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课件二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时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织等)。
(7)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8)社会向题:土地兼并,导致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9)从属部分:手工业和商业一直是农耕经济的补充,处于从属地位。 (10)指导思想:重农抑商政策。
【必修三】
(一)百家争鸣
(导语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古代中国许多思想流派开始形 成。儒家和道家是这个时代的两座文化高峰。
社会背景
(二)列国祸乱 1.列国篡弑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 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 社稷者不可胜数。”( 《太史公自序》) 2.四裔交侵 “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公羊传·僖公四 年》)
(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 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 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
(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 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 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 孝道、重视加强邻里关系及家庭和睦的观念,伦理文化影响深远。
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此外, 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 则,特别强调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还可以安定人心。《吕氏 春秋》中强调治国应当以农业为重,认为古代的圣王之所以能够领导民 众,首先在于对农耕经济的重视。民众务农不仅可以收获地利,而且有 益于端正民心民志。民众致力于农耕,则朴实而易于驱使,谨慎而遵从 国法,积累私产而不愿意流徙。这样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 的稳定,现固君主的地位。这种思想对于后来历代统治者有很大的影响。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 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 编注的《战国策》。
春秋时期各国的兼并与斗争,促进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 加速了不同族属间的接触与融合。经过这一时期的大变动,几百个小国 逐渐并为七个大国和它们周围的十几个小国。
战国时期,水利事业已经得到较大发展。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 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水利工程)
2、手工业
在两河流域、地中海沿岸和埃及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铁器。中国使用 陨铁和人工治铁都较前几个地区稍晚,然而冶炼块炼铁和生铁大体与之 同期。现在已知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战国中 期以后的铁器,在许多地区有大量出土。河北易县战国燕下都遗址出土 的铁器中,有经过溶火的钢件,表明当时炼钢和淬火工艺已经有所发展。 (冶金业)
多元视角认识小农经的影响:
(1)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经济基础。 加速了宗法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最终确立。(但同时理解小农经济 的稳定性又是中国古代社会实质上是宗法社会的根本原因而不像西方是法制社 会。)
(2)经济上:促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小农经济自给自 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 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课前提示)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和荀子对于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 贡献。
◆儒家提倡“仁”、“礼”、“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 主张“无为”,法家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 在逻辑学方面作出较大贡献。这些学派的思想都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 到了奠基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 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10大特点: (1)世界地位:长期领先,是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 (2)经济重心:由北而南,区域特色明显。 (3)生产力标志:铁器和牛耕。 (4)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以家高饲养业为辅 (5)耕作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済。 (6)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经验积累、工具改进、水利工程、个体组
【知识链接】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教育中心和学术中,因位于齐国国都临淄 (今山东淄博)稷门附近而得名。当时,这里集中了众多学者。稷下学官既继承了西 周官学的办学形式,又综合吸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长1处,为先秦教育史和学术 史掲开了新的一页。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 “祭酒”。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在天人关系上,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 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子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 深入讨论。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对封建小农经济的评价: (1)积极影响:农业生产自给自足,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済推 动中国精耕细作和农业发展,是中国古代经済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封建社会早期,小农经济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 和社会进步。 (2)消极影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弱点,导致人们 具有安土迁的思想,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阻碍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制约由古代向近代社会转型
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周秦之际政治10大变化:
(1)地方单位:封国——郡县。 (2)地方基础:血缘——地域。 (3)行政特点:分权——集权。 (4)官员身份:贵族——官僚。 (5)产生方式:世袭——任命。 (6)选官标准:血缘——才能。 (7)任职时间:终身——任期。 (8)经济来源:封邑——俸禄。 (9)高度集权:没有——实现。 (10)历史影响:造成割据——巩固统一。
二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时期)
一、时代概览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 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 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 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 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 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3、商业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 荣的商业中心。(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 形成)
4、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此后,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 重农抑商的政策。“重农抑商”,或者说“重本弃末”、强本弱末”, 都是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国君主均未采纳他的主张。孔子晚年专注于教育和编订文化典籍。孔子开创 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据说有弟子3000人。他主张“有教无类”,把自已 的思想主张贯彻到教育活动中。孔子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来培养 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孔子去世后,其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孔子的学说影响很大,他开创
■孔子和早期儒学■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
