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资料
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
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当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从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就是_神经冲动_。
2、一次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基本上是由于刺激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使膜外膜内的正负离子移动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差发生变化的过程,因此,神经冲动会用_动作电位_来说明。
3、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细胞内主要是_电传导_传导,在细胞间主要是_化学传导_传导。
4、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叫_突触_,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借助于_神经递质_来完成的。
5、神经递质主要起两种作用,一种叫_兴奋_,另一种是_抑制_。
6、反射是指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_反射_方式来实现的。
神经回路是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_反射弧_。
7、一般情况下,当人在恐惧和愤怒等情绪状态下,交感神经__使躯体兴奋起来,它能加速心脏的跳动、能让肝脏释放更多的血糖以便肌肉利用、能减缓消化器官的活动,以便于采取搏斗和逃走的行动。
8、大脑皮层有四个脑区,分别是:_额叶__、_顶叶_、_枕叶_、_颞叶_。
负责控制躯体运动和类似筹划、决策、目标设定等高级的认知活动的是额叶__;__顶叶主要负责触觉、痛觉和温度觉;_枕叶_主要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是_听觉中枢_。
9、在功能上,大多数人与_语言_相关的机能已一侧化到左半球,我们说话、阅读、写字主要是左半球完成。
10、巴甫洛夫认为,条件作用可以是用刺激唤起特定反射的兴奋过程,也可以是用刺激_抑制_原本可能会产生的反射的过程。
条件抑制包括:_消退抑制、延迟抑制_;无条件抑制包括:_外抑制、超限抑制_。
11、条件反射形成的最佳条件是:在铃响(信号刺激)后的0.5秒时,呈现食物(无条件刺激),两者的_相邻性_是重要的条件,也叫条件作用。
后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_相倚性_是影响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反应;2.脑的机能:大脑的作用和活动;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被称为本能的或种族的反射,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每个个体来说都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如眨眼、吸允、呕吐反射等;无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固定的联系,引起反射的刺激是具有生物意义的无条件性刺激,不需要后天学习和训练;无条件反射活动为人或同一种族的动物所共有,它助于维持有机体的生存,排除危险,避免伤害,以及延续后代;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发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例如个体通过学习在过马路时遵守“红灯停,绿灯亮”的规则;4、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5、心理现象分类表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情绪和情感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心理现象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6、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由三个彼此分离且相互独立的结构组成:本我、自我、超我7、心理学派别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所有的心理都是由元素构成的强调你意识结构—用内省的方法想找出构而成人心理结构的基本元素;机能主义:詹姆斯,意识是连续变化的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格式塔心理学:维特海默,科勒;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精神分析学派:佛罗伊德,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自我实现需要;8、注意的概念:注意是一切活动必需参加的成分是心理组织的一部分;9、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为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有目的性意识努力有意后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有目的性,无意识努力10、注意规律和教学一注意规律1、无意注意的规律:一是刺激的强度,二是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三是刺激的变化,四是刺激物的新异性;2、有意注意的规律:一是对活动任务的认识,二是对活动的间接兴趣,三是个体的意志努力,四是对活动的精心组织;3、有意后注意的规律:一是对活动浓厚的兴趣,二是活动的自动化;二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教学活动提高活动的目的性,激发学习动机,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4、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11、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和知觉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是人认知客观世界的初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12、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对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能力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觉性感觉阈限指持续一定时间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量;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感觉的阈限值越大,感受性就越弱,对刺激的敏感性就低,感觉阈限值越小,感受性就越强,对刺激就越敏感;13、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为其他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想象,兼做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一般规律是:若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使这种感觉性降低;(二)不同感觉的补偿和协作,感觉补偿是指当人在某种感觉缺失后,可以用其他感觉来补偿;(三)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是感觉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13、感觉的适应性适应是由于一个稳定的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觉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除痛觉外各种感受性都存在适应现象,适应的结果可以是感受性升高,但大多数是感受性降低;如视觉适应,暗适应和明适应;14、知觉的特征一知觉的选择性:对外来刺激有选择地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二知觉的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的知觉为一个统一整体的特征;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闭合性原则,共同命运性原则,对称性原则三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象加工处理以其做吃最佳解释说明的特征;四知觉的恒常性:刺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得整体的现象;大小恒常:人对客观大小的知觉不因其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像的大小而改变的特征;形状恒常:人对客观形状的知觉不因其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像而改变的特征;颜色恒常:物体在不同波长光线的照射下不变的知觉;亮度恒常:指当照射物体表面的光线强度发生了变化,但个体对物体的亮度知觉仍然保持不变的现象;方向恒常:指当我们的观察物体时,即使头部发生倾斜,仍然认为物体的方向保持不变主观:过去的知识,经验,语言,定势,期待心理等客观:对象部分之间的强度关系,对象各组成部分和属性额刺激顺序关系,对象个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对象本身的特点,他人的语言指导,刺激的模式等错觉是对正常事物主观歪曲的体验,幻觉是没有现实事物刺激时发生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