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后题答案(逢锦聚)第四版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15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15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f06c758f7ec4afe04a1dfd2.png)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十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那个阶段。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依据是:(1)这是由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
我国是从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因此形成了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化大生产不发达、商品经济落后的客观现实。
(2)这是由我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性质决定的:①从生产关系看,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但我国对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的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等问题的认识还有待加深。
②从上层建筑看,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已占社会统治地位,劳动人民成为国家主人,由此也确立了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但我们的政治体制还有待改革,民主和法制两个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证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和实践意义,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坚持把马克思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另一方面,它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20第二十章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20第二十章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d340008fad6195f312ba6d2.png)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二十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国际竞争与合作答:国际竞争与合作是指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为了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及在与他国的经济往来和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积极参与全球化,国家间进行合作的同时又参与竞争的活动。
竞争与合作是国际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
全球化在有效地促进国际合作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国间的竞争。
各国总是在竞争(甚至对抗)与合作之间权衡,在每一件相关的国际经济事务中衡量本国的利弊得失,选择采取竞争或者合作。
国家之间竞争与合作的矛盾始终存在,在竞争中有所合作是为了避免对抗带来的损失,而在合作中的竞争是争夺主导权,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
国际竞争与合作总是同时并存,如何处理其中的关系就成为一个两难的问题。
2.国家经济安全答: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国根本的经济利益免遭侵害的一种经济状态。
其主要内容包括:(1)一国经济主权独立、基础稳固、运行健康、增长稳定、发展持续;(2)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自主性、抗风险和竞争力;(3)不至于因为局部问题的演变而使整个经济受到冲击和遭受过多损失;(4)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机。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有:(1)国家支付危机;(2)金融风险;(3)产业安全和贸易被控;(4)资源被侵害;(5)信息和技术损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实行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笔记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笔记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857307ff00bed5b9f31d7e.png)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笔记及答案导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政治经济学—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历史发展: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最先使用Economy(家庭管理),⑴14-15世纪,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A.de.蒙克莱田1615年《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首先使用了“政治经济学”,开始涉及国家的经济管理问题,研究流通领域。
⑵真正近代经济学,是在理论研究转向生产领域开始的。
⑶法国重农主义代表人物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首先把研究领域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限于农业生产),把农业看作是创造纯产品(剩余价值)的领域,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的理解。
⑷成理论体系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由W·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
古典政经有,①科学成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②庸俗成分——西方经济学⑸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经的科学成分,创立了马政经,其代表当时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对政经做了根本的改造。
主要表现在:第一次明确提出正经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创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并据此进行社会经济分析。
②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③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④揭示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并预见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1、按研究对象区分:①资本主义部分②社会主义部分2、按所处的阶段分:两者均可包括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①处于资本主义的政经②处于社会主义的政经(现阶段):a.分析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b.分析与社会主义并存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要体现2个开放,即:A.向实践开放 B.向西方经济学开放)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经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取得进展,突出表现在:①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商品关系,并进而确认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市场经济。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99ebf7a8956bec0875e313.png)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目录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2第二章商品和价值3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6第四章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8第五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12第六章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14第七章竞争与垄断18第八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22第九章资本主义的分配26第十章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29第十一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31第十二章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34第十三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37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40第十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42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44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46第十八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49第十九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51第二十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55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56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名词解释生产力: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和自然卷发生一定的关系,这一关系称为生产力。
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这一关系称为生产关系。
所有制: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
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
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
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所有权: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2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2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9bc9d351b307e87101f696f8.png)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二章商品和价值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商品答: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根据这一定义,一物要成为商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它必须是劳动产品。
