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两系杂交水稻发展的现状和建议
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不安全问题的解决途径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3, 39(9): 1569−1575/ 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本研究由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11GB2D200007),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2010AA101304), 农业部超级稻研究项目和湖南省超级稻研究项目资助。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陈立云, E-mail: chenliyun996@, Tel: 0731-********第一作者联系方式: E-mail: leidongyang1980@, Tel: 0731-********Received(收稿日期): 2013-01-05; Accepted(接受日期): 2013-04-22; Published online(网络出版日期): 2013-05-20. URL: /kcms/detail/11.1809.S.20130520.1157.001.htmlDOI: 10.3724/SP.J.1006.2013.01569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不安全问题的解决途径雷东阳 唐文帮 解志坚 刘 海 陈立云*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湖南长沙 410128摘 要: 制种安全问题已严重制约两系法杂交水稻健康持续发展。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偏高、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选择不当以及不育起点温度漂变是导致两系杂交稻制种不安全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表明, 选育不育起点温度低和耐受低温时间长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能降低制种风险; 根据历史气象资料和两系杂交稻制种“三个安全期”对气象条件的要求, 利用计算机技术, 研制了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气象决策支持系统, 解决了以往生产上盲目选择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的问题; 研创了株系育性鉴定方法和一季加再生冷水串灌繁种技术, 采用该方法生产原种能降低原种生产世代数, 防止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漂变。
我国水稻育种的现状与进展

近年来,水稻育种技术及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快
品质性状得以改善,2018年268个国审品种中,优质稻占比为50.0%,地方审定品种中优质稻占比为34.6%;在抗性方面,国审品种中抗稻瘟病品种的比例相对较高,有38个,占比为14.2%,另有抗白叶
年实现16t/hm2的第五期育种产量目标,为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实现我国粮食生产“十四连增”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撑。
文/周正平 占小登 沈希宏 曹立勇我国水稻育种的现状与进展
11
聚焦
Focus
优619等抗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的杂交粳稻新组合,并开始在生产中崭露头角。
尤其是天隆优619
的更新换代提供分子标记育种已同时利用花(败;中国水稻研究所联以最而稻米外观品所配定向的分子设计育(节选自《中国稻米》2019年5期《我国水稻育种发展现状、展望及对策》,有删改)。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摘要就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综合分析,讨论了提高杂种优势利用水平的策略,以期更好地促进中国杂交稻——杂交粳稻的发展。
关键词杂交水稻;杂种优势;杂交籼稻;杂交粳稻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粮食安全成为国家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也面临着在新世纪如何保证粮食安全的问题。
水稻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有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稻作面积和稻谷总产量分别占全世界的23%和37%。
我国常年水稻播种面积约占全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0%,其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1-3]。
近年来,我国水稻单产比粮食作物平均单产高约45%,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
杂交稻大面积的快速推广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国水稻的单产和总产[4-5]。
杂交水稻的成功是农业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否定了“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理论观点,大大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实践,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使水稻单产在矮秆良种的基础上提高20%左右,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很大贡献[6-7]。
1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与现状1.1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1926年美国琼斯(J·W·Jones)首次提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8]。
后来,印度、日本、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等的一些科学家开展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但未能应用于生产[9]。
1959年杨守仁也指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特别是籼粳杂交的杂种优势更加突出[10]。
1958年日本的胜尾清开创了水稻雄性不育研究,发现中国的红芒野生稻能导致滕坂5号产生雄性不育[11]。
1966年新城长友以印度春籼钦苏拉包罗Ⅱ为母本,与台中65杂交,育成BT型台中65不育系。
1968年首先实现粳稻的三系配套,随后,日本农业技术研究所以缅甸籼稻品种里德稻与滕坂5号杂交,育成具有里德细胞质的滕坂5号不育系[12-14]。
两系杂交水稻推广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两 系杂交水 稻 由于具 有优 质高产 的特性 ,近几 年
在全省各 地发展 较为迅 速 。身 为江苏丘 陵地 区杂交水
现 大发生 。
15 种 子 纯 度 问题 .
