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方式及观念的变迁与走势-2019年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与发展趋势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与发展趋势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与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大学生就业观念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传统的就业观念逐渐被现代化、国际化的就业观念所取代,大学生们对就业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追求。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以及发展趋势,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一、就业观念的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就业观念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观念中的“稳定、高薪、体面”的工作不再是大多数大学生的唯一追求。

现代大学生追求个人兴趣和价值实现的工作,注重工作环境、发展前景、个人成长等方面的因素。

他们更加注重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在工作中能够发挥个人特长和才能的机会。

二、发展趋势1. 创业就业需求的增加在就业观念的改变过程中,创业也逐渐成为大学生追求的方向之一。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创办自己的企业,追求自主创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政府不断推出支持创业的政策,创业环境也在不断优化,这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2. 跨国公司及外企的吸引力提升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渴望进入跨国公司和外企工作,追求国际化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这种趋势在中国特别明显,各大跨国公司与外企争相进驻中国市场,并为当地人才提供更多机会。

3. 互联网+行业的兴起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创新的互联网技术和模式,开展线上线下的各种创业活动,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同时,在互联网行业工作也成为大学生追求的热门方向之一。

4. 偏爱创意和文化产业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法律等行业不再是大学生的首选,相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寻求创意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全球创意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三、应对策略1. 多样化的职业规划大学生需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并进行多样化的职业规划。

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的就业方向,同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就业观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就业观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就业观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就业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变迁:
1. 从“铁饭碗”到市场就业: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就业主要是通过计划经济体制来实现的,人们通常认为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是拥有了“铁饭碗”。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和市场需求,就业观念也逐渐从“铁饭碗”转向市场就业。

2. 从单一职业到多元化就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职业选择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追求单一的职业,而是更加注重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前景,选择更加多元化的职业。

3. 从追求稳定到追求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人们不再仅仅追求稳定的工作,而是更加注重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4. 从重视学历到重视能力:在过去,学历是就业的重要因素,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

现在,企业更加注重员工的实际能力和工作表现,而不是仅仅看重学历。

5. 从国家分配到自主择业: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对就业进行统一分配,人们的就业选择相对较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更
加自主地选择职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市场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就业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就业观转向市场经济就业观,从追求稳定到追求发展,从重视学历到重视能力,从国家分配到自主择业。

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反映了人们对就业的需求和期望的变化。

就业观念的变迁与进步

就业观念的变迁与进步

就业观念的变迁与进步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就业观念逐渐被更新、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现代化、个性化的就业观念。

本文将探讨就业观念的变迁与进步,并分析其对就业市场和个人发展的影响。

一、就业观念的传统模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普遍持有传统的就业观念,即稳定性和安全性。

为了获得一份好工作,人们通常选择进入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以享受相对固定的薪资和工作福利。

这种观念倾向于稳定性和长期就业,而非个人发展和职业成长。

二、就业观念的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和全球化的加剧,就业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现代就业观念注重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人们更加注重技能的累积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创业、自由职业或参与具有挑战性的新兴行业,追求自由度和自主性,同时也面临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三、就业观念转变的驱动因素1.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的就业机会逐渐减少,人们寻求更多新兴行业和创业机会,以实现个人职业发展。

2.教育改革:教育体系的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就业观念的变迁。

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好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从而更加倾向于多元化的职业选择。

3.社会价值观的改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尊重个人权利的提升,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职业追求也在发生变化。

不再局限于金钱和地位,注重更加丰富和有意义的职业生涯,如人际关系、自我实现等。

四、就业观念变迁的影响1.就业市场:就业观念的变迁直接影响着就业市场的需求和结构。

传统行业的就业机会减少,而新兴行业和创业领域的需求增加。

人们需要更具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2.个人发展:现代就业观念更加注重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发展。

人们倾向于寻找工作与个人兴趣和价值观相符合的岗位,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并注重个人技能和知识的提升。

3.创业热潮:就业观念的转变也促进了创业热潮的兴起。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背景及就业政策分析-2019年精选文档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背景及就业政策分析-2019年精选文档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背景及就业政策分析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大幅增加,数量呈跳跃式增长,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则比较缓慢或与往年持平。

