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林语堂散文研究分析
诗意散文选中林语堂的艺术表达教案
诗意散文选中林语堂的艺术表达教案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界的巨匠,他以深厚的学识、独特的思维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能力而广受赞誉。
本文将选取林语堂的散文作品,从诗意散文的角度进行分析与解读,并提供一份艺术表达教案。
散文一:《中国人认得美》林语堂的《中国人认得美》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和独特的思考,探讨中国人对美的认知与表达方式。
1. 散文简介《中国人认得美》是林语堂探讨美的散文之一,以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达方式为主题,展示了中国文化中丰富的内涵与情感。
2. 内容分析- 描述中国人如何识别美的方式: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探索,林语堂指出中国人对美的认同常常是一种感性的体验,与自然和谐共处,注重审美的灵感与情感。
- 引用传统的诗句和谚语:通过引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诗句和谚语,林语堂生动地展示了中国人对美的独特理解和传统智慧。
- 对比中西方审美观念:林语堂以平衡、和谐为主导的中国审美观与以对称、比例为主导的西方审美观进行对比,凸显了中国人对美的独特认知。
3. 艺术表达教案- 导读:首先,教师可以以思维导图或图片展示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林语堂和散文《中国人认得美》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对于美的思考。
- 语言表达: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描述中国传统美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并引导学生组织语言,描述自己身边的美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视觉体验:通过展示一些中国传统的艺术作品、自然风景或建筑等形象,激发学生对于美的感知和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 对比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中西方审美观的差异,通过小组或整体讨论的方式,了解不同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理解能力。
散文二:《如梦令》《如梦令》是林语堂的散文之一,充满着唯美的诗意和浓郁的情感色彩,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美的追求。
1. 散文简介《如梦令》是林语堂的一篇短篇散文,以一种梦幻般的方式叙述了生活中追求美的过程,以及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简述林语堂的散文观
简述林语堂的散文观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翻译家,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和“白话文运动的先驱”。
他的散文以简洁、明快、幽默、风趣的风格著称,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林语堂的散文观简述及其拓展。
1. 主张“说真话”的散文风格
林语堂认为,散文应该像一篇真实的日记或新闻报告,直接、客观地陈述事实,不加修饰和主观色彩。
他提倡用白话文写作,追求语言的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主旨。
2. 强调“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
林语堂的散文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
他常常用散文的形式来表达他对社会、人性、爱情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呼吁人们要尊重自由、平等、博爱,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意义。
3. 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林语堂的散文不仅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还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他通过散文的形式,记录了一些社会问题和人民苦难,如贫困、失业、教育、医疗等,呼吁社会的关注和改革。
4. 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
林语堂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散文中也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呼吁人们要尊重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现代文化,使文化能够持续发展和繁荣。
林语堂的散文观强调散文应该说真话、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以及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
他的散文风格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充满了
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人物之一。
读林语堂-读书笔记
读林语堂-读书笔记《读林语堂-读书笔记》【引言】本篇文档是对《读林语堂》一书的读书笔记,旨在总结和归纳该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本文将按照书中的章节顺序,详细介绍每个章节的内容和要点,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书的核心思想。
【附件】本文档未涉及附件。
【正文】【第一章:入门】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林语堂的生平和学术背景,为读者奠定了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林语堂的基础。
