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核磁共振

合集下载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

• 例:外磁场 B0=4.69T (特斯拉,法定计量单位) • 1H 的共振频率为
H 0 2.6810 s 4.69 2 2 3.14
8 1 1
2.001510 s 200.15 MHz
8
1
(1s 1Hz)
1

放在外磁场 B0=2.35T =100MHz
13C 19F ,31P 6 9 15 。
(3)I为整数即质量数为偶数,电荷数为奇数的核,有自旋 现象,研究较少。如14N7。
实践证明,核自旋与核的质量数,质 子数和中子数有关
质量数为 原子序数 自旋量子 偶数 为偶数 数为0
质量数为 原子序数 自旋量子 偶数 为奇数 数为1,2,3 自旋量子 原子序数 质量数为 数为 为奇或偶 1/2,3/2,5/ 奇数 数 2 无自旋
12C ,32S 6 1 16O , 6 8
有自旋
14N 7
有自旋
1H , 13C 1 6 19F ,31P 9 1 5
2、核磁矩u
原子核具有质量并带正 电荷,大多数核有自旋现象, 在自旋时产生磁矩,磁矩的 方向可用右手定则确定,核磁 矩和核自旋角动量P都是矢 量,方向相互平行,且磁矩随 角动量的增加成正比地增加 =P
—磁旋比,不同的核具有不同的磁旋比,对某
元素是定值。是磁性核的一个特征常数。 P为普朗克常数。
• 例:H原子H=2.68×108T-1· S-1(特[斯拉]-1 · 秒-1) C13核的C =6.73×107 T-1· S-1
核的自旋角动量是量子化的,与核的自旋量
子数 I 的关系如下:
• (2)对自旋量子数I=1/2的不同核来说,若同时 放入一固定磁场中,共振频率取决于核本身磁 矩的大小, 大的核,发生共振所需的照射频率 也大;反之,则小。例:13C的共振频率为:

糖的核磁共振性质

糖的核磁共振性质

HO
+10.6
HO
O S +0.2
OH OH
O R
+7.6
OH HO
HO
-4.4 +6.0
O S -0.3
OH OH
OH HO
S O +3.3
-4.7 +6.8
O R -0.6 O
R
+3.4
OH
23
3.酯苷、酚苷的苷化位移规律: 苷化位移值较特殊,端基碳与羰基
碳(即苷元α-碳)均向高场方向位移, β-C向低场方向位移。
※ 电压:30-50V/cm
※ 时间: 30-120min ※ 显色剂:p-甲氧基苯胺-硫酸。 ※ 注意:必须使用冷却系统,将温度维持在
0℃,以免烧坏支持体。 ※ 本法常用 2.超离心法 ※ 原理:由于微粒在离心力场中移动的速度 与微粒的密度、大小与形状有关,故将多糖
38
溶液进行密度梯度超离心时,如果是组成均一 的多糖,则应呈现单峰。 ※ 具体做法:
2、多糖纯品实质上是一定分子量范围的均 一组分。
3.多糖纯度常用的测定方法
36
(一)纯度测定方法 1.高压电泳法 ※ 原理:由于中性多糖导电性差、分子量大 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慢,常将其制成硼酸络合 物进行高压电泳。 ※ 电泳支持体:玻璃纤维丝、纯丝绸布等。 ※ 缓冲液:pH=9-12的硼砂溶液。
37
β-D-甘露吡喃甲苷 13C1=104.5ppm
27
② 如果苷元为链状结构,则糖端基碳的苷化 位移值随着苷元为伯、仲、叔基而递减。
例如: 与糖的甲苷化学位移比较,苷元 分别为伯、仲、叔基时,糖端基碳的苷化 位移值的变化情况如下,
28
O O CH2 CH3

核磁共振与化学位移

核磁共振与化学位移
1.电负性--去屏蔽效应
与质子相连元素的电负性 越强,吸电子作用越强,价 电子偏离质子,屏蔽作用减 弱,信号峰在低场出现。
-CH3 , =1.6~2.0,高场;
-CH2I, =3.0 ~ 3.5,
-O-H,
-C-H,