15、记忆的分类记忆的内容:形象记忆、逻辑记忆、倾斜记忆、动作记忆记忆的手段:视觉记忆、听记忆、运动记忆、混合记忆记忆的时间: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16、前摄和后摄抑制前摄和后摄是干扰回忆的重要方面,前摄抑制是指先学材料对回忆后学材料的干扰,后摄抑制是指后学材料对回忆先学材料的干扰;1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指出识记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保持最急剧下降,然后下降的速度逐渐减慢,并逐渐稳定在某个水平上;遗忘曲线呈先快后慢的趋势;表明人类遗忘曲线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在学习后立即发生,识记后短时间内遗忘比较快,量也比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进程逐渐变慢,到了一定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两个重要发现:一是揭示了人类遗忘的发展进程;二是发现了记忆保持信息的时间;18、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间接性、逻辑性19、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问题情境因素、认知因素、个性因素、思维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20、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要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生理需求: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它是最强烈的不可比卖弄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的行为;安全需求:安全的需要包括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例的欲望;社会需求: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它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觉、无法度量的;尊重需求: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西药;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结论A、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渐递升,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B、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来其激励作用;C、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D、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E、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通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三马斯洛理论的积极因素A、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偶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B、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C、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是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四),马斯洛理论的消极因素A、马斯洛过分的强调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的价值就是一种先天的潜能,而人的自我实现就是这种先天潜能自然成熟过程,社会的影响反而束缚了一个人的自我实现;B、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C、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相互矛盾,进而导致动机的斗争;21、叶克斯—多德森定律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形的线性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上述研究还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以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下的工作效率最佳;22、动机的冲突动机冲突是专指较为明显的两种动机之间的冲突,常见的动机冲突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趋冲突:是指当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生的冲突;双避冲突:是指当个体的两种动机要求个体分别回避两个不同目标,但只能回避其中一个目标,同时接受另一个目标而产生的冲突;如,冬天,有的人既怕寒冷而由不远早起,又怕因迟到而受到教师的批评;趋避冲突:是指当个体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接近和回避两种冲突,又必须做出选择而产生的冲突;如“想吃粥,又怕烫”23、意志的概念: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的目的的心理过程;24、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忍性、自制力25、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一情绪和情感的区别A、情绪是动物和人都具有的,情感是人所特有的;B、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C、在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情绪出现早,情感出现晚;(二)情绪和情感的联系A、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它又通过情绪来表达;B、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26、情绪的状态: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27、气质和性格的区别A、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一般产生在个体发生的早期阶段,主要体现为神经类型的自然表现;性格是后天的,在个体的生命开始时期并没有性格,它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人的社会性;B、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即使可能改变,但较不容易;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C、气质所指的典型行为是它的动力特征而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而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主要是指行为的内容,它的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因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心理学原理复习材料
第一讲心理学导论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活动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注意2.心理学的任务描述行为--右脑损伤后会发生哪些行为变化?记忆有多少类型?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思维有何差别?孤独症儿童对父母的反应是否异常?解释行为--“责任扩散”预测行为--“旁观者冷漠”的研究结果预测“你不可太乐观”控制行为--指的是根据预期结果改变影响行为的条件3.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师范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师范生自我观察、自我教育。
掌握心理学的知识与规律有利于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
掌握心理学知识与规律有助于将来的教育科研工作。
4.心理学的各个派别(一)构造主义1.奠基人冯特代表人物铁钦纳2.主张研究人物的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元素3.研究方法强调内省的方法(二)机能主义1.创始人詹姆士代表人物杜威·安吉尔2.主张研究意识,但不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
(三)行为主义1.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2.特点a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心理行为b反对内省,主张用研究的方法(四)格式塔心理学1.创始人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2.观点反对把意识分为元素,而强调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这是和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大相径庭的。
(五)精神分析学派1.创始人弗洛伊德(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2.观点: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动机的研究和意识现象的研究。