稻优势 区域的六 合区 , 随着水 稻优质产 业提 档升级 , 也 两系杂交 稻种植 面积也得 到 了扩 大 。到 2 1 为止 , 0 0年 两 系 杂交 水 稻 种 植 面积 已 占全 区杂 交 稻 种植 面积 的 8 %以上 。特别 是扬 两优 6号 、丰两 优香 l 、两优 0 号 6 2 、 两优 8 8等 强势两 系杂交 稻品种 的推广种 植 , 36盐 8 给农 民带来较 大 的经 济效益 。 但是 , 两系杂交 水稻 在推 广种植 过程 中也 出现发 芽率 不理想 、 抽穗不整 齐 、 易感 稻瘟病 和稻 曲病 等问题 ,给两 系杂交 水稻大 面积高产 种 植带来 了不利影 响 。因此 ,必 须采取 相应栽 培管理 措施 来规 避 , 运用 合理 的栽 培模 式进行规 范 , 能保证 才 两 系杂交水 稻的健康 发展 。 1 推广 种植 中存在 的问题
表现 十分 明显 , 虽然种 子纯度 都达到 国家标 准 , 田问 但
表现令人 担忧 。 2 应 对措施
21 科 学选种 , 决种子 问题 . 解 是从 正 规渠 道进 种 、 种 , 购 解决 种子 质 量 问题 。 二是 对于选 择好 的品种应及 时做好 抽检工 作 。最好 使
一
1 发 芽率 不理 想 , 响到催 芽效果 . 1 影 通 过几年 种植表 明 ,两 系杂交水 稻虽然 发芽率 能
浅谈水稻制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水稻制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根据调查发现,以杂交水稻为主导的传统农业,其技术要求高,劳动力投入大,经济收入高,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水稻的发展已陷入瓶颈,导致问题层出不穷。
基于此,本文以水稻制种为研究对象,对水稻制种的优势进行了介绍,然后对水稻制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基于问题,提出了几点措施,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水稻制种;存在的问题;对策引言水稻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支柱,对农业安全性和长期稳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杂交水稻是我国粮食增产的重要措施。
由于,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经济格局发生了变革,作为杂交水稻推广和应用的重要支柱,我国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正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所以,工作人员要客观分析水稻生产基地所遇到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对推动我国杂交水稻的生产和现代种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水稻制种的优势例如,永州市地处湖南省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每年的温度17.6~18.6℃,最寒冷的是一月份温度在5.9~7.4℃,七月是26.5~29.6℃,年平均降雨量1200~1900 mm,年日照时数1360~1740 h,无霜期286~311 d,一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湿度较高,有着天然种植水稻的条件。
由于山地、盆地交错分布,可以为杂交水稻生产提供了一种天然的屏障,这里土地肥沃,拥有270,000公顷的稻田,适合种植杂交水稻的面积达30,000hm2。
二、水稻制种存在的问题(一)基地农民制种积极性大幅下降、农民不愿制种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出现了巨大的转变,大量的年轻人开始向二三产业转移,导致水稻生产人员老龄化和基地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导致杂交水稻制种要求父本分开播种、育秧、插秧、收获,再加上喷施2~3次"九二○"、赶花粉等农活,劳动量大,尤其是7月底到8月初的炎热天气,他们不愿承担繁重的生产,也不愿从事生产。
2023年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行业发展报告

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行业发展报告目录绪论 (5)一、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发展状况及市场分析 (5)(一)、中国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市场行业驱动因素分析 (5)(二)、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结构分析 (6)(三)、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各因素(PEST)分析 (7)1.政策因素 (6)2.经济因素 (7)3.社会因素 (8)4.技术因素 (8)(四)、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9)(五)、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特征分析 (10)(六)、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相关政策体系不健全 (11)二、2023-2028年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企业市场突破具体策略 (12)(一)、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策略, 提高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产品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10)(二)、使用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市场渗透策略, 不断开发新客户 (11)(三)、实施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市场发展战略, 不断开拓各类市场创新源 (11)(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建立覆盖完善的服务体系 (11)(五)、实施线上线下融合, 深化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国内外市场拓展 (12)(六)、在市场开发中结合渗透和其他策略 (13)三、2023-2028年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企业市场突围战略分析 (14)(一)、在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树立“战略突破”理念 (14)(二)、确定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和品牌定位 (15)1.