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0年至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经从106万增加到495万,到2010年将突破600万,飞增至652万,毕业生的急剧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由原来的"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大学生的就业背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国际、国内的形势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从国际形势看,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就业。

我国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已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产品从纺织品扩大到电子、五金和机电产品,人民币升值导致许多出口行业的经济不能高速发展,使得这些行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大幅下降。

再加上,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各大企业用人计划不同程度缩减。

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从国内形势看,自2006年起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新增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新增就业岗位,高校逐年扩招的不利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二、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由来已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

从学历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

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时髦专业"和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

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结构性矛盾已经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但短期内这一矛盾将仍然存在。

三、甲流肆虐,挑战传统的就业模式2009年下半年开始,甲型HINI流感在全球蔓延,全国各地人心惶惶,对于人员比较密集的高校更是如此,为避免疾病的大范围传播,各种形式的、大规模的人员聚集活动全部取消了,大型的招聘会也未能幸免。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发展与调整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发展与调整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发展与调整大学生就业观念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就业观念也在不断发展和调整。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发展与调整,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就业观念的演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入,大学生就业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

从过去追求“铁饭碗”的就业观念逐渐转变为注重自主创业和追求个人发展的就业观念。

这种转变既是时代的发展,也是大学教育的改革所推动的结果。

1. 由稳定就业到自主创业过去大学生普遍认为稳定的工作才是就业的最终目标,追求“铁饭碗”成为他们的主要意愿。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创业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转变思维,选择自主创业作为就业的出路。

这种转变源于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和个人发展的追求。

2. 由物质追求到综合发展传统观念中,大学生将物质条件作为衡量就业满意度的主要标准。

但现代大学生的思想逐渐升级,他们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发展,追求个人兴趣和能力的充分发挥。

相比于高薪工作,他们更关注自己是否能从事自己热爱且有意义的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整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整既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个体的自身变化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值得关注的调整方向:1. 强调专业与实践结合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的增加,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整需要注重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大学不仅应该强化专业知识的培养,还应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

只有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2. 倡导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整也需要倡导多元化的发展思维。

单一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大学生需要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上,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

3. 培养创新创业意识随着创新创业的提倡和社会创业环境的不断改善,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整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的演变与展望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的演变与展望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的演变与展望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逐渐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的变化。

本文将从政策层面出发,对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进行演变与展望的分析和总结。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演变1. 就业需求结构的变化过去,大学毕业生主要从事白领岗位,对高薪和稳定的就业环境要求较高。

然而,随着传统产业的萧条和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大学生就业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如今,大学生更加倾向于创业和就业市场的新兴领域,如科技、互联网、文化创意等行业。

他们看重的不仅是薪水和稳定性,还追求个人发展的空间和激情。

2. 就业环境的改善政府和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关注逐渐加大。

政策层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和就业的措施,包括优惠创业政策、专门的创业基金和孵化器等。

同时,大学和企业之间积极开展合作,提供实习机会和校企合作项目,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

3. 就业观念的转变过去,大学生普遍认为拥有高学历即可获得好的工作机会。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现在,企业更加注重实际经验、技能和创新能力,使得很多大学生深刻意识到纸上谈兵的局限性。

因此,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逐渐转变,并更加注重实践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演变1. 政策引导就业多元化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创业和就业。

例如,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力度,将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提供相应的创业扶持政策。

政府搭建了一些创业平台和孵化器,提供资金、政策支持等,以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政府的政策引导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促进了就业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2. 加大高校与企业合作政府鼓励高校与企业之间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和实践基地,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给大学生。

政府主导了一些校企合作项目,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和提升职业能力的机会。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演变与政策调整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演变与政策调整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演变与政策调整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

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创新驱动的推进,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以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

本文将从就业形势的演变以及政策调整两个方面来探讨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首先,大学生就业形势经历了从“就业难”到“就业难度逐渐转变”的变化。