3.精神分析学派的“三观”(1)人格动力论核心观点(2)人格结构观 a 本我本能需要(不控制)B自我现实自我(控制)C 超我理想状态(3)人格发展观(六)认识心理学1.代表人物皮亚杰2.观点用信息加工的原理来研究感觉,知觉。
注意、表现、学习、记忆、思维、语言、等心理过程。
(七)人本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2.观点人性本善,人有自由的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是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发展概述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一、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可以定义为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心理现象(个体心理)1。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第二节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心理学代表人物:W。
冯特和E。
B.铁钦纳2、机能心理学代表人物:W.詹姆斯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华生s- r刺激-反应4、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纳5、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柯勒、考夫卡、韦特海默6、精神分析代表人物:西格蒙特。
弗洛伊德(潜意识)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二、心理学研究方法1。
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2.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3.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4.个案法:搜集单个被试各个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三、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没有人脑,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2、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有主观能动性。
3、人的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一、什么是知觉㈠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㈡知觉与感觉的关系:感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知觉的基础知觉的直接反映整体感觉的深入一、感觉的基本规律(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用来度量的感觉性的大小的指标叫感觉阈限。
心理学基础复习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基础复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心理学的三大流派是:A. 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B. 认知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C. 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精神分析D.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答案:B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潜意识属于以下哪个结构?A. 本我B. 自我C. 超我D. 潜意识答案:D3. 以下哪个概念不属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畴?A. 注意力B. 记忆C. 情绪D. 学习答案:C4.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以下哪一项属于最基础的需求?A. 安全需求B. 社交需求C. 尊重需求D. 生理需求答案:D5. 以下哪个理论是由卡尔·罗杰斯提出的?A. 行为主义理论B. 认知发展理论C.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D. 精神分析理论答案:C二、简答题1. 简述心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智和行为的科学。
它涵盖了从大脑的生物化学过程到复杂的社会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感知、认知、情绪、动机、人格、发展、健康、异常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等。
2. 解释什么是“认知失调”,并给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所经历的心理不适。
例如,一个人可能既想保持健康,又不愿意放弃高热量的食物。
这种矛盾会导致认知失调,个体可能会通过改变其中一个信念或行为来减少这种不适。
三、论述题1. 论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并说明其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包括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冲突,如果个体在某个阶段的冲突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可能会导致成年后的心理问题。
弗洛伊德的理论对现代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理解人类潜意识和心理疾病的成因方面。
结束语:通过本次复习试题的练习,我们对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还能在教育、医疗、咨询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预、引导、讲授、练、归纳、复。
心理学在其中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研究特点和心理需求,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促进学生的研究发展。
通过研究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相对持久性变化。
2、研究的基本过程及其特点是什么?(研究的基本过程)概念,考试重点,非常重要。
P41-44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创造等过程。
其中,感知是通过感官接收外界信息的过程,注意是选择和集中注意力的过程,记忆是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过程,思维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和运用的过程,创造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过程。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研究的基本过程。
3、研究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研究的影响因素)概念,考试重点,非常重要。
P45-50研究的影响因素包括研究者的个体差异、研究环境、研究任务和研究策略等。
个体差异包括认知差异、情感差异和动机差异等,研究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研究任务包括任务难度和任务类型等,研究策略包括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等。
4、研究的评价方法有哪些?(研究的评价方法)概念,考试重点,非常重要。
P51-53研究的评价方法包括测验、观察和自我评价等。
测验是通过考试等形式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观察是通过观察学生的研究行为和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过程进行评价的方法。
这些评价方法可以相互结合,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
5、研究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理论的应用)概念,考试重点,非常重要。
P54-56研究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例如,根据认知负荷理论,教师可以合理安排研究任务,避免研究负荷过大;根据社会认知理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研究,促进学生的交流和互动。