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如原始森林,不是商品。
(2)它必须是为交换而生产的。
不用于交换的产品,如农民为自己消费而生产的粮食,不是商品。
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体现了一种生产关系。
2.商品经济答: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是:(1)社会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
(2)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
3.使用价值答: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作为交换的物品,首先必须是一个有用物品,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
使用价值取决于商品的自然属性。
不同的商品,因其自然属性不同,使用价值也不同。
同一商品,如有多种自然属性,就有多种使用价值,如电力既可用于生活,又可用于生产。
虽然商品的使用价值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其中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
4.交换价值答:交换价值是指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时的数量比例。
一定量的某种商品可以按各种不相同的比例与许多其他商品相交换。
因此,交换价值不只一种,而是多种。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13第十三章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13第十三章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ad3c263d10a6f524ccbf85f9.png)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十三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相对人口过剩答:相对人口过剩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
随着资本积累和技术的进步,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比较起来相对减少,从而使追加资本所能吸收的劳动者人数相对减少;新技术的采用,为广泛雇佣童工和女工提供了条件,日益把在业劳动者排挤出去;大量破产的小生产者和中小资本家涌人无产者队伍,使劳动力的供给绝对增加,因而形成相对过剩人口,即产业后备军。
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之一。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构成了劳动力市场和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机制和条件。
这是因为:第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从而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第二,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不仅可以随时为资本增殖的需要提供劳动力资源,而且通过劳动市场的竞争对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形成施加压力,从而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符合资本增殖需要的界限之内。
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基本形式:流动过剩人口、潜在过剩人口和停滞过剩人口。
2.创造性毁灭答:创造性毁灭是指由于创新而带来的不断地从经济体系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过程,即不断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的过程。
这一概念是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他用这一概念来描述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过程。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16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16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https://img.taocdn.com/s3/m/499ccf13e87101f69e3195eb.png)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对称,是指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由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行体制。
其在中共十四大上被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是:(1)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要以充满活力和规范的微观主体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以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
(2)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统一是指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自由流通,形成了国内统一的市场组织体系、市场运行规则和市场管理制度。
开放是指市场可以按照规则自由进入和退出。
竞争是指市场体系在一个由价值规律充分作用的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运行。
有序是指市场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秩序来运行,以保证公平竞争和市场的效率。
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3)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
建立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4)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理顺分配关系,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和发挥积极性有重大的作用。
(5)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保持社会稳定,支持市场机制发挥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3第三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3第三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https://img.taocdn.com/s3/m/54ef946501f69e31433294f8.png)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货币[社科院研究生院2007研]答:货币是指一种被人们所接受的,用做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具有价值储藏作用的商品或者法定的凭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但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除了以自然属性满足人们的特定需要外,还具有特殊的社会职能,即具有表现、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和直接进行交换的能力,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在信用货币条件下,货币是一种交换媒介,表明保有或向社会索取等量物质财富的权利。
货币作为商品,只是对货币的使用权进行交易的一种特殊商品。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物物交换中,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偶然的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三个阶段。
纸币是货币的完成形态。
货币的形式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发展到信用货币和现代的电子货币,形式不断更新,趋于多样化和电子信息化,但基本职能不变。
2.价值形式答: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马克思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考察,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指出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10第十章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10第十章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https://img.taocdn.com/s3/m/e35fc0ff19e8b8f67c1cb9eb.png)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十章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企业制度答:企业制度是指企业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社会形式,是调节企业内工人与工人、资本家、企业家之间关系的各种社会规则。
企业制度是一个多层次的制度体系,包含以下内容:(1)企业的产权结构和财产关系。
主要指企业原始所有权结构和出资方式、财产的占有状况、权益实现状况企业资产的支配权如何行使、出资者参与经营的程度以及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资产支配权的关系。
(2)与企业产权结构相适应的企业组织结构。
主要指出资者、经营者以及生产者之间的制约、制衡的组织关系。
(3)财产责任及决策权限的相关规则。
主要指不同的产权主体在企业整体发展和日常经营中的决策权限和相应责任的划分。
2.虚拟企业[中央财经大学2012研]答:虚拟企业是指某一企业或若干企业以一种或多种的优势资源为核心,为实现特定的企业目标,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和职能部门,而将其他的功能和职能虚设,实现资源的最佳组合而建立起来的企业组织。
虚拟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网络虚拟企业,主要是指利用因特网和信息技术、电子货币等先进技术手段,提供商品和服务;(2)品牌型虚拟企业,主要是指以商品和服务品牌资源为核心,而虚拟掉生产等部分职能的企业;(3)联盟型虚拟企业,主要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资源优势互补的企业,为实现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结成的利益风险共享的松散型联合体。
3.利益相关者答:利益相关者是指在某一企业里享有一种或多种利益关系,并与企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或群体。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1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1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e934af36e87101f69e3195a7.png)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生产力答: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
这就是马克思说的,“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的意义。
各个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资料进行生产。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并使劳动者创造出新的劳动资料和工艺方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在社会化生产中,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监督和调节,对生产者及生产资料在社会不同劳动部门中合理分配有重要意义。
