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2教案(2019最新修订)
部编版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怎样读懂一首小诗——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了解古诗相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3背诵诗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使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学习《竹里馆》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欢迎来到语文空中课堂,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前两首,王维的《竹里馆》和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二、课前质疑同学们,我们先来学习王维的《竹里馆》。
提到王维,我们会想到关于他的一些诗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等,(课件展示:王维诗句)王维给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名句实在太多了,那么对于王维,你了解多少呢?你知道王维为什么叫“王维”吗?标题中的“竹里馆”又和王维又怎样的渊源呢?怎样才能读懂这首田园小诗呢?那么就让我们跟随王维的脚步,去参观他的竹里馆吧。
三、竹里馆做客同学们,竹里馆是个什么地方呢?注释79页中是这样说的:竹里馆,辋川别墅的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同学们,你知道了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看来读懂一首小诗并非易事,刚才我们从诗人的名字和题目入手,走进了了这首小诗,那么《竹里馆》是王维哪一个时期的作品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四、写作背景《竹里馆》是王维晚年隐居蓝天辋川时期所创作的一首五绝,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40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宁静、淡泊的情怀。
(课件展示:写作背景)五、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听读诗歌,明确读音和节奏,(请同学们按下播放键)标注读音和节奏,(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跟着节奏自由地朗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共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共2课时)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共选入了5首古诗词,分别是《泊船瓜洲》、《江南逢李龟年》、《逢入京使》、《回乡偶书》和《咏雪》。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代表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学流派。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力和鉴赏力方面尚处于发展阶段,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内涵。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
2.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词,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难点: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内涵。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3.欣赏法: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古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含诗词的原文、译文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的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中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氛围。
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个展示所学的古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语言和意境。
同时,教师对每个诗词的作者和背景进行简要介绍。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
学生在朗读和背诵的过程中,注意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检验学生对诗词内容和意境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另外,我也注意到学生们在课外阅读古诗词方面做得不够。为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与古诗词相关的阅读任务,并定期检查他们的阅读笔记,以此激发他们在课外主动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诵读、分析、讨论等环节,他们能够逐渐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古诗词的韵律美,虽然我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示范,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关注这部分学生,采用更为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如通过音乐、舞蹈等形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韵律。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期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收获满满。同时,我也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与同事们多交流,吸取他们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被一首诗或一句话深深打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诵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这篇课文选取了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旨在让学生通过诵读这些诗词,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一些古代诗词有所接触,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些诗词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层次,难以深入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此外,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代诗词,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比较不同的古代诗词,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古代文化的价值,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代诗词。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2.比较法:教师通过比较不同的古代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3.实践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写作,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包括古代诗词的文本、注释和翻译。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些古代诗词的名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所学的古代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展示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和分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共选编了5首古诗词,分别是《春晓》、《宿建德江》、《登鹳雀楼》、《望洞庭》和《浪淘沙》。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节奏、韵律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情感和作者的写作技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感悟诗词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5首古诗词,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把握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诗词的意境,感悟诗词的美,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感悟诗词的美,把握作者的写作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要熟练掌握所教学的古诗词,了解诗词的背景,分析诗词的意境和写作技巧。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所学的古诗词,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试读诗词,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谈话,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然后提问:“你们对古诗词有什么印象?喜欢古诗词吗?为什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课外古诗词诵读》第2课时 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查阅有关杨万里、赵师秀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赏读《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一)新课导入在小学,我们学过杨万里的诗《小池》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泉水、树荫、小荷、蜻蜓,杨万里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