因此,研究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4-5个10分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3.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记忆: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是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信息加工的观点)5.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人格心理特征6.性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8.气质:是指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9.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10.情绪:人对待认知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11.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2.智力:是使人能顺利的解决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认知的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13.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4.记忆的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二、填空:1.心理现象包括:心理活动的过程、人格、心理状态。
2.人类情绪分为:①激情:是一种迅速强烈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具有爆发性和从动性。
②应激: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③心境:心境的特点具有弥散性——“喜者见之则喜,忧者见之则忧”人类情感种类分为:(1)道德感:是关于人的思想、言行等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2)理智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某种认识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3)美感: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美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3.兴趣的分类:直接兴趣(对事物本身有直接需要而引起的兴趣)和间接兴趣(对事物未来结果有见解而产生的兴趣)4.长时记忆几乎没有容量限制,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7±2组块5.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综合其他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6.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变慢。
心理学复习题及其答案
心理学复习题一、概念辨析1.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2.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3.意识与无意识4前意识与潜意识5.感应性与感受性6.错觉与幻觉7.需要与动机8.注意分配与注意转移9.注意起伏与注意分散10.感觉与知觉11.语言与言语12.情绪与情感13.比率智商与离差智商14.智商与情商15.气质与性格16.能力与智力17.液态智力与晶态智力18.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19.个性与人格20.性格与人格二、单项选择1、从反映水平看,用以标志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的一词是:(A)心理 (B)意识 (C)自我意识 (D)环境意识2、为了解释行为,心理学家可以:(A) 探究行为的生物原因 (B) 假设心理机制或状态(C) 探究引起行为的环境事件 (D) 以上都对3、《灵魂论》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其作者是:(A) 得谟克利特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笛卡尔4、冯特(W.Wundt)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A) 对感觉元素的描述 (B) 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C) 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D) 发展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5、下列各领域中,被看着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的是:(A) 实验心理学 (B) 组织心理学 (C) 比较心理学 (D) 认知心理学6、结构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于:(A) 心理学是研究意识行为的 (B) 意识应通过分析其元素加以研究(C) 心理学是研究无意识过程的 (D) 内省是深入行为的唯一可接受的方法7、行为主义认为:(A)要研究行为必须研究神经系统(B)学习是动物行为最重要的方面(C)复杂的行为可以分解为更为简单的过程(D)所有的行为都可描述为先天预成的8、力图对心理经验作客观研究的是:(A)巴甫洛夫(B)心理动力理论(C)认知心理学 (D)行为主义9、根据格式塔的观点,人们知觉的是____而不是个别的网点?(A) 图形的特征 (B) 封闭性 (C) 刺激间的关系 (D) 以上都对10、心理反映形式的发生标志是:(A)对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刺激作出反应(B)对具有信号意义的刺激作出反应(C)对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作出反应(D)以上都对11、在心理学中,“意识”这个概念通常都是在下列意识的哪一个特征上加以使用的:(A) 客观反映性(B)主观能动性(C) 言语觉知性(D) 社会历史制约性12、在当前瞬间未被意识到,但却很容易被意识到的经验处于:(A) 非意识水平 (B) 前意识水平(C) 无意识水平 (D) 潜意识水平13、按照艾里克森(E. H. Erikson)的观点,青少年期发展的关键问题是:(A) 依恋(B) 伙伴交往(C)角色学习(D) 自我同一性14、对暗适应产生的原因是:(A) 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B) 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C) 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D) 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15、信息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转移被称为:(A) 置换(B) 复原(C) 失语(症)(D) 整合16、实验(莫雷,1986)表明,汉字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主要是:(A) 声音编码 (B) 形状编码 (C) 语义编码 (D) 以上都对17、当我们用已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合并新的信息,我们就是在使用:(A)一种置换技术(B)一种记忆术(C)一种图象记忆(D)表面结构加工18、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的观点改变了我们看待人类行为的一般途径,并刺激了很多研究,因此被看着是:(A) 一种假设 (B) 一种理论 (C) 有效的 (D) 可靠的19、叶克斯-多德森(Yerkes-Dodson)定律表明,较难课题的动机适宜强度:(A) 较强 (B) 中等(C) 较弱(D) 无规律可循20、按照卡特尔(R.B.Cattell)的观点,下列属经验习得的智力是:(A) 晶态智力 (B) 内容智力 (C) 泛文化智力 (D) 液态智力21、正常情况下,人们产生深度知觉的最重要来源是:(A) 单眼线索 (B) 视轴辐合 (C) 双眼视差 (D) 晶体调节22、我们几乎意识不到的记忆是:(A) 语义记忆 (B) 短时记忆 (C) 情节记忆 (D) 感觉记忆23、失控反应一般有:(A) 对困境反应加剧 (B) 寻求更多的信息(C) 抗争或消沉 (D) 以上都对24、儿童平均智力的心理年龄应等于其:(A) IQ分数 (B) 生理年龄 (C) 学龄 (D) 偏差数25、沙赫特和辛格 (Schachter & Singer, 1962)有关情绪的实验表明,情绪的产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A) 生理因素 (B) 环境因素 (C) 认知因素 (D) 以上都对26、在当前瞬间未能意识到,但却很容易被意识到的经验处于:(A)非意识水平 (B)前意识水平 (C)潜意识水平 (D)无意识水平27、按照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谈梅生津”是一种:(A) 纯生理现象 (B)无条件反射(C) 第一信号系统活动 (D)第二信号系统活动28、对大多数人而言,大脑右半球受损很可能影响(A) 信息分析 (B) 信息综合 (C) 言语 (D) 体温调节29、人多的场合会降低个人努力的现象被称为(A) 虚假共识 (B) 习得性无助 (C) 社会性懈怠 (D) 归因错误30、有意后注意的显著特点是(A) 有目的指向并需意志努力 (B) 有目的指向但无需意志努力(C) 无目的指向而需意志努力 (D) 无目的指向且无需意志努力31、个体的下列心理现象中可能持续最长的是(A) 心境 (B) 情绪 (C) 气质 (D) 动机32、实验(Krueger,1929)表明,记忆效率最高的过度学习在:(A)25%左右 (B)50%左右 (C)75%左右 (D)100%左右33、对令自己生气的人微笑,愤怒的情绪实际上也就消失了,会持这种看法的理论家是:(A) 詹姆士-兰格(James-Lange) (B) 坎农(Cannon)(C) 埃克曼(Ekman) (D) 冯特(Wundt)34、在计分时,韦氏离差智商的标准差定为:(A) 10 (B) 15 (C)16 (D) 10035、根据归因理论,若把失败归究于运气不好,其归因方式是:(A) 内在可控的 (B) 外在可控的 (C) 内在不可控的 (D) 外在不可控的36、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属:(A) 投射测验 (B) 推理测验 (C) 客观测验 (D) 智力测验37、最先使用离差智商概念的智力量表是:(A)比-西量表 (B)斯-比量表 (C)韦氏量表 (D)瑞文推理测验38、鉴定智能不足的智商标准是:(A)<100 (B)<70 (C)<50 (D)<2539、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的关系看,兴奋型相当于:(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40、最先把内、外倾概念引入人格研究的是:(A)弗洛伊德 (B)弗罗姆 (C)荣格 (D)格罗斯41、有意后注意:(A) 没有目的性,也不需作意志努力 (B) 有目的性,但不需作意志努力(C) 没有目的性,但需作意志努力 (D) 有目的性,也需作意志努力42、轻度智能不足的智商范围是:(A)90-70 (B)70-50 (C) 50-25 (D) 25以下43、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的关系看,活泼型相当于:(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三、现象分析1.注意分配2.注意起伏3.知觉恒常性4.日月错觉5.叶克斯-多德森定律6.酝酿效应7.失控8.心境9.应激10.情操11.双趋冲突12.双避冲突13.趋避冲突14.气质的血型说四、简答题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心理学概论总复习资料