低场
高场
13:53:50
电负性对化学位移的影响
3.5
3.0
O CH3 N CH3
O CH3 N CH3
C C CH3 O C CH3
CH3
H=3.2~4.0ppm H=2.2~3.2ppm H=1.8ppm H=2.1ppm H=2~3ppm
13:53:50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位移 ②烯烃
端烯质子:H=4.8~5.0ppm 内烯质子:H=5.1~5.7ppm 与烯基,芳基共轭:H=4~7ppm
③芳香烃
芳烃质子:H=6.5~8.0ppm 供电子基团取代-OR,-NR2 时:H=6.5~7.0ppm 吸电子基团取代-COCH3,-CN,-NO2 时:H=7.2~8.0ppm
13:53:50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位移
-COOH:H=10~13ppm
-OH: (醇)H=1.0~0ppm (酚)H=4~12ppm
13:53:50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4
苯环上的6个电子产生较 强的诱导磁场,质子位于其磁 力线上,与外磁场方向一致, 去屏蔽。
13:53:50
2.氢键效应
形成氢键后1H核屏蔽作用减少,氢键属于去屏蔽效应。
H
H3CH2C O H O CH2CH3 5.72ppm CCl4 3.7ppm
OH OH
H OO
~0.9 H3C C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化学位移 δ(ppm)

13C核磁共振波谱及谱图解析示例

13C核磁共振波谱及谱图解析示例
3 2011-12-5
溶剂的化学位移
• CDCl3: 77.0 (t);
• CD3COCD3: 30.0(7)、206.8(s);
• CD3OD: 49.3(7);
• C6D6:
128.7(t);
• CD3SOCD3: 39.7(7);
4 2011-12-5
化学位移规律:烷烃
碳数n >4 端甲基 δC=13-14
δC>δCH> δCH2 >δCH3
邻碳上取代基增多δC 越大
取代烷烃: H 3C C H2 C H2 13.9 22.8 34.7
C H2 C H3
5 2011-12-5
化学位移规律:烯烃
δC=100-150(成对出现)
CC
端碳δ=CH2 ≈ 110;邻碳上取代基增多δC越大:
2 5 .4
CH 3
CH 3
H 3C 3 0 .4
2 9 .9 H 3C
C
CH 2
CH
5 2 .2
3
CH 3 5 3 . 5
C
CH 2
C
CH 2
1 4 3 .7 1 1 4 .4
2 4 .7 CH 3
CH CH 3
CH 3
H2C
C H
O
CH3
84.2 153.2
H2C
C H
O
CH3
6 2011-12-5
化学位移规律:炔烃
2013113核磁共振波谱核磁共振波谱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分析法分析法一generalization二化学位移chemicalshift三偶合与弛豫couplingandrelaxation四13cnmrspectrograph概述13cnmr谱图第五节第五节第五节核磁共振谱简介核磁共振谱简介131313ccc核磁共振谱简介nuclear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ppt课件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ppt课件

exp
E exp kT
h
kT

磁场强度2.3488 T;25C;1H的共振频率与分配比:
共振频率

2
B0

2.68108 2.3488 100.00MHz
2 3.24
Ni Nj

e
xp
6.626 1034 1.38066
相互作用, 产生进动(拉莫进动)进动频率 0; 角速度0;
0 = 2 0 = H0 磁旋比; H0外磁场强度;
两种进动取向不同的氢核之间的能级差: E= H0 (磁矩)
09:33:13
6
三、核磁共振条件
condition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标样浓度(四甲基硅烷 TMS) : 1%; 溶剂:1H谱 四氯化碳,二硫化碳; 氘代溶剂:氯仿,丙酮、苯、二甲基亚砜的氘代物;
09:33:13
15
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
不是通过扫场或扫频产生共 振;
恒定磁场,施加全频脉冲, 产生共振,采集产生的感应电 流信号,经过傅立叶变换获得 一般核磁共振谱图。 (类似于一台多道仪)
共振条件: 0 = H0 / (2 ) (1)对于同一种核 ,磁旋比 为定值, H0变,射频频率变。 (2)不同原子核,磁旋比 不同,产生共振的条件不同,需要的磁场强度H0和 射频频率不同。
(3) 固定H0 ,改变(扫频) ,不同原子核在不同频率处发生共振(图)。 也可固定 ,改变H0 (扫场)。扫场方式应用较多。
condition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四、核磁共振波谱仪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meter

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学

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学
第四章 消化系统MRI诊断
第一节 概 述 三 正常腹部MRI表现 1 肝实质:T1WI均匀等信号,略高于脾脏; T2WI均匀低信号,明显低于脾脏 2 肝内血管:条状或点状无信号,分布均匀,走行 规则 3 胆管:不显示 4 胆囊:T2WI呈均匀高信号;T1WI信号强度与内 部成分有关,可为低.等.高信号 5 胰腺: T1WI均匀中等信号,与肝脏相近 T2WI均匀低信号,等于或略高于肝脏
线圈选择:脊椎表面线圈;阵列线 圈可全脊椎成像
扫描层面:矢状. 横扫. 冠状
扫描参数:层厚/层距=5-8mm T1WI/ T2WI
增强扫描:
第二节 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
第二节 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
第二节 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
第二节 脊柱脊髓正常MR表现
脊椎序列 生理曲度 椎体信号 T1WI 等信号 T2WI 低信号
反转恢复序列 Inversion Recovery Sequence, IR
5
第一章 总 论
磁共振成像参数
TR值—重复时间 Repetition Time, TR
TE值—回波时间 Echo Time, TE
1
2
3
第一章 总 论
磁共振成像参数 T1值:纵向弛豫时间 T1WI: 重点显示组织T1值
长TR(TR>2000ms)
长TE(TE>90ms )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章 总 论
第四节 组织信号特点 T1WI T2WI 水 低信号 高信号 脂肪 高信号 高信号 软组织(脑肌肉) 等信号 等偏低 骨皮质 低信号 低信号 骨松质 等偏高 等偏低 流动血液 SE 低(无) 低(无) GRE(MRA)高 高 新鲜出血 等或低 高 陈旧出血 高 高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课件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课件