从过去的“就业难”到现在的“就业难度逐渐转变”,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在不断改善。

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使得大学生具备了更加优秀的能力和素质。

这些因素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逐渐向好转变。

其次,政府针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来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和创业的目标。

首先,国家加大了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激发了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其次,政府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此外,政府还积极推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要想更好地应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就业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形势不断变化,大学生应该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其次,大学生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参加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和社交资源。

此外,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最后,政府和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和培训。

政府应该制定更加灵活和有针对性的政策,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高校应该加强就业服务,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资源。

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演变与政策调整密不可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形势逐渐向好。

毕业生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社会变迁

毕业生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社会变迁

毕业生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社会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毕业生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社会变迁。

一、就业观念的传统模式过去,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普遍存在着一种传统模式,即“铁饭碗”理念。

在这种观念下,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稳定的、高收入的工作,往往将稳定性和收入作为选择工作的首要考虑因素。

二、个人发展与职业发展的平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职业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意识到个人发展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平衡问题。

他们更加注重个人兴趣、价值观和发展空间,对于工作的稳定性和收入水平也有一定的追求,但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标准。

三、创业观念的兴起近年来,创业观念在大学生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创业来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创业不仅能够给予个人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还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四、多元化就业观念的涌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化就业观念逐渐涌现。

毕业生更加注重发展个人特长和潜能,对于工作的选择更加追求个性化和多样性。

他们更加开放和灵活,愿意尝试不同的工作机会,追求工作与兴趣的结合。

五、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毕业生也越来越重视技能的学习和提升,认识到只有具备优秀的技能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理想的工作。

因此,技能培训已成为大学生就业观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六、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在过去,毕业生对于职业发展的规划和考虑相对较少,往往只选择就业机会最多的领域。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重视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

他们会考虑自己的长期职业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提前做好准备。

七、终身学习的观念随着知识的爆炸式增长和科技的发展,毕业生开始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才能够适应职场的变化和发展。

总结起来,毕业生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社会变迁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从传统的“铁饭碗”观念到个人发展与职业发展的平衡,再到创业观念的兴起和多元化的就业观念,在这个过程中,毕业生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多元化,他们更加注重个人发展、价值观和兴趣,并致力于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就业变化课件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就业变化课件

01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生就业实行公开招聘,通过
人才市场进行双向选择。
劳动合同制度
02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
义务。
职业发展
03
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职业规划和发展,自主选择适合
自己的职业路径。
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01
02
03
多元化就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 学生就业选择更加多元化 ,不再局限于国有企业和 事业单位。
社会观念的变化的影响
传统就业观念的转变
社会观念的变化使人们逐渐接受了多元化的就业方式,不再局限 于传统的“铁饭碗”就业观念。
职业选择的变化
大学生对于职业选择更加务实,不再单纯追求稳定和高薪,更加注 重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
创业意识的增强
随着社会观念的开放和创业氛围的浓厚,大学生创业意识逐渐增强 ,创业成为了一种新的就业方式。
越激烈。
结构性矛盾突出
不同专业、地区、学校的毕业生 在就业市场上存在结构性矛盾, 一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供过于求 ,而一些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则供
不应求。
机遇与挑战并存
虽然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但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如新兴产业的发展、国际化合 作等,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
展机会。
02
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变化
自主择业观念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大学生开始自主择业,推崇“奋斗改变命运” 的观念,更多人选择到企业、私营机构等单位就业。
灵活就业观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等新兴行业的发展,大学生开始更加注 重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选择自由职业、创业等多样化就业方式。
从“一元化”到多元化、差异化就业

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的30年变迁-2019年精选文档

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的30年变迁-2019年精选文档

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的30年变迁-2019年精选文档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的30年变迁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主要是指高校毕业生对于未来将要从事职业、工作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它与毕业生个体的价值观、政府的就业政策和整个社会的就业环境息息相关。

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各不相同,它既源于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又对社会的未来走向产生着重要影响。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而快速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改变了高校毕业生的择业环境,又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既改变了高校毕业的择业行为,又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