心理学概论总复习资料【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主要心理学派:1.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XXX;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XXX主要观点:①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②将刺激—反应(S-R)作为解释人的行为的一切工具;③强调心理学研究要采用客观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2.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XXX主要观点:①人的心理包含两个主要部分: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能够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包含人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心理状态叫做前意识。
②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并认为三者发展平衡就会形成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3.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代表人物:XXX、XXX主要观点:①着重研究人的价值与人的发展②关心人的本性、潜能、尊严与价值③人的本质是好的④人有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4.熟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XXX,XXX等主要观点:①把人看作一个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②从信息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识活动。
③强调计算机模拟心理过程。
【第三章注意与意识状态】一、注意的概念:注意是个体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二、注意的基本特征:①指向性:指人在每一瞬间,其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②集中性:指心理活动停留在一定特定对象上,对其进行深入加工三、注意的种类:(一)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含义: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情所发生的注意。
如上课时,教室门被推开,一个穿红衣服的人突然站在门口,大家都不由自主的转头去看那个人。
(不随意注意是注意的初级表现,人和动物都具有不随意注意。
)原因:1.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和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刺激物之间的比较等都市影响不随意注意。
2.个体自身的状态。
《心理学》复习要点
《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3.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实验室的诞生。
冯特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4.心理现象分类:5.心理学流派6.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的类型一般包括三种: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人的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个部分组成。
大脑分为四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由反射组成。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接受刺激并作相应反应的过程。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有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可分三类:食物发射、探究反射、性发射。
心理过程 心理现象 (共性) 个性心理(个性)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意志过程的心理过程)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
例如,望梅止渴。
根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是人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神经活动主要只大脑皮层的活动,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如,知之深爱之切,有所知才能有所感。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心理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心理学》复习范围说明:本复习范围为期末考试内容,主要题型有填空题、是非判断题、问答题、实例分析题和论述题。
同学们对知识点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注意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相联系。
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1~5)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所经历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想象:是人脑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是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情感对认识有巨大的反作用;情感是意志行为产生的催化剂;人的意志对认识、情感也起着调节作用。
总之,情感和意志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人的情感和意志对认识也起着调节的作用,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它们是统一的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
2.个性心理: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个性倾向性: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心理学复习重点
填空、选择题1、《绪论》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它可以概括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心理现象(又被称为心理活动)不仅人有,动物也有,我们所学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心理学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生理心理学原理》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心理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最基本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教育性原则。
研究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观察法和实验法。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
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
2、《心理实质》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上是脑的机能。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神经系统可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皮层上有三条显著的沟裂,将大脑皮层分为四个区,称为叶,即: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与抑制。
条件反射的原理是由巴甫洛夫提出来的,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反射活动。
