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中国人口约13.40亿(20XX 年);截至20XX 年1月4日,全世界有70.57亿人。 2.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3.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4.人口数量变化原因:①生产力水平;②医疗水平;③政策;④传统观念;⑤社会保障体系;⑥婚姻制度;⑦教育水平;⑧宗教信仰。 5.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 ①时间差异:
②空间差异: 6.中国人口问题:①人口老龄化严重(因为医疗、计划生育);②人口性别比例失调;③人口素质较低。 应对措施: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②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关心照顾老年人。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模式:
3.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新加坡、韩国、古巴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 2.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最小单位为县市);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辨识:人口流动,范围更大,包括人口迁移;短期。如出差、上学、度假、探亲】
3.在世界六大洲中,始终是人口迁入区:北美洲、大洋洲;始终是人口迁出区:亚洲、非洲;
二战前迁出,二战后迁入:欧洲;二战前迁入,二战后迁出:拉丁美洲。 4.分类: ⑴、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⑵、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②A、古代:
B、现代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就业机会、经济收入、生活水平)——主导作用
交通运输和通信;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政治因素(战争、政策、政治变革)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自然灾害、矿产资源、环境恶化
6.人口迁移的影响
迁入地: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城市压力;增加城市管理难度。
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经济文化的联系,促进经济发展;缓解人地矛盾;导致劳动力不足,人才的流失。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①概念: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②衡量指标: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①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②影响因素: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
①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②A、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B、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C、各国、各地区要组中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①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城市形态与地形、河流、交通密切相关。
②城市形态的类型:
二、城市区位的因素
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
社会因素: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 现代因素:科技,旅游,边贸,产业支撑 三、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概念: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2.形成:(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3.常见功能区及其特点 文教区:位于自然环境较好,交通便利,通信发达的地区,远离工业区 仓储区:位于可用地多,交通便捷的港口和车站附近
疗养区:位于无污染,植被条件好,风景优美的上风、上水的郊外 郊区:位于城市外围的农业区,常与高级住宅区混合一起,多建有卫星城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地租)、扇形模式(交通的发展)、多核心模式(地租,交通的发展,人口增多)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①经济因素(主要因素):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付租能力。 影响地租的因素: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②社会因素:收入水平、知名度、种族、宗教 ③历史与文化
④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 ⑤行政因素。 4.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围狭小,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受市场和交通等优势的吸引,在市中心形成工业的自然团聚。 中后期:市中心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工业用地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四、功能区合理布置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放射状
组团状
分布特点
多分布于平原地区,集中连片 沿交通线或河流、谷地延伸 受地形和资源分布等影响,由几个片区组成
优点 ①便于集中设置生活服务设
施,方便居民生活;②便于行政管理节省市政建设投资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每个组团可以就近组织各自的生活生产
缺点 设施集中,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城市交通集中于某一两个方向,运距较长 用地分散,联系不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举例
成都、合肥、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重庆、大庆
功能区 形态 分布
特征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中心商务区(CBD )--城市商业、服务中心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中高级住宅:上风向、高坡、城市外缘、文化区附近;
低级住宅:下风向、低地、内城、工业区附近 成片住宅楼及配套的服务性设施
工业区
集聚成片
沿河流或交通线分布,或分布在郊区
因工业门类不同而形成多个成片分布的工业区 1、便利的交通
污染轻:周边环境
无污染,规模小:市区、居民区【如食品厂、印刷厂】
水污染:河流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