化学分析
核磁共振波谱法在化学领域中用于分 析物质的化学结构和组成,通过测量 原子核的共振频率来推断分子结构。
核磁共振的重要性
01
02
03
科学研究
核磁共振为科学研究提供 了强有力的工具,帮助科 学家深入了解物质的微观 结构和动态行为。
医学诊断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 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能 够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冲宽度等参数。
启动核磁共振谱仪,进 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 理、解析和可视化。
数据解析与处理
01
02
03
04
傅里叶变换
将时间域信号转换为频率域信 号,便于分析不同化学环境的
核自旋。
参数标定
根据已知化合物或标准样品, 标定实验参数,提高分析准确
性。
信号解析
通过化学位移、耦合常数等信 息,解析出分子结构信息。
工业应用
在工业领域,核磁共振技 术可用于产品质量控制、 生产过程监控以及新材料 的研发等。
02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原子核的磁性
原子核具有磁性
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具有自旋,从 而产生磁矩。不同原子核的磁矩大小 和方向不同,这决定了它们在磁场中 的行为。
磁矩的表示
磁矩的大小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 数相关,通常用希腊字母μ表示。不同 原子核的μ值不同,决定了它们在磁场 中的共振频率。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 核磁共振的实验技术 • 核磁共振的应用实例 • 核磁共振的未来发展
01 引言
核磁共振的发现
核磁共振的发现
1946年,美国科学家F.Bloch和E.M.Purcell因各自独立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 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发现为后来的核磁共振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核磁共振波谱法课后学习材料

核磁共振波谱法课后学习材料

核磁共振波谱法讲授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基本原理第三节.化学位移第四节.自旋偶合和自旋系统第五节.核磁共振仪和实验方法第六节.氢谱的解析方法第七节.碳谱简介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基本原理填空题1.原子核是否有自旋现象是由其自旋量子数Ⅰ决定的,Ⅰ为的核才有自旋,为磁场性核。

2.进行核磁共振实验时,样品要置于磁场中,是因为。

3.对质子(=2.675×108 T-1·s-1)来说,仪器的磁场强度如为1.4092T,则激发用的射频频率为。

选择题1.下列原子核没有自旋角动量的是哪一种?A.14N B.28Si C.31P D.33S E.1H2.下述核中自旋量子数I=1/2的核是A.16OB.19FC.2HD.14NE.12C3.1H核在外磁场中自旋取向数为A.0B.1C.2D.3E.44.若外加磁场的磁场强度H逐渐增大时,则使质子从低能级E跃迁至高能级E所需的能量:A.不发生变化B.逐渐变小C.逐渐变大D.不变或逐渐变小E.不变或逐渐变大简答题1.试述产生核磁共振的条件是什么?2.一个自旋量子数为1/2的核在磁场中有多少种能态?各种能态的磁量子数取值为多少?3.哪些类型的核具有核磁共振现象?目前的商品核磁共振仪主要测定是哪些类型核的核磁共振?4.为什么强射频波照射样品会使NMR信号消失?而UV与IR吸收光谱法则不消失。

