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地质勘查作业指导书(正式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地质勘查
第一章地质勘查设计
第一节总体要求
1、目的
地质勘查设计是为完成勘查任务而编制的“作战方案”,也是实施单位(地质队)施工的依据,必须认真编写,及时审批,严格执行。

2、设计种类
2.1 按任务要求的不同,可分为总体设计、年度设计及单项设计;按地质勘查阶段的不同,可分为预查设计、普查设计、详查设计、勘探设计。

2.2 总体设计:由于工作范围或矿区规模较大,勘查周期长,根据上级机关下达的任务的要求,就完成该工作区的整个工作而编制的设计。

2.3 年度设计:根据总体设计的安排或上级机关下达的任务,结合上年度工作成果逐年编制的当年工作设计。

2.4 单项设计:针对某一单项或工作方法编制的设计,如地形测量、地质测图、钻探、坑探或物探、化探,水文地质等的专业设计,多用于指导施工。

3、工作程序
设计编写的工作程序,包括确定任务、资料收集、现场踏勘、设计编制。

3.1 确定任务
项目实施单位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认真研究该项目的目标任务,落实设计编写的具体方案,并做好设计编写前的准备工作。

3.2 收集资料和现场踏勘
设计编制前要系统收集工作区内已有的相关资料并研究,根据编写设计的需要,必要时需进行现场踏勘。

3.3 设计编写
设计编写时,项目负责人必须依据有关规范、技术标准的规定,编制详细的设计提纲,报项目实施单位审批。

项目负责人按批准的提纲,及时组织设计编写人员,按时保质完成设计图表的编制和文稿编写工作。

3.4 设计的初审
设计初稿完成后,项目实施单位应组织初审,初审的重点是设计书的内容是否真实可靠,是否能满足任务书的要求。

根据专家审查意见进行修改,完成设计书送审稿。

4、基本要求
4.1 设计必须体现依靠科技进步,运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设计水平。

4.2 必须充分收集工作区前人资料,并进行综合研究,使设计有充分的依据和可操作性。

4.3 设计要充分体现地质勘查项目工作阶段和工作性质,按不同的阶段和性质编制设计。

对于跨年度项目可编制总体设计和年度设计。

4.4 设计书要符合有关规范、规定和要求,要求内容完整、文字精炼、重点突出,附图、附表齐全。

4.5 设计编写要充分发扬技术民主,集思广益。

必须进行设计方案论证,力争用较少的工作量,取得较好的成果。

4.6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都应讲求经济效益。

按有关要求编制设计预算,并提出各项目预算编制说明;还应根据定额或标准,提出工种人员合理配制及组织计划。

4.7 项目设计必须符合所下达任务书的要求,如有较大变更应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按所批准任务书编写设计。

4.8 设计编写应按照各行业专业技术要求执行,凡未列出的专业类别的设计书的编写可参照相关专业的编写要求。

4.9 不同专业的设计书应突出本专业的特点。

第二节设计书内容
地质预查、普查、详查、勘探设计书或总体设计书的内容包括说明书和图纸两部分。

1、说明书
1.1 内容:包括设计指导思想、目的任务、设计依据、工作部署(包括各项工作的安排、技术要求与质量标准)、设计工作量、预期成果、经济预算等。

1.2 具体要求:由于工作任务、工作性质(地质勘查阶段)和地质背景不同,因此不同设计的具体要求也不一样,应针对不同情况拟定合适的纲目和文字内容。

1.3 设计依据:即工作区的地质特征,是设计书的重点,特别是与设计目的任务密切相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矿化、蚀变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等特征,应重点突出叙述,同时要避免罗列资料和叙述一些不必要的内容。

1.4 工作部署:也是设计的重点,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工作区的地质条件,全面安排,合理部署;同时要遵循地质工作程序:按由不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疏到密、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正确部署各项工作。

1.5 工作方法:应根据工作区具体条件和不同勘查阶段的任务要求,选择适合本地区特点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并按工作目的任务的需要,合理确定各种方法、手段的工作量和工作顺序。

1.6 工作质量:对于设计的工作方法和找矿手段的质量,都应根据国家颁布的规范或规定,结合工作区地质条件提出保证工作质量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1.7 综合研究:要贯穿地质工作的始终,设计中不仅要提出综合研究的专题和具体任务,还要安排综合研究人员和工作量,以防流于形式。

1.8 要强调科学管理,严格做好经济预算,在保证完成地质找矿任务和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力求用较少的工作量取得更多更好的地质找矿成果。