【第二章:语言和文化】这一章探讨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介绍了林语堂对于语言学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观点,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了解读。
【第三章:散文和评论】本章详细解读了林语堂的散文和评论作品,分析其中的文学技巧和思想内涵,并对其影响和价值进行评估。
【第四章:历史和小说】这一章主要讨论了林语堂在历史和小说领域的贡献,包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读,以及其小说作品中的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元素。
【第五章:人生态度】本章总结了林语堂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提出了他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并对读者如何借鉴和应用这些思想提出了建议。
【第六章:文化观点】这一章介绍了林语堂的文化观点,包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以及文化交流和文化对话的重要性。
【第七章:思考和启示】本章总结了林语堂的思考和启示,提出了对于读者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指导,以及对于未来发展的展望。
【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法:是指保护作品原创性和著作权人利益的法律规定。
2.知识产权:指人们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权利,包括版权、专利权和商标权等。
3.侵权:指他人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的作品、专利或商标等知识产权,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
【全文结束】。
林语堂散文研究综述 Microsoft Word 文档
近十年来关于林语堂散文研究综述一提起林语堂,熟悉中国现代散文史的人马上就会联想到“幽默”、“性灵”等文学主张,想到“闲适”一派的散文,这确是林语堂最明显的个性特征,也是他作为一个散文家的成功之处。
然而,在三十年代的中国,林语堂的这种审美追求显得极不合时宜,因而受到鲁迅等左翼文学家的批判,这对林语堂在文学史上的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长期受到文学界的贬斥和遗弃,不能不说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大遗憾。
若是换一个角度,让我们来重新审视林语堂,我们就会看到,随着“五四”运动的热潮渐渐消退,追求个性自由的知识分子因为理想的破灭往往陷于苦闷、仿徨的境地,就连周作人——“五四”运动的“元老”之一、“美文”的积极倡导者——也躲进“苦雨斋”,昔日喧嚣热闹的文坛显得相对落寞、清冷。
林语堂就在此时站到了前台,确立了“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创作原则,还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将“幽默”理论与“闲适”理论融为一体,使二者“相辅而行,互相灌溉”,从而形成自己成熟而独特的小品文文体,得到了众多知识分子的支持和尝试,才有1934年“小品文年”的收获;至于这种文体引发出的各种争议、批评,更是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散文理论。
所以,从文学史的视角来考察,林语堂的文体选择不仅代表他本人的审美追求,也对中国现代散文文体趋于成熟做出了贡献,是颇值得研究的。
①九十年代,当人们重新发现了散文这一最适宜于表现自我、抒发性灵的文体,林语堂即被再次推到“热点”之中,在中国大陆沉寂了三十年之久的林语堂的作品引发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林语堂研究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80代初到90年代初的复苏期之后,在21世纪之初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据统计,1994——2004年间有关林语堂研究论文的统计,共检索到242名作者在221中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366篇。
出现了王兆胜、谢友祥、陈旋波等一批林语堂研究学者。
②近五年关于林语堂研究的成果很多,主要在探讨其创作的规律和个性,他的幽默、闲适理论,并且把研究的视野拓展到了其东西文化观、哲学思想、审美品格、宗教文化思想、人生观等多领。
个人总结-[论林语堂性灵散文观的形成]林语堂的散文
个人总结-[论林语堂性灵散文观的形成]林语堂的散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林语堂性灵散文观形成的个人因素,包括家乡自然山水对他性格和为人的影响、父亲对他在西学和性格上的影响、好友周作人对他在散文观方面的影响等。
关键词:林语堂性灵散文观个人经历一种文学观的形成往往交织着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历史、社会、文化、制度、个人等等。
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中认为,历史过程中的结果,不是由哪一个人的意志可以决定的,它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的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能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个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总的合力”,即“历史事变”。
①本文主要探讨林语堂性灵散文观形成的个人因素。
从个人因素来说,林语堂性灵散文观的形成与自然山水,尤其是家乡漳州的自然山水、父亲及基督教家庭和好友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
一、自然山水的影响林语堂曾经回忆对他一生影响最深的事物时说:“影响于我最深的,一是我的父亲,二是我的二姐,三是漳州的西溪的山水。
最深的还是西溪的山水。
”②对于家乡山水的影响,林语堂认为:“童年时这种与自然接近的经验,足为我一生知识的和道德的至为强有力的后盾;一为社会的伪善和人情之势利互求比较,至足为我鄙视之。
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子之秀美的山陵,因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个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