计算题1.试计算在1.9406T的磁场中,1H、13C的共振频率。

2.试计算在25o C时,处在2.4T磁场中13C高能态核与低能态核数目的比例。

第三节.化学位移填空题1.有A,B,C三种质子,它们的共振磁场大小顺序为B A>B B>B C,则其化学位移δ的大小顺序为。

2.有A,B,C三种质子,它们的屏蔽常数大小顺序为σA>σB>σC,试推测其共振磁场B的大小顺序为。

3.在化合物CH3X中,随着卤原子X的电负性增加,质子共振信号将向磁场强度方向位移。

选择题1.不影响化学位移值的因素是:A.核磁共振仪的磁场强度B.核外电子云密度C.磁的各向异性效应D.所采用的内标试剂E.使用的溶剂2.在下列化合物中,质子化学位移(ppm)最大者为:A.CH3BrB.CH4C.CH3OHD.CH3IE.CH3F3.CH3X中随X电负性增大,H核信号:A.向高场位移,共振频率增加B.向高场位移,共振频率降低C.向低场位移,共振频率增加D.向低场位移,共振频率降低E.变化无规律4.在磁场中质子周围电子云起屏蔽作用,以下几种说法正确的是:A.质子周围电子云密度越大,则屏蔽作用越小B.屏蔽作用与质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无关C.屏蔽越小,共振磁场越高D.屏蔽越大,共振频率越高E.屏蔽越大,化学位移δ越小5.抗磁屏蔽效应和顺磁屏蔽效应对化学位移有重要贡献,结果是:A.抗磁屏蔽使质子去屏蔽,顺磁屏蔽使质子屏蔽B.抗磁屏蔽使质子的共振信号向低场位移,顺磁屏蔽使质子的共振信号向高场位移C.抗磁屏蔽使质子的δ值增大,顺磁屏蔽使质子的δ值减小D.抗磁屏蔽使质子的δ值减小,即产生高场位移;顺磁屏蔽使质子的δ值增大,即产生低场位移E.抗磁屏蔽和顺磁场屏蔽均使质子去屏蔽6.乙烯质子的化学位移值(δ)比乙炔质子的化学位移值大还是小?其原因是什么?A.大,因为磁的各向异性效应,使乙烯质子处在屏蔽区,乙炔质子处在去屏蔽区;B.大,因为磁的各向异性效应,使乙烯质子处在去屏蔽区,乙炔质子处在屏蔽区;C.小,因为磁的各向异性效应,使乙烯质子处在去屏蔽区,乙炔质子处在屏蔽区;D.小,因为磁的各向异性效应,使乙烯质子处在屏蔽区,乙炔质子处在去屏蔽区。

磁共振成像(MRI)诊断

磁共振成像(MRI)诊断
(3)炎症:各种细菌、病毒、霉菌性脑炎、脑膜炎与 肉芽肿在MRI上可显示,加强后对定性更有价值;对 脑囊虫、脑包虫可定性诊断,并可分期分型。
第一节 MRI的适应征
中枢神经系统
(4)脑退行性病变:可清楚显示皮质性、髓 质性、弥漫性脑萎缩、原发性小脑萎缩;协助 诊断Wilson病、CO中毒、甲旁减等疾病。
TE:称回波时间,即射频脉冲发射后到采 集回波信号之间的时间。

第四节 射频脉冲序列和伪影
一、射频脉冲序列 射频脉冲即一个短的无线电波或射频能量,
其作用就是如何有效获得MRI信号。序列 指检查中使用的脉冲程序。常用的射频脉 冲序列有: 1、自旋回波(SE)序列 2、反转回复(IR)序列 3、部分饱和(PS)序列
第四节 射频脉冲序列和伪影
4、快速成像序列 :
(1)梯度回波(GRE)序列 (2)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 (3)平面回波成像(EPI)序列
5、脂肪抑制序列:包括STIR、Chemsat等。 6、液体衰减反转回复(FLAIR)序列。
第四节 射频脉冲序列和伪影
MRI成像中的伪影 MRI成像中的假影像称伪影(artifact)常
第五节 特殊成像
脑功能性MRI检查(f MRI)
fMRI主要有造影法、血氧水平依赖对比 法(BOLD)。虽然仍在研究阶段,但已 用于临床的如脑部手术前计划的制定,了 解卒中偏瘫病人脑的恢复能力的评估及精 神疾病神经活动的研究等。
第六节 磁共振对比剂
MRI影像具有良好的组织对比,但正常与 异常组织的弛豫时间有较大的重叠,为提 高MRI影像对比度,一方面选择适当的脉 冲序列和成像参数,另一方面则致力于人 为地改变组织的MRI特征性参数,即缩短 T1和T2弛豫时间,使用对比剂的意义乃在 于此。