同时,应防止虚报工作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让有限的资金用到需要的勘查工程上。

1.9 组织管理:组织机构要与设计任务、工作方法、工作量的分解相一致,还要做到人员配置合理,分工任务明确,协作主动有序。

还要建立贯穿设计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和安全、劳动保护制度。

1.10 预期成果:除了按各地质阶段的任务提交相应的报告和图纸外;有时根据设计任务的要求还需提交“预期可提交的资源储量”。

如有可能收集到有关资料或估算参数,则可进行简单的资源储量估算;如无资料,则大致估计或不做估算。

2、附图
2.1 一般附图
1)交通位置图(可附插图);
2)区域地质研究工作程度图;
3)勘查开发登记范围图;
4)区域地质图;一般1﹕5万~1﹕1万。

还应附综合地层柱状图和地质剖面图;
5)矿区地质图(附设计工程布置);
6)矿区物化探异常图;
7)设计地质剖面图。

2.2 注意问题
2.2.1 由于工作任务、性质的不同,设计附图的种类、内容也会不同,如勘探设计,
水、工、环地质调查设计,其附图数量、内容都会有所增减;
2.2.2 部分附图可根据实际情况合并或作为插图;
2.2.3 设计剖面图中,如有竣工钻孔,并有取样分析成果的,均应附上“取样分析成果表”;
2.2.4 矿区地质图应尽可能附上相同比例尺的地形线。

第三节普查设计书编写提纲
附“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总体要求”中的“普查评价设计书编写提纲”供参考。

第一章前言
1. 目的任务:主要包括任务来源、任务书的主要内容、工作周期及成果提交时间等。

2. 工作区范围和地理条件:主要包括工作区的地理位置、坐标范围、涉及图幅及编号、行政区划、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概况、交通条件、供水、供电情况以及社会经济概况等。

上述内容,凡与调查无关或关系不大者不写或少写。

3. 矿权登记情况:包括调查区内探矿权登记范围、面积等,视情况附区块图,必要时还需表述区内采矿权登记的范围及有关情况。

第二章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1. 以往区域工作情况:主要是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化探、区域物探(包括区域重力、磁法、航空电法、航空能谱测量等)、遥感地质等,并对其成果作简要叙述。

2. 以往矿产地质工作:已进行矿产勘查地区的工作性质、工作程度、投入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与本次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有关的矿区,应附已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表及主要工程分布图。

对已提交的成果应确切地予以表达。

对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予以详述。

3. 对已经涉及本次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科研工作,要重点说明其工作成果和重要结论(如对成因认识的改变并涉及对矿床远景评价的应扼要地予以叙述)。

4. 对已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影响区内找矿突破的关键性地质问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应结合本次工作的目标任务加以详述。

第三章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分析
主要从地质构造背景和成矿条件分析说明工作部署的依据。

1. 区域成矿条件:重点阐明区域地质背景、区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特征、遥感地质特征、区域矿产分布及成矿规律。

本节要避免泛泛罗列地质资料,力求文字精炼。

2. 矿区地质特征:重点放在与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等地质特征上。

若为沉积矿床,应将重点放在与沉积作用有关的沉积类型、沉积建造、相模式及沉积成矿作用;如矿床主要受构造控制,应重点分析控矿构造类型及性质特点,如韧、脆性变形的特征、规模、产状、构造剥离面或拆离面、不整合及构造对矿床的破坏情况若为岩浆型矿床,要从岩浆岩的岩性、岩相分带、侵入特征、侵入模式等方面进行叙述;对成矿条件较复杂的矿床,要分别叙述其主要成矿特征。

同时,阐述普查区内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3. 矿体地质特征:包括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空间位置、分布特征,矿物共生组合,矿石品位、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围岩蚀变等特征。

4. 矿石的选冶情况及经济技术评价。

第四章工作部署
1. 工作部署原则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有针对性的总体工作思路和部署原则,说明各项工作间的衔接及施工顺序。

2. 总体工作部署
根据项目的要求和上述部署原则,对不同层次及各类地区工作作出总体部署;并视具体情况分年度做出各工作阶段的主要任务,并附相应的工作部署图。

3. 年度工作安排
说明各年度工作安排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量,尤其是当年的工作应详细安排。

第五章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1. 测量工作
普查阶段的测量工作是地质填图、物探、化探等工作的基础,底图比例尽应满足上述工作的要求。

要充分利用GPS 定位及航测资料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2. 地质填图
通过地质填图,大致查明矿区内地层、构造、岩石与各类物化探异常、矿化带及矿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围岩蚀变及分布等主要控矿因素。

研究地表矿体的产状及其变化。

视普查区大小和矿床的复杂程度来确定矿区填图类型(大部分矿区搞草测,个别情况
较复杂的搞简测)及比例尺,说明填图范围、面积、剖面测制地点的确定、填图精度的要求及方法的选择。