3、《注意》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其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三种基本功能是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与注意的稳定生相反的品质是分心。
正在上课时突然的事件引起学生产生的是无意注意。
老师讲课时,, 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引起学生无意注意。
“一目十行”是注意的广度的的表现,“一心二用”是注意的分配的表现。
专心做功课是有意注意,人的注意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
听课又做小动作,这是注意的分散,听课做笔记是注意的分配,良好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复习资料重点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知识点第一节绪论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2、、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1、心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情感、意志2、心理特征:①需要和动机一心理活动的动力,②能力、气质、性格--人格特征第二单元人的心理本质1、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两个科学命题是我们认识心理现象的指导思想一、心理是脑的机能1、心理是脑的机能这一论断的证明材料:①人们的生活经验、②临床的事实、③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④脑解剖和生理过程的科学研究。
2、心理现象是在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过程中,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的,又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由初级发展到高级的。
3、①变形虫是单细胞动物,有趋利避害的能力,这种只能叫感受性,不能叫心理现象;②蚯蚓是环节动物,有神经系统,开始有了“感觉”的心理现象,这种感觉非常简单,只有一个感觉器官;③脊椎动物如:猫、鸽子、草蛇等有了脊髓和脑,即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④灵长类动物如猩猩、猴子,心理发展到思维的萌芽状态;⑤只有人类才有了思维,这是人和动物的木质区别,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4、心理现象的产生是和神经系统的出现相联系的,心理由初级向高级发展,又是和神经系统的不断完善相联系的,人的大脑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心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说明: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大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2、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3、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因为心理是一种主观映像,这种主观映像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还可以是体验,它是主观的,而不是物质的。
4、心理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像,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心理学复习
第四节
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
信息的提取有两种形式,即再认和回忆。
根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忆过程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可以把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无意识情况下的记忆,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外显记忆是指个体在意识控制下的记忆,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第三节
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其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形式。
情绪和情感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其中包括生理唤醒、认知解释、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四个主要方面。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包括: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表情是个体在情绪和情感状态下生理和心理以及外部行为上表现的变化或活动,表情是情绪和情感所特有的外显表现。
注意:注意是指个体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动,
注意的功能:注意的功能包括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三项功能。
注意的种类
1. 无意注意
无疑注意时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引起人的无意注意的刺激物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刺激的强度;二是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三是刺激的变化;四是刺激的新异性。
三、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在“动态——过度态——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
总之,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相互制约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一) 心理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
心理学总复习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二、心理现象的分类: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三、心理学的独立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一、心理与脑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
二、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1.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不学而能),与反射弧是与生俱来的固定的神经联系,是个体生长与发育的先天基础(最基本的无条件反射有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和防御反射等。
人在吃东西的时候会唾液也属于无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听到铃声就上课;看见老师就跑)3.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由具体事物及其属性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当有吃过梅子经历的人,看见梅子时也会流口水,这就是条件反射,即平常所说的“望梅止渴”,这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第二信号系统:由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当有吃过梅子经验的人,听到“梅子”这个词的时候也会流口水,这种“谈梅生津”就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谈虎色变”也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是条件反射系统第三章意识和注意一、注意一、什么是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Eg:要开车,必须注意路面及路标要购物,会注意商店及物品的价格,注意具有指向性与集中性两个特点)二、注意的种类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 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一)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往往是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生,它再现为在某些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个体不由自主地把感觉器官朝向刺激物并试图认识它(Eg:注意到上课时突然推门而入的人)(注意到公路上相撞的两辆车)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有: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主要原因人本身的状态刺激物本身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强光、巨响、浓香(2)刺激物的新异性——对海的新奇(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霓虹灯、灯塔(4)刺激物的对比——作业批改中的红字人本身的状态:(1)需要和兴趣——球讯vs球迷(2)情绪情感状态(3)期待的事物——期待某位明星的演出(4)有机体状态——疲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指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完整)高等教育心理学精华版(复习资料)