科学、合理的生产组织或新的制度安排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2.生产关系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即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体系。
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18第十八章 社会注意宏观经济运行)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18第十八章 社会注意宏观经济运行)](https://img.taocdn.com/s3/m/9babd4816bec0975f465e2fb.png)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十八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社会总产出答:社会总产出是指社会生产的总成果,也称作社会总产品。
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根据社会需要和生产资源的供应状况,将全社会的生产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供社会消费和使用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即社会总生产。
社会总生产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周而复始、不断地运行和发展,构成社会再生产过程。
社会总产出的实物构成按社会生产成果存在的形态,可分为物质产品和服务两部分。
相应地,生产社会总产品的部门可分为两大部门:生产物质产品的部门称为物质生产部门(包括物质性服务,即与物质产品的生产、维修、运输和分配有关的服务);提供非物质性服务的部门称为非物质生产部门。
分析社会总产出可以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来考察,社会总产出的总量即其价值构成,可用系列总量指标来衡量,如GDP、GNP、NI等。
社会总产出的结构即其生产门类划分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亦即产业结构和社会总产出的地区分布。
2.投资需求答:投资需求(又称投资支出)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所形成的对投资品的需求。
从构成上看,社会总投资可分为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即对建筑物(如厂房、住宅、公共建筑、码头、水坝等)和固定设备(如机器、仪器、器具等)的投资和对流动资产的投资。
从资金来源上看,社会总投资可以区分为重置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和新增投资两部分。
所谓重置投资,是指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它主要用于重新购置、替换和更新已经报废的现有固定资产及企业的改建。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21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21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https://img.taocdn.com/s3/m/24ae15fee009581b6bd9ebfb.png)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宏观调控答: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以满足人民需要和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经济的、计划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
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模式,是既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导向性作用,实现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有经济政策、经济计划、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2.财政政策答: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通过变动财政收入和支出,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以实现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
更确切地讲,是通过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进行的主动选择,来直接影响整个经济中的总支出进而影响经济活动总水平,以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它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目的宏观经济政策。
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17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17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3aa6a8987e21af45b207a8d7.png)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答: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就是指参与市场交易的利益主体。
在经济学中,一般将其抽象地概括为三类:即个人(或居民家庭)、企业(包括各类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和政府(包括各级、各类型的政府权力机构)。
居民个人既是市场经济中的需求主体,也是市场经济中的供给主体。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交易主体。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身份相对复杂。
政府既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又是宏观经济的调节者。
在开放经济体系中,市场交易主体还包括境外的居民、企业和政府等主体。
总之,在市场经济中,所有参与交易活动的买方、卖方,都是市场交易主体。
2.现代企业制度答: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反映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真正成为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一种企业制度。
其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
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形式一般表现为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涵是:(1)在法律地位上,公司是企业法人。
一方面,公司是独立于其出资者之外的法人实体。
股东作为出资者,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公司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依法享有民事权利,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相分离。
最新《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最新《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f6bd4683c4bb4cf7ecd1cb.png)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目录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2)第二章商品和价值 (3)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6)第四章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8)第五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 (12)第六章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 (14)第七章竞争与垄断 (18)第八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 (22)第九章资本主义的分配 (26)第十章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 (29)第十一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 (31)第十二章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 (34)第十三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37)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40)第十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 (42)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 (44)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46)第十八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 (49)第十九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51)第二十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55)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56)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名词解释生产力: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和自然卷发生一定的关系,这一关系称为生产力。
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这一关系称为生产关系。
所有制: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
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
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
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所有权: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4第四章 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4第四章 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https://img.taocdn.com/s3/m/4c58992e580216fc700afdeb.png)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四章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资本答:资本是指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经济活动中表现为生产要素或经营投入的价值,并可以产品形态和货币形态存在。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它体现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资本在物质内容上和现象上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
但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当货币和生产资料用于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而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现代意义上的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
资本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基本要素,对其他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物质形态看,资本可以表现为生产经营过程的一切要素,如生产资料、劳动力、专利和品牌等。
但从本质上看,资本的运动是价值运动。
上述物质形态只是资本的物质承担者。
2.生产成本答:生产成本是指为生产商品和实现资本价值增殖而发生的资本耗费。