反思30年来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的发展历程,无论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未来建设,还是对于毕业生本人的职业发展,都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依据中国近30年就业环境的变化,在借鉴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30年变迁划分的基础上,将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凸现被动的、服从安排的就业观念(1978-1985年)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但是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计划分配(指导性计划分配)的就业政策、服从社会需要的个人价值取向仍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使得这一时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凸现被动性。

首先,在择业动机上,毕业生就业主动性不强,接受被动就业。

由于当时国家百业待兴,整个社会对人才需求旺盛,各地区各行业人才都十分缺乏,“如一九八三年上海市四十九所高等院校有毕业生一万九千多人,其中按国家计划分配给本市的有一万一千多,但各单位申请需要逾四万人,只能满足百分之十七左右”。

这样的现实不仅使得高校毕业生不用过多考虑毕业后的工作问题,更是使“考上大学就等于拿到铁饭碗”的说法成为可能。

同时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也使得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实行按计划分配,当时“毕业生全部由国家包下来,国家计委、教育部统一制定分配计划和调配计划,然后向各部委和地方计划、调配部门层层下达指令性计划,进行分配。

2019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

2019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
根据中国最大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发布的 《2014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有助于个人发展 的管理团队”和“鼓励创新、尊重个性的文化”排在毕 业生选择雇主条件的前三位。 3.国企仍是"香饽饽“
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日前发布的“2015届大学毕 业生求职期待分析”显示,近四成毕业生期待进入国企。 一些网友在提问中也表示,“择业时会特别看中企业性 质”。目
根据调查结果,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存在认知与 行为、现实的偏差。例如,73.7%的人认同“大学生到基层就 业,有利于了解社会和增长本领”,但只有9.2%的人表示特 别愿意去基层工作;47.1%的人认为“现在找工作主要就是 ‘拼爹,但实际上他们的社会资源相对较少,家庭难以提供有 效的就业支持。当前就业形势
国家对引导
国有企业吸
纳高校毕业
生就业有2
政策措施? 企业为高
国家对鼓励
校毕业生 开展岗前
中小企业吸
培训享受
纳高校毕业
什么优惠
生有哪些政
政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有哪 些政策措施?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 通知》(国发〔2014〕2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 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35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 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4号)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 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等文件规定:
“许多岗位要求为本科学历,没有及以上。”王同学多次激动地强调“没有及以上”。 他没想到研究生的学历居然成了他的负担。就算有些岗位学历未设上限,但“试用期每月 2800元,转正后不包食宿才4000元的工资,这让人怎么活呀,一堆的白菜价。”他说。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方式及观念的变迁与走势-2019年精选文档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方式及观念的变迁与走势-2019年精选文档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方式及观念的变迁与走势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稳定,党和政府对此一直高度重视。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

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要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

回顾、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方式及观念的演变过程及未来走势,对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方式变迁的基本过程我国大学生就业方式变迁的历程与国家经济制度的改革相同步的,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毕业生就业方式是“统包统分”;当社会进入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大学生就业方式又转变为“供需见面”,继而最终走向“双向选择”。

根据经济体制改革与就业制度改革进程,将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方式的变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统包统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1、1978年-1985年——统包统分”阶段1977年,国家开始恢复统一高考制度,对文革后期的工农兵学员采取的是“当普通工人,当普通农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方针,学员安排基本上是“社来社去”。

到了79 年国家对“社来社去”的毕业生又提出“统筹考虑,择优录用”的办法,把大学生充实到国家急需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81 年,由于国民经济处于全面恢复和调整阶段,国家提出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方针是“统筹考虑,合理分配,加强重点,兼顾一般”。

但在85 年以前,国家虽然对大学生毕业分配的具体办法有所调整,不断改进,但“统包统分”这一根本的分配制度始终没有变化。

2、1985年-1993年一一供需见面”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逐步由单一的计划经济向着商品经济转变,大学生就业方式改革也开始起步。