心理学精髓版心理学观点心理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个体心理能够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色和心理动力四个方面。
问题:是指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阻碍需要加以战胜的情境。
问题解决:是由必定情境惹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加强 :是指驱遣力对拥有必定诱因的刺激物发生反响后的成效。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事物的反响。
气质:表此刻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特色。
性格:是一个人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较为稳固的、拥有中情意义的个性心理特色。
学习迁徙: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余学习的影响。
动机:是指惹起和保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的三个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加强功能马斯洛五大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元认知: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能力:是指人顺利达成某种活动时所一定具备的心理特色,表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伏可能性与现实性。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心理现象及规律的学科。
高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教的心理学现象及规律的学科。
1903 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标记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生。
心理动力:主要包含需要,兴趣,动机,信念,价值观。
依照操作学习原理,加强能够分为四种种类:1.正加强:赐予一种好刺激。
比如公司对踊跃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员工颁发奖金。
2.负加强:去掉一个坏刺激。
比如公司不一样意在工作时间打个人电话3.正处罚:施加一个坏刺激。
这是当不合适的行为出现时,赐予处分的一种方法。
4.负处罚:去掉一个好刺激。
这类处罚比之正处罚更加常用。
当不合适的行为出现时,不再赐予原有的奖赏。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有能力达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比如,学生不单知道注意听课能够带来理想的成绩,并且还感觉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仔细听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个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情感过程意志过程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认识过程是人心理过程的最基本的过程,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意志过程对人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控作用。
个性倾向性是关于人的行为活动动力结构,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等。
个性倾向性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走向和选择,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方面的差异。
2如何理解人的心理的实质?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具有客观源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3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因素。
客观因素有:刺激物强度的相对性,刺激物之间的对比性,刺激物的变化性,刺激物的新异性;主观因素有:人的个性倾向,人的心境如何,身体疲劳与否,对事物有无期待,以及过去的知识经验。
4什么是观察,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一)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二)要使学生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三)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1. 做好观察计划,掌握观察顺序。
2.培养学生细致耐心的观察习惯。
3.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认识事物的异同。
(四)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5 什么是记忆,记忆的过程有哪些?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记忆过程:记:识记(输入)保持(储存)→前提忆:再认(提取)回忆(提取)→结果验证6如何合理的组织复习(1.)复习要及时(2).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3).复习的分量要适当(4).科学安排复习的学科内容(5).阅读与尝试回记相结合(6).复习时要使知识系统化7 什么是思维,思维的基本过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一)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特征,分别加以思考的过程。
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特性结合起来组成整体来加以思考的过程。
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和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是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彼此相反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过程。
分析反映事物的要素,综合反映事物的整体。
(二)比较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的过程。
(三)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一些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同类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它事物的思维过程。
只有通过抽象和概括,人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具体化具体化是把概括出来的一般认识应用到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上去的过程。
如学生用某些定理、公式解决某一问题。
具体化是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
它可以使人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又可以使人更好地了解一般的东西,使一般认识不断地扩大、丰富和深入。
8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发展学生的言语言语是思维的工具。
课内教学,课外阅读,参加各种故事会等。
(二)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思维的基础和材料。
适当运用教具和实物,进行一些参观活动。
(三)运用变式和比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变式:对事例中的非本质属性加以变化,突出其本质属性。
比较:在正例之间作比较。
在反例之间作比较。
变式是从材料方面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比较则是从方法方面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其目的都是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概念。
(四)培养小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五)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9 什么是情感,感情的功能?情绪(emotion)情感(feeling)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秘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动机功能:对人的活动起着增强和阻碍作用组织功能: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
信号功能: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通过表情来实现的10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情感?(一)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小学生的情感1. 教师的教态要亲切。