要说明和矿化带、含矿层、与矿体有关的岩石、围岩蚀变、含矿构造带及其它地质现象的观察内容,图示方法。

3. 槽井探工作
槽井探工作主要用于系统揭露圈定地表矿体、构造、重要地质界线及各类异常。

重点说明各类槽井探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规格、工作量、施工顺序、质量要求。

4. 钻探工作
普查阶段布置的钻探工程主要用于控制矿体,了解矿带的深部延伸。

要说明钻探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工作量,施工顺序及质量要求。

5. 坑探工程
普查阶段一般不使用坑探工程,确因条件限制不宜布置钻探工程的,可布设坑探工程。

设计中应说明坑探工程的技术质量要求及施工目的。

6. 物探工作
物探工作应根据已有物探资料、普查矿种及围岩的物性特征布署,比例尺按普查面积及矿床大小选择。

7. 化探工作
化探工作采用的比例尺及取样分析方法,要根据普查区特点进行选择。

物化探工作部署要有的放矢,按有关规范要求执行,并编制专业设计。

物化探工作采用的比例尺应尽可能与地质填图比例尺一致,并确定有效的成图方法,做好物化探资料的综合解释。

8. 取样化验工作
应详细说明拟采集的岩矿样、化学样、光谱样、选矿试验样和同位素样等各类样品的采集目的、采样原则、数量、分析测试项目等。

9.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
说明在普查工作中应进行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

10. 矿石选(冶)性能试验与评价
说明普查中对矿石可选性资料获取方法。

对于组分复杂,矿物颗粒较细,在国内尚无工业利用成熟经验的矿产,应进行可选(冶)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

11. 矿床可行性评价
在普查评价过程中应做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

12. 编录、室内整理工作
说明野外工作阶段及室内整理工作的内容和要求(执行DZ/T0078—93和DZ/T0079—93),说明对经过普查工作,估算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3341 )可能采用的方法。

13. 专题研究
说明结合普查工作所确定的科研课题、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科研必须与普查工作密切结合,解决普查中需要解决的关键命题。

第六章实物工作量
列表说明总体工作部署和年度各类实物工作量。

第七章经费预算
按《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编写。

第八章组织管理和项目组人员设置
1. 组织管理;
2. 项目人员组成及分工。

第九章技术措施
1. 保障任务完成,提高工作质量的具体措施。

含技术措施,各种新技术方法的应用,提高工作人员水平所采用的技术培训措施等。

2. 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3. 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及措施。

第十章预期提交成果
1. 普查工作报告及相关图件、附表
普查报告提交的资源量,主要是按照GB/T17766—1999规定的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和经验证的预测资源量(334),要求333级别以上资源量所占资源量的比例在70%以上。

重点是通过普查评价,确定可否转入下一阶段地质工作。

2. 提交成果时间。

第十一章设计附图
1. 交通位置图(可附插图)
2. 以往地质研究程度图
3. 勘查开发登记范围图(如图面允许可与其他图件合并)
4. 1﹕20万—1﹕5万区域地质图
5. 1﹕20万—1﹕5千物化探异常图
6. 1﹕1 万—1﹕2千矿区地质图
7. 大比例尺典型剖面图
8. 总体工作部署图及其分图
说明:以上提纲仅供编写项目设计时参考,可根据项目不同情况作适当调整。

专业另有规范规定要求的,要统一按专业要求执行。

第二章实测地质剖面
第一节位置的选择
要求:掌握工作区的地质特征。

要点:剖面方向应垂直地层总体走向。

注意:剖面线平移时岩层层位衔接。

1、实测地质剖面的比例尺应根据矿区地质图比例尺确定。

矿区地质图实测地质剖面图
1:25000 1:2000~1:1000
1:10000 1:1000~1:500
1:5000 1:500~1:200
1:2000 1:200~1:100
1:1000 1:100
2、在前人资料基础上,全面踏勘了解工作区地层出露分布情况,研究区内基本构造格架和构造形态发育分布情况,研究标志层。

