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学段目标
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小学学段)
![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小学学段)](https://img.taocdn.com/s3/m/31a13194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36.png)
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小学学段)为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发展性,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四个学段。
其中,“六三”学制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7~9年级为第四学段。
根据“六三”学制四个学段学生发展的特征,描述总目标在各学段的表现和要求,将核心素养的表现体现在每个学段的具体目标之中。
1.第一学段(1~2年级)经历简单的数字抽象过程,认识一万以内的数字,能够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形成初步的数字意识、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
能够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体验物体长度的测量过程,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形成初步的量和空间感。
经过简单的分类过程,就可以按照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形成初步的数据认知。
认识主题活动中的货币单位、时间单位和基本方向,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初步的量感和应用意识。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在解题过程中感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形成初步的几何直觉和应用意识。
对身边与数学相关的事物很好奇,能参加数学学习活动。
在他人的帮助下,努力克服困难,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成功。
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美好。
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尝试对他人的想法提出建议。
一年级第一学期要利用生活经验和幼儿园相关活动,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学习简单的数学内容。
这一期的主要目标包括:认识20以内的数,认识20以内的数的加减(不包括退位和减法);能识别物体和简单图形的形状,并能简单分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建立信心。
2.第二学段(3~4年级)了解自然数,体验小数和分数的形成过程,初步了解小数和分数;能够进行复杂的整数四则运算,小数和分数的简单加减运算,了解运算规律;形成数字感、计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小学第一、二学段教学目标
![小学第一、二学段教学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3fb3b2e83186bceb19e8bbb1.png)
4.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5.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1.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的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3.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第二学段(4—6)
1.经历从现实生活ຫໍສະໝຸດ 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认识亿以内的数,了解分数,百分数,负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估算)技能,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
2.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理推理能力。
4.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解决问题
1.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变换,能初步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测量(包括估算)识图,作图与技能。
3.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完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1d81eb2b650e52ea551898f3.png)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学段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第一学段(1~3年级)数与代数第一学段(1~3年级)图形与几何第一学段(1~3年级)统计与概率第一学段(1~3年级)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4~6年级)数与代数第二学段(4~6年级)图形与几何第二学段(4~6年级)统计与概率第二学段(4~6年级)综合与实践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情况修改完善课标稳步推进课改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与特征数学课程标准与现行数学教学大纲的比较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数与代数二、空间与图形三、统计与概率四、实践活动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数与代数二、空间与图形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应用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第三学段(7~9年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学数学课标(1--3年级)
![小学数学课标(1--3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a20dda00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62.png)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学段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2.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3.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二、数学思考。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4.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三、解决问题。
1.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
1.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内容标准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数与代数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1至3年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1至3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db17f3ab4a7302768f993983.png)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数与代数(一)数的认识1.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 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
3. 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4. 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5.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
6. 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7. 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4)。
(二)数的运算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3. 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5. 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6.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会解释估算的过程(参见例6)。
7.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8.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三)常见的量1.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参见例8)。
3.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 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四)探索规律探索简单的变化规律。
二、图形与几何(一)图形的认识1.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2. 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3. 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095bb96aef8941ea66e0507.png)
2019年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及解读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9一、总目标. 9二、学段目标. 10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6第一学段(1~3年级). 16一、数与代数. 16二、图形与几何. 18三、统计与概率. 19四、综合与实践. 20第二学段(4~6年级). 20一、数与代数. 20二、图形与几何. 23三、统计与概率. 25四、综合与实践. 26第三学段(7~9年级). 26一、数与代数. 26二、图形与几何. 31三、统计与概率. 40四、综合与实践. 42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43一、教学建议. 43二、评价建议. 54三、教材编写建议. 62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70附录. 75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75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78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学段数与代数学段目标与课程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学段数与代数学段目标与课程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b698b67d01f69e31433294ae.png)
一、说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知识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现数据中蕴含着信息。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课程内容(1-3年级)(一)数的认识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
3、理解﹤,=,﹥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参见例1)4、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参见例2)5、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
6、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7、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3)(二)数的运算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参见例4)2、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023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内附思维导图建议收藏
![2023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内附思维导图建议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f007bc3d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0b.png)
