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CCSM1.1(m)模式对初夏东北冷涡的模拟及应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端,另一个是三江平原(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 两类龙卷形成机制的差异。方纯纯和关春玲[14]利用
江)的低洼地上空。为了从气候学角度定量刻画东 NCEP格点资料对 2011年 8月 21日由东北冷涡内部中
北冷涡的强弱,学者们从温度场和高度场入手,定义 了各具特 色 的 东 北 冷 涡 指 数。 何 金 海 等[2,5]从 温 度
尺度涡旋引起的沈阳地区冰雹天气进行了模拟。 综上可见,尽管Leabharlann Baidu北冷涡相关研究较多,但是应
场入手,定义了梅雨期东北冷涡强度指数和夏季东 用气候模式进行东北冷涡研究的还不多见。中国开
北冷涡强度指数表明,这两个指数分别与中国梅雨 发的 BCC_CSM11(m)气候模式,在很多方面的模
期降水和东 北 夏 季 降 水 存 在 显 著 相 关 性。苗 春 生 拟均比较成功[15-20],对东北冷涡的模拟情况如何,
第 35卷 第 4期 2019年 8月
气象与环境学报 JOURNALOF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
Vol.35No.4 August2019
焦敏,李辑,于亚鑫,等.BCC_CSM11(m)模式对初夏东北冷涡的模拟及应用[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9,35(4):55-62. JIAOMin,LIJi,YUYaxin,etal.ExplorationofsimulationandapplicationofearlysummercoldvortexinNortheastChinausingthe BCC_CSM1.1(m)model[J].JournalofMeteorologyandEnvironment,2019,35(4):55-62.
为:时间分布上,夏季东北冷涡的出现频率最多,持 龙卷及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影响方面,徐红等 利 [12]
续性活动也最明显;空间分布上,东北冷涡最易出现 用 Micaps实况资料对东北冷涡暴雨落区进行了统计
在两个密集区,一个是大兴安岭背风坡东北平原的 和诊断分析。王婷婷等[13]对比分析了东北冷涡背景下
的预测能力十分有限。
关键词:BCC_CSM11(m);东北冷涡;模式模拟
中图分类号:P4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503X.2019.04.008
引言
中国东北部及其附近地区存在一个大尺度的、 深厚的冷 性 气 旋 性 涡 旋,即 东 北 冷 涡。 东 北 冷 涡 为 天气尺度系统,但其具有较强的持续性,这种持续性 使得东北冷涡在时间上可影响中长期天气[1-2],在空间
化,但模拟的上升趋势较实况偏强,年际变率较实况偏弱。BCC_CSM11(m)模式能够模拟出东北冷涡指数的年代际突变,但
是对突变开始时间的模拟较实况偏晚。BCC_CSM11(m)模式能够模拟出东北冷涡指数和 500hPa位势高度场在东北及其附
近地区的显著正相关,不能模拟出东北冷涡指数与东北初夏降水之间的显著负相关。此外,模式东北冷涡指数对东北初夏降水
上可通过引 导 高 纬 冷 空 气 南 下 而 影 响 东 北 以 外 地 冷涡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春季西亚地表热 区[3-4],可以说东北冷涡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十分广泛。 力异常与初夏东北冷涡活动和东北夏季降水的关联
因此,研究东北冷涡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意义。 性。胡开喜等[10]和刘刚等[11]则采用计算机客观识
北冷涡强度 指 数,该 指 数 与 华 南 前 汛 期 降 水 存 在 显 著正相 关。刘 慧 斌 等[7]从 高 度 场 角 度 定 义 [40°— 50°N,120°—130°E]区域平均的 500hPa位势高度 为东北冷涡 活 动 指 数,利 用 该 指 数 研 究 了 东 北 冷 涡 活动的季节内振荡特征。对于东北冷涡的年际及年 代际变化,王 迪 等[8]和 陈 海 山 等[9]分 析 了 初 夏 东 北
等[6]采用关键区平均气温定义了中国华南前汛期东 目前还 不 清 楚。因 此,本 工 作 拟 对 BCC_CSM11
收稿日期:2018-11-27;修订日期:2019-02-25。 资助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3060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05087)和辽宁省气象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
BCC_CSM11(m)模式对初夏东北冷涡的模拟及应用
焦敏1 李辑1 于亚鑫2 胡春丽1 王莹1 周斌1
(1辽宁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6;2沈阳中心气象台,辽宁 沈阳 110166)
摘 要:利用 1991—2017年 BCC_CSM11(m)模式模拟数据和 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评估了 BCC_CSM11(m)
(BA201907)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焦敏,女,1987年生,工程师,主要从事气候变化研究,Email:minminjiao2006@163com。 通信作者:李辑,男,正研级高级工程师,Email:cqliji@sinacom。
56
气象与环境学报
第 35卷
(m)对东北冷涡的模拟效果进行评估。考虑到东北 冷涡的活动在 初 夏 (6月,下 同 )最 为 活 跃 [21],因 而, 本文将首先评估 BCC_CSM11(m)模式对初夏 500 hPa位势高 度 的 模 拟 效 果,在 此 基 础 上 评 估 BCC_ CSM11(m)模式对初夏东北冷涡的模拟效果。
以往学者从气候学角度对东北冷涡进行了广泛 而深入的研 究。 李 爽 等 [3]、朱 占 云 和 何 金 海[4]对 东
别方法,得到东北冷涡数据集,分析其年际及年代际 变化,并研究 了 其 持 续 性 活 动 对 中 国 气 候 的 影 响 及
北冷涡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总结。普遍认 相关联的大尺度环流异常特征。东北冷涡对暴雨、
对初夏东北冷涡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BCC_CSM11(m)模式可以对 500hPa位势高度场气候态进行模拟,均方根误差显示
该模式对中国东北南部地区 500hPa位势高度场的模拟要优于东北北部地区。EOF第一模态结果显示,该模式可以较好地模
拟出 500hPa位势高度场的主要时空变化特征。BCC_CSM11(m)模式能够模拟出近 27a东北冷涡指数的上升趋势和年际变