资本所有者用资本组织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时候,生产要素的耗费就体现为资本的耗费,它包括的是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形态的资本和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生产成本的范畴对企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成本构成了企业产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也是衡量企业盈亏的界限,生产成本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生产成本也影响着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
此外,生产成本的回收状况,也关系到企业对原有正常生产规模的维持能力。
3.利润答: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利润是指商品价值扣除生产成本后的余额,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11第十一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外经济的干预)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11第十一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外经济的干预)](https://img.taocdn.com/s3/m/01dc92e9c8d376eeaeaa31f8.png)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十一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垄断价格答:垄断价格是指依靠市场垄断或行政垄断地位而规定的价格。
垄断价格由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垄断利润构成。
在垄断价格体系中,首先包括垄断组织在出售商品时制订的高于商品价值的垄断价格,简称为垄断高价;其次包括垄断组织在购买和倾销商品时所制订的低于商品价值的垄断价格,简称垄断低价。
垄断价格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1)垄断价格通常是一种高价格。
垄断价格就其形式来看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但垄断高价是其主要形式。
垄断高价并不意味着同种产品具有一个统一的高价格。
由于同种产品的不同购买者可能有不同的需求弹性,垄断组织经常实行区别价格或歧视价格政策。
(2)垄断价格具有相对稳定性。
这是指垄断价格的变动相对不是很频繁,在周期中变动的幅度也比较小。
这是因为,垄断价格是在一定程度上人为规定的价格,而不是由市场竞争自发形成的价格,因而市场因素的变化对垄断价格的影响也就较小,正是由于垄断价格受到了人为的“管理”,因此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
垄断资本家不仅无偿占有垄断企业的工人的剩余价值,而且通过垄断价格,还侵占了广大消费者和小生产者的一部分劳动所得,以及非垄断企业的一部分利润。
垄断价格并不改变全社会商品价值总额,而只是使全社会商品价值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
它加重对劳动者的剥削,使他们的购买力下降,加深商品销售困难和经济危机,激化帝国主义各种矛盾。
2.垄断利润答: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6第六章 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6第六章 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https://img.taocdn.com/s3/m/331dd22cb90d6c85ec3ac62f.png)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六章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商业信用答: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以赊销商品或预付货款的形式形成的一种借贷关系。
商业信用的基本形式包括:(1)商品赊销——卖方向买方提供信用;(2)预付货款——买方向卖方提供信用。
在这两种形式中,最主要的又是商品赊销。
商业信用具有以下特点:(1)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
(2)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
(3)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4)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乃至整个信用体系的基础。
2.银行信用答: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
银行信用是适应产业资本循环周转和再生产运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银行通过借贷关系,将再生产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和社会上的闲置货币集中起来,再把它们贷给需要货币资本的企业。
银行信用具有以下特点:(1)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
(2)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
(3)银行信用有可能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信用的规模和范围。
(4)银行信用在信用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3.国家信用答: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
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信用主要表现在国家作为债务人而形成的负债。
国家的负债有内债和外债两种。
内债是对国内的负债,外债则是对其他国家的负债。
国家信用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1)发行国家公债。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篇 资本主义经济(第八~十章)【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篇 资本主义经济(第八~十章)【](https://img.taocdn.com/s3/m/a0d7b8dd01f69e3142329479.png)
第八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8.1 复习笔记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特征1.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1)资本主义的萌芽资本主义的萌芽指的是一种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晚期,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时产生的。
由于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在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小手工业生产者发生分化,一小部分上升成为最早的工业资本家,而大部分成为雇佣劳动者。
(2)资本原始积累①含义: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②过程:a.建立起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及雇佣劳动关系。
对直接生产者特别是农民进行剥夺,用剥夺的方法和残暴的手段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奠定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基础。
b.货币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并转变为资本。
这一过程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制度、商业战争等暴力和非暴力方式完成的。
(3)资本主义制度确立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彻底变革。
一方面,工厂制度使原来的手工劳动者成为听由机器支配的资本关系的附属品;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胜利排挤了封建地主和大部分中间阶级,社会阶级结构分化为两极,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工业革命引发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最终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下来。
2.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1)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①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
②二战后,国有经济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这一基础,因为:a.国有经济的发展是有限的,并没有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b.国有经济除在公共部门外,主要集中在某些特殊部门,这些部门都是私人资本不愿经营或不能经营的。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劳动制度。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以具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的方式实现的。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12第十二章 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12第十二章 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43a0afaaeaad1f346933ff8.png)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十二章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经济全球化答:经济全球化是指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具体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金融国际化趋势增强,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世界各国在有关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合作与联系日益加强等。
国际贸易自由化迅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第一大推动因素,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是经济全球化的第二大推动因素。
全球投资领域管制的解除或放松,为外国直接投资消除了制度障碍,国际直接投资不断增长,将世界各国的经济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此外,国际金融市场迅猛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投资、筹资和融资。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局面的结束,特别是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世界各国经济上的联系和合作不断加强;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全球统一经济规则与各国经济主权的矛盾,以及全球金融市场动荡、风险增大等问题。
2.布雷顿森林体系答:1944年7月,联合国的44个代表国参加了在美国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了旨在稳定国际金融、改善国际贸易环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这一体系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有四点内容:(1)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2)确立了国际储备资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版答案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一解释下列名词1 所有制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
