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病人的监测及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病人的监测及护理
刘艳华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病人的监测及护理。[方法]选取26例进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的颅内动脉狭窄病人,对其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所有病人术中置入支架均一次性成功,置入支架后均进行血管造影检查,提示原狭窄部位管腔扩张,血流通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治疗有效率达100%。[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熟练细致的手术操作,正确有效的护理配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监测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27.021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9C-2523-02
颅内动脉狭窄多数由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层组织变性、钙化,管腔内继发血栓,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造成脑缺血,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1]。随着神经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的新方法,可有效地预防脑缺血发作及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引起的脑梗死[2],改善脑供血,提高生命质量。我科于2011年6月—2011年12月,对26例颅内动脉狭窄病人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6例病人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62岁~76岁;脑梗死1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4例;伴随疾病:高血压病8例,高脂血症12例,糖尿病8例,冠心病4例;这些病人都有反复发作的与血管狭窄有关的神经功能障碍,经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后仍有短暂性脑缺血或脑卒中发作。26例均经脑动脉血管造影(DSA)证实:大脑中动脉狭窄3例,基底动脉狭窄5例
,
椎动脉颅内段狭窄12例,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6例;26例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均超过70%,3例狭窄超过90%。
2 结果
26例均成功进行了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术后造影显示:23例血管管径恢复正常,3例狭窄程度减少90%。在本组病例中,1例穿刺部位出现皮下血肿,经及时处理后未引起严重后果。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病人术前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病人对手术过程缺乏了解,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及对预后的担心。护理人员应针对病人的心理状况进行耐心讲解,并充分解释介入治疗的优点、手术过程及注意事项,消除病人紧张、焦虑心理,取得病人的配合和信赖,使病人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手术,使手术顺利进行,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动作轻柔、熟练、认真,使病人及家属有安全感,减轻紧张情绪,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术前各项准备。病人的情绪波动往往受家属的影响,故护士要努力取得家属的信任,向家属解释病人的病情,尽量使家属安心,避免在病人面前表现出不良情绪,以免加重其心理负担。
3.1.2 术前准备 完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心脏彩超、胸部X线正位片、脑动脉血管造影(DSA)等检查。术前对病人全身状况进行评估,包括既往史。本组中有18例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病变,术前给予对症处理,将血压、血糖调整到适当水平。
3.1.3 术前用药 术前3d给予病人口服氯吡格雷(波立维)75mg/d,联合拜阿司匹林100mg/d~300mg/d。术前30min给予苯巴比妥钠100mg肌肉注射。术前6h禁食,4h禁饮,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并详细记录。做好腹股沟区备皮,碘过敏试验。
3.2 术后护理
3.2.1 穿刺侧肢体的护理 术后穿刺部位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沙袋压迫6h~8h,嘱病人绝对卧床,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24h,指导病人咳嗽时用手按压伤口处,以防出血和血肿形成。本组1例老年病人出现股动脉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大片淤斑,考虑为弹力绷带松脱而至皮下血肿,经压迫止血后予重新包扎,未引起严重后果。术后床头可抬高30°,能增加病人的舒适度且不会引起出血,24h后半卧位,48h后可下床活动。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出血,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帮助病人按摩受压部位,防止静脉血栓形成。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利于造影剂的排出。
3.2.2 生命体征的观察 术后24h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人的血压、心率、意识、瞳孔、肢体活动情况,并做好记录,先以每30min测1次,4h后再调整为1h测1次,血压稳定后调整为4h测1次。做到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纠正。
3.2.3 神经系统功能的观察 观察病人两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灵敏,注意观察肌力及语言恢复情况,肢体活动情况等。并注意观察病人是否有头痛、乱语及癫痫等症状。3.2.4 抗凝药的应用 为了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术后继续服用氯吡格雷(波立维)75mg/d,联合拜阿司匹林100mg/d~300mg/d,连续服用1年,然后终身服用拜阿司匹林100mg/d或波立维75mg/d。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术后服抗血小板药的重要性,不能漏服。除抗血小板药物之外,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抗凝3d。因此,术后要常规检查凝血功能,严密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征象如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或紫癜,有无黑便,有无牙龈出血,有无咳痰带血丝等。如果发现病人有出血倾向应及时停用双抗血小板治疗,改用单抗血小板治疗。
3.3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3.3.1 颅内出血的护理 颅内出血性并发症是颅内动脉狭窄成形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颅内出血大部分发生在术中或术后早期,出血的原因包括血管直接破裂、导管穿破血管、过度灌注和再灌注损伤[3]。故术后应尽可能将血压控制在较低水平以减少过度灌注引发的出血。由于双倍抗血小板治疗,也增加了出血的风险,对于凝血功能差的病人极易引起出血。因此,术后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呼吸及脉搏变慢等临床表现。
3.3.2 过度灌注综合征的护理 过度灌注综合征是由于长期缺血状态引起颅内小动脉的极度扩张,结果造成血管的反应性和紧张度降低。毛细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3]。临床表现主要有患侧头痛、头胀、恶心、呕吐、欣快感、癫痫、血压升高、意识障碍等,严重者可出现再灌注性脑出血。护理中要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瞳孔、脉搏、呼吸、血压、肢体活动情况。本组中有6例术后血压升高达(160~180)/(80~100)mmHg(1mmHg=0.133kPa),给予洛贝拉尔持续泵入,并根据血压及时调整泵入速度,使收缩压控制在90mmHg~120mmHg。本组中无过度灌注发生。
3.3.3 脑血管痉挛的护理 由于术中导管导丝长时间在血管内停留,刺激血管引起痉挛,易产生缺血性病理生理改变。故为防止术中、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术前24h开始在左侧肢体建立静脉通路,持续泵入尼莫地平3mL/h~4mL/h,直至术后,用药期间要观察病人有无心慌、面色潮红、血压过低等现象,并根据血压变化随时调节泵入速度。术后要注意观察病人是否出现头痛、呕吐、嗜睡、烦躁、多语、癫痫发作、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等脑血管痉挛的症状。
3.3.4 脑血栓形成、栓塞的护理 支架成形术中由于狭窄区的部分粥样硬化斑块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在操作中被导丝和支架碰撞而脱落形成血栓,可能造成脑梗死,在术中、术后有可能出现短暂或永久的功能障碍[4]。故术中术后应重点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大小、对光反射,是否有头痛、头晕、偏瘫、失语、偏盲等临床症状。对于合并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的病人,术后应积极综合治疗,有效地控制血糖、血脂,防止术后局部新的粥样斑块的生成。本组无一例发生栓塞。
4 讨论
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是治疗脑血管病的一种新的手段,它是一种直接改善脑血管血流灌注的一种有效方法,随着技术逐渐地趋于成熟,以其创伤小、改善脑供血疗效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正逐步被病人接受[5]。但是,由于颅内血管迂曲、复杂,而且颅内主要血管如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有很多穿支血管供应深部脑组织,导致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手术难度增加,危险性增高[6]。可能会有并发症的发生,故围术期护理非常重要,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及时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并发症,将危险性降到最低。并充分认识到
·
4
2
5
2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NURSING September 2012Vol.10No.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