1 983年,教育部提出了“产销见面”的主张。

其基本点是:给学校以推荐毕业生的责任和权利;给用人单位以选人的责任和权利;给学生在服从国家需要的前提下,有一定的选择工作自由。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与发展趋势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与发展趋势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与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观念也在不断发生着转变。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大学生是人才的代表,就业问题不是他们需要过多担心的事情。

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他们开始面临着更加复杂和严峻的就业挑战。

首先,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在于对就业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以往的大学生普遍认为,只要取得了大学文凭,就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并且获得较高的待遇。

然而,现实的残酷让他们意识到,仅仅依靠学历是远远不够的。

他们开始意识到,除了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之外,还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这种转变使得大学生更加关注自身的自我价值,并且主动追求各种实践机会,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还体现在就业选择上。

过去,大学生普遍倾向于选择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认为这是一条稳定、安逸的就业路径。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创业浪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选择创业或者选择到民营企业就业。

他们认为,创业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同时也能够实现自身的人生梦想。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创业环境逐渐改善,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中的一个重要趋势。

另外,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还表现在对职业发展的看法上。

过去,大学生普遍认为一份工作需要做一辈子,并且在同一个行业不断深耕才能获得成功。

然而,现在的大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职业规划。

他们不再局限于一家公司或者一个行业,而是更加关注跨界和多元化的发展机会。

他们追求有挑战性和发展潜力的工作,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与发展趋势中,也存在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转变需要与社会实际形势相匹配,不能盲目追求创新和跨界,忽视了基础知识和职场技能的培养。

其次,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需要与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相契合,不能盲目跟风和盲目追求潮流,否则就会造成就业渠道过于集中、竞争过于激烈等问题。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2019年精选文档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2019年精选文档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大学生每年毕业人数总是超过上一年人数,每年都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深受社会的高度关注,因为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的经济情况,大学生如果具有良好的就业率,也会更加有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的发展会进一步推动国家的综合实力的发展与提升。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所在大学生在毕业时找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这是一个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虽然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知识储备的能力,但是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是一个弱势群体。

究其原因,是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下缺少对大学生必要的就业指导,很少有对创业行为进行深一步的研究,另外在?W校培养出的大学生所学的知识体系与人才工作市场所需要的能力有一定的脱节,所以更加为大学生就业困难增加了难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各个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并且此种存在的不平衡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

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地方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就相对而言较多,所以部分高校毕业生更加倾向于在大城市以及收入高的行业进行求职。

二是虽说好多中小型的企业以及非公有制的公司需要数量非常多的大学生,但是这些公司所能提供的待遇有限,给予的发展空间位置不多,所以毕业生对这些公司考虑的时候不是特别多,基层的工作岗位由于编制的问题,所能提供的岗位有限。

1.大学生在毕业时候的愿望与所处的现实之间具有一定的差距。

家庭与学生自己的思考所想会影响关于就业困难与否。

因为在当今的社会,接受教育的成本越来越高,所以自然就希望收入能随着教育支出的增多而增加。

另外一方面,虽然高等教育以基本属于大众化教育,但是家长与当今的大学生依然还是对之后的工作薪资抱有较高的期待值。

因此,当希望值与现实值存在差距时,就容易面对找工作不易的处境。

这点原因也是找工作难的主要原因。

2.市场发布信息的学生不一定能知道也会导致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201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2019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201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2019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201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2019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范文汇编从2019年第一批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以来,就业难的问题每一年都会被舆论拾起,成为人们众说纷纭的焦点。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2009年学子们在为工作奔波忙碌时,对前景似乎比以往更加迷茫。

大学生面对就业市场众生相,无奈之余,只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1、高学历,却敲不开企业的大门本科生遍地都是,硕士生也没那么稀罕,博士都扩招了,所谓的高学历还能在市场上所向披靡吗?不看学历看能力,学历只不过是求职就业的“敲门砖”,很久以前人们这样说。

时过境迁,曾经被人们看好的高学历在今天似乎怎么也敲不开企业的大门。

研究生白送都没人要就学历来讲,研究生在求职中处于“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位置。