市场定位 (14)2.产品定位 (14)3.品牌定位 (16)(三)、创新寻求突破 (18)1.基于消费升级的科技创新模式 (17)2.创新推动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更高质量发展 (17)3.尝试业态创新和品牌创新 (18)4.自主创新+品牌 (19)(四)、制定宣传计划 (23)1.策略一: 学会做新闻、事件营销——低成本的传播工具 (20)2.策略二: 学会以优秀的品牌视觉设计突出品牌特色 (21)3、策略三: 学会使用网络营销 (21)四、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财务状况分析 (24)(一)、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近三年财务数据及指标分析 (25)(二)、现金流对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业的影响 (28)五、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业发展模式分析 (28)(一)、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地域有明显差异 (28)六、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竞争分析 (29)(一)、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国内外对比分析 (29)(二)、中国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品牌竞争格局分析 (31)1.中国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现有企业的竞争 (27)2.中国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上游议价能力分析 (27)3.中国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下游议价能力分析 (28)4.中国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新进入者威胁分析 (28)5.中国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替代品威胁分析 (28)七、2023-2028年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业竞争格局展望 (33)(一)、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业经济周期分析 (33)(二)、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业的增长与波动分析 (33)(三)、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业市场成熟度分析 (33)八、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多元化趋势 (34)(一)、宏观机制升级 (35)(二)、服务模式多元化 (35)(三)、新的价格战将不可避免 (36)(四)、社会化特征增强 (36)(五)、信息化实施力度加大 (36)(六)、生态化建设进一步开放 (37)1.内生发展闭环,对外输出价值 (32)2.开放平台,共建生态 (32)(七)、呈现集群化分布 (37)(八)、各信息化厂商推动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发展 (38)(九)、政府采购政策加码 (39)(十)、个性化定制受宠 (39)(十一)、品牌不断强化 (39)(十二)、互联网已经成为标配“风生水起“ (40)(十三)、一体式服务为发展趋势 (40)(十四)、政策手段的奖惩力度加大 (40)九、未来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企业发展的战略保障措施 (41)(一)、根据公司发展阶段及时调整组织结构 (41)(二)、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43)1.制定总体人才引进计划 (38)2.渠道人才引进 (38)3.内部员工竞聘 (39)(三)、加速信息化建设步伐 (44)十、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产业投资分析 (45)(一)、中国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技术投资趋势分析 (45)(二)、大项目招商时代已过,精准招商愈发时兴 (46)(三)、中国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投资风险 (46)(四)、中国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投资收益 (47)十一、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成功突围策略 (49)(一)、寻找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准差异化消费者兴趣诉求点 (49)(二)、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精准定位与无声消费教育 (49)(三)、从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硬文广告传播到深度合作 (49)(四)、公益营销竞争激烈 (50)(六)、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渠道以多种形式传播 (50)(七)、强调市场细分, 深耕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产业45绪论本文主要分析了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行业公司在未来五年(2023-2028)中的市场突破份额, 并提供了指导意见。
宁都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高低不平 , 灌溉水渠缺乏有效整治和维修, 路网不配套, 隔离区设置不合理等 ; 种子收获后的晾晒、 干设施 , 烘 加 工包装设备, 仓储设施均严重缺乏。
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明确提 出要构建 以产业 中,
为主导、 企业为主体、 基地为依托、 产学研相结合 、 育繁推
一
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 系, 要求力争到 22 , 00年 建
人队伍庞大、 良莠不齐, 为制种基地管理增加了难度。一 是无序竞争时有发生 。如争抢制 种基地 , 套购他人生产 的种子 , 甚至无证生产等。二是合 同约束力不强。经纪 人与制种户之间的合同过于简单 , 责权利不明确, 有的仅 凭 口头约定 , 一旦出现纠纷 , 容易 出现扯 皮, 至出现群 甚
部 , 东经 154 161 北 纬 2 。5 一 70 赣 地处 1。0 ~ 1。7, 60 2 。8,
15 组织优势 .
