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旅游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乡村旅游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

发表时间:2018-09-07T14:32:06.51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1期作者:马晓丹

[导读]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

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44

摘要:任何一个传统村落都位于人口迁移、文化碰撞和社会发展的变革过程中,传统村落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可以有效促进村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村庄仍然是村庄。人的生命价值在于生命意义和情感的聚集依托于此,回归村落是村庄的创造性使用,在这个过程中,村子的活力得以恢复。

关键词:乡村旅游;传统村落;保护;活化

前言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正在大量消失。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发展旅游来保护传统村落,取得较好效果,但实践中也存在传统村落“变味”的尴尬。比如,在搞旅游开发时出现了拆古建新、拆真建假以及过多外迁村民等错误做法。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积极发展旅游,又要防止过度商业开发,以科学有效地保护传统村落。

1影响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的因素

近些年有许多专家学者做了关于传统村落的保护研究,罗剑在他的论文枟贵州民族特色村寨的主要特点枠中提出用传统村落认识论的观点来了解传统村落并进行保护。阳建强以江南古村李市为例,阐述了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对如何保持并延续传统村落地方活力和特有的村民生活形态,达到村落文化价值的推陈出新的目的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王军等人探讨了我国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结合当前我国有关工作现状,提出了传统村落保护动态监控理念,建构了传统村落保护动态监控体系。尽管近些年来众多学者在各方面做出大量努力并取得显著成果,但由于传统村落的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的复杂,保护与活化工作整体来看却仍存在一些问题。

1.1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医疗保障、教育以及卫生条件等社会事业进展缓慢,城乡二元格局导致大量农村人口特别是来自传统村落的人口向城市转移,部分传统村落出现了严重的空心化现象,使得乡村的农业生产收到严重的干扰。要发展和延续传统文化,保留居民原本的生活方式是保持村落活力的基本要求。传统人文资源的大量流失并且使这些传统村落逐渐缺失生产生活的气息,这毫无疑问给传统村落的保护以及活化带来了很大麻烦。

1.2价值认知的差异

传统村落的保护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进行,是在包括政府部门,文物保护协会等在内的部门或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进行的。村民对于这样的保护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甚至是置之不理。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农民收入增加,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加,而原来居住的古建筑由于年代久远,不管是从功能要求还是建筑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因此大部分村民对原住宅进行大拆大整,甚至推到进行重建,这种自发性以及盲目性的修缮、重建就造成了对传统村落的永久性破坏。

1.3规划层面的不足

为实现传统村落的复苏,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地方政府委托规划设计单位进行新村规划设计,然而在规划者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忽略了最为重要的前期调研工作,没有深入的调研村落的传统文化以及地方特色,未能细致了解村落遗产的发展情况以及历史价值,只是千篇一律的建设聚居点,进行风貌改造,没有将当地特色考虑到村落的发展中来。并且在规划中缺少关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参与,使对村落的规划设计与村落的保护发生冲突,并且使规划设计后的传统村落文化流失,没有文化底蕴支撑,这便无异于其他村落。其次规划管理部门缺少对传统村落遗产保护持续的监管,这些无疑是造成传统村落大量消失的重要因素。

2传统村落旅游的几点建议

陡岩村是位于云南省个旧市贾沙乡陡岩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地处红河河谷地带,呈南北走向,位于红河北岸较为陡峭的山顶上。陡岩村建村形成年代依据现存建筑年代及历史遗迹分析,约在清朝中期。陡岩先民为什么选择这个坐北朝南的山坡地筑屋聚居,很大程度上是适应自然环境和气候,也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而生存。陡岩村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全村成台地式分布,形成背山面田的村落外部环境,建筑形式基本为彝族的土掌房,规模较大且保存完整。建筑占地面积约47314m2,为聚居于彝族聂苏支系的民居建筑。为近代史上彝族等当地少数土著民族的风格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滇南地区较典型、有代表性的彝族民居建筑,陡岩村的土掌房每户有四大间,正房比耳房高,为正三间,平房是厢房一至二间,外墙一般无窗或仅开小窗,土墙土顶均为黄色,高低错落。屋顶为晒场,从正房楼顶至平房屋顶。土掌房选用材料取材于当地,属于可再生的乡土材料,夯土墙良好的保温性也使得建筑室内冬暖夏凉。这种民居的生态模式是在特色的自然环境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结果。

2.1保护的原则

坚持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保护民族特色文化原则;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注重历史文化与片区旅游发展相互制约与发展,立足长远,远近结合,逐步实施的原则。与此同时,重视建筑遗产保护,自然遗产,非物质遗产,人文景观保护,保护村庄周边环境,保护村庄风貌,控制新建用房风貌,注重村庄基础设施整治。

2.2人居环境改善

目前陡岩村的自然环境优美,但居住环境较一般,多存在人畜混住现象。卫生条件、基础设施有待改善。应积极引导村民开展传统建筑功能提升,改善居住环境,提高人居环境品质。

2.2.1居住环境改善:对传统建筑人畜混住现象逐步改为人畜分离,对居住的卫生条件、安全及舒适性等方面进行改善。

2.2.2村落基础设施改善:排水系统改建为截流式合流制,新建污水处理设施。架空的电力线路逐步改为地下敷设。对垃圾处理、公厕等环卫设施进行整治。

2.2.3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对村落内体育设施、商业集贸设施、医疗、文化活动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