同样在51job论坛上,一位hr这样说:“我们公司只有研发部门才招研究生,其他的岗位还真是没有这个必要;如果要读研究生,那就读到博士,这样出来才会有‘销路’。

” 选择考研,学子们本想以此为就业拓宽道路,期待获得可以给自己增重的学历砝码。

然而,当他们走出象牙塔再次面临就业的时候,却发现学历在市场上的吸引力已大大缩水。

2009年厦门市××局翔安分局要招聘一名高学历的洗碗工,其条件之高被网友怒称“这是对国家学历的藐视!”虽然在舆论的压力之下,招聘方修改了苛刻的招聘条件,丰富了工作内容,可被伤自尊的网友还是“穷追不舍”。

相比之下,有些网友则显得“淡定自如”,51job论坛网友“时间换空间”回帖说:“听到这样的消息,15年前愤怒,10年前麻木,5年前呵呵一笑!” 另有网友则在高唱“你伤害了我,我一笑而过,你要求贪婪我只能懦弱”。

这一事件,不仅直射学子就业难,同时也使学历贬值的问题凸现出来!学历贬值,大学真的无用?当所有看似残酷的事实集中呈现我们眼前时,人们很容易草率的得出结论,读完大学,有了学历依然很难找到工作。

毕业生揭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与转变

毕业生揭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与转变

毕业生揭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与转变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观念一直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对于就业的看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与转变。

本文将以揭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与转变为题,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过去,很多大学生对就业持有相对传统的观念,认为只有进入国有企业或政府机关才算是稳定的工作。

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更加重视个人的价值实现和发展潜力,他们愿意尝试各种就业选择,包括创业、自由职业等。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原因1.经济发展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产业已经无法满足年轻人的就业需求,大学生们意识到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紧跟新兴产业才能获得更多机会。

2.个人价值实现的追求:现代大学生注重自身成长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愿意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包括创业、自由职业等。

他们追求的是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工作机会,而不仅仅是一份稳定的工作。

3.社会观念的改变:社会观念的变迁也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产生了影响。

过去,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期望较高,很多人选择了稳定的职业道路。

然而,随着社会观念的不断变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鼓励年轻人大胆尝试,追求自己的梦想。

三、大学生就业观念变化的影响1.促进创业热潮: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引发了创业热潮。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创业,他们看到了创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且愿意冒险尝试。

这不仅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2.提高就业率: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也有利于提高就业率。

传统的就业观念往往导致大学生只关注某些特定行业,而现代的就业观念使得大学生在各个行业中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从而降低了就业压力,提高了就业率。

3.培养创新能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传统的就业观念往往限制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对策分析-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对策分析-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对策分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的启动,我国教育事业又将进入一个改革发展的新时期。

改革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提高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今后十年高等教育事业主要任务,积极举措,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样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1999年高校推行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规模呈显著增幅,大学生由原来每年不到700 万人一跃而为2979 万人。

据统计,目前我们有大学学历的人口是9830万人,到2020年,只需每年增加1.6%,也就是每年增长50 万人,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可以达到40%的目标,换句话说,十年之后,中国可能拥有 2 亿大学学历人群,超过目前世界第五人口大国巴西的总人口数。

一方面,高校扩招,使数以万计的适龄青年获得了进修深造的机会,国民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从过去的“精英”滑落为“蚁族”而在就业市场举步维艰。

二、政府部门应对措施与态度“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 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0 年的毕业人数630 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上如是说。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虽然政府、社会、高校甚至家庭为“ 80 后”、“ 90 后”大学生就业出台了很多政策、采取了许多措施,但面对庞大的就业人口数量和有限的就业岗位,大学生就业问题仍然呈现“僧多粥少”的局面。

究其具体原因,经济学界人士认为主要是经济结构与地域发展不平衡;社会学家坚持观点认为:大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就业观念上存在难以平复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绝大多数家庭对教育的高投入,就业的期望自然伴随其提高,甚至出现“啃老一族”“有业不就”的现象;还有观点认为,扩招后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大学生教育质量普遍下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不可置疑的问题等等,各执一词,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剖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这些观点、理论不无其道理。