”③林语堂后来的思想倾向于老庄的道家思想,“他主张重返自然,因而逃遁这个世界,并反抗狡夺自然之性而负重累的孔教文化。
其次,他主张田野风的生活,文学,艺术崇拜,原始的淳朴。
第三,他代表奇幻意向的世界,加缀之以稚气的、质朴的‘天地开辟’之神话。
”④“道家哲学常与遁世绝俗、幽隐山林、陶性养生之思想不可分离。
从这点上,吾们摄取了中国文化上最迷人的特性即田野风的生活,艺术与文学。
”⑤而林语堂的性灵文学主张与自然山川、道家思想关系密切。
王兆胜的林语堂散文研究
王兆胜的林语堂散文研究王兆胜是林语堂散文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人物,他的研究成果与贡献不容小觑。
本文将从王兆胜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与研究价值三个方面,浅谈关于他在林语堂散文研究中的意义。
一、王兆胜的研究背景王兆胜,上海人,生于1962年。
他的散文形成于1980年代,青年时代的王兆胜深受林语堂和钱钟书散文的影响,并发表过多篇散文。
王兆胜散文的建构,是在中国文革时期文化废墟的基础上完成的。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他可以感受到社会的撕裂,可以看到文化的断裂。
这些痛苦的体验使得他不断地在寻求内心的坚定和安宁。
在散文写作的过程中,王兆胜从自身的生命体验出发,探讨了许多大的哲学主题,如自由、人性、文化等。
他日后的研究,正是通过对林语堂散文的反复阅读,以及对林语堂晚期的思想变化所进行的精微探究,逐渐呈现出王兆胜对于自由和文化的角度透视。
二、王兆胜的研究内容王兆胜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贯穿于林语堂散文的价值观之中。
事实上,林语堂晚期的思想变化,不单纯是自我身份认同的转变,同时也主要与他关照现代思想的危机有关。
在这种情境下,王兆胜通过分析林语堂的思想转变,以及林语堂散文的特点,进一步挖掘了散文语段中意义的丰富性,这也成为了他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形成了系列精品文章,如《林语堂文化批评的双重思考》、《林语堂现代性观念的深度探究》等。
王兆胜的研究内容不单限于理论上的探讨,他还对林语堂的具体作品展开了深入研究,例如《又邻公园散记》等散文,他从文学、文化与心理学角度,多方位地阐释了这些作品的价值所在。
三、王兆胜的研究价值王兆胜的研究成果与贡献显而易见。
第一,他深入探究了林语堂散文中隐藏的文化内在价值,尤其是对于自由和文化的思考,让人们在阅读林语堂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了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第二,王兆胜的研究促进了林语堂散文研究的发展。
他深刻挖掘了林语堂散文中的价值,弘扬了林语堂的人文精神,使得人们重温林语堂这位文化名家的思想和文艺成就。
总体来看,王兆胜在林语堂散文研究中的贡献难以言表。
林语堂散文作品赏析:中国人之聪明
林语堂散文作品赏析:中国人之聪明聪明系与糊涂相对面言。
郑板桥曰:“难得糊涂”,“聪明难,由聪明转入糊涂为尤难”,此绝对聪明语,有中国人之精微处世哲学在焉。
俗语曰:“聪明反为聪明误”,亦同此意。
陈眉公曰:“惟有知足人,鼾鼾睡到晓,惟有偷闲人,憨憨直到老”,亦绝顶聪明语也。
故在中国,聪明与糊涂复合为一,而聪明之用处,除装糊涂外,别无足取。
中国人为世界最聪明之一民族,似不必多方引证。
能发明麻将牌戏及九龙圈者,大概可称为聪明的民族。
中国留学生每在欧美大学考试,名列前茅,是一明证。
或谓此系由于天择,实非确论,盖留学者未必皆出类拔萃之辈,出洋多由家庭关系而已。
以中国农工与西方同级者相比,亦不见弱于西方民族。
此尚系题外问题。
惟中国人之聪明有西方所绝不可及而最足称异者,即以聪明抹杀聪明之聪明。
聪明糊涂合一之论,极聪明之论也。
仅见之吾国,而未见之西方。
此种崇拜糊涂主义,即道家思想,发源于老庄。
老庄固古今天下第一等聪明人,道德经五千言亦世界第一等聪明哲学。
然聪明至此,已近老猾巨奸之哲学,不为天下先,则永远打不倒,盖老猾巨奸之哲学无疑。
盖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
又因聪明绝顶,看破一切,知“为”与“不为”无别,与其为而无效,何如不为以养吾生。
只因此一着,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重和让不重战争之文明。
此种道理,自亦有其佳处。
世上进化,诚不易言。
熙熙攘攘,果何为者。
何若“退一步想”知足常乐以求一心之安。
此种观念贯入常人脑中时,则和让成为社会之美德。
若“有福莫享尽,有势莫使尽”,亦极精微之道也。
惟吾恐中国人虽聪明,善装糊涂,而终反为此种聪明所误。
中国之积弱,即系聪明太过所致。
世上究系糊涂者占便宜,抑系聪明者占便宜,抑系由聪明转人糊涂者占便宜,实未易言。
热河之败,败于糊涂也。
惟以聪明的糊涂观法,热河之失,何足重轻?此拾得和尚所谓“且过几年,你再看他”之观法。
名人林语堂研究报告
名人林语堂研究报告引言林语堂(1895年-1976年),字幼南,号静轩,是中国近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以优秀的文字才华和广泛的知识深受世人喜爱,被誉为20世纪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
本报告将对林语堂的生平、学术成就以及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贡献进行研究和分析。
生平林语堂出生在中国福建省龙溪乡一个农村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对教育非常重视。
林语堂从小就展示了卓越的才智,并在15岁时进入厦门大学学习英语。
后来,他留学美国,先后在美国孟菲斯大学和哈佛大学深造,获得了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学术成就作为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和翻译家,林语堂的研究领域涉及英语、中文、法语等多种语言。
他的翻译作品相当丰富,包括《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翻译,也包括美国文学名著《老人与海》等的译作。
他所翻译的作品通俗易懂,风格流畅,深受读者喜爱。
林语堂还以他的散文而闻名于世。
他的散文作品内容广泛,思想深刻,风格独特。
他尤其擅长运用比喻和寓言手法,以幽默的方式探讨人性、社会和文化问题。
他的代表作品《围城》是一部关于现代人处境的小说,以犀利的洞察力和生动的描写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赏。
此外,林语堂还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在《中国人的性格》等书中探讨了中国人的性格特点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