2. 教师的言语要生动。
3. 注意和学生情感交流。
4. 活跃的课堂气氛。
5. 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6.要注意控制学生的课堂情绪。
二、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的情感1. 通过参加劳动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
2. 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培养集体主义情感。
3. 通过接触大自然和社会实践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小学生情绪和情感的调节1. 认知调节法。
2. 态度调节法。
3. 环境调节法。
4.情绪升华法。
5.宣泄调节法倾诉宣泄、体育运动宣泄11 什么是意志,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组织、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它是人对客观现实的积极性和能力性反映的集中表现。
(一)开展理想教育,提高小学生行动的自觉性。
开展理想教育活动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确定自己行动上的目的。
把抽象的道理和学生的具体行动结合起来,用理想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只有把崇高的理想融化在学生的行动中,渗透在他们日常生活中。
(二)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生的自制能力。
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生活制度的常规训练,使学生形成自动控制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初入学生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和受教育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行动习惯和心理特征。
有的表现出天真活泼、幼稚可爱、好说好动,有的表现窘迫、羞怯、拘谨且茫然不知所措;有的甚至已萌发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怎样进行养成教育?①从生活小事上进行训练。
②耐心指导,反复训练。
③教师注意以身作则(三)教育小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分析挫折战胜挫折(四)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小学生的意志1、循序渐进地向学生提出要求2、及时鼓励与指导3、照顾个别差异12 什么是个性,个性的心里系统包括那些?⏹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一)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倾向性系统是个性中的动力结构,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决定社会个体发展的潜在力量,是人们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结构中的核心因素。
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志向和世界观(价值观)等心理成分。
⏹(二)自我意识系统⏹自我意识是人特有心理,它表现为人能清醒地觉察到反映的对象,并能调节的控制自己的行为。
自我意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三)个性心理特征系统⏹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中的特征结构,是个体心理差异性的集中表征,它表明一个人的典型心理活动的行为,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3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有哪些?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及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
(一)自我认识1.自我观察“吾日三省吾身”2.自我分析3.自我评价(二)自我体验1.自尊感2.自信感3 .成功感与失败感取决于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要求即期望水平。
(三)自我监控1.自我检查2.自我监督“道德法庭”3.自我控制发动作用,制止作用自我认识是基础,决定着自我体验的主导心境及自我控制的内容;自我体验又强化着自我认识,决定了自我控制的行动力度;自我控制则是完善自我的实际途径,对自我认识、自我体验有着调节作用。
三方面整合形成了完整的自我意识。
14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1)生理自我3岁左右,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也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一次质变和飞跃,人的自我意识从此萌生。
(2)社会自我从3岁到青春期开始,个体通过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增强了社会意识,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标准。
这个阶段称为社会我阶段。
(3)心理自我从14、15岁到成年,大约10年的时间,这个时候,我们的性意识觉醒,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大大提高。
在生理和心理上急剧地发展变化的同时,促进了自我意识的成熟,我们开始进入心理自我的时期。
在这个时候,我们在意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们不再象以前那样满足,开始对自己不满意,希望改变自己的外貌、性格等。
15提高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一.创设情境,使小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1)给学生确立一个可及的目标,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给予小学生积极的评价,鼓励他们,使小学生成功的体验。
(3)努力发掘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小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在自我评价偏低的小学生中倡导自我竞赛。
3.鼓励小学生与自己在学习上具有相同能力的人进行“平等竞争。
二、积极的悦纳自我,提升小学生的自信心(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二)进行适当的评价(三)大胆地放手(四)注意教育的民主(五)引导小学生克服自卑心理16什么是学习,为什么说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一)广义的学习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二)狭义的学习人类学习,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经思维活动而积累经验,进而产生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1.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活动。
2.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3.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
17 知识的学习有哪些种类?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1)代表性学习(2)概念学习(3)命题学习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1)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派生类属、相关类属(2)上位学习(总括学习)(3)并列结合学习3.根据知识获取的方式:(1)接受学习(2)发现学习(3)研究性学习18 知识的学习包括哪些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通过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应用来实现的。
知识学习的前提是对知识的感知,关键是知识的理解,重点是知识的巩固,目的是知识的应用。
一、知识的感知知识的感知过程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等视听感受器官和相应的言语中枢感知和接受别人的口头言语与书面言语,从而获得相应的知识与经验的过程。
在学校教育中,知识的感知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的形式进行的。
二、知识的理解知识的理解是在知识感知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领会材料的意义和认识事物的种种特性、联系、关系,直到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
三、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巩固是指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牢固地保持在头脑中,即对知识的持久记忆。
知识的巩固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学习了前人已经积累起来的现成的知识,如果刚学会转身就忘,就不可能积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