涌现出了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 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春秋时期。面对乱世,
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 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他注重政治与人事, 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社会背景
(三)礼崩乐坏
“东迁之后,王室日微,诸侯多僭。凡郊庙、军旅、朝聘、 盟会之礼,与宫室、车舆之制,嫁娶、丧祭之分,衣服、饮 食之度,列国无不僭而行之,不复稍有顾忌。”
“吴楚之君,僭号称王;东方诸侯,僭号称公;诸侯之大夫, 僭号称子;楚大夫之有土者,僭号称公。”
“周室大坏,诸侯恣行,设两观,乘大路。陪臣管仲、季氏 之属,三归、《雍》彻、八佾舞廷,制度遂坏,陵夷而不 反。”(《汉书·礼乐志》)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 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 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 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1、农业 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古
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铁型牛耕在这一时期形成。据《战国策》记载, 秦国“以牛田”,就是用牛耕种。由于它采用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所以国强民富,具有了其他各国难以抗衡的实力。(耕作技术)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 有,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土地制度)
的学派被称为儒家学派。儒学以《诗》、《书》《礼》、《乐》、《易》、 《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后来亡佚了, 就成了“五经”。
■孔子和早期儒学■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他提出道德规
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大丈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发择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 说。他提出,“民为贵,社程次之,君为轻”的学说,这一“君轻民贵” 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郡县制作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远在春秋时期,
一些诸侯国便设置了郡县(《左传》记载,楚灭九国而设县,并有“九 县”之称。秦国在长期征战中也在被征服地区设县。商鞅変法在秦国设 县31个。秦国采用郡县制而一举强国,从西陲小国到并吞天下。
【教材解读】分封制的演变历程
(1)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 立武装、征派役等。 (2)西周后期,王权衰弱,诸侯国的势力却日益壮大,维持分封制的宗 法血缘关系松弛。 (3)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浙瓦解,使分封制失去了存在的经済基础。
社会背景
(四)诸侯兼并
“周之兴也,姬姓之国五十有五。兴废继绝,仍有旧封者,千 有八百。其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侵小,众暴寡,汉阳诸姬, 楚实尽之;霍、阳、虞、虢灭而入晋。故春秋见于经传,通及 古国、蛮夷、无爵而为国者,凡百四十五而已。”(杜预《春 秋释例》)
至春秋末,仅鲁、蔡、曹、卫、滕、晋、郑、齐、秦、楚、宋、 杞、陈、吴、邾、莒、薛、许、小邾十九国。
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 子的权威逐渐削弱。(p6) 2、郡县制 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 划形式。(p9)
社会背景
(一)周室衰微
周平王东迁后, 郑国日益强盛, 周朝却每况愈下。为了打击新 兴势力,周桓王用兵讨伐郑庄公。 然而周军大败,桓王也被射伤, 险些被俘。自此周王室的威信 一落千丈。
(4)战思国考时:期,分各封国制的最变终法走(如向商瓦鞅解变的法主)要,原促使因分有封哪制些逐?步走向瓦解,
地主阶级的壮大,向奴隶主贵族夺权。
夏商
西周
秦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演变
分封制→县制; 权力尚未高度集中→中央集权萌芽; 世卿世禄→选贤任能; 贵族的衰落→平民地主的兴起。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
【总特征】
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 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 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二、教材表述
【必修一】
1、分封制 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
(7)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8)社会向题:土地兼并,导致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9)从属部分:手工业和商业一直是农耕经济的补充,处于从属地位。 (10)指导思想:重农抑商政策。
【必修三】
(一)百家争鸣
(导语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古代中国许多思想流派开始形 成。儒家和道家是这个时代的两座文化高峰。
社会背景
(二)列国祸乱 1.列国篡弑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 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 社稷者不可胜数。”( 《太史公自序》) 2.四裔交侵 “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公羊传·僖公四 年》)
(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 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 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
(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 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 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 孝道、重视加强邻里关系及家庭和睦的观念,伦理文化影响深远。
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此外, 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 则,特别强调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还可以安定人心。《吕氏 春秋》中强调治国应当以农业为重,认为古代的圣王之所以能够领导民 众,首先在于对农耕经济的重视。民众务农不仅可以收获地利,而且有 益于端正民心民志。民众致力于农耕,则朴实而易于驱使,谨慎而遵从 国法,积累私产而不愿意流徙。这样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 的稳定,现固君主的地位。这种思想对于后来历代统治者有很大的影响。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 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 编注的《战国策》。
春秋时期各国的兼并与斗争,促进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 加速了不同族属间的接触与融合。经过这一时期的大变动,几百个小国 逐渐并为七个大国和它们周围的十几个小国。
战国时期,水利事业已经得到较大发展。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 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水利工程)
2、手工业
在两河流域、地中海沿岸和埃及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铁器。中国使用 陨铁和人工治铁都较前几个地区稍晚,然而冶炼块炼铁和生铁大体与之 同期。现在已知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战国中 期以后的铁器,在许多地区有大量出土。河北易县战国燕下都遗址出土 的铁器中,有经过溶火的钢件,表明当时炼钢和淬火工艺已经有所发展。 (冶金业)
多元视角认识小农经的影响:
(1)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经济基础。 加速了宗法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最终确立。(但同时理解小农经济 的稳定性又是中国古代社会实质上是宗法社会的根本原因而不像西方是法制社 会。)
(2)经济上:促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小农经济自给自 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 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课前提示)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和荀子对于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 贡献。