他指出,中国人注重集体利益,强调礼仪和道德,与西方个人主义有着显著的区别。
他的这些观点对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贡献林语堂在中国文化和教育领域的贡献不可忽视。
他提倡以文化为基础的教育,主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他的这些观点在当时对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林语堂还积极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互动。
他在国外留学期间,与许多西方学者和作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使得西方国家更加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
现代散文赏析人间词话的文学观点
现代散文赏析人间词话的文学观点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词和赋被视为文学的三大主要形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散文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现代散文赏析《人间词话》的文学观点将在本文中进行探讨。
散文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诗经时期,但它的发展没有受到太多重视。
直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散文开始成为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与诗歌和词曲相比,散文更加自由,没有固定的格律和押韵规则,给了作者更多的表达空间。
《人间词话》是现代散文赏析中的经典之作。
该书由当代著名作家林语堂所编写,首次出版于1936年。
它以林语堂对词曲的研究和观察为基础,通过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形式、内容和艺术价值进行分析,深刻揭示了中国散文的独特魅力。
首先,林语堂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了散文和词曲之间的关系。
他指出,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表达方式,与词曲形成对比。
散文的语言更加直白自由,可以表达更为广泛的主题。
而词曲则更加注重音律和韵律,突出了音乐性和节奏感。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散文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林语堂对散文的审美价值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散文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描写,具有强烈的生活情感和真实感。
与之相比,诗词往往更加浪漫和虚幻。
因此,散文可以更好地反映出人们的生活和情感,给读者带来更直接和真实的体验。
此外,林语堂还对散文的写作技巧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好的散文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语言表达和情感共鸣,还需要有独特的观点和深度的思考。
同时,作者应该有良好的散文素养,熟悉文学修辞和写作技巧。
通过批评和赏析,读者可以更好地掌握散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人间词话》收录了许多现代散文的佳作,其中包括了徐志摩、舒婷、余秋雨等众多作家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散文的多样性和魅力,还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散文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
总之,现代散文赏析《人间词话》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散文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
《林语堂文集》中的散文艺术与思想启迪
林语堂文集:散文艺术与思想启迪简介《林语堂文集》是中国知名作家、翻译家、思想家林语堂先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这部文集中涵盖了大量的散文作品,为读者展示了林语堂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启迪。
本文将重点探讨《林语堂文集》中的散文艺术和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启迪。
散文艺术林语堂的散文具有鲜明而个性化的风格,其特点包括:1. 显著地情感表达林语堂的散文常常通过表达自己真挚的情感来触动读者。
他用简洁而又直接的语言,表达对人生、自然、爱情等主题中所产生的情感共鸣。
通过流畅而深入人心的叙述,他与读者之间建立了一种无形但强烈的情感联系。
2. 细腻且富有想象力林语堂擅长运用细腻而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手法,在他的散文中,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些被他捕捉到的微妙情感和细节。
他通过生动的词语和形象化的描述,创造了一个独特而引人入胜的世界,让读者仿佛亲身体验其中。
3. 啟发人心的思考林语堂在其散文作品中常常点出社会、人性、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并提供一种独到的、具有启迪意义的观点。
通过深入思考和精辟洞察力,他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思考未来与对待世界现象的新视角。
思想启迪《林语堂文集》中蕴含着丰富而具有独特见解的思想启迪,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人生价值的反思林语堂关注于人生意义和价值观这个永恒而重要问题。
通过对人类尊严、自由、爱情等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他激发了读者对自己内心深处真正重要的事物进行思考,并引导我们去关注自己真实的需求。