3、选择岩层、岩相出露较完整、标志层发育、构造清楚的地段为实测地质剖面位置。

4、沿剖面线方向实地检查岩层露头分布情况,若重要地段出露不好,则要布置轻型山地工程进行揭露。

5、实测地质剖面应在地质填图之前进行,一般要测制1-3条完整的地质剖面。

第二节测制方法
1、根据实测地质剖面的位置,确定剖面的起点。

2、基点、剖面起止点、地质观察点在实地用木桩或用油漆在岩石上标志,并用GPS 定位。

3、按导线顺序,测量各种数据并记录于实测地质剖面记录本或笔记本电脑中,同时绘制路线地质平面图和地质剖面草图。


4、如剖面前方地形不利或露头不佳时,沿岩层走向可左右平移实测剖面位置,左右平移距离不大于100米,剖面平移时岩层层位必须衔接。

5、逐层详细观察岩性,按岩性划分层位,确定分层位置, 并进行岩性描述,主要内容为:岩石名称、岩石特征(颜色、风化特征、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古生物化石;蚀变及矿化现象。

野外层号采用统一编号,每一层一个号码。

在图上要注明野外层号。

6、测量并记录地质体及地质构造(褶曲、断裂、破碎带等)的产状、接触关系、垂直及水平方向的变化等。

7、逐层采集岩矿、光薄片、化石标本及设计中要求的其它各类样品,将其分类编号并记录采样位置。

8、重要的居民点、地物、河流、公路、制高点等,应在剖面图及平面图有关位置,加以注明。

9、当天工作应当天整理完。

内容包括整理文字记录,标本,照片等。

发现错误时,应次日去野外校对,不得搞“回忆录”。

第三节剖面图绘制
要求:采用垂直投影法。

要点:剖面投影基准线方位的选定。

注意:地层、构造线的倾角,在剖面图上是假(视)倾角。

1、剖面导线、测点高程及平距计算。

2、垂直地层总体走向,选定平面基准方位和高程基准线。

3、根据计算后的导线长度、方位在图纸上方绘制导线平面图。

4、在导线平面图上,按顺序划出各地层分界线,注上层号,并标上各种地质产状要素。

5、利用导线中各端点的高程,在图纸下方展绘地形剖面线。

6、将导线上各测点的地质要素垂直投影到地形剖面上,绘制地质剖面图。

第四节剖面地质研究
要求:划分填图单位,统一岩(矿)石命名。

要点:正确划分矿区填图单位。

1、实测剖面结束后,编制综合地层柱状图。

2、在对各剖面进行对比的基础上,依据填图比例尺确定矿区填图单位。

3、统一矿区岩(矿)石命名。

4、地层厚度计算。

D=L³(sinαcosβsinγ±cosαsinβcosγ)
D—岩层真厚度
L—斜距
α—岩层真倾角
β—地形坡度角
γ—剖面方位与地层走向之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反(+)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同(-)
表2-1 华东有色地质勘查局

实测剖面地质记录簿
剖面名称及编号:
矿(测)区名称:
项目类别(代码):
测制人员:,测制日期:
项目实施单位:,技术负责:
实测剖面基点、基线记录表表2-2
实测剖面地质记录表(1)表2-3
实测剖面地质记录表(2)表2-4
实测剖面地质小结表2-5
图2 剖面地质构造示意图
实测剖面地层真厚度计算表表2-6
第三章矿区地质测量
第一节准备工作
要求:掌握矿区地质特征,明确设计任务要求。

要点:分析研究已有资料。

1、地形底图:应收集最新地形图作底图,其比例尺应较填图比例尺大一倍或相等。

一般需准备三套地形图(野外用图,室内清图,地质成图)。

2、展绘矿区已有探矿工程、实测地质剖面位置。

3、按设计要求,明确工作任务要求。

4、全区踏勘,结合已有工作程度和研究程度,掌握矿区内填图工作尚待解决的重要地质问题。

5、仪器准备,根据填图比例尺及勘查的不同阶段而确定使用测绘仪器定位。

普查阶段地质填图时(比例尺为1:25000、1:10000的地质图)地质观察点及地质界线均可使用GPS仪定位;大型沉积矿床的地质图及比例尺为1:5000、1:2000、1:1000的矿区地质图需用测绘仪器测定地质点和地质界线。

第二节野外地质测量的一般方法
要求:根据比例尺和规范合理布置地质观察点观察路线。

要点:正确圈连地质界线,考虑V字形法则。

注意:对一般地质体分布区不应片面强调地质观察点线密度。

1、填图方法:一般可分四种:露头圈定法、剖面穿越法、地质界线追索法及导线法。

采用何种方法,应根据比例尺大小确定。

详查、勘探阶段大比例尺地质填图中,如露头少,覆盖面积大时,多采用圈定法;如露头较发育或地质条件简单时,则以追索法为主,结合穿越法,其它地质填图以穿越法为主,对矿化蚀变带及重要构造带主要采用地质界线追索法进行追索控制。