今天,我们再学习杨万里的一首诗《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二)整体感知1.杨万里简介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南宋诗人。
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南宋四大家”。
杨万里在诗歌创作上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
他创造了新奇幽默的“诚斋体”,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有《诚斋集》等著作传世。
2.背景资料这首诗作于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的时候。
诗人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故一直不得重用,宋孝宗登基后,更被外放做官。
作者途经松源时,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3.朗读指导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4.注释莫言:不要说。
赚得:骗得。
错喜欢:空欢喜。
政:同“正”译文:不要说从岭上下来就不难,在下山之前经常让那些行人空欢喜一场。
走入崇山峻岭之中,你才从一重山里出来,可是又被另一重山拦住了。
(三)赏析作品1.诗词解析莫言下岭便无难,第一句当头喝起,“莫言下岭便无难”,这是一个富于包孕的诗句,它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
2、理解诗歌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赏析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人本互助、多媒体课时:1课时一、导入:中国的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凝结了先贤们最高深的思想,最伟大的创造和最纯洁的感情。
在古典文学的大花园中,古诗是一朵艳丽的奇葩,涌现出了很多伟大的诗人,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杜牧《泊秦淮》、李商隐《贾生》、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以及赵师秀的《约客》。
二、诗歌自学指导1.写何景、何事?2.抒何情?3.如何抒情?朗诵四首古诗:1.读准字音与停顿,把诗歌读顺。
2.读出感情3.读出诗味三、学习《泊秦淮》1.文学常识①秦淮八艳:又称“金陵八艳”。
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南京秦淮河畔的八位才艺名伎,均为歌妓才女。
分别是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柳如是、陈圆圆。
②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有《樊川文集》。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牧为“小杜”。
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2.诗歌品析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字词理解:笼、泊、寒水、犹、商女、后庭花景:烟雾与月光笼罩着寒水与砂砾,一幅朦胧凄清的水色夜景。
事1:诗人将船泊在秦淮河边,靠近岸边的酒家。
事2:歌女唱着亡国之音。
情:对于达官贵人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忧虑与愤慨。
问:诗人在此用了曲笔。
试想一下,作者所写的不知亡国恨的仅仅指的是歌女吗?预设:“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听歌之人。
“不知”二字,凸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深;一个“犹”字,凸现出诗人的忧愤之切。
在杜牧看来,晚唐政局已经危机四伏,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仍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今日听亡国之音取乐,明日有可能自己就要上演亡国的悲剧。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包含了五首古诗词,分别是《春晓》、《江南逢李龟年》、《逢入京使》、《回乡偶书》和《望洞庭》。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描绘自然风光的,也有表达思乡之情的,还有反映人生哲理的。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的自然美和人生哲理,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难点: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体会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手段,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表达,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比较教学法:通过比较不同诗词的主题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五首古诗词的文本和注释,以及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
2.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标注重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个呈现五首古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逢入京使 教案2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逢入京使》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背诵诗词。
二、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对古诗词知识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自学、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作诗文(括号内注音)逢入京使①唐岑参(cén shēn)故园②东望路漫漫③,双袖龙钟④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⑤君传语⑥报平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整体感悟1、读后感(对重点词语句子以及全篇的感悟:运用之巧妙、准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提要(写作思路),感悟作者之匠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3、文眼(词语、句子或段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作意图以及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写作特点(要举例说明)(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质疑(你的疑难问题及探究结果),最少提出3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五、【注释】①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文化自信: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语言运用:流畅而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背诵。
思维能力:了解诗歌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诗歌内容;结合内容调动想象,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人表现的思想感情。
审美创造: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是苏轼对王维诗画融合、相得益彰特征的精辟评价,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竹里馆》,感受那不同凡响的意境。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竹里馆》(一)走近作者明确:【王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王维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
【代表作】诗作《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二)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篁huáng2.听示范朗读3.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重点词语幽篁:幽深的竹林。
深林:这里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诗的大意: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包含了《竹里馆》、《春晓》、《逢入京使》、《晚春》等诗句。
这些诗句都是经典的中国古诗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句,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些古诗词时,可能对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存在困难,同时对诗句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引导学生感受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