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
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
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 所有权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3 产权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 产权制度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
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
二是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②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经济体制以各种形式外化经济制度。
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
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也会有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
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会改变经济制度的性质。
6 制度创新①是创新主体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重新安排。
②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创新利润。
③制度创新的过程表现为: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创新,再到制度均衡,又到新的创新……一、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答: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 生产与消费是同一的。
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生产性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
2 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①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方式。
②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二生产与交换的关系:1 生产决定交换,表现在:①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商品生产对应商品交换,非商品生产对应非商品交换。
②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交换的广度和深度是由生产过程中分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的。
2 交换决定着生产,表现在:①在生产进行之前,首先要进行生产资料、劳动力等要素的交换。
②在生产出某种产品后,需要进行产品交换或商品交换。
三生产与分配的关系:1 分配有两种:产品的分配和资源的分配。
这两种分配与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2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
表现在:①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
②分配的方式也是由生产决定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在分配过程中的地位。
3 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资源的分配)决定着生产。
4 产品分配对生产也具有决定作用。
分配不仅仅是被动的生产结果的分配,它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
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第二章商品和价值一解释下列概念1 商品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③商品体现了一种生产关系。
2 商品经济①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②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3 交换价值①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②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③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 价值①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
②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5 抽象劳动①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
②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③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6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7 劳动生产率①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②劳动生产率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产品量 / 劳动时间③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8 价值规律①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因此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②价值规律具有三大作用:⑴调节作用。
指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⑵刺激作用。
指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竞争中努力降低商品价格。
⑶分化作用。
指价值规律作用导致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③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9 市场经济①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10 资源配置①所谓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生产性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
②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生产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与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分配使用各种有限的资源就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答:1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质。
①其中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来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它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③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体现了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体现了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④只有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类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2 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①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②它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③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三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重点!)答: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
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如果供过于求,优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上移动;反之如果供不应求,……。
可见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条件实现的,而决定价值的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
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指价值的决定,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指价值的实现。
不过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又各有区别:第一种角度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的;第一种含义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决定的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
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
四、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重点!)答:1 先论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及其矛盾:①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不同利益主体所有。
②社会劳动是指社会分工决定了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③二者的矛盾表现为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④二者矛盾的解决要依靠商品交换的实现。
2 再论述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因为: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如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根源。
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即:若私人劳动成功转化为社会劳动,则再生产顺利进行;若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会破产。
五、论述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形式。
(送分题!)答:按照一中价值规律的名词解释回答就可以了。
六、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和管理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重点!)答:1 在现代经济中,技术、管理在经济增长、价值创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
2 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是生产劳动者,他们和普通工人的具体劳动共同创造了使用价值,他们和普通工人的抽象劳动共同形成了价值。
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大多是复杂劳动。
复杂劳动是倍增的简单劳动,能比普通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也该获得更多的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