◆儒家提倡“仁”、“礼”、“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 主张“无为”,法家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 在逻辑学方面作出较大贡献。这些学派的思想都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 到了奠基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 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10大特点: (1)世界地位:长期领先,是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 (2)经济重心:由北而南,区域特色明显。 (3)生产力标志:铁器和牛耕。 (4)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以家高饲养业为辅 (5)耕作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済。 (6)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经验积累、工具改进、水利工程、个体组
【知识链接】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教育中心和学术中,因位于齐国国都临淄 (今山东淄博)稷门附近而得名。当时,这里集中了众多学者。稷下学官既继承了西 周官学的办学形式,又综合吸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长1处,为先秦教育史和学术 史掲开了新的一页。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 “祭酒”。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在天人关系上,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 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子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 深入讨论。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对封建小农经济的评价: (1)积极影响:农业生产自给自足,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済推 动中国精耕细作和农业发展,是中国古代经済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封建社会早期,小农经济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 和社会进步。 (2)消极影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弱点,导致人们 具有安土迁的思想,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阻碍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制约由古代向近代社会转型
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周秦之际政治10大变化:
(1)地方单位:封国——郡县。 (2)地方基础:血缘——地域。 (3)行政特点:分权——集权。 (4)官员身份:贵族——官僚。 (5)产生方式:世袭——任命。 (6)选官标准:血缘——才能。 (7)任职时间:终身——任期。 (8)经济来源:封邑——俸禄。 (9)高度集权:没有——实现。 (10)历史影响:造成割据——巩固统一。
二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时期)
一、时代概览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 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 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 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 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 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3、商业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 荣的商业中心。(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 形成)
4、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此后,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 重农抑商的政策。“重农抑商”,或者说“重本弃末”、强本弱末”, 都是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国君主均未采纳他的主张。孔子晚年专注于教育和编订文化典籍。孔子开创 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据说有弟子3000人。他主张“有教无类”,把自已 的思想主张贯彻到教育活动中。孔子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来培养 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孔子去世后,其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孔子的学说影响很大,他开创
■孔子和早期儒学■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
涌现出了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 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春秋时期。面对乱世,
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 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他注重政治与人事, 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社会背景
(三)礼崩乐坏
“东迁之后,王室日微,诸侯多僭。凡郊庙、军旅、朝聘、 盟会之礼,与宫室、车舆之制,嫁娶、丧祭之分,衣服、饮 食之度,列国无不僭而行之,不复稍有顾忌。”
“吴楚之君,僭号称王;东方诸侯,僭号称公;诸侯之大夫, 僭号称子;楚大夫之有土者,僭号称公。”
“周室大坏,诸侯恣行,设两观,乘大路。陪臣管仲、季氏 之属,三归、《雍》彻、八佾舞廷,制度遂坏,陵夷而不 反。”(《汉书·礼乐志》)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 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 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 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1、农业 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古
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铁型牛耕在这一时期形成。据《战国策》记载, 秦国“以牛田”,就是用牛耕种。由于它采用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所以国强民富,具有了其他各国难以抗衡的实力。(耕作技术)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 有,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土地制度)
的学派被称为儒家学派。儒学以《诗》、《书》《礼》、《乐》、《易》、 《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后来亡佚了, 就成了“五经”。
■孔子和早期儒学■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他提出道德规
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大丈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发择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 说。他提出,“民为贵,社程次之,君为轻”的学说,这一“君轻民贵” 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郡县制作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远在春秋时期,
一些诸侯国便设置了郡县(《左传》记载,楚灭九国而设县,并有“九 县”之称。秦国在长期征战中也在被征服地区设县。商鞅変法在秦国设 县31个。秦国采用郡县制而一举强国,从西陲小国到并吞天下。
【教材解读】分封制的演变历程
(1)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 立武装、征派役等。 (2)西周后期,王权衰弱,诸侯国的势力却日益壮大,维持分封制的宗 法血缘关系松弛。 (3)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浙瓦解,使分封制失去了存在的经済基础。
社会背景
(四)诸侯兼并
“周之兴也,姬姓之国五十有五。兴废继绝,仍有旧封者,千 有八百。其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侵小,众暴寡,汉阳诸姬, 楚实尽之;霍、阳、虞、虢灭而入晋。故春秋见于经传,通及 古国、蛮夷、无爵而为国者,凡百四十五而已。”(杜预《春 秋释例》)
至春秋末,仅鲁、蔡、曹、卫、滕、晋、郑、齐、秦、楚、宋、 杞、陈、吴、邾、莒、薛、许、小邾十九国。
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 子的权威逐渐削弱。(p6) 2、郡县制 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 划形式。(p9)
社会背景
(一)周室衰微
周平王东迁后, 郑国日益强盛, 周朝却每况愈下。为了打击新 兴势力,周桓王用兵讨伐郑庄公。 然而周军大败,桓王也被射伤, 险些被俘。自此周王室的威信 一落千丈。
(4)战思国考时:期,分各封国制的最变终法走(如向商瓦鞅解变的法主)要,原促使因分有封哪制些逐?步走向瓦解,
地主阶级的壮大,向奴隶主贵族夺权。
夏商
西周
秦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演变
分封制→县制; 权力尚未高度集中→中央集权萌芽; 世卿世禄→选贤任能; 贵族的衰落→平民地主的兴起。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
【总特征】
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 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 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二、教材表述
【必修一】
1、分封制 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