2.能够理解古诗词的字面意思,对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有一定的理解。
3.能够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的解释和理解。
2.诗句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字面意思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2.示范法:通过示范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词。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古诗词全文、生僻字词解释、意境解析等内容的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古诗词阅读材料,以便在拓展环节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古诗词,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5分钟)呈现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词,让学生初步朗读,感受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3.操练(20分钟)讲解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
然后,示范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词。
4.巩固(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诗句意境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分发相关的古诗词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拓展自己的阅读面。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二课时)
下,出塞任职。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岑
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个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
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另一个支柱是,
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
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
斗艳,尽情释放生命的精彩。而那些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中纷纷
飘落,只晓得如雪花那样,毫无目的地漫天飞舞。
3.品读,感悟情志。
要求:借助文中赏析大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小组合作探讨,借助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感悟情志。
本环节的教学
教师明确: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诗人选择了“百般红紫” 是重点。应通过析
文公”。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 感 悟 作 者 的 惜 春
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韩愈 之情。
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此诗为其《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此时的韩愈已年近半百。
感悟情志: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人全用拟人手法,糅
教案序号: 备课日期:
教学目标:
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 年班:七年级
1.读准字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诵读诗句,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诵读诗句,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由题切入,明诗题意
唐代诗人岑参在赴任安西的途中,与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相逢,彼此 鞍马倥偬,交臂而过,“逢”这个奇妙的汉字背后有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边塞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 屏幕显示: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二课时,主要选取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经典诗篇。
这些诗篇语言优美,意蕴深刻,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素材。
通过学习这些诗篇,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还有待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诗文背景知识缺乏,古文词语理解难度大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诗文的背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文词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诗文,理解诗文的基本意思,掌握诗文中的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文中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文的正确朗读与背诵,诗文意思的理解,重点词语的掌握。
2.难点:诗文背景知识的了解,古文词语的理解,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诗文中的美。
2.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引导学生发现诗词的魅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诗文内容,了解诗文背景知识,准备相关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诗文,了解诗文基本意思,准备课堂发言。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词世界。
教师简要介绍诗文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注意停顿、语气、情感的把握。
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理解诗文的基本意思。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学设计(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学设计(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共选入了六首古诗词,分别是《春晓》、《宿建德江》、《登鹳雀楼》、《乌衣巷》、《竹里馆》和《鹿柴》。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古诗词的深度理解和鉴赏能力还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这六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这六首古诗词,学生能够掌握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六首古诗词,学生能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这六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诗词的意义、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鉴赏法:通过分析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六首古诗词的课件,包括诗词的原文、注释、译文、图片等。
2.教材:准备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材。
3.参考资料:准备一些关于这六首古诗词的参考资料,包括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这六首古诗词的原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内容。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设计(内含2课时)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一课时)那就是依依不舍的离人分别时的情态。
所以我们说春夜、客居的洛城、折柳这些 意象水到渠成地创设了一种思乡的情境。
于是紧接上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 故乡家园的情感呢?一切戛然而止却又余韵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特别善于造意境。
比如他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 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 : 黄鹤 楼、烟花、孤帆、长江等。
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 : 诗中 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 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 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5. 小结:从意境的角度赏析诗歌,同学们学会了吗?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现故园情的诗句?五、作业七、教学反思竹里馆诗歌描绘了思念王维月下独坐、弹琴长独坐幽篁里,啸的悠闲生活,传弹琴复长啸。
达出诗人宁静、淡深林人不知,泊的心情。
明月来相照。