2、地质观察路线的布置一般垂直地层走向,其密度原则上填图图面中每隔1~1.5cm 有一条观察路线通过。

观察点应尽量布置在地质界线上或界线拐弯处,原则上填图图面中宽度大于1mm的地质体,均应有观察点控制圈定。

对重要标志层、矿化蚀变带图面上虽不足1mm应放大表示。

必要时附素描图或照片资料。

3、各种地质体界线、产状、相互关系的圈定或确认,必须有3-5个观察点控制。

4、重要地质构造产状、性质的圈定或确认,必须有3-5个以上观察点控制。

5、地质观察描述记录于地质观察点路线记录表中,格式详见地质观察点记录表。

6、矿区覆盖面积大,仅有零星露头时,要填露头分布图,露头边界实地圈定,实地连接成图。

如露头很小,可适当放大填在图上。

7、填图时应注意采集反映重要地质现象的标本、样品。

矿区已有实测地质剖面采集的统一标本时,一般标本可以不采。

8、地质图上的界线及断裂必须在野外实地勾连,并明确标示实测和推测界线。

9、地质测量的质量标准
9.1各种比例尺地质测量的地质观察点和观测线的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定额)可参照下表。

地质测量(地质观察点和观测线)定额表
9.2地质测量中的工程控制:工程控制主要是针对矿体和矿化带而言。

围岩部分除掩盖部分太大而又必要时才使用少量人工揭露,一般以能控制围岩分层及矿床构造为准。

9.3地质体位置的精确度:一般在仪器法定点时,对于其附近的解析图根点,地质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应超过图上距离0.6毫米。

在森林荫蔽地区,按上述误差放宽1.5倍。

大比例尺图按物、化探测网测定地质观察点者,点位精度高,研究程度应相对提高。

第三节地质测量资料的整理
要求:矿区地质测量工作贯穿地质勘查的全过程。

要点:根据勘查工作进展,不断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1、地质测量应逐日整理原始的现场编录资料(包括标本、样品和声像资料),补正文字记录。

2、整理分析路线剖面图、素描图,野外用图清绘着墨,对各种地质现象进行综合研究。

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去野外检查校正。

3、根据野外地质草图,在地质底图上注明观察点、观察路线、各类标本、试样、素描、照相的采取(拍摄)地点及编号,编制实际材料图。

4、阶段性综合整理:根据已取得的地表填图资料结合矿区各类探矿工程取得的资料,对矿体产状、形态及构造特征进行研究。

检查填图工作方法、手段使用的合理性,并编制阶段性填图工作小结,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制定下阶段填图工作计划和资料整理、综合研究的内容。

5、矿区地质填图野外工作结束后进行资料的系统整理,野外手图转绘成室内清图。

第四节、地质测量的基本要求
对工作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侧重的哪些方面,将随比例尺的不同及普查工作的目的与具体任务的差别而有所不同:
1、沉积岩分布区进行地质测量的基本要求
1.1 全面研究沉积岩的物质成份、结构、构造、形状、产状、厚度及其变化规律,建立沉积岩层的层序,确定沉积间断的存在、大小及其性质,通过对岩层层序、厚度、韵律构造及沉积间断的研究,划分沉积旋回,研究沉积作用及其和其他地质作用(特别是区域构造作用)的关系,通过这些研究并通过不同剖面的对比,确定沉积建造的类型。

当确定地层层序很困难时,应通过全面综合的办法,包括构造类型、小构造形态及产状、沉积岩本身的构造及结构、沉积旋回、单矿物及微量元素的综合分析等予以推测。

1.2 根据古生物资料,确定沉积岩层的时代。

未找到化石前,应通过全面综合的办法予以推测,包括沉积层序与其他在相同大地构造单元中的己知建造的对比、同位素年令资料及其他资料的比较研究方法.。

1.3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根据区域构造运动的发展,地层层序、沉积旋回、沉积建造类型的变化、沉积与剥蚀作用的改变,古生物群的改变,结合古地理的变迁和变质作用或岩浆活动的表现,确定关于地质年代的、地层学的、岩石学的和古生物的层位概念,划分地层单元,结合比例尺的大小、地层单元划分的研究程度、地层单元的厚度及地质测量的目的,确定应表达在图上的地层单元。

1.4 确定地层单元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确定沉积岩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

1.5 在填图面积较大的地区,根据沉积建造特征、生物特征及沉积形成环境的总和,建立和区分不同的沉积岩相。

利用岩相分析方法,结合沉积建造的厚度,再造某些特定时期的古地理环境,阐明海浸、海退的界限。

有条件时,阐明海浸、海退变迁及其规律性。

在填图面积较小的矿区范围内,还需要利用大批实测剖面、工程编录及钻孔剖面资料,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