魂和作品的光辉照耀着整个俄罗斯大地。

这位虔诚的东正教教徒以自己的艺术创作揭示了人类心灵的隐秘,挖掘了人类复杂的病态心理。

他秉持自己独特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重视人物内心深处的刻画,在文学创作中借助梦境描写展现人物心理特征,突出作品主题。

荣如德曾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获得了卓越成就,他比著名的心理大师弗洛伊德早生三十五年,在其小说中记录了他观察人类感情活动的惊人发现,曾详细的写到过表现狂、俄狄浦斯情结和青春期变态心理,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梦是由潜意识心理活动引起的,并非源于理智,而是发自欲望。

①如今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梦作为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特殊反应,其形式虽具虚幻性,但其中体现的隐含内容都是真实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们潜意识的表现,梦与文学作品也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两者都是表现人们意识的手段,而梦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作用和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既可以加深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又可以揭示作品中复杂的思想主题,而梦境的描写内容和对象又可以在作者本人身上找到其材料来源。

《卡拉玛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巨作,也是他创作生涯中的总结性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提出了重要的社会政治、道德伦理、宗教、哲学等问题,并以作家固有的强大力量和矛盾心理,在小说中予以相应的艺术体现。

其中它反映的宗教主题表现的尤其明显,在大哥德米特里向三弟阿辽沙自白中提到:“美这个东西不但可怕,而且神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圣经》表达的宗教思想1 ..........................................................................................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宗教观念2 ......................................................................... (一)救赎意识2.................................................................................................................. .1.苦难(3)....................................................................................................................... .2.忏悔(4)....................................................................................................................... .3.博爱(4)....................................................................................................................... .4.宽容(6)....................................................................................................................... .(二)基督教的爱(7) ........................................................................................................三、总结(7)..............................................................................................................................参考文献(9)..............................................................................................................................一、《圣经》表达的宗教思想要想透彻分析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宗教观念,就必须谈到基督教的圣典——《圣经》。

纵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所有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其表现的宗教观念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我们从《圣经》入手来综合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打烙着陀氏独特观点的宗教信仰。

《圣经》是一本记录着上帝所说的话以及上帝借灵感所赐予人类默示的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旧约》和《新约》。

它作为千百年来的经典,是所有基督教徒必不可少的读物,是他们信仰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他们人生价值观存在的根据。

它如海边的灯塔一般,在生活上指导着基督教徒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意识上救赎基督教徒的灵魂,指引他们从地狱走向天堂。

基督教徒信仰上帝,他们以《圣经》为教义,一方面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拯救,但另一方面还肩负着荣誉上帝的责任和义务,他们传播上帝的“福音”,让所有人类都能得到拯救,即学者们所说的“普世情结”。

《圣经》作为千百年来永垂不朽的书目,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发行量最大、翻译成语言种类最多的书。

而《圣经》在有信仰的人心中,不仅仅只是一本给历世历代解读的经书,更是一本超越所有的书,凌驾于一切书籍以上的经书,是“书中之书”。

众所周知,《圣经》向教徒们传达的核心思想是:救赎意识、世界大同意识以及博爱意识。

在这部圣典中,“耶稣(或者说上帝)是一切”:它虽然是不能被看见、不能被触碰的无法感知者,却是处处存在的。

它是世界万物的统治者,代表着最高程度的善。

它之所以要使人类消亡,是因为人世间充满了肮脏和丑陋,这样做的意义在于洗涤一切丑恶和污浊,追求原始本能的人性和善。

《圣经》里的耶稣虽然不是人性的具体所指,但它是凌驾于人性上面的,是一个能够操控、辨别人性的万能存在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道德本体。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一名信仰三大基督教派别之一——东正教的俄国作家,他用笔杆子记录斯拉夫民族的苦难历程和奋斗的血泪史,记录斯拉夫民族在东正教影响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规范以及思维方式。

东正教派独特的创世论、原罪论、上帝万能论、救世论等基本教义形成了俄国斯拉夫独特的民族性格,他们认为上帝耶稣是为了赎人类的罪而死的,耶稣创造了人类,而人类只有经历了磨难和痛苦,在苦难中洗涤心灵的罪恶,从而得到灵魂的救赎,得到重生。

与基督教的原罪意识不同,东正教派承认原罪的存在,但他们认为这并不是这种原罪意识伴随他们的一在救赎中慢慢产生的,而是在磨难中、与生俱来的,生,可以说是深入他们骨髓的。

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性格和作品受到东正教派深刻的影响,他们对于原罪意识的不同认识是陀氏复杂的救赎意识产生的基础。

《圣经》中的救赎意识作为原型在文学界和许多文学作品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

东正教派独特的宗教意识也深深影响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写作风格,他的作品无不渗透着东正教派的救赎意识,他可谓是“救赎精神的传播者”。

他的宗教信仰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变化,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体现在他不同阶段的作品中,可以说是对宗教中救赎精神的创新和发展。