1.背诵并默写《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2.完成第一课时跟踪测试题。
六、板书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叙述了诗人在客 居洛阳的一个夜 晚,听到了抒发离 别之情的笛声, 勾 起了思念家乡和 亲人的思绪。
意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二课时)这首诗的内容就是:第一次远赴西域的诗人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思乡的泪水沾湿了双袖,模糊了面容。
途中与返京的使者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请给家人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5. 悟诗情:这首诗最能突出作者此时心情的句子是哪一句?提示:双袖龙钟泪不干诗人因为什么而泪不干呢?提示:思乡我们之前还学过一首岑参思乡的作品是《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可以说思乡是很多诗人笔下的主题。
这首诗所要表达的仅仅是思乡吗?提示:通过朗读同学们知道诗人并没有过多沉寂在思乡的悲苦中,而是振作精神,安慰家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包含了两首古诗词,分别是《泊船瓜洲》和《游园不值》。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两首诗,理解诗词的意境,掌握诗词的朗读技巧,并能够背诵和默写。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理解能力和朗读技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读技巧,同时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泊船瓜洲》和《游园不值》两首诗的意境。
2.能够正确朗读、背诵两首诗。
3.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
4.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两首诗的意境,正确朗读和背诵。
2.难点: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熟练掌握诗的朗读技巧。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的图片、音乐等。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两首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两首诗,学生跟读。
教师对诗的朗读节奏和韵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朗读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
5.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
教师进行点评。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朗读技巧。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背诵两首诗,并写下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入了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包含了五首古诗词。
这些古诗词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昌龄的《从军行》、杜甫的《绝句》以及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增强自己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对一些简单的诗词能够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
但是,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诗词,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诗词,使学生能够理解诗词的大意,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诗词,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
2.难点: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诗词的基本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诗词的大意。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3.欣赏法: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熟悉教材,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掌握诗词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对诗词进行初步阅读和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引导性的语言,如“大家平时喜欢读诗吗?诗歌中有没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物或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五首古诗词。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主阅读和理解诗词。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课教学设计2
<<晚春>>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2、理解作者描述的内容,经过品尝语言和睁开联想进入诗的境界,领会此中包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岁月,建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3、由诗文对照阅读拓展延长,合作沟通,累积经典古诗名句,传承传统文化,提高语文修养。
教课要点、难点:有感情地背诵、累积古诗;领会此中包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岁月,建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描绘春的古诗。
教课过程:课前赏识歌曲《雅乐唱诗——晚春》一、讲话导入,揭题激趣春季是花团锦簇的,春季是千姿百态的,从古到今,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绘、赞叹春季。
我们就一同来学习一首有关春季的古诗。
1、齐读课题,从诗题,你读出了哪些信息?又会提出什么问题?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议者,河南河阳(今孟县)人,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争奇特,对宋诗影响颇大。
有《昌黎先生集》。
二、合作沟通,推词敲句,读懂粗心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64页,老师先来读一遍,请大家仔细听。
下面请大家自己试着把这首诗读五遍,要求把句子读正确、读通畅。
《晚春》是《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此时49岁,终年57岁)。
出示课件:《晚春》哪位同学愿意展现一下自己的学习成就?指名读诗,注意节奏。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情,惟解漫天/作雪飞。
2、请学生朗诵诗歌。
(采纳多种朗诵方式)3、借助说明自学,理解诗意。
美的语言说一说这首诗所描述的内容?诗中描绘哪些光景?板书:草树知春斗芳菲杨花榆荚作雪飞(分组议论)还有不理解的词句吗?(再读诗歌)三、抓住意象,感悟情志1、请同学们再次高声读一读这首诗,借助文后“赏析”,睁开勇敢睁开想象的翅膀,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又想到了什么?(睁开想象乘诗而行)2、全班沟通A、看到百花绽放、争奇斗艳的漂亮风景,柳絮纷飞、榆荚飘落的画面。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教学设计
“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侯》等较突出。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义,诸家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也工四六文。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轶,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贾生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约客)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3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泊秦淮》杜牧1、作者作品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
以济世之才自负。
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有《樊川文集》。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
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的七绝,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2、品读明意指导朗读3、诗歌欣赏烟笼寒水月笼沙写景——夜景夜泊秦淮近酒家交代时间、地点“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诗歌欣赏写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
这是秦淮河美丽的夜景,着墨不多而风情毕现,意境非常淡雅。
连用两个“笼”字,用字妥帖而有韵味。
烟、寒水、月、沙,都是最能反映秦淮河风貌的特有景致。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抒发了作者的忧愤之情诗人在此用了曲笔。
试想一下,歌女所唱,还不是为取悦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吗?可见“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听歌的家伙。