2. 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平衡的思考在面对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时,林语堂提出了一种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平衡的思维方式。
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反省和评估,让读者意识到传统价值观对于解决当今问题的重要性,并呼吁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找传统智慧的应用。
3. 对人际关系和人性特点的洞察林语堂敏锐地捕捉到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
他通过深入剖析人际关系、友谊、爱情等主题,揭示了人性中深藏不露的一面,并启发着读者去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隐藏的意义。
另一种角度的思辨———林语堂散文解读
另一种角度的思辨———林语堂散文解读张洁【摘要】林语堂的散文,历来以独特的风格被人们所熟知。
风格闲适冲淡,理性和智慧交融,中西合璧,体现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关于他的散文有诸多争议,但是其文学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LiYutang sprosehasalwaysbeenknownfortheuniquestyle.ItcombinesChines eandWesternele-ments,mixesrationalityandwisdomandreflectsthewriter sspecialpersonalst yle:beingleisurelyandcomforta-ble.Althoughtheproseraisesmanycontroversies,wecan tignoretheirliteratry value.【期刊名称】《镇江高专学报》【年(卷),期】2012(000)003【总页数】3页(P24-25,29)【关键词】林语堂;平和冲淡;个人主义;理性;幽默【作者】张洁【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65林语堂是20世纪20年代崛起的以表现自我为主要创作主题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风格闲适平和,而又充满灵气、理性和诙谐。
林语堂独特的背景和生活经历,使其散文创作道路和散文风格都比较有特点。
就他的散文来说,既有明清名士派文章诸如公安派竟陵派的平和冲淡,也有欧美随笔娓娓道来的随意和灵性。
在中国人看来,他有着西方的幽默和有别于东方人独特的视角;而在西方读者眼中,他的幽默又充满着一种含蓄蕴藉的东方之美。
这种创作风格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
就创作道路而言,林语堂早期也有凌厉泼辣的“匕首投枪”式的文章,这和留学归来年少气盛的他受西方思想影响有很大关系。
林语堂初登文坛之际,血气方刚,关注社会民生,针砭军阀,呼吁民主自由,赞颂光明和民主构成其作品的主调。
论林语堂的闲谈散文
论林语堂的闲谈散文论林语堂的闲谈散文自古以来就有“文如其人”之说,林语堂的闲谈散文能够极具性灵,自然也与他的丰厚学养有关。
林语堂生在信仰基督教的家庭,他的中学和大学都是在教会学校完成。
这样的环境与教育,让他从小就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尤其是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他父亲喜欢儒学,童年的林语堂自然也从父亲的身上,得到一些中国文化灌输。
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西学和国学同时被输入了林语堂的思想之中,于是东西杂糅的文化及思想灌输,就奠定了他一生脚踏东西文化的基础。
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他来到了北京,在清华大学当英文教员,在这里他看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他情不自己生发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渴慕,于是他恶补中国文化,开始了中国文化的修行之路。
后来,林语堂去了美国哈佛比较文学研究所留学。
在那里他曾在布里斯?皮瑞、白璧德、契特雷治等教授的指导下学习。
之后他又去了德国莱比锡大学求学,并获得了文学博士学位。
长期中西文化的熏陶,特别是基督教文化的根基,使他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其他作家有了很大的不同。
多元文化的影响,形成他独特的思想及丰厚的学养。
通过林语堂闲谈散文,我们可以看到他既具有丰厚的学养,又极富灵性。
性灵文学就是说“真话”,说那些灵性的话,性灵对人来说并非随时可有,这既需要自我个性、知识、见解、胆识、修养等,又需要作文时的气氛、境遇及心情等。
[4]林语堂追求文学艺术的以性灵为主。
他丰厚的学养,使他的自我个性、知识、见解、胆识、修养等各方面都显老到、圆熟。
因而他的闲谈散文内容丰富、笔触独特、语言自然朴实。
博学没有让他的文章晦涩难懂,良好的修养,让他更懂得如何深入浅出。
“更值得注意的是,林语堂似乎有点石成金之术,在常人看来不以为然的生活小事,他却能发现新意。
”[5]看似极普通常识,难有新意的文题,在林语堂的笔下也显现独特的亮光,这就是性灵之光。
丰厚的学养让他的闲谈散文更充溢性灵和趣味。
林语堂的《猴子的故事》中,他竟然生物科学与神话联系在一起。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 从语用角度探析林语堂散文的修辞价值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从语用角度探析林语堂散文的修辞价值林语堂是中国现代作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语用角度出发,对林语堂散文的修辞价值进行探析。
一、林语堂散文的语用特点林语堂的散文以通俗易懂、贴近人生、充满情感的特点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夸张的修饰以及丰富的想象力,使读者产生共鸣。
他的语言直白而细腻,既能表达作者的情感,又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二、林语堂散文的修辞手法修辞是语言运用中的常用手法,能够增强表达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林语堂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灵活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1. 比喻比喻是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通过对照来突显出事物的共同点。