所以,全方面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宗教观念对于理解他的作品和文学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宗教观念同所有西方人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终生都在接受东正教的洗礼,参加东正教的各种活动,他是一名虔诚的东正教教徒。

正是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宗教思想成为他作品中必不可少且独具特色的元素。

然而,他生活的颠沛流离和经历的种种苦难又使其作品中的宗教思想充满复杂性和矛盾性,从而形成其别具一格的特色。

对宗教理想的宣扬与否定成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宗教思想的主旋律,所以在二十世纪初唯美主义与形式主义大行其道,取代了十九世纪风靡一时的批判现实主义以后,心理学批评曾经和传统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研究共同成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研究的主趋势。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宗教问题上是一个有思想、有见解的心理学家,他没有按照传统的宗教理论的套路出牌。

他没有一味的宣扬、肯定基督精神,把基督精神看做拯救人类的万能钥匙,他曾经迷茫过、犹豫过,甚至怀疑过。

他一生都在信仰和否定宗教理想中彷徨,他自己说过:“我是时代的孩童,直到现在,甚至(我知道这一点)直到进入坟墓都是一个没有信仰和充满怀疑的孩童。

所以,他的作品中总是充满着各种矛盾和复杂,他在不断探索、不断涉险,他总是在肯定了某事物的合理性之后,又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推翻这种合理性的存在,于是,在他的作品中就会有许多天马行空但又似乎合乎情理的心理描写和场景出现,可以说是让读者“始料不及”却感觉又在“情理之中”。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这些打烙着陀氏风格的独特的写作方式和语言,沉湎于人类的精神世界无法自拔。

可以说,陀氏的宗教观念主要表现在救赎意识和基督教的爱两个方面。

一)救赎意识(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救赎的途径是:苦难、忏悔、博爱、宽容。

1、苦难陀思妥耶夫斯基接受并认同《圣经》中对苦难的诠释,即《圣经》认为苦难不是精神和肉体的折磨,它是人类通向天堂的桥梁。

他在作品中的主人公都经历着苦难,他认为人类在上帝面前都是有罪的,经历生活中的苦难是对自身罪孽的一种惩罚,苦难可以减轻人类的罪孽,在依稀闪耀着灵光的天国面前,这些苦难都是微不足道的。

而且,在遇到正在经历苦难的人时,要给予帮助和尊敬。

苦难是实现救赎必然要走的道路,是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

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经历苦难甚至发疯的过程都是皈依上帝的表现,苦难不仅仅只是对罪孽的惩罚,也是一种考验善的表现。

首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那些受苦受难“抹布式”的小人物是作者的折射。

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来看,从小生活条件的贫寒,近十年的囚禁、流放、苦役以及充军生活,再加上自身身体上的一些疾病,这些都对作者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不难看出苦难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创作的源泉。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中的娜塔莎和内莉、《白痴》中的娜斯塔霞·菲利波芙娜、《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尼古拉等人,在作者笔下都是受苦受难的小人物,他们在处于当时那种社会环境下,他们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受命运的摆布,他们的自尊受到践踏,甚至被打上“白痴”的烙印。

其次,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苦难是在特有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这种苦难可以说是作者在精神上的慰藉。

革命和改革的不断失败、农奴制社会的生活方式使社会底层人物小心翼翼地找寻属于他们的空间。

他们是时代、社会的受害者,是“抹布式”的小人物,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忍受着自我贬抑和最大的痛苦。

他们的自我贬抑使他们经历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苦难,他们不断地在这种苦难中寻找着出路,他们保持着对基督精神的最高崇敬和热爱,在苦难的磨练中净化自己的灵魂。

最后,从原罪意识的角度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品中肯定了原罪的存在,并提出在苦难中可以重现原始的善。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苦难的崇拜正是由于他心中有着强烈的负罪意识。

一方面,他认为自己有意识地忍受苦难,服从于上帝,能够得到对自我需求和自我精神的最大满足。

另一方面,坚强地承担苦难,能够挖掘出隐藏的美与善,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解放。

作者引用《约伯记》中耶稣上帝对约伯的检验,表现了顽强、坚毅精神在苦难中的重要作用。

2、忏悔陀思妥耶夫斯基基本接受了《圣经》中的忏悔精神。

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或偷盗,或撒谎,或行淫。

上帝给了每个人犯错的机会,但要得到救赎,就必须忏悔、祷告。

其实忏悔的过程就是同心中的恶魔作斗争的过程,是一个战胜自己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上的救赎。

东正教教义中赞成谦虚和忏悔,特别的强调了当众忏悔的功效,并且在宗教中骄傲是使人类走向迷途的因素之一。

我们人类要有谦虚精神,因为我们不能凭着一己之力完成所有的事情;我们没有资格对他人评头论足,因为我们自己已经罪孽深重;我们要时刻想着自己的罪孽并虔诚地忏悔,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摆脱骄傲的魔掌,重新看见天堂的光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