20191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91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三、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1、机遇
A、我国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和快速、稳定的经济增长态势 B、国际经济形势人才的大量需求 C、已建立起来的日趋完备的就业市场和服务体系 D、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的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E、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三、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2、挑战
A、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大 B、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加 C、社会人才需求的相对不足和不平衡 D、社会用人机制不完善 E 、毕业生的就业误区
3、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
(7)、求职技巧指导 通过对毕业生的择业技巧指导,使毕业
生掌握应聘、就业程序,掌握自荐方式 和应试的有关礼仪,掌握适合本人的形 象设计和外表包装,掌握与人交谈时有 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的正确运用方法。加 强择业技巧方面的指导,可以使学生避 免由于方法不当而带来的求职择业障碍。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沿革 二、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沿革及现状 三、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
1、建国初至60 年代中期的毕业生就业制度(1949-1965) 自谋职业与政府招聘相结合
2、“文革” 期间的毕业生就业制度(1966-1976) “工农兵大学生 社来社去”
3、恢复高考制度后初期的大学生就业制度(1977-1985) 统一分配制度 “抽成调剂、分级安排” 的办法
1989年3月2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委提出 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即 “中期改革方案”),自1989年招收的新生执行。 核心: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双向选择”。 实际是毕业生在“本行业、本地区”所谓的“自 主择业”。
1998年,随着高校办学体制发生变化,行业 办学逐步取消,同时取消跨地区就业人才流动壁 垒。
挑战——毕业生的就业误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方式及观念的变迁与走势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安定,党和政府对此一直高度重视。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

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要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

回顾、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方式及观念的演变过程及未来走势,对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方式变迁的基本过程
我国大学生就业方式变迁的历程与国家经济制度的改革相同步的,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毕业生就业方式是“统包统分”;当社会进入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大学生就业方式又转变为“供需见面”,继而最终走向“双向选择”。

根据经济体制改革与就业制度改革进程,将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方式的变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统包统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1、1978年-1985年――“统包统分”阶段
1977年,国家开始恢复统一高考制度,对文革后期的工农兵学员采取的是“当普通工人,当普通农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方针,学员安排基本上是“社来社去”。

到了79年国家对“社来社去”的毕业生又提出“统筹考虑,择优录用”的办法,把大学生充实到国家急需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81年,由于国民经济处于全面恢复和调整阶段,国家提出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方针是“统筹考虑,合理分配,加强重点,兼顾大凡”。

但在85年以前,国家虽然对大学生毕业分配的具体办法有所调整,不断改进,但“统包统分”这一根源的分配制度始终没有变化。

2、1985年-1993年――“供需见面”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逐步由单一的计划经济向着商品经济转变,大学生就业方式改革也开始起步。

1983年,教育部提出了“产销见面”的主张。

其基本点是:给学校以推荐毕业生的责任和权利;给用人单位以选人的责任和权利;给学生在服从国家需要的前提下,有一定的选择工作解放。

限于当时的客观环境,先在教育部所属的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海洋学院四所院校试点,试点取得很大胜利。

随后在北京、上海、广东、湖北等地均进行了试点,收效良好。

最先提出的“产销见面”后改为“供需见面”。

1989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委、计委和财政部提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即“中期改革方案”,决定逐步将毕业生“计划分配”就业制度改为“社会选择”就业制度。

3、1993年至今――“双向选择”阶段
在改革开放总方针指导下,高校毕业生分配改革工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方法到制度逐步展开。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标志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改革的全面铺开。

2000年教育部决定将毕业生就业“派遣证”改为“报到证”,标志着“双向选择”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确立。

从21世纪开始,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向选择”就业制度在逐步完善。

这期间,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其他关于就业制度改革的重要文件,确保了“双向选择”就业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

二、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思想变化的基本过程
纵观中国大学生就业方式变迁的30年,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演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即服从分配、走向开放、自主择业。

1、与“计划分配”相对应的――“完全服从”
计划分配也就是“统包统分”,即毕业生由国家包下来分配工作,负责到底。

该阶段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比较被动、单一。

由于社会就业制度、招聘制度比较硬性和僵化,强调一切服从社会需要、服从国家分配,“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那个时候讲的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不管分配你到哪儿,都是革命工作,你都要去做。