林语堂常常用比喻来烘托气氛,增强表达的艺术性。
例如,在他的散文《敬奉蜡烛》中,他将蜡烛比喻为生活中的点点亮光,点亮了人们内心的希望和温暖。
2. 排比排比是通过将同类事物进行列举,来增加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林语堂善于利用排比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他的散文《大风车》中,通过排比列举了风车的各种形态和功能,使读者感受到风车的魅力和力量。
3. 夸张夸张是通过对事物进行程度的放大,以渲染气氛或者突出某种感受。
林语堂散文中的夸张手法常常用来渲染喜怒哀乐之情。
例如,在《中国是个没有信用的国家》中,他大胆地夸张了中国的信用问题,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愤慨。
4. 比拟比拟是通过将事物与其他具体事物进行类比,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林语堂的散文中充满了各种比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观点。
比如,在他的散文《玫瑰与牛奶》中,他将生活比喻为玫瑰花,将智慧和理性比喻为牛奶,通过比拟来阐述人生的哲理。
三、林语堂散文的修辞价值1. 语言生动林语堂的散文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这样的语言风格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 情感共鸣林语堂的散文富有情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2021年浅析林语堂散文观形成的原因
摘要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个风格独特的作家,一个学贯中西颇具个性的文化智者。
他的散文创造性地以“闲适”、“性灵”、“幽默”为特色,构建了风格独特的散文理论,本文从探求林语堂生平及思想性格形成,借以揭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散文观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林语堂;生平;思想性格形成;散文观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个风格独特的作家,一个学贯中西颇具个性的文化智者。
被公认为“幽默大师”和“二十世纪最有智慧的人物”之一。
林语堂一生致力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通,自谓“最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1]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2]他的散文创作成就最高,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
林语堂说:“下列几件事对我童年影响最大:一、山景。
二、家父,不可思议的理想主义者。
三、亲情似海的基督教家庭。
”[3] “父亲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感觉灵敏,想象力很强,而且十分幽默”。
都说遗传为个性形成提供物质前提,从这里,是否可以寻见林语堂性格中的一些影子呢至少,父亲的幽默是他童年环境中的一个构成因素。
林语堂的父亲以《圣经》教育儿女,全家跟着祖母、父亲信仰基督教,家庭内部和睦相处。
而他们的家在福建龙溪坂仔—四面环山纵横约一二十里的盆地,当地人称之为“东湖”,风景美丽的自然环境,清翠的农村景色—林语堂因求学常往来于这一带。
林语堂倾向田园,偏于浪漫,喜好自由,讲求闲适的性格是否可一窥于其中学校教育是决定人的成长的主导性因素。
学前教育—林父教儿子吟诵中国古文—这应是林语堂的第一个课堂。
而另一课堂,系统的学校教育—从小学到大学,林语堂接受的都是教会学校的教育,后来又留学美国、法国的三所大学,长期受西方文化熏陶。
所有这些,使林语堂成长为一个双料的文化人。
林语堂1911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使他接受了良好的西方教育,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在基督教的保护壳中长大的。
”[4]1916年大学毕业后执教于清华学校,林语堂才开始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中国文化。
林语堂散文赏析
林语堂散文赏析
林语堂的散文有着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他的作品主张幽默、闲适、性灵,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立场。
他的散文内容广泛,从宇宙之大到苍蝇之微,皆可取材,时间、空间、形式、语言等方面都有自由灵活的表现。
林语堂的散文不拘格套,不受束缚,笔调自由轻松,庄谐并济,化严肃为轻松,恰如密友攀谈,全无客套,更无八股气味。
林语堂的人生观部分是乐观幽默,他的一些散文也表现出这一点。
例如,《秋天的况味》中,他通过描写烟气轻盈、缥缈、变幻莫测的景象,将读者带入秋天那宁静、淡泊的气氛中,把自己的思绪比作轻烟,巧妙体现出心中无限的遐想,从而引出对秋天的感悟。
林语堂的散文有着浓厚的性灵色彩,他的一些散文也表现出这一点。
例如,《我如何写五言诗》中,他讲述了自己从五言诗的热爱、研究、创作中体悟到的生活哲理和人生真谛。
总的来说,林语堂的散文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魅力,他的作品融合了中西方文化,既有深刻的哲理思考,又有生动的人物描写,读起来既有趣味,又有启发。
【精编文档】高中语文美文赏析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林语堂秋天的况味.docx
秋天的况味林语堂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
不转眼,撩烟变成缕缕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
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而点不着.乃轻轻地一弹,烟灰静悄悄地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
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地吞云吐雾,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的情调。