20 00年《 种子法》 实施后 , 打破 了县种
子公司独家制种的格局 , 为培育适应市场经济的制种新 队伍。宁都县通过引进大型种子公 司, 发展经济服务组 织, 培养经纪人等多种途径, 形成了适应不同制种规模 的 多种组织方式 , 主要有 “ 司 + 公 农户” 如 江西现代种业 ,
重大转折期。种子生产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是做大做强种 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种子产业必须优先发展的战略任 务, 是国家“ 十二五 ” 种业 发展规划亟待加 强的重点工 作。在近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于加快推进现 关
度、 湿度 、 风力等要求更 高, 一旦技术不到位或者遇到异 常气候条件对制种产量 、 质量造成极大影响。宁都县制 种 比种粮每公 顷收入增加 约 70 50元 , 除多投入的劳 扣
2024年两系杂交水稻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两系杂交水稻市场发展现状两系杂交水稻是指将两个不同的亲本(父本和母本)进行杂交,通过分别对亲本进行自交与亲本间杂交的选择育种方法,培育出具有高产、耐病、抗逆性强等优点的新品种水稻。
两系杂交水稻因其高产、优质、节能、环保的特点而备受市场关注。
本文将探讨2024年两系杂交水稻市场发展现状。
1. 市场需求与前景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农业可耕地的减少,传统水稻种植面临着诸多挑战。
两系杂交水稻作为一种高产优质的新型水稻品种,具有较高的市场需求潜力。
其高产的特点可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优质的口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节能环保的种植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因此,两系杂交水稻在未来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
2. 市场现状目前,两系杂交水稻市场已经逐渐形成,并且各个国家都在积极推进其种植。
以下是两系杂交水稻市场的一些主要现状:2.1 国内市场我国是两系杂交水稻的发源地,也是全球最大的两系杂交水稻种植国家。
中国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和培育两系杂交水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功培育出一批优质品种,如杂交水稻超级稻系列。
目前,中国的两系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已经趋于成熟,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在不断增加,市场需求较大。
2.2 国际市场除了中国之外,许多其他国家也在推进两系杂交水稻的种植。
例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亚洲国家,以及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都在逐渐采用两系杂交水稻种植技术。
这些国家由于人口众多,对粮食供应的需求较大,因此两系杂交水稻在这些国家的市场潜力巨大。
2.3 种植技术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两系杂交水稻的种植技术也在不断改善与创新。
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两系杂交水稻进行基因改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病性。
此外,种植者在育种过程中也采用了更加精细的筛选技术,以培育出具有更好特性的新品种。
种植技术的进步为两系杂交水稻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 面临的挑战虽然两系杂交水稻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3.1 种子供应大规模种植两系杂交水稻需要大量的种子供应。
湖北省两系杂交稻育种成果总结与发展思考

湖北省两系杂交稻育种成果总结与发展思考杨金松;张再君;邱东峰【摘要】Discovery of ″Hubei HPGMR″ in ri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uti1ization of heterosis. Hubei province is the birthp1ace of two-1ine hybrid rice with a 1ot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such as finding the ferti1ity conversion mechanism and breeding of a series of two-1ine hybrid rice varieties. The deve1opment of hybrid rice breeding in Hubei province was prospect-ed.