“不知”二字,凸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深;一个“犹”字,凸现出诗人的忧愤之切。
在杜牧看来,晚唐政局已经危机四伏,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仍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今日听亡国之音取乐,明日有可能自己就要上演亡国的悲剧。
4、本诗主题作者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5、背诵与默写二、学习《贾生》李商隐1、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
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2、贾生李商隐贾谊: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
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
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
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
改任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
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
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事疏》(亦名《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
《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是批评时政之作,提出用“众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巩固中央集权制。
要“驱民而归之农”,巩固政权。
其文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
鲁迅曾说,他与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七篇,被贬长沙途中渡湘水时作《吊屈原赋》,以自谕。
谪居长沙三年,作《鹏鸟赋》,假托与鹏鸟的问答,说明“万物变化之理”,对死生荣辱,万物众生,皆不在意。
发自肺腑,哀伤之情跃然纸上。
假辞赋之要,抒忧国之情。
其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
所著文章五十入篇,刘向编为《新书》十卷,已散佚不全。
明人辑有《贾长沙集》,今人辑有《贾谊集》。
3、指导朗读贾生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4、赏读诗歌咏史诗五步法:写了什么史实?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
诗人的观点:对贾生怀才不遇的惋惜写作目的: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对自己怀才不遇。
写作技巧:对比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5、拓展阅读贾生王安石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6、质疑问难为什么会有贾谊的悲剧呢?1.皇帝的昏庸?2.贾生生不逢时?3.贾生….第二课时三、学习《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1、诗人简介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吉水南溪(今吉水县黄桥乡湴塘村)人。
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南宋四大家”。
杨万里是我国古代闻名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走过的是一条由广学博取、转益多师而至面向现实、师法自然的道路。
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
创造了他新、奇、活、快、风趣、幽默的“诚斋体”,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建立了自己的诗派。
杨万里晚年忤宰相韩侂胄,家居吉水十五年,忧愤而死,享年80岁,赐谥文节,追赠光禄大夫。
平生著作甚丰,相传有诗2万余首,现存诗4200余首。
今存《诚斋集》有诗文133卷,有《杨文节诗集》、《杨文节易传》、《杨文节文集》等著作传世。
2、朗读指导《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宋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3、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游山的人白白的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到万重山的圈子里以后,一座山让你经过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拦。
4、赏析诗的前半部为议论,后半部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正是通过这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深刻的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
“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以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5、相关练习1.诗中通过环境的描写表现了人的心情与自然景色和谐相融的句子是: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2.哪个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空四、学习《约客》 ------赵师秀1、作者简介赵师秀(1170~1219) 南宋诗人。
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又号天乐。
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与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并称“永嘉四灵”,开创了“江湖派”一代诗风。
宁宗庆元元年(1195)任上元主簿,后为筠州推官。
晚年宦游,逝于临安。
有《赵师秀集》2卷,别本《天乐堂集》1卷,已佚。
其《清苑斋集》1卷,有《南宋群贤小集》本,《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
2、赏读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黄梅时节,在一个梅雨绵绵的夜晚青草池塘处处蛙乡村的青草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有约不来过夜半这时已经是半夜了,诗人的朋友却没有如约来下棋闲敲棋子落灯花他无聊地敲着棋子,灯灰震落在棋盘上,心中有些失落这首诗是赵师秀的特“秀”之作。
该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独自期客的情景。
诗歌采用写景寄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是一首情景交融、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的精妙小诗。
这是一个七言绝句,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
“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
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
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
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
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
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
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诗歌前两句写景,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江南夏雨图。
梅雨季节,阴雨连绵,池塘水涨,蛙声不断,乡村之景是那么清新恬静、和谐美妙。
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这里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于景中寄寓了他独自期客的复杂思想感情。
“家家雨”既描绘出夏季梅雨的无所不在与急骤密集,表现乡村之景的清新静谧,又暗示了客人不能如期赴约的客观原因,流露出诗人对绵绵梅雨这种阴雨天气的无奈。
“处处蛙”既是写池塘中蛙声阵阵,又是采用以声衬静的写法,烘托出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气氛,同时还折射出诗人落寞孤寂与烦躁不安的心境。
这两句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形象而真切地表现出在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独自期客而客人却始终没有出现时的独特心理感受。
遍布乡村、连绵不断的骤雨,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的蛙鼓,本来十分和谐美妙,但令人懊恼的是:这绵绵阴雨,阻挡了友人如约,如鼓的蛙声,扰乱了诗人的心境。
此时此刻,诗人多么希望友人风雨无阻、如期而至,和他一起举棋消愁啊!诗歌后两句于叙事中抒情,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百无聊奈、烦躁不安、茫然若失的复杂心情。
窗外的雨,密密匝匝,池塘的蛙,聒聒噪噪,桌上的灯,摇摇曳曳。
为了先前的约定、为了诺言、为了友谊,尽管夜已深,人已静,灯芯上的灯花拨了一次又一次,但是,诗人始终没有放弃,仍然坚持等待着“客”的到来,而有约在先的客人却一直未能露面。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内心可谓“别是一番滋味”,那种焦虑与无奈之情更是“剪不断,理还乱”。
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是情和景的契合。
作为由景到情的过渡,此句虽是叙写友人失约,但是,诗中却寓含了诗人几多的期盼与焦虑、几多的失望与遗憾。
“闲敲棋子落灯花”,一“敲”字用得更为精妙,再用一“闲”字加以修饰,这一细节更是让人们十分真切地读出了诗人内心几多的无聊与无奈、几多的烦躁与不安、几多的茫然与失落、几多的孤寂与闷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