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黯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这时才忆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到的是肃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
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
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
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
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
秋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妖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笼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热的温香罢了。
或如文人已摆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
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
在人生中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
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
烟也有和烈之辨。
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意味较和。
倘是烧的得法,慢慢地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
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哔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
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
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使我感到同看人烧大烟一样有兴味。
第六章·林语堂散文研究分析
三、散文研究
林 语 堂 散 文 研 究
一、作者介绍
二、创作简介 三、散文研究
1、幽默小品文理论
姜向东
主讲
主要作品:
《大暑养生》
《论西装》 《新年恭喜》 《我怎样买牙刷》 《冬至之晨杀人记》
2、小品文艺术特色 (1)自由自在的写作姿 态 (2)笔调轻快, 庄谐并 重。
现代文学资源库
三、散文研究
冬至之晨杀人记(节选)
二、创作简介
现代文学资源库
二、创作简介
林 语 堂 散 文 研 究
一、作者介绍
姜向东
主讲
美国时期(1936 —1966)
主要作品: 《生活的艺术》
《京华烟云》 《孔子的智慧》
二、创作简介
台港时期(1966 —1976) 主要集子: 《无所不谈一集》 《无所不谈二集》 《无所不谈合集》 《八十自叙》
现代文学资源库
主讲
林 语 堂 散 文 研 究
一、作者介绍
姜向东
主讲
二、创作简介
三、散文研究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 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 杂志。我国现代著名小品散文家。
现代文学资源库
一、作者介绍
林 语 堂 散 文 研 究
一、作者介绍
姜向东
主讲
《语丝》时期(1923 —1931) 主要集子: 《剪拂集》 主要作品: 《祝土匪》《打狗释疑》
现代文学资源库
三、散文研究
林 语 堂 散 文 研 究
信手信腕 笔随意转
姜向东
主讲
一、作者介绍 二、创作简介 三、散文研究
1、幽默小品文理论
在题材上,贯通中外, 纵横古今。 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林语堂文集》 第九、十卷目录,分别为: 文化 人世 社会 生活 序跋 教育 读写
林语堂的散文
第六讲林语堂的散文⏹目录⏹一、《语丝》前期的《翦拂集》⏹(一)、《翦拂集》的思想内容⏹(二)、《翦拂集》的艺术特色⏹二、过渡时期:《大荒集》⏹(一)《萨天师语录》⏹(二)学术性、理论性文章⏹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创刊及主旨⏹(一)《论语》创刊及主旨⏹(二)《人间世》创刊及主旨⏹(三)《宇宙风》创刊及主旨⏹(四)补论:林语堂谈政治⏹四、走向幽默与性灵⏹(一)转变原因:时代与个性⏹(二)转变过程:从《论语》到《人间世》⏹(三)林语堂的幽默、性灵与闲适⏹五、林语堂的文章特色⏹20年代林语堂是“语丝派”的闯将,不仅以笔为武器,写下了尖锐犀利勇敢悍泼的杂文,甚至加人学生示威队伍,用旗杆和砖石与警察格斗。
杂文集《翦拂集》就是他的这战斗业绩的记录。
⏹30年代,林语堂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学者、教授变为专业作家,创办了著名的《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鼓吹“幽默”、“性灵”、“闲适”的文学,成为有影响的杂文流派——“论语”派的“主帅”,他的杂文创作和杂文理论的影响更大了。
⏹一、《语丝》前期的《翦拂集》⏹1924年林语堂加入语丝社,是仅次于周氏兄弟的的主要撰稿人。
1928年他把此期文章辑为《翦拂集》(共28篇。
主要是在《语丝》、《晨报副刊》、《莽原》、《京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的散文、杂文),是他散文创作的前期。
这时的散文具有鲜明的战斗色彩,慷慨激昂、悍泼放恣,多讽刺谐谑意味,语言于白话中多了一点文言分子。
⏹《翦拂集》是他全部著述中最富有进步的政治色彩之作。
结集出版时,林语堂的思想开始起了变化,政治热情下降,对政局感到厌倦,浮躁凌厉正逐渐转化,对过去“语丝派”成员的呐喊冲杀,有“隔日黄花”之感。
但是,“语丝”时代毕竟是难以忘却而且最值得回味。
⏹《翦拂集》的结集和命名,带有追思往昔、纪念旧友、剪纸招魂之意。
他在序中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时,情不自禁地写道:⏹回想到两年前,革命政府时代的北京,真使我追忆往日青年勇气的壮毅,及与政府演出惨剧的热闹。
林语堂散文研究综述
林语堂散文研究综述
许小莉
【期刊名称】《华文文学》
【年(卷),期】2017(0)4
【摘要】本文着重梳理自1990年至2016年学界研究林语堂散文的成果,其研究热点范畴主要有"幽默"、"性灵"与"闲适",也有一部分论文是另辟蹊径形成独特的视角.
【总页数】4页(P63-66)
【作者】许小莉
【作者单位】广东省粤东技师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
【相关文献】
1.论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散文创作对现代散文的贡献 [J], 郑新胜