%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的发现对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意义重大,湖北省为两系杂交稻的发源地,在研究上取得了很多成果,最早探明了育性转换机理,选育了一系列两系杂交稻,对这些成果进行了总结,对湖北省杂交稻育种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55)024【总页数】4页(P6353-6356)【关键词】两系杂交稻;杂种优势;成果;思考;湖北省【作者】杨金松;张再君;邱东峰【作者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武汉 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武汉 43006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武汉4300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2+1;S334两系杂交稻是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湖北省为两系杂交稻的发源地,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以来,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对这些成果及目前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可以启迪思维、总结经验,有利于湖北省两系杂交稻育种更好更快地发展。
2024年两系杂交水稻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两系杂交水稻市场分析现状概述两系杂交水稻是指利用两个亲本系列进行杂交的一种水稻种植方式。
根据其优点,两系杂交水稻在市场上逐渐受到重视和推广。
本文将对两系杂交水稻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供求状况、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方面。
供求状况两系杂交水稻市场的供求状况直接影响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
目前,两系杂交水稻的供给量相对较小,主要受制于种植技术限制和种子供应不稳定。
然而,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改进和种子供应链的完善,预计未来两系杂交水稻的供给量将逐渐增加。
与供给相比,两系杂交水稻市场的需求量持续增长。
由于两系杂交水稻具有高产、耐倒、抗病虫害等优点,越来越多的农户和农业企业选择种植两系杂交水稻。
此外,消费者对高品质、安全的农产品的需求也推动了两系杂交水稻市场的增长。
市场规模两系杂交水稻市场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两系杂交水稻在全国范围内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并且每年都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
预计未来几年,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市场推广力度的增大,两系杂交水稻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竞争格局目前两系杂交水稻市场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格局。
主要竞争者包括国内外种植户、农业企业和种子企业等。
这些竞争者通过技术研发、品种改良和市场营销等手段,争夺市场份额。
在竞争中,优质的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和可靠的供应链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此外,政府政策和市场环境也对两系杂交水稻市场的竞争格局产生一定影响。
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引导可以促进市场的发展,而市场环境则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发展趋势未来两系杂交水稻市场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1.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将提高两系杂交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
2.种子供应链的完善将解决供给不稳定的问题,确保市场供应充足。
3.农业企业和种子企业将加大投入,争夺市场份额,形成更加激烈的竞争格局。
4.政府将出台更多支持政策和措施,推动两系杂交水稻市场的健康发展。
浅谈两系杂交水稻育种

浅谈两系杂交水稻育种周小燕【摘要】主要回顾了发展两系杂交水稻的历史,研究进展及在选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其中包括温度对光温敏不育系的影响,不育起点温度"漂变"等.【期刊名称】《大麦与谷类科学》【年(卷),期】2009(000)003【总页数】3页(P16-18)【关键词】两系杂交水稻;光温敏不育系;温度效应;育性转换;不育起点温度"漂变"【作者】周小燕【作者单位】东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东台,224215【正文语种】中文水稻光温敏不育系是指水稻在长日高温条件下表现雄性不育;在短日低温(12.5h/d,均温23℃以下)条件下,恢复雄性可育的水稻。
而两系杂交稻就是用光温敏不育系与恢复系配制的杂交水稻。
1 两系杂交水稻的由来中国种稻,历史久远。