大学生的择业主要是以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为第一因素。

2、与“供需见面”相对应的――“逐步开放”
1985年至1993年“供需见面”的大学生就业方式是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逐步走上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双向选择”的过渡阶段。

这段时期大学生就业的最大变化是“经济地位”成为择业时最优先考虑的因素,其主要表现有:一是希望到特区和沿海地区的中外合资或“三资”企业工作。

二是不求高学位,只求高收入。

“穷得像教授,傻得像博士”这句顺口溜,道出了当时那种奇怪而真实的社会现象。

三是第二职业和职业流动性增长。

80年代中后期,青年人中开始有了“跳槽”。

许多大学生打出了“第一职业求安定,第二职业求发财”的口号,大学生从“一步到位”到“骑马找马”的越来越多。

四是经济收入成为择业的第一标准。

3、与“双向选择”相对应的――“自主择业”
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大学生逐渐拥有了就业选择权,他们能够充分按照个人意愿进行“自主择业”、甚至“自主创业”。

这段时期大学生在择业标准方面,看重发展前景、施展才干机会、薪酬福利和工作环境。

在就业认识上,逐渐打破机关、事业、企业和国有、集体、个私单位之间的等级观念,“有本事就有机会”成为当时的“流行语”,“创业也是就业”成为普遍接受的观念。

在就业地点与父母所在地的距离上,表现出对父母和
他人的依赖心理淡化。

三、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及就业观念的变化趋势1、在就业方式方面:完全以市场导向就业,特别在就业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服务性三方面会更加强化
(1)进一步构建以市场导向就业的政策体系
趋势要求政府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改善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

各地都在构建以市场导向就业的公共政策体系上下功夫,努力扩大大学生就业。

鉴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政府也会把大学生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目标和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主要指标。

同时,各级政府也在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的政策体系。

如:人才合理流动政策、户籍管理制度、人事档案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及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鼓励政策等。

(2)进一步健康规范大学生就业xx
目前,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各级主管部门也都在加强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统一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保证市场秩序。

2007年,全国陆续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旨在规范就业市场、促进大学生就业。

(3)进一步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2007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面服务年。

这充分说明,政府在努力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方面是积极的、作为的。

但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对称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人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

各地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

要将毕业生招聘会纳入政府的公共服务之中,以为毕业生服务为宗旨,尽可能组织大量专业化、多样化、小型化的就业洽谈会,提高招聘的胜利率。

2、在就业观念方面:大学生就业的自主性、务实性、多元化三方面将会得到更加体现
(1)大学生就业的自主性将越来越强
从三个阶段的大学生就业演变过程来看,未来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将逐步增强,“自主性”越来越突出,既会摆脱了国家制度层面造成的社会结构性抑制,也会摆脱父母这一家庭因素造成的微观层面的制约。

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就业的地理空间大大扩展,从跨县、跨省到跨国家,基本不再考虑离家的远近,等等。

(2)大学生就业的务实性越来越浓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战略地位逐步提升,大学生就业观念上也表现出了经济取向的强化,经济意识普遍增长。

大学生随着经济意识强化而更主动地投身市场经济,这种转变是务实的体现,是质的飞跃。

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大学生就业中尤其是大学生考公务员热、到经济发达地区当“村官”的
“仕途经济”,近几年再掀高潮,说明中国行政系统的经济功能已经与脑体倒挂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3)大学生就业的选择面将越来越宽
随着社会变迁与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从单一越来越走向多元,这种多元不仅仅包括就业类型的多种多样,还有“非正规就业”甚至是“不就业”的选择。

前者主要表现在职业类型的多元化以及地理位置、就业途径的多元化;后者主要表现在家族内就业、解放职业者、解放撰稿人和职业考研族、出国族等。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30年大学生就业历程来看,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调整、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进步,一个科学的、开放的、灵敏的就业环境和就业理念正在形成,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就业的前景将更加优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