核磁共振谱图的表示方法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

核磁共振谱图的表示方法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

一、外光谱图的表示方法
红外光谱图用波长(或波数)为横坐标,以表示吸收带 的位置,用透射百分率(T%)为纵坐标表示吸收强度。
二、红外光谱的产生原理
红外光谱是由于分子的振动能级的跃迁而产生的,当 物质吸收一定波长的红外光的能量时,就发生振动能 级的跃迁。研究在不同频率照射下样品吸收的情况就 得到红外光谱图。
三、紫外光谱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关系
一般紫外光谱是指200~400nm的近紫外区,只有π—π* 及π π *跃迁才有实际意义,即紫外光谱适用于分子中具 有不饱和结构,特别是共轭结构的化合物。 1.孤立重键的 跃迁发生在远紫外区 2.形成共轭结构或共轭链增长时,吸收向长波方向移 动——即红移 。 例如:
K m1 m2
双原子分子伸缩振动示意图 一个化学键的振动频率与化学键的强度(力常数K)及 振动原子的质量(m1和m2)有关,它们的关系式为: m1m2 1 κ μ = 折合质量 υ = m + m 2π 1 2 μ
吸收频率也可用波数(σ)表示,波数为波长的倒数, 即σ= 1/λ=υ.C 则
1
σ = 2 c π
有机物
醇,醚 162nm)丙酮( 188nm 乙烯( ) 丁二烯(217nm) 苯(255nm) (275nm ) 丙酮 (295nm) 乙醛(292nm)
n
可以看出,电子跃迁前后两个能级的能 量差值ΔE越大,跃迁所需要的能量也越 大,吸收光波的波长就越短。
二、朗勃特—比尔定律和紫外光谱图
1.Lambert-Beer定律 当我们把一束单色光(I.0)照射溶液时,一部分光(I) 通过溶液,而另一部分光被溶液吸收了。这种吸收是与 溶液中物质的浓度和液层的厚度成正比,这就是朗勃 特—比尔定律。用数学式表式为: I A=EcL= log Io I A= log Io :吸光度(吸收度); c:溶液的摩尔浓度(mol/L) L:液层的厚度; E:吸收系数(消光系数)

第五节 核磁共振范文

第五节  核磁共振范文

第五节 核磁共振在强磁场中,原子核发生能级分裂,当吸收外来电磁辐射时,将产生核能级的跃迁。

核磁共振(NMR )是研究原子核对射频辐射(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的吸收,产生所谓NMR 现象。

与紫外-可见和红外光谱法类似,NMR 也属于吸收光谱,只是研究的对象是牌强磁场中的原子核对射频辐射的吸收。

它是对各种有机和无机物的组成、结构进行定性分析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有时也可进行定量分析。

3.5.1 NMR 简介一、NMR 基本原理原子核都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具有一定的质量(A ),带有一定的正电荷(也就是质子数,原子序数,Z )。

原子核除了有质量和正电荷之外,还自身进行旋转,所以具有一定的自旋角动量。

自旋量子数I 不为零的原子核原则上都可以成为核磁共振法的研究对象。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磁性核在外加磁场(B0)中的自旋取向不是任意的,而是量子化的。

共有(2I+1)种取向。

各自旋状态之间可以进行跃迁,由量子力学的选律可知,只有磁量子数相差1的跃迁才是合法跃迁。

当电磁波的能量(h ν)等于样品分子某种能级差ΔE 时,分子可以吸收能量,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同样,高能态的粒子可以通过自发辐射放出能量,回到低能态。

不同的核辐射能存在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粒子,能绕着自身轴作自旋运动,形成一定的自旋角动量P 。

每个原子核的自旋量子数为I ,当 I ≠0时,由于自旋而使核具有磁矩μ,因此16O 、12C 等I =0的原子核不能用于NMR 技术中。

原子核的磁矩取决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P ,它们的关系为:p γμ= (11-9)式中γ为磁旋比,是核的特征常数,核磁矩μ是以核磁子β为单位,β为一常数,为5.05×11-27J /T 。

在一般的情况下,原子核的磁矩可以任意取向,而在一个外加均匀磁场H 0中,I ≠0的核除自旋外还将沿磁场方向采取一定的量子化取向,并按不同的方向取向,产生能级的分裂。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标准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标准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第一节磁共振检查的准备【检查前准备】1、认真核对磁共振成像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

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确认。

2、确认患者没有禁忌症,并嘱患者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3、进入检查室之前,应除去患者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4、告知患者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平静呼吸,不得随意运动,若有不便可通过话筒与工作人员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患者,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

一旦发生幽闭恐惧症应立即停止检查,让患者脱离磁共振检查室。

6、急症、危重症患者,必须做磁共振检查时,应有临床医师陪同。

【器械准备】1、磁共振机,根据检查部位的需要选用相应的专用线圈或特殊的线圈。

2、磁共振对比剂,在必要时使用。

【禁忌症】各部位检查禁忌症基本相同,因此禁忌症不在个别部位的扫描规中叙述。

1、装有心电起搏器者。

2、使用带金属的各种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3、术后体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的临近体有不能去除的金属植入物。

4、早期妊娠(3个月)应避免磁共振扫描。

第二节颅脑磁共振检查一、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症】1、颅脑外伤(尤其适用CT检查阴性者)。

2、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

3、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4、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5、颅感染。

6、脑白质病。

7、颅骨的骨源性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

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1)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