2.\"和而不同\"视域下的林语堂小品散文 [J], 黄一晨
3.独抒性灵的随意美——从林语堂看散文的本真 [J], 张妙婷;
4.试论闲适派散文——兼及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散文之比较 [J], 蒋心焕;吴秀亮
5.海派的衣裳京派的骨:20世纪30年代上海林语堂与京海派散文 [J], 陈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学资源库
三、散文研究
林 语 堂 散 文 研 究
信手信腕 笔随意转
姜向东
主讲
一、作者介绍 二、创作简介 三、散文研究
1、幽默小品文理论
在内容上,杂而不芜, 漫而不长。 在结构上,不见起伏、勾色、呼应 等痕迹,却有着自然的韵律、粗朴的气 息。 《罗素离婚》 《杂谈奥国》
2、小品文艺术特色 (1)自由自在的写作姿 态 《闲话说东坡》 《记纽约钓鱼》
二、创作简介
林 语 堂 散 文 研 究
幽默
姜向东
主讲
一、作者介绍 二、创作简介 三、散文研究
1、幽默小品理论
幽默的提倡
1924年5月—6月间,林语堂(署名 “玉堂”) 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征 译散文并提倡“幽默”》、《幽默杂话》 两文。 幽默观 1934年1月,他发表《论幽默》,系 统阐述了他的幽默观。
二、创作简介
《讨狗檄文》 《鲁迅先生打叭儿狗图》 《泛论赤化与丧家之狗》 《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 《“发微”与“告 密”》 《闲话与谣言》
现代文学资源库
二、创作简介
林 语 堂 散 文 研 究
一、作者介绍
姜向东
主讲
《论语》时期(1932 —1936) 《大荒集》 《我的话》 主要集子: 《论政治病》 《谈中西文化》 主要作品: 《秋天的况味》 《论握手》 《我的戒烟》 《我怎样刷牙》 《论西装》《买鸟》 《说避暑之益 》 此外: 《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国人》)
孔子曰上士杀人用笔端,中士杀人用语言, 下士杀人用石盘。可见杀人的方法很多。我刚会 见一位客人,因为谈锋太健了,就用两句半话把 他杀死。虽然死不死由他,但杀不杀却由我。总 尽我中士之义务了。 老实说,我会客的经验十分丰富。大概来客 越知书识礼,互相回敬的寒暄语及大绕大弯的话 越多。……大概可分为四段……(一)谈寒暄, 评气候,(二)叙往事,追旧谊,(三)谈时事, 发感慨,(四)所要奉托之“小事”……这四段 若用图画分类法,亦可分为(一)气象学,(二) 史学,(三)政治,(四)经济。
冬至之晨杀人记(节选)
这冬至之晨,我神经聪敏,知道又要恭聆四段法 的文章了。因为某先生谈吐十分风雅,举止十分雍容, 所以我有点准备。……我们仍旧从气象学谈起。 十二星宿已经算过,某先生偶然轻快的提起傅 君。……我明白,他在叙旧,已经在第二段。……
一、作者介绍 二、创作简介 三、散文研究
1、幽默小品文理论
姜向东
主讲
林语堂的小品,多是捕捉生活中有 幽默感的事物,经过艺术的再现,使原有 的幽默味更浓。 幽默将小品文的审美品格提升到新 的境界, 即具有喜剧色彩的美学品格。
2、小品文艺术特色 (1)自由自在的写作姿 态 (2)笔调轻快, 庄谐并 重
现代文学资源库
林语堂把幽默、性灵和闲适结合起 来,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的创作理论。
——《叙〈人间世〉及小品文笔调》
现代文学资源库
三、散文研究
林 语 堂 散 文 研 究
一、作者介绍
姜向东
主讲
他的“闲适”观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文章内容上的“闲适”。
二、创作简介 三、表现上的“闲适”。
1、幽默小品理论
在林语堂的视野里, “性灵”与 “幽默”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林语堂在《论文》中说:“提倡幽 默,必先提倡解脱性灵,盖欲由性灵之 解脱,由道理之渗透,而求得幽默也。”
现代文学资源库
三、散文研究
林 语 堂 散 文 研 究
一、作者介绍 二、创作简介 三、散文研究
1、幽默小品理论
姜向东
主讲
闲适
三、散文研究
林 语 堂 散 文 研 究
一、作者介绍
二、创作简介 三、散文研究
1、幽默小品文理论
姜向东
主讲
主要作品:
《大暑养生》
《论西装》 《新年恭喜》 《我怎样买牙刷》 《冬至之晨杀人记》
2、小品文艺术特色 (1)自由自在的写作姿 态 (2)笔调轻快, 庄谐并 重。
现代文学资源库
三、散文研究
冬至之晨杀人记(节选)
现代文学资源库
三、散文研究
林 语 堂 散 文 研 究
语言恣肆 俗雅并存
姜向东
主讲
一、作者介绍 二、创作简介 三、散文研究
1、幽默小品文理论
好比喻,惯罗列。 不忌俗, 不避俗。
2、小品文艺术特色 (1)自由自在的写作姿 态 三、散文研究
现代文学资源库
林 语 堂 散 文 研 究
欢愉情调
一、作者介绍 二、创作简介 三、散文研究
现代文学资源库
三、散文研究
林 语 堂 散 文 研 究
信手信腕 笔随意转
姜向东
主讲
一、作者介绍 二、创作简介 三、散文研究
1、幽默小品文理论
在题材上,贯通中外, 纵横古今。 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林语堂文集》 第九、十卷目录,分别为: 文化 人世 社会 生活 序跋 教育 读写
2、小品文艺术特色 (1)自由自在的写作姿 态
现代文学资源库
三、散文研究
林 语 堂 散 文 研 究
一、作者介绍 二、创作简介 三、散文研究
1、幽默小品理论
姜向东
主讲
幽默的特征 林语堂在《论幽默》中说:“我想幽 默一词指的是‘亦庄亦谐’” ,即 “谑而不虐” 的幽默文笔。
现代文学资源库
三、散文研究
林 语 堂 散 文 研 究
性灵
姜向东
主讲
一、作者介绍 二、创作简介 三、散文研究
二、创作简介
现代文学资源库
二、创作简介
林 语 堂 散 文 研 究
一、作者介绍
姜向东
主讲
美国时期(1936 —1966)
主要作品: 《生活的艺术》
《京华烟云》 《孔子的智慧》
二、创作简介
台港时期(1966 —1976) 主要集子: 《无所不谈一集》 《无所不谈二集》 《无所不谈合集》 《八十自叙》
现代文学资源库
主讲
林 语 堂 散 文 研 究
一、作者介绍
姜向东
主讲
二、创作简介
三、散文研究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 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 杂志。我国现代著名小品散文家。
现代文学资源库
一、作者介绍
林 语 堂 散 文 研 究
一、作者介绍
姜向东
主讲
《语丝》时期(1923 —1931) 主要集子: 《剪拂集》 主要作品: 《祝土匪》《打狗释疑》
1、幽默小品文理论
姜向东
主讲
事实上, 林语堂小品散文具有双重 的生命意识: 一是外在化的乐感; 二是 内在化的悲感。 《诗样的人生》 《八十自叙 》 《秋天的况味》
2、小品文艺术特色 (1)自由自在的写作姿 态 (2)笔调轻快, 庄谐并 重
现代文学资源库
三、散文研究
林 语 堂 散 文 研 究
幽默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