我国在水稻研究和应用方面一直处在世界前列。
60年代的矮秆育种,使我国水稻产量提高了30%, 70年代培育成功的三系杂交水稻又比矮秆水稻产量提高20%。
这是我国水稻科技革命的两次重大飞跃。
但80年代以来我国水稻的产量在6750kg/667m2左右徘徊,始终处于稳定格局。
在1973年湖北的石明松在发现光敏型核不育系农垦58S[1]和20世纪80年代邓华凤发现了温敏型核不育系安农S-1[2],我国在1981年就提出了水稻自然两用系的概念[3],由此开辟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
水稻育种科技工作者们经“七五”摸索,“八五”攻关,终于发明了新的提高水稻产量、质量的方法,这就是两系法杂交水稻。
两系杂交水稻为我国独创,是作物育种上的重大突破。
2 两系杂交水稻的优势与局限2.1 利用光温敏不育系发展杂交水稻有几大优越性[4]。
与“三系”法相比,两系杂交水稻有其独特优点,第一是免除了保持系,在夏季长日照下可用来与恢复系制种,在秋季或在海南春季可以繁殖自身,不再需要借助保持系来繁殖不育系。
两系法在种子生产程序上减少了一个环节,从而降低了种子生产成本。
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研究还是 生产应用都居 世界领先 水平 。
313 提 高 育种策 略和研 究技术 水平 在 杂交水 稻育种 方 .. 向上 , 持三 系 法 和两 系法 并重 , 取水 涨 船 高 、 中求 坚 采 远 近 、 中求远 的 育种 策略 来提 高杂 交水 稻产 优势 , 近 采取 亲 本 双优策 略来解 决米质 差和产 量优势 不 明显 等问题 。 研 在
与 利 用 的 研 究 。 绕 杂 种 优 势 利 用 研 究 开 展 优 质 高 产 抗 逆 围
1 我 国 杂 交 水 稻 发 展 现 状
纵 观 近 十 多 年来 世 界 水 稻 研 究 发 展 的 趋 势 ,培 育 超 高 产 水 稻 品 种 一 直 是 水 稻 研 究 的 重 点 、 点 和 难 点 。 国 的 热 我 水 稻 育 种 取 得 2 重 大 突 破 , 是 矮 秆 水 稻 培 育 成 功 , 水 次 一 把
生 物技术为 主要内容 的新技 术育种研 究 ,提高育种效率 或
导 入 外 源 基 因 , 良 亲 本 的 某 些 不 良性 状 。 合 运 用 形 态 改 综
破; 三是抗 性单 一 ; 四是杂 交早 稻 和杂 交粳 稻 育种 进展 缓
慢 , 是 两 系 杂 交 稻 育 种 还 有 难 点 问题 待 解 决 。 五
究 技 术 上 ,注 意 常 规 技 术 和 分 子 技 术 的 结 合 , 极 开 展 以 积
2 目前我 国杂交水稻 育种的 主要 问题
目前 , 国杂 交水 稻 育 种存 在 的 问题 , 我 主要 表 现在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1 是 米 质 较 差 ; 是 产 量 没 有 新 的整 体 突 3一 : 二
我国水稻杂交种生产体系特点

我国水稻杂交种生产体系特点、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杂交水稻是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这就是杂交水稻。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现象,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现代农业科学的主要成就之一。
1我国水稻杂交种生产体系特点杂交水稻是通过不同稻种相互杂交产生的,而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对配制杂交种子不利。
要进行两个不同稻种杂交,先要把一个品种的雄蕊进行人工去雄或杀死,然后将另一品种的雄蕊花粉授给去雄的品种,这样才不会出现去雄品种自花授粉的假杂交水稻。
可是,如果技术人员用人工方法在数以万计的水稻花朵上进行去雄授粉的话,工作量极大,实际并不可能解决生产的大量用种。
因此,研究培育出一种水稻做母本,这种母本有特殊的个性,它的雄蕊瘦小退化,花药干瘪畸形。
靠自己的花粉不能受精结籽。
为了不使母本断绝后代,要给它找两个对象,这两个对象的特点各不相同:第一个对象外表极像母本,但有健全的花粉和发达的柱头,用它的花粉授给母本后,生产出来的是女儿。
长得和母亲一模一样,也是雄蕊瘦小退化,花药干瘪畸形、没有生育能力的母本:另一个对象外表与母本截然不同,一般要比母本高大,也有健全的花粉和发达的柱头,用它的花粉授给母本后,生产出来的是儿子,长得比父、母亲都要健壮。
这就是技术人员需要的杂交水稻,一个母本和它的两个对象,人们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特点,分别起了三个名字:母本叫做不育系,两个对象,一个叫做保持系,另一个叫做恢复系,简称为“三系”。
有了“三系”配套,技术人员就知道在生产上是怎样配制杂交水稻的了:生产上要种一块繁殖田和一块制种田,繁殖田种植不育系和保持系,当它们都开花的时候,保持系花粉借助风力传送给不育系,不育系得到正常花粉结实,产生的后代仍然是不育系,达到繁殖不育系目的。
技术人员可以将繁殖来的不育系种子,保留一部分来年继续繁殖,另一部分则同恢复系制种,当制种田的不育系和恢复系都开花的时后,恢复系的花粉传送给不育系,不育系产生的后代,就是提供大田种植的杂交稻种。
超级杂交水稻发展历概况

超级杂交水稻发展历概况一、杂交水稻发展历程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袁隆平根据其研究结果在《科学通报》第四期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提出了“三系”配套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育种设想。