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围。

第五节 核磁弛豫

第五节 核磁弛豫

第五节核磁弛豫在这一节中让我们来看看90脉冲关闭后人体组织中的质子的核磁状态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90脉冲关闭后,组织的宏观磁化矢量逐渐又回到平衡状态,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核磁弛豫。

核磁弛豫又可分解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1)横向磁化矢量逐渐减小直至消失,称为横向弛豫;(2)纵向磁化矢量逐渐恢复直至最大值(平衡状态),称为纵向弛豫。

一、自由感应衰减和横向弛豫90脉冲关闭后,横向磁化矢量将逐渐减小,最后将衰减到零。

前面第四节我们已经讲到,90脉冲产生宏观磁化矢量的原因是使质子小磁场的横向磁化分矢量聚相位。

90脉冲关闭后,宏观横向磁化矢量衰减的原因与之相反,即处于同相位的质子发生了相位的离散(失相位),其横向磁化分矢量逐渐相互抵消,因此宏观横向磁化矢量衰减直至到零(图8)。

致使质子失相位的原因有两个:(1)质子周围磁环境随机波动。

每个质子都暴露在周围无数个其他原子核和电子的磁环境中,而周围这些带电粒子一直处于热运动状态,这样质子感受到的磁场就会有轻微波动,且这种波动是随机的,由于质子周围磁环境的这种随机的轻微波动,各个质子所感受到的磁场就会有差别,也就造成了质子之间的进动频率出现差别,其结果引起质子逐渐的失相位,宏观横向磁化矢量逐渐衰减;(2)主磁场的不均匀。

尽管我们追求主磁场的绝对均匀,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主磁场总是一定程度的不均匀,这种不均匀性一般认为是较为恒定的,也就是说某处一直轻微偏高,而另一处则一直轻微偏低,主磁场的这种不均匀同样会造成质子失相位,引起宏观磁化矢量的衰减。

a b c图8 横向弛豫示意图图a示90脉冲使质子聚相位,产生宏观横向磁化矢量(水平空箭);图b图c示90脉冲关闭后,质子逐渐失相位,宏观横向磁化矢量逐渐衰减(水平空箭)由于受上述两个方面磁场不均匀的影响,实际上90脉冲关闭后,宏观横向磁化矢量将呈指数式衰减,我们把宏观横向磁化矢量的这种衰减称为自由感应衰减(free induction decay,FID),也称T2*弛豫(图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 核磁共振在强磁场中,原子核发生能级分裂,当吸收外来电磁辐射时,将产生核能级的跃迁。

核磁共振(NMR )是研究原子核对射频辐射(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的吸收,产生所谓NMR 现象。

与紫外-可见和红外光谱法类似,NMR 也属于吸收光谱,只是研究的对象是牌强磁场中的原子核对射频辐射的吸收。

它是对各种有机和无机物的组成、结构进行定性分析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有时也可进行定量分析。

3.5.1 NMR 简介一、NMR 基本原理原子核都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具有一定的质量(A ),带有一定的正电荷(也就是质子数,原子序数,Z )。

原子核除了有质量和正电荷之外,还自身进行旋转,所以具有一定的自旋角动量。

自旋量子数I 不为零的原子核原则上都可以成为核磁共振法的研究对象。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磁性核在外加磁场(B0)中的自旋取向不是任意的,而是量子化的。

共有(2I+1)种取向。

各自旋状态之间可以进行跃迁,由量子力学的选律可知,只有磁量子数相差1的跃迁才是合法跃迁。

当电磁波的能量(h ν)等于样品分子某种能级差ΔE 时,分子可以吸收能量,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同样,高能态的粒子可以通过自发辐射放出能量,回到低能态。

不同的核辐射能存在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粒子,能绕着自身轴作自旋运动,形成一定的自旋角动量P 。

每个原子核的自旋量子数为I ,当 I ≠0时,由于自旋而使核具有磁矩μ,因此16O 、12C 等I =0的原子核不能用于NMR 技术中。

原子核的磁矩取决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P ,它们的关系为:p γμ= (11-9)式中γ为磁旋比,是核的特征常数,核磁矩μ是以核磁子β为单位,β为一常数,为5.05×11-27J /T 。

在一般的情况下,原子核的磁矩可以任意取向,而在一个外加均匀磁场H 0中,I ≠0的核除自旋外还将沿磁场方向采取一定的量子化取向,并按不同的方向取向,产生能级的分裂。

由量子力学原理可知,磁性原子核磁矩的可能取向数是由磁量子数m 决定的,其值可为I ,I -1,I -2,…,-I +2,-I +1,-I ,即m 有(2I +1)个数值。