2023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内附思维导图建议收藏第一部分前言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二、课程基本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学段划分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课程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
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三)课程内容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23901a6c27d3240c8447efea.png)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选摘学段目标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订稿)解读一、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新课标三个学段
![数学新课标三个学段](https://img.taocdn.com/s3/m/cf49d9be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78.png)
数学新课标三个学段数学新课标是教育部门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数学学习需求制定的一套教学指导标准。
它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分为三个学段,每个学段都有其特定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第一阶段:小学低年级(1-3年级)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数学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基本的数学素养。
这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包括:- 数的认识:认识数字,理解数字的顺序和大小。
- 数的运算:掌握基本的加减法运算,理解运算的基本原理。
- 空间与图形:认识基本的几何形状,如圆形、正方形等,理解形状的基本属性。
- 度量:学习使用简单的度量工具,如尺子,了解长度和面积的基本概念。
第二阶段:小学高年级(4-6年级)小学高年级阶段,数学新课标旨在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阶段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入:- 数的运算:扩展到乘除法,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和运算规则。
- 代数初步:引入变量的概念,学习简单的代数表达式和方程。
- 数据处理: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理解图表的制作和解读。
- 空间与图形: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的性质,如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第三阶段:初中阶段(7-9年级)初中阶段的数学新课标更加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系统化学习。
这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代数:深入学习代数表达式、方程和不等式,理解函数的概念。
- 几何:学习更复杂的几何图形和定理,如相似、全等和圆的性质。
- 统计与概率:学习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
- 数学应用: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这三个学段的系统学习,学生可以逐步建立起扎实的数学基础,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段目标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段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567c573e83c4bb4cf7ecd1e5.png)
第二学段(4-6年级)知识与技能:●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认识亿以内的数,了解分数、百分数、负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
●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变换,能初步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数学思考:●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态度:●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学段目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学段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d996a4d19ec3d5bbfd0a74af.png)
第一学段1-3年级
第二学段4-6年级
第三学段7-9年级
知
识
技
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
4.能倾听别人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4.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数
学
思
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1.通过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达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模型的思想,建立符号意识;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确定物体位置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经历借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过程,初步建立几何直观。
4.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4.能针对他人所提的问题进行反思,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
感
态
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9899432a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79.png)
数学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乘法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使用加法和乘法规则解决多步运算的问题。
3. 学生能够用相似和全等的概念来描述和判断图形的特征。
4. 学生能够使用比例和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5. 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分数和小数的概念,进行运算和比较。
6. 学生能够用百分数来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
7.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代数表达式的化简和求值计算。
8. 学生能够解决直线、折线、线段和角的测量问题。
9. 学生能够应用平移、旋转、翻转和对称的概念来解决图形的问题。
10. 学生能够根据数据图表进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11. 学生能够使用统计方法和概率思维解决问题。
12. 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实数、整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
13.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平方根、立方根和指数的概念。
14. 学生能够使用直角三角形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15. 学生能够进行圆的推导和测量运算。
16.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空间几何的分析和推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与学段目标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与学段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84ee81640066f5335a812184.png)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总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知识技能●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考●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问题解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第一学段( 1-3 年级)知识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数学思考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问题解决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情感态度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数学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https://img.taocdn.com/s3/m/fe600932ee06eff9aef807ae.png)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基本理念二、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二、学段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数与代数二、空间与图形三、统计与概率四、实践活动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数与代数二、空间与图形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应用第三学段(7~9年级)一、数与代数二、空间与图形三、统计与概率四、课题学习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第三学段(7~9年级)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标三年级学段目标
![新课标三年级学段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36a340ba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c6.png)
新课标三年级学段目标新课标三年级学段目标主要围绕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设计。
以下是具体的学段目标:1. 语文学科:- 识字与写字: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能正确书写800个左右,掌握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
- 阅读:能读懂简单的儿童文学作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能对阅读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
- 表达与交流: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表达,学会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
2. 数学学科:- 数与代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 几何: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理解图形的基本属性。
- 数据处理:学会收集和整理简单的数据,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 英语学科:- 词汇:掌握约300个基础词汇,能正确发音和使用这些词汇。
- 语法:理解并使用简单的英语句型,如陈述句、疑问句等。
- 听说读写:能听懂简单的英语对话,进行基本的英语交流,能阅读简单的英语文本,进行简单的书面表达。
4. 科学学科:- 自然现象:观察和描述自然界的现象,如天气变化、植物生长等。
- 科学探究: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初步能力,学会使用简单的科学工具进行实验。
5. 品德与社会:- 社会认知:了解基本的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认识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 道德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如诚实、尊重、同情等。
6. 艺术学科:- 音乐:欣赏简单的音乐作品,学习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 美术:学习基本的绘画技巧,欣赏和创作简单的美术作品。
7. 体育与健康:- 体育技能:掌握基本的体育活动技能,如跑步、跳跃、投掷等。
- 健康意识:了解基本的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保健能力。
这些目标旨在帮助三年级学生在各个学科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