在袁隆平的带领下,通过社会主义大协作,1973年杂交水稻实现了“三系”配套,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配套。
1974年,培育出第一个杂交水稻组合,1975年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一个大面积商业化推广应用杂交水稻的国家。
基于杂交水稻“三系法”理论和野败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WA)的交流与利用,1972年颜龙安育成了珍汕97A,1980年谢华安育成了恢复系明恢63,并成功培育出强优势组合汕优63。
汕优63从1986年起连续15年成为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单年最大种植面积曾超过1亿亩(1亩≈666.7平方米,全书下同)。
随后,朱英国和周开达选育成了红莲型杂交稻和冈型、D型杂交水稻,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理论。
1976年我国开始大面积推广三系法杂交水稻,取得巨大的增产作用。
1976年全国种植杂交水稻208万亩,仅占当年水稻种植面积的0.4%,1977年上升到3100万亩,占当年水稻种植面积的5.8%,1983年突破1亿亩,占当年水稻种植面积的20.3%,1990年突破2亿亩,占当年水稻种植面积的49.8%,1991年以来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4亿亩左右,占水稻种植面积的60%以上。
随着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配套,杂交水稻单产也逐年提高。
1976年杂交水稻单产为280千克/亩,1977年达到358.9千克/亩,1983年突破400千克/亩,1988年达到440千克/亩,以后稳定在450千克/亩左右,比常规水稻增产75千克/亩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1976年至2020年,45年来我国累计推广杂交水稻面积达6.1亿公顷,增产粮食9.15亿吨,每年因种植杂交水稻而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8000万人口,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两系法杂交水稻

两系法杂交水稻中国种稻,历史最久远。
60年代的矮秆育种,使我国水稻产量提高了30%, 70年代培育成功的三系杂交水稻又比矮秆水稻产量提高20%。
这是我国水稻科技革命的两次重大飞跃。
但80年代以来我国水稻的产量就好象停止生长的竹笋,始终处于稳定格局,亩产在450公斤左右徘徊。
土地资源没有扩大,而我国的人口一天也没有停止增长,怎样才能保证我国60%以稻米为主食的人口有饭吃,90年代科学家终于发明了新的提高水稻产量、质量的方法,这就是两系法杂交水稻。
两系法杂交稻是利用光温敏不育系水稻为基本材料培育的。
光温敏不育系水稻非常神奇,他的生育能力是随着光和温度的变化而达到一系两用的目标。
具体地说:这种水稻在夏季,长日照、高温下,表现为雄性不育,这时所有正常品种都能和他生育,生产杂交种子,这个种子就是两系杂交水稻的种子。
这种光温敏不育系水稻在秋季、短日照、低温下又变成了正常的水稻,自己繁殖自己,也就是自己接种。
因为水稻是属于雌雄同花的自花授粉植物。
这种杂交水稻因为只有不育系(母本)、和恢复系(父本)、而不需要保持系(中间体),所以称两系法杂交水稻。
两系稻最大的优点,就是父本、母本之间是自由恋爱,直到相中自己最称心的那一位,而三系稻它必须经过(保持系)也就是媒人牵线,父母做主才能结合,而不管双方品种是否优良、是否般配,所以自由恋爱成婚的两系稻就比包办婚姻的三系稻的婚姻质量更好,品质更优,产量更高。
国家863计划已把它作为提高我国水稻产量、改良品质和增强抗病虫性的主要途径。
目前育种家培育出的27个产量高、品质优、抗病虫性强的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已在全国种植,累计推广面积6000万亩以上,产量比常规水稻提高20%以上,累计增产稻谷40多亿公斤。
到21世纪30年代,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要保证未来粮食供给平衡,唯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科学家们正在运用两系法培育超级杂交水稻,其单位面积产量将比现有杂交水稻提高20%以上。
21世纪的两系杂交水稻,将具有更丰富的营养,稻米中含有维生素、铁等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
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E两优1453的选育与应用

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E两优1453的选育与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种质资源的广泛挖掘和科研技术的不断进步,杂交稻育种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
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E两优1453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选育成果。
这个新组合具有许多优点,如抗病性强、生长势旺、产量高等特点,被认为是未来稻种育种的一个重要方向。