也就是磁矩在外磁场作用下可以有2I +1个取向,将能量分为2I +1个能层。

图11-19给出了I =3/2时的能级分裂示意图。

图11-19 I =3/2时的能级分裂示意图每一层与零磁场的能层之间的能量差为:02H h m E πγ-=(11-10) 原子核不同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为:02H h m E πγ∆-=∆ (11-11) 由量子力学的选律可知,只有Δm =±1的跃迁才是可能的,所以相邻能级之间发生跃迁所对应的能量差为:02H h E πγ=∆ (11-12) 当用具有一特定频率ν并且方向垂直于静磁场的交变电磁场H 1作用于样品,并满足02H h E h πγν=∆=时,原子核将从外界的交变磁场中吸收能量,使之在相邻的能层之间进行跃迁,也就是产生了磁核共振吸收。

在外磁场中由于原子核的取向,处于低能态的核占优势,在室温时,热能比核磁能级差高几个数量级,会抵消外磁场效应,使测得的核磁共振信号是相当弱的。

当核吸收电磁波跃迁到高能态后,如果不能回复到低能态,这样处于低能态的核逐渐减少,吸收信号逐渐衰减,直到最后核磁共振不能再进行,这种情况称为饱和。

因此欲使核磁共振继续进行下去,必须使处于高能态的核回复到低能态,这一过程可以通过自发辐射实现。

自发辐射的几率和两个能级能量之差成正比。

对于一般的吸收光谱,自发辐射已相当有效,但在核磁共振波谱中,通过自发辐射途径使高能态的核回复到低能态的几率很低,只有通过一定辐射的途径使高能态的核回复到低能态,这一过程称为弛豫。

激发和弛豫是两个过程,有一定的联系,但弛豫不是激发的逆过程。

弛豫过程的能量交换不是通过粒子之间的相互碰撞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在电磁场中发生共振完成能量的交换,目前观察到的有自旋-晶格弛豫(纵向弛豫)和自旋-自旋弛豫(横向弛豫)两种类型。

上述两种弛豫过程的时间不同,而弛豫速率会影响谱线的宽度。

当样品是固体或粘稠液体时,测得的谱线加宽,这对于提高核磁共振谱的分辨率是不利的,所以在一般核磁共振中,需采用液体样品,但在高聚物研究中,也可直接观察宽谱线的核磁共振来研究高分子的形态和分子运动。

增加固体核磁共振的内容11.5.3 核磁共振谱在核磁共振技术中常用的原子核为1H 和13C ,它们的自旋量子数都是1/2,但在高聚物的研究中有其各自的特点。

一.1H 核磁共振谱1H核磁共振(1H -NMR )也称为质子核磁共振,是研究化合物中1H 原子核(也即质子)的核磁共振。

可提供化合物分子中氢原子所处的不同的化学环境和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的信息,依据这些信息可确定分子的组成、连接方式及其空间结构等。

1.化学位移和屏蔽作用按照核磁共振产生的条件,由于1H 的磁旋比是一定的,所以当外加磁场一定时,所有的质子的共振频率应该是一样的,但由于原子核周围存在电子云,在不同的化学环境中,核周围电子云密度是不同的,因此其共振频率实际上是有差异的。

也就是说同一分子中相同原子如果其化学结合状态不同,则共振频率就不一样,常称它们为不等同的原子。

当原子核处于外磁场中时,核外电子运动要产生感应磁场,类似于形成一个磁屏蔽(图11-22),使外磁场对原子核的作用减弱了,即实际作用于原子核上的磁场为H 0(1-σ),σ称为屏蔽常数,它反映了核所处的化学环境。

在外磁场H 0的作用下核的实际共振频率为:)1(20σπγν-=H (11-13)图11-22 电子对质子的屏蔽作用结果使原子核的能层间差值减少,共振吸收发生在较低的频率,在谱图上表现为谱峰的位置移动,这称为化学位移。

化学位移是由于电子和外磁场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因此与外磁场的大小有关,磁场的强度越大,化学位移也就分开得越大,仪器的灵敏度也越高。

核磁共振研究已积累了一系列基团的化学位移数据(表11-8),可利用这些数据鉴定化合物中有几种含氢原子的基团,正如利用红光谱中的特征频率鉴定分子中各种基团一样。

2.耦合常数在高分辨率仪器上可观察到更精细的结构,如图11-23(b )所示,谱峰发生分裂,这种现象称为自旋-自旋分裂。

分子内部相邻碳原子上氢核自旋也会相互干扰,通过成键电子之间的传递,形成相邻质子之间的自旋-自旋耦合,而导致自旋-自旋分裂。

分裂峰之间的距离称为耦合常数,一般用J 表示,单位为Hz 。

在1H -NMR 谱中,一般为1~20Hz 。

J 是核之间耦合强弱的标志,它说明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能量,因此是化合物结构的属性,与外磁场强度的大小无关。