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关于籼稻新组合E两优1453的研究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这个新组合的选育过程、优点分析、应用前景展望等方面,为未来的研究和生产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新组合的潜力,为稻种育种工作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籼稻新组合E两优1453进行深入的选育与分析,探索其在产量、抗病性、适应性等方面的优势特点,并评估其在实际种植中的应用潜力。
通过对新组合的实验结果、产量表现等数据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为籼稻育种工作提供有益启示,推动我国籼稻育种技术水平的提升,进一步促进稻米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籼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而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选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对于提高稻米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针对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E两优1453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索出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推广应用前景的优质稻种。
这对于我国稻米生产的现代化和粮食安全的保障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推动我国稻米生产方式转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将对我国籼稻育种技术的提升和优质稻种的选育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提高我国稻米的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与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国内外水稻育种研究现状

水稻育种研究现状摘要:进入九十年代,世界育种事业突飞猛进,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旋律跨入了新世纪,走进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世界种业发展的历程,已经向人们再次地揭示了种子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世界第三次农业革命成功的内在动力,种子不仅解决了人类所需求的食物问题,而且有力地推动了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
关键词:育种;种子;科技面对日益严峻的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继20世纪80年代日本、国际水稻研究所实施水稻超高产育种即超级稻育种计划以后,1996年中国也正式启动了水稻超高产育种项目[1]。
我国水稻超高产育种起步稍晚,但无论是应用基础研究还是育种实践都取得重要进展,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
本研究简要介绍国内外水稻研究现状及其水稻育种的发展趋势。
一、国外水稻研究现状进入新世纪,由于跨国垄断资本的输出和生物工程技术应用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育种业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发达国家育种业面临全球化、产业化、高技术化。
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在育种上的应用目前世界上基本由美国主宰,特别是转基因玉米和大豆育种最引人注目,美国在玉米育种上,已经打破了传统的育种方法,基本上实现了高品质、特用专用、高产量、多用途的转基因育种,实现了目标育种和定向育种。
国外水稻超新育种,日本的“7、5、3”计划,即超高产育种计划。
1981年日本开始历时15年的大型合作研究项目——超高产水稻开发及栽培技术的确立简称“超高产计划”,其主攻方向是培育、选育产量潜力高的品种为主,辅之相应的栽培技术,以及选育抗寒、抗倒伏早熟高产的品种。
【3】虽育出的品种产量高,但品质较差,品种的商品价值较低,日本终止了高产育种计划,重新回到了实用性品种的选育上。
国际水稻研究“(IRRI)的新株型育种”计划。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水稻所的育种、生理、栽培等学科的科学家合作研究联合攻关,根据水稻形态、生理、物质生产等与产量的关系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培育“超级稻”后又称新株型的超高产育种计划,经过努力主攻目标是这种新株型分蘖少(一般一株4—6个),适宜直播可以移栽,具备发达的根系,能更有效地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株高90-100cm,生育期100—130天,茎秆坚硬,叶片挺而厚,叶色深绿,每株200-250粒,加工品质好,抗多种病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