表11-8 一些基团的核磁共振化学位移数据化合物中含氢原子的基团 τ值 化合物中含氢原子的基团 τ值3.谱图的表示由于屏蔽效应而引起质子共振频率的变化量是极小的,通常难以分辨,因此采用相对变化量来表示化学位移的大小,通常可选用的参比标准有水、氯仿、苯、环己烷和四甲基硅烷等。

当选用四甲基硅烷(TMS )为标准物时,把TMS 峰在横坐标的位置定为横坐标的原点,如图11-23所示,其它各种吸收峰的化学位移可用化学位移参数δ值表示,δ可定义为:振荡器共振频率-参比峰测试峰ννδ= δ是一个比值,用PPm 表示,这一数值与外加磁场频率无关,在各种仪器上测定的数值是一样的。

有时也用τ来作为化学位移的参数,以四甲基硅烷作内标时,其τ值定为10,则未知样品的τ=10-δ。

当用核磁共振分析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时,化学位移和耦合常数是两个重要的信息。

在NMR 谱图上(图11-23),横坐标表示的是化学位移或耦合常数,而纵坐标表示的是吸收峰的强度,从而得到的信息有:化学位移,确定氢原子所处的化学环境,即属于何种基团;耦合常数,推断相邻氢原子的关系与结构;吸收峰的面积,确定分子中各类氢原子的数量比。

二.13C -NMR 谱13C -NMR用于研究化合物中13C 核的核磁共振状况,它对于化合物(特别是高分子)中碳的骨架结构的分析测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1H -NMR 相比,13C -NMR 的灵敏度较低;其化学位移范围约为300ppm ,比1H -NMR 大20倍,因此分辨率较高,由高场到低场各基团化学位移的顺序为饱和烃、含杂原子饱和烃、双键不饱和烃、芳香烃、羧酸和酮,与氢谱的顺序大致相同;用13C -NMR 可直接测定分子骨架,并可获得C =O ,C ≡N 和季碳原子等在1H 谱中测不到的信息(图11-24);在13C -NMR 中,直接与碳原子相邻的氢和相邻碳上的氢都能与13C 核发生自旋耦合,而且耦合常数相当大,这样使碳氢结构的谱图较复杂,难于解析,需采取去耦技术,常用的有宽带去耦、偏共振去耦和选择性去耦等。

a:1H -NMR谱图b:13C-NMR谱图图11-24 双酚A型聚碳酸酯的核磁共振谱图增加硅谱的内容核磁共振是研究物质的结构的强有力的工具,也是微孔和介孔材料分析鉴定的最有效的方法,其对物质的化学组成分析具有半定量之功能,尤其是近年来,随实验技术的不断改进,如交叉极化(cross polarization)、魔角旋转(magic angle spinning)、旋转边带全抑制(total sideband suppression)、偶极相移(dipolar diphasing)等技术的应用,效果更为显著,实现了定量功能。

磁共振技术对于物质结构的精细分析就是“磁共振技术从原子水平上获取了分子的结构信息”。

提高场强可以提高核磁共振的灵敏度,但场强的提高是有一定限制的,再者,高场强的谱仪比较昂贵。

所以,科学家想方设法来提高核磁共振的相对灵敏度,目前的主要方法有超低温探头、魔角旋转或采用微量样品管。

超低温探头的方法就是用低温的氦气来冷却探头和前放,使探头和前放处于5K超导,由于探头和前放处于超导状态,这时所得到的核磁共振信号不再带有温度噪声,从而相对地提高了核磁共振的灵敏度(约4倍)。

固体核磁共振固体核磁共振的测量不受样品状态的限制,灵敏度较高,常规测试简便、快速,可以获得沸石及分子筛的结构、化学组成、催化行为等多方面的信息。

固体核磁共振是XRD的一个重要补充,由于它适用于晶体也适于无定形结构的物质。

XRD提供关于长程的有序性和周期性信息,而NMR研究材料的短程(局部环境)结构。

固体核磁共振所测试的样品为固体,由于在固体中存在着各种各向异性的相互作用,因此固体核磁共振谱线往往很宽,但在技术上采取某些措施可使谱线变窄,从而达到提高分辨率的目的,固体高分辨率魔角旋转核磁共振(MAS NMR)是使样品在与外磁场方向成54º44’的轴上作快速旋转,当旋转速度满足一点条件时(3kHz左右),观察到的NMR谱线明显变窄,利用魔角旋转,再结合核磁共振中的其他技术,如交叉化和大功率质子去偶等,就可以消除自旋核之间的直接偶极相互作用,四极相互作用及化学位移各向异性的影响,从而大大提高固体核磁共振谱的分辨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